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腊神话中,一切皆从混沌(Chaos)开始。。。
下面是希腊神话的十二主神:
(1)宙斯(zeus):
★宙斯是克洛诺斯之子,万神之王,主管天空希腊神话中的至高神,掌握雷电,所以又被称为雷神。在母亲蕾亚的支持下,杀了父亲克洛诺斯,成为了第三代神王。性格极为好色,常背着妻子赫拉与其他女神 和凡人私通,私生子无数。
★宙斯的象征物是雄鹰、橡树和山峰;他最爱的祭品是母山羊和牛角涂成金色的白色公牛。
★发迹史
宙斯出生时,正值他父亲克洛诺斯当权,母亲瑞亚害怕宙斯被其父吞掉注:由于某些原因, 克洛诺斯不能让他的子女生存,因此将他藏到克里特岛交给三位女仙抚养——在岛上,一只母山羊为他提供神圣的乳汁,一只雄鹰则给他带来仙酒;每当他哭叫时,瑞亚的仆人们就到摇篮边为宙斯跳舞, 并用短剑敲击铜盾掩盖他的哭声,因此克洛诺斯一直未发现这一秘密。
宙斯在岛上一天天茁壮成长。一天,他和母山羊玩耍时不小心推倒了她,摔断了一支美丽的羊角。仙女阿玛尔忒亚赶忙为她治伤,宙斯则拾起这只羊角,赋予它神奇的魔力,并将它赠给了这名善良的仙女。这只羊角从此被称为“丰饶之角”,因它能出产各种美味的食物。
宙斯成年之后,用计救出了被父亲吞下的五个兄弟姐妹,并合力推翻了克洛诺斯,最后登上王位。
(2)天后赫拉(Hera):
★赫拉是克洛诺斯之女,宙斯的姐姐和妻子;她主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赫拉气质高雅, 容颜美丽,且对伴侣忠贞不渝,无愧于天后的地位,但她的善妒亦闻名于世,因此,赫拉和宙斯经常发生激烈争吵,不过,通常宙斯的花言巧语又总能让他们和好如初
★赫拉的象征是孔雀,因为这种有着五彩缤纷羽毛、体现着满心星斗的鸟是美丽壮观的夜空的象征,而天空正是天后赫拉光彩照人的脸庞。
(3)海神波塞冬(Poseidon):
★ 海之皇,宙斯的二哥,手持巨大三叉戟,统领海中所有生物。有被描写为半人半鱼的模样,能呼风唤雨。性格凶暴残忍。
★ 马和牛是他的圣物
(4)冥王哈帝斯(hades):
★宙斯,波塞冬,得墨忒尔的兄长,主管冥界,力量很强,但性格平和。除了抢夺丰收女神得墨忒尔之女春之女神玻尔塞富涅为妻外,无它恶行。
★最喜爱黑色,最爱的祭品是全身裹着黑纱的黑母羊或黑公牛。
★冥府简介
人们死后,由引导之神赫尔墨斯将他们接到冥界。在这里,汹涌奔流着一条黑色的大河,阿刻戎河——即痛苦之河。大河阻住前进的道路,只有一个满面胡须的船夫卡隆可以将亡灵们摆渡到对岸。但是,亡灵必须交纳一定的过河费方可上船,否则将在痛苦之河的沿岸流浪,找不到归宿。
过河之后是一片广阔的灰色平原,这里叫做真理田园,此处连接着两条路,分别通往幸福之所——爱丽舍乐园和痛苦之所——地狱。亡灵们在真理田园前的审判台前接受冥界三大判官弥诺斯、剌达曼达斯和埃阿科斯的审判。有罪之人根据他们的罪行在地狱接受轻重不一的惩罚, 而那些无罪的人们将可以在美丽祥和的爱丽舍乐园过着衣食无忧、吟风弄月的幸福生活。
在爱丽舍乐园和地狱之间,建造着一座雄伟庞大的宫殿,这就是冥王哈得斯和冥后珀耳塞福涅的住所
(5)灶神赫斯提亚(Hestia):
她是宙斯的姐姐,掌万民的家事。三位处女神明之一。在希腊神话中,并没有显著的个性。她是位贞洁处女女神。
(6)战神阿瑞斯(Ares):
★ 战神,是凶残,狡诈,非理性的,为战争而战争的神。曾与工匠之神的妻子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私通,被装进一张工匠之神特制的大网中而无法脱身。(维纳斯原为罗马神诋,后为希腊神话所吸收。)
★ 兀鹰是他的圣鸟,宠兽是狗狗
(7)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e):
★智慧女神和正义战争女神,是宙斯与女泰坦美狄斯的女儿,她是智慧女神兼和平女神(或称女战神),她勇敢、强大而又善良、仁慈,不过有时略有些小心眼,不愿别人比她强她出生时宙斯头部剧烈疼痛,之后用大斧劈开后,雅典娜手持长枪,身披战甲又刑�觥J呛苁芑队�纳瘛R蚴�稚彼篮糜雅晾�苟�拿��晾�梗�诺淠取
★眼睛在夜里发亮的猫头鹰,还有公鸡和毒蛇, 对于眸子明亮的女神雅典娜来说,均为她的象征。
(8)神使(偷窥之神)赫耳墨斯(Hermes):
★ 宙斯与阿特拉斯的女儿迈亚所生的儿子。脚生双翼,速度如飞,成为天界众神传令的使者,后为旅人,商人,盗贼的保护神,经常化为凡人下界帮助保护者是最聪明狡猾的神
★ 他动作敏捷幽雅,脚穿带翼凉鞋,头戴有翅膀的低冠帽,手握双蛇盘绕的魔仗。
(9)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
宙斯和赫拉之子。长的奇丑,坡足,是美丽神界的一大败笔!可人虽长的丑,却很温柔,热爱和平,是天庭人间都很受欢迎。
(10)太阳神阿波罗(Apollo):
★ 太阳神,宙斯和勒托之子,月神和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的兄长,希腊十二大神诋之一,又名赫利俄斯。主掌光明,医药,文学,诗歌,音乐等。每天架天马拉乘的的黄金车巡游天上一周。
★ 月桂树是他的圣木,最喜欢的宠物是海豚和乌鸦
(11)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 爱情女神,宙斯与迪俄涅的女儿。 她的甜言蜜语能骗倒所有神和人。她很爱笑,魅力无边,智者也会乱了分寸。
★ 桃金娘是她的圣树,鸽子是她的爱鸟。天鹅和麻雀也很受宠。
(12)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Artemis):
★ 阿尔特弥斯是阿波罗的孪生姐妹,三位处女神明之一。月神,狩猎女神,纯洁之神。所以也被称为处女的保护神。她是野生物的主人,神界的主要猎手。身为三体女神的她,在空中是西伦,地上是阿尔特弥斯,阴间和黑暗阳间是海卡蒂。
★丝柏是她的圣木,鹿是她最喜欢的宠兽。
希腊神话中的其他神位及其职务
帕尔塞福涅(Persephone) 冥后,宙斯和得墨忒尔的女儿。
狄俄尼索斯(Dionysus) 酒神,宙斯和塞墨勒的儿子。
阿尔忒尼斯(Artemis) 月亮和狩猎女神,宙斯和勒托之女。
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 火神,宙斯和赫拉之子。
赫尔墨斯(Hermes) 宙斯和迈亚的儿子,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
厄俄斯(Eos) 黎明女神
艾莉斯(Eris) 纷争女神
厄洛斯(Eros) 爱神
耐得斯(Naiads) 江河水泉中的女神
卡吕普索(Calypso) 女神
西摩伊斯(Simois) 河神
阿科洛厄斯(Achelous) 河神
阿克西厄斯(Axius) 派厄尼亚河神
格劳克斯(Glaucus) 海神,善作预言
特里同(Triton) 海神
琉科忒亚(Leucothea) 海中女神
涅锐伊得斯(Nereids) 海中女神
该亚(Gaea) 地之女神
塞勒涅(Selene) 月亮女神
塔那托斯(Thanatus) 死神
许普诺斯(Sleep) 睡神
赫卡忒(hecate) 夜和下界女神,亦是幽灵和魔法女神
绪任克斯(Syrinx) 山林女神
潘(Pan) 山林之神
时序三女神 欧诺尼亚(秩序)、狄克(公正)、厄瑞涅(和平)
命运三女神 克洛托(纺织生命之线)、拉克西斯(决定生命之线的长短)、阿特洛波斯(切断生命之线)
美惠三女神 欧佛洛绪涅、塔利亚、阿洛来亚
复仇三女神 总称为厄利尼厄斯
希腊罗马神名对照
宙斯-----朱庇特
赫拉-----朱诺
波塞东-----尼普敦
哈帝斯--沃尔库斯
赫斯提亚---维斯太
阿瑞斯---玛尔斯
雅典娜---密涅尔
赫尔墨斯---墨丘利
何淮斯托斯--伏尔甘
阿波罗---阿波罗
阿弗罗狄忒--维纳斯
阿尔忒弥斯--狄安娜
得墨忒尔---刻瑞斯
狄俄尼索斯--巴克科斯
1、宙斯的爸爸:克罗诺斯(希腊)-撒图恩saturn(罗马)
2、9行星与各神的对应:
水星 赫尔墨斯---墨丘利mercury
金星 阿弗罗狄忒--维纳斯venus
地球 该亚,罗马名字不记得了gaia
火星 阿瑞斯---玛尔斯mars
木星 宙斯-----朱庇特jupiter
土星 克罗诺斯----撒图恩saturn
天王星 乌拉诺斯(就是宙斯的爷爷,罗马名字一时记不起来)uranus
海王星 波塞东-----尼普敦neptune
冥王星 哈帝斯-----普鲁同pluto
2010年,美国 蒙大拿州 一个名为凯西·安德森博物学家,与他的新娘双双步入结婚殿堂,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凯西·安德森的伴郎是一只重800磅(约363公斤)的大棕熊!整个婚礼,这个巨大憨厚的“伴郎”与凯西·安德森形影不离,同时又是来参加婚礼的人都很亲密。
凯西·安德森是一位环保主义者,他的棕熊兄弟名叫布鲁图。他们之间的友谊要追溯到7年前。当时,安德森在蒙大拿的 野生动物园 发现了刚刚出生不久的布鲁图。由于人口增长,保护区面临着很大压力。等待布鲁图的是要么被关进动物园,要么可能会在野外被杀死。最后安德森收养了这只孤儿熊宝宝。为了让布鲁图今后能真正成为一只棕熊,安德森还在蒙大拿的山区创办了一个野生棕熊庇护所。
7年以来,安德森和棕熊布鲁图总是形影不离,他们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好兄弟。事实上布鲁图也非常喜欢和人相处,如今它已经成为安德森家的一份子,有时甚至还会同安德森一家人在餐桌前共进晚餐。去年八月,安德森和曾经出演过巧克力工厂的女演员米西·派勒结婚。婚礼上,这只大灰熊如愿以偿的成为它好兄弟安德森的伴郎。
与“布鲁图斯”共同生活的经历还激发安德森花费一年时间,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作录制纪录片《探索灰熊》。在这部纪录片中,安德森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棕熊生活在一起,棕熊吃什么,他也跟着吃什么,如此观察棕熊生活习性。
安德森与布鲁图之间的友情是人类与熊类故事的一个典型事例,多年过去后,这个故事一直被新闻媒体所津津乐道,传遍了全世界各个角落。
其实,熊与人类之间还有着很多传奇故事,熊在故事在人类当中广为流传。
熊和人类曾经一同从历史中走过。
在原始人时期,熊就出现在人类的想象中,并留下一些传说、故事和神话,从而引出了一些典礼、习俗和仪式。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众神之父宙斯爱上了一个名叫卡里斯托的女人,不久卡里斯托便怀孕生下了宙斯的儿子阿卡。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愤怒的天后赫拉把卡里斯托化为一只大熊,使她只得在森林里生活下去。
过了许多年,卡里斯托的儿子阿卡长大,并成为一名出色的猎手。这一天,阿卡在森林里打猎。卡里斯托认出了自己的儿子,忘了自己是熊身的她身不由己地向他跑了过去。但是,阿卡并不知道这只可怕的大熊是自己的母亲,便向这只熊射了箭。就在这个危险的时候,宙斯急忙将阿卡也变成一只熊。
变成熊的阿卡斯认出了自己的母亲,从而避免了一场弑亲的悲剧。后来宙斯又将两只熊一同带到天上,并在众星之中给了他们两个荣耀的位置,这就是大熊座与小熊座。
几千年来,这个两个有关熊的星座,因为所在区域有北极星和北斗七星,所以古代西方人都把大熊座和小熊座视为航海的指示灯。
因为熊给人的印象是力大无穷,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把熊视为力量的源泉,同时还具有神圣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与灵魂相通,于是就有了一个“巨熊之灵”的传说。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有着典型的熊崇拜,认为“巨熊之灵”是熊类特有的能力,这种能力能让熊听懂人类的语言,他们甚至认为熊是他们的祖先。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印第安部落中,有一个关于熊与人类产生亲缘关系,而后熊又成为人类的守护神的故事。
天神之尊用大树枝创造了熊,但是天神认为他的这个作品过于丑陋,于是把熊放逐到一座山脚下居住。
后来,天神之尊的女儿下凡到人间游玩,后被邪恶的风神追捕,最后摔倒在山脚下的雪地里。后来,那头天神创造的失败的作品熊救起了天神的女儿,把她带到洞里吩咐熊夫妻好好照料。熊夫人非常同情这个小女孩,带着她同熊崽们一起抚养。
当这个小女孩长大长人后,她同灰熊最大的儿子结了婚,最终生下很多孩子。
