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提醒自己:"未来已来!",甚至对人工智能开始产生恐惧,担心人类未来如科幻大片中所描述的那样被机器人掌控。
恐惧来源于无知,与其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不如读一读《未来简史》,听一听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睿智的推理吧,林俊宏先生流畅、精确的翻译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渊博的学识,还让我们领略到其文笔的幽默和风趣。
作者带读者回到过去,展望未来。
·几千年来,人类始终面临着三大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它们永远都是人类的心头大患。
·第三个千年开始之际,人类突然意识到一件惊人的大事:我们已经成功遏制了饥荒、瘟疫和战争,虽然算不上完全解决,但也足以完全应对。
·历史不会允许真空。如果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发生概率不断减小,必然要有些其他事情成为新的人类议题。
·现行的重要议题是要保护人类和地球不被人类自己的力量所害。人类已经认识到惊人的经济增长导致地球生态失去平衡,尽管人类能够应付上个千年的三大问题归功于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类很少真正知足。每次实现某个成就,人类大脑最常见的反应并非满足,而是想要得到更多。
·成功孕育着野心,我们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健康与和谐,而由人类过去的记录与现有价值观来大胆地推测,人类未来的新议题将是: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
·在减少了饥荒、疾病和战争之后,我们希望克服年老甚至战胜死亡。我们的意识形态看重人的生命,绝不轻易接受死亡。现代科学,如基因工程、纳米技术正在往这方面努力。
·在拯救人类脱离各种不幸后,我们将希望找出幸福快乐的关键,让人类幸福快乐。在心理层面,快乐取决于你的预期;而在生理层面,我们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我们感受到愉悦。
·为了战胜年老和痛苦,人类必须像神一样控制自己的生物基质,取得神一般的创造力及毁灭力,将"智人"进化为"智神"。
·发展可以踩刹车吗?似乎不能。如果经济增长停止,经济会轰然崩塌。经济需要永远持续增长,也就需要能永远持续的议题-追寻不死、快乐和神性。
·书中所描述的未来只是"过去的"未来",是基于过来300年的思想和希望而指向的未来。基于21世纪将诞生的新想法、新希望而形成的真正未来,可能与过去的未来完全不同。
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这正是佛法讲的"无常”。
《未来简史》——2017年有一本刷爆全球的烧脑神书。作者是尤瓦尔·赫拉利,他的上一部作品《人类简史》也是一部全球现象级的图书。通过两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赫拉利很擅长从一个宏大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
在《未来简史》一书中,赫拉利提到一个很有趣的概念“数据主义”。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者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而信奉数据主义的人,他们崇拜的不是传说中无所不能的上帝,而是数据。
可能会有读者觉得“数据主义”根本就是胡说八道,真的有人会认可吗?
但是事实上,现在大部分科学机构都已经认可数据主义了!实际上生命科学领域已经认为生物体(包括人类)都是处理数据的生化算法。
因此,在书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脑洞新奇的观点:“一切都是数据处理。如果把每个人都想象成一个处理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信息交流,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整个人类历史,就是给这个系统增加效率的历史”。在这个观点里面,强调世上最重要的不是创造一切的上帝,而是对数据的处理。这一点其实跟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很契合。它其实也暗示着大数据发展是大势所趋,相关行业机会很多。
一本书是否有价值,在于它能不能给你带来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或新体验。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有疑问:作者提到的“数据主义”确实给了我们一个理解世界的新视角,也能给创业者一些商业上的启示。但是对于个人而言,有什么指导意义吗?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会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而数据主义提出一个观点:“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我们必须向自己和这个系统证明自己仍有价值,而价值不在于拥有体验,而在于你把体验转化为自由流动的数据并分享出去”。
这个观点跟我们强调的是:“分享数据才能体现你的价值”。就好比你学富五车,对经济学理解深刻,但是你不把自己掌握的有用信息分享给这个社会,那么它们只能永远在你的脑子里,不会对这个社会系统产生价值。
其实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在践行这个价值观。在百度派、知乎、今日头条等等信息分享的平台上,都有很多人乐此不疲地分享自己的认知。
为什么有那么多默默坚持日更的公众号?为什么他们要苦苦坚持生产内容?因为他们向对外分享的过程,就是对外分享展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个社会是会为能通过价值的人付款的。因此这本书也算是给众多坚持生产优质内容的自媒体人打了一针强心剂。
