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黄氏
行政区划
杭州市:拱墅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建德市、富阳市、临安市、桐庐县、淳安县
宁波市: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
温州市 :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瑞安市、乐清市、洞头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 、泰顺县
嘉兴市:南湖区、秀洲区、海宁市、平湖市、桐乡市、嘉善县、海盐县
湖州市: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
绍兴市: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
金华市 :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义乌市、东阳市、永康市、武义县、浦江县、盘安县
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
舟山市: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
台州市: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温岭市、临海市、玉环县、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
丽水市: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
地区别黄氏支派
杭州市
浙江杭州淳安遂安遂阳广川黄氏
宋时有黄睶渊官歙州通判,遂家新安。其后裔黄荣于元末迁居广川。以黄荣为始祖。
浙江杭州淳安遂安西涧黄氏
梁太清二年黄允基自湖湘迁来遂安珠水,为迁遂一世祖。十三世任迁居东郭,十七世崇二始居市心坊,至三十四世先于明正统间迁居西涧。
浙江杭州淳安黄氏
黄钥为宋仁宗朝光禄寺正卿,神宗朝熙宁之乱由中原避乱涉浙江淳安,为迁淳始祖。
宗祠:敬爱堂
新安江电站建成,淳安大部分黄氏族人迁移到浙江寿昌、衢州、江西资溪等地。
◇ 联系人01:黄振槐(29世孙)
浙江杭州淳安县白马乡黄氏
排行:四善池辰彦,仕宏天春万;世启文乾树,德贻芳永际;其昌毓俊钟,祥帮国之光。
◇ 联系人01:黄沫云(永字辈,积公45世孙)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衍昌村
浙江杭州富阳富春富邑青龙头黄氏
始迁祖鮧,自诸暨之花亭迁富邑青龙。
堂号:五桂堂
浙江杭州萧山县南门外埭上黄氏
始祖黄槻,原籍孝义,宋绍兴中提举两浙,遂卜居萧山竹塘。其地有王监埭上山,其后子孙傍山而居,故又称埭上黄氏。
黄槻,行重五,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自诸暨县孝义乡游居萧山县竹塘村(因本地有王监埭上山,又名埭上村)。本谱始修于明成化六年(1470)。
始祖重五,宋两浙提举,过萧山爱埭上山水,遂居焉,原籍诸暨。
民国十四年黄伯英编的《萧山埭上黄氏家谱》
字派(从1世起):重万曾添载敬礼本文琦明元高甲凤福寿临祥永顺康宁安富尊
堂号:萃涣堂
家族名人
黄中理,字子通,号循陔,行六,道光癸卯年十月二十九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学附生,候选知县,民籍。乙卯科顺天乡试中式第19名;保和殿覆试第1等第1名;庚辰科会试中式第6名;保和殿覆试第2等第14名;赐进士出生,朝考第1等第1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大课第1名充武英殿协修。
黄丙寿,字见安,一字僴■,行一,咸丰戊午年十二月十一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拔贡生,民籍,肆业诂经精舍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浙江乡试中式第五十四名举人。
世系源流
01世黄 槻,行重五,宋两浙提举,过萧山爱埭上山水,遂居焉,原籍诸暨。
02世黄万三
黄 范,槻公之子。
黄 模,槻公之子。
03世黄 宽,范公之子。
黄 宏,范公之子。
04世黄 容,宽公之子。
黄 实,宽公之子。
黄 宾,宽公之子。
黄 宣,宽公之子。
黄 定,宽公之子。
05世黄载一,容公之子。
06世黄 恭,载一之子。
07世黄伯和,恭公之子。
黄仲和,恭公之子。
08世黄 荣,伯和之子。
黄 贵,伯和之子。
黄 本,仲和之子,一名彦常。
09世黄德忠,荣公之子。
黄閠孙,荣公之子。
黄福安,荣公之子。
黄福玉,荣公之子。
黄 旺,贵公之子。
黄 安,本公之子,一名寿堂。
黄 眞,本公之子。
10世黄 珍,安公之子。
黄 珙
黄 瑾
黄 珪
黄 琳
黄 瑶
黄 铭
黄 钰
黄 �9�0
黄 鉴
11世黄 涯,珍公之子。
黄 淀
12世黄 梧,涯公之子。
黄 懿
黄 惍
黄 枢
13世黄 葱,梧公之子。
黄德贤
黄九川
黄学思
黄德华
黄首阳
黄一阳
14世黄应铨,葱公之子。
15世黄三英,应铨之子。
16世黄元彦,三英之子。
17世黄卜吉,元彦之子。
18世黄诚发,卜吉之子。
19世黄 涛,诚发之子。
20世黄 昆,涛公之子。
21世黄道之,昆公之子。
22世黄中理,道之之子,字子通,号循陔,行六,道光癸卯年十月二十九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学附生,候选知县,民籍。乙卯科顺天乡试中式第19名;保和殿覆试第1等第1名;庚辰科会试中式第6名;保和殿覆试第2等第14名;赐进士出生,朝考第1等第1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大课第1名充武英殿协修。世居南门外埭上新庄。
黄中耀,道之之子。
23世黄恭寿,中理之子。
黄丙寿,中耀之子,字见安,一字僴■,行一,咸丰戊午年十二月十一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拔贡生,民籍,肆业诂经精舍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浙江乡试中式第五十四名举人。
黄同寿,中耀之子,字子契,一字新庄,行二,同治甲子年正月初九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萧山县咨部优行廪生,民籍,肆业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并诂经精舍。浙江乡试中式第二十一名。
24世黄祖恩,丙寿之子。
黄祖培,丙寿之子。
黄祖尧,丙寿之子。
……
27世黄建义
◇ 联系人01:黄建义(浙江萧山埭上黄氏27世)
◇ 地址:浙江萧山
◇ QQ:542056245
浙江杭州十五奎巷110号勉行堂黄氏
字派:……人心本善,秉正为先……
◇ 联系人01:黄秉智
◇ QQ:418529883
浙江杭州建德安徽潜山黄氏分支
