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ne fruits leaf curl
曹若彬
外囊菌侵染核果引起叶片肿胀皱缩,后变黑干枯的真菌病害。包括桃缩叶病,梅、杏叶肿病等。19世纪初欧洲首先报道,中国最早在19世纪末有记载。
分布和为害
桃缩叶病为世界性病害,中国各地均有发生,严重时病叶早期干枯脱落,影响当年产量和次年的花芽形成。1983年云南昆明、楚雄等地此病大流行,病株率100%,病叶率高达80%以上,大部分桃园基本失产。梅、杏叶肿病较常见,但危害较轻。李袋果病表现果实囊肿而叶片正常,亦由外囊菌引起。分布较广,只在局部地区为害。
病菌主要侵染寄主幼嫩组织,桃、梅、杏以嫩叶为主,嫩梢、花和幼果亦可被害。春季叶芽伸展时即可受侵,展叶后,病叶变红,皱缩或凹凸不平,叶肉明显肿胀增厚,不久病部表面出现白粉状物(病菌子囊层),至6、7月气温高时,病叶变黑干枯掉落,严重时未变黑便脱落,枝梢枯死。嫩梢受害,节间缩短,嫩梢自顶向下肿胀呈棒状。李袋果病主要为害果实,病果畸形,中空,呈囊袋状,暗绿色,稍皱缩,表面生白粉状物,提前脱落。
病因
桃缩叶病的病原物是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Berk)Tul〕,梅、杏叶肿病的病原物是梅外囊菌(Tmume Nishik),李袋果病的病原物为李外囊菌〔Tpruni(Fuckel)Tul〕,均属子囊菌,外囊菌目。子囊裸生于病部表面,无包被,紧密排列成子囊层,子囊圆筒形,基部有脚胞与寄主表皮细胞相连,顶部平截,无色,内含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近圆形,无色单胞,成熟后可在子囊内外芽殖,产生薄壁和厚壁的两类芽孢子。桃缩叶病菌除为害桃外,还侵染油桃、扁桃、蟠桃;梅、杏叶肿病菌只侵染梅与杏;李袋果病菌只侵染李。桃的品种间感病程度不同,一般早熟品种发病较重,中、晚熟品种发病较轻,“毛桃”比一般良种桃发病重。病害发生与春季气温回升快慢及降雨多少有密切关系。春季低温多雨,特别是倒春寒持续时间较长,有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管理粗放,不修剪,不清园消毒的桃园发病重。
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
三种病害基本一致。以桃缩叶病为例:病菌主要以厚壁的芽孢子在桃芽鳞片上、枝干的皮部或裂缝内越夏越冬,次年春季桃芽萌动时,芽孢子萌发,直接侵入表皮或从气孔侵入正在伸展的嫩叶,展叶不久长出白粉状的子囊层,病菌侵染适温为10~16℃,超过21℃时病害停止扩展且病菌孢子萌发后只能侵染幼嫩叶片或其他幼嫩组织。一般不引起再侵染,如外界条件特别适宜而发生再侵染,症状很轻。
病害控制
早春树萌动期,当花瓣露红(或露白)而未展开前,及时喷波美3度石灰硫磺合剂、波尔多液或多菌灵等;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
核果炭疽病
stone fruits anthracnose
曹若彬
由胶孢炭疽菌侵染核果类果树引起果腐、梢枯和叶斑的真菌病害。以果实受害较重。中国在19世纪末已有记载。
分布和为害
中国各核果栽培地区均有分布,以桃炭疽病发生普遍、危害较重,江苏、浙江、安徽及上海常因炭疽病引起前期大量落果和后期果腐。梅树炭疽病在广东发生严重,引起幼树新梢枯死,不能开花结果。李、杏炭疽病在部分地区发生重,引起果腐。
病菌可侵染果实、叶片、枝梢及花穗,硬核前的幼果发病,初现淡褐色水渍状斑,后扩大呈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凹陷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长出许多桔红色分生孢子堆,病果多脱落,少数病果干缩残留于枝梢,成为僵果。果实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接近成熟期发病,与幼果期症状不同的是凹陷斑中有同心环状皱缩,且病斑相互愈合后呈不规则大斑,最后病果多软腐脱落。新梢受侵,出现褐色略凹陷的长椭圆形病斑,病梢多向一侧弯曲,病梢上叶片萎蔫下垂纵卷成筒状,重病梢和花穗常枯死。桃树叶片上病斑呈圆形或半圆形,红褐色至褐色,边缘清楚,病叶早落。
病因
病原物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黑盘孢目。自然条件下,分生孢子盘多无刚毛,分生孢子聚成粘孢子团(见仁果炭疽病),中国寄主有100多种。生长最适温度24~26℃,但在5℃或33℃仍可生长。一般早熟中熟品种发病较重,晚熟品种发病较轻,其中早生水蜜、小林、太仓、锡蜜、六林甜桃以及黄罐桃5号、14号等均感病;白凤、橘早生次之;岗山早生、玉露、白花等抗病力较强。春季低温多雨有利病害发生,引起幼果、枝梢发病,果实生长后期温暖多雨则常导致果腐;管理粗放、留枝过多,树冠郁蔽、果园排水不良、土质粘重均有利病菌为害。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梢及树上的病僵果上越冬,次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传播,侵染新梢和幼果,浙江于4月下旬幼果开始发病,5月为盛发期,引起大量落果,6月病情停止发展,至果实接近成熟期若遇温暖多雨,再次形成发病高峰,引起果腐。北方一般5月至6月开始发病,果实接近成熟期出现另一次高峰。
病害控制
