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组词:妆饰、梳妆、化妆、卸妆、化妆品等等。
拼音:zhuāng
部 首 :女
笔 画 :6
五 行 :金
繁 体 :妆
五 笔: UVG
笔顺名称 : 点、 提、 竖、 撇点、 撇、 横、
释义:
1对容貌进行修饰;打扮:梳~。
2女子身上的装饰;演员的装饰:红~。卸~。
3指陪嫁物品:送~。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相关组词的解释及造句
1、妆饰
造句:从她的饰以珠子珠宝的富裕妆饰上,谁可曾想到,每年的那个时候,她都在等待着,来给那些不幸的人传布慷慨的节日慰问?
解释:
(1)打扮。
(2)打扮出来的样子。
2、梳妆
造句:房间里唯一的家具是一个摇摇晃晃的梳妆台,上面满是水渍、油渍和奶渍,布满了黑色的、棕色的和白色的斑点,各种污渍混在一起。
解释:梳洗打扮。
3、化妆
造句:这让我想起我参加联谊会时,我的那些非联谊会的朋友们会觉得所有联谊会上的女孩都是乏味的荡妇,只关心头发、化妆以及联席会上男孩子那个东西的大小。
解释: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4、卸妆
造句:不要责怪睫毛膏:真正的问题是“不卸妆就睡觉的女人很可能晚上不用护肤品”,迈阿密的皮肤专家HeatherWoolery-Lloyd说。
解释:旧时妇女除去身上的装饰。
5、化妆品
造句:我赞同这种对每一个风格的单线预览,但是整个的结果,跟基本的界面一样,更多的是一个化妆品般的选择,没有坚强理由支持。
解释:脂粉、香水等化妆用的物品。
从古至今女性都有一颗爱美之心,现代人们的化妆品五花八门,款式、型号之多,数不胜数。在古代没有这么高的科技,他们都用胭脂、螺子黛、铅粉、画面靥等化妆技术来装扮自己,这些我们听都没有听过,但是当时古人的化妆技巧一点都不失我们现在的水准。
一、第一步敷铅粉古代美人上妆的第一步是敷铅粉,就像我们现在打底妆上粉饼一样,为了让肌肤变得白皙美丽动人,人们会米粉或白铅研磨成粉状涂于脸上,古人还会在粉中加入一些香料,制成香粉,对皮肤更服贴,还有迷人的香味。
二、第二步涂胭脂古人的胭脂可以天然无添加的成分,古代女性会将鲜花或石榴等有红色素的植物采摘下来,将植物中的红色素提炼出来制作成胭脂,红妆就是指这个,胭脂涂抹在脸上可以增加好气色还可以让肌肤显得粉嫩有光泽。
三、第三步画眉在战国时期,因为没有画眉的材料,女性就将柳树的枝条烧成炭之后轻轻的涂在眉毛上。不同的朝代,流行不同的眉形,唐朝流行将眉毛画成宽而短的形状;到了元朝女性流行将眉毛的边缘晕开,更自然;到了唐末眉毛的形状就更加的丰富多彩,款式达到了十多种眉形。
四、第四步画面靥画面靥早期流行在皇宫内,开始并不是为了装饰,只是告诉皇上某个妃子当时来了例假,没法服侍皇上,但又不好意思说,于是在脸上点了画了个红点以代表提醒。后来因为红点渐渐的为了好看变成各种形状的画,被大家流传起来。
五、第五步描斜红在中国古代的南北朝时期的女性喜欢在眼角的旁边画一个如同月牙形状的红色印迹,后来流传到唐代的皇宫中非常受妃子们的喜欢,于是月牙的形状被大家变成各种造型,丰富多彩起来。
六、第六步点朱唇古代的女性将口红称之为唇脂,人们将唇脂涂在嘴唇上。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涂法,唐宋时期流行点绛唇,就是将唇脂只涂在两片唇的中间,以显示樱桃小口之美。直到后来渐渐的演变成涂满整个唇部。
古代女子代妆步骤之多,一点都不输我们现在,爱美之心人皆有知,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女子都有一颗爱美,热爱生活的心。而不同的化妆方法也体现了不同朝代的各式各样的审美观念。