北宋未年,潜山黄氏始祖景岱公,字鹤山,因慕黄庭坚“千金之节义”,自歙黄墩渡江而北,追山谷之芳踪。据《潜阳黄氏族谱》(清乾隆版)序言曰:“吾族始家潜山者山谷公也,厥后吾祖景岱公追山谷之芳躅自歙而至。卜居洙流河,历宋、元、明相传十有余世。”
当时从歙县黄墩一同迁出的有兄弟三人,黄景岱排行第七,六兄落户宿松;八弟移居江苏盱眙西门,因当时盱眙县令是其族叔。
字派(五世名舒公以下始):日页金水木,文之应必昌。
续派:宏起千万世,开先光大显,承平乐有期,治宽思祖泽,书读造良师,纯孝名恒美,高风接早枝,桂兰同俊秀,余庆发英奇。
站长注:字派与安徽安庆潜山县余井镇文治村黄氏“日月净水木,文志言必昌,宏启千万世,开先光大显”相类似。
小七公传
公讳景岱,号鹤山,行七,碧璇之裔,庭坚公族孙也,碧璇公世居歙黄墩,为新安望胄,传至公家颇饶昆季行监,元至治间鹾艘抵皖拜山谷祠,世传山谷葬怀邑红鹤……。
宗派引
吾族自五世名舒公以下始,暗用派如:日页金水木,文之应必昌是也。今因八股会修公同立派各宜遵循以昭划一,我股以立派改用光派,至立派以前定名已久,不便变更。兹始从开先两派编为派歌云:歌曰:开先光大显,承平乐有期,治宽思祖泽,书读造良师,纯孝名恒美,高风接早枝,桂兰同俊秀,余庆发英奇。
世系源流
01世黄景岱,号鹤山,行七,碧璇之裔。安徽潜山黄氏始祖。
……
05世黄 �1�2
……
07世黄 锏
08世黄 涓
09世黄名舒
10世黄君德
黄首大
黄可达
……
13世黄必先,生员
黄必达
黄元选
……
18世黄节庵
黄廷襄
……
21世黄晓东
景岱公以上世系
01世黄 积
02世黄 寻
03世黄原奕
04世黄公襄
05世黄达道
06世黄伯随
07世黄 昌
08世黄章清
09世黄 邈
10世黄仲繁
11世黄碧璇
12世黄 德
……
18世黄景岱,号鹤山,行七,碧璇之裔,安徽潜山黄氏始祖。
◇ 联系人01:黄晓东(先字辈)
◇ 地址:浙江衢州
◇ QQ:1402640
浙江杭州建德大洋镇梓坛里黄氏
始祖黄钥,北宋仁宗朝光禄寺正卿,神宗煕宁新政,社会动荡,因避兵燹,自中原辗转南迁至浙江青溪。
钥公传至24世孙雨文,从淳安双溪襁儿携眷迁徙到建德大洋镇梓坛里。今已传至10世。
字派:百千曾庆,文奉崇元;仁义礼智,忠信清廉;正友爱俊,明良兴隆;祥盛衍康,宁福寿昌。
堂号:敬爱堂
世系源流
01世黄 钥,北宋仁宗朝光禄寺正卿,神宗煕宁新政,社会动荡,因避兵燹,自中原辗转南迁至浙江青溪。
02世黄 茂,钥公之子。
03世黄 梁,茂公之子。
04世黄 文,梁公之子。
05世黄士荣,文公之子。
06世黄元龄,士荣之子。
07世黄友谊,元龄之子。
……
24世黄雨文,从淳安双溪襁儿携眷迁徙到建德大洋镇梓坛里。
◇ 联系人01:黄文赞
◇ 地址:浙江省建德市
◇ QQ:1278669752
浙江杭州建德市三都镇黄泥山和溪黄氏
始迁祖黄仁仲迁到二十四都东边,到第10世黄思伦居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后迁居广信府玉山县炳武山。再从炳武山迁到现居地建德市三都镇黄泥山。
名讳字母:德贵守孟廷,仲文永思明;良显成大用,国道世昌荣。
巳上二十字派系,仁仲公始迁东边枫溪新编也,轮次周圆,不必另取,仍照老派,世代相承,即历久远,庶不祖同派异,后世续修志士谨毋违。
排行字母:庭际兰孙甫出芽蓝田奕叶秀琼华丰姿不数徐卿异宝树长生谢傅家。
世系源流
01世黄仁仲,字庭一,迁二十四都东边。娶严氏,生三子:德清、德荣、德华。
02世黄德清,仁仲之子,行际一,娶曾氏,生三子:贵琔、贵珊、贵综。
03世黄贵琔,德清之子,行兰一,娶颜氏,生二子:守良、守能。
04世黄守良,贵琔之子,行孙一,娶吴氏,生二子:孟荣、孟华。
05世黄孟荣,守良之子,名汝妹、行甫一,娶庐氏。
黄孟华,守良之子,名圆妹、行甫二,娶官氏,继娶游氏,生二子:廷杰、廷钦、廷梧。
06世黄廷杰,孟华之子,由东边排移居今枫山头,子孙之由枫山头而迁居浙江白沙严州三都富阳等处。
黄廷钦,孟华之子。
黄廷梧,孟华之子,字新鳯,行出三,娶刘氏,生二子:仲香、仲祀。
07世黄仲香,廷梧之子,字左泉,行芽一,娶谢氏,生二子:文烜、文标。
08世黄文烜,仲香之子,字见吾,行蓝一,勅授修职郎,冠大宾,娶刘氏,生二子:永坛、永台,继娶龚氏,生一子:瑞。
09世黄永坛,文烜之子,行田一,娶朱氏,生六子:思经、思伦、思国、思顺、思欢、思赞。
10世黄思经,永坛之子,字欲华、行奕一,娶赵氏,生一子:明嫩。
黄思伦,永坛之子,字用华,行奕二,居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娶吴氏,生二子,明谦、明莹。
11世黄明嫩,思经之子,行叶一。
黄明谦,思伦之子,行叶二,公父子迁玉山炳武山。娶杨氏,生一子:细牙。
黄明莹,思伦之子,字广年,行叶三,迁居广信府玉山县炳武山,娶卜氏,生一子:良显。
12世黄细牙,明谦之子,行秀一。
黄良显,明莹之子,号松柏,行秀二,居住严州府建德县和溪黄泥山,娶俞氏,生一子:朝佐。
13世黄朝佐,良显之子,字臣忠,行琼一。
14世黄成章,朝佐之子。
15世黄大鹏,成章之子。
16世黄用福,大鹏之子。
17世黄国祚,用福之子。
18世黄道仁,国祚之子。
19世黄小苟,道仁之子。
20世黄忠文,小苟之子。
黄仁仲以前世系
01世南陆
……
119世黄峭山
120世黄 井
121世黄大成,娶戴氏,生一子:昱。
122世黄 昱,娶官氏,生一子:顿。
123世黄 顿,姚会氏,生一子:绘。
124世黄 绘,娶郭氏,生三子:叔良
125世黄叔良,娶董氏,生一子:高。
126世黄 高,娶余氏,生四子:灏
127世黄 灏,娶李氏,生三子:溪
128世黄 溪,娶曾氏,生一子:元晦。
129世黄元晦,娶张氏,生一子:仲。
130世黄 仲,娶胡氏,生一子:兖。
131世黄 兖,娶李氏,生一子:野。
132世黄 野,娶周氏,生二子:恩。
133世黄 恩,娶赵氏,生一子:纪。
134世黄 纪,娶王氏,生一子:叙。
135世黄 叙,娶曾氏,生三子:逮。
136世黄 逮,娶赵氏,生一子:德孚。
137世黄德孚,娶郑氏,生四子:正色。
138世黄正色,娶周氏,生一子:甲。
139世黄 甲,娶朱氏,生三子:巽、艮、兑。
140世黄 艮,娶杨氏,生一子:仲宝。
141世黄仲宝,娶李氏,生三子:诗、诏、诰。
142世黄 诏,娶周氏,生一子:发。
143世黄 发,娶赵氏,生一子:干。
144世黄 干,娶李氏,生一子:哲。
145世黄 哲,娶胡氏,生二子:拱辰 拱才。
146世黄拱辰,娶曾氏,生一子:辅。
147世黄 辅,娶孔氏,生一子:雩。
148世黄 雩,娶张氏,生二子:溱 洧。
149世黄 洧,娶何氏,生一子:乾。
150世黄 乾,娶盛氏,生一子:筹。
151世黄 筹,娶郑氏,生一子:晔。
152世黄 晔,娶朱氏,生一子:辇。
153世黄 辇,娶朱氏,生一子:逸。
154世黄 逸,娶杨氏,生一子:简。
155世黄 简,进士崇觉,娶张氏,生三子:震、雷、霓。
156世黄 霓,娶周氏,生一子:履中。
157世黄履中,字正吉,好静冉,娶叶氏,生三子:俯、仰、侑。
158世黄 俯,字不怍,号如山,宋进士,虔州司理叅军,娶李氏,继娶曾氏,生一子:钺。
159世黄 钺,字子威,号原泉,绍兴乙卯(1135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娶曾氏,生五子:文昌、文晟、文昱、文暠、文晔。
代距(1135-872)/(159-119)=6575年
根据《黄峭故里》网站:黄峭,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
160世黄文昌,字世东,宋朝进士,考授翰林院编修,娶戴氏,生一子:枢。