冬季结合修剪清除枯死病枝及病僵果,集中烧毁,并翻耕土壤;春季萌动至开花前后反复检查及时剪除病枯梢,结合喷药保护。萌动期可喷波尔多液,落花后喷米鲜胺、硫菌灵、多菌灵、炭疽福美或扑海因等杀菌剂。
核桃病害
walnut and pecan diseases
全世界已知约150种,中国有近50种,大多是木腐菌。其中为害较严重的是细菌性黑斑病、枝枯病、炭疽病及叶斑病。
细菌性黑斑病
又称黑腐病,是核桃上最严重的病害。中国河北、山东、辽宁、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四川、云南等省均有发生。美国、意大利、德国、瑞士等国也有分布。主要为害幼果和叶片,也可为害嫩枝和花序。幼果上产生不定形、无明显边缘的黑斑,并可使果肉、核仁全部变黑腐烂,果实脱落。在中等大小的果上,仅果皮变黑腐烂。叶片上产生近圆形或多角形褐色或黑色斑,周围有水渍状晕圈,严重时整叶变黑发脆、脱落。病原物是油菜黄单胞菌胡桃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juglandis(Pierce)Dye〕。为害多种核桃属植物。核桃在开花期、展叶期最易感病,这时遇冷凉多雨天气或举肢蛾危害、日灼和雹伤等,有利病害发生。病菌在枝梢病斑或病芽内越冬。据报道无症状的芽、枝、叶、柔荑花序和坚果上均有病菌。次春分泌细菌,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初侵染,以后又进行再侵染,花粉也可传播病菌。病害控制:防治举肢蛾,以减少虫伤和传病媒介;在展叶期、落花后和幼果期喷布波尔多液、氯氧化酮、农用链霉素、甲基硫菌磷、稻瘟净和抗菌素402液等,为了兼治虫害可与杀虫剂混用;选育抗病品种。
枝枯病
中国江苏、浙江、山东、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均发生,美国、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也有分布。主要为害枝条、产生红褐色至深灰色病斑,后产生黑色小粒点(病菌分生孢子盘),湿度大时,从孢子盘中溢出黑色孢子团。病原物是胡桃黑盘壳〔Melanconis juglandis(Ellet Ev)Groves〕。属子囊菌,座囊菌目,中国未发现。无性态为胡桃黑盘孢,属半知菌、黑盘孢目。还为害山核桃和枫杨。另有矩圆黑盘孢,主要为害山核桃,也为害核桃。生长衰弱的枝条,遭受冻害,或春旱严重的年份,发病较重。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枝干病部越冬,借风、雨、昆虫传播,从伤口侵入,有再侵染。病害控制为剪除病枯枝,以减少菌源;增施肥料,改良土壤,增强树势;防虫、防冻;大枝干上病斑,可在刮除后涂抗菌素402。
炭疽病
中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新疆、辽宁、江苏等省均发生。德国、朝鲜也有分布。为害果实、叶片。果实上产生圆形、褐色至黑色凹陷病斑,后轮生黑色小粒点(病菌分生孢子盘),湿度大时从黑点内溢出粉红色粘孢子团,严重时全果变黑干缩。叶上产生不规则形褐斑,也生小黑粒。病原物是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属子囊菌,球壳目,在中国核桃上未发现。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属半知菌,黑盘孢目。寄主范围广泛,为害许多果树和其它作物(见仁果炭疽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果和病叶内越冬。病害控制为清除病果、病叶,防治虫害;在幼果期和成果期喷布甲基硫菌磷、退菌特或波尔多液。
叶斑病
为害山核桃。中国浙江发生,美国、英国、巴西、莫桑比克等国也有分布。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期为褐色小点,后扩大呈近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多分布在叶缘或主侧脉附近,边缘不明显,严重时愈合成褐色斑块,后期表面长出黑色小粒点(病菌菌丝块),最后病叶干枯脱落。病原物是胡桃尾孢(Cercospora juglandis Kellet Sovingle)属半知菌,丝孢目。有性态迄今未发现。管理粗放,树势衰弱以及多雨年份发病较重。病菌主要在落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一般6月初开始发病,7月至8月为发病高峰期。病害控制、晚秋及时清除落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喷布波尔多液、甲基硫菌磷、苯菌灵或多果定。
核桃的其他常见病害见左下表。(张志铭)
PhomajuglandisFusariumavenaceum镰刀菌果腐病褐腐病果AtheliarolfsiiArmillarieUamelieaFusariumsp镰刀菌根腐病根朽病白绢病茎基和根Microstromajuglan-disPhyllactiniajuglandis,MicrosphaerayamadiaPhyllostictajuglandisCylindrosporiumjug-landis粉霉病白斑病斑点病白粉病叶或主要为害叶Gnomonialeptostyla褐斑病叶、枝、花、果病原物病害名称为害部位
核桃的其他常见病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