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们”与“他们”

浅析“我们”与“他们”,第1张

    「智人本能上就会将人类分成“我们”和“他们”。所谓的“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宗教和习俗,我们对彼此负责,但“他们”就不干我们的事。“我们”与“他们”不同,而且也不欠他们什么。在我们的土地上,我们不想看到他们,也半点儿不关心他们的土地上发生了什么事。」

      摘自:《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 〔以〕尤瓦尔·赫拉利

      “我们”与“他们”的划分从智人开始就已经产生,历经千百年,这种本能愈发的根深蒂固。显而易见,这种区分是为了较大的生存机会,团结协作才能获得更多的食物,但当资源越来越少,有外来群体想分一杯羹时,“我们”与“他们”所代表的某种共同的东西就会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为着这种共同的东西舍身忘死,这种东西是一种归属感、一种情节。

      “我们”代表着同一的思维模式、同样的道德规范、同样的制度,个体的力量总是单薄的,力挽狂澜的英雄最终还是要借助大众的力量,他高尚的举动不过是唤起了群体的同仇敌忾之心。个体无力改变什么,不能让命运随自己的意愿而改变,于是挫败感、无力感油然而生。当他们聚集在一起,制定共同的规则,为着共同的利益而前进时,他们会发现,原来可以改变世界,为着自身如浮萍般命运,献身于这个规则,换来的是踏实的感觉。这是归属,服从于这个规则会舍弃不相等的东西,但归属会带来安全感,这是人生存首要的条件,舍弃也许是正确的。

      从最开始为着归属感而区分出“我们”,安定的生活一直伴随,当再不为漂浮不定而操心时,一切规则已经变得自然而然,一切判断标准就是真理。“落叶归根”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么,异乡可能更富有、更自由,但从小生活的环境总让人恋恋不舍,“我是某某人”这样的话语屡见不鲜,我可能会认同“他们”的行为方式,但骨子里还是留存着儿时的记忆,这是一种情节。

      “他们”只是站在“我们”的立场上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我们”。两者是相同的,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当一个文明侵占另一个文明、当同一文明下民族的统一、当同一民族下集团的纷争……多元化的文化反而成了安定的绊脚石,大家的标准都是真理,然而一山不能容二虎,文化的统一是必然趋势。制定统一标准、或者直接用“我们”的标准,给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法从自私的角度反驳————你表现出自私,意味着对群体不利,群体因而不接受你,“我们”与“他们”都变成“我们”,这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当新一代取代“我们”与“他们”时,这个世界就只剩“我们”了!

        如果我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是一个其他什么名人,这可是一个可以引起轩然大波的一个话题,不论是在学界还是在普通大众当中,有或者没有的答案都可能会招致另外一群人的唾骂或者是激烈反驳,不过好在,我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虽然这篇文章是起了这么一个名字,但是可能这里并没有一个自己的明确地的答案。如果说文中或明或暗的有人读出了明确地倾向,那请记住我这句话:世间有没有真理这回事不是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的,如果真的有,那更不是我可以求得的,这里只是留下我的思考方式和过程而已。

        要问世界上有没有真理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到底什么才是真理。一般的回答可能是“真理是被事实证实的理论”。 这里我觉得有三个要点是思考这个问题需要明确的 。

        首先就是理论的范畴 ,理论是对一般规律的抽象化总结。虽然“打雷,下雨”在某些普通人看来也是理论,但是这句话里面仅仅是一种对现象或者是具有相关现象的的描述,不可以将这句话推及到其他方面。这是由于此句没有把一般现象规律进行抽象化描述以及必要的归纳与推理,所以这句话不在本文要说的理论的范畴,读者下面可千万不要掉进了“因为XX现象,所以XX结论”的坑。

        (写到这里突然想加几句,原来父母为了堵住我们的嘴没少这样给我们解释问题,说了还是不懂,再问可能就是“你怎么这么笨”,搞得我一度以为自己脑子锈掉了竟然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想不明白,甚至为此自卑了好久!想想也是醉了!看来还是读书拯救了我。)

      第二就是事实的涵义 。我记得有本书里面曾经反驳过一些字典里面的解释,这种解释翻译过来就是“那些使理论为真的就是事实”,这种做出事实和理论互相解释的人万万没有可能与之探讨问题,除了抬杠估计脑子里估计也没啥疑问。这里所谓的事实是指可以被明确观察到的,金子就是金子,沙子就是沙子,这里有一个隐含的意思是事实观察要有大众的“认同性”,我说这是辆车,你非说这是飞机,那我们不可能在一起讨论问题,你的事实绝对不是我的事实。事实被认同,理论才有可能是真。如果大家各有各的事实,那就是大家各有各的真理,反而就是没有真理。

        第三个就是验证的涵义 。理论的验证是要以事实的观察去验证的,要验证A则B,则要用非B则非A来检验的。各个问题高手可以讲得简单,但也不乏有高手掉进这里隐藏的坑,我就不卖弄了,不然容易漏拙。

        三点澄清了,那世间 到底有没有真理呢?

