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电视剧《都挺好》火遍大江南北,各大公号、自媒体都在引用里面的剧情,有说原生家庭的,有说家庭伦理的,有说窝囊男人的,有说“妈宝男”的,有说重男轻女的
为了省时间,我一口气10个小时看完《都挺好》的原著,突然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是什么让我一个平时关注育儿、认知心理、学习理论、思维模型等致用理论的逻辑男如此沉沦于一本关于都市职场类的小说呢?”
我们来小说开篇的那一段:
作者阿耐是一个超级故事高手,从书的一开头,短短三段话,冲突,背景、人物、代入感一一铺陈而出,就让我们的思考脑和情绪脑达成了和谐地统一,被他的文字死死地抓住,只想往后一直读下去,这么吸引人的故事,这部电视剧能不火吗?
环顾我们身边的世界,创业需要会讲故事,带团队需要会讲故事,当领导需要会讲故事,写作需要会讲故事,销售需要会讲故事,广告需要会讲故事,**电视需要会讲故事,汇报工作需要会讲故事,当父母需要会讲故事,夫妻之间需要讲故事 这是一个需要故事的世界。
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著作《人类简史》中提出: 讲故事是智人战胜其他物种,成为地球“主宰”的重要能力。 讲故事的能力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他的《全新思维》一书中,把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 故事力 、共情力、整合力称为未来社会的必备的六种能力。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一书中提到我们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最终的丰碑就是“ 有意识的自我叙述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大脑中一直有一个“ 叙事自我 ”,在不停地给自己讲故事,叙述着我们经历的一切,赋予这个世界在内心世界的意义,如果我们有意识的 学会如何自己给自己讲故事,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将会让我们在自律和自我调节,乃至人生意义上有着非比寻常的提升。
所以,讲故事的能力是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是一项的技能。
在曹茜的新书《三维表达术》中,专门有一节,是告诉我们如何变成一个“故事高手”的。曹茜作为一位实战派优秀一线讲师,发现众多职场人士或多或少都欠缺 公众表达 这一必要能力,这项能力要求表达者在语言逻辑的组织、听众情绪的调动、心理层面的突破上有良好的表现。
基于这一现状,作者在本书中用18堂实战课,从逻辑说通、情绪融通、心门打通的“三维”角度为读者提供提升自身“言”值的方法和技巧 。而“故事高手”就是其中的一堂课 。
给上司汇报工作,应该在哪里详尽,在哪里简略?
周一和周五,上午和下午,与领导的沟通效果是一样的吗?
一份好的PPT应该如何展示?
做公众表达时眼睛和手应该如何运用?
沟通出现困难,说什么可以有效打破僵局?
这些都是公众表达时我们会遇到的痛点问题。在这本书中都将一一解答。
来看一下选自P161的这段话
我把这四句话归纳成“选编奸(间)细”
选择适当的题材故事,贴切表达的中心,一般可以从这些角度去选择故事:
① 创业故事 :马云和俞敏洪演讲最喜欢讲自己起步时候的故事,马云讲阿里巴巴18位创始人的故事,俞敏洪讲他怎么一步一步从北大走到新东方的
② 榜样故事 :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普通人,可以是亲历见证,也可以是所见所闻,只要他的事迹能给人信心,能激励人,能跟我们的表达目的挂钩,就能讲
③ 平凡故事: 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平凡故事反而最为动人
④ 成功或失败故事 :自己曾经成功的辉煌或者失败的困苦,这些都是好的素材
⑤ 专注或坚持故事 :专注于某一领域、某一爱好,不断深耕,这样的专注和坚持,这种匠人精神,不是很有魅力吗?