天神女儿日夜思念自己的父亲,但又怕风神来找麻烦。这时,她的熊丈夫翻山越岭跑去告诉了他的父亲天神之尊,说他的女儿还活着,在哪可以找到她。天神之尊听后,欣喜若狂,匆忙下山看他女儿。
当天神看到女儿与丑陋的熊结婚并生儿育女,天神十分生气,他诅咒所有熊们只会用四脚走路,随后拉着女儿返回天上。而天神女儿与熊所生的孩子们,长大后也就成了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
在很多地方,都找到与此类似的女人同熊结合的故事。
比如在英国哥伦比亚地区,就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女人在森林里采摘野果,突然她遇到了一个穿熊皮斗篷的英俊男人。这个男人帮助女人一起摘果,而且愿意护送她回到村里。两人在采摘野果中,太阳不知不觉的下山了,因路途遥远,男人建议先在山里扎营,待次日一到再护送女人返村,女人同意了。
第二天,男人用萨满教的功力使女人忘记了回家,他们一起在山里采更多的野果吃,后来,男人在森林里挖了一个窝,和女人一起居住。日子一天天过去,女人为男人生下了两个半人半熊的孩子。 一天,男人从睡梦中惊醒,叫醒了女人和孩子,说有人来了。这个女人知道是她的兄弟来找她。男人想跑出去杀死这些人,女人恳求他为了孩子的安全,让她的兄弟杀死他。这个男人同意了。
男人很快被女人的兄弟杀死,女人和她的孩子回到了村里。可是,某一天,她的兄弟们给她和她的孩子们穿上熊皮衣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她和她的孩子们立刻变成了熊,随即杀了她的兄弟们,之后带着变成熊崽的孩子们回到了森林。
在北欧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的一个漂亮的女孩被一只公熊暴怒的公熊绑架进了山洞中。开始,这头公熊想杀了这个女孩,但是后来公熊却爱上了她,每天,公熊从农夫的地里带来水果给女孩吃,还时常到森林里捕猎小动物给她作食物。
农夫对公熊的偷窃行为忍无可忍,找到了熊洞杀死了这头公熊。女孩从此自由了,但是她怀孕了,后来生下了强壮的男孩。男孩后来杀死了那些曾经害死他父亲的农夫。
据说,丹麦国王斯文(King Sven)及其身后一长串的丹麦国王的祖先就是这个男孩。
下图是丹麦国王斯文二世,据传,他的祖先便是那个熊孩。
在北美的爱斯基摩人中,则流传着熊儿子的故事。说的是一对没有子女的老年夫妇希望有一个儿子,一天,男人杀死了一头北极熊后,便唱歌给它听,请求它活过来做他的儿子。果然,这头死熊体内流出的血液变成了一只熊崽。
这对夫妇很高兴,把当他作自己的孩子来扶养。当这个熊儿子长大后,它给这对夫妇打猎,带给他们肉吃。有如此优秀的儿子,夫妇俩心满意足。
有一天,老人要求熊儿子带给他们一块北极熊肉给他们吃,熊儿子拒绝了,因为他不想去杀他的亲属。可是老人一再坚持。
最后,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下,熊儿子带回了北极熊肉给夫妇两吃,但当夫妇开始吃熊肉时,熊儿子离开了他们,再也没有回来。这对夫妇因为没有熊儿子给他们打猎,很快就死了。
下图为北极的爱斯基摩人。
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有一个小男孩与熊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在森林里迷了路,最后因为饥饿最昏阙在森林里。后来,他被一只熊救了起来。熊把小孩带到洞里,它揉揉肚子后,从口中吐出一些坚果、浆果,给小男孩吃了个饱。
小男孩与熊一起生活了将近一年。突然,有一天熊对小男孩说附近的村庄有人很快就来杀它。还说村里人要将它剁成碎块。熊请求小孩在它死了以后,用树叶掩盖它的血,之后,还希望小孩要离开熊洞时回头望望它。
过了几天,村里人真的来杀熊了,他们团团围住了熊洞。熊出来后人们将它杀死,把它剁成碎块后准备带回村庄。这时,人们发现洞里有一个小男孩,认出这个小孩就是一年前村里失踪的人。
在返回村子前,小男孩按熊的请求照作了:他用树叶遮盖住熊的血迹,在他与村里人出发回村时,他还回头看看了这头死去了熊。突然,他看到熊树叶中站了起来,抖落树叶,然后慢吞吞的走回了森林。
在北欧的芬兰,人们认为熊是森林女神梅利凯的圣兽,并且芬兰神话中,熊还与创世有关。下图远处的女者即为梅利凯,她身边总是跟着熊,即她的圣兽。
从很多地区有关熊的传说中看出,人们都把熊当成力量的象征,进而希望得到这种强大的力量帮助自己。
古代维京人把熊视为强大而不阻挡的力量倍加尊崇。维京人认为在战斗中挥舞熊皮就一定能战胜对手。古代的挪威人喜欢把自己裹在熊皮衫或熊皮里,相信这样作能够得到熊的勇猛,他们还将熊画在头盔或者盾牌上,认为这样做能召来熊的灵魂和力量。
下图为古代维京人及其战斗场景。
下面欧洲各种传说中的半人半熊怪,从中体现了人们希望得到熊的力量的愿望。
然而,在有些地区的人,他们认为熊不仅拥有强大的力量,而且还有消除疾病的神力,于是就产生了“熊医生”的故事。
在美洲的几个印第安人部落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女人在行走中突然怀孕了,她越走越臃肿,很快就没办法继续走下去了。突然,她身后出现了一个长着跟熊一模一样的“熊医生”,它看到女人后,从森林里摘来了野果,放进了女人嘴里。女人吃了后,第二天便能行走了。
印第安的很多部落都相信萨满教,他们认为他们对植物的认识都是熊给予的,而且还从熊那里得到了治疗的力量。他们的萨满巫师也被称为“熊巫师”,是备受尊敬的治疗者。
此外,萨满教流行的地区还产生了熊拥有通灵,以及预知未来的能力。还出了熊人部落。这类熊人出现在不同的欧美文化作品中。
相对于欧美地区来说,中国有关熊的传说比较少。究其原因是中国的熊崇拜不是很明显。但是,从古代留下了器物中,也有很多与熊相关的文物。下图为汉代的玉熊和熊俑。
很早很早以前,具茨山(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南)姬水河一带,住着一个少典族部落。少典部落的首领叫少典。这少典个头又大又垒石,有一张强硬的好弓,又射得一手好箭,经常独自一人携弓带箭,出入深山密林,射猎鸟兽。
有一次,少典往西边深山里奔走了半日,只猎获了几只山鸡野兔。无奈下,少典坐在一棵大树下,吃了点干粮,想休息一会儿往回走,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朦胧之中,他觉得有什么东西轻轻推他的手臂,一惊跃起,原来是一只大熊站在面前。
这只熊简直是头大牛,比普通熊大得多。猎人们都知道这是熊群的领袖,人们都称它熊将军,平时是很少见到的。
下图为出土的熊将军像
熊将军见少典醒来,连忙跪在地上叩头。少典以为它乞求猎物充饥,拾起一只山鸡扔给它。它却不理,只是叩头。熊将军见少典不懂它的意思,就调转身子卧伏在少典胯下,摆摆头,轻声吼叫着,示意少典骑在它身上。少典见熊将军反复这样做,眼里似乎还流着泪,猜想定是有急难事求他,就背起弓,拿着箭,骑上了熊将军的脊背。
熊将军驮着少典在山中也不知奔走了多少路,进入了一条阴森的大峡谷,来到一棵白果树旁,然后便摆摆头,轻声叫叫,示意少典爬到树顶上。最后,少典又往上爬了爬停住,骑在一个树杈上。熊将军围住大树走了一圈看看,又跪下叩头,然后离去。
太阳落山了,少典就在树上歇宿。一夜无事,直到第二天黎明时分,少典看见平坦的青石上有两道亮光闪烁,也看不清是什么怪物,又过了一会儿,才看清那是一头巨兽。它身躯庞大,全身毛色乌黑,正静静地站在那里,似乎在等候着什么。
又过了一会儿,天大亮了,从峡谷那头走出一群熊来,有百余只。最前头的那只特别大,一望便知那就是昨天驮他来这里的那个熊将军,正领着熊群慢慢向这里走来。
它们排队走到巨兽面前,一齐趴在地上,听从摆布。巨兽走进熊群,扑杀了两只,当场吃掉。之后,熊群才战栗而去。
少典目睹了兽中这一凄惨景象,终于领悟了熊将军的心意:请求他除掉这头巨兽。他取弓抽箭,拉满弓,居高临下,连发三箭皆中。巨兽负伤,环顾四周,不知箭从何处来,大声狂吼。树木被震得哗哗作响,如刮了一阵大风。
少典见三箭未中要害,就从树叶中露出身子,朝巨兽连喊两声,引它走近前来。巨兽看见少典,疯狂扑到树下,朝他吼叫。少典急忙拉满弓,对准巨兽喉咙嗖地一箭。巨兽中箭后狂蹦乱跳,折腾了好大一阵,才气尽死去。
过了片刻,熊将军走来,一步一望地走到巨兽身边,用爪触触尸身,得知它确实死了,才仰天大吼。顷刻间,熊群从谷底奔来,有数百头之多,它们齐声大吼,像似欢呼胜利!声震峡谷,远传数十里。
之后,熊群一齐下跪,朝大树叩头。熊将军走到树下,再次朝少典下跪,并示意少典从树上下来。少典会意,忙从树上下来,骑上熊背。从此,少典成了熊的救命恩人,与熊交上了朋友。只要有用到熊的地方,走到那棵大树下学熊大吼三声,马上就有熊出来供他役使。
后来,少典把少典所在的部落改名为熊部落。再后来,这个部落逐渐强大,发展成为有熊国,少典就成了有熊国的国君。
但是在中国,熊始终都没成为王,中国文化中固有的观念认为虎和狮才是王者。
后来,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根据这个民间故事,创作了童话《三只熊》。现在,这个故事又演变出了不同的结果,其中一个版本说这个女孩和熊成了一家人,生活在了一起。
以上列举的这些有关熊的故事虽然版本不同,流传的地区也各异,但大部分都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那就是熊能够帮助人类。这可能是人类熊文化产生的早期都有着一些同性,随着时间的流逝才逐渐分离。也可能是由于人类对熊这种动物的理解可能都出于一个共同的心理。
在英国伦敦的白金汉宫旁,人们都能见到威风凛凛的英国皇家卫队,他们头上都载有高大的熊皮帽。士兵戴上熊皮帽后,会变得更高、更具威慑力。据说,戴熊皮帽始于1815年,当年,英国在滑铁卢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为庆贺胜利,英国士兵被允许戴上了高贵的熊皮帽,后来,这个习俗被当作礼仪的一部传承至今。
熊皮帽经久耐用,其中有许多甚至代代相传。由于制作熊皮帽要共用年两张熊皮,所以很多人士极力反对戴熊皮帽。面对压力,英国开始采用了人造皮革。下图为丹麦王宫前的侍卫,也戴有熊皮帽。
其实,在人类历史上,熊不仅存在于人类的故事中,熊还成为了人们的产品,以及赚钱的工具。在古代,很多地区有着猎熊的习俗,这种活动被看作是高贵的运动之一,场景是很多人骑在马上,吹着号角,带着猎犬,聚集到森林里围猎熊类。下图为中国辽代的猎熊壁画。
即使在熊崇拜很浓的俄罗斯,也有关猎熊的习惯,猎熊被认为是拥有勇气的一种体现。下面是俄罗斯舞蹈演员表现的猎熊景象。
下面是流传于俄罗斯一个有关猎熊故事的插图。
除了猎熊外,有些人还有把捕获的熊抓来训练。在古罗马,熊就是可供销售的产品,而且需求量极大,其结果就是把熊放到竞技场中去和别的动物,或者奴隶进行斗兽表演。
这种“娱乐”是很残酷的,因为其结果是让熊死掉表演才结束。这种表演在中世纪的欧洲人心中没有勾起丝丝的怜悯,甚至一直风靡到了18世纪。
直到现在,一些国家有着斗熊的表演。
中世纪,熊还被用于其他“娱乐”形式,训练熊跳舞招睐过街的人,于是产生了“跳舞熊”。后来熊成了马戏团里的宠儿,成为了马戏团动物表演的主角。
一些体育俱乐部还租用马戏团,或者私人动物园中经过训练的跳舞熊为其当啦啦队。
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熊的形象也经常出现。1889年,俄国画家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创作了他的代表作《松树林之晨》。画面用色清新、明快的手法表达了他大自然深厚的赤子之情。熊是画中的主角,几只活泼可爱的小熊在母熊的带领下,来到林中嬉戏玩耍,母熊慈爱地看着小熊。
另一位喜爱画熊的画家是威廉·比尔德,他创作了很多与熊相关的绘画,如《熊的野餐》、《熊的舞会》等等。
威廉·比尔德辞世后,人们在他们墓地前树立了一只熊的雕像,以此纪念他。
下图是法兰克福交易所前的牛斗熊雕像。
除了绘画和雕塑外,熊的形象还出现在了影视中。柏林**节是与戛纳国际**节、威尼斯国际**节并称为世界三大国际**节,在全球很有影响力,**节的主奖有“金熊奖”和“银熊奖”,其中最高奖项是“金熊奖”,造型就是可爱的熊。
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熊与文学作品的熊在形象上很相似,只是拟人化的程度更高。下图是迪斯尼的动画片《熊的故事》的海报。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约公元前580年生于萨摩斯,约公元前500年卒于他林敦。早年曾游历埃及、巴比伦等地。为了摆脱暴政,他移居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克罗托内,并组织了一个政治、宗教、数学合一的秘密团体。后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杀害。
