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外开放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代绥远大将军署衙内展出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一部分陈列讲述的是慈禧太后少女时代在绥远城(现呼和浩特市)生活的情况,这一情况至今鲜为人知。
将军署衙大堂西侧原为官房,是将军以外的官吏处理公务或休息的场所,目前这里辟为慈禧太后少女时代家庭生活的展室,展出慈禧手绘的两幅国画及家庭生活用品铜盆、铜壶、银锭等。
慈禧之父名惠征,是镶黄旗人,惠征由安徽的后补道台升任归绥兵备道台,便带着15岁的女儿兰儿(慈禧小名)及全家来到绥远城,先后在庆丰街(呼和浩特现有东落凤、西落凤街)等三处生活居住。
从一些历史资料上看,少女时代在绥远城居住的慈禧对文学、书画和历史非常有兴趣,她在此读书、学画、下棋、弹琴,且经常骑马射箭。对于少女慈禧的长相史书中并无记载,野史中描绘她:"每一出游,旁观者皆喃喃做欢喜赞,谓天仙化身不过是也"。
慈禧书画及代笔人慈禧(1835――1908),民间百姓俗称"西太后",是位妇孺皆知的人物。慈禧除善弄权术、热衷政治外,生活中喜爱书画,尤其爱以"自己所作的"书画赏赐群臣,以示恩宠,笼络人心。实际上慈禧本无艺术才华,其书画多由人代笔,钤上慈禧专用的印章即成了慈禧本人的作品,所以,严格地说,将慈禧的书画称为慈禧款的书画更准确一些。
那么,慈禧亲手所作的书法与绘画是什么样子呢?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慈禧于光绪30年(1904年)7月2日用朱砂墨书写的《磐若波罗蜜多心经》,由此可窥慈禧亲书的真实面目。此经文其字结构呆滞松散,笔力孱弱稚嫩,毫无生气,属于初学墨书的水平。至于慈禧亲笔绘画,可见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的慈禧"蓼花螳螂"画稿,画上有老师所作的批语,其中不乏"板墨甚有佳处"、"好"、"有笔意"等阿谀之词。然而细审其画,同样属于初学者的水平;蓼花几如断枝枯叶,枝与枝之间杂陈不接,叶与花零乱,其用笔畏缩迟疑,全无功力;一只螳螂也画得离骨岔气不合章法。由此可见,慈禧的绘画能力还远没有达到独立成画的水平。
为慈禧代笔的画家叫缪素筠(1841年――1918)名嘉蕙,云南昆明人,是慈禧绘画的最重要代笔者。缪素筠入宫后,因惯于官场世故,又加之她唯喏承上、和气对下,故博得上至后妃、下至宫监的一致赞赏,尊称她为"女画师"、"缪先生"。慈禧对她优礼有加,赏三品服色,月俸二百金,免其跪礼,常令缪素筠位居其左右,随时教她画画,或为她代笔作画。而清末宫廷画家屈兆麟则为慈禧代笔画松、鹤、灵芝等。
慈禧本人艺术鉴赏力、表现力的低劣,导致了她执政期间宫廷绘画以平庸著称。这期间既没有培养出有创造力的画家,又没有创作出对当时的画坛,或对未来的画坛有影响力的作品。晚清的宫廷绘画在来自民间的、艺术上生机勃发的"海派"绘画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苍白无力,以致常使人们忽略了它的存在。
慈禧后裔揭谜慈禧身世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芳嘉园11号,有一座青砖灰瓦,朱漆大门的漂亮院落,门内建有照壁、水池,院内的两架长势旺劲的紫藤萝,以及一株尚在结果的秋海棠,和闲置在墙边的抱石门墩,废弃在屋角的剥落砖雕,似乎还能让人寻觅到这里昔日作为公爵府邸的遗迹。在这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套院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由爱新觉罗・毓垣所书"桂公府"三个大字的匾额。当年,就是从这里,走出了两位大清皇后,即慈禧和隆裕。一门两皇后,两世皇国丈的特殊身份,也使居住在这座"桂公府"里的叶赫那拉家族,门庭显赫,后世清史专家也将这座"桂公府"誉为"清末两代皇后的凤凰窝"。