        首先从第一点看,真理一定是一种抽象 。既然涉及抽象则必然涉及到人的思维过程,也涉及到语言表达的问题。

        我不是一个语言学家也不是一个能够看透思维过程的人。但仅从简单处看,一般而言如果一个语境里面没有一个概念,那么基本上这个语境里面的人对这个问题就没什么了解与想法。比如有人讲过中医里面的“上火”这个概念,在西方世界里面真的找不到对应的词语,这就是不同语境的隔阂。再比如经济学里面有个非常火的词Utility,你可以问问有多少中国人在明白这个Utility各个词到底是什么的,甚至这个词连西方人自己也搞不懂,因为这个东西看不到摸不着,都是人凭空想象出来的。

        从人的思维过程当中看,思维的生物学基础是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和信号传递,可是没有人能够从人类大脑的物理实在和信号传导过程直白解释思维的存在。解释不了思维的存在,也就解释不了真理的存在。就算我们心大,抛开这个生物学基础不谈,那还是要承认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理解这回事存在,这个思维结果的差别又如何保证整理的存在呢?

      再来从事实这一方面去看吧 。前文说事实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就是认同性。一般上讲,人们之间对现象的观察很容易达成一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反思一下具有认同性的观察的产生或者或来源。人类的观察基于自己的感官,也就是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上过学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各种感觉实际上都可以看做是一种传感器,最终感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这又回到了刚刚那个问题,貌似怎么也绕不开思维这个坑。

        还有就是人类的科学发展已经把自命不凡的人类请下了神坛,科学证明确实有很多是人类的感官无法获取的,比如听觉是有一个可以听得见的频率范围的,人类的眼睛也只能看到特定频率的光,狗的鼻子远比我们人类的鼻子好使,等等等等。我们人类要观察这些超乎自我感官系统的事实或者现象还得借助于各种工具,这相等于给手上戴了一个厚厚的手套,我们可能越来越难以了解真正的现象是什么。

        第三点关于验证的,我只能说连浅见也不敢有 。这里可能是关乎着象牙塔似的逻辑学,不是我这种靠读点书,胡乱想象的人可以任意发挥的地方。但我想,如果抽象和事实这两回事都无法有明确的指证的话,遑论验证?

        好了,问题抛完了,可是我想并没有解决问题,这个问题真的不是我这样的人可以解决的,况且这里面可能还存在者一些学科上的错误被方家贻笑。但是把球抛给别人也不是我的作风。我还是要发表我对以上麻烦的一些思考。

        如果非要我回答这个题目的话,我的答案应该是“ 不知道,可能有,可能没有 ”,注意,这十个字不是在凑字数,而是真正的想法: 真的不知道有没有,即便是有也不是我所能了解的,即便是没有我也没有法子去证实没有 。仅此而已。

        我刚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心里的感觉应该叫悲催。学了这么多年科学文化知识,抓耳挠腮的思索了这么多年,甚至不惜忍下灯红酒绿钻进书本里面只想找到哪一个确定性的答案,结果可能是没有,如何能不让人不失望?

        可是尤瓦尔赫拉利的一个词可能会让我解决这种焦躁——想象的共同体。我们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现在的技术手段到底是把我们在实际距离上拉远了还是在心里举例上拉近了都无关乎我们之间都会有一些共同的想象。只有我们还是人,还是具有一些进化上、生理上、思维上的共通之处的,也就是还是能够建立起属于群体的想象的共同体。这里仅仅是有一个解决心下不安的苗子,详细的思考我觉得还是日后再展开吧。

        以上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逃不离思维(或者说是逻辑过程)的瓶颈,具体思维的极限在哪里就由各位读者自己去探索吧,不见得只有哲学家才能思考这些问题,能思考终极,我个人觉得自己又从小长大了一回,也从根本上反思了自己的头脑和想法,或许这是我们普通人读书学习的根本目标吧。

      注:我不是一个记性好也不是一个善于记笔记的人。以上所有的思考都有名家的影子在。具体哪些观点是谁说的我也记不清楚,总感觉在名家的引导下现在这就是我的想法,谨此他们致敬!

第一级思维叫“观察”,是通过数据分析做出预测。

你的生活经验表明下雨会把衣服淋湿,所以下次下雨你最好打伞,这就是观察思维。观察是寻找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观察就是积累经验。

现在所有实用 AI 技术都是基于这个第一级思维。AlphaGo 下围棋,并不是它理解这步棋有什么用,它只不过知道走这步赢棋的概率会更大。

比如你开个便利店,有卖牙膏和牙线。观察思维问的问题是,如果一个顾客买牙膏的话,他有多大的概率同时也买牙线呢?如果你学过概率论,你知道这个问题的数学表达式是这样的 :P(牙线 | 牙膏)

这个公式的意思就是假设已经买了牙膏,求买牙线的概率是多少。这个知识对你很有用,你可以判断要不要把牙线和牙膏放一起,它们应该按什么比例进货。所有动物都有观察思维的能力。观察思维已经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是远远不够。

第二级思维叫“干预”,是预判一个行动的结果。

干预,是说如果我现在把牙膏的价格给提高一倍,对牙线的销量会有什么影响?

