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近高的文言文

萧近高的文言文,第1张

1 《明史列传 》的人物姓名

卷113 列传第1 后妃一 卷114 列传第2 后妃二 卷115 列传第3 兴宗孝康皇帝 睿宗兴献皇帝 卷116 列传第4 诸王一 卷117 列传第5 诸王二 卷118 列传第6 诸王三 卷119 列传第7 诸王四 卷120 列传第8 诸王五 卷121 列传第9 公主 卷122 列传第10 郭子兴 韩林儿 卷123 列传第11 陈友谅 张士诚 方国珍 明玉珍 卷124 列传第12 扩廓帖木儿 陈友定 把匝剌瓦尔密 卷125 列传第13 徐达 常遇春 卷126 列传第14 李文忠 邓愈 汤和 沐英 卷127 列传第15 李善长 汪广洋 卷128 列传第16 刘基 宋濂 叶琛 章溢 卷129 列传第17 冯胜 傅友德 廖永忠 杨景 胡美 卷130 列传第18 吴良 康茂才 丁德兴 耿炳文 郭英 华云龙 韩政 仇成 张龙 吴复 胡海 张赫 华高 张铨 何真 卷131 列传第19 顾时 吴桢 薛显 郭兴 陈德 王志 梅思祖 金朝兴 唐胜宗 陆仲亨 费聚 陆聚 郑遇春 黄彬 叶升 卷132 列传第20 朱亮祖 周德兴 王弼 蓝玉 谢成 李新 卷133 列传第21 廖永安 俞通海 胡大海 耿再成 张德胜 赵德胜 桑世杰 茅成 胡 深 孙兴祖 曹良臣 濮英 卷134 列传第22 何文辉 叶旺 马云 缪大亨 蔡迁 王铭 甯正 金兴旺 花茂 丁玉 郭云 卷135 列传第23 陈遇 叶兑 范常 宋思颜 郭景祥 杨元杲 阮弘道 孔克仁 卷136 列传第24 陶安 詹同 朱升 崔亮 陶凯 曾鲁 任昂 李原名 乐韶凤 卷137 列传第25 刘三吾 安然 吴伯宗 吴沉 桂彦良 宋讷 赵□ 李叔正 刘崧 罗复 仁 孙汝敬 卷138 列传第26 陈修 杨思义 周祯 杨靖 单安仁 薛祥 唐铎 开济 卷139 列传第27 钱唐 韩宜可 萧岐 冯坚 茹太素 李仕鲁 叶伯巨 郑士利 周敬心 王朴 张衡 卷140 列传第28 魏观 陶□仲 刘仕□ 王宗显 王观 道同 卢熙 青文胜 卷141 列传第29 齐泰 黄子澄 方孝孺 练子宁 茅大芳 卓敬 陈迪 景清 连楹 胡闰 王度 卷142 列传第30 铁铉 暴昭 陈性善 张□ 谢贵 彭二 宋忠 马宣 瞿能 张伦 颜伯 玮 王省 姚善 陈彦回 卷143 列传第31 王艮 廖升 周是修 程本立 黄观 王叔英 黄钺 王良 陈思贤 程通 黄希范 高巍 高贤宁 王□ 周缙 牛景先 卷144 列传第32 盛庸 平安 何福 顾成 卷145 列传第33 姚广孝 张玉 朱能 丘福 谭渊 王真 陈亨 卷146 列传第34 张武 陈硅 孟善 郑亨 徐忠 郭亮 赵彝 张信 徐祥 李浚 孙岩 陈 吾乃马之甲 二甲传胪9旭 陈贤 张兴 陈志 王友 卷147 列传第35 解缙 黄淮 胡广 金幼孜 胡俨 卷148 列传第36 杨士奇 杨荣 杨溥 卷149 列传第37 蹇义 夏原吉 卷150 列传第38 郁新 赵□ 金忠 李庆 师逵 古朴 陈寿 刘季□ 刘辰 杨砥 虞谦 汤宗 卷151 列传第39 茹_ 严震直 张□ 王钝 郑赐 郭资 吕震 李至刚 方宾 吴中 刘观 卷152 列传第40 董伦 仪智 邹济 周述 陈济 王英 钱习礼 周叙 柯潜 孔公恂 卷153 列传第41 宋礼 陈萱 周忱 卷154 列传第42 张辅 黄福 刘俊 陈洽 李彬 柳升 梁铭 王通 卷155 列传第43 宋晟 薛禄 刘荣 朱荣 费□ 谭广 陈怀 蒋贵 任礼 赵安 赵辅 刘 聚 卷156 列传第44 吴允诚 薛斌 吴成 金忠 李英 毛胜 焦礼 毛忠 和勇 罗秉忠 卷157 列传第45 金纯 张本 郭敦 郭□ 郑辰 柴车 刘中敷 张凤 周萱 杨鼎 黄镐 胡拱辰 陈俊 林鹗 潘荣 夏时正 卷158 列传第46 黄宗载 顾佐 段民 章敞 吴讷 魏骥 鲁穆 耿九畴 轩□ 黄孔昭 卷159 列传第47 熊概 陈镒 李仪 陈泰 李棠 贾铨 王宇 崔恭 刘孜 李侃 原杰 彭 谊 牟俸 夏埙 高明 杨继宗 卷160 列传第48 王彰 魏源 金濂 石璞 罗通 罗绮 张萱 张鹏 李裕 卷161 列传第49 周新 李昌祺 陈士启 应履平 林硕 况钟 陈本深 彭勖 夏时 黄润 玉 杨瓒 刘实 陈选 夏寅 陈壮 张□ 宋端仪 卷162 列传第50 尹昌隆 耿通 戴纶 陈祚 刘球 陈鉴 钟同 章纶 廖庄 倪敬 杨萱 卷163 列传第51 李时勉 陈敬宗 刘铉 邢让 林瀚 谢铎 鲁铎 卷164 列传第52 邹缉 弋谦 黄泽 范济 聊让 左鼎 曹凯 刘炜 单宇 张昭 高瑶 卷165 列传第53 陶成 陈敏 丁萱 王得仁 叶祯 伍骥 毛吉 林锦 郭绪 姜昂 卷166 列传第54 韩观 山云 萧授 方瑛 李震 王信 彭伦 欧磐 张佑 卷167 列传第55 曹鼐 邝□ 王佐 孙祥 袁彬 卷168 列传第56 陈循 王文 江渊 许彬 陈文 万安 刘□ 刘吉 尹直 卷169 列传第57 高谷 胡_ 王直 卷170 列传第58 于谦 卷171 列传第59 王骥 徐有贞 杨善 王越 卷172 列传第60 罗亨信 侯□ 杨宁 王来 孙原贞 朱鉴 杨信民 张骥 马谨 程信 白圭 张瓒 孔镛 邓廷瓒 王轼 刘丙 二甲传胪9卷173 列传第61 杨洪 石亨 郭登 朱谦 孙镗 范广 卷174 列传第62 史昭 巫凯 许贵 周贤 欧信 王玺 鲁鉴 刘宁 彭清 姜汉 安国 杭 雄 卷175 列传第63 卫青 董兴 何洪 刘玉 仇钺 神英 曹雄 冯祯 张俊 杨锐 卷176 列传第64 李贤 吕原 岳正 彭时 商辂 刘定之 卷177 列传第65 王翱 年富 王□ 李秉 姚夔 王复 林聪 叶盛 卷178 列传第66 项忠 韩雍 余子俊 朱英 秦□ 卷179 列传第67 罗伦 章懋 黄仲昭 庄曰鄄永 邹智 舒芬 卷180 列传第68 张宁 王徽 毛弘 丘弘 李森 魏元 强珍 王瑞 李俊 汪奎 汤鼐 姜 绾 姜洪 曹麟 彭程 庞泮 叶绅 胡献 张弘至 屈伸 王献臣 卷181 列传第69 徐溥 丘浚 刘健 谢迁 李东阳 王鏊 刘忠 卷182 列传第70 王恕 马文升 刘大夏 卷183 列传第71 何乔新 彭韶 周经 耿裕 倪岳 闵硅 戴珊 卷184 列传第72 周洪谟 杨守陈 张元祯 傅瀚 张升 吴宽 傅硅 刘春 吴俨 顾清 刘瑞 卷185 列传第73 李敏 贾俊 黄绂 张悦 _钟 曾鉴 梁景 徐恪 李介 黄珂 王鸿儒 丛兰 吴世忠 卷186 列传第74 韩文 张敷华 杨守随 许进 雍泰 陈寿 樊莹 熊绣 潘蕃 胡富 张 泰 张鼐 王景 朱钦 卷187 列传第75 何鉴 。

2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明史 列传第一百五十二贺逢圣(傅冠 尹如翁) 南居益(族父企仲(族弟居业 周士朴 吕维祺(弟维祮) 王家祯 焦源溥(兄源清) 李梦辰 宋师襄麻僖 王道纯 田时震朱崇德 崇德子国栋 贺逢圣,字克繇,江夏人。

与熊廷弼少同里闬,而不相能。为诸生,同受知于督学熊尚文。

尚文并奇二生,曰:“熊生,干将、莫邪也;贺生,夏瑚、商琏也。”举于乡。

家贫,就应城教谕。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二人,授翰林编修。

天启间,为洗马。当是时,廷弼已再起经略辽东矣。

广宁之败,同乡官将揭白廷弼之冤,意逢圣且沮之。逢圣作色曰:“此乃国家大事,吾安敢小嫌介介,不以明!”即具草上之。

湖广建魏忠贤生祠,忠贤闻上梁文出逢圣手,大喜,即日诣逢圣。逢圣曰:“误,借衔陋习耳。”

忠贤咈然去。翌日削逢圣籍。

庄烈帝即位,复官,连进秩。九年六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

十一年致政。十四年再入阁。

明年再致政。 逢圣为人廉静,束修砥行。

帝颇事操切,逢圣终无所匡言。其再与周延儒同召,帝待之不如延儒。

及予告,宴饯便殿,赐金,赐坐蟒。感激大哭,伏地不能起,帝亦汍澜动容焉。

是时,湖广贼大扰。明年春,张献忠连陷蕲、黄,逼江夏。

有大冶人尹如翁,逢圣门生,走三百里,持一僧帽、一袈裟来贻逢圣。逢圣反其衣曰:“子第去,毋忧我。”

如翁去。五月,壬戌晦,贼陷武昌,执逢圣,叱曰:“我朝廷大臣,若曹敢无礼!”贼麾使去,遂投墩子湖死也。

贼来自夏,去以秋云。大吏望衍而祭,有神梦于湖之人,“我守贺相殊苦,汝受而视之,有黑子在其左手,其征是。”

觉而异之,俟于湖,赫然而尸出,验之果是,盖沉之百有七十日,面如生。以冬十一月壬子殓,大吏挥泪而葬之。

初,城之陷也,逢圣载家人以其 句 鹿出墩子,凿其 氐艡,皆溺。贺氏死者,妻危氏,子觐明,子妇曾氏、陈氏,孙三人,次子光明自他所来,凡二十余人。

福王时,赠少傅,谥文忠,祭葬廕子如制。 如翁去,归大冶。

大冶城破,其慷慨而死者,如翁也。 其后有傅冠。

冠,字元甫,进贤人。祖炯,南京刑部尚书。

天启二年,冠举进士第二,授翰林编修。崇祯十年秋,由礼部右侍郎拜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性简易,有章奏发自御前,冠以为揭帖,援笔判其上。既知误,惶恐引罪,帝即放归。

唐王时,命以原官督师江西。嗜酒,或劾之,乃致仕。

大清下江西,冠走匿门人泰宁汪亨龙家。亨龙执而献之有司,杀之汀州,血渍地,久而犹鲜。

南居益,字思受,渭南人,尚书企仲族子、师仲从子也。曾祖从吉与曾伯祖大吉皆进士。

两人子姓,科第相继。 企仲,大吉孙,万历八年进士。

以祖母年高,请终养。祖母既殁,授刑部主事。

客寓赀其家,夫妇并殁,企仲呼其子还之。吏部尚书孙丕扬以为贤,调为己属。

历文选郎,擢太仆少卿,进太仆卿。三十年,帝以疾诏免矿税,释系囚,录建言贬斥诸臣。

既而悔之,命矿税如故,余所司议行。吏、刑二部尚书李戴、萧大亨迟数日未奏,企仲请亟罢二人,而敕二部亟如诏奉行。

帝大恚,传谕亟停二事,落企仲一官。给事中萧近高,御史李培、余懋衡亦请信明诏,帝益怒,并夺其俸,且命益重前贬谪官邹元标等罚,欲以钳言者。

诸阁臣力争,乃止。而给事中张凤翔迎帝意,劾企仲他事,遂削籍。

天启初,起太常卿,累迁南京吏部尚书,以老致仕。师仲父轩,吏部郎中,尝著《通鉴纲目前编》。

师仲至南京礼部尚书。 居益少厉操行,举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三迁广平知府,擢山西提学副使,雁门参政,历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并在山西。 天启二年,入为太仆卿。

明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 留吧二国通闽商。

万历中,奸民潘秀引其人据彭湖求市,巡抚徐学聚令转贩之二国。二国险远,商舍而之吕宋。

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巡抚商周祚拒之,不能靖。

会居益代周祚,贼方犯漳、泉,招日本、大泥、咬 留吧及海寇李旦等为助。居益使人招旦,说携大泥、咬 留吧。

贼帅高文律惧,遣使求款,斩之,筑城镇海港,逼贼风柜。贼穷蹙,泛舟去,遂擒文律,海患乃息。

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魏忠贤衔居益叙功不及己,格其赏。

给事中黄承昊复论居益倚傍门户,躐跻通显,遂削籍去。闽人诣阙讼之,不听。

乃立祠以祀,勒碑于彭湖及平远台。 崇祯元年,起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

陕西镇缺饷至三十余月,居益请以陕赋当输关门者留三十万,纾其急,报可。畿辅戒严,居益在通州,为城守计甚备。

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未几,试炮而炸,兵部尚书梁廷栋劾郎中王守履失职。

守履惧,诋兵部郎中王建侯诬己。廷议不如守履言,遂下狱。

居益疏捄,帝以为徇私,削籍归。廷杖守履六十,斥为民。

寻叙城守功,复居益冠带。 十六年,李自成陷渭南,责南氏饷百六十万。

企仲年八十三矣,遇害。诱降居益及企仲子礼部主事居业,皆不从。

明年正月,贼遣兵拥之去,加炮烙。二人终不屈,绝。

3 材料二反应了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的经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2分)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2分)]

)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4 古代人口对城市的作用

古代城市人口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众多人口的聚居地。

中国的城市出现极早,几乎与中国的历史同样古老。更为重要的是,直至西方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历代的京城人口数,往往就是整个世界城市的人口最高记录,体现出中国古代城市较高的发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早期城市的规模一般较小,直至春秋时代,城市仍只不过是大小贵族所居住的城堡。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经过不断的兼并,列国的疆域日趋扩大,城市规模扩展,人口亦随之增加。

史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

……今千丈之城,万户之邑相望也。”(注:《战国策·赵策》。)

中国历史所载数量往往是概数,称其万国,未必真的数以万计,说城居者三千家也并非确指。但从上下文来看,此段是想说明战国时代前后的城市规模与人口变化,因而距离事实不会太远。

以此而论,则战国以前的中国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约为1-2万人。至于战国时代的城市人口,此处仅言“万家之邑”,若以每户 5口计算,即约有5万人左右。

另据《战国策·齐策》所载著名游说策士苏秦说齐王时所言:“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游说之士所言,当然不免会有些夸张,但面对国君,当不至于信口雌黄。

因而苏秦所言颇可与前引《赵策》相互参证。由此说来,战国时代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约为几万或几十万当是可信的。

秦朝统一全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历代都城及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汉朝都城长安的人口已达四五十万;唐朝长安城估计不少于80万人,鼎盛时期则可能超过100万。