⑥ 未来故事 :对未来的展望,包含这每个人的梦想和愿景,充满了生机和力量
选出你的故事,能突出表达主题和目标的故事
故事表达是需要编排的,有一个简单的故事编排公式:LOCK编排法
Lead 主角
人们通常是通过故事的主角才会对故事产生兴趣的,你可以利用认同、同情、喜爱和内心冲突等手法,创造出让人关心的主角
《都挺好》的小说一开头,你发现作者就利用同情和认同引出“苏明玉”这一主角
Objective 目标
主角要有目标,才有出现在故事里的理由。目标可分为两类:取得事物(信息、爱等等)或逃离事物(法律、杀手,等等)。主角的目标一定与他的生活命运息息相关。
Confrontation 冲突
冲突意指主角和其他角色之间或者外界环境的阻力
《都挺好》这个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冲突: 苏家一门退休后的平静生活,被苏母在麻将桌旁的猝死打破了。
冲突能很好地推动情节,抓住人们的内心。
Knockout 冲击结尾
好的结尾,会让人们心满意足,冲击性的结尾会让人们在震撼中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一个情理之中却意料之外的结局,会让人们情绪上有很大的起伏,而好的故事就是要和听众读者观众有较强的情感链接。
这里的间,是指 描述性的内容和观点相间隔交替的抛出 。
还是来看《都挺好》的开头那几段,作者描述苏母,第一句就是“争强好胜”的观点,然后描述事实;再描述苏父苏大强,先抛出观点:“小男人”,再描述事实;后面的三个孩子的介绍也是按照这个方式,交替进行。
这样就能在情感和思考这两个维度上不断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细节:增加画面感、颜色、味道、面部表情等细节的描述,调动人们的五感: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让情景在人们面前再现,这个故事就成功了。
看看开头的故事,苏母的奖章, “金光闪闪的铠甲”( 视觉 ),人前大声欢笑,人后愁眉苦脸 (画面感),“ 大吵三百回合 ”(听觉), 赌气诅咒发誓,以后再不用家中一分钱( 情景再现 )。
这仅仅是开头,这样的高手写出来的故事,如何能不火呢?
学会“选编奸(间)细”的四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故事高手,讲故事,将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一项基本能力。
讲故事,每个人最需要讲好的是自己的故事,就从自我介绍开始,每个人想一个自己能用于读书会场合的关于自己的故事,选好主题,设置好“LOCK”,内容和观点交替阐述地把它讲出来吧,多多练习,注意表达几处细节,多去读书会的场合表达,感受一下故事高手让人侧目的酸爽吧。
这个公式是赫拉利提出来的,他认为现代人文主义社会下,知识=体验敏感度。
对所有人来说,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就是要追求尽可能广的体验,以期从中获得智慧。《未来简史》中一直说的意识,就是指我们生活中的主观体验,我们经历的各种感觉、感情和想法。而敏感度是指你不能光有经历而不重视体察你的体验和你必须允许这些体验来影响甚至改造你。
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茶,这两句话中的茶就是两个不同的知识,前面一句的茶代表基本需求,后面一句的茶则是内心感受。不同茶的体验,带入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领域。
这几天在看《如何高效学习》,作者在第二章列举了很多方法,看书怎么看,笔记怎么做,信息怎么记等等。我看后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以前读书的时候,就没有好好归纳过这些学习方法呢?很多知识学过以后就还给老师了。更自卑的是英语学了十几年,竟然还是在很初级的水平。你有没有“上心”,我想这就是指的敏感度吧,大学浑浑噩噩的混日子,根本没有体察过大学的日子,上课的唯一目的也就是应付考试。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但有些人能过的津津有味,有些人则囫囵吞枣,不知所以。体验是现代社会存在的意义,而敏感度是作为个人存在的意义。这两者做好了,知识也就自然而然有了。
2017211 上帝爱非洲 写于夏莲苑
主题教育必读书目有《活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时间简史》、《论语》。
1、《活着》
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命历程,他在中国的动荡历史中经历了许多苦难和磨难,但他始终坚持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本书通过一个平凡的人物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让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麦田里的守望者》-J·D·塞林格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反叛和青春期的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他对社会上的虚伪和假面具感到厌倦,试图保持自己的纯真和真实。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1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3、《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尤瓦尔·赫拉利
这是一本关于人类进化史和文明发展的科普书。作者以生物学、历史学和哲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类的起源、演化和文明发展,揭示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的演变过程。让读者对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时间简史》-史蒂芬·霍金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宇宙学和物理学的科普书。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阐述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这本书让读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未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5、《论语》-孔子及其弟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经典书籍。书中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强调了人的价值、道德、礼仪和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教诲。这本书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这本书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全面回顾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如人类如何从狩猎采集社会发展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什么等等。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这本书讲述了人类思考的两个系统,即快速的直觉性思考和缓慢的理性思考,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作方式。这本书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习惯,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穷查理宝典》(作者:查理·芒格):这本书是美国亿万富翁投资家查理·芒格的集锦,收录了他对价值投资和决策制定的独特见解。这本书可以帮助人们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如何制定长期的生活和职业计划,如何在决策中避免常见的认知偏差等等。
《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这本书是一本反乌托邦小说,描述了一个全面控制和监视下的社会。这本书可以帮助人们思考政治和社会问题,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由、隐私和权力的本质。