这不是以往的数据所能告诉你的。是,以前可能发生过牙膏价格是现在一倍的情况,但是你不能用以前那个经验预测现在这个行动的结果。因为以前牙膏价格高,是因为别的缘故。可能当时牙膏紧缺才卖得贵。

现在我们说的是,不管别人家牙膏卖多少钱,你单方面采取行动,刻意地干预牙膏价格,对牙线的销量有什么影响。这种事儿从来都没发生过。

想知道结果,最好的办法是做实验。互联网公司一直都在做各种“A/B测试”,看看哪个标题能吸引更多点击,什么颜色的网页能让用户停留时间更长,都是用分组测试的方法。测试是主动的干预。

从概率角度来说,我们要研究的就不是前面说的那个 P(牙线 | 牙膏),而是P(牙线| do (牙膏)),其中这个 do 是一个数学算符,它的意思就是做一个干预动作。

其实生活中我们一直都在做干预动作。新**票房不太好,到底应该花钱做个电视广告呢,还是让明星爆个料?以往的经验可以给你一些提示,但干预动作的结果到底会怎样,你需要更高级的判断。

第三级思维叫“想象”,是对以前发生的事儿的反思。

第三级思维问的问题是,如果我当时是那么做的话,现在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我现在工资很低,要是我当初好好学数学,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现在的工资会是多少呢?

你问的是一个从来没发生过的事情。这叫反事实(counterfactual)分析。如果纳粹德国抢先一步发明原子弹,现在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这件事儿在历史上并有没有发生,你积累的大数据好像用不上啊。

很多人爱说一句话,叫“历史不容假设” —— 这句话是错的。正是因为我们会假设,我们能想象不一样的可能性,我们才是高级动物。

想象是智人的超能力。珀尔引用了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的说法,大约是在七万年前,智人发生了一起“认知革命” —— 智人开始想象一些不存在的东西。

这三级思维,代表三个问题——

1这件事儿发生了,那件事儿是否也跟着会发生?

2我采取这个行动,会有什么后果?

3如果当初我没有这么做,现在会是怎样的?

回答第一个问题也许只要有数据分析就行,回答第二和第三个问题,你需要因果模型。你需要知道什么导致什么。

有了因果模型,你就能在大脑里做各种思想实验,你就能权衡比较,你就能为未来做计划。以前打猎都是你自己去,偶尔两个人一起去。但是如果你知道人多力量大这个因果关系,你就能想到,也许下次打猎可以多带几个人。我一个人打不过那个大象,五个人一起上行不行?

这样你就做了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你没有数据分析,但是你想象到了。这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突变,正是因为这个突变才使得人类脱颖而出。

因果思维有三个级别。

第一级是观测,你要处理的是已经观测到的世界。

第二级是干预,你要处理一个可以被观测的新世界。

第三级是想象,你要处理一个不可被观测的、你想象中的世界。

所以回归平均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统计现象,本质原因是小概率事件不会一再发生 —— 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神秘力量。

所谓 reason,是说对这件事的解释。比如你问我某个**的续集为什么票房不高,我说这是回归平均,这个事儿有一个解释。

而 cause,则是导致这件事的另一件事。你现在为什么感到有点饿,因为你没吃早饭。Cause 就是“因果关系”里面那个“因”,我们这里统一翻译成“缘故”。

世界上有些事儿,是无缘无故发生的。

真实世界里任何事情都是错综复杂的,你根本就无法列举影响一个结果的所有可能缘故。你必须做出各种取舍,你只能把你认为最重要的缘故画在图上。图画完了,你并没有科学地、彻底地、逻辑完备地回答“为什么”,你只是说,根据你的猜测,应该是因为这几个缘故。

这是一种概率化的因果,但是也不能排除单纯的相关性。

珀尔倒是给了一个更好的定义:P(Y |  do (X)) > P(Y) 也就是说,如果你单方面对 X 做一个干预动作,导致 Y 的概率增加,那么就是 X 导致了Y。这个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合理的定义。

皮尔逊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各种相关性。他注意到,有些相关性很有意义,有些相关性就没什么意义,他称之为“伪相关(spurious correlation)”。比如说,一个国家的人均巧克力消费量,和这个国家的诺贝尔奖得主人数,有一个非常强的正相关。皮尔逊说这就是一个没什么意义的伪相关。你总不可能说吃巧克力有利于得诺贝尔奖。让我们解释这个相关性的话,肯定是巧克力消费量高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经济比较发达,而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容易出诺贝尔奖得主。有因果的相关性更有意义 —— 虽然我们无法用纯粹理性定义因果。我们如此地倾向于因果思维,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因果思维很有用。一个简单的因果模型,就能胜过无数经验。

我这个因果模型并不是客观的。你不可能通过数据分析、用机械化的流程得到这张图。因果图之所以这么画,图中之所以考虑了这些关系而没考虑别的关系,这是你自己主观的选择 —— 是你用自己的知识、阅历和判断画出来的。

