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其民族深厚的艺术底蕴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音乐方面,更是引人注目。俄罗斯这片沃土培养出了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如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拉赫玛尼诺夫等均享誉世界。多年来,俄罗斯音乐在国际乐坛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俄罗斯音乐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在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史中,深深地镌刻着俄罗斯音乐的印痕。
一俄罗斯音乐家对中国音乐家的影响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音乐人才的培养方面,俄罗斯音乐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为中国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想,对中国音乐家在创作风格、表演技巧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侨音乐家在华任教,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
20世纪上半叶是俄罗斯音乐对中国音乐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段时期,这主要是由两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促成的。1898年中东铁路通车后,沙俄大批移民来到中国东北,致使东北的重要城市聚居大量的俄罗斯人[1]。俄侨十分喜爱文艺。为了满足需要,他们不但建立了各种俱乐部,而且创办了许多音乐学校。这不仅为中国增添了异国风情,而且推动了西洋音乐在当地的传播,客观上为中国的
音乐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俄侨音乐学校也为中国培养了一些音乐人才。在来华的俄侨中,不乏音乐家。这些音乐家的到来使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发展西洋音乐的契机。他们推动政府成立了一些音乐院校,大量聘用俄侨音乐家任教。1927年,中国最早的新型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成立,教务主任萧友梅[2]广聘外籍音乐家任教,其中,俄侨音乐家占据多数。到1947年春,该校共有教授38人,其中一半为俄人或俄籍犹太人[3]。这些俄侨音乐家不但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植入了西方的音乐教育理念,而且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其中俄国著名的钢琴
家、音乐教育家扎哈罗夫在担任国立音专的钢琴组主任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演奏技能和音乐素养,使国立音专钢琴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华工作期间,扎哈罗夫先后为中国培养了萧淑娴、贺绿汀、李献敏等一批著名的音乐家,为近代中国的钢琴专业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瓦特、马塔、小泽征尔、巴伦博伊姆、卡姆等。
1、瓦特
墨西哥指挥家。指挥技巧精堪,节奏感敏锐。以指挥拉威尔的《达芙尼斯与克洛埃》、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三乐章交响曲》、《春之祭》,法雅的《西班牙庭园之夜》著称。
2、马塔
墨西哥指挥家。指挥技巧精堪,节奏感敏锐。以指挥拉威尔的《达芙尼斯与克洛埃》、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三乐章交响曲》、《春之祭》,法雅的《西班牙庭园之夜》著称。
3、小泽征尔
小泽征尔(日文名:小泽 征尔 假名:おざわ せいじ平文氏罗马字:Ozawa Seiji ,),生于1935年,早年师从卡拉扬,曾经在美国纽约交响乐团做指挥大师伯恩斯坦的助手。
1962年在日本广播协会交响乐团担任过短期指挥工作,然后又去了美国,先后在芝加哥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多伦多交响乐团等担任过常任或客座指挥。
从1973年开始,小泽征尔一直担任美国波士顿爱乐乐团总监之职。
2015年7月,现任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荣获肯尼迪中心荣誉大奖,成为1978年该奖项创立以来首位日本获奖者。
2016年2月,获得美国音乐届最高荣誉格莱美大奖,成为日籍获奖的第九人。
小泽征尔与印度指挥家祖宾·梅塔和新加坡指挥家朱晖一起誉为世界三大东方指挥家。
4、巴伦博伊姆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男,1942年11月15日生于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第三代俄裔犹太移民。
1952年,随父母移居建国不久的以色列之港市特拉维夫。 巴伦博伊姆熟练掌握七门语言(希伯来、德、英、法、意、俄、西班牙),持阿根廷,以色列和西班牙护照。是阿根廷-以色列的钢琴家、指挥家。
也是我国著名青年钢琴家郎朗的老师。
5、卡姆
1946年生于赫尔辛基,其父是该市交响乐团低音提琴手。他6岁入西贝柳斯音乐院学小提琴,毕业后任该团小提琴手。第二年升为首席和副指挥,后又兼赫尔辛基国立歌剧院指挥。
1966年在芬兰国家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兼指挥。20岁获卡拉扬国际指挥比赛优胜奖,因而应邀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在欧洲各地频繁演出。
1971年任赫尔辛基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75年兼任挪威奥斯陆爱乐管弦乐团艺术指导。
——指挥家
《Shine》(闪亮的风采)
1996年的澳、英合拍片《闪亮的风采》(Shine,或译《钢琴师》)是一部题材不同、视角 新奇、风格迥异的音
乐家传记片。它所讲述的并非作曲家,而是钢琴家——一个富有天 分而又刻苦努力的钢琴家的富于戏剧性的、
悲喜交集的一生。戴维·赫尔夫戈特(David Helfgott)确有其人,少年时代是位钢琴神童。他一生中最大的幸
运与不幸,就在于他 有一位崇拜音乐、“望子成龙”但却偏执成狂的父亲。影片并未认真向观众交待父亲彼
得作为原籍波兰的犹太人经历这种族灭绝大屠杀的背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爱子如命 、求成心切又狂暴专横
、令人畏惧的人。出于害怕“家庭分裂”、失去儿子的心理,他 烧掉了戴维靠自己的才华挣得一份美国留学邀
请书,强迫他留在 尼郊区的家里。他最 尊崇俄国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以至于竟不切实际地要求音乐教师罗
森先生教小戴维弹奏“伟大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