南宋临安城(杭州)“户口蕃息,……城南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小州郡,足见行都繁盛”,(注:耐得翁:《都城纪盛》,坊院。)其总户数约在30万以上,共有城市人口约150万。

美国学者陈德勒和福克斯在其《三千年来都市的成长》一书中,曾列举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世界最大城市及其人口规模,从中显示出直到1825年以前,世界最大城市都在中国,且大多是历朝的都城。尽管陈德勒和福克斯书中的一些数字统计未必精当,但也足见中国封建城市的人口规模及其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

除了都城以外,封建时代遍布全国的行政、经济中心城市,如省城、府城、州县城以及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镇,人口规模也同样巨大。以宋代为例,当时的大城市并不仅限于都城开封和临安,其他人口在数万户乃至十数万户的城市亦不少,至于人口在几千户及万户之间的城市为数更多。

据漆侠先生估计,北宋1350个有行政官署的城,其中约150座人口超过1万,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约占总人口的12%;(注: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下册,第933、932 页。)美国华裔学者赵冈则认为这一比率可高达约20%。

(注:(美)赵冈等著《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第386、397页。) 统计资料显示,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 万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南京和苏州,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

与之相比较,西方城市的人口规模要小得多。一直到14、15世纪,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

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如布鲁塞尔、纽伦堡、卢贝克、斯特拉斯堡等,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西欧城市中占大多数的是人口数量在2000-5000人,甚至只有几百人的小城市。

(注: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城市与西欧封建城市的人口规模,无论是就最大城市而言,还是就较次一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言,都相差了大约有20倍之巨。

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二、中国封建城市何以形成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 中国与西欧封建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首要的原因当然在于中国封建时代小农经济必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市场交换这一经济基础。

中国封建经济结构是以私有产权及小生产单元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其规模相对狭小,生产关系上的各个环节不可能在一个家庭中完全实现,因而必须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与市场发生依赖关系,自给程度极其有限,故管子曰:“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注:《管子·乘马》。)

事实上,正是基于封建小农经济的这一基本特征,才使得自古以来中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货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注:《史记·货殖列传》。)导致中国封建城市中的商品经济一向极其发达,并由此成为众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内在动力之一。

吸引众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另一动力来自于城乡之间的经济竞争。城市工商业相对于乡村农业而言,具有利润丰厚且获利较快等优势,早在司。

5 古代人口对城市的作用

古代城市人口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众多人口的聚居地。

中国的城市出现极早,几乎与中国的历史同样古老。更为重要的是,直至西方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历代的京城人口数,往往就是整个世界城市的人口最高记录,体现出中国古代城市较高的发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早期城市的规模一般较小,直至春秋时代,城市仍只不过是大小贵族所居住的城堡。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经过不断的兼并,列国的疆域日趋扩大,城市规模扩展,人口亦随之增加。

史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

……今千丈之城,万户之邑相望也。”(注:《战国策·赵策》。)

中国历史所载数量往往是概数,称其万国,未必真的数以万计,说城居者三千家也并非确指。但从上下文来看,此段是想说明战国时代前后的城市规模与人口变化,因而距离事实不会太远。

以此而论,则战国以前的中国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约为1-2万人。至于战国时代的城市人口,此处仅言“万家之邑”,若以每户 5口计算,即约有5万人左右。

另据《战国策·齐策》所载著名游说策士苏秦说齐王时所言:“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游说之士所言,当然不免会有些夸张,但面对国君,当不至于信口雌黄。

因而苏秦所言颇可与前引《赵策》相互参证。由此说来,战国时代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约为几万或几十万当是可信的。

秦朝统一全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历代都城及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汉朝都城长安的人口已达四五十万;唐朝长安城估计不少于80万人,鼎盛时期则可能超过100万。

南宋临安城(杭州)“户口蕃息,……城南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小州郡,足见行都繁盛”,(注:耐得翁:《都城纪盛》,坊院。)其总户数约在30万以上,共有城市人口约150万。

美国学者陈德勒和福克斯在其《三千年来都市的成长》一书中,曾列举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世界最大城市及其人口规模,从中显示出直到1825年以前,世界最大城市都在中国,且大多是历朝的都城。尽管陈德勒和福克斯书中的一些数字统计未必精当,但也足见中国封建城市的人口规模及其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

除了都城以外,封建时代遍布全国的行政、经济中心城市,如省城、府城、州县城以及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镇,人口规模也同样巨大。以宋代为例,当时的大城市并不仅限于都城开封和临安,其他人口在数万户乃至十数万户的城市亦不少,至于人口在几千户及万户之间的城市为数更多。

据漆侠先生估计,北宋1350个有行政官署的城,其中约150座人口超过1万,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约占总人口的12%;(注: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下册,第933、932 页。)美国华裔学者赵冈则认为这一比率可高达约20%。

(注:(美)赵冈等著《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第386、397页。) 统计资料显示,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 万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南京和苏州,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

与之相比较,西方城市的人口规模要小得多。一直到14、15世纪,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

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如布鲁塞尔、纽伦堡、卢贝克、斯特拉斯堡等,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西欧城市中占大多数的是人口数量在2000-5000人,甚至只有几百人的小城市。

(注: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城市与西欧封建城市的人口规模,无论是就最大城市而言,还是就较次一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言,都相差了大约有20倍之巨。

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二、中国封建城市何以形成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 中国与西欧封建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首要的原因当然在于中国封建时代小农经济必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市场交换这一经济基础。

中国封建经济结构是以私有产权及小生产单元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其规模相对狭小,生产关系上的各个环节不可能在一个家庭中完全实现,因而必须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与市场发生依赖关系,自给程度极其有限,故管子曰:“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注:《管子·乘马》。)

事实上,正是基于封建小农经济的这一基本特征,才使得自古以来中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货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注:《史记·货殖列传》。)导致中国封建城市中的商品经济一向极其发达,并由此成为众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内在动力之一。

吸引众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另一动力来自于城乡之间的经济竞争。城市工商业相对于乡村农业而言,具有利润丰厚且获利较快等优势,早在司马迁。

6 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2分)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2分)])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卷二

 

  〖仁宗朝 洪熙〗

  仁宗皇后张氏,河南永城张麒女也。麒由兵马指挥使封彭城伯,生二子,一女,即后也。后以洪武二十六年,册燕世子妃。永乐二年四月,改册为皇太子妃。时仁宗体肥,腰腹经数围而■⑵膗。上命与诸王驰马,仁宗辞不能。上大恚,命有司减仁宗膳,仁宗危甚。会上令监国,二王播流言中之,几易储。后内宽仁宗,而外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谨,重得仁孝心。仁孝每言于成祖,成祖亦意解。尝曲宴内苑,仁宗侍成祖,见仁宗色变,唾而詈。移时,指后曰:“此佳归,他日当承我家,脱微此,废尔久矣。”后起,顿首谢。顷之,忽失后所在。上怪,使觅后,则后方亲入宫庖,手汤饼出荐。上且感且喜,顾仁孝。(原评曰:三字人所忽,此段传神全在此三字。)仁孝为慰劳泣下,乃呼仁宗及后前剧饮尽欢乃罢。由是太子得不易。

  永乐二十二年十月,仁宗既即位,命英国公张辅持节册皇后。明年仁宗崩,宣宗立,尊为皇太后。凡军国大事,悉上皇太后参决。皇太后亦每事谘询,不敢以听政自居,擅外廷议。

  方是时,海内太平,上入奉起居,出侍游宴,四方贡献,虽瓜果微物,亦必先上皇太后,然后尝食,两宫慈孝闻天下。宣德三年,太后游西苑,上亲掖舆,皇后皇妃皆从行。泛舟登万岁山,上捧觞上寿,献诗颂太后。太后亦赐觞,谕上以保境安民至意,上稽首谢。五年二月,谒长陵、献陵,上亲櫜鞬,骑导至河桥,下骑扶辇行。既过,复骑,畿民观者夹道傍,皆感悦呼万岁。时陵园父老适迎至,太后顾上曰:“百姓以君能安民,故不惮远赴,趋承踊跃,争欲得一望颜色。倘无以安之,则天下之望君者,不止是矣。”上拜谢。及还,上奉太后过农家,召妇女问“生业安否”,妇女应对俚朴,如家人然。太后喜,赐钞币饮食。时有以野蔬、村酒献者,后尝讫,复赐上曰:“此农家味,当知之。”扈臣张辅、蹇义、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请候见行殿,太后慰劳之,赐酒馔及白金文绮,且曰:“尔等皆先朝旧臣,今日之清宁,得展游宴,虽祖宗实祐之,亦卿等辅相力也。其勉导嗣君无忽。”辅等顿首谢,是日,谕上作《赏春赋》。他日,上谓士奇曰:“太后谒陵还,悉能道汝辈姓名及所行事,谓张辅,武臣也,而达大义;蹇义,厚重小心,但少断耳。惟汝能正言无所避,先帝或数不乐,然终能从汝,以致不败,特三事未从,可悔也。”士奇谢。

  太后遇外戚严,兄昶彭城伯、弟升忠安伯,至醇谨,时谕以恭俭毖饬,保家族,不许预议国事。杨士奇每言“升果贤,非他戚比,即所议事,鲜非是者,其预令议便。”太后终不许。

  暨宣宗又崩,英宗方九岁。太后谓“国福长君”,欲召立襄王不果。英宗既嗣,大臣请太后听政。太后曰:“毋坏我家法,凡事付阁议,然后行。”致书兄昶及弟升,第朝参勿干预一切。特除去宣宗宫中诸玩物,及不急诸务,特勖上以学。又数语洪、宣间委任股肱事。故是时,天子尊师傅,兴学校,举任贤才,为一代极盛。

  正统二年,太后御便殿,召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入。上东立近榻,辅等立西,下女官佩刀剑杂侍。太后召辅等前曰:“卿等皆旧臣,嗣君幼,幸同心为社稷计。”又语士奇、溥曰:“先皇帝监国,时念二卿孤忠。及在位,犹时时道之。言在耳,不忘也。”士奇等伏地谢,乃顾谓上曰:“此五臣,皆先朝所简,帝其重之,凡事非五臣赞决勿行也。”

  先是,中官王振者,在宣宗时,曾以技巧逆上意。后用英宗伴读,恩秉司礼监,恶未著也。然而太后知其奸,故当大臣请垂帘时,太后令一切政务,必阁下议决。越日,遣使一至阁,询若日议若事,俟阁臣列奏,太后亲验之始行。或出振不赴阁议者,必立召振,责格其事。其防如此,然终恐振不可制,(原评曰:急著此段,则后之惩振自严。旧本或遗此,或将此记他处,俱失篇法。)至是,令呼振。振至,太后色顿改曰:“汝侍帝起居多不法,今赐汝死。”女官抽刃加振颈。帝跪请,五臣随帝跪。太后曰:“此辈误人国多矣,帝乌知之。”既而曰:“且以帝及诸公故,宽汝勿再也。”由是,振终太后世,不敢预大政。

  七年乙巳十月,太后崩。遗诏曰:“吾自洪武中,配仁宗皇帝三十余年。及为未亡人,又十有八年。今得全归,从先皇帝地下足矣。惟是国家至重,当以爱人为保国之本。尔诸臣咸佐帝行仁政,秉忠勤勿懈。诸后妃家遵皇祖训戒,勿干预国事。丧服遵仁宗遗诏,以日易月。天地祖宗社稷之祭,不可以卑废尊。及百神之祀,皆循常例勿停。”十一月丁巳,上尊谥曰“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越日祔太庙,合葬献陵。后生宣宗,及越王瞻墉、襄王瞻墡。方太后大渐时,召大臣榻前,问“国家尚有何大事未举者。”士奇言:“建庶人立四岁,虽已亡,当复其位号,修其实录。太宗诏‘有收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宜弛其禁。”太后默然未答,若不省者。诸臣受顾命遽出,故遗诏不及焉。

  〖宣宗朝 宜德〗

  恭让胡皇后者,宣宗废后也,名善庠,济宁人,父荣生七女。洪武初,长女名善围,以才色给事掖庭,充尚宫,颇见任使。荣故于是时得授锦衣卫指挥。至永乐十五年,有诏选皇太孙妃。司天奏“星气见奎娄,当在济河间求之。”使者下济宁,因以荣第三女进,则后也。按之,合法相,遂于是年册皇太孙妃。

  先是邹平孙忠者,由太学生擢永城主簿,生一女,姣皙而慧。仁宗张皇后,永城人也,其母彭城伯夫人,曾见孙氏女于主簿官舍,奇之。会永乐八年,太宗谓皇太孙长,当择配。彭城夫人称孙氏女贤,乃因张皇后言于太宗,太宗取孙氏入宫。甫十岁,即令张皇后育之,已七年矣。(原评曰:此以合传体叙二后事,方有眉目。旧史如隔幔张炬,绝不明白。)至是诏选妃,以司天奏故,竟册立胡氏,而以孙氏为之嫔。彭城夫人每为张皇后唧唧,而张皇后贤,不言也。(原评曰:著此句又著下句,俱见筋节。)是时,仁宗知其事,故于仁宗嗣位,册孙氏嫔时,特赐孙氏得服妃冠服。

  宣德改元,尊张皇后为皇太后。皇太后有旨,谓两家定位久,无可议,仍册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故事,册皇后用金宝金册,皇贵妃而下,金册无宝。时宣宗初嗣位,意亦稍稍向孙氏,特为孙氏请宝于太后。敕尚宝制金宝如后,赐孙氏,当时疑之。既而上颇事游幸,且好弄。后数数规讽,上稍厌后。适后疾无子,而贵妃,宫人有身者,贵妃隐之为已有。

  二年十一月,宫中传言贵妃生皇第一子,上遂召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杨士奇入。谕之曰:“朕有一大事与卿等议,固出不得已,然亦决矣。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辅等皆不答。上乃举后过一二顾荣,荣进曰:“是可废也。”上曰:“废后有故事耶?”义曰:“宋仁宗废郭后为仙妃是也。”时辅与原吉、士奇,嘿然无言。上特问士奇,士奇曰:“臣事帝后,犹子事父母也。宁有为人子而议废母者。”荣曰:“上命也。”士奇曰:“正惟上命,勿轻出耳。”辅与原吉是士奇,且曰:“此大事,非群议不可。”上曰:“不贻外议乎?”士奇曰:“宋仁宗废后,孔道辅、范仲淹极言其非,因率台臣十数人入谏见黜。夫廷臣非之,至今史册犹讥之,谁谓无议哉。”既退,荣谓原吉曰:“上志久矣,恐非臣下所能止者。”原吉曰:“然,废之不可也。”士奇曰:“即上所举中宫过,亦何一当废者,而轻言若是。”

  明日,上召荣、士奇至西角,门问曰:“昨议云何。”荣出怀中纸条“后当废事”以进。上览未及竟,艴然曰:“渠曷有此。”顾士奇:“尔何言?”对曰:“汉光武废后,诏书有曰‘异常之事,非国休福’。宋仁宗废后,而后复悔之。顾陛下详慎,幸勿却休福而贻后悔。”上不怿罢。他日,又诏问五人,辅、原吉对如前。士奇曰:“皇太后神圣,岂无旨者?”上曰:“与卿等议,即太后旨也。”是日议未决。最后乃独召士奇于文华殿,屏左右谕曰:“朕丐卿,必欲卿处之如何?”士奇曰:“此非臣所能处也。”上曰:“虽然,以丐卿。”如是者三。士奇俯久之,仰而曰:“中宫与贵妃无嫌乎?”(原评曰有:明一代多废后,自此始。大臣依回处写出,可惜。)曰:“无之,顷中宫病逾月,而贵妃日过视,且倍殷也。”士奇曰:“若然,曷若乘中宫有疾,而陛下导之使辞让焉。”上曰:“善,卿第勿言,俟朕入导之。”