也就是说,因果关系,其实是你的主观假设。数据是客观的,而人的观点是主观的。相关性是客观的,因果是主观的。

有了这个洞见,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就是下面这样的——

第一步,根据你自己的见识,画一张主观的因果模型图。模型里有些因果关系是概率性的,A 发生并不一定会让 B 发生,只要 A 对 B 有影响就行。

第二步,使用实验和数据分析,确定图中每个因果关系的强弱大小。这样你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因果模型。

第三步,使用因果模型,你就可以回答“观察、干预、想象”那三种问题了。

如果 AI 拥有这样的模型,它就等于获得了智能。珀尔称之为“小图灵问题”,相当于计算机通过了一个小的图灵测试:他掌握了因果思维。

真实世界里任何事情都是错综复杂的,你根本就无法列举影响一个结果的所有可能缘故。你必须做出各种取舍,你只能把你认为最重要的缘故画在图上。图画完了,你并没有科学地、彻底地、逻辑完备地回答“为什么”,你只是说,根据你的猜测,应该是因为这几个缘故。

而事实上也不需要回答“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对改变世界真正有用的,其实就是回答“观察、干预、想象”这三种问题!

所以因果分析的最终目的不是查明因果关系,而是回答三种问题。这三个问题比因果关系更基本 —— 因果关系只是我们回答问题的手段。没有这个手段,只靠数据分析,你回答不了第二和第三种问题。当然,有了这个手段,如果你的因果模型不准确,你给的答案也会不准确 —— 你可能会漏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果关系,你可能忽略了黑天鹅事件。但是这不要紧!预测未来的事儿本来就是谁也保证不了100%准确。

哲学家的世界观谁也反驳不了,但我们这里不解决世界观问题,我们解决方法论问题就可以了。

虽然模型是主观的,但是因果分析仍然具有客观的性质。如果两个人的假设相同,他们画的因果关系图就是一样的,那么因为接下来的数学方法是客观的,这两个人对未来的预测,必定是100%相同。

用一句话概括贝叶斯思想,就是“观点随事实发生改变”。知识这东西就得经常地核实和订正。

福尔摩斯爱说自己用的是演绎法,其实不准确。破案是归纳法 。演绎法是按照规则推导一件事的结果,归纳法是从结果追溯缘故。你是从一具尸体出发,推测是谁杀了他。贝叶斯方法的本质,就是从结果推测缘故。你怀疑凶手是老王,但是你没有任何证据,所以你的怀疑度比较低。有一天终于从老王家搜出了凶器,这个证据会使你对老王的怀疑加重,你要更新对老王的怀疑。这就是观点随事实发生改变。

1先评估一下自己的信念,设定  P (信念);

2等待新证据;

3证据出来以后,用贝叶斯公式更新自己的信念,计算  P (信念|证据);

4继续等待新证据……

不要说什么“坚定不移”也不要听风就是雨。保持开放心态,让你的观点随事实发生改变,用一个量化的数值决定你的判断。虽然永远都摆脱不了主观的成分,但是你会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贝叶斯提出,什么叫“信”、什么叫“不信”呢?贝叶斯说,你对某个假设的相信程度,应该用一个概率来表示 — P (假设)。

P  = 1 就是绝对相信, P  = 0 就是绝对不信 ,P  = 15% 就是有一点信。

有了新的证据我们要更新这个概率,变成 ——

P (假设|证据)

这个叫条件概率。一般来说, P (A|B) 的意思是“在 B 事件是真的条件下,A 事件的概率”。咱们举个例子,A 表示下雨,B 表示带伞。一般来说这个地方不常下雨,所以  P (A) = 01。但是今天你注意到爱看天气预报的老张上班带了伞,那你就可以推断,今天下雨的概率应该增加 —— 在“老张带伞”这个条件下的下雨概率,就是  P (A|B)。

注意如果我们画个因果关系,缘故 → 结果,在这里就是 “下雨 → 带伞” ,A → B,和 “老王是凶手 → 在老王家里找到凶器”,它们都相当于 “假设 → 证据”。

现在我们想算的是  P (假设|证据),是从结果倒推缘故,这叫“逆概率”,这个不好算。一般都是从缘故推结果容易算。比如说你看见一个小孩向窗户扔球,你可以估计窗户被打碎的概率有多大,这是“正向概率”。但如果你看到窗户碎了,想要推测窗户是怎么碎的,那就非常困难了。

所以咱们要算的是一个逆概率,这要怎么算呢?这就是贝叶斯的方法。

贝叶斯公式

为了计算  P (A|B),我们考虑这么一个问题:A 和 B 都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这道题有两个算法。一个办法是先算出 B 发生的概率有多大,是  P (B);再算 B 发生的情况下,A 也发生的概率有多大,是  P (A|B),那么 A、B 都发生的概率,就是把这两个数相乘,结果是  P (A|B)×P(B)。同样道理,先考虑 A 发生再考虑 A 发生的条件下 B 也发生,结果是  P (B|A)× P (A)。这两个算法的结果一定相等, P (A|B)× P (B) =  P (B|A)× P (A),于是

