春对夏,秋对冬,翠竹对苍松。
出自清代作家车万育所写的《声律启蒙》上卷中的二冬,选段原文如下: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释义:春天和夏天相对,秋天和冬天相对,傍晚的鼓声和早晨的钟声相对。观山和玩水相对,绿竹和苍松相对。冯妇空手搏击老虎,叶公并非喜欢真龙。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
扩展资料:
《声律启蒙》的现代教育价值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传承价值
作为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尚存的国家——中国,文化传承几千年仍然能弘扬光大,其中必然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而蒙学教材作为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传承、延续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声律启蒙》作为我国优秀的启蒙读物,是诗词理论上的一个瑰宝,它将传统道德思想和人文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入短小精湛的对句中,比如“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就描写了伏羲神农所开创的仁义爱民和以德化民的治国思想,以及尧让位于舜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公无私的美好传统品德。
在蒙童阶段学习《声律启蒙》,正是接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价值的过程。
二、促进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多年以来,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对于这个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提出过一个很有见地的解决办法:假如我们肯定了受过普通教育的青年应该具备初步的阅读一般文言的能力这个前提,那么,前人运用韵语知识这条经验,也许很有参考之处。
现代的小孩从小接触的就是普通话,如果直接学习相对经典的文言文,其难度是很大的,在白话和经典的学习之间必须有过渡性的训练。所以,让孩童熟读背诵一批文言韵语读物,如《声律启蒙》,初步培养文言语感,熟悉古代文化常识,能有效地奠定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础。
所以,纯粹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儿童从小就接触并学习《声律启蒙》,可以通过记诵熟悉一些文言句式和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三、编写语文教材的借鉴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独具特色,编写经验极其丰富,给当前语文教材的编写以重要的启示和必要的借鉴,总的来看,《声律启蒙》的编写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1、知识教学和品德培养紧密结合
《声律启蒙》这一古代蒙学教材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结构、知识程度、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及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文道统一的原则。第一,在教材知识含量上,《声律启蒙》知识集约,信息量大,天文地理,历史典故,道德礼仪,名物常识……简直无所不包。
儿童使用这样的教材,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还掌握了大量的实用知识,增长了见闻,可谓一举两得。而现代教育实行分科教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注重汉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训练,编排上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无意中却降低了教材的知识含量。
其次,全书虽以识字和学习韵律为主,同样也涉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内容,例如:“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韩信武能平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孟训文公谈性善,颜师孔子问心斋”等,尽量充实着中国古代的道德教义的内容,熟悉这些内容对于儿童道德人格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充分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汉字有四声之分,四声不但含有节奏性,还能区分音质、区别意义。古人在作诗作词时对音律、节奏就有严格的规定。语调升降、平仄声调的配合、双声、叠韵、叠音以及押韵等语音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可以形成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旋律美。
我们知道,在识字教育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不直接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的学了,也不容易记住。