近日,笔者特意去了这座北京城里的"凤凰窝",并有幸见到了从这个"凤凰窝"走出来的一位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后人――慈禧的四世曾孙叶赫那拉・根正。
叶赫纳拉氏的起源与大清第一位皇后据叶赫那拉・根正说:"关于叶赫那拉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元末明初时,已在叶赫河建立了叶赫城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氏族发生了一场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垦达尔汉,原姓土默特。叶赫那拉氏的始祖,原来是蒙古人到扈伦部,他招赘在那里,那拉的意思就是爱,他领有其地,并成为一国,因为他的国是在叶赫的河边建立的城市,所以叫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也先后出过许多文豪武将,如历来被誉为"清初学人第一"的满族杰出文人纳兰性德就姓叶赫那拉。但真正使叶赫那拉扬名天下的,当属叶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后。
影视剧中的美貌慈禧
那根正(叶赫那拉・根正现用名)先生告诉笔者:"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世世代代都是血统之亲,努尔哈赤就是叶赫那拉氏所生,也是叶赫那拉氏家的姑爷,他的皇帝儿子皇太极也是叶赫那拉氏所生,在大清朝时有一个世代说法,叫叶赫那拉家世代出美女。"
这里那根正所说的努尔哈赤的皇后,也就是皇太极的母亲,就是大清第一位皇后孝慈高皇后。孝慈是叶赫部长杨吉努之女,在明万历十六年,她14岁时是作为建州女真与叶赫女真结军盟的条件嫁与努尔哈赤的,她与努尔哈赤生活了15年,仅生下皇太极一子。她于29岁便病逝,于清崇德元年被皇太极追谥为太祖高皇后。
在孝慈与努尔哈赤共同生活的15年间,正是努尔哈赤积极向外扩张,统一女真各部,并收降一部纳娶一妃的辉煌时期。
据那根正先生讲,努尔哈赤是用36年的时间统一蒙古与东北其他各部之后,最后才向叶赫那拉氏宣战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叶赫那拉最强大;其二,叶赫那拉的汗是他的亲舅舅,各守关的将领都是他的表哥、表弟,都是亲人。当时,努尔哈赤带着他的千军万马,包围了叶赫城,但他没有马上宣战,而是跪在城前三天三夜,请求叶赫那拉氏投降,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明朝政权。可是叶赫纳拉家族认为,你是我们家的姑爷,你不听我的指挥,还要听你的,那哪行呀!坚决不同意。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努尔哈赤下了一道令,凡是愿意投降的,一律高官厚禄,凡是反抗的不管是谁,我六亲不认,一律尸首分家。就这样,努尔哈赤向叶赫那拉宣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努尔哈赤最终杀进城去,杀了几万人,而叶赫那拉氏的那些被包围的首领也纷纷自杀,宁死不降,直到最后,老一代的都死了,剩下年轻的看到大势已去,大势所趋,才向努尔哈赤投降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一直流传着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为世仇,宫中后妃与秀女,不选叶赫那拉氏的传说。不过,那根正告诉笔者,"其实这是荒诞无稽之谈,不仅高祖(努尔哈赤)的皇后、太宗(黄太极)的生母是叶赫那拉氏,太宗的侧妃和以后的圣祖(康熙)的惠妃、高宗(乾隆)的顺妃,亦都出于叶赫那拉氏。不过,让叶赫那拉家族真正门庭显赫名扬天下的却是慈禧皇太后!"