这就是贝叶斯公式。之所以要这么算,就是因为常常是  P (A), P (B) 和  P (B|A) 都容易知道,而这个逆概率  P (A|B) 只能用这个公式间接知道。

例子:现在咱们来算一个具体的应用。有一位40岁的女性去做乳腺癌的检查,检查结果是阳性。那请问,这位女性真的得了乳腺癌的概率有多大。

我们用D表示她得了乳腺癌,T表示测试结果为阳性,这个因果关系是乳腺癌导致阳性, D → T。我们要计算  P (D|T)。根据贝叶斯公式,我们需要  P (D), P (T) 和  P (T|D)。

在有新证据之前, P (D) 就是一般相同年龄段女性得乳腺癌的概率,统计表明是1/700。

P (T|D) 是如果这个人真有乳腺癌,她的监测结果为阳性的可能性。这是由检测仪器的敏感度决定的,答案是73%,仪器并不怎么准确。

P (T) 是随便找个人,给她检测出阳性的可能性是多大。这个我们没有直接的数据,要拆成这个人有乳腺癌(D)和没有乳腺癌(~D)两种情况,其中  P (~D) = 1- P (D) = 699/700。刚才说了有乳腺癌、检测为阳性的概率是73%。而没有乳腺癌的人还可能会被误诊成阳性,已知这个误诊率是  P (T|~D) = 12%。于是

P (T) =  P (T|D)× P (D) +  P (T|~D)× P (~D) = 121%

把这些数字带入公式,我们最终得到  P (D|T) = 1/116。也就是说,哪怕这位女性被检测出来是乳腺癌阳性,她真得乳腺癌概率也只有不到1%。

贝叶斯公式 ——

右边乘法的第一项  P (B|A)/P(B) 有时候被称为“似然比”。那么贝叶斯公式可以写成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观念更新”的公式。 P (假设) 是你的老观念,新证据发生之后,你的新观念是  P (假设|证据)。新观念等于老观念乘以似然比。

你的观点,随着事实,发生了改变。

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的阅历和想法不同,一开始的观点不一样,那么哪怕是面对同样的证据,人们更新之后的观点,也还是不一样的!所以贝叶斯方法本质上是个主观的判断方法:同样的证据,它允许你有不同的判断!

第一层判断力是既然这个东西“贵”,那就肯定有效;“贵”可以让你觉得有效,最多相当于“理论上应该有效” —— 可是真正有没有效,得看实践。

第二层判断力是有个熟人用了这个东西有效,所以我认为它有效;一个例子能证明有效吗?可能熟人那几天偶然身体不好,本来不吃也能恢复,吃保健品和恢复完全是巧合。你最起码得知道大多数人吃了这个保健品有没有效 —— 以及,这个保健品有没有害。

第三层判断力是对人群的研究;假设二十年后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这个保健品集团为了跟上人民日益增长的智商,委托内蒙古大学出了一个报告,说吃了这个保健品的人群的身体状况,平均而言,比没吃的人群好。那这个报告能说明这个保健品有效吗?还是不能。保健品卖得挺贵,吃这个保健品的一般都是有点钱的人。这些人的医疗保障、生活环境、饮食结构各方面都比穷人要好,他们的身体状况本来就应该更好。你怎么能知道是吃了保健品的人身体好呢,还是身体好的人更容易买保健品吃呢?

第四层判断力是想到一个因素就控制一个因素;大量学术研究都是这么做的,控制了各种可能因素之后,给你一个结论:X 跟 Y之间有这么一个推测性的关系。这个方法的问题在于你永远都无法穷尽所有可能的干扰因素,也许就是有一些变量是你没想到、或者来不及控制的!所以你还是不敢说 X 跟 Y有因果关系!

第五层判断力是随机实验;随机实验是判断力的第五层,可以说现在你找不到更准确的判断方法 —— 但是它仍然不是最先进的方法。关键在于,有些事儿不能做实验。比如你想知道吸烟是否真的导致了癌症,你总不能把人分成两组,逼着其中一组人每天吸烟吧?如果不能做实验,你就还得做些事后的统计,比如看看烟民得肺癌的比例是不是比一般人高 —— 然后你就还得各种控制变量。

第六层判断力是用更简单、更准确的方法决定到底应该控制哪些变量。因果革命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在数学上发明了  do -算符。没有这个算符,统计学家永远都说不清到底什么样的因素是干扰因素 —— 干扰因素根本就不是单纯用统计数据能定义的概念。有了这个算符,我们就可以说,所谓“存在干扰因素”,就是 ——

P (Y|X) ≠  P (Y |  do (X))。给定任何一个因果关系图,我们都能使用这两条规则确定,到底哪些变量应该被控制。

第一条规则是“后门”路径的信息传递必须被隔断。所谓后门路径,就是从 X 到 Y 的一条连通路径,其中起始的箭头指向 X。后门路径中可能包含干扰因素,你需要控制其中一个变量,阻断信息传递。