黄文晟,字世成,号壶隐,见府邑志,娶曾氏,生五子:楫。
161世黄 楫,娶黎氏,生一子:焘。
162世黄 焘,娶章氏,生一子:量。
163世黄 量,娶吴氏,生一子:藏。
164世黄 藏,娶周氏,生一子:三五。
165世黄三五,娶官氏,生二子:景宣、景昌。
166世黄景昌,娶萧氏,生二子:鲁、敬可。
167世黄 鲁,娶游氏,生三子:通甫、吉甫、迪甫。
168世黄迪甫,娶陈氏,生四子:六承事、七承事、八承事、十承事。
169世八承事,即显忠,字臣佐,娶林氏,生二子:仁仲、仁涛。
170世黄仁仲,迁二十四都东边。另提一世祖。
黄仁寿,迁居乌石岗。
◇ 联系人01:黄忠文(20世)
◇ QQ:790780051
浙江杭州 临安黄氏
字辈:开宗本祖德,锡福在天恩,士英志庆正,兴隆世业贞,清治嘉丰久,忠传启后昆。
堂号:五桂堂
世系源流
01世黄开基,行轩一。
02世黄宗宇,开基之子,行辕一。
03世黄本瑢,宗宇之子,行洐一,邑庠生。
黄本琪,宗宇之子。
04世黄祖时,本瑢之子,行派二,太学生。
黄祖晖,本瑢之子。
黄祖昶,本琪之子。
05世黄德培,祖时之子。
黄德富,祖时之子,行江三。
黄德贵,祖时之子。
黄德全,祖昶之子。
黄德荣,祖昶之子。
06世黄锡浩,德培之子。
黄锡廷,德富之子,行夏三。
黄锡炜,德贵之子。
黄锡奇,德贵之子。
黄锡理,德全之子。
黄锡琳,德荣之子。
07世黄福星,锡浩之子。
唐朝诗人简介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
<<--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诗多讽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后来相继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幸杨贵妃姐妹和边将安禄山,酿成安史之乱,逃往蜀中,其子李亨即位后,尊之为在上皇。能诗,通晓音律。
<<--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诗与宋之问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应制之作,意义不大,但对律诗的定型所起作用较大。
<<--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诗与沈亻全期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与韩雄(左)羽、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又与郎士元齐名,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
<<--
韩雄(左)羽(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年进士。德宗时,除驾部郎中,知制诰,经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词藻华丽,以七绝《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一首为最有名。据说当时有两个韩雄(左)羽,都善诗文,一次要授官,上命下来,不知该授给哪一位,皇帝只好批曰:“与咏‘春城无处不飞花’之韩雄(左)羽。”可见此诗知名度之高。
<<--
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开元十一年进士,曾任校书郎、洛阳尉、夏县令,为人淡泊,喜结交方外之士。诗多写自然景物。
<<--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
<<--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曾因安史之乱,迁居今江西波阳。屡举进士不第,后得宰相元载赏识,才得以做了几任小官,累官检校户部郎中。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诗多赠答应酬之作,无甚特色。但边塞诗写得很有气势,一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也不乏佳作。
<<--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曾举进士,为剑南节度使幕府,官水部郎中,也是大历十才子一,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是韩愈的学生,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 ,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屡试不第,直到文宗太和三年才中进士,官虞部员外郎,睦州、郢州刺史,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作。
<<--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
马戴(775-),字虞臣,今陕西华县人,一说河北人或江苏人。屡试不第,直到武宗会昌四年才中进士。宣宗大中初年在太原幕中掌书记,因直言得罪,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后官太常博士。诗风与贾岛相近,严羽认为其律诗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
<<--
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因避黄巢之乱,曾在九华山隐居。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僖宗光启四年进士。终生飘泊,曾长期羁旅于四川和陕西一带。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
<<--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昭宗大顺二年进士,但示授官。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温的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为前蜀皇帝,任命他为宰相,诗词都很有名,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拟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
<<--
僧皎然(730-799),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曾与颜真卿等唱和往还,又与灵彻、陆羽等同居吴兴杼山妙喜寺。诗多送别酬答之作,部分篇什宣扬佛教出世思想。情调闲适,语言简淡。