毕达哥拉斯学派很重视数学,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他们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实用,而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毕达哥拉斯本人以发现勾股定理著称,其实这个定理早为巴比伦人和中国人所知,不过最早的证明应归功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还是音乐理论的鼻祖,他阐明了单弦的乐音与弦长的关系。在天文方面,首创地圆说。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和学说,对希腊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毕 达 哥 拉 斯
达哥拉斯(Pythagoras,572 BC—497 BC)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没有数学!最早悟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的,是生活在2500年前的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出生在爱琴海中的萨摩斯岛(今希腊东部小岛),自幼聪明好学,曾在名师门下学习几何学、自然科学和哲学。以后因为向往东方的智慧,经过万水千山来到巴比伦、印度和埃及,吸收了阿拉伯文明和印度文明甚至中国文明的丰富营养,大约在公元前530年又返回萨摩斯岛。后来又迁居意大利南部的克罗通,创建了自己的学派,一边从事教育,一边从事数学研究。
毕达哥拉斯在Croton建立了“学术帮派”兄弟会(也允许女性参加;足见毕氏没有性别歧视),后来因志同道合而娶了Milo美丽的女儿Theano(是典型的希腊美女——白晰的皮肤,挺直的鼻梁及高挑的身材),之后,毕氏继续领导这个神秘的组织致力于数理及哲学的探讨,当时外界对兄弟会的研究完全不了解。有一次毕达哥拉斯和Leon王子应邀出席参观一场盛大的竞技比赛,Leon和毕达哥拉斯无所不谈,Leon就问毕达哥拉斯:“能否谈谈你是怎样的一个人?”,毕达哥拉斯简单的回答Leon说:“我是哲学家(philosopher)”,王子之前从未听过“philosophy”这个字眼,就向大师请益,毕达哥拉斯说:“就好象今天来参加盛会的人,有一些是沽名钓誉者,有些是为奖赏而拼死拼活的,而我呢?我来这里就只是为了‘观察’和‘理解’这里的一切,而‘观察’和‘理解’就是哲学。”
毕达哥拉斯有次应邀参加一位富有政要的餐会,这位主人豪华宫殿般的餐厅铺着是正方形美丽的大理石地砖,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这些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怨言;但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磁砖,但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磁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拿了画笔并且蹲在地板上,选了一块磁砖以它的对角线AB为边画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面积恰好等于两块磁砖的面积和。他很好奇……于是再以两块磁砖拼成的矩形之对角线作另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之面积等于5块磁砖的面积,也就是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至此毕达哥拉斯作了大胆的假设: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另两边平方之和……那一顿饭,这位古希腊数学大师,视线都一直没有离开地面。
毕达哥拉斯(BC560~480)逃离Samos岛之后,前往意大利的Croton(当时仍属于希腊版图)并结识了当地最有权势的人——Milo。毕达哥拉斯的哲理思想在当时是能影响全希腊的知识界,但Milo的声望比毕氏更高,他除了有着像力神Hercules般的体形之外,同时也是奥林匹克竞技十项全能,也同时是哲学及数学的爱好者;干材遇烈火也是慧眼识英雄,于是Milo提供财力及房舍给毕达哥拉斯办“学校”,他俩就成了最好的伙伴。毕达哥拉斯成立了“学校”——毕达哥拉斯兄弟会,这个组织立刻吸引了600位会员,这是历史上很特殊的知识帮派,会员必须贡献他所有的财产给组织;毕达哥拉斯为了显示兄弟会的“组织性”,他规定入会的兄弟要发毒誓,不准泄露组织的任何数学发现……
在那个一切归美于神的年代里,Pythagoras所创立的“兄弟会”,其实就是一个宗教性团体,只是说这些教徒所信奉的偶像是“数”,毕达哥拉斯相信神用“数”创造了宇宙万物,而能透过对数的研究就能更了解宇宙的奥密也就更能接近神,这是毕达哥拉斯的信仰也是他所创兄弟会的教义。此外,信徒被迫发毒誓不得泄露组织内的活动以及他们所研究的成果,毕达哥拉斯之所以如此定“组织章程”,其实并不难理解,就类似现在的休闲中心采用会员制,一方面是便于管理、提升素质,另一方面也是维护会员的权益;兄弟会会员入会必须要将他所有财产贡献给组织,会员的义务是这么大,所以当然,相对的,成员的权益(数学新知)也不能让外人分享。由于组织的神秘色彩,在当时是吸引了无数人才进入兄弟会。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派的创始人。生于爱非斯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文章晦涩难懂,富有隐喻。
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为基础。他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而协调本身并不是引人注目的。他认为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赫拉克利特还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一切事物”。
赫拉克利特也认为所有东西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断变换,他的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苏格拉底因此称赫拉克利特为“流动者”。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理论则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在没有理解恶的时候也就不可能理解善。
赫拉克利特认为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但他常常用逻各斯(logos,即理性)一词来代替神。他相信世界上有“普遍的理性”来指导大自然发生的每一件事。
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绝了。他说:“因为我有一种对显赫的恐惧,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满足于我的心灵既有的渺小的东西。”还有一则轶事说,他整天和小孩玩骰子。他对围观的人说:“你们这般无赖,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难道这不比你们参加的政治活动更好吗?”有人问他为什么保持沉默,他回答说:“为什么?好让你们去唠叨!”这些轶事虽然不完全可信,但是它们表明希腊哲学家已经开始脱离公共事务。其实,赫拉克利特也没有完全脱离政治。当爱菲斯城邦放逐了他的朋友赫尔谟多罗时,他气呼呼地说:“爱菲斯的每个成年人最好都将自己吊死,把城邦留给尚葆其天真的少年。”他号召人民保卫法律,铲除暴虐。据说,他在隐居时,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得了水肿病。他到城里找医生,用哑谜的方式询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医生不懂他的意思。他跑到牛圈里,想用牛粪的热力把身体里的水吸出,结果无济于事,去世时大约60岁。
赫拉克利特写过一部总称为《论自然》的书,内容有“论万物”、“论政治”和“论神灵”三部分。可惜这部书没有保存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130多个残篇,它们是从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摘录出来的。残篇的语言多形象比喻,内容是深奥的辩证法,读起来十分困难,赫拉克利特因此得到“晦涩哲人”的称号。
永恒的活火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赫拉克利特主张火与万物可以相互转化,但并未说明转化是如何进行的。这体现了他哲学上晦涩难懂和神秘主义的特点。他认为火的燃烧中有一定的尺度和逻各斯的思想。
原因:火是诸元素中最精致,并且是最接近于没有形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火既是运动的,又是能使别的事物运动。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说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他的基本出发点是: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逻各斯所规定的。这是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本质,它是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的继承和深入的发展。
万物皆流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并不是指这条河与那条河之间的区别。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
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对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赫拉克利特还认为,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他还明确断言:“我们走下而又没有走下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
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这就是他的逻各斯学说,是他的辩证法思想的第二个方面。
万物的运动,无论是火的燃烧和熄灭以及万物的生成和互相转化都是按照一定的逻各斯进行的;这种逻各斯主要就是一种尺度、大小、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这种尺度当然也是一种规律,但它和通常说的一般规律还有点不同,即尺度还只是一种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一定的比例和关系,而一般规律却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其他方面。从抽象的程度说,一般规律高于尺度。人的认识发展是从具体到一般的,先从具体的事物中发现比较一般的东西,然后再深入到更为一般的东西。所以,发现尺度是发现一般规律的前一步,从认识尺度再前进一步就可以认识一般规律。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正是处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这个阶段——认识尺度、比例上。