第二条规则是如果后门路径中有“A → B ← C”这样的“碰撞”结构,那就不要控制了,因为其中的 B 已经阻断了 A 和 C 的信息交流,控制反而会带来干扰。

图中没有后门路径,不需要控制任何变量。

X←B→Y是个后门路径,我们需要控制变量 B。

混杂偏误

上一讲说的贝叶斯方法适合每次遇到一个新证据的情况,今天我们说说科学家使用的大规模统计研究。咱们先捋一捋。说 X 对 Y 有效,就是要建立从 X 到 Y 的一个因果关系:X→Y。

事情的复杂之处在于,往往会有一个其他因素,Z,既影响了 X 也影响了 Y。因果关系图就如同下面这样 —— 

比如说,X 代表每天锻炼身体,Y 是身体健康,Z 是年龄。我们希望证明锻炼身体能促进身体健康,但是你得考虑年龄因素。年轻人更爱锻炼身体,年轻人的身体也更健康。那当你观察到爱锻炼身体的人更健康这个现象,你就不知道到底是 X 导致了 Y,还是因为 Z 同时影响了 X 和 Y。

统计学上管 Z 叫“干扰因素(confounding factor)”,也叫潜在变数。不考虑 Z 就贸然说锻炼对身体有好处,那你就犯了“混杂偏误”,也叫“混淆偏移”,英文是 confounding bias。Z,混杂了X→Y的因果关系。

但是你很容易就能去除 Z 的混杂。比如如果年龄是个干扰因素,那我们可以只考察同一个年龄段的人,看看其中锻炼和不锻炼的人的健康区别。如果同为50岁,锻炼的人比不锻炼的人身体好,那就说明在年龄之外,锻炼真可能有好处。

在统计学上这叫“控制变量” —— 我们控制了年龄因素,“controlling for Z”,再看 X 和 Y 之间有没有关系。

而年龄之外还可能有别的因素。比如时间也是个因素,工作清闲的人有更多时间锻炼,同时工作清闲的人身体状况也可能更好,所以你还得控制“工作清闲”这个变量。

前面说保健品的时候提到的经济条件可能影响健康,而且经济条件好的人的确更爱锻炼,所以我们必须控制经济条件这个变量。

1逻辑化,是用理性取代感性。

2逻辑化才能把道理讲清楚。讲清楚了,在法庭上辩论才有力量。

3逻辑化才能标准化。标准化了,才能普遍推广,才容易被人广泛接受。

4逻辑化才能机械化。机械化了才能教给 AI。

休谟提出一个关于因果关系的定义。他说所谓的因果关系只不过就是时间上先后发生的两件事,我们在感觉中觉得它们之间有联系而已。用今天的语言来说,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人脑的一种错觉,因果其实就是相关性。

但是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休谟改主意了。休谟说所谓因果就是如果不是第一件事发生了,第二件事就不会发生。

不能单纯说进步还是退步。电视普及也几十年了,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呢

读图是跟读文是不同的思维感知方式,并不必然存在优劣。

我们之前的读图能力被压抑太久了,如果真的能开发读图能力,这肯定不是件坏事。

想想看,一个普通人跟一个资深的艺术家看同一幅画,他们能阅读到东西会一样吗

图像中同样能 包含丰富的信息,只是看你有没有能力去读懂它。

所以,问题其实并不在于读图或不读图,而是在于浅阅读还是深度阅读。

无论是阅读文字还是阅读图像都存在浅阅读和深度阅读,而要拥有深度阅读的能力就必须要付出努力去学习。

这才是进步或退步的更关键因素。

南方人的身高比北方人矮,这样说并不完全正确,只能说北方人的平均身高要更高一些;因为南方人的身高也有长得很高的。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那就来一起分析一下。高有高的好,矮有矮的好,人类不同地域和族群的身高,归根结底都是基因组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根据目前的研究,我们知道身高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性状。所谓性状,通俗来说就是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样子。多基因控制,就是说有很多基因的变异都影响身高。目前科学家已经识别了几百个跟身高有关的基因,每个基因的效应都很微小。

中国南北地区的身高差异,还得从几个大方面来解释 : ①,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云南元谋人,是中国大陆迄今为止最早的古人类,后来又在陕西"发现"了蓝田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距今比较近)…这说明,中国古人类的迁徙,是从南到北的,中国境内南北人的身高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异。北方地处暖温带、寒带、沙化地带,天气比较干冷,还经常从西伯利亚处卷来寒流。为了抵御漫长的冬春严寒,人体就得本能地、适时地、提前地多贮蓄能量,以备气温的外耗。早期的北方,冬春时节昼短夜长,是极少出远门的(不计战争骚扰),内耗也减少了。而如陕西人住窑洞、东北睡土坑…睡眠时间又很充足,也利于增长身高。地理意义上的南方,属热带、亚热带暖湿型季风性气候,全年气温湿润,农作物等丰盛多样,人们基本上(当然肯定有闲耕时节)都在站立着劳作或行走,不像现在的人闲下来就能坐着打打麻将、玩下手机,或上饭局、或聊天或喝茶吃夜宵泯口小酒 ! 体能长期受到消耗,留给骨骼"自由”成长的因素就减少了…第②,地形地貌上的差异。南方多丘陵、湖泊,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要落后于近乎一马平川的北方,代力工具如马车、牛车等相对要少得多,有的地方一年二季、三季或轮流有耕种,势必要更多体力去完成劳作和出行;有的甚至要不断地跋山涉水、肩挑背扛 !有时还要从事副业,自我消耗肯定是要大一点。而北方人在"完成”应得的收割后,基本上可以"闲"下来,给骨骼和脂肪类留下适时的增"收"时间。

