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先灭的是韩国。
战国时期秦国先灭的是:韩国。秦始皇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为彻底灭韩,派内史腾率兵对韩进攻,韩无力抵抗,内史腾指挥秦军攻克韩都,俘虏韩王安,把所得韩地改建为颍川郡。这样,韩成为当时六国最先被灭亡之国。
秦始皇先灭了韩国,秦始皇消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燕、魏、楚、齐,秦灭六国之战,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国统一战争,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战国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强大的秦国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
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秦国要先灭韩赵魏是因为当时六国楚国和齐国强盛,而燕国较远,所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
1、灭韩:秦王政十六年九月,韩国南阳守腾主动投降并献出南阳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接收后秦国实际上却以该地为前进基地,作进攻韩国的准备。
秦王政十七年,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2、灭赵:公元前236年,秦国乘燕国、赵国交兵,赵国后方空虚之际,以王翦为主将,分兵两路攻赵,夺赵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十余城。赵军守城据险,避免决战,战事呈相持局面。公元前234年,秦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歼灭赵军10万,杀赵将扈辄。
接着挥军北进,为赵大将军李牧大败于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公元前232年,王翦改变战法,以一部兵力袭扰赵都邯郸(今邯郸市),自率主力由上党郡(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将赵拦腰截断,因李牧预先有防备,受阻还师。
公元前229年,王翦乘赵地饥荒,长途跋涉派部分军队围邯郸,亲率主力东出井陉。王翦施反间计使赵王令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平定东阳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南下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3、灭魏: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军在攻占燕都蓟、取得北方决定性胜利的同时,将主攻方向转向南方。派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北部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十余城。在予以一定打击,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后,即回军北上。
于二十二年突然进袭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
4、灭楚: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5、灭燕:秦王嬴政遂派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二十一年秦军又增加兵力,王翦率军一举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
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但鉴于燕赵残余势力,已成囊中之物,为集中兵力对付魏楚,故暂停进攻。二十四年灭楚、魏之后,秦王赵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6、灭齐:齐国自济西之战(前283年)受到燕军重创以来,实力一直未能恢复。秦国在远交近攻的方针下,采取一切非军事手段,争取齐国中立,以削弱六国抗秦的力量。齐君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对秦亦采取结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五国抗秦。
由于齐王建“事秦谨”,所以“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丞相后胜为秦国重金收买,只幻想与秦联盟,既不与各国合纵抗秦,也不在本国加强战备。齐王完全听信了后胜的主张。直到秦国攻灭了五国以后,齐王才感觉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准备抵御秦军进攻。