这只是几个例子,实际上每个人的认知突破可能来自于不同的书籍和阅读经历。阅读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建议大家多读书、广泛涉猎各种不同的书籍和主题,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莎士比亚曾说过: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是世间一等一的好事。
让灵魂在书籍的浸润下,永远保持前行。
为此,精选了5大领域,每个领域10本代表作,共计50本经典好书,给大家提供一份余生必读书单。
01
文学名著
1《红楼梦》曹雪芹
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高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有人说,《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而有书君则更愿意将之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可以说,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更是几千年来世界文学的瑰宝。
2《活着》余华
这本书讲述了在内战、大跃进等社会变革下,主人公徐福贵与他的家人屡遭苦难的故事。
随着父母、儿女、妻子、女婿、外孙相继死去,福贵孤零零一人,最终和一头陪伴他的老牛在阳光下落幕。
有人说,他在与命运抗争,想守护属于自己的爱与温暖,但命运却总是不断撕扯着他残存的温情。
活着,也许就是生命最后的尊严。
3《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此著通过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此体现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通过这部小说,马尔克斯创建了一个浓缩的宇宙,汇聚了最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在中国,毫不夸张地说,这部天才般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中国文学大河的流向,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4《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中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奇妙地混合在一起,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经典戏剧。
它不仅是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更是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
5《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20世纪风靡全球的毛姆代表作。
银行家查尔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
他不惜抛却所有现实,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到一幅幅绚烂的画布中。
仿佛每一幅画作都呐喊着理想无价,自由选择的权利无价。
6《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
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
以托尔斯泰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起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
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7《平凡的世界》路遥
作为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此书曾被誉为是一本对大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书,是一部激励千万读者的不朽经典。
作品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的奋斗历程为主线,全景式地呈现了一代中国青年突破不凡、超越自我的成长史。
这是一部在任何时代,都能永不过时的作品。
或许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8《瓦尔登湖》亨利·梭罗
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
书中记录了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
读这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简单、素雅的世界。
9《局外人》加缪
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之一。
该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
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作者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
10《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该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主要描写和讽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并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
《堂吉诃德》问世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堂吉诃德的名字在不同历史年代,不同国家都流传着。
别林斯基曾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
02
社科历史
1《史记》 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一部取材广泛、采择审慎的实录。
其中资料来源有经传典籍,又有档案资料;有官方记录,又有民间口碑;有文字资料,还有实物依据。
全书蕴藉百家,包容万代,使之成为跨越文史学界的不朽巨著。
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这本书介绍了历代政治的四个方面:政府组织架构、兵役制度、用人制度、赋税制度。
很多学者喜欢一棍子打死传统制度,与他们不一样的是,钱穆先生则更加细致客观地看待这些制度。
通过全局性的整体研究,跳出“好/坏”的简单判断,作者向我们揭示了历史的真谛:
所有的制度都不能一劳永逸,不断地改进才有真正的出路。
3《国史大纲》钱穆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在战火纷飞中,钱穆先生从北大到西南联大,辗转大半个中国,在窘困、物资紧缺和内忧外患的状况下写就这本书。
它不仅是在民族危亡时期,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更是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张居正已经习惯了领盒饭后的寂寞生活,朱翊钧已经当了15年的皇帝,他还要在这个岗位上再干33年。
也是这一年,西班牙舰队正在为出动征英的活动做最后的准备。
这一年看似是再平淡不过的一年,但是阳光照在大地上,有一些种子正在地面之下积攒力量。
这本书作为黄仁宇先生的成名大作,他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症结,观察现代中国来路,给人不一样的启发。
5《中国通史》吕思勉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主讲文化现象,下部则按照历史朝代顺序展开,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晓畅易读,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是绝好的通识入门之书。
自1944年初次出版以来,《中国通史》在几十年间不断再版,成为畅销至今的通史经典。
6《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是什么意思?