  数日,复召士奇曰:“如卿言,中宫果辞让,虽太后不许,贵妃亦不受,然中宫意决矣。”士奇曰:“若此,愿陛下待两宫均等,无厚薄、无崇庳,终之始之。昔宋仁宗废郭后,而恩意弥笃,可监也。”上曰:“朕不食言。”明日以谕议等,议等皆曰:“善。”上乃敕礼部:“皇后自罹多病,不能承馈祀。重以无子,怀谦退,上表请闲。朕念伉俪重,屡拒不纳。而后恳再三,不得已已从所请矣。夫因其谦德而遂尊之,礼也。其称号、服食、侍从悉仍旧不改如敕。”乃更立孙氏为后,而后竟废。后乃退居长安宫,性本恬,不喜事华饰,至是学清净,奉黄老,为仙姑。张太后甚怜之,特召入,居清宁宫。凡内廷朝会飨宴,必命后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英宗立,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后为皇太后,后益谦让,然视后如故。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后祭奠列名妃嫔中,竟不得与孙后齿,因痛哭不巳,逾年亦崩。下外庭议丧礼,时杨士奇病,在告诸臣就问之。士奇请用后礼葬,诸臣曰:“此非内庭意也。”士奇面床阴不言。诸臣竟用嫔御礼,别葬于金山,谥“静慈仙师”。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英宗皇后钱氏,尝事后,知后贤,每为英宗言后无罪废。群臣畏太后,殓葬、谥号皆无礼伤之。英宗问李贤:“胡母后以疾请闲耳,谥仙师岂令典耶?朕欲尊上皇后谥,且饰其陵寝,飨殿神主,皆得更制,如奉先殿式,何如?”(原评曰:英宗复胡后位号,与止宫妃殉葬,皆足为千古法式。第复位号事,稍涉私嫌,犹不及孝宗之公,若止殉,则度越远矣。)贤顿首谢称善。上敕群臣:“皇考以胡母后多疾,听其请闲。朕以冲龄,当母后令终,上谥无状,心甚缺然。其改议尊谥,令所司修葺陵寝,飨殿如制。”七年七月己未,礼部尚书姚夔等议上尊谥,曰:“胡太后入嫔先皇,久专宫阃。嗣任姒之徽音,慕黄老之清净。让位别居,优游卒岁。顾典礼未行,重违素志。尊崇有自,特发宸衷。夫有至行者,必受令名。慎追远者,可风末俗。先太后谦让如彼,我皇上克念如此。至德大孝,古今罕有。臣等躬逢盛事,不敢掩忽。谨议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乙丑修陵寝。甲戌遣驸马都尉石璟诣陵所,上册宝焉。

  宣宗继后孙氏,邹平人。永乐八年选入宫,十五年为皇太孙嫔,二十二年改称皇太子嫔,宣德改元册贵妃。时虽立皇后胡氏,而后以无子且多病,将逊位与妃。妃乃谬敬后,后病,妃故朝夕视,阳为忧劳。及妃称有子,后上表退让,请定国本。妃犹固辞曰:“皇后病已自有子,吾子敢先皇后子耶?”宣德三年三月,以后表逊,故竟册贵妃为皇后。子为皇太子,是为英宗。英宗即位,上尊号曰皇太后,车驾北狩,后用于谦策,斥议迁者,而命郕王入监国,社稷安。郕王即位,尊后曰“上圣皇太后”。时英宗在迤北,后尝寄御寒衣裘,手自缝织。及居南内,后时时遣使问候,遗珍馔,且数自入视。会守者王城、舒良密谋,伺后入,当白景皇帝,留后南内。后闻始不往。既而石亨、曹吉祥等谋夺门,密白后,后许之。英宗复辟,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先是宣宗册后为嫔,时赐嫔冠服。及册妃赐妃宝,皆非制。(原评曰:此用略笔,后用详笔,一详一略,当与胡后记参看。)明初,宫闺无上尊者。时岷王徽焞,因礼部尚书杨善以请,英宗难之曰:“恐非祖宗法,贻后议也。”其后尚宝卿钱溥、兵部尚书陈汝言,复以为请,且曰:“复辟时非太后有诏,谁敢提兵入禁门者。今曹、石等皆受赏,而太后尊号缺然,是逮卑而反遗尊也。”上从之。然而明代之废后、上后徽号,凡宫闺破例,皆自后始矣。后端慎而有裁决,然故识大体,其待外家皆有法。初,王振肆横,祭酒李时勉遇振车不下,振怒。廉时勉他过,械其首示文庙前。太后闻,大惊,召上曰:“祭酒者,国子师也,至重。即有罪,奈何戴囊头辱之,谓观瞻何?”上谢“不知”,太后大怒曰:“即不知,何用汝作皇帝。”帝遣问,知振所为,立释之。土木之变,太后知于谦能任难,即以侍郎升本兵。复辟后,太后怜谦忠社稷,以不赏死,面诘上曰:“何为不留谦。”上称悔悟。

  至若后父忠,在永乐初,为永城主簿。母董氏,年九十,有子五人,继宗、绍宗、显宗、续宗、纯宗,及诸孙数十人,并以后故,赐官爵,继宗爵会昌侯。董兴,董太夫人弟,亦以夺门功,封海宁伯。然太后无私外家意,时继宗已侯,复有为绍宗言者,上谓李贤曰:“孙氏授官,必数请而后得之,然太后犹怫怫不乐,曰‘我家有何功而冒滥至此’。今左右复为之求恩,谓慰太后心,不知正不尔也。”贤顿首称叹,因曰:“祖宗家法,外戚总不得预政。今会昌侯典禁中,太后知之乎?”上曰:“近侍初言京营者,所以禁非常,非皇舅领之不可,故与之。实非太后意,且太后未尝不悔也。”会显宗奴客夺庄田,私造店房,夺估人货,上命议如法。其兄会昌侯乘间请,且乞太后念董太夫人,太后曰:“岂可以亲故,骫国法也。”敕还田,毁店房,拲械其奴客戍之。天顺四年,清冒迎驾功,许检举。继宗检举其子弟家人,共二十馀名。上用李贤言,令革去家人,存子弟名。曰:“若白太后,不侯矣。”六年九月崩,上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主祔庙。

  景泰吴太后者,宣宗妃,景帝母也,丹徒人。宣宗以宣德中册吴氏为贤妃。景帝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复辟,复称宣庙皇贤妃。成化中薨,父彦忠,先官都督,卒。子安,封安平伯,天顺元年削爵。

  郭嫔,名爱,字善理,凤阳人。颖悟警敏,有文章名。宣宗闻之,纳为嫔,入宫二十日卒。嫔自知死期,书楚声以自哀,其词曰:“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独惭乎予之孝也。心傍徨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英宗朝 正统 天顺〗

  睿皇后,英宗后也。姓钱氏,直隶海州人。洪武初,有钱万者,以军功封昭勇将军,世袭金吾指挥使。再传及贵,由金吾指挥使升中军都督,追赠安昌伯(一作后族微,外家无封,误)。娶明威将军燕山卫指挥佥事包谅女(一作后父贵以燕山护卫升指挥佥事,误),生后。正统六年正月,奉太皇太后懿旨,敕礼部选择直隶、南京、凤阳、淮徐、河南、山东、陕西官民家女子,年十三至十五、容貌端洁、姿性纯美、中礼度者,有司聘给其父母,亲送诣阙。时后年十四,中选,迎入宫。八年四月册为后。十四年,上北狩,后尽出中宫所有赀仗变之,佐迎贺费。每夜露告天罢,即卧地,因坏一股。复以久泣故,伤目。

  景棠元,迁后仁寿宫。及迎上还,后乃随上居南城。上复辟,太监蒋冕白于皇太后,谓“后无子,周贵妃有子,请立周贵妃为后。”上怒,立斥之。先是,太后阴以上为子,人无敢言者。至是太后崩,后具言状,且为胡废后白所枉,上始悟。然终莫知母宫人者为谁也,甚恨。会后弟钦钟,以从征殉土木难。上念之,欲封其子雄,而后辞甚至。上以是益重后。然终念后无子,恐他日蹈胡后辙,特于弥留时,遗命:“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大学士李贤书册,藏阁中。

  宪宗立,上两宫尊号。周贵妃倚子责,故不欲与后齿,曰:“岂有皇帝非其子而称太后者。”倡言钱后无子,损肢体,久病,当视胡废后故事,独尊上生母为太后。遂传贵妃意,使太监夏时,集外廷议。大学士彭时、李贤交争之,且曰:“胡太后以让位故,迟于上尊。今太后名位在,未尝让也。”夏时曰:“即让,何不可?”时曰:“胡皇后让位,宣庙在也。先帝已大行,臣子谁敢为太后让者。”夏时厉声曰:“公等敢二耶,二即罪矣。”彭时仰天立语曰:“两宫同尊,皇上之孝也。臣子所不敢不尊者,正为皇上全孝德耳。钱太后已无子,又谁利耶。有太祖太宗之遗法在,又谁二耶。”夏时入请命,良久出,令草并尊诏。时复与贤议,特加正宫二字以别之。乃上后曰:“慈懿皇太后”。而上周后曰“皇太后”。当是时,上方营裕陵,时与贤复疏营三圹以俟,而上不之许。成化四年,太后崩,复集廷臣议葬事。彭时首言:“梓宫当合葬裕陵,主祔庙,故制也,有何议。”夏时曰:“所议者,谓慈懿无子,损肢体,必难以入山林耳。”彭时曰:“慈懿母仪三十年,当先皇帝在时,未尝以损肢体无子违寝御也。夫先皇帝不异室,而为臣子者,反谓其难与同穴,吾未敢闻。况先皇帝遗命在耶(原阙约四百余字),前既共所尊,而身后更同其享,此后祀观型所由起也。”疏入,再下议。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廷臣九十九人,皆议如时言,且曰:“万一大行皇太后与皇太后千秋万岁后,不合葬同祔,安保后来无议改者。”上曰:“卿等言是也,但朕屡请皆未得,乖礼非孝,违亲亦非孝,卿等为朕图之。”明日,詹事柯潜、给事魏元等疏上,又明日,尚书姚夔等合疏上,皆执议如初。内旨犹传别揆葬地,夔等乃率百官跪伏文华门候旨,自己至申。上谕群臣退,众叩首曰:“不得旨不退。”于是商辂、刘定之等皆入内劝,上降旨如群臣议,群臣齐声呼万岁退。七月丙子,上尊谥曰“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九月庚申祔裕陵,然犹异隧,去英宗元堂约数丈,中窒之,而虚右圹。待周太后,则隧道通焉,且又不得与于奉先殿配祭。

  弘治十七年,周太后崩。孝宗问刘健、李东阳、谢迁,出裕陵图指示曰:“此有二隧,然是隧中通,而是隧独否。此当日中官为之,外廷未晓也。朕见成化间有彭时、姚夔等疏,叹先朝大臣,为国如此,而犹有遗憾尔尔。”健、迁等乃极言当时委曲先帝不得已之意。上曰:“当时先帝亦惑于形家言耳。司天诏上干陵堂,恐漏风气,故因循听之,朕今欲为之一决。”因以指画纸,曰:“皇堂窒,天地闭。(叶音必列反)皇堂一通,风气流行。朕意既定,可无虑此。”健等力赞之。他日御便殿问健等曰:“太后祔庙礼如何?”健等言:“祔二后,自唐人始也,祔三后,自宋人始也,汉以前,一帝一后而已。曩者定议合祔配享,以孝庄太后居左。今大行太皇太后居右,如唐宋故事,臣等以是不敢复请。”上曰:“二后已非,况三后乎?”迁曰:“彼三后者,谓一继立,一生母也。”上曰:“凡事须师古,太皇太后,鞠育朕躬,朕岂敢忘,顾私情耳。祖宗旧制,一帝一后。今设并祔,则改坏祖制,自朕始矣,不可。且卿辈尚不知奉先殿祭也。皇祖特座,一饭一匙而已。夫孝穆皇太后生朕,朕且设奉慈别祀之。今仁寿宫前殿宽,朕意欲奉太皇太后于此,他日奉孝穆王太后于傍,岁时享祀,如太庙礼如何?”(原评曰:圣主举动可威。)东阳对曰:“陛下言是也。”上曰:“虽然,此大事须卿等确议。”时吴宽以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立议曰:“《鲁颂》姜嫄閟宫,《春秋》考仲子之宫,皆别庙也,汉唐亦然。自宋始祔祭,其礼已谬。然犹是诸帝继室,生前作配,非后世子孙所追尊者。惟李宸妃没,仁宗悲恸,乃为追祔。虽至情,然实非礼不足法。”上览议大喜。翼日,出奉先殿图示群臣,指仁寿宫前可庙处,曰:“庙成,并迁孝穆太后于此。”皆对曰:“善。”再问再对,遂命为庙名。孝肃太皇太后殿在仁寿宫前,奉先殿西,其制:中奉孝肃,左奉孝穆,中外称合礼。顷之,奏监天钦陵事岁向不利,内官监亦言英庙寝傍,难以轻动,竟不行。上意终不已,就陵殿移英庙神座居中,孝庄居左,孝肃居右。

  宪宗太后周氏,英宗妃也,昌平人。初入宫为贵嫔,正统十二年十月生太子,即宪宗也。天顺元年四月,册为贵妃。八年正月,宪宗立,尊为皇太后,与慈懿并。成化二十三年四月,上徽号曰“圣慈仁寿皇太后”。是年十月,孝宗即位,加尊为太皇太后,而徽称如故。太后当宪宗时,宪宗孝,所以事养者备至,五日一朝,宴飨必躬亲。每出游,至尊必躬导宝舆。太后意所欲得,惟恐不得当。稍不豫,即忧疑见颜色。以故慈懿祔葬事独难太后,意久不能决。及孝宗入宫,纪太后暴薨,惧罹不测,太后亲育之。饮食起居,必护视得以无恙,故孝宗之事太后,过于宪宗。日夕问寝膳,定省不辍。太后偶疡,孝宗夜吁天。适春郊当宴,以太后未安,诏罢。太后病已,特诏谕群臣,谓:“畴昔宪宗以天下养,克尽子道。今皇帝嗣位,实能绍述先志,奉养加厚。予偶婴疡疾,皇帝夜起吁天,为予请命。春郊罢宴,问视惟谨。顷者医药奏功,饮食如旧。以昔视今,父子一道。予甚嘉焉。”又谓:“予感帝孝,以为天下物皆帝所有,无以报帝意。故托之语言,以彰圣德。”(原评曰:孝宗实有可感语,亦谆切堪念。)且命副藏内阁,传之无穷。而上于是时,亦奉表称谢,一时中外称慈孝焉。十一年十月,太后以清宁宫灾,迁居仁寿宫。越一年,清宁宫成,太后还居之。先是,太后家以恩泽封者甚众,太后父能,由庆云伯进侯,加太傅。及死,进赠宁国公,谥“荣靖”。弟寿,嗣庆云侯,彧,封长宁伯,寻加世袭。寿子璋、瑾、瓒、瑛,彧子瑭、瑨,皆授锦衣卫指挥千百户。彧尝与张鹤龄忿争,哄闻上前,上以太后故不问。至是彧家有赐田,有司请厘正,上难之。太后闻曰:“奈何以我故,令皇帝不得守法。”使归田于官。而后有长弟名吉祥者,儿时好游,游即去其家。尔时太后未入宫也,久之不归,至天顺中为僧大觉寺,好游如故,昼游他所,夜即宿报国寺伽蓝殿中,太后亦忘之。报国寺者,都城宣武门外小寺也。太后夜忽梦枷蓝神来告“妃弟在我殿中宿,妃知之乎?”其夜,英宗梦亦如之,醒而相语,初不信,遣小黄门物色之。至则小黄门见吉祥坦腹卧伽蓝殿中,遂拥以行,入白太后。大后时为妃以告帝,帝召入大喜。使具言生平,太后泣下,因曰:“弟为僧,何如为皇亲耶?”吉祥曰:“为皇亲何如为僧。”(原评曰:其前后行径只此一语已了)乃遣还寺,厚赐之。宪宗嗣位,太后为拓报国寺,建大慈仁寺居之,赐庄田数百顷。其后,寿与彧归所赐田,彧身后随见夺。而吉祥庄田藏寺中者,虽至今犹存焉。弘治十七年三月,太后崩,议上尊谥曰“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太皇太后”。诏撰册,文未及上,孝宗寻与刘健、谢迁议立奉慈殿,别祀不祔庙。遂罢谥,仍称太皇太后,语在睿皇后记。嘉靖十五年,迁太后奉慈殿主,与纪、邵二太后主并祀于陵殿,不系睿纯,别嫡庶云。