<<--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司勋员外郎。早期有过一段风流不羁的生活,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
<<--
崔曙(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
<<--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苏丹阳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诗清逸可诵,多飘泊之感。
<<--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与白居易同为早期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其实,无论是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还是诗歌艺术,元稹都远不能与白居易相比。
<<--
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济人,武宗会昌元年进士。官宏文馆学士、尚书郎,后出为巴州、蓬州、绵州刺史。持论鲠切,以谋略高自标显。终秘书监。诗多草率而成,未免失之浅露。
<<--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应进士不中,僖宗中和二年赐进士及第。曾从僖宗入蜀,依附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官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诗以七律见长。
<<--
裴迪(716-),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早年与王维友善,同居终南山,相互唱和。现存诗多为五绝。常描写幽寂的景色,思想倾向与王维的山水诗相近。
<<--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政治的腐朽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作了不同程序的反映,语言也较朴实。
<<--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陕西略阳人。少有文名,曾官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因与李林甫不合,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诗多而无甚特色,只有少数乐府诗为人称道。
<<--
张祜(生卒年不详),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河南沁阳人。早年寓居苏州,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诗以宫词为最有名,深得同时代诗人杜牧的推重。
<<--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韩愈劝之还俗。屡考进士不中,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是有名的苦吟诗人,以追求清奇、冷峭的意境著称,又重炼字。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
李频(818-876),字德新,今浙江建德人,宣宗大中八年进士,历官秘书郎 、南陵尉、武功令、侍御史,终建州刺史。诗以写山水、别情为主要题材。
<<--
西鄙人,西部边地的人民,故称为西鄙人。
<<--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市人,余不详。
<<--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自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张旭等人在长安称“饮中八仙”。工书法,尤善草隶,诗多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偶有小诗清新可喜。
<<--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
王翰(约687-735后),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进士。任过仙州别驾,后贬道州司马。任侠使酒,恃才不羁。诗多古体,苍凉奔放。
<<--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进士,曾官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多写抑郁怨愤之思,不事雕琢,而清新可喜。
<<--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今河南洛阳人。天宝时名士,却不乐仕进,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
<<--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本名淡,字中庸。今山西永济县人,大历时进士,曾任洪州户曹参军,与卢纶、李端等为诗友。
<<--
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肃宗至德二年进士。曾官著作郎,因高刺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后携家隐居润州延陵茅山,自号华阳真逸。善画山水,诗平易流畅,比较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严羽称其有盛唐风骨。
<<--
朱庆余(生卒年不详),字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敬宗宝历二年进士。曾官秘书省校书郎。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为张籍所赏识,内容则多写人具日常生活。
<<--
郑畋(约824-882),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武宗会昌年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曾镇压过黄巢起义军。
<<--
韩亻屋(844-约914后),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今陕西西安人。昭宗龙纪元年进士。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黄巢入长安,随昭宗奔凤翔,升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后以不附朱全忠补贬斥,南依闽王王审知而卒。其诗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