就是西方人从西方的角度来解释世界的历史。
以公元1500年为界,之前的世界是孤立的个体,大家都是为了部落勤勤恳恳做事,就算中国再强大,也没有组个联盟的想法。
之后西方老大哥兴起,在全世界强行搞联盟。过去和现在,从1500年这里劈开。
这本书跳开编年史,站在更高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洞察更多人类发展规律的视角。
7《乡土中国》费孝通
“土”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底色,是中国之根,我们依赖土地,生长于斯。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经典著作,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
阅读这本书,你便能理解社会与人际关系,认识到乡村振兴和发展的重要性,对家国乡土有更清晰深入的理解。
8《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这本书融合多学科知识,以深刻独到的视角,从四个层次讲述了人类从动物到“上帝”的全过程。
作者认为,人类崛起于语言、想象与合作;扩张于分工、交易和阶级;
融合于货币、帝国和宗教;推进于科学、资本与国家。
看过此书,我们不仅能一览规模宏大的人类进化史,还会不经意间引起我们对自身、人类、乃至整个世界的思考。
9《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作品对明朝十七帝、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绎。
它以一种平实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
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10《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这本书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
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
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诟病,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03
传统典籍
1《论语》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2《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共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3《孟子》
《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
孟子强调对人的重视,率先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4《庄子》
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5《诗经》
又名《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全书收诗305首,不仅反映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社会风貌,更是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
6《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辞赋17篇。
《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骚体”由此而来。
7《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散文选本。
选先秦到明末散文222篇,文章丰富多彩,语言简洁,便于诵读,代表了中国古文的最高成就。
8《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选取了唐朝77位诗人,311首诗,多是中国人能背出来最有名的唐诗。
这本书也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代表了唐诗最高成就。
9《宋词三百首》
宋词是继唐诗后,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
《宋词三百首》以通俗、简洁、精要的方式介绍三百首名家宋词,以凝练的文字对每首词的写法、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作品。
10《元曲三百首》
元曲是在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突出成就。
这本书为选编本,选取元曲代表作三百余篇,集注释、赏析为一体,将元曲艺术的精粹尽显书中,值得广大读者慢慢赏读。
04
经管励志
1《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
这本书是每一个投资者必备的工具书,也是工作、生活决策水平全面提升的智慧宝典。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半个世纪的合伙人和导师,这本书全面收录了查理·芒格的个人传记与投资哲学,以及过去20年来芒格主要的公开演讲和媒体访谈。
2《心》稻盛和夫
日本经营之圣、千万量级销量作者稻盛和夫十年心血、概括一生实践哲学的重要著作。
对半个世纪经营复盘,稻盛和夫将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
3《经营者养成笔记》柳井正
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秘而不传的管理经验,记录成就经营者的28大守则。
它能帮助刚进入社会的学生,抛弃学生思维,走向名企。
帮助工薪族从高层角度思考,创造绩效增长途径,迈向更高平台。
4《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高效工作,就读这本书。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经典之作,全球畅销1000万册,当之无愧的职场人案头必读书。
5《麦肯锡晋升法则》服部周作
无论你是初入职场的小白,还是已经工作多年,这本书都值得你拿来研究。
作者成为项目经理时,打破了麦肯锡最短晋升纪录,他在工作中有一个习惯:事无巨细地做笔记。
在这本书中,作者拆解了47条日常工作生活中切实可行的准则。
读完这本书,你会学到更多自我成长的方法,像精英一样思考和工作。
6《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狩野未希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哈佛大学提倡的“思考要诀”具体方法化,提供了很多思考方法,把它们运用到工作中,思考问题的方式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独立思考能力决定了你的竞争力,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只有锻炼你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脱颖而出。
7《金字塔原理》芭芭拉·明托
金字塔原理是什么?
