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周邦彦的《苏幕遮》原文如下
原文
Sū mù zhē
苏 幕 遮
[Sòng] Zhōu bāng yàn
宋 周 邦 彦
Liáo chén xiāng, xiāo rù shǔ
燎 沉 香, 消 溽 暑。
Niǎo què hū qíng, qīn xiǎo kuī yán yǔ
鸟 雀 呼 晴, 侵 晓 窥 檐 语。
Yè shàng chū yáng gān sù yǔ, shuǐ miàn qīng yuán, yī yī fēng hé jǔ
叶 上 初 阳 干 宿 雨,水 面 清 圆, 一 一 风 荷 举。
Gù xiāng yáo, hé rì qù
故 乡 遥,何 日 去?
Jiā zhù wú mén, jiǔ zuò cháng ān lǚ
家 住 吴 门, 久 作 长 安 旅。
Wǔ yuè yú láng xiāng yì fǒu
五 月 渔 郎 相 忆 否?
Xiǎo jǐ qīng zhōu, mèng rù fú róng pǔ
小 楫 轻 舟,梦 入 芙 蓉 浦。
译文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天刚亮鸟雀就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地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原来昨夜下雨,快天亮时才停,鸟雀都在欢呼天放晴了。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注释
燎(liáo):烧。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沉,古时作沈。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旅:客居。
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赏析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说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圆润,就足以流传千古。至于神理或说神韵,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可把这三句译成白话:“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词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写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因为他的故乡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下片开头他就扪心自问,何时才能重归故里呢,那美丽的吴门,苏小小居住的地方。“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结尾三句,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这时词人忍不住喊道:打鱼的大哥 ,还记得我吗?我是美成啊!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这首词写游子的思乡情结,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至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之间,当时周邦彦一直客居京师,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读音:[niǎo]
鸟
(鸟纲动物的统称)
鸟(学名:Aves),又称作鸟儿。定义:有羽毛几乎覆盖全身的卵生脊椎动物,字典解释:脊椎动物的一类,温血卵生,用肺呼吸,几乎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大多数能飞。在动物学中,鸟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流线型(纺锤型或梭形),大多数飞翔生活。体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变成翼(有的种类翼退化);胸肌发达;直肠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有助于减轻体重,利于飞行;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心搏次数快。体温恒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还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气囊,用来帮助肺进行双重呼吸。
起源
鸟类起源的研究,经过了主要这样的一些阶段。
1868年,赫胥黎提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赫胥黎是英国著名的一个生物学家,也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坚定支持者,同时他也是首先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的一位学者。
到了1927年,丹麦古生物学家海尔曼在他1927年发表了一本非常经典的著作《鸟类的起源》书中提出,鸟和恐龙虽然十分相似,但恐龙因为已经十分特化,所以鸟类可能不会从恐龙直接起源,而是和恐龙有一种共同的祖先,这就是槽齿类。所谓槽齿类,就是说比恐龙更加原始的一种化石类群,这个类群被认为是产生了恐龙、鸟类、鳄鱼等现代一些主要的脊椎动物大的类群,它出现的时代可能会更早一点,比侏罗纪、白垩纪还要早的三叠纪出现。这种学说从提出来以后,一直盛行了大概有半个世纪。
鸟的起源
从1973~1985年,恐龙起源说再次复兴。学者在研究脊椎动物化石的时候,发现有一块被鉴定成翼龙的化石具有羽毛,进而找到了另外一件始祖鸟化石。这种偶然的发现,使学者将鸟类和恐龙的关系连接到了一起。1986年一直到2013年,恐龙起源学说不断盛行,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支持了这样的一种假说。
来自于中国的带毛的恐龙,如中华龙鸟是第一个身上保存真正的分叉羽毛的恐龙化石。该化石的发现,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很大的轰动,被认为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最重要最新的证据。
甚至有学者提出恐龙没有灭绝,我们所见到的现生的鸟类都是恐龙,生活在南美的蜂鸟当然就自然而然成为最小的恐龙。
鸟类的起源是复杂的问题,当更多证据被发现后,或许还有其他的解读(普遍认为,中华龙鸟是鸟类最早的祖先,不过中华龙鸟还不是鸟,仍然属于恐龙的一种)。[1]
鸟类是6500万年前白垩纪物种大灭绝事件中的幸存者,那次事件灭绝了地球上的恐龙,只有部分鸟类的祖先存活了下来。而基于基因组数据的新研究表明,恐龙灭绝后1000万年至1500万年间,鸟类经历了一次“超级物种大爆发”,后来逐渐演化出了1万多种被称为新鸟纲的鸟类,95%的现存鸟类来自这一新鸟纲鸟类。[2]
“候鸟”的读音是:hòu niǎo
解释:随季节变化迁徙的鸟类,如大雁、燕子等
出处:晋 陆云 《赠郑曼季往返》诗之三:“潜介渊跃,候鸟云翔。” 冰心 《寄小读者·通讯二十七》:“早春的天气,朝阳正暖,候鸟初来。” 峻青 《海嘨》第二章十:“深秋季节,正是候鸟南迁的时候,树丛里有着各种各样美丽奇特的候鸟。”
正确笔顺: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横、
读音:niao
总画数:5画
脊椎动物的一大类,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的鸟都会飞,也有的两翼退化,不能飞行。如燕、鹰、鸡、鸭、鸵鸟等都属于鸟类。
鸟,长尾禽总名也,象形。——《说文》
飞鸟遗之音。——《小过》
我则鸣鸟不闻。——《君_》
有鸟高飞。——《小雅苑柳》
鸟乃去矣。——《大雅生民》
兽奔鸟窜。——苏轼《教战守》
鹓鸟的读音是yuān niǎo。
鹓鸟是指一种鸟类,也称为“鹞鹰”。它的学名是 "Milvus migrans",属于鹰科鸟类。鹓鸟通常有黑色的羽毛和易辨认的分叉式尾巴。关于鹓鸟的读音,根据普通话的音译规则,可以将其读作 "yuān niǎo"。
鹰科鹞亚科鸟类。其为中国二级保护动物。鹞鹰主要分布于整个北半球的温带和北方地区以及南美洲的南部。鹞鹰为中型猛禽。其体细瘦,体羽单色不鲜艳,背羽一般呈灰褐色,腹白色带赤褐色;喙小,腿长,尾长。喙小,面上的羽毛呈脸盘状。每窝产4~6枚污白色或淡蓝色的卵,最著名的是白尾鹞(Circus cyaneus,英国称鸡鹞,美国称沼泽鹰)。
鹞鹰低飞于草甸和沼泽上,觅食鼠、蛇、蛙、小鸟和昆虫。体长约50公分(20吋)。雀鹰,猛禽的一种,比鹰小,
羽毛灰褐色,腹部白色,有赤褐色横斑,脚**。鹞鹰喜在近水沼泽地区栖息及繁殖。其主要以猎食鼠类及小型鸟类为生。
鹞鹰的主要分布范围
1、欧洲:鹞鹰在欧洲大陆广泛分布,包括西欧、中欧和东欧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等。
2、亚洲:鹞鹰在亚洲也有广泛的分布,覆盖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蒙古、哈萨克斯坦等。
3、非洲:鹞鹰在非洲大陆几乎遍布全境,从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到南部的撒哈拉沙漠边缘都有它们的踪迹。
4、澳大利亚:鹞鹰也被引入到澳大利亚,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栖息地,尤其是在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
总的来说,鹞鹰是一种适应性强的鸟类,可以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栖息地中找到,包括草原、森林、湿地和城市地区等。它们在这些区域中寻找食物,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鱼类和鸟类为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