由此也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之间的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它们的存在和变化都根据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整个宇宙就是按一定的数的比例组成的有秩序的科斯摩斯。赫拉克利特用“逻各斯”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完美地表达出来。在这点上,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是根本一致的。我们可以说:在公元前六——五世纪期间,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已经比米利都学派前进了一步,即他们不满足于寻求万物的本原,而是开始要寻求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他们开始发现了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也就是逻各斯。这是当时哲学上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他们对哲学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对立统一
原始的统一是不断地活动和变化的,永不停止。它的创造是毁灭,毁灭是创造。一种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比如火变成水,火就消失在新的存在形式中。每一种东西都这样变成它的对立面,因此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没有什么东西的性质不变,没有什么东西具有永恒的性质。从这一意义来看,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有这种对立,才能有世界。比如,音乐中的和谐就产生于高低音调的结合。
世界为斗争所支配。赫拉克利特说,“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如果没有斗争和对立,世界就会消亡——停滞或者毁灭。对立和矛盾统一起来才能产生和谐。“生与死,梦与醒、少与老,是同样的东西。后者变化,就成为前者,前者便回来,则称为后者。”
总结
赫拉克利特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因为他是在古代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辩证法的要点的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他认为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并提出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著名命题来说明它。
第二,他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第一个提出了“逻各斯”的思想。
第三,他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和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对立分不开的;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这样的命题,但他注意到各种对立面统一的现象,并且提出了“斗争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的思想。这些观点使他成为辩证法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赫拉克利特是伊奥尼亚的哲学家,他继承米利都学派的传统,认为物质性的元素是万物的本原。他认为本原是永恒的活火,强调它本身就是不停歇的运动,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在这方面,他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的思想向前发展了。
赫拉克利特在哲学思想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辩证法方面。他的辩证法思想虽然还带着朴素的直观性,但在当时却是非常深刻的。首先,他提出事物不断运动变化,一切皆流的思想。将运动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探讨,是从他开始的。比他稍后的爱利亚学派和他针锋相对地提出只有静止不动的东西才是我们可以认知的真实的东西。这样,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就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展开了。
赫拉克利特还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分寸进行的,从而提出了逻各斯的思想。他相映早于他的毕达哥拉斯及其早期学派一起,从探究万物的本原深入到要探求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这为人类认识的发展,为希腊以至整个西方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深远的前途。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的核心还是他有关对立统一的思想。有关对立的问题,虽然是希腊哲学一开始在米利都学派的哲学中就已经涉及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也已经列出对立的表来;但是,从哲学上探讨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是从赫拉克利特开始的。他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朴素地看到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提出了斗争是万物之父、万物之王的思想。他无愧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虽然后来的哲学家在理论上对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学说没有真正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讨论有关对立的种种问题,却一直是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如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提出和讨论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某些方面达到和赫拉克利持相似的结论。
赫拉克利特又可以说是第一个提出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他重视感觉经验,最早提出感觉是否可靠的问题,又提出入人有共同的智慧。从这方面也可以说赫拉克利特是第一个人,他将哲学从完全讨论外部世界开始转向也研究认识以及认识的主体——人。
在宗教上,赫拉克利特和比他稍早的塞诺芬尼一起反对传统宗教,但赫拉克利特主要是反对传统的宗教祭神仪式,反对偶像崇拜。赫拉克利特也承认神,但他所说的神,就是指永恒的活火,指逻各斯,指最高的智慧。因此他又是最早把宗教哲学化,将宗教的神改造成为理性的神,从而使哲学摆脱宗教走出了一大步。但因为他不可能也没有划清哲学和宗教的界限,所以到后期希腊罗马哲学时期的斯多亚学派和基督教教义哲学,又将他的逻各斯和火解释成为宗教的神,使他的哲学为宗教教义服务,既使宗教哲学化,又将哲学拉回到宗教。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160年~约公元前370年),古希腊唯物主义者,在原子论的发展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据考证,他的著作几乎涉及人类知识的一切部门,但传于今世的仅有几百个片段。
德漠克利特继承了古希腊原子论创始人刘基伯的观点原子是组成物体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他认为万物皆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所组成,原子在质上都是相同的,只是外形彼此不相同,这就可以解释各种物质的性质。水的原子平滑呈圆形,因此水才能流动而无固定形状。火的原子是多刺的,这就是烧灼使人痛苦的原因。自然界中物质发生变化是由于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散开来,又重新以新的形式结合的结果。
根据德谟克利特的见解,原子的运动和变化受自然界一定的而又不可打破的规律的影响,根本不是上帝或鬼神灵机一动的结果。所以,德谟克利特是最早期的彻底机械唯物论者,他认为宇宙的活动就象一台机器的活动一样,是无知觉和有限制的。他甚至还认为天地宇宙的产生是无数原子引起无目的旋转运动的结果。这种运动使原子结成团块而形成宇宙。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与现代关于物质结构和宇宙起源的理论甚为相似,但有本质的不同,德谟克利特的结论产生于自我直觉和猜测,而现代理论是建立在定量实验和井然有序的数学推理基础之上的。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主张的哲学都具有传奇色彩,其中永恒的活火、万物皆流、对立统一是他思想的几个核心。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简介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0年-前470年)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出生于伊奥尼亚地区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他本应继承王位,但他把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 文化 。赫拉克利特是第一个提出认识论的哲学家,他的理论以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为基础。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学说”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赫拉克利特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因为他是在古代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用朴素的语言讲出辩证法要点的人。赫拉克利特著有《论 自然 》一书,后世有残篇留存。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的,却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
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绝了。他说:“因为我有一种对显赫的恐惧,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满足于我的心灵既有的渺小的东西。”
有人问他为什么保持沉默,他回答说:“为什么好让你们去唠叨!”