除了数据主义,本书还有非常多脑洞大开的观点,例如未来将有可能出现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谷歌的AlphaGo已经轻松击败人类棋坛上的顶级高手,人工智能可以自己写出动人的音乐了,那么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智能可能也终将来临。到那时是不是很多人会面临失业?甚至人类是否会沦为阶下囚?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人类的未来命运的有趣观点,可以读一下《未来简史》。
这两日每天读《未来简史》至凌晨两点多,毫无困顿感,自己也称奇。因为第二天要上班,才不得不放下书本休息。尤瓦尔赫拉利有了上一本书《人类简史》的读者粉丝基础,这本《未来简史》一经推出就深受读者喜爱,在2017年2月出版,到2018年7月已经加印35次,相当于每隔15天加印一次。《未来简史》内容先不表,先给译者林俊宏点赞,他的翻译自然准确美妙,仿佛这本书就是出自林宏俊本人笔下。
《未来简史》的大局观之大,比诸多带“大局观”三个字的书籍名称的大局观更具大局观,因为他的视觉总是定位在“人类”、“世界”、过去和未来。智人从动物中脱颖而出,迎来人类纪。未来人类将如何追求不死、快乐和神性,未来数据主义是否会取代人文主义,书中统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赫拉利只是给读者提供了各种猜想和论据参考,正如其在书中开始所说,预测未来只是为了解放过去,这也是研究历史的最好理由。我把书中让我最为触动的十条金句罗列出来。
一,认可人类过去的努力,其实传达出了希望和责任,激励我们在未来更加努力。期中一项中心议题,是要保护人类和地球不被人类自己的力量所害。
二,每次实现某个成就,人类大脑最常见的反应并非满足,而是想要得到更多。每当要在经济增长和生态稳定中做出选择时,政客、企业领导者和选民几乎总是选择增长。
三,人类过去的记录与现有价值观来看,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是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生为神。对现代人来说,死亡是一个我们能够也应该解决的技术问题。只要是技术问题,就会有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在对抗了饥荒和疾病后,对抗衰老和死亡不过是这场战役的延续,更体现了当代文化最看重的价值:人的生命。
四,幸福快乐的玻璃天花板有两大支柱,分别属于心理和生理层面。在心理层面,快乐与否取决于你的预期,而非客观条件。但坏消息是,随着客观条件改善,预期也会不断膨胀。
五,全球无数教师传颂着牛顿的神话,鼓励学生要有好奇心,只要我们得到足够的知识,就能在地球上创造出天堂。农民以为自己是上帝所造万物的顶峰,科学家则要人类都进化升级成神。
六,我们征服世界的关键因素,其实在于让许多人类团结起来的能力。如果你想发动一场革命,不要问:“有多少人支持我的想法?”而要问:“我有多少支持者能够有效合作。”
七,所有大规模的人类合作,到头来都是基于我们想象的秩序。人类会以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都会让这张意义的网收得更紧,直到你别无选择,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智人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制出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
八,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宗教的目的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则是力量。宗教是一份契约,而灵性是一个旅程。在大多数人欣然接受由当权者提供的现成答案时,灵性的追随者却不那么容易满足。对于真理毫不妥协的追求,其实是一次灵性之旅。
九,叙事自我对于时间持续多久无感。每次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在意时间持续多久,只会采用“终峰”定律,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点这两者,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叙事自我不是将所有的经验进行加总,而是进行平均。
十,对于真正的信徒来说,要他们脱离数据,就等于是要冒着失去生命意义的风险。如果你有了某种感受,而别人都不知道,也并未对全球信息交换有任何贡献,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过程,靠着经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式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
19世纪初,建构现代教育系统的重要人物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曾说,存在的目的就是“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他还写道:“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4 这正可作为人文主义的座右铭。
读书笔记第0277天《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2021/07/02
最近,《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未来简史》,中文版在万众期待中发行上市了。在接连阅读了这两本重量级著作后,感觉自己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完全被刷新。作者看问题的独特视角,及其用清晰文笔、缜密逻辑推导出的不同寻常的见解,很让人脑洞大开。
比如作者认为,人比动物强就强在人能够通过想象出某种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和意义,如上帝、国家、金钱、公司、政府组织等(如你,现在就活于人类自身想象的这些虚构中),把众多的人高效地组织起来,让所有人都相信“神的安排”、相信“国家利益”、相信“企业价值”、相信“伦理道德”这些虚构的东西,从而大规模的合作,形成改变真实世界的巨大力量。
又如,作者提出,二十世纪的医疗技术以治病为主要目的,二十一世纪的医疗技术则可能以给人升级为主要目的,极少数富人将能够利用生物技术主动升级成为“神人”,如此新的阶级悬殊便会产生,升级了的神人会怎样对待没有升级的智人?把智人当孩子,当宠物,还是当奴隶?