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扩展资料: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秦王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秦王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秦王朝虽在历史上拥有巨大影响,但滥用民力,统一仅十余年。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
1、秦始皇统一六国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2、过程简介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军王翦之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当时还有卫国作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废。
据我所知,到张良时代,韩国已经逐渐衰落。在秦灭六国事件中,韩国首当其冲。韩国灭亡,家族覆灭,让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和荣耀地位的机会。因此,他国仇家恨,都集中在一点反秦,刺杀秦始皇。
秦国采取了屠杀的策略来消灭六国,所以六国的贵族大多落入秦国的铁骑和铁剑之下。数百名张良家族成员被秦军杀害,可以说已经摧毁了十个家庭。张亮幸免于难。当然,他对秦始皇恨之入骨,多次谋划刺杀秦始皇。为了报复,他去东方拜访了沧海钧。沧海钧是当时著名的侠客。他手下有许多陌生人。沧海钧很欣赏张良的勇气和勇气。他从学生中挑选了一把大力神,为他做了一把120斤的锤子。经过日夜训练、模拟训练,近百次命中!一切准备就绪后,张良偷偷溜回秦国,关注秦始皇的下落。功夫能报答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东游。张良很快得知秦始皇车队即将抵达阳武县(今元阳县东半部)。于是,张良命令大力神伏击在古柏浪沙,这是唯一一个去阳武县的地方。根据《皇帝和大臣的战车条例》,皇帝的六辆车,即秦始皇乘坐的战车由六匹马拉,其他大臣由四匹马拉。过了一会儿,我看见三十六辆摩托车从西边开往博朗沙。在他们面前,锣声隆隆,马队随后清场。
游行队伍的前面是黑旗和仪仗队,车队两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挤在他们前面。张良和大力神见此,确认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但所有的战车都是四个车夫。很难说哪一辆是秦始皇的车。只有车队中间的那辆车才是最豪华的。于是张良指使大力神攻击汽车。120斤重的锤子把乘客撞死,倒在地上。张亮跳入芦苇中逃离现场。然而,大力神只击中了辅助车,而不是秦始皇。秦始皇多次遇刺,尤其是荆轲刺杀秦,使他更像是背上的一座山。因此,早就采取了预防措施。所有的战车都朝四个方向开着。张良很难判断哪辆车是秦始皇。
这是张良谋刺杀秦始皇的过程。虽然不成功,但张良从此成名于世。“误打副战车”这个成语来源于张良的刺秦。秦始皇遇刺幸免于难是因为他自己的谨慎。但是秦始皇对此事非常愤怒,下令全国逮捕刺客。然而,张良之所以能够“逍遥法外”,是因为没有办法调查。后来,这件事没有解决。
据史料载,秦始皇把六国大部分妃子都纳入了自己的后宫,后来秦始皇驾崩后,这些妃子都一一给秦始皇陪葬了。
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自此秦国首度统一了中国。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建立了大一统的秦王朝。秦灭六国,六国国君的下场可想而知,韩王被俘到咸阳,后来被下令处死;赵王也被俘虏,后来流亡到了房陵;魏王投降于秦国之后,此后就下落不明;
楚王走投无路之后,随兵败自杀;燕王后来逃到辽东避难,最后也被秦军俘虏,此后也是下落不明;齐王因为不战而降,被秦人瞧不起,最后被秦国人活活饿死了。各国王上都不得善终,那么依附于他们不计其数的后宫佳丽又是什么下场呢?
传言秦始皇每次占领一国的国都就建造一个宫室,最终建成了六个宫室,里面藏得都是六国国破时从宫中搜罗的美人。六国的每个君主都是嫔妃美人众多,都被秦王据为己有,那么最终搜罗到一起的美人数量之多,可想而知。考据史料,我们可以发现,秦始皇一一吞并六国后,并没有残忍的杀死这些六国的佳丽,而是将她们一一纳入自己的后宫,转运到咸阳。除了“充实”自己的后宫之外,还有胜利者炫耀的意思。
伴随着秦始皇的驾崩,这些女子的命运也迎来了最后决断时刻。据查《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嬴政驾崩之后,秦二世下令把后宫佳丽们都一并处死给始皇陪葬,当时死了很多人。由此可见这些佳丽们最后的命运是殉葬。
奋六世之余烈的祖龙秦始皇,驱使虎狼之雄师,以摧古拉朽之势完爆六国,九年一统天下,一举消灭战国时代,结束了800多年的周朝诸侯国。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
1、韩
2、赵
3、魏
4、楚
5、燕
6、齐
(秦灭六国顺序图)
秦始皇就是那种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的人,他握有一手好牌,而有能力精图志,一扫六合可谓水到渠成。他的时代是牛气冲天,明君、贤臣、猛将、战略(范雎的“远交近攻”很给力)、天时、地利、人和,秦国悉数占尽!统一六国是必然趋势。秦始皇的统一之路,先从三晋的韩赵魏开始。
一、秦始皇先灭的韩国
本来韩国可以再延续下国命的。
韩国面积最小,实力最弱,距秦国又最近,简直就是兔子的窝边草,随时都能吃掉。更何况秦国按照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这个具有战略远光的总方针,韩国有排名第一了。所谓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嘛!