  王皇妃,顺天人。与胡惠妃皆有宠,英宗遗命止宫妃殉葬。有云:“王妃他日宜合葬,惠妃葬桃山,亦宜迁来。以下诸妃,皆任其年终,次第陪葬。”其后,惠妃仍葬桃山,诸妃皆别葬金山,然竟无殉者。

  初,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由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百户,其官皆世袭。以诸人皆西宫殉葬宫人父兄,世所谓朝天女户者也。

  成祖以十六妃葬长陵,中有殉者。仁宗殉五妃,其余三妃以年终,别葬金山。兴熙元年七月,宣宗追谥皇庶母贵妃郭氏,谥“恭肃”;淑妃王氏,谥“贞惠”;丽妃王氏,谥“惠安”;顺妃谭氏,谥“恭僖”;充妃黄氏,谥“恭靖”;其郭妃、二王妃,即永乐二十三年十月所册立者。

  宣宗殉十妃,宣德十年八月,英宗追赠皇庶母惠妃何氏为贵妃,谥“端靖”;赵氏为贤妃,谥“纯静”;吴氏为惠妃,谥“贞顺”;焦氏为淑妃,谥“庄静”;曹氏为敬妃,谥“庄顺”;徐氏为顺妃,谥“贞惠‘;袁氏为丽妃,谥”恭定’;诸氏为恭妃,谥“贞静”;李氏为充妃,谥‘恭顺’;何氏为成妃,谥“肃僖‘。其册辞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嗣后皆无殉,自英宗始,惟景泰帝尚以唐妃殉,则天顺元年事,在遗诏前。

北堂。

北堂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成公曾孙括,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姬括的后裔子孙中,便有以先祖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北宫氏,后大多省文简改分称北氏、宫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括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北宫氏史称正宗。

而北堂氏,实为北宫氏所改,或因字误所致,或因秦朝晚期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灭卫国时避难所致,其后代子孙自以为氏,世代相传至今,仍尊奉北宫括(姬括)为得姓始祖

扩展资料:

1、东方

东方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族姓氏群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300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416位。

“东方”是个古老的姓氏。早在远古时期,上古帝伏羲创立八卦,而他的后代孙仲,世掌东方青阳之令。

古书记载,相传他出生的时候,“出于震,位主东方”,即根据八卦图推算是在震位,而震位表示为“东方”,因此,就以“东方”为姓氏。

至汉武帝年间,著名文学家东方朔,本姓张,是太昊伏羲氏后裔少昊子张挥的后代,只因出世未三日,其母就病亡,而其父也已逝去多日了,邻居就根据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起名为“东方朔”。

而他长大后,名噪一时,东方作为姓氏又得以巩固。东方朔为平原厌次(今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人,唐代时,东方姓已经成为平原郡的大姓望族之一。

历史上的东方姓名人很多,还有东方虬、东方显等。东方虬为唐代史官、诗人,东方显为唐代文学家、开元十八学士之一。宋朝以后,东方氏一族已渺渺难觅。如今在北京、山西、山东、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2、南宫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四友之一南宫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周文王手下有著名的“八士”,之一就为南宫括。所谓“文王四友南宫子”,依照史籍《史记·周本纪》的师古注,指的就是南宫括。

据考证,南宫括是周朝文王四友之一的贤士,他是周文王父子兴周灭纣时的一位贤臣。其后以南宫为姓氏,称南宫氏。南宫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58位,人口13万人。

3、西门

西门,中国复姓。西门姓来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国有一位大夫居住于城的西门,其子孙便以“西门”为姓。西门姓重要人物有战国时期魏国官吏西门豹。

——北堂

想知道向东阳这个名字怎么样?意义如何

繁体 拼音 康熙笔划 字意五行

向 向 xiang 6 水

东 东 dong 8 木

阳 阳 yang 17 土

天格-> 7 (金)

人格-> 14 (火)

地格-> 25 (土)

外格-> 18 (金)

总格-> 31 (木)

天格7的解析:天格数是先祖留传下来的,其数理对人影响不大。

(七政之数)七政之数,精悍严谨,天赋之力,吉星照耀。  (吉)

→ 详细解释:

刚毅果断、勇往直前,精力充足,排除万难。只是应涵养量。

诗曰:刚毅果断除万难,独立权威志气安,内外和好兼柔性,温和养德耀吉星。

精悍,刚毅果断勇往直前的进取数。(吉)

基业:独立、官禄、进取、技术、刚硬。

家庭:缺乏同心力,内外不合,善涵养修身者事得家庭圆满。

健康:日月光明,心身健保,可望长寿。

含义:独立、单行、极感之象,过刚而缺乏同化力之意。如果顽刚弄权,易酿成内外不和,幸而天赋的精力充沛,具有调节事物的才能,能够粉碎硬敌,排除万难,若能涵养雅量,扩大气度自然幸福上进,女性有此数者,难免有男性之情性,切要注意温和才会吉利而无过失。

人格14的解析:人格数又称主运,是整个姓名的中心点,影响人的一生命运。

(破兆) 家庭缘薄,孤独遭难,谋事不达,悲惨不测。 (凶)

→ 详细解释:

沦落天涯、失意烦闷数,家庭缘薄,多破兆。

诗曰:沦落天涯失古恃,家族缘薄又克儿,寂寞类闷多灾厄,己身浮沈无可樨。

沦落天崖的失意烦闷的数。(凶)

基业:暗禄、美貌、艺术、流浪、红舞、劫财。

家庭:骨肉疏远。离祖迁居。自家兄弟全无分、外处事又能缘。

健康:男女均属好貌、皮肤病、感胃、风郁,先天五行相含有健康。

含义:多破兆,家属缘溥。丧亲、丧子、兄弟姐妹分离孤独,不如意,烦闷,危难,遭厄,浮沉不定,为了慷慨。施惠招怨,劳而无功,凄惨孤独,其他好运者不多,有伤夭寿。

地格25的解析:地格数又称前运,影响人中年(36岁)以前的活动力。

(荣俊) 资性英敏,才能奇特,涵养性情,可成大业。  (大吉)

→ 详细解释:

英俊、资性英敏、性格刚毅。有才华、但性情不平衡,偏重一方,言语柔中带硬,应谦虚。

诗曰:资性英敏有奇能,柔中带硬真性情,修身涵养与人和,奏功获得大鸿图。

英俊,资性英敏的刚毅数。(大吉)

基业;君臣、首领、福星、文昌、企业、财禄、技艺、财库、进田。

健康:健康自在,三才善良者可望长寿。

含义:资性英敏,有奇特的才智,唯性情不平衡而偏重于一方,言语多少有点棱角柔中带硬,性格刚毅,与外人打交道缺谦虚。培养谦虚品性,修身涵养,以其英俊之才,自有望成大业。

总格31的解析:总格又称后运,影响人中年(36岁)以后的命运。

(春日花开)智勇得志,博得名利,统领众人,繁荣富贵。 (大吉)

→ 详细解释:

此数大吉,富贵繁荣的领导运,女性用亦无妨。

诗曰:智勇得志意气新,建立声誉事业成,富贵幸福将有到,为人领导德望高。

智勇德智,可享清福。(大吉)

基业:太极,君臣,将星,学士,文星,田宅,祖业。

家庭:可望幸福,子女多萌,地格被克者刚不过。

含义:智仁勇俱备,意志坚固,千挫不挠,脚步踏实,能成就大业的运格,可率众人,博得名誉,繁荣富贵幸福,属温柔平静,运势强大的首领运。

东阳的别名有哪些,有哪些历史

东阳历史悠久。早在1800多年前,东汉献帝兴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就已建县制,名吴宁,属会稽郡。唐垂拱二年,也即公元688年,建东阳县,素有“婺之望县”的美誉。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东阳撤县设市,掀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春秋战国:

春秋时(公元前770--前476年),吴越争霸,属越国;

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2年),楚伐越,又属楚;

秦汉三国:

秦时(前221--前207年),推行郡县制,东阳地为诸暨、乌伤县之一部分,属会稽郡。

西汉:

郡、国并行,先后属刘贾荆王国、刘濞吴王国、会稽郡、扬州刺史会稽郡。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

建县制,取“吴地安宁”之意,名吴宁,属会稽郡。此为东阳建县之始。

三国时,以吴宁县属吴扬州会稽郡。

吴宝鼎元年(266年):

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长山县(今金华)。吴宁县属东阳郡。取东阳名,是因郡“在金华山之阳,水之东”。

隋唐五代:

唐武德四年(621年),罢郡治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析义乌(原乌伤县)东冲要地及吴宁县故地,袭旧郡名,建东阳县。时有“婺之望县”的美誉。

五代时,吴越王钱奏改东阳县为东场县。

宋元明清:

宋,复东场县为东阳县,并行路治。

元,朱元璋改婺州路为甯越路,又改为金华府。

清,承明制,东阳县仍属金华府。

近现代:

民国时期,浙江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前后多次划属不同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8日,东阳解放。解放后,东阳属金华地区(后为金华市)管辖,磐安县先后在58年划入、83年又划出东阳,县治相应变化。

1988年5月25日,东阳撤县设市。

2003年,成为浙江省17个经济强县(排第13位)现在的东阳享有“百工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之美誉

东阳最出名的是什么?

东阳享有“百工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之美誉。东阳建筑业发达,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建立了年产值超5亿元的施工基地,又开辟了30多个年产值超亿元的新基地。近几年,我市建筑企业创造了百余项优质样板工程,获得了13项鲁班奖。全市现有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34家,其中特级资质4家、一级资质15家,二级资质31家,2006年,103个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2090亿元。

东阳素有“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木雕、竹编)。目前,全市拥有工艺美术专业职称人员1101人,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4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人。2005年末,从事工艺美术生产的企业有 140余家,家庭工厂2000余家,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年产值超过20亿元。东阳木雕因地得名,为浙江三大名雕之一,居全国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阳木雕历史悠久、技法繁多、题材广泛、工艺精湛,流长千年而愈茂愈盛。北京故宫精美绝伦的宫殿雕刻、杭州灵隐寺雄伟壮观的释迦牟尼大佛、浙江省人民 作为庆祝香港回归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品《航归》等都出自东阳木雕艺人之手。东阳竹编巧夺天工,被誉为中国工艺百花园中的“奇葩”,相传起源于二千多年前,产品有25个大类,3000多个花色品种。东阳竹编以其高超的技艺、独特的风格、优美的造型、精细的编织、典雅的色彩、欣赏与实用相结合著称于世。大型竹编屏风《九龙壁》,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被列为国家工艺美术珍品永久保存。

东阳文化朴茂,教育鼎盛,素有“勤耕苦读”之风。历史上英才辈出,进士题名共有305人,其中武状元6人,曾任正副宰相5人。古代有名宦舒元舆、乔行简、张国维等,近代有北伐名将金佛庄、“一代报人”邵飘萍、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台湾报业钜子王惕吾等。目前,在国内外具有高级职称的东阳籍人士达8000多人,博士和博士后800余人,东阳籍院士10人。2005年召开了首届东阳博士大会。东阳是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基础教育综合水平名列全省前茅,义务教育高标准普及,学校布局更趋合理,素质教育稳步推行。近年来,新建了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东中新校区、市外国语学校。中天、顺风、横店等一批民办高级中学应运而生。全市高级高中普及率已达到95%。

2008年6月11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下文命名,东阳成了真正的“中国恐龙之乡”,去年9月在东阳市区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被国际权威杂志认定为恐龙新属种类,并将它命名为“中国东阳龙”。

东阳所有乡镇的名字谁知道 ?

东阳市辖6个街道、11个镇、1个乡:吴宁街道、南市街道、白云街道、江北街道、城东街道、六石街道、巍山镇、虎鹿镇、歌山镇、佐村镇、东阳江镇、湖溪镇、马宅镇、千祥镇、南马镇、画水镇、横店镇、三单乡

数名是什么意思?

说的是名数吧;

名数,指名位礼数;名籍;户籍;富有数量单位名称的数。语本《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基本解释编辑

1 [concrete number]∶带有量词的数。如:三斤,五两。

2 [household]∶户口;户籍。

引证解释

1名位礼数。唐 刘禹锡 《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其后虽翔泳势异,而不以名数革初心。” 宋 苏舜钦 《杜公谢官表》:“是故峻其名数,宠之等威,黄阁黑旙,葱珩赤绂,或延登受策,或御坐为起。” 元 叶隆礼 《辽罚·本末》:“ 中国 帝王名数,尽盗有之。”

2 姓名职司。

《隋书·经籍志二》:“古之仕者,名书于所臣之策,各有分职,以相统治……然则冢宰总六卿之属,以治其政,御史掌其在位名数,先后之次焉。今《汉书百官表》列众职之事,记在位之次,盖亦古之制也。”

3 名籍;户籍。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元封 四年中, 关东 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 司马贞 索隐引 颜师古 曰:“无名数,若今之无户籍。”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茅土加名数, 山河 誓始终。” 明 宋濂 《金华张氏先祀记》:“府君既占名数于县,日以力本为务。”

4 犹名目。

唐 杜甫 《暇日小园散病》诗:“嘉蔬既不一,名数颇具陈。” 明 李东阳 《西北备边事宜状》:“敢摭其大端,为陛下献。至于形势名数之细,亦条具一二于后。”

5 即数名。数目的名称。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 唐 僧 一行 曾算棋局都数,凡若干局尽之。予尝思之,此固易耳。但数多,非世间名数可能言之。”

6 数学名词。带有单位名称的数,如三斤、四尺二寸、五本等。

名数_

baikebaidu/42LsV_

杜东阳这个名字怎么样?求解!