它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思维方式,也是分析问题、得出解决方案的有效工具。
借助金字塔原理,可以帮助你突出重点、思路清晰、主次分明,让受众对你更感兴趣、理解并接受你。
8《华为时间管理法》易生俊
这本书介绍了华为时间管理七大法则,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加以解读,总结了在日常工作中,时间管理上常见的误区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读者可以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时间管理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9《基业长青》吉姆·柯林斯、杰里·波拉斯
这本书是两位作者在斯坦福大学为期6年的研究成果,他们选取了18个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企业,研究了它们成功的经验。
这部作品打破了企业管理的种种旧有神话,提供了新颖的见解,并为那些有志于建立伟大公司的人提供了实际指导。
10《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这本书为“影响力教父”,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威罗伯特·西奥迪尼最负盛名的作品。
该书从实践技巧的角度,深度剖析影响力的逻辑、交换、说明等各要素。
通过阅读,能够全方位地提高你影响他人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05
生活成长
1《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谁能想到我们和他人那些看似平和的日常沟通中,竟然多半暗含“暴力”因素。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从表达和倾听两大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进行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让我们可以跳出自己的身份,从旁观者的角度挖掘语言背后,自己与他人真正的情感和需求。
使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不仅避免了对他人的伤害,更是对自己的爱护。
2《亲密关系》罗兰·米勒
这是一本可以重塑爱情观的书。
作者以两性关系为主导,结合大量科学依据而非主观感受,向我们娓娓道出亲密关系的形成秘诀。
相信不论我们和另一半处于何种阶段,这本书都能让我们享受到亲密关系中的安逸与和谐。
3《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一切答案都在这本书里,教你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4《沟通的艺术》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
你是否说话过于直白,不讲情面?你是否说话过于委婉,言不达意?你是否不会沟通,倍感挫折?
这本书以100多篇文章,通过对50多部热门美剧、**和真人秀的分析,让你在轻松阅读中掌握沟通准则,帮你解决沟通中的所有困境。
5《人性的弱点》卡耐基
这是一本提高情商和沟通技巧的宝典,带你了解人性中的弱点。
迅速掌握人际关系的3大基本技巧、让他人喜欢你的6种方式、更好说服他人的9种诀窍、家庭幸福的7个黄金法则等干货。
从而让你在任何场合都能影响和领导他人,取得成功。
6《精力管理》洛尔
很多时候我们没能成事,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精力没管理好。
这本书教你从意志、思维、情感、体能四个方面管理精力,帮助你建立精力管理系统,让生活发生看得见的积极改变。
7《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罗伯特·戴博德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
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8《人间值得》中村恒子
人如何度过一生,才不会辜负生命?
面对人生的终极问题,作者中村恒子,将其90年的人生智慧,化为这本书六大篇章。
作品中关于工作、爱、人际关系、幸福、死亡等课题的诚挚箴言,陪同无数人走过人生低谷,让他们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仍然有热爱生活的勇气。
9《不抱怨的世界》威尔·鲍温
一套震惊世界的心灵励志书,它用一只手环向我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
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
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10《断舍离》山下英子
该书主要讲述了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
学会断舍离,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
古语有云: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家财万贯,不如书香静气。”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它能使你精神得到慰藉,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超越时空,与智者对话,汲取智慧,为自己的人生幸福奠基。
阅读不会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久坚持,必将展现厚积而薄发的力量。
有的人能体察到细微的东西,而有的人不能。
一个人如果在人际交往中缺乏敏感度的最直观体现,就是做事没有分寸,说话不知轻重,无法理解别人的暗示,甚至你讲个高级点的笑话他都听不懂。
在《未来简史》这本书中,赫拉利提出一个公式: 知识=体验×敏感度 。
赫拉利说在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现代,想要寻找人生的意义,就得有体验和敏感度。赫拉利说敏感度的意思就是你要 从经历中获得体验,用体验改造自己。你通过不断地体验能对世界产生更深的理解,最终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敏感度,就是人文主义者的自我修养。
敏感度是可以学的。
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体会到严重后果之后,能做自我总结,那么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事,你就会特别敏感,做事就会有分寸了。
这里就需要我们“ 刻意练习 ”。
敏感度过高是不是好事?
也不是。
有些人就是特别敏感,别人随便一句话,他还以为是什么暗示,别人随便开个玩笑,他可能会生气。我觉得 有些信息最好忽略,没必要过度解读 。
提升敏感度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另一项技能, 忽略 。
看到但是假装没看到,这是被动的忽略。根本不往那个方面看,这是主动的忽略。想要有这样的忽略水平,就必须得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我们应该只在重要的事情上保持敏感度,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放松敏感度。
那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呢?