韩国地处中原,处于四战之地,周边大国虎视眈眈。北有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它没能力往外扩张,经常被其它六国打的体无完肤。例如前265年,秦之锐士猛攻韩国的上党郡,上党不乐意改降于赵,引发秦赵争夺上党的长平之战,秦胜。可见韩国在列强争斗中很悲惨,加上改革图强失败;过外交依附强国失败,这唯一能活命的两条路还都堵死了,秦灭它将不费吹灰之力。
韩非子
韩王为了延续国命,就让韩国宗室韩非去秦国说服秦王嬴政。韩非是荀子最出色的弟子,和李斯是同学,精通“帝王之术”。
嬴政非常喜欢韩非的著述,几乎可以说得上是崇拜,他还发出“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慨。看景不如听景,在人方面也是这样。可当嬴政见到梦里都想见到的高人韩非时却有些失望。韩非子才冠于世,竟然是个结巴嘴,说话都不利索。韩非投其所好,发挥特长,上书来陈述秦纵横天下的大计。当他第二次上书阐明先伐赵缓伐韩时,他的悲剧来临了。他的同学李斯妒忌他的才能,向秦王谗言,说什么韩非有私心,为的只是存韩。结果韩非被投入大牢,让李斯逼着喝毒而亡。妒忌真可怕,庞涓也因妒忌加害自己的同学孙膑,最终死于孙膑之手。韩非一死,韩国很快就亡国了。
公元前230年,享国200多年的韩国被灭,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这一年,秦国的华阳太后去世。
二、第二个被灭的国家赵国,也是最难打的国家。
这要归功于赵武灵王改革的胡服骑射,战国时的赵国以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从“步战”走向“骑战”,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轻松灭了中山国,使赵国成为秦国之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赵武灵王
赵国又是出产名将最多的国家,赵奢、廉颇、李牧、扈辄、庞煖等,战国四大名将有两名(廉颇和李牧)就出在赵国。另外一些名人,乐毅,田单从他国跳槽来到赵国助力,所以说赵国是最有实力与秦抗争的国家。不说以前,就从长平之战后说起,长平之战赵国虽然战败损失40多万兵马,但也让秦损兵折将20多万。邯郸之战,赵国发起山东诸国合纵抗秦,大胜,让秦国损失近20万人。诸国重新夺回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汾城,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等被秦侵吞之地,挫败了秦国的锐气,推迟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就连以后的多次战争赵也让秦国费了很多周折。
例如,宜安之战,李牧在败军之际受命,率赵军在肥(今河北石家庄藁城区一带)击退秦军10万余人,重创秦军。
再一个,公元前232年,王翦(周灵王太子晋的第十八世孙)让一部分秦军袭扰邯郸,他亲率秦主力由上党郡出井陉,被李牧打败,退兵回国。
可是赵国缺少政治家,北部又遇到地震和大面积饥荒,给了秦可乘之机。
公元前229年,秦国派将军王翦率兵,仍由上郡出井陉。与杨端联军,共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直逼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使用反间计,重金收买曾诬陷过廉颇的赵王宠臣郭开,让他诬陷李牧通敌叛国。赵王迁昏聩无能,直接中计,夺了李牧的兵权,不久杀死李牧、废了司马尚,用赵葱和齐人颜聚代之。唉!李牧死,赵国亡!