虽然这些逸事不完全可信,但这足以表明希腊哲学家已经开始脱离公共事务,只是赫拉克利特还没有完全脱离 政治 而已。
当爱非斯城邦放逐了他的朋友赫尔谟多罗时,他气呼呼地说:
“爱非斯的每个成年人最好都将自己吊死,把城邦留给尚葆其天真的少年。”为此,他号召人民站出来,一起保卫 法律 ,铲除暴虐。
据说,他在隐居时以草根和 植物 度日,后来得了水肿病。他到城里找医生,用哑谜的方式询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
医生不懂他的意思,他便跑到牛圈里,想用牛粪的热力把身体里的水吸出,结果无济于事……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偏重神秘主义,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神秘主义。他认为万物的本原都是火,世界万物是由火产生的,消亡时又都要复归于火。他说:“这个万物同一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他还认为,人的灵魂是由水和火两部分组成的,火代表高尚,水代表低贱,因此灵魂应该是干燥的。醉酒令人快乐,但也会导致灵魂变湿,如果变成水就代表这个灵魂死掉了。
赫拉克利特的这些理论与尼采类似,都透露着一股高傲。可以看出他认为人应该自己掌握命运,并反对纵欲享乐。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
永恒活火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赫拉克利特主张火与万物可以相互转化,但并未说明转化是如何进行的。这体现了他哲学上晦涩难懂和神秘主义的特点。他认为火的燃烧中有一定的尺度和逻各斯的思想。
原因:火是诸元素中最精致,并且是最接近于没有形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火既是运动的,又是能使别的事物运动。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说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他的基本出发点是: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逻各斯所规定的。这是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本质,它是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的继承和深入的发展。
万物皆流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并不是指这条河与那条河之间的区别。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
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赫拉克利特还认为,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他还明确断言:“我们走下而又没有走下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
逻各斯说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这就是他的逻各斯学说,是他的辩证法思想的第二个方面。
万物的运动,无论是火的燃烧和熄灭以及万物的生成和互相转化都是按照一定的逻各斯进行的;这种逻各斯主要就是一种尺度、大小、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这种尺度当然也是一种规律,但它和通常说的一般规律还有点不同,即尺度还只是一种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一定的比例和关系,而一般规律却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其他方面。从 抽象 的程度说,一般规律高于尺度。人的认识发展是从具体到一般的,先从具体的事物中发现比较一般的东西,然后再深入到更为一般的东西。所以,发现尺度是发现一般规律的前一步,从认识尺度再前进一步就可以认识一般规律。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正是处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这个阶段——认识尺度、比例上。
对立统一
原始的统一是不断地活动和变化的,永不停止。它的创造是毁灭,毁灭是创造。一种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比如火变成水,火就消失在新的存在形式中。每一种东西都这样变成它的对立面,因此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没有什么东西的性质不变,没有什么东西具有永恒的性质。从这一意义来看,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有这种对立,才能有世界。比如,音乐中的和谐就产生于高低音调的结合。
世界为斗争所支配。赫拉克利特说,“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如果没有斗争和对立,世界就会消亡——停滞或者毁灭。对立和矛盾统一起来才能产生和谐。“生与死,梦与醒、少与老,是同样的东西。后者变化,就成为前者,前者便回来,则称为后者。”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贡献
赫拉克利特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因为他是在古代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辩证法的要点的人。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他认为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并提出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著名命题来说明它。
②他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第一个提出了“逻各斯”的思想。
③他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和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对立分不开的;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这样的命题,但他注意到各种对立面统一的现象,并且提出了“斗争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的思想。这些观点使他成为辩证法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赫拉克利特是伊奥尼亚的哲学家,他继承米利都学派的传统,认为物质性的元素是万物的本原。他认为本原是永恒的活火,强调它本身就是不停歇的运动,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在这方面,他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的思想向前发展了。
赫拉克利特在哲学思想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辩证法方面。他的辩证法思想虽然还带着朴素的直观性,但在当时却是非常深刻的。首先,他提出事物不断运动变化,一切皆流的思想。将运动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探讨,是从他开始的。比他稍后的爱利亚学派和他针锋相对地提出只有静止不动的东西才是我们可以认知的真实的东西。这样,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就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展开了。
赫拉克利特还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分寸进行的,从而提出了逻各斯的思想。他相映早于他的毕达哥拉斯及其早期学派一起,从探究万物的本原深入到要探求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这为人类认识的发展,为希腊以至整个西方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深远的前途。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的核心还是他有关对立统一的思想。有关对立的问题,虽然是希腊哲学一开始在米利都学派的哲学中就已经涉及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也已经列出对立的表来;但是,从哲学上探讨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是从赫拉克利特开始的。他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朴素地看到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提出了斗争是万物之父、万物之王的思想。他无愧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虽然后来的哲学家在理论上对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学说没有真正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讨论有关对立的种种问题,却一直是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如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提出和讨论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某些方面达到和赫拉克利持相似的结论。
赫拉克利特又可以说是第一个提出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他重视感觉 经验 ,最早提出感觉是否可靠的问题,又提出人有共同的智慧。从这方面也可以说赫拉克利特是第一个人,他将哲学从完全讨论外部世界开始转向也研究认识以及认识的主体——人。
一位母亲正骑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女儿迎面而来。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饼干掉在地上。母亲马上停下车,轻声对女儿说:“来,咱们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便把孩子抱下来,俩人弯腰一起去捡地上的碎饼干。就是这一普通的一幕,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素质,是一种习惯。仔细想想,不是吗?无论这位母亲,还是将来的孩子文明素质如何,在这一细节中已有了答案。
而现实中,还有不少与“素质不高”对号入座的行为,都是因为不注意、不在乎而形成习惯后在举手投足间不经意就暴露出来的。说到文明素质,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向善、向美的天性,只是日复一日,因自我约束的态度、力度不同,才有了令人一目了然的区别。这一渐变,既与思想认识有关,更是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真希望我们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人能抛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不容“小恶”,不拒“小善”,让不文明的画面、不和谐的音符,少些,再少些。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那我们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人对已对社会又有何用?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 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 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一、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是传承文明的需要。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知道: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青少年儿童,他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礼仪之邦”的美名响誉中外。
其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今,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业务的成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前进的社会呼唤文明,科学的未来呼唤文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两个文明建设,正努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因此,学校必须抓好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再次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青少年儿童一代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今天的孩子从小就不是“一张白纸”,五颜六色印入脑中,环境影响或多或少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污染。虽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然传承,就整体情况看,确实存在弱化的趋势,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的约束力越来越少。有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礼让,不礼貌;在社会上不懂得称呼他人,甚至满口粗言,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同时,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等等美德在相当数量的孩子们身上正在淡化。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加强他们的文明礼仪教育。虽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有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各种致命的弱点事先予以纠正。
二、切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之一,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成为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1、规范校园教育阵地
(1)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直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主线,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讲话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充实,能真正起到引起师生的共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狠抓养成教育。坚持举行校周会,总结各班开展活动情况,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孩子们。利用周会课、整谈课及品德与生活课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