杜西洋好一些吧,有远大志向,长大横渡大西洋

男孩名冉东阳怎么样

尊姓大名:冉东阳,各字笔画5、8、17。

冉 天格:06(土)

东 人格:13(火)

阳 地格:25(土)

总格:30(水) 外格:18(金)

冉5画,字意:清雅伶俐,多才巧智,义利分明,中年有病厄,一生安稳。(火)

东8画,字意:多才巧智,义利分明,中年成功隆昌,刑偶,晚婚吉祥。(木)

阳17画,字意:多才巧智,清雅荣贵,中年多劳,晚年隆昌,环境良好。(土)

姓名综合得分:83分

天格6数理含义:(安稳)安稳吉庆的吉人天相数。(吉)

含义:天德地祥具备,福庆甚广, 家势盛大万宝朝宗之运然满极必损,盈极必亏,若其他要素配合的不周者, 恐或如流水而下,成为所谓乐极生悲之象,此数理具有天赋之美, 安稳吉庆终生。

人格13数理含义:(春阳牡丹):智能超群的成功数。(吉)

含义:富学艺才能,有智谋奇略,忍柔当事, 任何难事皆巧于奏大功。为得享福贵荣华的好诱导,充满智满是其特点。

地格25数理含义:(英俊):资性英敏的刚毅数。(吉)

含义:资性英敏,有奇特的才智, 唯性情不平衡而偏重于一方,言语多少有点棱角柔中带硬,或者有怪脾气,是故涵养不足者,多成怪人,与外人打交道缺谦虚。以英俊之才,自有克成大业。倘任意气用事傲慢无礼,恐弄吉成凶。

总格30数理含义:(非运):绝境逢生的运路分岐数。(凶)

含义:浮沉不定,凶吉维分。即因其他运的配合,或者成功者,或者沉于失败故在吉运者,成功自至,数理不良者不知不觉之间陷於夫败。其地不可测突然别开生面埏有之,就象开矿探险一样,大成大败,具有饶幸,另外也有孤独,丧失妻子,短命者。

外格18数理含义:(铁镜重磨):有志竟成的内外吉数。(吉)

含义:铁石心发达运具备,有权力、智谋。志向一立, 必破诸难,博得名利。但自我心强,乏包涵力。要戒坚刚,诱发非难。宜养柔德,且惧险勿临,则目的贯彻,功名成就。

三才配置[土火土],对人命的诱导和影响:

极易达到目的,成功发展,飞黄腾达,基础稳固安泰,心身健康可得幸福长寿。(吉)

总论:您是个创业的人才,虽无法受到亲友方面太多的帮助,也可以白手起家,凭您的积极与努力,能在社会上成功发展。天运五行属火时,中年后有失败,老运尚难安。

事业:创业中途难免苦劳,只要有耐心和毅力,一定能创造出一番事业,中年后更加发展。

家庭:夫妻大致圆满,有时过于急躁而有争吵之兆。

婚姻:男娶贤淑之妻,婚后多少有点不满;女嫁温厚才干之夫,婚后感情大致和睦。

子女:子女个性谦恭而有责任感,长大后能在社会上成功,孝顺父母。

财运:财运不错,中年前劳苦,中年后名利可得。

健康:注意高血压、心脏衰弱。

基础运(人格-地格)火 土 有长辈爱护并得余德自然安泰。若天格火者,内分离陷于短命。 吉

成功运(天格-人格)土 火 希望如意目的达到功成名就。但数理凶者不遇。 吉

社交运(人格-外格)火 金 容易得罪人,短虑而失败。凡事不辨情理,好虚荣与虚荣心强。一时虽得成功终告失败。数吉者可能成功。 凶

附加信息:

※人格数暗示的性格:性情急进,血气旺盛,手腕灵活,富活动力。名利心甚重,智谋才略具备,感情猛锐,有如烈火之气魄,但也有气狭者。大都富有成功,盛名一时,但也可能中途生出枝节。

※人格数为13且与天、地两格关系又好者,多得幸福,所从事的事业,莫不顺利,婚姻十分美满,可谓富贵双全之命。

东阳哄的名字能否改掉?

管。理。员同志,我也要改名字,改成“家有小贝” 查看原帖>>

曹东阳这个名字女孩叫好吗

不太好吧

像男生的名字(⊙o⊙)…

东阳和东昊哪个名字更好?谢谢各位朋友。

我觉得东阳比较好吧 旭日东升 东阳就有这个感觉 而且听人说起名字最后一个字的发音要能打开口才觉得响亮 阳可以 能那种大声喊出来的 响亮的轻快的 昊可能差一点感觉吧 个人意见

1 虞集传文言文译文答案

译文:虞集,字伯生。

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

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

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

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

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

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

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

光人龚伯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

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原文: 虞集,字伯生。

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

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

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

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

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

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

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虞集资料:元代文学家。

祖籍仁寿(今四川省仁寿县位成都市南)人,字伯生,为宋丞相虞允文之五世孙,其父任黄冈(今湖北省黄冈县位鄂城市北)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位杭州市西南)。

1297年(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元年)他至大都(今北京市)任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图铁木耳)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参加《经世大典》之编写工作,。

2 元史列传第六十八虞集翻译

虞集传译文 虞集,字伯生,宋朝丞相允文五代孙。

其父汲,黄冈县尉。宋亡,寄居于临川崇仁,与吴澄为友,吴说他的文章明白朴实。

虞集家境贫寒。晚年稍有发迹,后以翰林院编修官之职位隐退。

娶国子祭酒文仲之女杨氏为妻。 虞集三岁就知读书,至元十二年(1275),汲携带家眷赴岭外,战争中无法携带书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氏传》和欧、苏的文章,集听后都能背诵。

返长沙后,在外傅处就读,虞集和弟弟虞般木都是在家接受学业的,离家后又与意志相合的世伯吴澄交往,故教与学都有深厚的渊源。 左丞董士选任江西南行台中丞,请虞集任家教,直到大德初年(1297),才去京师。

经大臣推荐,任命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他虽以教诲儒生为业,但更重充实自己,从不浪费时间。后任国子助教,把执行师道作为己任。

在国子监祭祀的大殿上,有个名叫刘生的儒生酒醉失礼,虞集要将他除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谢罪,虞集不允,说:“国学是培养礼义人才之所,如此失礼而不处理,何以为教?”仁宗传诏命集勿狠追此事,集把刘生失礼的情况陈述于上,并迁詹事院办公,刘生终被除名。仁宗更认为虞集是一位贤德之人。

大成殿新赐登歌乐曲,而来自江南的琴师与来自河北各封地的乐生,性情各异,虞集亲自教他们,然后才能演奏。虞集请求设立司乐一人做总管,便于考核。

仁宗即位后责令监学拜台臣为祭酒,任命吴澄为司业,希冀有所改革,以符合仁宗的意愿。虞集竭力赞助这种主张。

因持不同主张的人阻止改革,吴澄弃官而去,虞集也称病辞官。不久又任命为太常博士。

丞相拜住刚任院使,问集关于礼器、礼节、仪式的事,集对答如流。拜住听后,甚为叹息,更信儒生是有用的了。

朝廷要以科举选拔人才,有人认为治理天下只要有武力即可,只有虞集认为要长治久安,必须从根本着手。后任命虞集为集贤修撰。

大德六年(1302)任命集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仁宗曾对左右的人叹息说:“儒生都已启用了,只有虞伯生没有提拔。”当时正逢仁宗驾崩,未能重用。

英宗即位后,任拜住为相,能重用有德才之人,拜住就向皇上推荐了他。泰定初年,在礼部主持考试,对共事的人说“:国家考试各科的办法,经书的注释都虽各有见解,但主要是用来统一道德、同化风俗,而不是使学生专门擅长某一家的学说,像近代学习五经的陋习,经典道理深远,不是一个人的见解能阐明的。

考试要录取成绩优秀的,不要先有定见,否则求贤就会受到局限,错误就会从这里开始。”以后又两次担任考官,大致都按这个说法,所以每次都能录取合意的人才。

泰定初年任命虞集为国子司业,后升迁为秘书少监。天子驾临上都,因经筵讲臣多年事已高,命虞集和集贤侍读学士王结携经书跟随。

从此常随帝行。经筵之制,专门选取经史中合乎德行治国的内容,采用蒙古文、汉文荐与皇上阅读。

而虞集每选一篇文章,都以古今名物进行反复的辨析,做到言辞通达。很多人都不如他,都无不暗自惊叹。

帝又任命虞集为翰林直学士,不久又兼国子祭酒,在研讨事情时,他列举京师依赖东南运粮的事例,指出耗民力运输是无法估量的,他对同僚们说:“京师之东,沿海几千里,北邻辽海,南近青州、齐鲁,是长芦苇的地方,利用海潮淤泥为沃壤,采用浙江人的办法,筑堤挡水为田。富人中想做官的,将他们召集来,分给土地,官府划定边界,能用一万人耕地的,授给万夫之田,使他成为万夫之长。

千夫、百夫同是如此,发现懒惰的就换掉他。第一、二年免税;第三年看收成和土地优劣,由朝廷规定征收数目,以后按等次逐渐征收;五年就有积蓄了,给他官爵,按储蓄给以俸禄;十年发给符印,并能传给子孙,像军官的法规一样。

那么东面有几万民兵,可以保卫京师,抵御岛上来犯的敌人,东南可以放宽海运,以减轻百姓的劳累。于是有钱想当官的人,能够用他;在江海间游荡的盗贼,也都有所归宿。”

在议论中,由于有人认为执行的人一定会受贿赂,不可行。此事就放下了。

以后海口设万户制,大概就是按上述做法。 文宗当太子时,已知虞集之名,即位后仍命集兼经筵及奎章阁侍书学士。

当时关中灾情严重,饿死者众多,方圆几百里都没有幸存者,帝问怎样救关中,集说“:太平的日子长了,人们贪图安逸,有志的人,急功近利,怨言就出现了。重灾之后,执政者要采用新的办法,拯救灾荒,如果派遣一、两位有才能又熟悉民情的人,稍稍放宽禁令,使他们能有所作为,由郡县选择可办事的人,在故居处划定城郭,修建闾里,开通河渠,限制田亩,减轻徭赋,把伤、残、老、弱的人组织起来,以他们的力量来治理灾害。

那么远离家乡的人就会逐渐回来,春耕秋收有人帮助,一年两年不征税,免徭役。田亩划分既定,友邻相助,各方的人都聚集在此,整治有方,那时三代的百姓将会出现在这旷野的地方了。”

文宗认为很好。他又进言说“:希望给我一个郡,试用此法,三五年中,一定能回报朝廷。”

左右的人说“:虞伯生想借此走掉。”于是此事又作罢了。

当时宗藩之间有隔阂,功臣奢侈越制,政教未能确立,文宗要通过朝廷考试,选拔人才,虞集被任命。

3 元史 列传第六十八翻译

虞集传译文 虞集,字伯生,宋朝丞相允文五代孙。

其父汲,黄冈县尉。宋亡,寄居于临川崇仁,与吴澄为友,吴说他的文章明白朴实。

虞集家境贫寒。晚年稍有发迹,后以翰林院编修官之职位隐退。

娶国子祭酒文仲之女杨氏为妻。 虞集三岁就知读书,至元十二年(1275),汲携带家眷赴岭外,战争中无法携带书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氏传》和欧、苏的文章,集听后都能背诵。

返长沙后,在外傅处就读,虞集和弟弟虞般木都是在家接受学业的,离家后又与意志相合的世伯吴澄交往,故教与学都有深厚的渊源。 左丞董士选任江西南行台中丞,请虞集任家教,直到大德初年(1297),才去京师。

经大臣推荐,任命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他虽以教诲儒生为业,但更重充实自己,从不浪费时间。后任国子助教,把执行师道作为己任。

在国子监祭祀的大殿上,有个名叫刘生的儒生酒醉失礼,虞集要将他除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谢罪,虞集不允,说:“国学是培养礼义人才之所,如此失礼而不处理,何以为教?”仁宗传诏命集勿狠追此事,集把刘生失礼的情况陈述于上,并迁詹事院办公,刘生终被除名。仁宗更认为虞集是一位贤德之人。

大成殿新赐登歌乐曲,而来自江南的琴师与来自河北各封地的乐生,性情各异,虞集亲自教他们,然后才能演奏。虞集请求设立司乐一人做总管,便于考核。

仁宗即位后责令监学拜台臣为祭酒,任命吴澄为司业,希冀有所改革,以符合仁宗的意愿。虞集竭力赞助这种主张。

因持不同主张的人阻止改革,吴澄弃官而去,虞集也称病辞官。不久又任命为太常博士。

丞相拜住刚任院使,问集关于礼器、礼节、仪式的事,集对答如流。拜住听后,甚为叹息,更信儒生是有用的了。

朝廷要以科举选拔人才,有人认为治理天下只要有武力即可,只有虞集认为要长治久安,必须从根本着手。后任命虞集为集贤修撰。

大德六年(1302)任命集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仁宗曾对左右的人叹息说:“儒生都已启用了,只有虞伯生没有提拔。”当时正逢仁宗驾崩,未能重用。

英宗即位后,任拜住为相,能重用有德才之人,拜住就向皇上推荐了他。泰定初年,在礼部主持考试,对共事的人说“:国家考试各科的办法,经书的注释都虽各有见解,但主要是用来统一道德、同化风俗,而不是使学生专门擅长某一家的学说,像近代学习五经的陋习,经典道理深远,不是一个人的见解能阐明的。

考试要录取成绩优秀的,不要先有定见,否则求贤就会受到局限,错误就会从这里开始。”以后又两次担任考官,大致都按这个说法,所以每次都能录取合意的人才。

泰定初年任命虞集为国子司业,后升迁为秘书少监。天子驾临上都,因经筵讲臣多年事已高,命虞集和集贤侍读学士王结携经书跟随。

从此常随帝行。经筵之制,专门选取经史中合乎德行治国的内容,采用蒙古文、汉文荐与皇上阅读。

而虞集每选一篇文章,都以古今名物进行反复的辨析,做到言辞通达。很多人都不如他,都无不暗自惊叹。

帝又任命虞集为翰林直学士,不久又兼国子祭酒,在研讨事情时,他列举京师依赖东南运粮的事例,指出耗民力运输是无法估量的,他对同僚们说:“京师之东,沿海几千里,北邻辽海,南近青州、齐鲁,是长芦苇的地方,利用海潮淤泥为沃壤,采用浙江人的办法,筑堤挡水为田。富人中想做官的,将他们召集来,分给土地,官府划定边界,能用一万人耕地的,授给万夫之田,使他成为万夫之长。

千夫、百夫同是如此,发现懒惰的就换掉他。第一、二年免税;第三年看收成和土地优劣,由朝廷规定征收数目,以后按等次逐渐征收;五年就有积蓄了,给他官爵,按储蓄给以俸禄;十年发给符印,并能传给子孙,像军官的法规一样。

那么东面有几万民兵,可以保卫京师,抵御岛上来犯的敌人,东南可以放宽海运,以减轻百姓的劳累。于是有钱想当官的人,能够用他;在江海间游荡的盗贼,也都有所归宿。”

在议论中,由于有人认为执行的人一定会受贿赂,不可行。此事就放下了。

以后海口设万户制,大概就是按上述做法。 文宗当太子时,已知虞集之名,即位后仍命集兼经筵及奎章阁侍书学士。

当时关中灾情严重,饿死者众多,方圆几百里都没有幸存者,帝问怎样救关中,集说“:太平的日子长了,人们贪图安逸,有志的人,急功近利,怨言就出现了。重灾之后,执政者要采用新的办法,拯救灾荒,如果派遣一、两位有才能又熟悉民情的人,稍稍放宽禁令,使他们能有所作为,由郡县选择可办事的人,在故居处划定城郭,修建闾里,开通河渠,限制田亩,减轻徭赋,把伤、残、老、弱的人组织起来,以他们的力量来治理灾害。

那么远离家乡的人就会逐渐回来,春耕秋收有人帮助,一年两年不征税,免徭役。田亩划分既定,友邻相助,各方的人都聚集在此,整治有方,那时三代的百姓将会出现在这旷野的地方了。”

文宗认为很好。他又进言说“:希望给我一个郡,试用此法,三五年中,一定能回报朝廷。”

左右的人说“:虞伯生想借此走掉。”于是此事又作罢了。

当时宗藩之间有隔阂,功臣奢侈越制,政教未能确立,文宗要通过朝廷考试,选拔人才,虞集被。

4 虞集字、号

虞集字、号

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 。祖籍成都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临川崇仁(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人 。元朝官员、学者、诗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

虞集自少受家学,曾随名儒吴澄游学。元成宗大德初年,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元仁宗时,迁集贤殿修撰,除授翰林待制。元文宗时,累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通奉大夫。元宁宗驾崩后,称病返回临川。至正八年(1348年),虞集去世,年七十七。获赠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仁寿郡公,谥号“文靖”。

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并称“元诗四大家”。曾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等。

5 雍虞集题是什么意思

虞集(1272年-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雍虞先生也指虞集

所以雍虞集题,应是虞集题名的意思

如:元 虞集题胡虔《汲水蕃部图》

如有不对,多多包涵。

6 彭宠字伯通文言文阅读

与 彭 宠 书东汉·朱浮盖闻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常窃悲京城太叔①以不知足而无贤辅,卒自弃于郑也。伯通②以名声典郡,有佐命之功,临人亲职,爱惜仓库,而浮秉征伐之任,欲权时救急,二者皆为国耳。