赵王临战冤杀忠诚良将,军心涣散等于自毁长城。三个月后,前228年秦军杀入邯郸,杀了赵葱,打得颜聚落荒而逃,俘虏了赵幽缪王,赵亡。秦把赵国的所有土地并入为秦郡。
代王赵嘉
赵王的哥哥赵公子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在前222年被王翦之子王贲俘虏,赵国残余势力被灭。
三、第三个被灭的国家魏国
在嬴政还没有正式灭赵时,赵大量的城池就已被秦收入囊中。
秦通过反间计,让魏王安釐王猜疑自己的亲弟弟信陵君,他是魏国的顶级人才。魏王的猜疑导致信陵君心灰意冷,堕落而死。公元前243年,秦趁机伐魏,夺得酸枣、燕邑、虚邑、长平、雍丘、山阳城等20座城池,设置为东郡。接着夺魏国的朝歌、汲地、垣邑、蒲阳、衍邑。
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在秦发兵攻打赵国时,魏景湣王增吓破了胆,赶紧向秦国献丽邑求和。秦忙着打赵,无暇顾及魏,就接受了献地,让魏国暂且延续国命数年。
水淹大梁
公元前225年,赢政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紧闭城门拒降,大梁城高坚固,秦军强攻不下。王贲看着夯土所造且位置低洼的大梁城,灵机一动来了个水到渠成淹大梁。
他派士兵在大梁城的北面挖渠道引来黄河水,引灌到大梁,渠水日夜奔流不息,3个月后,大梁的城墙轰然倒塌,(至今仍被埋在开封市的地下十几米处),秦军涌入城内活捉魏王假。魏王假请求投降,被秦军杀死,魏亡。这个曾在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就亡了,享国170多年。
“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史记·魏世家》
魏国国君昏庸无能而且一直留不住人才,吴起、商鞅、孙膑、范雎一个个跳槽为他国效力,魏王就连自己的亲弟弟这样的人才也容不下,国灭也是必然。
以上三晋国被灭加速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步伐。
四、第四个被灭的国家楚国,楚国是让秦吃大亏的国家
楚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强盛的国家,曾一度称霸中原。
可是在嬴政灭六国,楚燃眉之际其统治集团搞内讧。楚幽王熊悍死,他的同母弟熊犹即位。两个月后,哀王熊犹就被异母兄熊负刍的门徒杀死。就在楚国内部乱成一锅粥的时候,秦于公元前226年攻楚,夺取10余城池。
两年后,嬴政决定派兵灭了楚国。
当时嬴政问血气方刚的李信:“拿下楚国需要多少兵马?”
李信回答:“不超20万”。
连灭三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嬴政回头又问老谋深算的王翦:“老将军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
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
嬴政就说:“王将军老喽!胆子也小了,还是年轻人有气势”。于是就发兵20万让李信指挥,派老将蒙武与其配合。
王翦
王翦面子挂不住请病假回老家了。
李信刚开始打的挺顺手连连取胜,殊不知中了楚军的计谋,楚军故意示弱,使李信掉以轻心,好让项燕的精锐在后面突袭。项燕尾随李信大军三天三夜,攻入2个军营,杀死7名都尉,败逃回国,这次的失败是秦灭六国中败的最惨的一次,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嬴政不得不放下面子请王翦出山。
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秦国的这次吃亏,让嬴政在一定程度上失了颜面,也让秦重新审视楚国,不得不对其慎重对待灭楚、灭其它国家的大计,最起码不可急于求成。