(3)抓好校园建设。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行全员育人,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2、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小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时过境迁,物换星移,礼仪规范也随着不断发生变化。归纳起来,无外乎有这样几个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重形象、讲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同情弱者、扶贫济困,爱护环境、善待自然。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提高可执行性。如:在与人交往中所表现的礼仪。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你好”、“您好”;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该回话“没关系”、“别客气”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确、具体,有助于学生的遵循。
此外,还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说声“对不起”也是最常用的礼仪用语之一,它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松弛下来,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相处融洽,能让他人相信你,接受你,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自己删减)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是爱菲斯学派极具传奇色彩的代表人物,他的贡献对古希腊哲学界乃至西方哲学界都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赫拉克利特出生在一个王室家族中,本该是当国王的人,但是他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隐居起来研究哲学。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是独特的,他的思想包括万物皆流和永恒的活火,他觉得这个世界对万物是一样的,这个世界不是神创造的,觉得万物和火可以互相转换,对火的这种没有形体的东西非常崇拜,并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而万物皆流的思想是指水是一直流动的,都是旧的流走新的留来,是不断运动的。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动的思想,这使他成为当时流动派思想的代表人物。这是中突出强调的部分。
赫拉克利特在当时众多哲学家中,是第一个提出辩证法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中对立统一思想是其核心内容,他从日常的生活和社会中发现对立的双方是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和相互依存的,他是辩证法的重要奠基人。之后兴起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也提出过与赫拉克利特类似的对立统一的看法。这是的另一方面。赫拉克利特是一个反对宗教迷信的人,反对人们对神明的偶像崇拜,他认为神只有一个,就是他的思想,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的故事
赫拉克利特是当时古希腊一个城邦的王室成员,本来赫拉克利特是当时那个城邦的王位继承人,但赫拉克利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学者,为了追求自己向往的哲学,他把王位让给兄弟,自己隐居起来研究哲学,当时的古希腊人把他看作成一个另类,既对赫拉克利特表现出尊敬又对赫拉克利特有种惊奇的感情。
在此期间波斯的国王大流士一世也比较欣赏赫拉克利特并想邀请他到波斯传授古希腊的文化。这是赫拉克利特的小故事之一。因为赫拉克利特持无神论,他得罪了不少人,因此没有几个朋友,一辈子也没有妻子,还刻意避免与女人有接触,认为女人是男人的对立面,男人和女人是一场斗争。晚年的赫拉克利特隐居起来,每天只去外面挖些野菜艰难度日。这是赫拉克利特的小故事中最令人心酸的部分。赫拉克利特隐居时患上了水肿病,之后去看医生,想询问医生天气什么时候能变得干燥,却以哑谜的方式询问,而医生没听懂,他也没有再问。之后他跑到别人的牛圈里,觉得牛的粪便里有热能,他想用其中的热能把自己身体内的水分吸出来,结果并没有用,还被别人耻笑。
赫拉克利特主张
赫拉克利特主张的哲学都具有传奇色彩,其中永恒的活火、万物皆流、对立统一是他思想的几个核心。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不是某些人和神创造的,万物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他觉得火可以和万物互相转化,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认知引领了古希腊哲学的进步。万物皆流是赫拉克利特主张的另一个重要思想,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他万物皆流的核心,这一思想说明了万物都在进行永恒的运动,这是变化和发展的一个真理,一切都在相互转化,这个思想是西方哲学的先创,赫拉克利特也因为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先驱。
对立统一是赫拉克利特主张的另一大影响重大的思想,赫拉克利特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有对立面,每一个事物也都在对立的性质下统一,有了对立才有统一,才能有这个世界,世界在对立和统一的矛盾中形成,有了对立和统一才能为这个世界产生和谐。赫拉克利特的这一矛盾的思想也充分体现出赫拉克利特对哲学的认知是伟大的。赫拉克利特主张无神论,反对传统宗教的祭神行为,只承认永恒的活火是神,他觉得永恒的活火是理性的神,不是人们盲目崇拜和无条件相信的那些神,为之后西方哲学从宗教中走出,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些长,自己删吧
古代社会的人们传递信息,往往借助特定的肢体动作、有声语言及纹身、饰物、舞蹈等以身体为传播媒介或载体的广告传播形态来达到目的。身体或肢体是为最原始的广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岁月里被不问断地保留并延续下来。古代社会常用的肢体语言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拟态与手势语。在语言使用之前,拟态与手势语是把特定信息传递给受众的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如原始人在狩猎过程中,当一个人遇到野牛群时,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见他的高地上,两手举起身上遮体的东西,伸到头顶,然后再慢慢放下,反复不已。这是动员全部落成员围猎的信号。原始人狩猎喜欢结伴合作,当猎手们发现兽迹时,需要隐蔽行进,就相互用手势语交换情况。那些手势往往都能表现动物最显著的特征。高举双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见野兽是有一对大角的大捻角羚;中指弯曲,其余四指伸展,大家明白这是发现了长颈鹿;发现鸵鸟则斜举手臂,象征其长颈。民族学研究证明,这种拟态与手势语在古代社会里是到处存在的,是原始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2.身体彩绘和纹身。在身体上涂色彩或画图形的装饰叫做绘身,这种装饰起源极早。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中,经常发现有可以作为颜料的赫石。直到近代,许多保持着古老习俗的民族仍喜欢在自己身上绘彩。我国旧俗端午节,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都习惯在头面、手腕等处涂雄黄或画符,将牙齿染黑色可以说是一种绘身装饰。古籍中记载我国东南方有一个“黑齿国”:“倭国东四千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到。”我国云南的傣、基诺、布朗等族,平时喜欢咀嚼槟榔和石灰,久之也能使牙齿变黑。
在人体表面皮肤上刺花的装饰叫做纹身,这种习俗起源也很早。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江南地方的吴人、越人、楚人崇拜龙图腾:“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能害也。”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大多数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纹身的习俗。黎族女子开始纹身的年龄是十二三岁至十六七岁。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别的标记,这种标记往往是情人亲手给予黥刺的。我国云南基诺、布朗、独龙等族,台湾高山族同胞也有纹身的习俗。……(删节)由于纹身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体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识别作用,在不同的群体交流、争斗及通婚过程中又传递着特定的信息,随着原始群体的迁徙与活动,又在更宽泛的据土范围内发挥作用,因而也可以视为一种能够传达生活及社会信息的原始广告媒介。
3.人体饰物。在人体上加装饰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后期。在我国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里,就发现了丰富的装饰品。其中有空孔的兽牙、空孔的海蚶子壳、钻孔石珠、钻孔小砾石、钻孔的鱼骨和刻沟的骨管等。它们是用带子串起来套在身上的。人体饰物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发饰、头饰、耳饰、鼻饰、唇饰、颈饰、脚饰等等。人体饰物的配带,跟不同时代人们的发型、发式密切关联。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一般是将头发盘结成椎形,或结于额前,或结于背后,逢节日往往满插繁花。广西瑶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有头上插竹箭两根,约二尺长,分头发为两股,左右盘结,绕箭而上,又以纱巾覆盖,形关如蝶翼双立。有的则头戴竹箍,两端翘起,形状象牛角,再系以珠子丝绵扎紧。浙江东部一些地方的畲族妇女,头饰用竹筒制成,长三尺左右,外面包以红呢,嵌以银边,竹筒前后都钉有一个银牌,并挂上白色串珠。根据不同饰物,可以判断不同族群的生活习惯和特性,可以通过不同饰物的搭配、组合传递特定思想或文化信息。在这里,人体饰物不仅反映着原始人的喜怒哀乐,而且还把这种生活文化信息传播到族群每个成员当中,甚至传播到临近或敌对氏族群体之中,原始广告传播的功能也表现得较为强大,具有明显的广告“告知”功能。
根据以上材料不难看出,在原始社会及文明早期漫长的岁月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地区的不同人群,传递信息的方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靠肢体语言进行的,特别是一对众、群族对群族之间特定的、具有“告知”和“识别”功能信息的传递,都是以这种方式来完成的。肢体语言在这里成为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广告传播媒介。
二借代物——广告信息传递的特定标记
原始人传递信息除了使用肢体语言外,更多的则是依靠现实世界的自然物来实现广告信息的传递。这些自然物,一种是自然界自然生成或存在的,如树木、岩石等,另一种虽然是人类创造的,但尚没有被有意识地专门用来当作广告媒介来使用,而是在传递信息过程中被借用了,如图画、绳索等。这种借代物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特定借代物,二是生活借代物。
1.特定借代物
(1)结绳。结绳记事是一种常见的原始信息传递方法,我国古代社会结绳记事的做法在史书中多有描述,《周易》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庄子》载:“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北史》也提到:“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结绳法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广泛且年代久远。台湾高山族人记录约会日期,就按天数打若干绳结,每过一夜即解开一结。西藏珞巴人则是每过一天用刀割一结,直割到最后一结就表示到期,绳结解完表示赴约之日。云南独龙人单独出远门,往往要在腰间系一麻绳,走一天打一结以记录走出天数。瑶族在二人发生纠纷时常在头人面前获得裁决,其方法是,争执者各执一绳,谁诉说一理由即打一绳结,直至说完为止,绳结多者胜诉。在阶级社会里,结绳的传统也被商人继承下来,并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变化。在店铺、酒店肆、茶楼及行商的摊位上,各种各样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饰以各种饰片,用绳串缀,下缀幌绸、五彩条状织物、各种料珠或排穗,也有许多造型独特的幌子,由粗麻绳打结编织而成。在这里,绳节成为传递广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刻木。刻木为另一种符号语言。史书上也曾记载我国各地刻木记事的历史事实,如《后汉书》载,“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以为信”,虽无文字,亦不敢违。《岭外代答》也载:“瑶人无文字,其要约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执其一,守之甚信。”《云南腾越州志》也提到:“夷有风俗,一切借贷赊用、通财期约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为符,各执其半,如约酬偿,毫发无爽。”
刻木为记的习俗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则演变为官工的铭刻或名人商品的标记,即在所售商品上打上官工的名字或名人的名字。如果往前追溯,刻木甚至可以视为商品商标和标记广告的源头。
(3)狼烟。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用干燥的狼粪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传到很远的地方。古诗“平沙落日大漠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之句,正是这种原始信息传递法应用的真实写照。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的记载。
(4)鼓。原始的信息传递法既有作用于视觉的,也有作用于听觉的。作用于听觉的信息传递主要借助于音响传播工具来进行,其中以信号鼓最为常见。我国基诺族的牛皮木鼓,也是把一段粗树木的两端凿空,再缚以带毛的黄牛皮,悬在树上用木槌敲击,每逢年节,一听鼓声即男女老幼云集,唱歌跳舞。
(5)竹号。我国怒族在丧礼时用竹号传播信息,通过吹奏不同数量的竹号来向全村报丧。竹号的数目按死者的身份而增减:未婚死者吹一个竹号,已婚者吹两个,老人和首领吹五六个。部落成员闻讯随即赶到死者家里,送来鸡蛋吊唁。进入阶级社会,随着行商坐贾的分化,行商走街穿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吹、拉、弹唱等信息传播工具,如汉代商人就有吹箫卖贻糖的记载。
(6)音响器具。我国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遗址出土的陶钟、陶埙,姜寨遗址的三孔陶埙都具有音乐发声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声响广告的形态日益丰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器物都有可能成为声响广告的传播媒介,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碗、盏、盆等,与娱乐相关的箫、琴、瑟、鼓、锣等,也成为了广告信息传递的工具。出于广告宣传的需要,许多商人还专门制作了表现行业特征的响器器物,比较典型的就有货郎的拨浪鼓,剃头理发者所用的镊叉,磨刀匠所使用的铜制拍板等。
特定借代物的广泛使用,说明广告传播的方法、途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传播活动的频繁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人们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工具或物件更有效、更富有针对性地传递广告信息。媒介形态的丰富,使人类的广告传播在更宽泛的地域内进行,并传递着更为丰富的思想、文化及商业信息。