《声律启蒙》充分利用了汉字的特点,多用韵语,读来朗朗上口,听来铿锵悦耳,提高了易读易记的水平,使儿童在记诵的过程中受到了语言美、声音美的感染熏陶。
在形式上,《声律启蒙》不仅充分运用汉语的特点,便于儿童诵读,满足了儿童学习识字的需要,它还隐含了各种语文能力的学习。除了文言句式、虚词用法的学习,还兼含文章章法、表达方式的学习。
3、力求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孩童阶段的教育应该重视对基本知识的熟读牢记。背诵一定数量的声律知识,能培养和锻炼学童的记忆力,还能积蓄词汇,学习表达方式和加强语感,又能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声律启蒙》一书除了形式上适合儿童诵读,选材也特别注意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大量选取了历史故事、典型人物、民间传说、流行趣事,这些兴趣盎然的内容,极易引发儿童爱读、乐读的积极性。
所以说,我们编写语文教材要充分考虑到课本的趣味性与多样性,让学生提高阅读和背诵的兴趣。
-声律启蒙
1 关于千佛山的诗句对联
关于千佛山的诗句对联 1 关于济南千佛山的对联
济南三大名胜著名对联欣赏
<<;千佛山>>; 暮鼓晨中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济南清未秀才杨兆庆书)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天津静闲斋杨庭书)
据<<;水经注>>;记载:"千佛山,又称历山" 相传,古代禹舜曾在山下开荒种田所以又称为禹登山舜耕山(现在山下有一个五星级宾馆,叫舜耕山庄)
齐烟九点坊:牌坊名借用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因为济南一带,古代称齐州城北有九座秀山(卧牛山华不住山鹊山凤凰山标山药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
<<;趵突泉>>; 云雾润蒸华不住波涛声震大明湖
(元代文学家书法家赵孟兆的诗句)
趵突泉有关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古文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商代,长达3500多年
清代康熙皇帝南游时,曾观赏了趵突泉,兴奋之余题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泉"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故居就是在园内漱玉泉边,因此有文集<<;漱玉集>>
<<;大明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代学使刘凤浩的诗句)
清代嘉庆年间(1804年) 山东巡抚铁保在大明湖设宴款待学使刘凤浩(山西萍乡人) 刘学使既景赋成一幅对联,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后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诗人杜甫经过济南,北海太守书法家李邕在湖中历下亭设宴款待他,杜甫既席作<<;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其中下面这两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0343161句传为千古名言: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2 千佛山的传说诗句对联
《济南杂诗》 (金)元好问
白烟消尽冻云凝,山月飞来夜气澄。
且向波间看玉塔,不须桥畔觅金绳。
《济南杂诗》十首之九
荷叶荷花烂漫秋,鹭鸶飞近钓鱼舟。
北城佳处经行遍,留着南山更一游。
《济南杂诗》十首之十看山看水自由身,著处题诗发兴新。
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
《济南杂诗》
华山真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
六月行人汗如雨,西城桥下见游鱼。
《早春》(大名湖)
溪上春无赖,清晨坐水亭。草芽随意绿,柳眼向人青。
《济南二首》(清) 顾炎武落日天边见二峰,平临湖上出芙蓉。
西来水窦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
《千佛山》(清)翁方纲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
登临记晚秋,几案与云平
3 关于千佛山的诗句
济南千佛山的古诗妙语:
晚清小说家刘鹗在他的《老残游记》中写道:“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且不论其阶级立场和卫道士的观点,就一部艺术作品来看,无论在语言的运用上,还是在对生活的观察上,在细节的描绘上,与晚清同类小说相比,艺术成就比较高。
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在他的《历山》诗中写道:“济南山水天下无,晴云晓日开画图。群山尾岱走东河,鹊华落星青照湖”。
清代戏剧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他的《历下杂咏》诗中写道:“鹊华桥上望历山,野树参差野草斑。无限楼台遮不断,夕阳影外牧牛还”。
清代学者翁方纲在他的《千佛山》诗中写道:“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登临记秋晚,几案与云平。曾巩文传久,开皇象凿成。历亭遥望处,寤寐倚栏情”。
清代诗人蒋士铨在他的《虞美人-游千佛山》词二首:历山耕者知何处,田畔山如故。女墙如带指城中,别露平畴尖翠二三峰。依山凿佛人争拜,生怕金身坏。不知是佛是山灵,都说城南山似佛头青。 城中仰看山容好,山上看城小。半城斜日二分秋,别有一分秋色在僧城。城南马车山前路,几许来还去。高人难得住山缘,却似鹊华相望不相连”。