即疑浮相谮③,何不诣阙自陈,而为灭族之计乎?朝廷之于伯通,恩亦厚矣,委以大郡,任以威武,事有柱石④之寄,情同子孙之亲。匹夫媵母,尚能致命一餐,岂有身带三绶,职典大邦,而不顾恩义,生心外畔者乎!伯通与吏民语,何以为颜?行步拜起,何以为容?坐卧念之,何以为心?引镜窥景,何以施目?举措建功,何以为人?惜乎弃休令之嘉名,造鸱枭之逆谋,捐传世之庆祚⑤,招破败之重灾,高论尧、舜之道,不忍桀、纣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伯通与耿侠游⑥,俱起佐命,同被国恩,侠游谦让,屡有降挹⑦之言,而伯通自伐,以为功高天下。

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

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今乃愚妄,自比六国。

六国之时,其势各盛,廓土数千里,胜兵将百万,故能据国相持,多历年所。今天下几里,列郡几城,奈何以区区渔阳,而结怨天子?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也!方今天下适定,海内愿安,士无贤不肖,皆乐立名于世。

而伯通独中风狂走⑧,自捐盛时,内听骄妇之失计,外信谗邪之谀言,长为群后恶法,永为功臣鉴戒,岂不误哉!定海内者无私仇,勿以前事自误,愿留顾老母幼弟。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注释:①、笭珐蒂貉郦股垫瘫叮凯京城太叔:春秋时郑武公次子。依仗母亲武姜的怂恿,发动阴谋叛乱,被其兄郑庄公镇压后逃往共地。

因他曾封于京,故称京城太叔。②、伯通:彭宠,字伯通。

③、相谮:说坏话。④、柱石:支梁的柱和承柱的石。

旧时指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⑤、庆祚:幸福,福祚。

⑥耿侠游:耿况,字侠游。⑦、降挹:欢悦而谦退。

⑧中风狂走:谓举止放纵,如患疯癫。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镜窥景,何以施目 景:同“影”,影子B弃休令之嘉名,造鸱枭之逆谋 休令:美善C而伯通自伐,以为功高天下 伐:夸耀D而伯通独中风狂走,自捐盛时 捐:捐助,捐献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B今乃愚妄,自比六国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奈何以区区渔阳,而结怨天子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D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中,作者先用京城太叔夺权而失败的事例,教训彭宠不要作逆时而动的愚者,从而重蹈京城太叔的覆辙。

B朱浮认为,虽然自己与彭宠的看法有所不同,但都是为国家考虑,各有各的道理。如果彭宠怀疑朱浮说了他的坏话,可以到皇帝面前陈说,而不要采取灭绝他人宗族的残暴作法。

C作者认为,在当时“天下适定,海内愿安”的形势下,应该相信朝廷,不要“以前事自误”,不要内听“失计”,外受“谀言”,从而作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D朱浮能从国家安定统一、不搞割据分裂的角度去指责彭宠,并且以自身的厉害关系反复劝说,表现了朱浮远大的政治目光。

12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盖闻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译: 。(2)匹夫媵母,尚能致命一餐。

译: 。(3)长为群后恶法,永为功臣鉴戒,岂不误哉!译: 。

13运用比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是本文一大艺术特色。请问下列比喻各自说明了什么问题? (1)“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比喻 (2)“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比喻。

7 韩宜可字伯时文言文翻译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 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 ① 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苌:人名。④窭:贫穷。

翻译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 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征士沈俨和徐伯珍促膝而谈,以表达真诚不移的友情。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山上长有很多龙须柏,看起来五彩缤纷,世人叫作妇人岩。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馆舍束面的石壁夜晚忽然有红光通明地照耀。不大一会儿又熄灭了有一对白雀栖息在他家门窗上,人们议论纷纷,认为这是隐居之德感应的结果。永明二年,刺史豫章王聘请他为议曹从事,不肯 。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8 清代虞集的诗词

虞集(1272~1348) ,元代文学家,字伯生,江西临川崇仁人。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其父任黄冈尉,宋亡后,徙崇仁。

作品集粹

挽文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注释:这首诗是元诗中难得的佳作,诗人把自己极为深沉的民族感情、历史兴亡感都融进了严整的艺术形式之中。诗的风格沉郁苍劲,寄慨极深。陶宗仪说:“读此诗而不泣下者几希。”(《元诗选》)

代祀西岳至成都作

我到成都才十日,

驷马桥下春水生。

渡江相送荷子意,

还家不留非我情。

鸬鹚轻筏下溪足,

鹦鹉小窗呼客名。

赖得郫筒酒易醉,

夜深冲雨汉州城。

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南阜小亭台,

薄有山花取次开。

寄语多情熊少府;

晴也须来,雨也须来。

随意且衔杯,

莫惜春衣坐绿苔。

若待明朝风雨过,

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滕王阁诗二首

天寒江阁立苍茫,百尺栏杆迤夕阳。

岁久鱼龙非故物,春深蛱蝶是何王?

帆樯星斗通南极,车盖风云拥豫章。

灯火夜归湖上雨,隔邻呼酒说干将。

危楼百尺倚栏杆,满目江山不厌看。

空翠远凝江树小,落霞飞送酒杯宽。

千年剑气冲牛斗,半夜天香下广寒。

我欲乘鸾朝帝阙,五云深处是长安。

听雨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1 杨大眼文言文翻译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 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日:“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日:“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

(节选自《魏书五·杨大眼传》)

参考译文:

杨大眼是武都(今属甘肃)氐族人杨难当的孙子,从小有胆量气力,快跑像飞一般,但困为:是妾所生,不被他的同宗亲属关心,常常挨饿受冻。太和年闻,举家迁居,在朝廷中任小吏。

后来北魏孝:汇帝元宏准备南侵,让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出征的军官,杨大眼前往应诬。李冲没有答应他,杨大眼便说:“尚书大人您不了解我,请接受我给您献一手绝技。”便拿出一条三丈来长的绳子系在发髻上,然后用力奔跑,只见绳子在脑后飘起,如射出的箭一般直,(奔跑速度快得能人)连奔马也追赶不上。旁观者无不惊叹欢呼,李冲说:“千百年以来,还没有听到过有跑得如此之快的人。”于是提拔杨大眼担任军主。

出任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当时少数民族首领樊秀安等造反,朝廷下诏命杨大限为别将,隶属都督李崇,讨伐平定叛乱。杨大眼的妻子潘氏,长予骑射,自己到军营中探望杨大眼。不沦攻战还是游猎,大眼都让妻子身着戎装陪在左右,两人有对一同冲杀在战场,有时并驾丽行在山林。回到军营,也同坐幕下,面对众多军将僚佐,谈笑自若。杨大眼常指着她告诉别人:“这就是潘将军。”

杨大眼擅长骑马,装束雄辣,穿甲折旋,为当时所称道。他安抚士兵,称为儿子,看见士兵的创伤,(心痛得)为他们流泪。自己担任大将,常常身先士卒,冲杀在战场,出生入死毫不迟疑,凡抵挡他锐气的人,没有不挫败的。南梁前后所派攻魏的将领,军队尚未渡江,皆早已心怀畏惧。传说当时淮、泗、沔、荆之间有啼哭的儿童,吓唬他说“杨大眼到了”,没有不立刻停止啼哭的。有个南朝人归降北魏后见到他,对杨大眼说:“在南边的时候听到您的大名,以为真的‘眼如车轮’,等到亲眼看见,原来跟平常人没什么不同啊!”杨大眼说:“两军对阵、旗鼓相望的当儿,我用力瞪眼,足能够吓得你目不敢视,何必大如车轮呢?”当世时,人们都推崇他的勇猛果敢,都认为不亚于三国时的关羽和张飞。

再后来,杨大眼任荆州史,常常把蒿草捆绑成人的样子,给它穿上青布衣,作为靶子用箭射。召集蛮人首领指草人给他们看,说:“你们如果做贼,我们按政令就像这样杀你们。”恰此时,北淯郡有猛虎伤人,杨大眼与虎搏斗并捕获,砍下虎头悬挂在人多的集市。从此,蛮人相互说:“杨公是个恶人,常把草人做成我们的样子来射之,并且深山的老虎尚且不能幸免。”于是蛮人不敢再作劫掠、偷盗的事情。杨大眼在任两年后去世。

杨大眼没上过学,常常令人给他读书,坐着认真听,全都能熟记在心。一旦发布檄文、捷报类布告,都由杨大眼口授,可是竟然不认识太多的字。

2 《侯可传》译文

译文:

侯可字无可,是华州华阴人。年轻时风流倜傥放荡不羁,以讲义气自许。成年之后,全都改变以前的爱好,专心致志的学习。随计吏来到京城,怀里揣着筹来的用于赠别的银子出发了。等到回来,都散给了别的一同考科举的人,说:“这些钱,是乡里用来资助应诏的人的,不能用来谋取别的利益。”要动身了,听说同乡的人病了,心里想:“我要是回去,那么它就死定了!”于是留下来没有离开。得病的人痊愈了,舍弃自己的马给他骑,徒步回家了。

孙沔征讨侬徭(北宋是壮族首领),请侯可参与军事,建立功绩得到官,作巴州化城县知县。巴地的风俗迷信鬼神而不信医道,只听信巫师的话,娶媳妇必要女人家的财物,穷人家的女孩子到老不能出嫁。侯可制定规章,订立法度,违反的人有罪,差不多改变了当地的风气。由调任华原主簿。有个富人不占有田籍却抵押人家的人田券到一万亩,每年索取地租。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当地的衙役赵至诚贪婪狡诈凶蛮专横,掌握太守以下很多人的把柄,前前后后没有谁能除去他。侯可揭露他的罪行,让他戴上重枷,投入大狱。报告给上一级官府杀了他,大快人心。

签任书仪州判官。西夏人入犯边境,使者派侯可巡视,就带领数十骑兵来到西夏边境,突然与西夏人遭遇,立刻把它的人马分为三四伙,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西夏人来回走动隔一段时间就看到他们,很怀疑把他们当作诱敌的骑兵不敢攻击他们。韩琦镇守长安,推荐侯可作了泾阳知县。说服渭源羌地酋长献纳土地八千顷,用熟羊城来抚慰他。韩琦上报他的功劳。

侯可轻视财物,讲义气,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与田颜结为好友。田颜病重,侯可千里去求医,他还没回来而田颜就死了,田颜死后眼睛都不闭上。人都说:“难道不是在等侯可吗?”将要入殓时候可到了,用手抚他的眼睛才闭上。田颜没有儿子,不能送葬,侯可不辞辛苦想尽各种办法,卖掉自己的衣物为他雇人,终于把他埋葬了。天正冷,穿单衣生活,又赠送他白金的,看到田颜的妹妹房里,全都拿出来帮她置办了嫁妆。有一天从远处回来,家里人把相当穷困的情况告诉了他,正赶上友人郭行来扣他家的门说:“我的父亲病了,医生要了很多钱,卖我家的房子却卖不出去。” 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关中的人都称赞它是好人。

3 杨大眼文言文翻译

后魏时有个杨大眼,武都氐人,杨难当的孙子。

年少时就有胆量,跳走如飞。高祖南伐时,尚书李冲典选征讨官,杨大眼自荐,李冲不允许。

大眼说:“尚书你不了解我,我为你表演一技。”他便用三丈的长绳,系在发髻上飞跑,绳便像射出的箭头那样快、那样直,马都撵不上。

观看者都很惊叹。李冲说:“千载以来,没有见过这样奇异的人才。”

便用他当将军,不久,升为辅国将军。王肃刚回国时,对大眼说:“在南方就听到你的名字,以为你的眼比车轮大。

现在看来和别人的眼没有什么不同。”大眼说:“咱俩若是旗鼓对阵,我怒瞪双眼,足以使你亡魂丧胆,何必大于车轮?” 当时人们都推崇他骁勇,就是张飞、关云长夜比不过他。

4 狄青智夺昆仑关翻译文言文

狄青智夺昆仑关题解原文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权智》北宋皇佑四年(1052),广源州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宋王朝任命狄青为枢密副使,率兵征讨广南当时,侬智高据守昆仑关,力图恃险固守因此,夺取昆仑关就成了宋军南进的关键这则笔记记述狄青智取昆仑关的故事狄青利用节日时机,布下迷阵,声称要在军中大宴将领三夜,但却在第二夜宴会中途突然退席,暗地率领军队偷袭昆仑关成功文中记述了狄青的诱敌策略,突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战争是一种斗智斗谋的艺术在战争中以假象迷惑敌人,攻其不备,就成为军中主将克敌制胜的策略在我国历史上,以智谋取胜的战例为数不少,而昆仑关之战就是其中的范例,因而在中国军事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原文狄青为枢密副使,宣抚广西时侬智高守昆仑关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燕将佐,次夜燕从军官,三夜飨军校首夜乐饮彻晓次夜二鼓时,青忽称疾,暂起如内,久之,使人谕孙元规,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人劝劳座客至晓,各未敢退,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矣注释1、枢密副使:枢密使,官名唐代宗始置,以宦官为之其后宦官以此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至昭宗时始改任士人五代、后梁改名崇政使,后唐复称枢密使宋代则以之称枢密院的长官枢密副使为枢密院的副职2、宣抚: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称为“宣抚”3、侬智高:宋代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壮族首领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起兵反宋,攻破邕州(今广西南宁),自称仁惠皇帝后被狄青等率兵攻破,遁逃大理国,不知所终4、昆仑关:关名,在今广西邕宁东北昆仑山上5、上元节:即元宵节6、燕:通“宴”,宴请7、将佐:将领及佐吏指高级军官8、飨:招待酒食;犒劳,慰劳9、暂:即刻;马上10、如:动词,往;到……去11、久之:很久之,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补足音节12、谕:晓谕;告诉13、孙元规:即孙沔(公元996—1066年),宋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皇佑中,为湖南安抚使兼南东、西路安抚使,因平侬智高有功,授枢密副使14、行酒:监酒,在席间主持酒政15、数:副词,屡次;多次16、劝劳:慰劳,劝慰17、三鼓:即三更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译文狄青做枢密副使,到广南西路宣喻朝政,安抚军民当时侬智高据守昆仑关狄青率军到达宾州,当时正值元宵节,他下令在军中大张灯火,第一夜宴请军中的将领,第二夜宴请随从军官,第三夜犒劳军校第一夜饮宴奏乐通宵达旦第二夜二鼓时分,狄青忽然称病,即刻起来进入内帐过了很久,派人告诉孙元规,要他暂时主持宴席,自己稍微服点药就出来,并多次让人向座上宾客劝酒到了拂晓,将校们都不敢擅自退席,忽然有人飞马前来报告说:当天晚上三更时狄青已夺取了昆仑关。

5 文言文翻译

郎简,字叔廉,杭州临安县人,宋朝大臣。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常常)借书抄录下来学习,很多在抄录的过程中就能成诵。考中进士,经过补试被授予秘书省教书郎之职,后来做了宁国县知县,后又调任福清县令。县内有一名为石塘陂的水库(大池塘),年久失修,拥堵严重,他到任后招募百姓疏浚并修筑陂堤,因而得以灌溉已经废弃的一百多顷农田,县里的百姓为他建立生祠(纪念他)。后来调任随州推官。等到入朝对策(策问政事)的时候,宋真宗说:“郎简做官没有过失,但是却没有一人推荐他,这一定是他对晋职满不在乎。”于是特意改授他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分宜县知县,后又升任窦州知州。辖县内有一位官吏死了,他的儿子年幼,他的赘婿(上门女婿)伪造书券(相关文书)冒认占有了他的家产。等到他的儿子长大了。多次诉讼都没能要回他所应得的财产,等到他将此事告到朝廷的时候,皇帝下令郎简来审理此案。郎简就拿来那位官吏写的旧文书给他的赘婿看并问他说:“这是你岳父写的吗?(这是你岳父的笔迹吗)”那人回答说:“是。”于是郎简又拿来那人伪造的文书给他看,(笔迹很明显)不一样,那人才认罪。后来调任藤州知州,兴办学校优待士人,使当地的风俗完全改变,藤州从此才开始有考中进士的举子。后来又任海州通判、提点利州路刑狱。中间罢官后,又任泉州知州。不断升迁做了尚书省度支员外郎、广南东路转运使,提升为秘书省少监、广州知州,捕杀叛贼冯佐臣。又入朝署理大理寺,又出京任越州知州,又回京任刑部尚书,又出京任江宁府之福,历任右谏议大夫、给事中、扬州知州,调任明州知州。以尚书工部侍郎的身份退休。祭祀于明堂,升迁刑部。去世,享年八十九岁,特赠吏部侍郎之职。