<<--
陈陶(约812-885前),字嵩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岭南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举进士不第,寄情山水,自称三教布衣。宣宗大中年间避乱入洪州西山学神仙,后不知所终。
<<--
张泌(930-),字子澄,今江苏江都人。曾任句容尉,南唐后主时官中书舍人。
<<--
无名氏,无名。
<<--
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诗序》云: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奇妾,后奇叛来,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娘为皇子傅母。皇子壮,封漳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
<<--
薛涛 字洪度,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即公元770-832年),享年63岁。原籍长安,幼随父居成都,八九岁能诗,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
<<--
苏味道 赵州栾城人。与里人李峤俱以文翰显,时人谓之苏李。弱冠擢进士第,累转咸阳尉。裴行俭引管书记,延载中,历凤阁舍人、检校侍郎。证圣元年,出为集州刺史,俄召拜天官侍郎。圣历初,迁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前后居相位数载,多识台阁故事。神龙时,坐张易之党贬眉州刺史,还为益州长史卒。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多咏物诗。代表作为《正月十五夜》、《咏虹》、《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 》等,其中《正月十五夜》写元宵夜景,火树银花加之秾李游伎,更有明月行歌,令人不禁悠然神往,不愧佳作。另外《咏虹》诗对虹的描写刻划亦颇值得称道。有集十五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六十五)。
<<--
刘希夷 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词藻婉丽,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其中《代悲白头翁》一诗写花开花落,时光掷人;昔日红颜美少年,今成半死白头翁,由此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之感慨。其用词与意境与《红楼梦》中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之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以及黛玉的《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用词与意境何其相似,然其辞气不弱于后者,年代上则早之几百年,由此足见希夷洞察世事之深,文学造诣之高。所谓曲高和寡,尺泽之鲵难量江海之大,希夷之初不为人重亦难怪也。集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八十二)。
<<--
虞世南 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由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手诏魏王泰曰:“世南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因是近臣,故侍宴应诏的作品较多。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即《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世南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矣。集三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三十六)。
<<--
张谓 字正言,河南人。天宝二年登进士第,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间官至礼部侍郎,三典贡举。其诗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九十七)。
<<--
徐氏 系前蜀太后也。成都徐耕,生二女,皆有国色,能为诗,蜀王建纳之。姊为贤妃,娣为淑妃。王衍即位,册贤妃为顺圣太后,淑妃为翊圣太妃。咸康元年,衍奉太后太妃同祷青城山,凡游历之处,各赋诗刻于石。其诗不仅能点出所游历胜景的妙处,还跳出所咏实物的囿限,浮思联翩,虚实相生,令人不禁悠然神往,诚才女之作也。十六首诗中《题金华宫》、《玄都观》(一)、《三学山夜看圣灯》(一)等皆是佳作,尤以《三学山夜看圣灯》(一)为最善。“磬敲金地响,僧唱梵天声。若说无心法,此光如有情”将观圣灯之景有声有色地呈现于人前,写得十分高妙离俗。有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九)。
<<--
于良史 徐州张建封从事。其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诗多写景,同时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诗七首,都是佳作,尤以 《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两首为最善。《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嘉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杭嘉湖平原,东接上海,南濒杭州湾,西连杭州,北邻苏州,是马家洪文化(距今7000年)的发祥地之一,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被誉之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如今的嘉兴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浙江省重要的工贸城市,下辖嘉善、平湖、海盐、海宁、桐乡和秀城、秀洲等7个县(市、区)。全市总面积3915平方公里,人口332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68平方公里,人口