再比如,作者提出,生物(包括人)其实没有真实的自我,没有自由意志,生物只是一堆算法,只是数据处理,未来的世界,数据比人宝贵,主导世界的可能是接连所有数据的“万物互联”网络……
诸如此类令人震撼的独到见解,书中不胜枚举,用一小段话根本难以描述其万一。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我仅从书中提到的一个小观点出发,分析个人的一点看法。这个小观点,仅仅是该书包含的浩瀚信息流中,在作者笔尖泛过的一丝涟漪,远非该书的精髓与中心思想。我在此分析个人小看法,也绝非是为本书写读后感,该书是何其震撼人心、趣味盎然,我怎敢轻言读后感。
赫拉利在书中提到的这个小观点是一个公式:
知识=体验x敏感度
在实践中,这代表追求知识与智慧的方法,是靠体验积累,并锻炼敏感性,以正确理解这些体验。 体验即个人所经历的各种感觉、感情和想法;敏感性则包括两方面,第一是你不能光有经历而不重视体察你的体验,第二是你必须允许这些体验来影响你甚至改造你。
赫拉利举了个自己的例子。他之前喝茶喜欢加糖,后来发现糖把茶叶本身的味道给覆盖了,所以就把糖减少,专门体会茶的味道。然后他对茶的感觉就越来越灵敏,体验越来越丰富,最后发现他最喜欢喝的一种茶是中国四川雅安生产的“熊猫茶”,一种以熊猫粪为肥料种植的茶叶。赫拉利说,早年给他一杯用明代的瓷杯盛的熊猫茶,他不会感觉与用纸杯盛的熊猫茶有何分别,但现在他能体会其中的巨大差异。
赫拉利的“茶道”,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文明人,要善于体验自身细微的感觉,否则你就是个粗人。
19世纪初,构建现代教育系统的重要人物威廉·冯·洪堡曾说,存在的目的就是“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他还写道:“ 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 。”用通俗的话来表述就是,一个文明人,要善于在各种体验中,包括但不限于同情与被同情,伤害与被伤害等各种经历中,体察自身细微的感觉,如果注意到这些,个体意识的敏感性就会变得敏锐,这些体验就能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与智慧,告诉我们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对的,以及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言以蔽之,要丰富自身知识与智慧,提高个人“档次”,就必须多经历,并且不断提升内在敏感性。没有必要的敏感性,就无法体验到某些事务;没有长期的体验,就无法培养敏感性。
多体验,最佳途径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多读书,多实践自己想做的事。
读书,是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取间接体验,好处在于可以便捷地获取到多样化的体验;
实践,是通过亲身活动获取直接体验,这一获取体验的途径耗时却更直观。
凡事不能尽依赖书本;凡事亦不能都亲历身为。
读书与实践,对于提升自我起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如果你有想要看的好书,想要实践的行动——跑步、旅行、写作、学习一项技能、参与某项社会活动,亦或小到陪自己的孩子玩一下午游戏,那么请不要总将这些念头仅停留在脑海,赶紧列出计划,明确时间进度,付诸行动吧。
很多事情,经历过了,才会发现远比想象中的要有趣味,收获的也远比想象中的要多得多。你的想象,永远导演不了实践中可能会呈现出来的生动剧情。
而敏感性的培养,则有助于我们从这些行动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体验。要提升敏感性,平时就要多提炼、总结自身体验中的细微感觉,把抽象的认知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和语言;亦或在人际交往中,时不时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做一番考虑,体察他人之处境;在未换位体验他人之经历前,不冒然下结论、论是非、做评价。经过这样的“刻意练习”,久而久之,对个人体验的敏感性就会不断提高。
随着体验的积累丰富、敏感性的不断提升,你将更懂得如何细细体察人间善恶美丑,更懂得分辨真假对错,成为更有智慧的人。
故正所谓,活着,就是追求尽可能广的体验,以期从中获得智慧,这就是人生的旅途。
(致敬尤瓦尔·赫拉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