慈禧是满族叶赫部的,她姓叶赫那拉氏,名杏贞。
爱新觉罗的死敌是叶赫部还得追溯到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
当时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中最具强势的两个部落,便是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中的叶赫部。女真各部都在谋划打算,采取联姻或者纳质的方式与他部结盟,弱者为了自保,强者则为了吞并别部。这时的形势已经非常复杂了,但其中又有个更不能忽略的政治力量在发生作用,那就是大明朝政府。
明朝政府当时虽然已是强弩之末,但仍不想放松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于是在对待女真各部和蒙古的态度中,采取了分化瓦解,扶植一方打击另一方的举措。这也是导致努尔哈赤后金与叶赫部矛盾激化并更加复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努尔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因为努尔哈赤认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叶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缘故,愤然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而在七大恨中四次提及叶赫部,“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恨二也”、“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遗书诟詈,肆行陵侮,恨六也”、“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党之,挟我以还其国。已而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这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引文出自《《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至于叶赫与努尔哈赤之间的恩怨,是先从两部联姻开始的,叶赫部贝勒杨吉砮将自己的小女孟古嫁给努尔哈赤,可是随着努尔哈赤建州女真日渐强大,引起了叶赫部的猜疑和嫉妒。孟古的哥哥那林布禄狂妄妒忌,他派使者到建州索地,遭到了努尔哈赤的悍然拒绝。叶赫与建州之间第一次正规的战争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的古勒山之战,努尔哈赤出奇制胜,逼得叶赫等四部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与建州定下盟约。叶赫的布扬古贝勒要将妹妹嫁与努尔哈赤,金台石贝勒要将女儿嫁与给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努尔哈赤同意了,并准备了鞍马铠胄为聘礼。在政治上,却没有任何同盟与誓言能够持久。一方面,叶赫不愿意坐看努尔哈赤集团继续强大,不断拉拢蒙古,还以各种手段让其他扈伦三部与建州构怨;另一方面,鉴于这种种行为产生的后果,努尔哈赤也正好名正言顺的去讨伐那些背盟之国。
盟誓后不久,叶赫部就成了第一个背盟者。当时蒙古有个部落得罪了建州,努尔哈赤派穆哈连带兵征讨,穆哈连带着战利品四十四匹蒙古马回建州的途中,被那林布禄给抓住,夺了马匹后并将他送往蒙古;叶赫部又将前面所说的许嫁代善的金台是之女嫁给蒙古喀尔喀部的介赛贝勒,并和乌拉部暗中勾结,招诱建州属部制瓦尔喀部的安褚拉库、内河二路。
万历二十七年的时候,叶赫与哈达部产生矛盾而兴兵,哈达部力不能敌,于是以三子质于建州求援,努尔哈赤于是派费英东,噶盖两员猛将带兵两千去援助哈达并在那驻防。这件看似小的事情,却给努尔哈赤带来发兵的契机,并且成了加深建州和叶赫矛盾的一根引线。
当那林布禄知道哈达求助于建州后,又联合了明朝的开原通事,写信告诉哈达贝勒孟格布禄说,你若能抓住建州来援的二将,赎回那三个质子,歼灭两千建州兵,我就把你想要的女子许婚于你,并且与你重修前好。孟格布禄信以为真,努尔哈赤于是亲自统兵征哈达,在这年的九月七日攻克哈达城,生擒孟格布禄。叶赫于是在明廷方面大肆诋毁建州,明朝偏袒叶赫的做法不但增强了努尔哈赤对明朝了反抗之心,而且还使努尔哈赤对叶赫的仇恨更加深了一层。
万历三十一年秋,努尔哈赤的爱妃孟古,病危,很思念她的母亲。于是努尔哈赤派人到叶赫部去接孟古的母亲,但是孟古的哥哥那林布禄却不允许,仅让他的仆人南太来探视。这就完全错在那林布禄了,自己的妹妹病危想与母亲诀别都不允许,这种事情也实在太不近人情了,也太不把努尔哈赤放在眼里了。