88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嘉兴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对明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9亿元,财政总收入535亿元,外贸出口总值达22.2亿美元,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所辖五个县(市)已连续三次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所有县(市、区)均被命名为“浙江省小康县”。
嘉兴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铁路、公路、水路、港口齐全,成为浙北的交通枢纽。农业资源丰富,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完备,市场网络格局已经形成。电力充沛,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全市拥有1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达2104家,累计合同利用外资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71亿同时,还有众多的文化名胜,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0处,旅游资源丰富,潮、湖、河、海自然风光极为优美,荣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在新世纪的征程中,勤劳智慧的嘉兴人民坚定信心,与难而进,奋发有为,实现新的跨越。我们坚信,嘉兴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一座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正在杭州湾北央求迅速崛起。
位置: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东邻上海,西连杭州,北接苏州,南濒杭州湾,海岸线长121公里。
面积:全市总面积3915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332万人
行政区划:辖秀城区、秀洲区和嘉善、平湖、海盐、海宁、桐乡五个县(市)。
概貌:作为中国***的诞生地之一,嘉兴因南湖而出名。这里风景旖旎、民风淳厚、物产丰富、名人荟萃,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衍延2600多年的古朴与舒缓成为历史赋予嘉兴的独特个性。
景观:举世闻名的海宁钱江潮,尤以农历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嘉兴还有很多丝绸古镇,如:嘉善的西塘、桐乡的乌镇等,置身这些古镇老街,你能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
嘉兴市境旧时多名胜古迹,嘉兴城内旧有“七塔八寺”之说,其中有些已随历史而消失。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加强文物保护和景观维修开发,许多旧景点焕发容颜,新景点展现新姿。市区南湖及烟雨楼,是传统游览胜迹,其地本以烟雨疏濛、楼台玲珑的胜景享名古今。
1990年新建巍峨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后,更增添了肃穆雄壮的氛围,前来瞻仰者络绎不绝;市区范蠡湖、落帆亭、子城、瓶山、清真寺、小蓬莱等都是有名的景区,知名远近。海宁盐官的钱江潮,素称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观潮节高潮汹涌时,各地前来的观众常以十万计;盐官附近的海塘,工程宏大,堪称海上钢铁长城;盐官海神庙建筑峻伟,占鳌塔耸立海塘,均为游览壮观;盐官陈阁老故宅尚存部分明清古迹。海盐的南北湖人称小西湖,兼有山海湖之胜,是浙江省级游览区,区内景点众多,尤以高阳山上的鹰窠顶为著,冬初观日出,可见日月并升奇景;海盐城内的绮园,园林绮丽,有“浙北名园属第一”之誉。平湖乍浦的九龙山,濒海屏立,似九龙婉蜒,黄山下的海滨浴场浪平沙坚,夏日各地来游泳者车水马龙;平湖城内的莫氏庄园,屋舍严整,展现旧时封建大户的场景。
市境许多胜迹和名人生平密切联系,文化内涵丰富。市区曝书亭是清初学者朱彝尊的故居,园宅清雅;城中有当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沈钧儒的祖居和近代杰出学者沈曾植的旧居。桐乡乌镇茅盾的故居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茅盾幼时就读游钓之地立志书院、昭明太子读书遗坊等,均保存完好,修葺一新;桐乡石门重建的缘缘堂,是著名艺术家、文学家丰子恺的故居;梧桐镇有新建的君陶艺术院,庋藏今人钱君陶捐献的文物艺术品。嘉善魏塘的梅花庵是历史名迹,内有我国元代杰出画家吴镇的墓园;西塘镇重建的西园,20年代革命文艺团体南社***柳亚子等曾在此雅集。海宁盐官新整修了近代杰出学者王国维的故宅,硖石西山公园风景区内修复了现代著名文学家徐志摩的墓。市境景观水乡特色浓郁,大运河曼延穿境,王江泾长虹桥等古桥如垂虹卧波,景色雄伟,平原水网萦回,处处小桥流水,富于野趣。乌镇、西塘等古镇保存较多古昔房屋、街道、市河和桥梁,是江南水乡的珍贵明珠。嘉兴秀美的水乡田园风光及其独特的民俗风情,为人们注视,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
1 关于浙江平湖诗句
2 关于平湖的诗句
关于浙江平湖诗句 1描写浙江平湖的诗句
十里平湖霜满天 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护 只羡鸳鸯不羡仙 张国荣的倩女幽魂上是这样写的,这样唱的 大意是参考《白衣卿相诗集别思》一诗, 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 今生无悔今生错,来世有缘来世迁 笑靥如花堪缱绻,容颜似水怎缠绵? 情浓渺恰相思淡,自在蓬山舞复跹 如果硬要说作者,则应该是《倩女幽魂》一片的编剧阮继志或监制徐克,因这首诗首出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中的一幅画上,原文应该是:"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不过在此之前,1959年李翰祥导的《倩女幽魂》,则有:"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2描写浙江平湖的诗句
十里平湖霜满天
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护
只羡鸳鸯不羡仙
张国荣的倩女幽魂上是这样写的,这样唱的
大意是参考《白衣卿相诗集别思》一诗,
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
今生无悔今生错,来世有缘来世迁
笑靥如花堪缱绻,容颜似水怎缠绵?