王翦率60万兵马攻楚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杀死楚军统帅项燕,攻占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平定了楚国长江流域,公元前222年,楚亡。
楚国若不是内政腐败、奸臣(费无极、靳尚、公子兰等)祸国、昏君误国一定会再延续数年。
五、第五个被灭的国家燕国
荆轲剧照
当秦国大军压境时,燕君吓得喜胆战心惊。燕太子丹稍作反抗了一下,他破釜沉舟让荆轲刺秦王,可荆轲刺杀失手被嬴政的侍卫杀死。这给了赢政增兵伐燕的理由。公元前226年,秦军拿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李信率军穷追猛打,逼太子丹逃至衍水。太子丹在深水中憋气躲过一劫,但后来他爹燕王喜为保燕国,派人砍了太子丹的头,献给秦求和,可这依然没有阻止秦灭燕的步伐。公元前222年,秦派王贲伐之,辽东破,燕王喜被俘,燕灭。
六、灭齐国,齐是最容易灭的国家
齐国亡国的时候,它还有雄兵数十万,没反抗就投降了。
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也曾位于强国之列。但是,在燕任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赵、韩、魏、楚五国伐齐,被连下73城后,就一蹶不振了。当时齐国就剩莒和即墨这两座城了,惊慌失措的湣王逃入莒(jǔ),死在楚国的将领淖齿的刀下。齐湣王的侍臣王孙贾振臂一呼联合400名莒人群殴杀淖齿,为湣王报了仇,立湣王之子法章为齐襄王。田单辅佐齐襄王,离间乐毅,迫使乐毅跳槽到赵国,凭借莒、即墨二城用“火牛阵”收复70余城,齐复国,可这仅仅昙花一现。 田单功高震主,引来齐王猜忌,他被迫跳槽到赵国出将入相,从此齐更加摇摇欲坠,无力抗秦。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王贲伐齐。王贲给齐王建送去一封信,诈其曰:若投降就封你万户侯,齐王想都没想直接开门投降,齐亡。齐王建最终被扔到荒郊野外活活饿死。
在秦始皇灭其它五国的时候,齐国当吃瓜群众,长平之战时,赵向齐求救援军粮,齐王不顾唇亡齿寒之道直接拒绝,当其它诸侯国联合抗秦时,它躲起来观看。昏庸的齐王建在位44年竟不知防患于未然,任用贪财好利的奸人后胜为相,后声很容易就被秦用钱财收买,开开心心做了秦国多年的内应,齐不亡才怪。
山东六国在苏秦的努力下,抱团取暖的合纵,秦国一点办法都没有。可后来张仪的连横让东方六国争相讨好秦国,最终一个个被秦国灭掉。苏轼的父亲苏洵在其《六国论》中明确提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李斯见嬴政后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趁昭襄王及先王之热打铁”,马上发动兼并六国的战争,否则时不我待,一旦给予六国喘息之机,纵然“黄帝之贤,不能并也”。但由于当时丞相吕不韦主政,嬴政没有军权,只能徒呼奈何。
公元前238年,嬴政“千呼万唤”终于亲政。五年之后正式发动兼并六国的战争。前233年,嬴政派桓齮率10万大军攻赵,赵王迁派李牧迎战,秦军折戟沉沙。之后,嬴政又将目标锁定韩国,仅用一年时间,一举击溃。随后,秦国将原韩国领地划为颍川郡,统一六国的序幕正式拉开。
那么,秦始皇为何要先灭韩国?仅是因为韩国最弱吗?背后又经历了哪些波折呢?
韩国之由来韩国源为周之宗室,同晋国宗室一样,同属姬姓。春秋末期,晋国崛起了以韩康子、魏桓子及赵襄子为首的三大宗室。晋国分裂,初现端倪。宰相智伯发觉苗头不对,于是采用“螳螂捕蝉,麻雀在后”之计,派韩康之与魏桓子攻打赵襄子,并承诺取胜后均分其封地。
公元前433年,韩、魏兵临赵地晋阳。赵襄子不慌不忙,对韩、魏二人说:“此智伯坐收渔翁之利计耳,奈何为他所诱?然赵、韩、魏三家倾轧,实弱己而强彼,终为伯所并也!”
