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看到的一些介绍神垕或钧瓷的书籍上,乃至不少窑口的产品说明书中,都会有一个象征神垕标志的“火·凤凰”。而在通往神垕镇的主干道上,有一个广场,广场中央又立有一个名为“浴火凤凰”的9米高的雕塑。“火·凤凰”、“浴火凤凰”为什么会成为神垕的标志,又有什么寓意呢
“火·凤凰”、“浴火凤凰”均源于凤凰浴火涅槃、绚丽重生的美丽而吉祥的传说。其设计者——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怀强(张三)诠释了其中的内涵。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天使,每500年,它都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爱恨情仇,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吉祥和幸福,而凤凰则在经历了巨大痛苦和轮回后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得到新的升华。该典故寓意着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著精神。这与千年神垕的厚重历史,与浴火重生的钧瓷文化不谋而合,冥冥中演绎了凤凰浴火的绚丽现实神话。
我们知道,瓷是火的艺术、土的升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传承。钧瓷于神垕而滥觞,泥土因烈火而绚丽。“火·凤凰”以“火”为主型,并将凤凰、如意、火云祥纹等传统的吉祥图案有机结合,和谐而巧妙地留白出钧瓷传统造型玉壶春瓶。“浴火凤凰”以“垕”字为广场的平面布局;通往雕塑的道路为五彩石,道化为五色“土”,寓意神垕孕厚土,厚土出神钧;以烧瓷工具“匣钵”为基台;浮雕钧瓷传统工艺画卷,展现神垕钧瓷文化源远流长;以“火”为主型,吉祥图案凤凰、如意、火云祥纹有机结合,巧妙而自然地留白出观音瓶造型,瓶底钧片熠熠生辉。远望烈火冲天、雄伟壮观,近观双凤拥瓶、引吭高歌。看到这个图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窑火凝奇珍的艳丽,丹凤拥宝瓶的壮美。神垕因钧瓷而扬名,钧瓷因神垕而辉煌的寓意也就蕴含其中了。
莫高窟北魏时期的雕塑具有瘦骨清相的特点是对的。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北魏时期的雕塑具有瘦骨清相的特点。
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洞窟分南北两区,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
北朝洞窟概况
1、建筑
现存洞窟主要是北魏、西魏、北周时开凿,个别北魏洞窟可能开凿于北凉时。窟形主要有中心柱窟、方形窟和禅窟三种。中心柱窟平面长方形,窟内凿出方形塔柱,柱体四面开龛塑像,窟顶前部多作“人字披”形,后部为平棊顶。此为北朝典型窟形。方形窟为覆斗形顶,正壁大多凿一大龛。
2、雕塑
这一时期的洞窟,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还有释迦多宝并坐像、菩萨像和禅僧像等。有的中心柱和四壁上部贴有影塑千佛、供养菩萨和飞天。
3、壁画
窟顶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和四壁上部多绘天宫伎乐,四壁下部为药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面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本生和因缘故事,位置适中,醒目突出。这类故事画的构图,除单幅的外,多为横卷连环画形式。北魏壁画多以土红为底色,用青、绿、赭、白等色敷彩,色彩热烈厚重,风格朴拙浑厚,并有浓厚的西域佛教艺术特征。
-莫高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