情浓渺恰相思淡,自在蓬山舞复跹
如果硬要说作者,则应该是《倩女幽魂》一片的编剧阮继志或监制徐克,因这首诗首出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中的一幅画上,原文应该是:"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不过在此之前,1959年李翰祥导的《倩女幽魂》,则有:"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3谁知道描写浙江省平湖市的诗句
明,冯敏效:九里湖光九里城,九川环碧霭烟生,支流远带群龙合,巨浸中开一槛平。
北宋元 初著名科学家沈括(1033-1097)任秀州团练副使时,也游过当湖,为此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因为当时当湖归秀州管辖,所以,留下《游秀州东湖》一诗,诗曰:
柳色青天雨乍晴,鸭头细草绕堤生。
林间野日依依见,水底春光寸寸明。
犹喜乱花时入眼,可能万事顿忘情。
无端景物相料理,屡欲颠狂兴不成。
康熙年间的一代词宗朱彝尊的《东湖曲》:
弄珠楼外月轮明,九派寒潮一夜生。
怪道渔榔争入市,白虾青鲫满东城。
十里湖光一叶舟,五层塔火浴中流,
晓来寺寺霜钟急,惊起啼鸟掠渡头。
都是写东湖景区。
4谁知道描写浙江省平湖市的诗句
明,冯敏效:九里湖光九里城,九川环碧霭烟生,支流远带群龙合,巨浸中开一槛平。
北宋元 初著名科学家沈括(1033-1097)任秀州团练副使时,也游过当湖,为此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因为当时当湖归秀州管辖,所以,留下《游秀州东湖》一诗,诗曰:柳色青天雨乍晴,鸭头细草绕堤生。
林间野日依依见,水底春光寸寸明。犹喜乱花时入眼,可能万事顿忘情。
无端景物相料理,屡欲颠狂兴不成。康熙年间的一代词宗朱彝尊的《东湖曲》: 弄珠楼外月轮明,九派寒潮一夜生。
怪道渔榔争入市,白虾青鲫满东城。 十里湖光一叶舟,五层塔火浴中流, 晓来寺寺霜钟急,惊起啼鸟掠渡头。
都是写东湖景区。
5赞美平湖县的诗句有哪些
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处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
平湖名胜古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天妃宫炮台、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的南湾炮台、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的莫氏庄园陈列馆。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新石器时代戴墓墩遗址和建于明代的报本塔等15处。东湖古称当湖,环湖一带,旧有“当湖十景”和弄珠楼、鹦鹉洲、悠然亭、钓鳌台诸胜;今东湖公园有中山林纪念塔、湖中湖、湖上亭、月月亭诸景,鹦鹉洲有报本塔。乍浦九龙山,明清时期有“八景十胜”;民国时期曾两度僻为风景旅游区;1987年起,辟为九龙山海滨浴场。陈山为九龙诸峰之最,农历十月初一,山巅可观日月并升。
6谁知道描写浙江省平湖市的诗句
明,冯敏效:九里湖光九里城,九川环碧霭烟生,支流远带群龙合,巨浸中开一槛平北宋元 初著名科学家沈括(1033-1097)任秀州团练副使时,也游过当湖,为此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因为当时当湖归秀州管辖,所以,留下《游秀州东湖》一诗,诗曰:柳色青天雨乍晴,鸭头细草绕堤生林间野日依依见,水底春光寸寸明犹喜乱花时入眼,可能万事顿忘情无端景物相料理,屡欲颠狂兴不成康熙年间的一代词宗朱彝尊的《东湖曲》:弄珠楼外月轮明,九派寒潮一夜生怪道渔榔争入市,白虾青鲫满东城十里湖光一叶舟,五层塔火浴中流,晓来寺寺霜钟急,惊起啼鸟掠渡头都是写东湖景区。
7浙江平湖的朋友们进来看看,这诗句怎么写啊
请参照如下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吴融 富春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
郑巢 送僧归富春 忆过僧禅处,遥山抱竹门。古房关藓色,秋径扫潮痕。石净闻泉落,沙寒见鹤翻。终当从此望,更与道人言。
许浑 寄天乡寺仲仪上人富春孙处士 诗僧与钓翁,千里两情通。云带雁门雪,水连渔浦风。心期荣辱外,名挂是非中。岁晚亦归去,田园清洛东。
项斯 寄富春孙路处士 平生醉与吟,谁是见君心。上国一归去,沧江闲至今。钟繁秋寺近,峰阔晚涛深。疏放长如此,何人长得寻。
李频 富春赠孙璐 天柱与天目,曾栖绝顶房。青云求禄晚,白日坐家长。井气通潮信,窗风引海凉。平生诗称在,老达亦何妨。
罗隐 秋日富春江行 远岸平如剪,澄江静似铺。紫鳞仙客驭,金颗李衡奴。冷叠群山阔,清涵万象殊。严陵亦高见,归卧是良图。
喻坦之 晚泊富春寄友人 江钟寒夕微,江鸟望巢飞。木落山城出,潮生海棹归。独吟霜岛月,谁寄雪天衣。此别三千里,关西信更稀。
李郢 秦处士移家富春发樟亭怀寄 潮落空江洲渚生,知君已上富春亭。尝闻郭邑山多秀,更说官僚眼尽青。离别几宵魂耿耿,相思一座发星星。仙翁白石高歌调,无复松斋半夜听。
吴融 富春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云低远渡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
孟郊 送无怀道士游富春山水(一作送别吴逸士归山) 造化绝高处,富春独多观。山浓翠滴洒,水折珠摧残。溪镜不隐发,树衣长遇寒。风猿虚空飞,月狖叫啸酸。信此神仙路,岂为时俗安。煮金阴阳火,囚怪星宿坛。花发我未识,玉生忽丛攒。蓬莱浮荡漾,非道相从难。
参考见
8谁知道描写浙江省平湖市的诗句
明,冯敏效:九里湖光九里城,九川环碧霭烟生,支流远带群龙合,巨浸中开一槛平。
北宋元 初著名科学家沈括(1033-1097)任秀州团练副使时,也游过当湖,为此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因为当时当湖归秀州管辖,所以,留下《游秀州东湖》一诗,诗曰:柳色青天雨乍晴,鸭头细草绕堤生。
林间野日依依见,水底春光寸寸明。犹喜乱花时入眼,可能万事顿忘情。
无端景物相料理,屡欲颠狂兴不成。康熙年间的一代词宗朱彝尊的《东湖曲》: 弄珠楼外月轮明,九派寒潮一夜生。
怪道渔榔争入市,白虾青鲫满东城。 十里湖光一叶舟,五层塔火浴中流, 晓来寺寺霜钟急,惊起啼鸟掠渡头。
都是写东湖景区。
关于平湖的诗句 1描写浙江平湖的诗句
十里平湖霜满天 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护 只羡鸳鸯不羡仙 张国荣的倩女幽魂上是这样写的,这样唱的 大意是参考《白衣卿相诗集别思》一诗, 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 今生无悔今生错,来世有缘来世迁 笑靥如花堪缱绻,容颜似水怎缠绵? 情浓渺恰相思淡,自在蓬山舞复跹 如果硬要说作者,则应该是《倩女幽魂》一片的编剧阮继志或监制徐克,因这首诗首出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中的一幅画上,原文应该是:"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不过在此之前,1959年李翰祥导的《倩女幽魂》,则有:"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2描写浙江平湖的诗句
十里平湖霜满天
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护
只羡鸳鸯不羡仙
张国荣的倩女幽魂上是这样写的,这样唱的
大意是参考《白衣卿相诗集别思》一诗,
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
今生无悔今生错,来世有缘来世迁
笑靥如花堪缱绻,容颜似水怎缠绵?