我们都知道南北方在环境上有很大差异,在饮食上也有很大差异。环境上都知道,男方多雨、湿润。北方晴朗、干燥。我本是南方人,上大学第一年来到北京,那个秋天和冬天让我真正体会了什么叫干燥。我在家乡从来不需要往脸上涂抹什么。但是到了北京不行,不涂抹就会起皮,整个脸都会疼。这就是南北方气候环境最大的差异了。而饮食结构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因素了。我们都知道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喜欢吃米。面食是有面粉做的,而面粉是小麦研磨而成,因此北方种植水稻。南方人喜欢吃米,米是由水稻而来,因此男方种植水稻。我们都听过一个词叫,精米细米!说的就是米属于细粮食。而面粉做的面食则属于粗粮。多食粗粮人的骨骼和肌肉就会快速生长,而细米精米则相反,这里说的是普遍特征,而非绝对。因为在南方人中也有很多高个子,北方人中也有很多矮个子。我们研究的是一个普遍性特征。另外一个,有的地方也有一些地方性特征导致了身高问题。比如重庆人,整体身高男性167,因为重庆潮湿,若是常年生活在这里,身体一定会有问题。因此重庆人喜欢吃辣椒,基本上每顿饭都有辣椒,为的就是驱除体内的湿气。但同时,也抑制了身高的生长。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因此吃多了辣椒,身高也就受限了。

以前的时代人口流动性不像现在这么大,大多数地方的人都是祖祖辈辈在当地生活,所以北方地区的人仍然保存更多的蒙古利亚人种基因,而南方地区的人则保留有更多的马来人种基因,所以看上去南方人就比北方人要低一些了。可能有人会反驳说,动物通常都是越靠北的个头越大,比如老虎里面就是东北虎个头最大,人和动物一样,所以越靠北的人个头越大,这个其实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个头越大越厚重的身体越耐寒,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爱斯基摩人也是黄种人,但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他们的个子就很小,然而世界上最高大的动物大象和长颈鹿等都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而且非洲热带地区也生活着个子很高的种族图西人等。

我们都知道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喜欢吃米。面食是有面粉做的,而面粉是小麦研磨而成,因此北方种植水稻。南方人喜欢吃米,米是由水稻而来,因此男方种植水稻。我们都听过一个词叫,精米细米!说的就是米属于细粮食。而面粉做的面食则属于粗粮。多食粗粮人的骨骼和肌肉就会快速生长,而细米精米则相反。这里说的是普遍特征,而非绝对。因为在南方人中也有很多高个子,北方人中也有很多矮个子。我们研究的是一个普遍性特征。另外一个,有的地方也有一些地方性特征导致了身高问题。比如重庆人,整体身高男性167,因为重庆潮湿,若是常年生活在这里,身体一定会有问题。因此重庆人喜欢吃辣椒,基本上每顿饭都有辣椒,为的就是驱除体内的湿气。但同时,也抑制了身高的生长。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因此吃多了辣椒,身高也就受限了。南北方人真的要追根盘底的话,比较困难,因为南北方的人这么多年来,你来我往,已经无法有明显的界限,只能从地理上区分了。所以也只能研究个大概。

如果单单看这本书的名字——人类简史,感觉这书的逼格不是一般的高,好像可以预测到这本书是讲人类从猴子到现在的现代人的进化过程的。

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也不是吃素的,尤瓦尔·赫拉利,牛津大学教授,各种牛逼的一个人,写的这本书包括但不限于历史、经济、农业、化学、医疗、科技等方面。

只要和人有关的,作者都敢写,而且写的是“通俗易懂”的白话,令人瞠目结舌。

从绝对客观的角度去分析,站在上帝甚至是上帝之上的角度去分析人类历史中的一切。

跳出思维的墙,以一种颠覆式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从而激发人的灵感。

当然,这本书可以在短时间让你(geng)的(hao)高(de)度(zhuang)迅速(bi)提升。

书中作者的观点颠覆以往,以极其创新的角度去写了很多现在人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事物、规律。

今天我们单单拿出其中一个观点来解读,如果这个观点激起了你的兴趣,可以去看看整本书的内容,很值得一读。

刚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说起统治,第一时间想起的绝对是上级对下级,高等级对低等级的统治。

在古代,那些统治者们,不管是廉政还是暴政,我们都会被他们的等级权威所屈服,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对于“统治”的定义,并不是这样。

很久以前,当人们还是杂食动物的时候,人们的食物很多,五谷杂粮,野草,烤熟的食物等,人们每天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找到一天甚至是几天的食物。