1、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2、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3、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盛放化妆品的物件在古代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妆奁”。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可谓久矣,远古人已知用“止水鉴容,流水沐浴”,穿贝壳兽牙饰以颈项,“晨起对镜奁,晓妆点绛唇”。唐朱庆馀诗曰:“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 在强调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代社会,“女为悦己者容”无疑是女性最大的乐趣及关注所在。尽管每一个朝代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道德观念、风俗民情等不同,对美也都各有不同的定义。环肥燕瘦,美或不美,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尤其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强,终身处在被男性选择、多位妻妾共事一夫、互相争宠的低劣情势中。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想要拥有较多优势,容貌之美自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天生丽质的美貌并非人人可得,于是,大多数女性只有通过人为的妆点修饰才得以增添自身的风采,并以此博得异性的好感,而她们本身也在妆点的过程中,也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 古代女性相当重视肌肤之美,吹弹欲破、莹洁柔嫩的肌肤是美丽的基本条件,更是用来衡量女性美的一项重要标准,从文人墨客描述美人的形容词“手如柔夷,肤如凝脂”、“肌肤若冰雪”、“冰肌玉骨”……,也可看出一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是《诗经》里对美人的赞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现代各种美肤、护肤、美白技巧层出不穷,从瓶瓶罐罐的护肤化妆品,到运用 科技 的美容仪、医美
而在古代,女性们又是如何让自己变美呢?
△现代仿妆(图源50秒看中国古代女性妆容服饰变迁)
首先是护肤。
古代女性相当重视肌肤之美,把天然的皂角捣碎加入香料制成“肥皂团”作为日常清洁之用;
而日常护肤会用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敷面,“滑肌肉、消瘢黯、驻姿容,甚妙。”(《事林广记》记载)
这大概就是宋朝女孩的“网红面膜”了,润肤提亮、抗老养颜。
护肤之余,灵活运用化妆术,也是猪猪女孩们的必备技能。
相较于唐朝热情奔放喜欢艳丽红妆的姑娘,宋朝姑娘的审美更倾向于清新自然素净淡雅。
唐朝girlvs宋朝girl,你pick哪一款?
如果说唐朝姑娘爱打扮,宋朝女孩们也是不逞多让。
那么,在宋朝,如何做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呢?
完美底妆,打造“心机素颜”
毫无疑问,“肤若冰雪”的底妆是打造完美妆容的第一步。
肤白是自古以来用来衡量女性美的一项重要标准,所谓“妇人本质,惟白最难。”
有个成语叫“洗尽铅华”,这个“铅”就是铅粉,敷面尤其显白,但是这种重金属有毒,所以宋朝女孩最流行的粉底是米粉。
“粉,傅面者也。”
顶级的粉面要用梁米制成的。精心挑选颜色鲜白,质地纯正的一色粱米,经过一系列程序的历练,才能得到一份滑美的粉饼。
还有用石膏、滑石、蚌粉、腊脂、壳麝调制粉底。