济南在周代属齐国,西魏至北宋称齐州,千佛山俯视济南有九座山,因此借用唐代诗人李贺《梦天》的诗句:“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诗人原描写他梦中从月宫俯视齐州(中国)的情景。“齐烟九点”牌坊亦成为千佛山的一处重要景点,这四个大字系历城县令叶圭书所题。而牌坊背面的匾额上刻着“仰观俯察”四个字,取自“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从属帖中勾勒出来,放大后刻在匾上的。
古色古香的木质牌坊“云径禅关”坊,建于清乾隆初年,斗拱交错,雕梁画栋,精巧玲珑。坊正面四个大隶书字,古朴典雅极为耐看,是济南已故书法家黄立孙所书。坊南面“峰回路转”四个字则出自济南当代已故书法家姜守迁之手。
穿越“云径禅关”牌坊,迎面石壁嵌有乾隆皇帝1748年登临历山观景远眺所题《千佛山极目有作》的御碑:“分干自岱宗,冈峦雄且秀。历城作南屏,洪荒判早就。偶来恣揽结,望远欣所遘。驻辇傍云关,步屟跻萝岫。初无五丁斧,石佛谁所镂。拈花或龈笑,悲物或眉皱。其下有空洞,淙淙出乳窦。精室筑左侧,琴书芳润漱。两树丁香花,芳菲绿阴茂。开窗纳烟霞,俯槛睇锦绣。泰麓巢云处,延赏既已富。探奇复得此,坐久消清昼。因悟境无穷,骋怀难尽副”。这篇关于千佛山的游记诗尽管从文学角度来说难以和历代传世佳作媲美,但一代君王能如此不吝笔墨赞美千佛山,却也难能可贵。
清末济南秀才杨兆庆在兴国禅寺门口两旁所写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兴国禅寺门左右是钟鼓楼,在一米高多的铜制钟上铸镌:“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亿万国中,利益报檀那后德,功勋酬世界和平”。
兴国禅寺内两座殿堂之间的花墙上嵌多块碑刻。其中赵朴初写“齐鲁青来”四个大字。郭沫若1959年诗作:“俯瞰齐州烟九点,踏寻崖窟佛多尊。半轮新月天心吐,一片东风扫雪痕”。董必武 1964年诗作:“古寺云千佛,而今存者稀。金身难免劫,玉宇少迎晖。境妙原非幻,山清自得机。人民能管领,不藉旧时徽”。
兴国禅寺内极乐洞内东壁曾嵌清代诗人施闺章诗碑《济南九日登历山》:“看山结伴太逡巡,杖策贪趋采菊辰。天际长风正落帽,樽前今日是闲人。苍岩石壁孤城影,深洞莓苔古佛身。薄暮寒烟连海声,华峰千丈独嶙峋”。
4 关于千佛山的诗句
千佛山 清·翁方纲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登临记秋晚,几案与云平曾巩文传久,开皇像凿成历亭遥望处,寤寐倚栏情释义 千佛山正对着古老的济南城,人们口口相传舜帝曾在这里耕作(见《史记·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 秋天的傍晚我登上这见证悠悠历史的千佛山作诗凭吊,书写挥洒间山间云雾飘来荡去,与几案齐平,仿佛身在仙境 北宋文学家曾巩人齐州知州时在此作文纪念,这篇文章流传已久(千佛山原有曾公祠,后记载相关情况的石碑不知失落何处,渐渐人们误以为是秦琼庙)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年号“开皇”,那时佛教延续北朝时兴盛,人们纷纷在千佛山凿石雕刻,于是有了千佛的雕像 站在千佛山遥望大明湖中的历下亭(大明湖南岸不远,水中有一小岛,岛上有亭名为历下亭),山水相依,湖城互绕,美不胜收,日日夜夜都想依着栏杆欣赏这美景。
5 赞美济南的诗句 对联 要比较全的
《趵突泉诗》(元)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虞东海枯。
云雾蒸润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水濯尘土,冰雪满怀清与孤。
《趵突泉》(宋)曾巩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尝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层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登千佛山寺》 (明)边贡
窈窈寺门敞,苍苍山径微。风轻不落帽,云近忽凝衣。
《泛湖次暮春佛寺韵》 (明)边贡
湖上扁舟寺里登,水云如浪白层层。横桥积雨斜仍断,卧石临溪净可凭。
《观珍珠泉》(清)爱·玄烨
一泓清浅漾珠圆,细浪潆洄小荇牵。偶与诸臣闲倚槛,堪同渔藻入诗篇。
《济南二首》(清) 顾炎武
落日天边见二峰,平临湖上出芙蓉。西来水窦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
《济南杂诗》 (金)元好问
白烟消尽冻云凝,山月飞来夜气澄。且向波间看玉塔,不须桥畔觅金绳。
《鹊山亭》(宋) 曾 巩
大亭孤起压城颠,屋角峨峨插紫烟。泺水飞绡束野岸,鹊山溪黛入晴天。
《题珍珠泉》 (清)爱·弘历
济南名泉多,岳阴水新潴。其中敦巨擘,趵突与珍珠。
《咏趵突泉》(明) 胡缵宗
王屋流来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泛然。云含雪浪频翻地,河涌三星倒映天。
《游历下亭》(清) 黄景仁
城外青山城里湖,七桥风月一亭孤。秋云拂镜荒蒲芡,水气销烟冷画图。
《珍珠泉》 (清)蒲松龄
稷下湖山冠齐鲁,官寮胜地有佳名。玉轮滚滚无时已,珠颗涓涓尽日生。
《白云湖夜泛》(明)李开先
夹岸人烟水四围,苏堤景物亦依稀。中流击楫鼋鼍出,树底鸣榔鸟雀飞。
《北渚亭》 (宋)苏辙
西湖已过百花汀,未厌相携上古城。云放连山瞻岳麓,雪消平野看春耕。
《登汇波楼》(元)张养浩
何处登临思不穷?城楼高倚半天风。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万幅中。
《陪段侍御登灵岩绝顶》(明) 王世贞
径折全疑尽,峰回陡自开。苍然万山色,忽拥岱宗来。
《五龙潭七十三泉》(清)郝植恭
潭西精舍听泉声,七十三泉新得名。润物始知流泽远,出门无失在山青。
《北珍珠泉》(明)晏 譬
白云楼下水溶溶,滴滴泉珠映日红。渊客泣来无觅处,恐随流水入龙宫。
《登历下古城》(唐)杜甫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明。迹籍台观旧,气冥海岳深。
《赋得秋柳》(清)顾炎武
昔日金枝间白花,只今摇落向天涯。条空不系长征马,叶少难藏觅宿鸦。
《华不注》(清)黄景仁
卓地青莲忽千仞,虎牙森立羊肠纡。更无山附始知峻,尚许客登何患孤!