赵襄子的意思是说智伯居心叵测,盼着咱们三家大打出手,待两败俱伤后,他好趁机将我们逐一吞并。且不论智伯是否有此意,但是韩、魏这两货开始动摇,最终与赵达成共识,反戈智伯。之后,韩、赵、魏先分解智伯封地,后瓜分晋国,各自为国。
韩国弱吗?相比较赵、魏两兄弟国而言,韩国确实很弱。放眼其他各国,韩国四面受敌。首先从位置上讲,韩国处于秦、魏、楚、赵的包围之中,所以被四邻逐渐蚕食的现实注定了它强不起来。不过,韩国硬是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苦撑了200年之久,而且还展现了它昙花一现的强大。
公元前362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主持变法革新,使韩国一度出现“国治兵强,无侵韩者”之局面。但是,申不害变法的核心是“权谋”,而不是如商鞅一样的“法制”,所以注定了韩国走了一条驾驭臣民、督则百官过之,制度与法制欠缺的歪路。因此,君臣钩心斗角,精于算计,荒于政务,最终导致政治腐败,国力衰减。
然而,韩国之所以在强国环视之中生存下来,并不是靠的低眉顺眼,四处讨好,而是令人忌惮的武力。韩国武力之强,主要表现在武器制造水平上,其弓之强、弩之硬、剑之锋,均领先于其他六国。所以,韩国在外战时占有“兵器之利”的优势,被称为“劲韩”。
因此,韩国本身并不弱,令它致弱的根源是地理位置的不利及治国理政之才的缺失。而著名的大才韩非一心为国,却得不到韩王的重用,反客死于秦,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不过,韩非生不逢时,即便得到重用,他也不可能阻挡韩国灭亡的脚步。前254年,韩国正式向秦称臣,标志韩国名存实亡。
首战嬴政之犹豫,螳臂当车之韩非秦兼并六国,整个计划的制定者是李斯。按李斯的建议,秦国应毫不犹豫地剑指韩国,但嬴政却犹豫了,原因就是韩非的存在。嬴政仰慕韩非之才,向韩王安索要之,并不惜以战争手段迫之。但是,韩非却以“韩使”的身份入秦,其气节令嬴政钦佩。
韩非到达秦国之后,马上向嬴上疏,提“存韩灭赵”之策。韩非的理由是,韩国无力对抗秦国,名为一国,实为秦郡,必要时还可在秦灭其他五国时出一份儿力,这是其一;
其二,秦国的真正对手是赵国,因为赵国从来没有放弃对抗秦国,而且一直在筹划合纵、扩充军备。
其三,如果秦国执意灭韩,韩国必拼到鱼死网破,届时还会同魏、赵等国结盟。
就在上疏过后,韩非马上提出兼并六国之策:
取信魏国,送于人质,使其保持中立。送重金于楚国大臣,离间赵楚关系,破坏赵楚结盟的可能。待上述两条策略实施成功后,挥师赵、齐。灭、赵之后,以文书形式接管韩国,并接收领地。总而言之,韩非此举既从秦国的现实考虑,也为韩国的灭亡拖延时间。
嬴政可以采纳吗?或可一试,但这是一招险棋。因为如此一来便给了韩国观望的机会,如果秦国顺利灭赵、齐,自不用说韩国到时会俯首贴耳。如果秦国出师不利呢?韩国会不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呢?所以,这些问题不光嬴政会考虑,而且还会成为李斯等人攻击韩非的把柄依据。
从李斯的内心来说,他考虑的并不是韩非之策的可行性,而是担心韩非留在秦国会取代他的位置的问题。所以,李斯给嬴政的建议是韩非之策不仅不可用,而且还要提防他回到韩国后会为患秦国。言外之意,只能杀不能留。
起初,嬴政认为李斯之言合情合理,所以将韩非下狱,准备罗织罪名处死。而李斯担心夜长梦多,嬴政反悔,于是同时间赛跑,急匆匆送去毒酒。结果嬴政果然后悔,但为时已晚。
韩非死后不久,韩国便向秦国“纳地效玺”,无需秦国用兵,其灭亡已经进入倒计时。显然,如果韩非健在,定然会设法寻找一线生机,而不是坐以待毙。
公元前231年九月,秦国正式大兵压境,韩王安献地求合,以幻残喘。第二年,嬴政派内史腾再次“光顾”韩国,韩军溃败而散,韩王安沦为俘虏。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何首战灭韩秦国首选韩国,与韩国的“弱”有很大关系,显现有捏“软杮子”之嫌。另外,兼并六国是一场系统性的战争,韩国被灭,从心理上可震慑其他五国,削弱它们抵抗的意志。而于秦国来说,更需要用“开门红”来提振三军士气。
从另一方面讲,韩国的位置是阻挡秦国东出的咽喉要冲,尽管其实力不济,但是关键时刻也能起到让秦国短时间窒息的作用。因此,秦国为确保兼并天才,万无一失,必然会步步为营,从而不至于陷入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即便是几率不大,但不能不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