宋朝女孩所用妆粉中,以”桂粉“最为有名,另外还有粉扑作为化妆工具,几乎与现代无异。
而宋朝女孩们格外青睐“裸妆”,一般不会把自己涂得特别特别白。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宋朝女孩的妆容整体比较“淡雅干净”,算得上“伪素颜”。
有一种“心机高光”,宋朝女孩们很喜欢,那就是“三白妆”——额头,下巴,鼻梁,这三处着重涂白,大概等同于T区提亮:
△现代人仿妆,可以看到额头鼻子和下巴重点涂白
眉目传情,楚楚动人
底妆上完了,要开始画眉了。
宋朝女孩们流行使用眉墨。眉墨是人工配制的化妆品,宋人陶谷《清异录》记载:唐末以来,妇人“不用青黛扫拂,皆以善墨火煨染指,号熏墨变相”。
赵彦卫《云麓漫钞》也说:“前代妇人以黛画眉,故见于诗词,皆云‘眉黛远山’。今人(即宋人)不用黛而用墨。”
普通的贫民窟女孩,同样也有爱美的权利。如果买不起贵重的眉墨,杉木炭末、柳枝条等一些亲民的眉笔也是可以了解一下的。
▲图源:梳妆记
唐朝女孩的眉毛纷繁复杂,但在宋朝,女孩们更青睐修长、细弯的眉形,在素净的脸上显得很精致。
除了最为普遍的柳叶眉,西域传入的翠绿色“青雀头黛”,是流行的眉样。而西汉初期流行的“远山”黛,也是她们热情拥抱的复古风。
《洛阳牡丹记》里还记载的一种“倒晕眉”,便是粗眉的一种;还有一种眉头较高的”八字蹙眉“,看起来格外楚楚动人。
小脸一抹,秒变元气少女
画完眉毛,接下来就是另一个化妆重点——胭脂。
欧阳修有不少艳词都写到了胭脂,如“好个人人,深点唇儿淡抹腮”;“浅浅画双眉,取次梳妆也便宜,洒着胭脂红扑面”。
宋朝女孩有多热爱胭脂?
坊市里出现以卖胭脂为生的商人,有些胭脂铺子,比如“修义坊北张古老胭脂铺”与“染红王家胭脂铺”(记录在《梦粱录》里),已打出了响当当的品牌,搁现在就是妥妥的网红同款。
擦完妆粉,再取胭脂在手掌心中晕开,或浓或淡地涂抹在脸颊上。涂得浓了,为酒晕妆;淡了为桃花妆。
若是先浅浅德涂一层胭脂,再用白粉盖住,白里透红的妆容,则有另一个好听的名字“飞霞妆”。
“一抹浓红绕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
这种化妆被人们称为“薄妆”、“素妆”,特点就是“薄施朱色,面透微红”。
比“微红”更淡的一定是“粉红”,没错,还有一种宋朝特有的很粉嫩的妆容,叫做“檀晕妆”,即在眼眉旁边晕染一片浅浅的红色,提亮眼部色彩。
您瞧,这化妆手法比今天不逞多让,白里透红,轻松拥有天然好气色!
宋朝最潮咬唇妆,了解一下
”所有女生,所有女生,你们的魔鬼又来啰“, 如果说有什么能让女生疯狂,那一定是口红!
一首宋词写道:“宝奁常见晓妆时,面药香融傅口脂。”口脂就是口红,最普遍的材料则是朱砂或胭脂。
我们常常在古装剧里面看口红就是拿出一张红纸然后抿一下就好了,但实际上他们用的口脂,一般是膏状或管状,然后用小刷子来涂。
是不是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宋朝女孩们深爱点红唇,还热衷于创造多种化唇方式,宋词里就有“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的描写。
当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
都说 时尚 是一个轮回,宋人以嘴小为美所以一般涂口红不会画满,大概就是当时的”咬唇妆“。
有时仅涂饰下唇,甚至仅在下唇点唇珠。北宋张先的词《师师令》提到:“唇一点,小于珠子。”
时常见诸笔端的“樱唇”、樱桃小嘴,应当指的就是这类唇妆。
贴上亮片,我就是妥妥的C位
贯穿唐五代在脸上描绘贴饰的各式花子面靥,在宋代虽然尚有使用,但流行程度有所减退,并特别保留在了后妃最隆重的礼服盛妆中,成为珠翠面花。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宫廷女性在原有的面靥,鹅黄以及斜红的位置,都饰以珍珠:
这种“玉靥”,以珠翠珍宝制成,多为宫妃所戴。
面部妆容化完就没了吗?不不不,还有发型呢!