《灵岩寺》 (宋)苏辙
青山何重重,行进士囊底。岩高曰气薄,秀色如新洗。
《客有询济南风景者》(清)王苹
湖干烟乱柳毵毵,是处桃花雨半含。七十二泉春涨暖,可怜只说似江南。
《千佛山》(清)翁方纲
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登临记晚秋,几案与云平。
《送道光法师住持灵岩》(宋)王安石
灵岩开辟自何年?草木神奇鸟兽仙。一路紫苔通东窕,千岩青霭落潺丢。
《昔我游齐都》(唐)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入芙蓉。
6 描写泉城济南的对联有什么
1、云蒸霞蔚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趵突泉)
2、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历下亭)
3、暮鼓晨钟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千佛山兴国禅寺)
4、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
5、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北极阁)
6、养性承天,仙教源流通圣教;修真得地,济南风景赛终南。(钟离楼)
7、室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家有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秋柳园)
8、平地忽堆三尺雪,四时长吼半空雷。(趵突泉)
9、逢人都说斯泉好,愧我无如此水清。(珍珠泉)
10、万荷倒影月痕绿,一雨洗秋山色清。(曲水亭)
11、廊凭翠障龙凭雨,石伴青松鸟伴花。(余乐池)
12、地涌千珠乱,天垂一镜明。(五龙潭)
7 关于山东省风景名胜古迹的对联、诗句
1、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出自:元·赵孟頫《趵突泉》。译文:云雾蒸腾而去,滋润着华不注,波澜声声而起,震撼了大明湖。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自:唐·杜甫《望岳》。译文: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3、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是悬挂在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两旁明柱上的一副蓝底金字对联。
清朝第一才子纪晓岚在参拜孔子墓时,为孔府题写了一副楹联。上联写孔子府第安富尊荣,富荣同国盛大,气魄非凡。
下联赞美孔子的文章流传千古,与天齐老。4、落日天边见二峰,平临湖上出芙蓉。
西来水窦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出自:清·顾炎武《济南二首》。
译文:太阳落下,余晖映出天边的两座山峰,那是临湖而起状似莲花的华不注山。济水西来,从王屋山源头一路奔流,顺着南边山脚看过去是绵延的泰山山脉。
5、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出自:清·翁方纲《千佛山》。
译文:千佛山正对着济南老城,人们都说远古时期的舜帝曾在千佛山下躬耕。
8 帮个忙
红黄蓝白黑 五珍献瑞 (宁夏) 字史酒医诗 诸圣流芳 (陕西) ——形色相依,珍圣交辉,文化底色厚重,好。
“五珍”与“诸圣”对得不是虽然不是很工整,但意外地给人以灵动而不呆板的感觉。查了一下五珍,大概是:宁夏有五宝,红是枸杞;黄是甘草,现在改月见草花儿了;蓝是贺兰石,做砚台和雕刻用的,蓝色;白是滩羊皮,做大衣的;黑以前是说发菜,后来因为这个东西被搞没了,而且要保护环境,所以改石嘴山的太西煤了(含硫、磷量世界最低,无烟煤质量世界)。
苗寨山黔黄果树 酒米赤水 (贵州) 川看蜀绣锦官城 花径草堂 (四川) ——好山好水与文物古迹相融,花酒相和,雅俗兼具,地方特色彰显,文化底蕴浑厚。 饮龙井茶 品江南丝竹 (浙江) 登虎丘塔 论天下园林 (江苏) ——繁华忙乱之俗世中,显得淡定从容,悠闲高雅,出世与入世相对,对如今昼夜为外物所役,整天疲于奔命的现代人,是弥足珍贵的良剂。
况且简洁明了,琅琅上口,吴山越水,诗意连连!也体现了江淅人的温雅的特点和经济的先行一步的特点,挺好! 碧草毡房 春风马背牛羊壮 (内蒙古) 藏松雪岭 沃野龙江稻谷香 (黑龙江) ——喜气扑面而来,给晚会增色不少。选材选景平实,内容上关怀百姓苦乐,生动流畅,好联!但感觉“春风马背”对“沃野龙江”有点牵强。
三海九门 京华迎奥运 (北京) 一江两岸 世博靓申城 (上海) ——选材新活,内容充实,但上联更有气势,下联却显得有些柔软,感觉问题出在“靓”字上,还有整体感觉有点俗,雅气不足。 朝天门喜迎天下客 (重庆) 塘沽港笑纳万国风 (天津) ——比北京上海联有气势,更张扬了鲜活开放的大都市的广博胸怀。