2.生活借代物
(1)草标。也称之为草芥。本是自然生长之物,但当其插在所售或待售物品上时,便有了标识意义。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均使用草芥。《水浒传》里曾多次提到草标,最为有名的是关于杨志卖刀的记载:“杨志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上市去卖。”这里的草标便具备了广告媒介的功能。
(2)谷穗、笊篱、柳条。多出现在乡村郊野的食店门前,随意挂在门前或栏栅上,不仅能起到标识作用,还能显示出店家的朴素、好客,小小的笊篱和柳条能马上拉近店家和顾客、商家和路人的距离,也是一种制作成本低廉但传播效果极佳的广告媒介。
(3)瓶瓢、草帚。草帚也称为“草刷儿”和“草杆儿”、“帚杆”。宋代以后,打破市坊限制后,店铺不仅可以开设在居民区内,而且集市、乡野均可以开设店铺进行经营。草帚作为广告标识多出现于酒肆茶楼,宋代文献资料对这些事物的记载较多,宋人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曾提及:“今都城与郡县酒务,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帘于外,以青白布数为丈之。微者,随其高插大小,村店或挂瓶瓢、标帚杆。”
草帚作为广告标识,除了作为酿酒辅助工具的特殊性外,还有更深典故。主要取意为“扫愁帚”。宋人苏轼曾吟到:“要当立名字,未可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这里的“扫愁帚”显然成为酒的别称。意为“借酒消愁”、“一醉解千愁”。所以用草帚作为酒店的标识幌,既形象又生动,还具有象征意义,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标记为数众多,多依附于店铺和行商的活动存在,使用范围基本上没有超出商人活动区域和狭隘的“市场”范围,由于经常使用和消费者约定俗成,反映着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出媒介使用者或商家的群体智慧。但这一类广告媒介的普遍使用,也反映出生产力水平较低阶段人们对广告媒介开发和利用的局限性。
三手工广告媒介——广告信息传递的行业标识
在古代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以我为主体创造性地传播精神文化信息,创造社会物质文化财富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对广告媒体的开发和运用反映了这一事实。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广告媒介,广告传播的影响力更大,进而成为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店铺广告媒介
店铺广告媒介是中国古代社会广告媒介的主要形态。包括饭店、酒肆茶楼、当铺、旅店门面及周边环境的广告形态,具体来说又分为数种最常见的情形。
(1)幌子。幌子是中国古代广告媒介中最成熟的媒介形态之一。幌子往往以生动、直观的形制,鲜艳的色彩和独具魅力的民俗性给人以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力。幌子从构成看,比较讲究的有幌杆、幌架、幌挑、幌盖、幌体、幌座和幌坠等部分组成;从形体上看,有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及不规则形;从传播的内容看,凡是与商业经营或商品服务相关的信息均有可能以幌子的形式出现;从制作材料看,则有布、绸、缎、棉、铜、铁、木等各种材质,不少幌子则由多种材料复合制成;从表现形式看,则又分为实物幌、模型幌、象征幌与特定标记幌等。
(2)招牌。招牌传播媒介的出现,也是和店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招牌的位置多出现在门面或门前,多以悬挂、镶嵌、砌筑的方式来设置。招牌作为广告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十分丰富,具体来说,一是书写店铺的名号、字号,如点心铺书写“老宝泰”、“晋阳豫”等;二是传达商家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特色,如招牌上书写“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等;三是反映行业牲和服务范围的词句,如“知味停车,闻香下马”等。招牌作为古代广告信息传播媒介,从其悬挂的位置来看,又分为不同的横额、竖招牌、挂板及店外冲天招牌等。
(3)垆。垆作为一种广告信息传播的媒体有其特殊性。垆原本是酒店门前温酒的土台子,为了照看所温之酒,垆旁边往往坐一个面容姣好的女子,一方面为了照应客人,另一方面也为了招徕顾客,妇人当垆在汉代已渐成风俗。《史记》曾载:“相如置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垆。”(《司马相如烈传》)因汉代初期官府允许民间卖酒和售酒,所以酒店门前多有酒垆。垆成为酒店的标识。
(4)彩楼、欢门。宋代开放市禁,民间宽阔门面的大店铺出现,就为彩楼、欢门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彩楼是指店铺的门面装璜,如《清明上河图》中孙羊正店的门首装饰,就属彩楼的一种。彩楼多根据店家的喜好专门设计,相对固定,独具风格。欢门广告则指店铺经营者和商家在节日或重要活动时临时搭建的门面装饰,常用彩色纸、帛装饰,因目的性较强,标识作用明显,也被视为古代的广告传播媒介之一。宋代在门首搭建彩楼、欢门渐成时尚,《东京梦华录》曾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酒楼》)
(5)灯笼。灯笼作为广告传播媒介,始于五代。耐德翁在《都城纪胜》里曾载:“酒家事物,门设红权子绯缘帘贴金红纱栀子灯之类,旧传因五代郭高祖游幸汴京潘楼,至今成俗。”(《酒楼》)
灯笼一般悬挂在酒肆茶楼门首显著位置,上书“酒”、“茶”、“客栈”等字,十分醒目,在寒冷的夜晚也显得十分温馨。灯笼的形状因行业特点不同也有较大差别。如酒楼灯笼如酒瓮,还有圆形、椭圆形、宫灯型等形状。药铺则与葫芦相似。
店铺广告媒介使用,是行商坐贾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不同类型店铺广告媒介的使用,方便了商家与普通民众的信息交流,也使商业经营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同时,广告媒介由于制作精良、外观漂亮,在美化人们生活方面也开始发挥巨大作用。
2.行商使用的广告媒介
行商坐贾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分化。坐贾守摊经营,行商则走街穿巷。行商所使用的广告媒介,也是中国古代广告媒介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
(1)拨浪鼓。也称“货郎鼓”、“不郎鼓儿”。一般认为宋代开放市禁以后,货郎走街穿巷开始使用拨浪鼓。宋代李蒿在《货郎图》中就绘有拨浪鼓的形状。宋元明清时期,拨浪鼓是商人招徕顾客的主要广告传播媒介之一。和拨浪鼓属同类性质的广告传播媒介还有锣、鼓、钹、铃、梆、板、盆、镊叉、木鱼、钉拐等,为不同行业的商人所使用。如元代卖糕饼的就敲木鱼,修鞋的则在货架上悬挂钉拐互相碰击发出声响来招徕顾客。(2)箫。东汉时期,箫就成为广告传播的媒介。唐宋时期,这种风俗便流传下来,到宋元时期则较普遍,主要是卖饴糖的小商小贩使用箫来传播商品信息。宋代诗人曾吟到:“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催暖卖饧天。”(《寒食假中作》)形象地描述了商人用箫作广告宣传的情形。在中国古代社会,此类性质的广告传播媒介为数众多,较为典型的还有笛、唢呐、喇叭、口琴、哨等。
中国古代社会行商所使用的广告媒介主要分为吹、打、弹、拉四大类。各行各业的行商均有自己独特的声响工具,在中国古代广告信息传播中发挥巨大作用,并成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略)
这些独具特色的广告媒介的使用,使中国古代广告传播活动从商业中心城市向周边农村地区扩展,从沿海商业中心向内地广大区域扩展,广告传播也打破区域传播的局限,在更宽泛的领域内开始发挥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商业进程和社会进步。
3.印刷广告媒介
伴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雕板印刷技术的发展,印刷媒介在广告信息传递方面开始发挥巨大作用。作为唐宋以后出现的新型广告媒介,其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在商家的经营活动中也日益丰富多彩起来。
(1)铜板印刷媒介。雕板印刷术的成熟,使得一种新型的广告媒介——广告铜板在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最为典型的实物就是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铜板。这是一种商标和广告信息相结合的雕板印刷物。铜板宽125厘米,高13厘米,正面雕刻有“济南刘家针铺”的标识字样,画面中央雕刻“玉兔抱杵捣药”的图案。图案两旁有八字“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分列两旁。图案下方还有特别的广告宣传文字。刘家针铺的广告铜板,被视为是印刷广告中的典型代表。
(2)广告招贴画。广告画出现在南宋时期,采用纸质印刷。据史料记载,南宋时出现《眼药酸》杂剧印刷广告。画面内容是两个穿戏装之人位于画面中央,一人用手指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则手拿眼药水请他使用,广告表现类似今天的广告招贴,十分生动形象。
(3)书籍广告媒介。明清以后,雕板印刷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书坊刻书和印书渐成风气。为了宣传所印或所刻图书质量,书商开始在图书的前言或后记,甚至封面上做广告宣传,书籍本身除成为文化信息载体外,也成为新型的广告媒介。如明弘治年间的《奇妙全相西厢记》书尾就刊印了广告,广告词为:“本坊谨依经书重新绘图,参订编大字本,唱与图合,使寓于客邸,行于舟中,闲游坐客,得此一览,歌唱了然,爽人心意。”此类广告形态随着图书印刷事业的不断发展日益普及。
(4)木板年画。清代木板年画十分盛行,年画铺遍及全国各地,广告年画成为新型广告媒体。如苏州桃花坞出土的“四时名点”广告年画中,绘有《失街亭》的戏文和插图,而这种年画又充当“四时名点”的包装装璜,具有鲜明的广告宣传功效。
作为手工制作物的广告媒介,多是商人在长期经商过程中,通过观察、积累,结合行业特点所创造、加工,并不断改进的新型信息传递形式。因为这些媒介多是伴随着商人的经商活动而产生,并成为商人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具有明显的行为标识作用。
[来源:史学月刊 作者:杨海军 2007年3月8日
http://newsblcueducn/detailaspid=12463]
现代部分:
传播媒介的发展既是人类社会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又是人类思维不断符号化的进程。从媒介发展史考察,出现过口头、手抄、印刷、电子、网络等形态的媒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媒介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这就是媒介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当然,新的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以前的媒介就必然被淘汰。正如高科技时代,民间传说、民歌等依然保留口头传播的方式,显示出不同地域、部落、民族的文化魅力,其间有个“文化滞留”的现象,即“经济现状、政府法规和政策、公共兴趣、文化习惯的影响等等,文化的技术或物质方面超越了整个社会控制和运用这种技术的能力。”[2]本文把以报刊为代表的印刷媒介,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和以数字化时代电脑网络为代表的第四媒体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对文学观念、文本形式等方面的影响。事实上,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历时和共时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将有所侧重。
二
1�近代报刊的崛起,催生并哺育了新文学,报刊是新文学得以广泛传播的载体,并决定其之后的发展演变。回顾历史可以说正是近代报刊媒介在中国社会历史性登场,成为了古典文学的终结者,中国文学才开始转型进入新的阶段——现代文学时代。以前,读者只是士大夫、读书人,到晚清,由于社会变革,更多的落魄文人、新式学生、职员、商贩等大众化的受众群体出现,不同阶层的受众需求开始得到满足。
2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文学的传播又发生了一场革命。电子媒介时代以视听感觉综合与延伸为特点,人们对文学的接受已由视听消遣方式代替了文本的阅读。它既不费力又不费时,便可以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中得到满足。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广播,把静态无声的文字变成动态有声的语言来传播,给人以全新的刺激和震撼。广播的传播方式给受众很大的自由度,繁忙的现代人可在伴随状态下,也就是一边做其他事,一边收听广播。**、电视把小说的文字变成已想象好的画面,直接奉献在受众的眼前,尤其是电视,与人时时相伴,有画面,有声音,有字幕与解说。不仅如此,还有电视散文、电视诗画等节目,既保留了文学作品文字上的优美,又带有情景上的想象。
现代电子媒介对传统阅读的文学观念构成了挑战。首先,它们是以一种复制形式生产文学的,它复活了被复制的对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式样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供人们一次性、不间断地欣赏。文本的本真性不存在,是复活者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复制活动。文学作品与读者保持神秘的、韵味无穷的个体性接触,也被复制技术改变了,人们阅读时的独处、沉静,享受着淳厚的美感愉悦,被声色震撼、感官冲击所取代。
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崭新一代的媒介正扑面而来,这就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它可同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等信息,囊括了传统媒介的一切表现形式,其特点为数字化、全球性、多媒体、实时性、交互式等。
神王宙斯与他的王后赫拉
一个神圣而威严,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一个端庄又美丽,代表着女性的美德和尊严
这一段堪称 “神界婚姻样板的姻缘” ,是不是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和谐美满呢
而宙斯与赫拉的关系,又反映了古希腊怎样的婚姻制度呢
1 宙斯与赫拉的相恋
宙斯成为众神之王、获得了天地的尊位后,需要一个母仪天下的王后,而这个王后就是他的姐姐 “赫拉女神” 。
古希腊神话中宙斯是一个风流浪子,有着无数的情人,可他的妻子却只有一位,那就是“赫拉女神”。
“赫拉女神”拥有正妻和天后的至尊地位,而这个地位,同时也是神人两届都予以公认的地位。
那么宙斯与赫拉,是怎样相恋、又是怎样结合的呢?关于这一问题,不同版本的古希腊神话故事书中曾给出过不同的解释,而大多数书中都给出了如下的看法。
自宙斯打败了巨人神族、夺得了天界的王权以后,他才开始对赫拉女神发动爱情攻势。
因为赫拉女神端庄美丽,故而引得宙斯对她异常爱慕。在宙斯追求赫拉女神的初期,他借着自己与女神的亲属关系,在与女神的相处过程中经常亲吻女神。
女神初始并未留意,而一段时间过后,赫拉觉得弟弟似乎有些图谋不轨,故而对宙斯起了戒心,并开始故意躲避宙斯。
随后,宙斯凭借自己诱惑女人的一个拿手手段“变形”为一只布谷鸟,落到了赫拉女神的王杖顶端。女神觉得鸟儿亲近人、对它很是喜欢,于是便收养了它。
相传,在希腊的阿哥利斯地区,有一座山叫 “布谷鸟山” ,山上有一座庙叫“宙斯庙”。而与之相对的另一座山上同样也有一座庙,叫做“赫拉庙”。据说,赫拉女神就是在布谷鸟山上被宙斯所变的布谷鸟诱惑的。
此后,在既定的事实面前,赫拉女神选择嫁给了神王宙斯。
在希腊神话中,宙斯虽然是奥林波斯山上的神族之王,但是他和凡间的国王们一样,妻妾成群、风流成性。在赫拉嫁给宙斯之前,宙斯就已经有了好几位妻子,那么赫拉是怎么得到这唯一的至尊天后的地位呢?而宙斯与赫拉的结合,又反映了古希腊社会的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呢?