宋朝女孩们的髻鬟种类多样,有同心髻、朝天髻、芭蕉髻、盘髻、包髻、花髻等等,以高髻最为流行。
高高的发髻,显得人身材高挑纤长,同时喜欢额发:(秃头少女不小心get到了巧妙遮掩发际线的方法jpg)
发髻上少不了钗、簪等饰物,但没有唐朝那么夸张。
同时在宋朝无论男女都特别喜爱头上簪花,所以宋朝不只有美女,还有花美男哟!
“爆款”香水,哪个女生不想要?
“美人晓镜玉妆台,仙掌承来傅粉腮。莹彻琉璃瓶外影,闻香不待蜡封开。”说的就是宋朝女孩们用的香水。
△这个南宋官窑博物馆的粉青釉纸槌瓶,可能就是宋朝女孩子盛放香水的香水瓶
女孩子的闺房里,香炉几乎是必备用品。除了爱焚香,还喜欢佩戴香囊,就连乘坐的车上也要置放香球。
当时最受追捧的莫过于来自大食的“爆款”进口香水——“蔷薇水”。
蔡绦在《铁围山丛谈》谈到了进口蔷薇水的过人之处:“异域蔷薇花气馨烈非常,故大食国蔷薇水虽贮琉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
据估计这种“蔷薇水”应该就是大马士革玫瑰的味道,其蒸馏提取技术慢慢传入中国,很大程度影响了未来的“花露”。
除了香水,宋朝女孩们还喜欢美甲。
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续集》介绍了一条美甲的方法:“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今老妇人七八旬者亦染甲。”
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呢。所谓“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不过宋朝国祚319年,审美也在不停变化。比如北宋初期仍然部分承袭唐五代遗风,傅妆粉后,于两颊处大面积涂抹胭脂。
唇色也较艳丽,多为有绛红、檀红、朱红、猩红等。
南宋后偏安一隅,整体妆饰风格更越发往纤细收敛、约束发展,偏好淡雅白净的“白妆”。
脸上几乎不涂胭脂,唇色浅淡,眉形也喜好纤细。
“白妆”之余还有一种特别的“泪妆”,眼角下方涂白,有点现代女孩高光卧蚕的意思。
其实,宋朝女孩们远比我们想象中精致。
女孩们的化妆盒叫“妆奁”,里面装有梳、篦、妆镜、白瓷化妆盒,盒内还有化妆品。
梳妆打扮用的铜镜、梳、篦、花钿、发簪,剃眉毛的小刀,修剪指甲的小剪子,也是一样不能少。
范成大有首《夔州竹枝歌》,写道:“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老少都爱美!
都说女为悦己者容,其实化妆更多是为了悦已呀!
梳妆。
梳妆(栉掠),指妇女化妆打扮。见唐 秦韬玉《贫女》诗:“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粧。”
“梳妆”又可分为“梳头”和“化妆”。梳妆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表现出古代、古典、现代、时尚、简约等设计风格。比如生活梳妆、新娘梳妆、宴会梳妆、舞台梳妆、影视梳妆等。在现在的职业中,比如影视剧组负责梳妆的称为梳妆师。
扩展资料:
有关梳妆的诗句:
《小桃红·晓妆》元代:乔吉
绀云分翠拢香丝,玉线界宫鸦翅。露冷蔷薇晓初试。淡匀脂,金篦腻点兰烟纸。含娇意思,殢人须是,亲手画眉儿。
释义:乌黑喷香的秀发像去一样堆拥,用玉还分扎成宫鸦翅的发式。在寒露浸润蔷薇花的拂晓开始梳妆打扮,脸上均匀地涂抹上淡淡的粉脂。细心衬饰插上金篦,再巾上香片花黄,面含娇媚,洋溢着无限的情思。定要让人为之神魂颠倒,再亲手描画娥眉。
参考资料来源:—梳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