但“朝天门”和“天津港”对得不是很工整,加上上下联中“天”字屡见,从楹联要求来讲,有点犯忌。 万里长城山海关 龙头为首 (河北) 独门绝技少林寺 天下无双 (河南) ——“万里长城”与“独门绝技”,“龙头为首”与“天下无双”对得都不是很好,内容上让人有“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联想,尤其是下联,看起来给人好象河南除了少林寺再也没有什么可夸的可说的了的感觉。
八百里洞庭凭岳阳楼壮阔 (湖南) 两千年赤壁览黄鹤楼风流 (湖北) ——“八百里洞庭”“两千里赤壁”宛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强大的气势逼人眼目,两“湖”相望,阳刚之气十足。 感觉“凭”字用得不是很顺畅,历史味过重,现实量不足。
南海风情 讲述春天故事 (广东) 漓江碧水 飘来三姐新歌 (广西) ——最具诗情画意的一联,动静结合,形声色兼具,对仗工整,用语平实,好联! 石林自有高材生 群峰拔地 (云南) 琼海独具大手笔 五指擎天 (海南) ——巧用比喻,很有嚼味;“拔地”“擎天”,气势不凡;云海相望,南南相对,好联,“群峰”对“五指”,略显不工。 荆花吐艳香江瑞 (香港) 莲蕊临风镜海清 (澳门) ——点面结合,远近相宜,虚实共处,好联! 品铁观音 香飘两岸 (福建) 拜妈祖庙 情系一家 (台湾) ——情趣高雅,主旨凸显。
车轮飞转 东西南北追风去 (吉林) 钢水奔腾 春夏秋冬入眼来 (辽宁) 黄山为九州增色(安徽) 瓷器与中国同名(江西) —— 言简意赅,以小见大,给人好山好水看不足,美景美物品未厌的感觉。 水泽源流江河糊海(青海) 金银铜铁铬镍铅锌(甘肃) ——既注目环境,又呼吁发展,雅俗共存,理想与现实同步。
更妙的是在字形上,精雕细刻,绝! 孔子仁 关公义人文典范(山东) 泰山日 壶口烟 天地奇观(山西) ——主旨鲜明,人文风范与天地美景相融,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泰山日出是山东第一名胜,壶口是山西名胜第一,壶口烟又是独具的特点。
妙联! 雪域春秋扎西德勒(西藏) 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新疆) ——后四字将少数民族语言溶进楹联,虽不太工整,但也诙谐有趣。
文/那个学长
1
世事如幻影,一念般若生,一念般若灭。
般若(bo ruo)端坐佛前,身穿明**对襟法衣,辅以大红色田格袈裟,宝相庄严。闭目颂念真经,香雾缭绕间,眉目清秀,嘴唇张合,恍若神仙人物。
如此年轻的首座,确也当得上神仙人物之称了。虽说僧不言寿,但般若十八岁受戒,到如今正好十年,年纪便可知晓。
一月前,宝光寺第一任方丈承慧禅师于佛塔圆寂,将衣钵传予般若,般若升任方丈无人反对。般若是承慧禅师唯一弟子,又曾蒙迦叶尊者座下修行者点化。十年间修注过金刚经、楞严经、地藏经。可见般若于佛法、文学有极高造诣。
也是一月前,般若佛前许下宏誓:自此而后,存众生念,渡众生苦厄,替众生守护平安喜乐。
众生有你。若佛渡众生,我便以普华般若为念,护君三世安。
2
种种红尘过往,都付钟鼓香雾中。
一日,山中大雪压径,山门前香客稀少,只门前老树栖了几只寒鸦。天气大寒,知客僧圆真身上穿的棉衣本是旧棉,量重却不御寒,此时手脚已无感知,却又不能像猢狲一样捻手蹑脚,只好心中默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和尚这厢有礼!”忽听一声佛号,圆真眼前出现一大和尚,竹杖、芒鞋、背负竹制书箱,标准的行脚僧打扮。
“阿弥陀佛,大师这是远道而来?”圆真看向大和尚怀里,行脚僧很常见,奇怪的是这大和尚持佛珠的左手还抱了个襁褓,襁褓中一眉清目秀之婴孩正酣睡。
大和尚并未答话,看向鎏金山门前的楹联念道: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善!大善!”
圆真微笑正欲答话,大和尚已道:“阿弥陀佛,大和尚远游到处,欲借贵宝刹歇息一日,可能行个方便?”
“阿弥陀佛,当然!大师请!”圆真双手合十后单手作邀请状。
依照旧俗,圆真将大和尚带到方丈室,毕竟你住这里总要给主人打个招呼吧。
方丈室既方丈之地,只一床一被一蒲团。一老僧端坐蒲团,面有白须,额骨微凸,双耳宽大,如俗世泥塑菩萨。
入了方丈室,互宣佛号后,承慧禅师看向大和尚怀中襁褓率先问道“正源大师效仿迦叶尊者行万里路以正佛法,贫僧敬佩!只是这婴孩?”原来大和尚发号正源。
正源微微稽首“禅师容禀,这婴孩乃和尚在路上拾得,不明来历,却是天佑之人。”
“哦?愿闻其详。”承慧道
“今日午间,贫僧于道路旁耳闻孩童嬉笑声,详查之下,正是这婴孩所发。”
“其时,这婴孩正卧于杂草间,一野狗舍身覆于其身,恐其被严寒所伤,且俯身露乳喂养此婴孩,婴孩也并未惧怕,时而发出逗笑声。”
“古有世尊割肉喂鹰,今有牲畜反哺,豺狼不侵,野狗舍身为其取暖御寒。大善!贫僧以为,此乃天生与佛有缘!”
正源注视婴孩,一笑如迦叶拈花。
承慧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佛祖慈悲!”
正源又道“承慧禅师,贫僧欲行万里路以证心中佛法,这婴孩贫僧却不能照顾他周全,禅师慈悲,可有两全之策?”