第二年春天,努尔哈赤果真率兵去征讨叶赫,攻克叶赫二城七寨,俘获二城人畜两千余,还归建州。万历三十五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情发生在扈伦四部之一的辉发部与叶赫之间。当时辉发贝勒拜音达里的族众有很多叛投叶赫,甚至他的一些亲近部下也想反叛。拜音达里觉察后,将七位大臣的儿子作为质子送往建州乞求援兵,努尔哈赤答应发兵一千帮助他。叶赫部又做出了与以前如出一辙的行为,对拜音达里许诺说,你若收回在建州的质子,我就归还你来投叛的族众。拜音达里又受其煽惑,收回了在建州的质子,但是叶赫却食言,没有归还辉发的族众。拜音达里只好又派人来求努尔哈赤,说道:“我不小心被那林布禄所骗,现在只好依赖您的恩惠,请将一女赐我为婚吧!”但是后来拜音达里却又毁约不娶建州之女。原因何在呢?还是在叶赫那方。拜音达里又受了叶赫的挑唆,将在叶赫的质子收回后,筑城三层自固,准备在叶赫与建州之间中立自保。于是努尔哈赤率兵攻灭辉发,杀了拜音达里父子。到此为止,原本应为叶赫羽翼的哈达,辉发二部都已被建州所灭,叶赫部其败亡的命运,也是注定了的。
建州与海西女真中的乌拉部频繁的联姻,两者在当时的关系是不一般的。叶赫部当然不能不对此作出反应。那林布禄和布扬谷又故伎重演,散布消息说要将曾许配给努尔哈赤的所谓“叶赫老女”(即美女东哥)许配给乌拉部首领布占泰,或许布占泰真的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之人,他马上由建州倒向了叶赫。这种种行为终于激怒了努尔哈赤。万历四十二年的正月,努尔哈赤率大军亲征乌拉,不几日即灭七国,布占泰只身突围,逃往叶赫去了。
万历四十三年、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三征叶赫,叶赫已经完全为后金所灭了,努尔哈赤后金已拥有了东到东海西到辽东边境,北起蒙古嫩江南到朝鲜鸭绿江的广阔疆土,基本上统一了女真的各个部落。
至于叶赫部的末代首领们,先从金台石说起吧。从他在战败后躲到高台上不肯下来投降,说要投降又不投降,生怕投降被杀,最终自焚未成又被后金兵杀死的整个过程来看,他实在是一个不怎么样的人。至于他究竟是因为气节尚存还是因为怕落在努尔哈赤手中会有更大的麻烦所以不肯投降,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所谓他在自焚时说的那句话“即使我叶赫只剩一名女子,也要向你爱新觉罗复仇”,其真实性有待考证,无论是《满文老档》还是《太祖实录》里面均无此记载。至于布扬古,命运也不比其兄金台石好多少。本来都已经投降后金了,却还是心有不甘,在努尔哈赤面前态度傲慢,礼节不周,还是不能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尔哈赤最终还是把他杀了。
但是努尔哈赤对于叶赫首领之外的人,就连金台石的儿子德格类和布扬古的弟弟布尔杭孤,都被编入八旗并授予官职。其中德格类在投降之后就被属隶正黄旗,并被授予三等副将,还是世袭之职。他的孙子,也就是纳兰明珠,是康熙朝著名的权臣,任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而明珠的儿子,则是我们所熟悉的清代词人纳兰,曾任康熙帝的一等侍卫。。对于叶赫部的贵族如此厚待,对于其他的叶赫平民百姓亦没有仇视与压迫的政策。
而所谓清帝后宫不纳叶赫纳拉氏女子为妃的规定,也只是传闻而已。实际上,从努尔哈赤开始到清末,清帝的后宫姓叶赫纳拉的妃嫔并不罕见。而在慈禧太后的手中毁掉了大清江山,这种说法一方面不尽准确,一方面,也应是巧合而已。因为慈禧太后虽然当权后作的都是一些可谓祸国殃民的事,但没有任何当权者在本质和初衷上就要出卖自己的国家和政权的,西太后当时的行为,更多应该算是“事已至此,无可奈何”罢。
原因其实特别简单,那就是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不可能人人都能像令贵妃那样,十年生下六个孩子。通过舒妃生下皇子没多久皇子就病逝来看,舒妃可能本身身体就不太好,所以多年以来即使盛宠也只有这一个孩子。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舒妃是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女人,乾隆因为比较迷信,所以他一直记着叶赫那拉氏说自己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亡了爱新觉罗家族。所以即便他再宠爱舒妃,也不敢让她生太多的孩子,就是怕这个古老的预言真的实现。
其实这是一件特别正常的事情,毕竟乾隆这个大猪蹄子有着后宫佳丽三千人,所以说即便舒妃很受宠,但是因为后宫妃嫔过多,乾隆顾不过来也很正常。再加上后来舒妃遇见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那就是令妃,令妃可比她受宠多了,不然也不可能十年为乾隆生下六个孩子。
当然这个和个人体质也有关系,从舒妃生下皇子后,皇子体弱病逝这件事来看,很有可能舒妃天生母体就不足。那么她身体本身就不好,所以不可能为乾隆生更多的孩子,这也实属正常。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舒妃的家世,她出身确实很好,祖上就开始追随努尔哈赤,为满清的建立立下了自己的功勋。后来他们家族也是出过纳兰明珠,纳兰性德等等的名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舒妃果然是豪门出身。但是也正是因为她是叶赫纳拉氏家族的人,所以乾隆不免对他的家氏有一些忌惮,害怕那个古老的预言真的实现。毕竟古人相对来说迷信的多尤其他又是九五之尊,所以更加害怕自己宠爱某个妃嫔,会动摇到大清的根本,所以多年以来就没让舒妃生过多的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