琢磨事儿,琢磨思想,才是用到了高级的地方。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艾莉诺·罗斯福有句名言:“ 伟大的头脑谈论想法,中等的头脑谈论事件,弱小的头脑谈论人。 ”
有个著名的故事说,西汉丞相丙吉去地方视察遇到有人街头斗殴,他视而不见,又见到一头牛似乎病了,却很仔细地去查看牛的病情。
下属就问他为什么不管斗殴这样的大事,反而关心牛生病了这样的小事。
丞相说,斗殴是地方官的事儿,“宰相不亲小事”,但如果牛生病了就说明可能今年气候异常,这才是大事。
想要获得这样的功夫就得多积累实践经验、多读书、多了解这个世界。
没人知道故事究竟是何时诞生的,也没人知道虚构故事是否只是人类的权利。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有一个有趣的观点——人类是依靠虚构故事的力量才成为万物之灵长。
随着人类演化至今,我们已经不知道第一个围坐在篝火旁讲诉故事的远古智人是谁,但可以体察的是,人类在讲故事这条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至此诞生了民族、法律、国家种种概念,跨越了采集文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来到现在的信息时代,故事本质上是虚构的,但他团结了原本一盘散沙的远古智人,开启了一条弯道超车之路。
故事的题材也发展的非常多样化,从最初篝火旁的鬼神故事到今天多元化的故事类型,我们每天看书看**玩游戏,刷微博刷文章刷视频,也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故事的载体也更多元。
如此多的故事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好故事和烂故事,好故事读来让人啧啧称赞,烂故事则能让人生理不适。如何定义一个故事的好坏其实没有通用的标准,故事发展的同时带来审美的多元,它的好坏更多在于读者阅览之后的感受。
但我认为一个故事的好坏有着最基本的门槛,那就是故事的完整性。
如今短视频大行其道,能认真看完长一点故事的受众逐渐减少,更不用说一些长篇著作。有人觉得短视频更胜传统故事,有趣又短小精悍。
但请扪心自问,刷了一天短视频的你,究竟收获了什么?
短视频吸引我们注意力更多是基于于本能的一些欲望,它使我们无法放下手机、静下心来阅读一个稍长一点的故事。
当然,我也刷短视频,谁会回绝自己本能的欲望呢!不过,我更期待看到一部开头惊艳,中间剧情层次递进,最后结尾一鸣惊人的好故事。
故事的完整性非常重要,这是这十几秒的短视频无法做到的事情。
看完一个好故事的感受就像是经历了一次全新的人生,这是一种连续的情感体验。所以,故事的结局非常重要,因为人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但你总要停下来,无止境的刺激情绪,就会沦落到刷短视频中毒般的境地,拿起手机笑嘻嘻,放下手机像木鸡。
所以,故事的结局非常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整个故事的终点线,也承载着作者想要表达故事主旨的任务。
也有人认为故事结尾并不重要,只要过程足够精彩就行了。
其实只需要反问一下自己,一个过程足够精彩的故事再配以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结局,它不香吗?另外,过程足够精彩的故事总会停在一个地方,你希望它停在哪里?