郎简生性平和,喜欢结交宾客。在靠近钱塘城北的地方修建了一处园子,自号武林居士。以道修身,服 华,晚年颜面红润如丹。尤其喜好医术,人有病,经常自己开处方抓药来疗救他们,曾经收集几十条验方,推行于世。有一天,对他的儿子郎洁说:“我退休已经十五年了,不曾有一丁点儿不愉快,现在觉得有些倦怠了,难道是要不久于人世了吗?”于是睡下了,安然去世。

郎简自幼跟从四明人朱頔学习,长大后向沈天锡学习文章,出仕以后,都非常恭敬地资助奉养他们。后来这两个人去世了,他又访寻到他们的子孙,亲自为他们主持婚嫁之事。平时以及在宴席上说的话,只是以宣传皇上的德政、补救百姓的忧虑为主要意思。孙沔做杭州知州的时候,在他的乡里的大门上张贴榜文“德寿坊”。但是他在广州却没有廉洁的名声,大概是被郎洁所牵累。郎洁,终官尚书都官员外郎。

6 《滕元发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性豪隽慷慨,不拘小节。

九岁能赋诗,范仲淹见而奇之。举进士,廷试第三,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

孙沔守杭,见而异之,曰:“奇才也,后当为贤将。 ”授以治剧守边之略。

召试,为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谏院,……拜御史中丞。

京师郡国地震,元发上疏指陈致灾之由,大臣不悦,出知秦州。神宗曰:“秦州,非朕意也。”

留不遣。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兴公感动,将去,泣之而别。

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在草间住宿)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

瘗死食饥,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

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历青州、应天府、齐、邓三州。

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未行,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

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 ”遂上章自讼,有曰:“乐羊无功,谤书满箧;即墨何罪,毁言日闻。”

神宗览之恻然,即以为湖州。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

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元发至之八月,边遽来告,请八将皆防秋。

元发曰:“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若其不来,四将足矣”。 卒遣更休。

防秋将惧,扣阁争之。元发指其颈曰:“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

……九上章争之。以老力求淮南,乃为龙图阁学士,复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章敏。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一》)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察贪残,督盗贼 督,责罚B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 致,引来,招致C遂上章自讼 讼,诉讼,打官司D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 敌,抵挡,抵抗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滕元发性格豪隽慷慨的一项是()(3分)①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 ②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③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 ④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⑤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 ⑥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范仲淹和孙沔看到滕元发都认为他是个有奇特才能的人,以后定将成为德才兼备的将领,在腾元发的“治边”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B腾元发奉命担任地震灾区的安抚使,面对大量房屋坍塌、官员大都住在帐幕和草野中、人心浮动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成功安抚百姓。

C滕元发在给皇上的奏章中,以乐羊与即墨遭受毁谤为例,说明自己遭人中伤与排挤,引动皇上的悲伤同情之心,于是让他到湖州任职。 D滕元发对形势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甚至不惜拼着性命来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威行西北,被称为著名将帅。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6C(讼,争论,争辩)7C8A(文中没有范仲淹认为滕元发“后当为贤将”这层意思)9(1)百姓王颖有钱财被邻家妇女藏匿,经过几任府尹都没有获得正确的判决,(为……所,表被动。 阅,经历,经过。

直,正确的判决,公断。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2)刚好碰上后党李逢叛逆,有人乘机来排挤他,被贬到池州为官。

(会,恰逢。刚好碰上。

因,乘机。黜,被贬,被贬黜。

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3)(滕元发)辗转地方将近十年,还因先前的过错被降职(住)到筠州。 (流落,辗转。

以,因为。贬居,被降职(住)到。

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

7 文言文《智取昆仑》的阅读与解释

狄青智夺昆仑关题解原文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沈括的 《梦溪笔谈·权智》 。

北宋皇佑四年(1052),广源州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宋王朝任命狄青为枢密副使,率兵征讨广南。当时,侬智高据守昆仑关,力图恃险固守。

因此,夺取昆仑关就成了宋军南进的关键。这则笔记记述狄青智取昆仑关的故事。

狄青利用节日时机,布下迷阵,声称要在军中大宴将领三夜,但却在第二夜宴会中途突然退席,暗地率领军队偷袭昆仑关成功。文中记述了狄青的诱敌策略,突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战争是一种斗智斗谋的艺术。在战争中以假象迷惑敌人,攻其不备,就成为军中主将克敌制胜的策略。

在我国历史上,以智谋取胜的战例为数不少,而 昆仑关之战 就是其中的范例,因而在中国军事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原文狄青为枢密副使,宣抚广西。

时侬智高守昆仑关。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燕将佐,次夜燕从军官,三夜飨军校。

首夜乐饮彻晓。次夜二鼓时,青忽称疾,暂起如内,久之,使人谕孙元规,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人劝劳座客。

至晓,各未敢退,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矣。注释1、枢密副使:枢密使,官名。

唐代宗 始置,以宦官为之。其后宦官以此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至昭宗时始改任士人。

五代、后梁改名崇政使,后唐复称枢密使。宋代则以之称枢密院的长官。

枢密副使为枢密院的副职。2、宣抚: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称为“宣抚”。

3、侬智高:宋代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壮族首领。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起兵反宋,攻破邕州(今 广西南宁 ),自称仁惠皇帝。

后被狄青等率兵攻破,遁逃大理国,不知所终。4、昆仑关:关名,在今广西邕宁东北昆仑山上。

5、上元节:即元宵节。6、燕:通“宴”,宴请。

7、将佐:将领及佐吏。指高级军官。

8、飨:招待酒食;犒劳,慰劳。9、暂:即刻;马上。

10、如:动词,往;到……去。11、久之:很久。

之,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补足音节。12、谕:晓谕;告诉。

13、孙元规:即孙沔(公元996—1066年),宋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皇佑中,为湖南安抚使兼南东、西路安抚使,因平侬智高有功,授枢密副使。

14、行酒:监酒,在席间主持酒政。15、数:副词,屡次;多次。

16、劝劳:慰劳,劝慰。17、三鼓:即三更。

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译文狄青做枢密副使,到广南西路宣喻朝政,安抚军民。

当时侬智高据守昆仑关。狄青率军到达宾州,当时正值元宵节,他下令在军中大张灯火,第一夜宴请军中的将领,第二夜宴请随从军官,第三夜犒劳军校。

第一夜饮宴奏乐通宵达旦。第二夜二鼓时分,狄青忽然称病,即刻起来进入内帐。

过了很久,派人告诉孙元规,要他暂时主持宴席,自己稍微服点药就出来,并多次让人向座上宾客劝酒。到了拂晓,将校们都不敢擅自退席,忽然有人飞马前来报告说:当天晚上三更时狄青已夺取了昆仑关。

8 宋史·列传第九十一全文翻译

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性情豪爽慷慨,不拘小节。九岁能写诗,范仲淹见了认为他与众不同。考取进士,列廷试第三名,被授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孙沔做杭州太守,见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说:“真是奇才,以后必能做良将。”于是把治理守边的策略传授给他。

(皇上)召试他,他做了集贤校助、同修起居注。进举主持制诏事务,主持谏院……授予御史中丞。

京都及周围郡国发生地震,元发向皇上上疏指述导致灾害的缘由,大臣们不高兴,(元发)被外放到秦州任知府。宋神宗说:“(去)秦州,不是我的意思。”把他留下来没有派遣。在旅馆陪伴契丹使杨兴公,(元发)尽情同他交谈,杨兴公很受感动,将要离开之时,哭着与元发告别。河北又发生大地震,(皇上)任命元发做安抚使。当时城里房屋大多倒塌,官民害怕被压,全都在草间住宿,滕元发独自住屋里,说:“屋坏民死,我应当设身处地地体验这种灾难。”安葬死者赈济饥者,免除田租,整修堤障,检察贪污残害百姓之事,责罚盗贼,北方于是安定了。被授予翰林学士、开封知府。有个叫王颖的百姓他的财物被邻居妇人隐藏起来,经过几任府尹都没有获得公正的判决。王颖忧愤而导致背驼,拄着拐杖到官府打官司。元发一问了解到真实情况,返还了他的财物,王颖扔下拐杖仰天感谢,原先的驼背一下子没有了。

(他做官)历经青州,应天府,齐、邓两州。适逢元发妻的亲族李逢做叛逆之事,有人乘机来排挤元发,他被贬官到池州,未出发,又改任安州。(在外地)辗转将近十年,还因先前的过错被降职住在筠州。有人认为接下来会有同样的命运,滕元发谈笑自若,说:“上天知道我正直,皇上知道我忠诚,我忧虑什么。”于是上奏表章为自己争辩,有言辞说:“乐羊没有功劳,但诽谤他的书信却满满一筐;即墨有什么罪过,诋毁他的话每天都能听到。”神宗看到这些文字十分同情,就把他改任湖州。

滕元发治理边境十分威严,威振西北,号称为名帅。河东共有十二位守将,其中八人以防备西部边境,分一半轮番休息。元发到那地方八个月,边境告急,请求八位将领同时在这一时期守备。元发说:“西夏如果合兵侵犯我们,即使八位将领也难以抵挡;如果他们不来,四位将领就足够了。”最终让他们轮番休息。参与守备的将领害怕,敲着他的官阁争辩这件事。元发指着自己的脖子说:“我已不要它了,头可杀,兵不可出动。”……多次上奏章争辩此事。

因为年老极力要求到淮河以南任职,于是做了龙图阁学士,再到扬州任知州,没到任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被赠封为左银青光禄大夫,谥号叫章敏。

三门姓氏,聚族而居的计有90姓,据现有宗谱记载与口碑资料,其中以马氏为最古,自秦时迁入,迄今已2200余年;其后梅、曹诸族,于晋代迁入本境。三门氏族的发展至南宋而大体稳定。从北方南迁的汉人,来到富饶的三门湾畔后开辟家园,种田捕鱼,蕃衍生息。

丁 丁氏世居福建长溪县,避乱散居浙南各地。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丁祚自天台螺溪迁入亭旁狮岭。朱溪丁氏,始祖丁文龙,祖籍温岭,亦于北宋时,迁入珠岙墙里。明初,福建丁氏迁入小横渡丁家园,分迁罗岙中南岙,嘉靖时(1522~1566)再迁西洞(今西渡)。

马 马氏始祖马生鸾,秦时徙居章安,转迁璜山(今邵家乡马村),清代分迁六敖马村。澧浦乡塘后村围山马氏,始祖马诚,世居奉川,金人侵宋,家遭兵燹,迁居台州大固山,嘉定(1208~1224)初迁入。

王 葛岙王氏,祖籍新昌长潭,始祖王仲明,于元时携二子从宁海东洲(东岙)迁入。长子周臣入赘葛坡(岙)陈氏;次子召臣分迁小蒲溪头王。葛岙分迁下南山、岙里、大冲、涛头、丹城。仲明兄仲宏,其子彩臣、鼎臣,于明初同迁桥外王。东洲王仲跃迁宁海县城东门塘心,三世孙王德勤迁亭旁湃头;另有一支迁淡竹岙。金溪(亭旁铁场村)王氏始祖王大奇,宋绍圣间自祖籍新昌退隐金溪,后分迁狮岭。马娄乡岩坑王氏始祖王仁敬,明洪武二年(1369)由宁海迁入。亭旁车溪王氏始祖王继勋,宋初自福建迁入,元时村毁,分迁上模、山头王。三岩乡鉴塘王氏始祖王之望与其弟之彦,靖康之乱自祖籍襄阳迁入。澧浦埠头王氏始祖王勤,唐乾符间(874~879)自福建莆田迁入,后分迁路上、沈家王、沿江。白溪王氏,始祖王咸,祖籍晋江,宋理宗时(1225~1264)弃官隐白溪。山场乡林家岙王氏,祖籍临海,万历年间(1573~1620)迁入。头岙王氏,其先世王邂,避五代之乱,自越隐居珠岙,后七世孙入赘头岙许氏,遂为头岙王氏始祖,亦称许王氏。

尤 小坑坑下尤氏,祖籍南田,转迁长亭。裔孙尤一兴,于明中叶迁入小坑。

车 山场乡车氏,始祖车桂,祖籍宁波定海,清康熙间(1662~1722)迁山场。

方 澧川方氏,始祖方灵,祖籍福建马前山溪河村,唐乾符六年(879)迁入渔溪。十世孙方超三迁路下方,元八迁赤坎。铁场方氏,祖籍山东济南铁场村,始祖南宋初迁入。山场方氏,始祖方宣,唐代自桐庐迁入。明永乐(1403~1424)初,受方孝孺案牵连,分迁官塘、埠头、南山、长沙、岙底、度嫂臼(今姑嫂臼)。

毛 花桥镇毛氏,源出光州史县,陈至德(583~586)时,护军节度使毛安武谪为章安主簿,为台州始祖。后毛旺迁南澍,毛守常自南澍转迁入花桥下洋。

尹 关头乡尹氏,始祖尹从时,祖籍临海,于明弘治间(1488—1505)迁居白鹊湾(今白湾)。

石 亭旁絮岭(今狮岭)石氏,始祖石梦汉,祖籍新昌,于明初迁入。

卢 卢氏始祖拜迪,宋建炎间(1127—1130)迁台州金山脚,后迁模坡寿星岩下陌更村。分迁石滩、芹溪、桃山、石门坑、叶家、上卢。

叶 叶氏始祖叶日安,一名仲浚,祖籍睦州寿昌,唐大中年间(847—859)避乱客寓台州,遣子进希迁杨顺。五代时,叶氏星散四乡,分迁亭旁叶家庄、珠岙、上叶、殿后、下叶(湘山)、曼岙、板樟山。宋初,叶家庄人叶九鼎,隐居后洋大岙紫金岩,后分迁西郭、下店、睦岙叶。南宋文学家叶梦得,其五子叶橹一避世徙石林屿山,其后裔再二、再三,于元大德间迁居塘岸头、前店两地。塘岸头裔孙叶珍,于明嘉靖间(1522—1566)分迁葫芦岙。

包 亭旁包氏,始祖包宗,元初自临海迁入。后分迁狮岭、上高、六敖上街、上段、里洪、坑洪、横山。

邢 沿赤乡邢氏,祖籍嵊县,宋乾道间,邢氏兄弟二人迁入从岙,复迁邢家堂、钳口,后迁沿江。

毕 毕氏祖籍河南,迁台州更楼。传至毕忠臣,生三子,长子毕良辅迁海头,次子毕良佐迁西毕,三子毕良猷迁泗淋山下。

吕 泗淋乡长浦庄吕氏,原籍山东济南,始祖吕必强,从台州临海东郊胡山下迁入。

朱 朱氏始祖朱志唤。明初由临海迁珠岙下桃山,二世迁岗后(今下路朱旁),三世迁关头乡八岭村、下路朱。

任 亭旁任氏,始祖任景庭,祖籍新昌,元皇庆二年(1313)迁头岙,延佑三年(1316)迁岙楼,转迁任家。后分迁石头岙、中口、山上任。北宋中叶,任观润自新昌迁横渡镇许家山。