情浓渺恰相思淡,自在蓬山舞复跹
如果硬要说作者,则应该是《倩女幽魂》一片的编剧阮继志或监制徐克,因这首诗首出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中的一幅画上,原文应该是:"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不过在此之前,1959年李翰祥导的《倩女幽魂》,则有:"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3谁知道描写浙江省平湖市的诗句
明,冯敏效:九里湖光九里城,九川环碧霭烟生,支流远带群龙合,巨浸中开一槛平。
北宋元 初著名科学家沈括(1033-1097)任秀州团练副使时,也游过当湖,为此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因为当时当湖归秀州管辖,所以,留下《游秀州东湖》一诗,诗曰:
柳色青天雨乍晴,鸭头细草绕堤生。
林间野日依依见,水底春光寸寸明。
犹喜乱花时入眼,可能万事顿忘情。
无端景物相料理,屡欲颠狂兴不成。
康熙年间的一代词宗朱彝尊的《东湖曲》:
弄珠楼外月轮明,九派寒潮一夜生。
怪道渔榔争入市,白虾青鲫满东城。
十里湖光一叶舟,五层塔火浴中流,
晓来寺寺霜钟急,惊起啼鸟掠渡头。
都是写东湖景区。
4赞美平湖县的诗句有哪些
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处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
平湖名胜古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天妃宫炮台、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的南湾炮台、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的莫氏庄园陈列馆。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新石器时代戴墓墩遗址和建于明代的报本塔等15处。东湖古称当湖,环湖一带,旧有“当湖十景”和弄珠楼、鹦鹉洲、悠然亭、钓鳌台诸胜;今东湖公园有中山林纪念塔、湖中湖、湖上亭、月月亭诸景,鹦鹉洲有报本塔。乍浦九龙山,明清时期有“八景十胜”;民国时期曾两度僻为风景旅游区;1987年起,辟为九龙山海滨浴场。陈山为九龙诸峰之最,农历十月初一,山巅可观日月并升。
5高山出平湖的诗
《水调歌头·游泳》
作者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山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白话释义:
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向群众招手刚饮过长沙的水,现又吃了武昌鱼。
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
哪管的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
孔子在岸边叹道: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
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
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
神女想必很健康,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
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1956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
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思想家、军事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
他的主要著作有《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6浙江平湖的朋友们进来看看,这诗句怎么写啊
请参照如下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吴融 富春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
郑巢 送僧归富春 忆过僧禅处,遥山抱竹门。古房关藓色,秋径扫潮痕。石净闻泉落,沙寒见鹤翻。终当从此望,更与道人言。
许浑 寄天乡寺仲仪上人富春孙处士 诗僧与钓翁,千里两情通。云带雁门雪,水连渔浦风。心期荣辱外,名挂是非中。岁晚亦归去,田园清洛东。
项斯 寄富春孙路处士 平生醉与吟,谁是见君心。上国一归去,沧江闲至今。钟繁秋寺近,峰阔晚涛深。疏放长如此,何人长得寻。
李频 富春赠孙璐 天柱与天目,曾栖绝顶房。青云求禄晚,白日坐家长。井气通潮信,窗风引海凉。平生诗称在,老达亦何妨。
罗隐 秋日富春江行 远岸平如剪,澄江静似铺。紫鳞仙客驭,金颗李衡奴。冷叠群山阔,清涵万象殊。严陵亦高见,归卧是良图。
喻坦之 晚泊富春寄友人 江钟寒夕微,江鸟望巢飞。木落山城出,潮生海棹归。独吟霜岛月,谁寄雪天衣。此别三千里,关西信更稀。
李郢 秦处士移家富春发樟亭怀寄 潮落空江洲渚生,知君已上富春亭。尝闻郭邑山多秀,更说官僚眼尽青。离别几宵魂耿耿,相思一座发星星。仙翁白石高歌调,无复松斋半夜听。
吴融 富春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云低远渡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
孟郊 送无怀道士游富春山水(一作送别吴逸士归山) 造化绝高处,富春独多观。山浓翠滴洒,水折珠摧残。溪镜不隐发,树衣长遇寒。风猿虚空飞,月狖叫啸酸。信此神仙路,岂为时俗安。煮金阴阳火,囚怪星宿坛。花发我未识,玉生忽丛攒。蓬莱浮荡漾,非道相从难。
参考见
7高山出平湖的诗
《水调歌头·游泳》作者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山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白话释义: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向群众招手刚饮过长沙的水,现又吃了武昌鱼。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
哪管的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孔子在岸边叹道: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
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
神女想必很健康,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
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1956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
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思想家、军事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
他的主要著作有《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