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的脑袋越来越来大,需要的能量也越来越多,杂食带来的能量不足导致人类需要寻找一种质量比较高的食物。

人类在众多杂草中找到了一种叫做“小麦”的食物,并且找到了培育小麦的办法。

于是,人类开始慢慢进入农耕社会,每天的任务就是围绕着一片农田展开的日出而作,日落而耕的生活。

这种生活看似是人类的进步,看似人类获得了更多的能量,看似人类不用再东奔西跑,过上了稳定幸福的日子。

但是,小麦并不是那么好养的,和今天的“铲屎官”一样,小麦需要肥沃的土地,于是人类去拔掉了其他杂草,小麦饿了,人类挑着粪便去给小麦施肥,小麦渴了,人类得从其他地方给小麦浇水。

渐渐的,人类一天的生活都得围绕着这几亩地来进行,因为人类已经进化,吃其他的食物已经不能维持日常的生活,所以一旦小麦病了,天气不好了,导致收成不好了,人类也只能饿着肚子。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小麦是低等生物,虽然小麦没有大脑,没有思想,但是人类的生存却得时刻看着“小麦”的脸色行事。

人类得在某段时间时刻照顾着呵护着他们。小麦,或者说是粮食,可以让人们因为它引起饥饿,纷争甚至是战争。

虽然小麦的数量远远多于人类,这不符合统治概论的内容,也和食物链能量层级传递脱离了干系。

作者认为,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围绕着小麦这个“线索”在生活劳作,所以说是“小麦统治了人类”。

看到这里,我竟无言以对,我不知道应该拿什么去反驳作者,不管这个结论在今天有没有权威性,也不管这个结论对于今天的人类史有没有什么新的进展和结论。

单单是思考问题的角度来看,对于作者的思想,我五体投地。

其实,作者的“低等级统治高等级”的思考角度也不是没有道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鸦片战争,一种叫做“**”的花统治了人类,让人类整日萎靡。

现代社会,一种叫做“手机”的物种统治了人类,让人类不能自拔。

所以,《人类简史》这本书告诉我们

远离手机,拒绝被统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026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6
下一篇2024-02-16

随机推荐

  • 贴牌代加工化妆品商标注册需要哪几类

    商标分类:化妆品行业应该注册哪些类别的商标      尽管面临国内经济增长与零售环境的不确定性,国内化妆品市场仍然保持超越整体可选消费的增速。新冠疫情在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在疫情冲击下部分国际化妆品集团业绩亏损较大,但同时一部分国际

    2024-04-15
    35600
  • whoo后适合什么年龄用?whoo后天气丹系列什么功效?

    我们都知道好的肌肤除了天生以外还要靠后天的保养才行,好的肌肤护理离不开好的护肤品,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品牌至关重要,那么whoo后适合什么年龄用?whoo后天气丹系列什么功效?whoo后适合什么年龄用拱辰享基础系列基础调理 特点:基础

    2024-04-15
    25100
  • 伊思蜗牛面膜多少钱一盒有几片?

    每一款护肤产品都有特自己独特的功效,不用品牌的同款护肤产品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伊思蜗牛面膜,一般的面膜都是具有很好的保湿补水效果,这款面膜不仅保湿补水,而且还能去除痘印和暗疮,还有延缓衰老的作用,那伊思蜗牛面膜多少钱一盒有几片?韩国伊思

    2024-04-15
    28300
  • 孕妇可以用的水乳牌子

    孕妇可以用的水乳牌子  孕妇可以用的水乳牌子,很多人都知道,怀孕后是有很多的禁忌需要注意的,特别是护肤品方面,有些成分用了是对胎儿有影响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下面是孕妇可以用的水乳牌子。孕妇可以用的水乳牌

    2024-04-15
    20100
  • cpb水磨精华怎么用?肌肤之钥水磨精华使用顺序方法

    cpb肌肤之钥水磨精华涂抹服帖轻盈,油皮肤质都能用,痘痘消退的很明显。那么cpb水磨精华怎么用下面我为你提供肌肤之钥水磨精华使用顺序方法。cpb肌肤之钥水磨精华怎么用建议于早晚在化妆水和精华之后摇匀使用。 1轻拍:化妆棉沾取足量精华液(

    2024-04-15
    18100
  • 日本skii 嫩肤清莹露 使用后必须要使用神仙水吗?

    日本skii 嫩肤清莹露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产品,而关于是否需要使用神仙水,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我们需要明白神仙水是什么。神仙水是日本SK-II公司的另一款明星产品,它是一种调节肌肤pH值并帮助保湿的化妆水。它含有大量的天然发酵物质和氨

    2024-04-15
    9200
  • 伊贝诗水光透亮菁露怎么使用

    告别暗沉 水光透亮 拯救疲惫肌 我有bling瓶 28天肌肤焕亮一新 四大功效 1初步打底。初步打底鲜润肌底,轻轻一抹,水润满满。2打通通道。打通通道促进吸收,肌肤毛孔打开,后续成分更易吸收。3源头阻截。源头阻截亮肌晶采,添加3种焕

    2024-04-15
    102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