没有无穷无尽、不停延展的故事,即使有,最终也会成为流水账。于是,一个好的结局便能拯救这一切。
《迷雾》的结局堪称神来之笔,当主角一行人行驶在无边无尽的迷雾中,这时故事该如何进行下去,主角一行人弹尽粮绝,心里负荷已经达到最高点,任何情节的延续都是在缓解这种绝望感,故事进行到这里已经像一张拉满弦的箭,不得不发。
于是,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反套路的结局,它将之前积蓄的情绪力量进行了释放,运用一个非常规的结局将故事内涵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闻香识女人》有着足够精彩的故事过程,无论是那段令人津津乐道的探戈,还是高潮上校那段慷慨激昂的演讲,无不成为影视经典。
但是,我始终记得结局,当查理送上校回到家中,我突然明白,当一切归于尘埃,我们最终要回归故土,回到我们爱的人身边。
这就是结局为故事带来的意义,它使故事更加完整,角色的情绪流动停留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一个好的结尾会在故事高潮之后让人久久驻足,不愿离去,细细品味,感受故事传达的人生意义。
当然,一个坏结局也会将你看故事的好心情彻底毁灭
故事是起承转合的,无论故事的结局反转与否,或者是开放式结局,它一定是契合故事所想要传达的主题,如果你想要歌颂爱情,却写了一个出轨的结局。想要歌颂正义,最后好人含冤而死,坏人逍遥法外。
结局与前面故事价值的割裂会造成整个故事的崩坏。
《进击的巨人》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它有非常多吸引人的商业元素,诸如炫酷的立体机动装置,血腥暴力的动作场面,但最令我着迷的是巨人对人性的探讨,对自由的追求。故事来到看海篇后,矛盾冲突由人与巨人变成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人性和自由的探讨有了深厚的现实基础。
故事连接了现实,会使问题变得具象化、复杂化,战争中的人性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话题,它折射着整个战争年代的社会形势、国际形势,人民的心里因素和世界各国的利益矛盾,这是个体难以厘清的问题,作为一部漫画也不应要求它解决这样的难题。
还有关于自由,自由是崇高的价值,但在现实社会中,也是无数哲学家、社会学家反复讨论却没有定论的话题。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这也是作家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故事最终会导向某处,不带主观意见表达的作品不是真正的故事,我们看故事是希望作者针对现实里的一些现象予以回应,表达内心的想法。
然而巨人的作者最终将他的观点导向一个虚无的结局。虚无的结局并不是不行,可以揭示人类的某些深层困境,比如说自由与人类群体属性带来的根本矛盾。
《迷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也是一个陷入虚无的结局。
但不同的是,《迷雾》是一部时长只有90分钟的**,他对人物的刻画是比较中立客观的,观众会被结局震惊,但不至于难以接受。
巨人却不同,作为一部连载10年的长篇作品,观众对里面的人物有着强烈的移情作用。
尤其看海篇之前,巨人更像是群像剧,对每个角色都刻画的非常充分,能轻易感受到角色的人物弧光,增强观众对角色的喜爱,一些角色虽然在早早的在剧情中死去,却深深印刻在观众的脑海里。
看海篇之后,故事结构突然完全聚焦到主人公艾伦身上,变成了传统的单一主人公的叙事模式,其他角色不同程度牺牲了角色塑造的篇幅,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艾伦。
这样的叙事结构不是不可以,只是,作者几乎没有描写艾伦的心理活动,让读者以为作者在憋大招,结果,当最后一话出来后,确实是大招,把读者都整破防了。
这个故事结局之所以难以让人接受有以下几点。
主角艾伦的人物弧光刻画失败,他还是当初那个少年,没有一点点改变。
其他角色在终局之战完全没有令人动容的点(除了三笠)。
很多角色的人物弧光出现了极大的偏离,让人有种前后不是同一个角色的既视感
故事结局的价值甚至摧毁了已经死去了的角色(埃尔文和调查军团的各位)。
作者冒险的把千斤重担压在了艾伦一个人身上,最后却把他描写的像一个小丑,以至于这样的结局令人无法接受。
如果作者的目的就是写一出讽刺剧,那么他前后的笔法是割裂的,结局就像是断崖式跳水,最终摔的粉身碎骨。
我仍然喜欢《进击的巨人》,只是不会再爱了。
故事的结局非常重要,它影响着我们对整个作品的观感。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像一出故事,已经写了好多个章回,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第一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浓墨重彩的篇章。
故事常常会营造两难之境让主人公选择,我们的世界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选择,生存与发展、和平与战争,未来故事将会怎样书写,我不太清楚,只是正在经历着这一切。
但我希望它是有结局的,人类世界相对于宇宙来说只是一瞬间,但此刻我们正亲自书写着自己命运,并与看似必然的结局抗争。
也许人类世界终将归于虚无,但我相信人类也有可能到达宇宙的边界,开启新的篇章。
这好像很狂妄,但是,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可能性的敬畏何尝不是一种谦卑,对于我来说,第一个描述鬼神的人,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也胜过堆砌华丽辞藻的老套故事。
我相信未来还能看到不少颠覆世人的作品,我无比期待着那些日子的到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