2赫拉是怎样成为天后的
赫拉被迫嫁给宙斯后,对宙斯提出了条件,要求宙斯一定要明媒正娶、要举办婚礼,而这个婚礼便是最早的 人神两届、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婚礼 。
赫拉要求婚礼的目的是想昭示天下说明自己是宙斯的唯一合法妻子,是想奠定自己是唯一天后的至尊地位。
于是,宙斯和赫拉的婚礼盛状空前,各个大大小神邸均受到了邀请。而新婚贺礼中,最贵重的便是地母神送的一颗金苹果树,它种植在了西方的一个金苹果园里。
宙斯和赫拉婚礼的地点,大多数认为的是在 克里特岛克洛索斯 的一条河畔旁举行的。通过这个婚礼,赫拉女神成为了神王宙斯唯一合法的妻子。
这一神界婚礼,正是对古希腊的一个社会现实,一种风俗制度的反映,那便是 “一夫一妻制婚姻” ,这一制度的婚姻是古希腊社会的特点,可能也是后来印欧人社会达到父权制社会的一个普遍特点。
对宙斯和赫拉婚礼的详细描写中,人类学家们推论出: 在希腊神话诞生的那个时代,古希腊社会已经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了一夫一妻制的社会。
那么这种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是不是男女两性平等的结果,是不是体现了爱情的专一呢?
3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实质
一夫一妻制婚姻,实际上反映的是 两性关系不平等,反映的是女性在婚姻上受奴役、地位低下的一个社会现实。
因为在原来的母权制社会中,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比较松弛。他们之间没有经济纽带,生下的孩子会跟着母亲居住,父亲也不能把自己的财产传给自己的儿女。
而当到了父权制时期,由于男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提高了,便要求自己的妻子恪守贞操、给自己生育血缘上确凿无疑的子女,而男人却这不受婚姻的束缚。
哲学家恩格斯 曾在他的著作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 中对“一夫一妻制婚姻”做了深刻的评述,他提到:专偶制婚姻的特点,就是丈夫对妻子的独占,它不是建立在男女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而是对妇女单方面的约束。男子可以嫖妓或招妾,女子则必须守贞操。因而, 一夫一妻制,不是爱情专一的结果,相反却是两性战争的开始。
恩格斯书中对专偶制婚姻的分析,正是对希腊神话中神王夫妇婚姻生活的贴切说明。而宙斯与赫拉的关系,其实也远不如传说中的那般和谐美满。
神王宙斯和女神赫拉举行了人神两届的第一次婚礼后,从此便拉开了两性战争的帷幕。那么面对风流成性的宙斯,赫拉又做了哪些抗争,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4赫拉如何对付花心的宙斯
宙斯与赫拉成婚后,两人经常吵闹。其中宙斯不靠女人生下 “女战神雅典娜” 的事情令赫拉异常愤怒,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
随后,赫拉在一次众神的会议上当着众神发誓:自己要独自生下一个出色的孩子。一年后, “风暴神堤风” 出世,他是一个长着一百个蛇头的蛇妖。
堤风长大后向宙斯的王权发出了挑战,将天地宇宙搅得翻天覆地。最后,宙斯在众神的帮助下战胜了堤风,将他压在了 西西里岛的 “ 埃特纳火山” 之下。
除了自己的孩子,赫拉女神也曾亲自挑战宙斯的权威。她联合宙斯的至亲“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女战神雅典娜”等策划了一场“未遂政变”。
他们将宙斯捆在金交椅上,使宙斯无能为力。而在此关键时刻,宙斯的情人 “海女神忒提斯” 带着白手巨人前来解救,使宙斯逃过一劫并平息了战乱。
随后,宙斯对反叛自己的诸神给予惩罚。他将阿波罗、波塞冬驱逐下界,为 特洛伊的拉奥莫东国王 做苦工、修筑城墙,故而特洛伊城的城墙坚固难攻,为漫长的特洛伊战争做了基石。
宙斯和赫拉可以说是奥林波斯神山上的第一家庭, 赫拉还是婚姻的保护神,同时也是妇女和儿童的保护神, 他们的婚姻理应成为一个家庭美满的典范,但是古希腊的诗人们为什么不仅不刻意美化他们,而且还要把他们的婚姻描写得如此不堪呢?
5古希腊人如何描述神王夫妇的关系
古希腊人在神话中既不美化神王夫妇、也不美化他们的婚姻家庭,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中提倡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及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等观念。
中国文化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而西方文化则与之不同,它对领导有着更多的挑剔,而这一差异的形成,正是因为西方文化的根源来源于古希腊。
在神话传说中,古希腊诗人并不刻意美化宙斯与赫拉的这一神界第一家庭,而是时常带着一种揶揄讽刺去挖苦这个神王第一家庭。这是因为古希腊社会本身的那些家庭,本就是争争吵吵的,现实社会本就是不美满的。
古希腊人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神王夫妇。因此,我们看到的宙斯与赫拉便是勾心斗角、互相暗算的。
这一“不美化”的西方传统文化,是和中国的东方传统文化大相径庭的,而它的根源其实是因为古希腊神话中 “神人同形同性” 的特点。
古希腊神话将神高度拟人化,反映了一种人本主义的精神。它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角度去揣度神、想象神和理解神。
它通过人类现实社会的样子去想象神的那个世界,按照人的容貌性格心理去想象神的特征。
然而这种拟人化也是有层次之分的。神的品级越高、权利越大,拟人化的程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除了奥林波斯神山12位主神的高度拟人化,他们和人之间还有一个本质的差别,即 神是永生的,而人是必死的。
希腊神话中人与神同形同性,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征,古希腊人所描写的神界并不美满的婚姻状况,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那么透过这些现象,我们还能够了解到古希腊怎样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呢?
6古希腊的婚姻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古希腊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父权制的社会,而父权制社会中的大家长拥有对自己亲属和家族成员的一个生杀予夺的巨大权利。
在古希腊神话中,因为宙斯实力很强,故而他成为了奥林波斯神族的大家长。而古希腊的父权制大家族实际上也就是奥林波斯神族的一个现实缩影。
另外关于婚姻,恩格斯曾分析地入木三分,他说:“ 古希腊的婚姻,是建立在利害的基础上,而不是爱情的基础上 ”。即说明古希腊的爱情和婚姻是相互分开的。
大部分的古希腊婚姻都是当时的政治或经济联姻,它是没有爱情基础的。而爱情也都是以非婚姻的扭曲形式实现的,故而在古希腊社会中,妇女经常会被幽禁在家。
相比较妻子,古希腊的丈夫们却不受婚姻的束缚,他们可以纵情声乐,同时男人破坏婚姻的忠诚也被认为是丈夫的一个权利。这些统统都反映在了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所以我们所看到的神王夫妇的关系也是如此。
宙斯娶赫拉为妻后,在外依旧各处招惹情人,而赫拉跟宙斯对抗的方式,便是于无奈的怒火中隐忍,或者迫害宙斯的情人、儿女。而赫拉女神却是不能偷情的,因为她是古希腊妇女婚姻家庭的保护神。
神王夫妇宙斯与赫拉的婚姻生活,如同一个 矛盾的共同体 ,常年都是在分分合合、争争吵吵中度过的,而在这种种的恩怨纠葛中,赫拉女神便同时具有了三种不同的身份,那么这三种身份又分别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7代达拉节的由来
赫拉女神有三种身份、三种形态,即 少女、妻子和寡妇 ,并专门有三座庙分别供奉上述三种形态的赫拉。
少女赫拉代表未和宙斯结婚的赫拉;妻子赫拉代表已经嫁给宙斯、作为主妇,是婚姻妇女儿童保护神的赫拉;寡妇赫拉代表女神与宙斯吵架后,回到斯提姆法罗斯、与丈夫分居的赫拉。
宙斯与赫拉之间有一个的关系,即吵架后分居,分居后和好,和好后再吵架、分居、和好的反复循环。
因此在斯提姆法罗斯当地流行着三种仪式,一种是每年给赫拉女神沐浴一次,让她恢复少女的身份;一种是纪念宙斯与赫拉的盛婚,献给作为妻子的赫拉;还有一种是纪念赫拉女神负气出走,回到 斯提姆法罗斯 过寡居生活。
除此之外,古希腊还有一个在彼奥提亚地区的普拉提亚城市中举行的叫做 “代达拉节” 的节日,它没六年举行一次,是一个为了庆祝宙斯与赫拉重归于好、破镜重圆的仪式。
奥林匹斯星传篇四:诸神之战
未完待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