承慧沉思道“既然与佛有缘,便让他留在寺中做一佛前童子。”
正源:“善!禅师慈悲为怀,贫僧甚佩。”
承慧:“这孩童如今未有名姓,正源大师乃高僧大德,可与他取个名字。”
正源确也甚是喜爱这婴孩,沉思片刻道“这婴孩初见之时,额前一点灵光闪现,是为智慧,就名般若。”(般若:智慧的意思)
当这名为般若的婴孩从栖身雪地到入住宝光寺时,城中一大户人家喜得千金,取名苏映雪,金裘细绒,好生喜庆。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暖北枝寒。
3
灼灼年华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
一晃十六年过去,般若已是偏偏少年郎。在般若五六岁时寺中便要为般若作受戒仪式,只是年少般若如何也不肯。后承慧叹一句,缘法未到!便只收其为记名弟子,并未正式皈依佛门。
山中岁月伴流水,不着痕迹,不染尘埃。般若从山腰担一泓清水,因自幼习武,脚步轻快,踩着青石板,经过苦竹林,走过叶落满径,迎着福字照壁,进入鎏金的山门。
寺院东侧是僧侣生活区,包括厢房、餐厅,厨房。般若将水倒入水缸,水里倒映的少年,十五六岁年纪,身量比之常人略高,面如白玉,眉如山黛眸若水波,男生女相,虽自幼习武却更像一翩翩读书郎。
“般若师兄,方丈唤你去佛堂。”一小沙弥跑进院墙大声道。般若虽未削发受戒,但与承慧有师徒之名,故与同辈众僧以师兄弟相称。
般若回过头摸摸小沙弥的脑袋,轻笑着去了,留下小沙弥不明所以于是又摸了摸头。
到得佛堂,老僧承慧依然闭目只是并未诵经,檀香袅袅。般若端正身子跪坐于蒲团,双手合十道“师父,您唤我有事?”
老僧缓缓睁眼,看着般若微笑招手道“孩子,你近前来。”
般若闻言俯身到得老僧膝前,老僧伸出干瘦的手掌抚上般若的头顶,闭目诵念经文。片刻后,老僧微笑道“般若,你自幼慧根深种,但慧极易伤,我恐你难应劫难,这一抚望能为你消灾解难。”
仙人抚我顶,结发伴长生。佛陀抚我顶,结缘消业障。
般若一惊,“师傅,我不入红尘,一心向佛,劫难从何而来?”
承慧老僧看向般若眉宇莫测高深道“历历红尘,不经历不入红尘,怎能跳出红尘?世间劫难以情字最难勘破,你好自为之。”
老僧说完重新闭目不语。
般若虽心有疑惑,但自幼学习佛理,知晓无论何事,都需自己体会破而后立,旁人只是助力。
于是再拜,面向老僧退出佛堂。
4
你眼前的我是红尘万丈,我眼中的你是化外一方。
般若一如既往研读佛经,也学习儒家经典,犹爱诗经,只是那些静女其姝、窈窕淑女、璀璨美人、隔水佳人究竟什么样子不甚明了。
今日是一年一度的庙市,宝光寺聚集了各地信徒,有衣衫褴褛的老人小孩(穷苦人家壮年奔波于生计),有锦衣貂裘的达官显贵,自然也有不少才子佳人。只有在佛祖面前,他们才是平等的。
般若未剃发受戒,未被安排相关事宜,闲来无事便于内院闲逛。院中一簇簇梨花争相开放,落在地面像一层层白雪。
般若心有所触,轻声念道“寂寂梨花,淡淡其华,灵逸飘散,随风入画。”
目光轻落,忽见梨树下有异物,近前拾起细观,是一用双扇形蝴蝶结红绳系着的乳白色玉佩,般若曾见过很多达官贵人佩戴的玉佩,也知晓些门道。
这玉佩光泽柔和,玉身细腻温润,绝非凡品,玉身刻有字迹,只一字——苏。般若猜想定是哪家贵人于功德箱多积了福德,才进得这内院,呵!原来,佛祖面前,也非众生平等!
般若正思忖间,忽闻邻院一女子戚戚道“**,玉佩是老太爷留给**,以后还要给未来姑爷作定情信物的,如此贵重,丢了可怎么办。”
般若听闻便知应是这玉佩的主人寻来了,只不曾想是一女子贴身之物,作势欲呼。又闻另一女子脆声道“小妮子,什么未来姑爷难听死了!好好找找,玉佩本身不可惜,只是那是祖父留给我的东西。”
般若听到这里,已然明了玉佩于女子的重要性,再不犹豫,循声欲穿过院门。那两名女子也正从邻院追寻而来,双方于拱形院门处相遇。
只见身前站着两女子,约二八年华。
当先一人身穿白色织锦的长裙,裙裾上绣着洁白的点点梅花,用一条白色织锦腰带将那不堪一握的纤纤楚腰束约青丝仅用一根白色丝带束住,辅以一只乳白玉簪。
再看长相,浓妆淡抹,恰到好处,肤胜白玉,唇似樱桃般小巧玲珑,点了一抹朱红,此时粉面微蹙,两个小酒窝若隐若现,好生娇美!