江 六敖乡江氏,清代迁入。

刘 刘氏祖籍福建长溪,五代后唐时,刘宗政避乱迁台州,先居大横渡,明初迁东郭。刘永操分迁中门,中门又分迁坎下金。

汤 六敖狮子山汤氏,清乾隆(1736—1795)初,汤廷甫与其弟廷祥、廷福自天台带横迁入。

许 许氏祖籍天台水南,宋初许万永迁山场岭头,后改迁木遮坑。明代许启武迁葛岙许家塘。

祁 葛岙祁家村,祖籍福建,明代迁入。

孙 始祖孙伯仁,唐时入赘窦岙窦光龙家,子孙蕃衍。明代倭寇扰境,孙氏转迁孙家,分居隔坑。

杨 亭旁杨氏,始祖杨宁,祖籍宁海黄坛,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族叔杨镇龙起义抗元失败,避难迁入。后分迁善岙杨、王村、梅坑杨、善见、山后芦、山上杨、叶家山、半岭等地。宁海杨氏又迁溪头、坎头、卢家塘、南林、长林、葫芦田。又杨昭卿居珠岙。

苏 花桥镇苏氏,聚族于上苏自然村。

李 马娄横山李氏,始祖李可义,唐末从临海大汾迁横山。宋宣和二年(1120)分迁下峙花园;绍兴二年(1132)分迁吴都里岙,花桥李氏,祖籍山西并州,始祖李德,唐乾宁二年(895),随叔李泳迁入,后分迁快岙、珠岙、渔溪、芝岙。石岩李氏,始祖李达中,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自南田樊岙迁入。下洋李氏,始祖李安瓘,自宁海连槎渡迁入。

严 头岙乡东严、西严两村严氏,始祖均由宁海县松檀迁入,后分迁吴都乡上严。

吴 鹤吴、吴岙吴氏,祖籍会稽,唐乾宁间(894—898),吴云卿迁吴岙,吴云西迁鹤吴(今下吴)。岙口吴氏始祖吴兆,祖籍福建,唐乾封元年(666)由台州迁入。山场滩头吴氏,始祖吴仲林,明末由郎溪迁入。

何 小横渡何氏,始祖何承创,五代后晋时,自处州迁入。其后分迁东郭、前潭、何家等处。其裔何正端于元大德间(1297—1307),迁居桐岩。

汪 珠岙香山村汪氏,祖籍临海西溪。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汪思义兄弟四人同时迁入。

沈 坝头乡路四坑村沈氏,清末自临海东塍镇格溪沈迁入,澧浦乡西里村,有沈氏聚居。

陈 浮门陈氏,始祖蒙吉,南朝陈国王族,隋灭陈,携眷浮海至浮门。传至陈心潜,唐末避乱,转迁珠岙祥里,入赘丁氏,后分迁西陈、珠岙、柿树湾、南溪乡下弯等村。园里、后林、岭脚陈、林家洋、五支岙、横渡镇岭根陈、澧浦、蜍下、渔西、沿赤陈氏,祖籍福建,唐末避乱迁入。山场乡西岑陈氏,始祖陈咸宁,宋时镇抚台州,遂迁入,后分迁长山、南岙。东屏陈氏,始祖陈拱辰,祖籍东阳,元乱时迁入。枫坑陈氏,始祖陈维扬、陈从隆,明洪武时(1368—1398)自南田迁入。健跳陈氏始祖陈廷芳、陈廷桂,祖籍温州,明弘治间(1488—1505)迁入。

邵 亭旁邵家乡邵氏,始祖邵克瑚,祖籍余姚。明代迁邵家,分迁山根邵、隔水邵、缸窑、岩头。清康熙时,邵贤弘分迁健康塘。

张 横渡石仓岙张氏,始祖张文高,自临海小街头迁入,后分迁后辽、沙木岙、小渔溪。睦溪张氏,始祖张俊德,祖籍黄岩,元代为参军,驻兵健跳,入赘睦溪,后分迁赤礁。珠岙张家(即里张、外张),始祖从天台宁头迁入。

林 林氏源出福建莆田。唐末林承宏自福建移家横渡溪边,迁居溪南;其弟林彦章居小渔溪。泗淋始祖林永吉,五代时迁自临海。澧浦始祖林光仪,浮江人,北宋开宝八年(975)迁入。关头始祖林必博,宋咸淳间(1265—1274)自温州半山迁入。邬林田(今南溪乡葫芦田)始祖林维贤,明洪武间(1368—1398),由南田林门迁入,转徙王歧庄、鸟田等处。尖坑山、小蒲、铁强等村林氏,明时由象山矶明迁入。石马林横山头林氏,始祖林思英,从宁海迁入。

罗 桥头罗氏,北宋朝散大夫罗适后裔,世居海游马家山。后迁桥头再分迁岩下罗、上道头、下道头。

金 鉴山金氏,始祖金奉先,北宋初退隐温州,转迁三门金鉴、里金。原姓刘,避钱锣嫌名,改今姓。

周 沙柳周氏,始祖周希星,唐天复三年(903),避兵从台州迁沙栋,其后又分迁大周、小坑、沙柳、后周、路上周、路下周、后山周、大家园、前王、后驾甽头、上横、金板山。

郑 双楼郑氏,祖籍河南,系广文博士郑虔之后。虔由著作郎贬台州司户参军,其后裔郑笃,建炎间由台州迁入双楼,后分迁高枧、石马、下洋、黄罗、樟树下、梅坑、珠萃屏、山场乡滩头。

单 渔西里宅村有单姓居民。

项 三角塘项氏,祖籍临海县,清末迁入。

柯 山场柯氏,祖籍福建莆田,始祖柯仁权,避王审知之乱,率家航海至浙江,其第六子柯茂蟾迁入山场村。茂蟾二子:柯瑞、柯岗。柯瑞分居吴都。

胡 山场乡洪佳峙胡氏,始祖胡天期,祖籍陕西临潼,避唐乱迁入。梅坑胡氏祖籍青州,始祖胡峆宋高宗时自会稽退隐梅坑。

柳 柳氏始祖柳宗晓,宋高宗南渡时,兄弟三人护驾来台州,迁入横渡。

郦 横渡郦氏始祖郦千三,祖籍狼川,明洪熙元年(1425)迁入。

赵 前王赵氏,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后裔。宋末,赵彪避金乱住宁海,其子兆朋,挈家迁居前王。

俞 悬渚俞氏,元代,俞仲广、仲庄、仲庸三人从新昌分迁里俞、外俞,后分迁新场。娄坑俞氏,祖籍嘉禾(今湖南嘉禾县)。

施 花桥镇有上施村,施氏聚居于此,祖籍黄岩。

闻 亭旁上任庵闻氏,祖籍天台,清康熙间(1662—1722)避祸迁入。

洪 彭赖乡谷岙,祖籍杭州,始祖洪明谏于明代自临海迁入。

祝 彭赖乡祝家祝氏,自宁海迁入。

姜 姜氏始祖姜文渊,自余姚迁宁海后洋,再迁居澧浦,其后姜元明分迁流水岩、寺前。

娄 桥头乡松树坑娄姓,清末由临海开石迁入。

姚 葛岙乡姚家姚氏,始祖姚安国,元至正间(1341—1368)从宁波慈溪迁入。

贺 渔西乡贺家村多姓贺,其祖先由前山迁入。

顾 岭口顾氏,始祖顾世谦,祖籍南田,明洪武二十年(1387)避乱迁入。

钱 邵家乡钱氏,祖籍杭州临安。

倪 葛岙乡倪氏,始祖倪稠,三子卓、廉、普,宋末拒不降元,从温州航海迁入,卓居晏站,廉居南停,普居南岙(即葛岙乡姚家村南岙)。

徐 湖头徐,始祖徐福存,祖籍衢州,明隆庆间(1567—1572)避乱迁入,后分迁潺岙、岙王。

奚 小坑奚氏,始祖奚士忠,宋淳佑间(1241—1252)白天台灵溪迁小坑云岩山下,后分迁下岙、岱后、坑下、坑上及坟头(今文明村)。

郭 小雄、泗淋两乡,有郭姓聚居。

高 健康塘高氏,始祖高依昌,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临海康谷迁入。

唐 唐氏始祖唐朝范,元末自奉化迁入亭旁丹丘。后唐兴朝迁小横渡。

梅 亭旁梅氏,祖籍桐庐,始祖梅盛,隐居宁和里中门。后分迁枧头、小林山、板沸、西山、南溪、上梅、下梅、项家山、上任梅,有“梅氏十三村”之称。

黄 黄氏始祖黄懋,官工部尚书,宋孝宗时弃官不仕,自余姚迁台州柔川,其子分迁蒲峰、芙蓉。明正统(1436—1449)间,黄大贤自芙蓉转迁小坑上黄。

曹 花桥镇曹氏,祖籍河南开封,晋代迁浙江临海石塘,后转迁城门(今花桥)。

龚 龚氏祖居剡县畈田,明永乐十六年(1418),龚时温与其从弟时俭自临海县康谷寺迁于南溪。万历间(1573—1620)龚胡卿迁龚家。

章 海游章氏,祖籍福建浦城,始祖章玫,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任宁海镇守,遂居海游墙里,后移居今海游。

麻 娄坑麻氏,祖籍山东上谷,唐代麻国祥任江东节度使,唐末弃官隐居天台东山,分迁珠岙。五代时,麻尚德自珠岙迁居娄坑,绝后。明天顺至成化间(1457—1487),麻守唯自东山重迁娄坑。

韩 珠岙韩家,始祖韩永衍,南宋淳熙间(1174—1189)自宁海韩岙迁入。韩应址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迁南溪韩家。

彭 亭旁彭家,始祖彭世悦,祖籍台州,元末避乱迁入。

董 山场乡上董村董姓,自临海石窦村迁入。

蒋 蒋氏世居海游。后因水患,子孙分迁亭旁上蒋、善岙蒋。

程 渔西乡里宅程氏,始祖程神保,祖籍福建,唐乾符间(874—879)避乱迁入。

傅 沿江傅氏,祖籍福建泉州,明洪武间(1368—1398)始祖到台州开药店,亏本改作郎中,行医到大域,入赘韩氏,遂迁入。

舒 花桥镇舒歧村舒氏,祖籍温岭。

温 花桥镇温氏裔出北昌,东晋时避乱迁入温家洋。

谢 宋末,谢在和自临海下渡迁居上叶东家桥(谢家);子谢听孙迁下谢。山场乡谢氏,祖籍临海芝溪。明末,谢爵自岙底迁岩头谢,谢岩自岙底迁后岭。

楼 岙楼始祖楼懋升,祖籍诸暨,隋仁寿间(601—604)择居娄坑,后转迁岙楼,又分迁前楼。

赖 亭旁赖氏始祖赖任,祖籍福建长汀,仕唐为监军节度使,唐末避乱隐居鳌岗。后分迁庵下、王家山、潺岙、赖家。

雷 涛头雷氏,系畲族,祖籍龙泉,始祖雷声文于清代避仇迁入。

鲍 亭旁上鲍,始祖鲍公初,字世德,祖籍婺州。唐宣宗戊辰进士,官成谷大夫转鸿胪卿,因上书被谪司户。乾宁间居天台,后携子鲍可忠迁入。分迁葛岙鲍家。

蔡 武曲上、下洋始祖蔡远溪,祖籍福建。随父先居临海鸟枚阮,于唐宪宗时迁入。

管 沿赤管氏,于南宋建炎间(1127—1130),自福建莆田槐花树下八角井航海迁居沿赤乡下蟠村。清康熙间(1662—1722)分迁东郭洋溪。

翟 始祖翟俊民于元至治元年(1321)自台州迁梅岙。

缪 深土洋缪氏,祖籍黄岩宏洋,始祖缪元卿,宋景定年间(1260—1264)迁入。

黎 马湖黎氏,始祖黎汝怛,东汉时避乱航海至三门青峙,居五年迁正屿,转迁石所(今外黎)。传至五代周时,黎彦保迁居马湖。后分迁后港黎、路上黎。

颜 小雄金加岙颜氏始祖颜礼奉,祖籍黄岩,避海寇扰攘,清末迁入。亭旁区寺前颜、上颜、亦有颜姓聚居。

潘 岩下潘始祖潘舜明,宋淳熙八年(1181)自临海县下沙村迁入。后分迁大湾、寺前岩。花桥镇上潘始祖潘思孟,祖籍荥阳,初居台州临海县,宋徽宗擢为中书,挂冠不仕,隐居上潘村。娄阳潘氏,始祖潘坚,后唐同光元年(923)由新昌徐岙迁临海,越三年转迁娄阳(今娄坑铺里)。

戴 戴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021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9
下一篇2024-02-09

随机推荐

  • 化妆品有水,乳液,精华液,纯露,拉皮精华,晚霜,隔离霜。这些的使用顺序是什么啊?

    化妆品的使用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使用顺序才能让化妆品发挥最好的效果。我们需要了解每种化妆品的功效和用途,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搭配和使用。一般来说,正确的化妆品使用顺序为:水、乳液、精华液、纯露、拉皮精华、晚霜、隔离霜。下面我们逐一介绍每个

    2024-04-15
    745900
  • 伊思蜗牛霜的功效

    伊思蜗牛霜的功效  伊思蜗牛面霜红瓶和银瓶的区别伊思蜗牛霜的功效,提起它大家都知道它的营养价值非常高,这种药材现在也逐渐走向国际,身体保健不一定要依靠药物,特别适合养胃、养肺的人食用,看完伊思蜗牛面霜红

    2024-04-15
    26300
  • 香奈儿香水辨别真假的方法

    1、不管是正版标准装还是正版小样,在香水瓶底大都有一张透名塑料纸,上有这款香水的品名,规格和产地的介绍(也有的是直接将产地刻印在瓶底)。假香水没有这张纸,也没有刻纹。这是第一个可以用来辩别真假香水的方法。2、正版香水的瓶底和外包装盒底都有统

    2024-04-15
    18300
  • 娇兰帝皇蜂姿双效修护精华露和雅思蓝黛小哪个好

    娇兰这款帝皇蜂姿主打是应该是抗衰紧致,雅诗兰黛小棕瓶抗初老。雅诗兰黛小棕瓶一瓶精华凝萃,开启全能全效的护眼体验!饱含点滴ANR修护精华,强效能量深透眼周肌肤,根源改善细纹、皱纹、浮肿、黑眼圈、干燥及肤色不均6大问题,抵御各类岁月侵袭,24小

    2024-04-15
    9400
  • 屈臣氏有欧莱雅吗?

    屈臣氏是一家专门销售化妆品、保健品和个人护理产品的零售商。在屈臣氏的店铺里,你可以找到一些著名的国际品牌,比如欧莱雅、资生堂、兰蔻等等。那么问题来了,屈臣氏有欧莱雅吗?答案是肯定的。屈臣氏确实有欧莱雅产品。作为国际知名品牌,欧莱雅在全球范围

    2024-04-15
    15800
  • sk2清莹露-神仙水-精华液-乳液-面霜 顺序

      一、化妆水  在洁面之后马上使用化妆水,可以及时有效的补充皮肤缺失的水分。同时,用化妆棉沾满化妆水擦拭整个面部,这样的做法可以起到二次清洁的作用,并调理角质层,使肌肤更好地吸收,为使用保养品作准备。  二、肌底液  首先,大家要明白,肌

    2024-04-15
    15200
  • 清莹露可以当乳液使用么?清莹露什么成分?清莹露用什么能代替?

    sk 2清莹露可以做乳液吗?Sk2清莹乳液不能作为乳液使用,因为它的主要作用是清洁面部,清理废角质层,打开毛孔,渗透到皮肤内部,使其他护肤品的营养成分更容易吸收。需要在精华水之前使用,而化妆水一般是在爽肤水之后使用,所以sk2清影化妆水是不

    2024-04-15
    8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