白衣女子身后小姑凉身穿绿色纱衣,头梳官髻,应是白衣女子丫鬟,本也是娇小玲珑乖巧可爱,只是与白衣女子相比逊色许多。
白衣女子大概是般若看过最好看的女子了!般若竟一时怔住忘了说话,平静如水的心第一次起了涟漪。
殊不知,女子心里也有同样的感叹,一个男子竟长得这般好看,身穿月白色长袍的般若,长袖藏云,气若苍梧,如谪仙人!
绿色纱衣女子名唤迎春,年纪稍小,见般若怔住不言,皱眉便欲出声提醒。可般若毕竟浸染佛法多年,稍一微怔后拱手道:“两位**可是寻一白色玉佩?此玉佩是我于内院梨树下拾得,现物归原主。”说罢,将玉佩放于手心递出。
这一出声也将白衣女子的心思拉了回来,女子微红了脸。心想,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述的大概便是如此吧!
听闻般若如此言说,女子面向般若施了万福温言道:“多谢公子,小女子苏映雪,这玉佩正是小女遗失,幸亏得公子偶拾!”
苏映雪!般若心想,名字和人真是相映生辉。再次拱手道“我名般若,既是苏**遗失,自当归还,无需言谢。”
说罢,将玉佩递向苏映雪,取将玉佩时,两人手指轻触,苏映雪指尖轻颤,心里如小鹿乱撞,未施粉黛的脸映红了一片片梨花。
拿回玉佩本该回了的,只是苏映雪似乎舍不得这满园梨花。试探着开口问道“般若公子今日是专程来礼佛?”
般若微微一笑,“我从小在寺院长大,苏**叫我般若就好,当不得公子之称。”
苏映雪心儿一紧,看向般若满头青丝,“公子自小便在寺中长大?可公子似乎并未出家。”
般若点点头,“我师承承慧禅师,的确未出家,因佛门讲求缘法,我愚钝不堪,缘法未到。”
耳闻般若并未出家,苏映雪心里一松“般若公子谦虚了,承慧禅师大智慧之人,小女子祖母每年都会来寻禅师聆听佛法解惑,公子是禅师弟子,必然不俗。小女子这有几副对联有意向公子请教。”
不等般若回应,“ 梨花一树寒气盛,落后清明。 公子赐教”
般若无奈一笑,低头沉思片刻道“ 月色半窗冷风流,盈时月半。 ”
苏映雪心想,面前公子才情果然不俗,又道“ 冬去春来,飞花乱穿庭树作白雪。 ”
苏映雪的句子重在应景,般若的确不俗,朗声应道“ 燕回雪去,柳絮纷绕城郭似银蝶。 ”
此刻身形俊朗,才情横溢的般若,翩翩佳公子形象深入人心。苏映雪低眉红着脸轻声又道“ 彼时初见,心似雨露慕春光。 ”
般若心里一惊,这般句子已是带了情意。苏映雪此时仰起头殷切注视着般若,般若心生涟漪,不敢轻易回答。
正当般若心绪纷扰时,名为迎春的丫鬟轻声道“**,时辰不早了,老夫人礼佛也该出来了,找不到我们该着急了。”
听迎春如此说,苏映雪回过心神面向般若道“般若公子,再过几日便是蓉城灯会,公子未曾下过山,不若去感受一番,那时你再告诉我此句下阕可好?”
般若心有些乱,苏映雪楚楚动人的脸庞让他不忍拒绝,便应下了灯会之约。
佳人翩然转身远去,一步一涟漪,少女心事几人知,付与山色水波里。
5
树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蓉城是山下官城,漫步芙蓉城的街道,街上挂满了各式彩绘灯笼,商贩叫卖着红艳艳的糖葫芦,还有好多彩色泥人。女子争相采买着胭脂水粉,上妆的铜镜留下了多少美丽的景象?
苏映雪和迎春早已见怪不怪,于般若却是陌生又新鲜的。般若全程听随两个女子的安排,先去猜了灯谜,赢得一盏樱花灯笼提着前行。
天渐渐黑了,三人随习俗买了三盏花灯来到河边,听苏映雪讲,需要把心愿放在花灯里随水漂流,飘得越远,愿望越容易实现。
般若看向苏映雪侧脸,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鼻梁挺翘小巧。忽然很想知道她的心愿,苏映雪像知道般若想什么一样,回望过来将纸条展开。
只见上面写了一句诗——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般若望着随灯光摇曳的溪水,心再次被扰乱。苏映雪微红着脸问道“般若你的心愿还没写,怎么不写呢?”
般若望向天上的明月,“我本来没什么特别得心愿,此刻,我希望你的心愿能实现。”说罢,将苏映雪的花灯和自己的花灯重合在一起,放入溪水缓缓飘去。
“我的花灯承载着你的心愿,我想更容易实现!”般若微笑着望向苏映雪。
苏映雪小脸艳若桃花,红得更深了一层。
你是佛前的那粒佛珠,前世你日夜陪我颂念真经,同我听晨钟暮鼓。今世我甘心在情海里为你层层坠落,也许只为抵换与你今生的相遇。
夜晚的灯火更盛,送两位女子回城东苏家大宅的路上,迎春有意落后几步,将空间留给那对少男少女。
临别,般若虽心生涟漪,初入红尘却不知该如何言说。反倒是苏映雪红着脸道“嗯!般若,你之后若要寻我,便在西院墙外树梢系一白布,我会找机会出来,不能出来也会让迎春带消息给你。”
说完,不等迎春的戏笑与般若的回应,挥挥手便跑开去了,进门前回头再次挥手,明眸皓齿,如醉人春风。
前世的千百次驻足,终究比不上你,一笑回眸
6
平静的岁月酝酿的是人心的浮动,这一月来,般若一直在寺中,并未去寻苏映雪。
他不是没有悸动,只是现实有太多阻碍,他虽未出家,但从小身处佛门。苏家是城中世家,他不知道如果再去寻苏映雪,又会有怎样的结果。
翻开一本诗经。以前看诗经不明深意,如今再看,静女其姝、窈窕淑女、璀璨美人、隔水佳人,纷纷有了依托的影子。
正胡思乱想间,门口小沙弥唤道“般若师兄,有人寻你,在前院等你。”
般若压下心中乱麻,到得前院,见迎春正在院中左右踱步。迎春见得般若,愤声道“般若!这一月你为何不去寻我家**,你知不知道我家**一月来茶饭不思?”
不待般若说话,又道“如今,**更被逼着嫁人,你倒好,在这寺里享受着安逸清净。”
般若一惊,心中堵得发涩,“苏**呢?她答应了?”
迎春神色愤懑的将怀中事物递向般若,“**的话都在这封信里,你自己看,你还有良心的话该怎么做用不着我来教你。”说罢,转身朝山下去了。
般若接过信封,拆开来,是一封信纸和那块他曾拾到的玉佩,他曾听迎春说这是苏映雪给未来夫君的定情之物。
般若握紧那块玉佩,仔细看那封信。原来苏映雪如今被逼着与其表哥完婚,说是从小定下来的婚姻,可苏映雪从未听闻过此事。信中言明,若般若愿意,苏映雪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拒婚。
信中之言字字锥心,般若再难平静,拿着玉佩追着迎春下山。
到得苏家大宅,门前的两座石狮仿佛择人而噬,朱红色的大门如拒人千里之外。般若轻扣门环,一家丁探出头来,般若将手中玉佩拿出,表明是苏家**的朋友,希望拜见苏家老爷。
家丁禀报过后带般若入得府来,府中奢华暂且不提。到得大厅,一瘦削中年人正襟危坐,率先问道“年轻人,是你拿着我儿玉佩说要见我?”
般若拱手为礼,朗声将与苏映雪之间的情意说明,望得成全。
苏老爷气极反笑“哼,年轻人你在说笑?你孤家寡人便罢,可也算得半个方外之人,却妄想与我儿结秦晋之好?妄想!”
后面还说了什么般若不记得了,怎么出的苏家也不记得了。只记得出得门来,雨落如注,落在身上也抵不了心凉。
般若走在湖堤,雨下的蓉城异常清冷,一如人心。般若!忽听一声魂牵梦绕的呼唤,苏映雪手执油纸伞来到近前,眸带泪雨。
苏映雪猛的投入般若怀中,任由雨伞掉落地面不住转动。“般若,你终于来了,可你为什么现在才来?你放心,我不嫁,除了你,我谁也不嫁!”
般若心潮澎湃,紧抱怀中人儿。“映雪,对不起,对不起!”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7
今日,城中苏家**出嫁,蓉城万人空巷,与山寺的冷清截然相反。般若听得消息,独自上了钟楼,三次钟声响彻山间,本不是敲钟的时辰。
三次钟声,一次消凡心,一次离红尘,一次愿君安。
这一日,般若正式拜承慧为师,皈依佛门。
次日,苏家**公然拒婚消息传遍蓉城,声称看破红尘,愿终生独守青灯。宝光寺相邻的水月庵中,一女子斩落青丝,两行清泪作别红尘。
数十年寒暑,一代禅师般若于宝光寺坐化,身前一张笺纸。
上书:彼时初见,心似雨露慕春光;此间一别,佛如星月照红尘。
还有个原因,近段时间抄袭文章之盗贼猖獗,如果有你的支持点赞,我们众志成城,对其也是一种威慑。所以,请多多指教!
最后。若你有情要诉,且不嫌我文笔拙劣。可留言联系我,我会安静的倾听然后诉诸笔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