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终一统天下却是位于西陲的秦国。后来秦王嬴政登基后,逐渐消灭了六国,可是有一点却不明白,在秦国先灭韩国之后,为何其余五国还不反应过来,联合起来抗秦。这反而会更有胜算。甚至是秦灭赵后,其余诸国还是无动于衷呢
秦灭六国
这就涉及到秦国的国策“远交近攻”和纵横学的“连横”之术了。
六国联合抗秦那是指苏秦时代六国的“合纵”,六国确实是有一段联合抗秦的时期。只可惜苏秦死后,张仪的“连横”还是生效了。
“连横”就是秦国与暂时不接壤,没有太多利益冲突的国家结盟,然后利用六国之间的固有矛盾逐个击破,从近到远。为此,秦国(最西方)和齐国(最东方)王族之间通婚,换取秦灭三晋(赵魏韩)时齐国袖手旁观。而对楚国,则是贿赂楚国权臣和楚王宠妃,甚至最后借会盟软禁了楚怀王。
没有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六国合纵那就是个笑话而已。腐朽的韩国本来就无力抵抗。长平之后元气大伤的赵国又中了反间计自毁长城舍弃了李牧。魏国则是在春汛时疏于防护被秦国引水淹了。三晋被灭后,秦国一方面利用楚王人质,一方面让王翦假装驻守麻痹项燕,然后突然60万兵马齐出灭掉了楚国(其实楚国在此前就被秦、晋攻破了好几次国都了,但因为楚国人口太多没能灭国)。
此时只剩燕国和齐国,燕国太弱,无力抵抗。而齐国最后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当初信任秦国的姻亲关系而付出了代价。
战国七雄先后灭亡的顺序依次是:韩,赵,燕,魏,楚,齐。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1、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国灭亡。
2、公元前229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灭亡。
3、公元前225年,秦军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4、公元前225年,秦军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俘虏楚王,楚国灭亡。公元前223年,击破项燕,全面占领楚地。
5、秦于公元前226年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歼了逃到辽东的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
6、公元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扩展资料:
秦并六国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经过十几年的休整,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邦联制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
说到战国七雄,那咱们熟的不能再熟了。齐楚燕韩赵魏秦。
不过你们别理解差了,以为战国时期只有这七个国家,其实并不只是。只所以有战国七雄这称号,是指战国时期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的统称。除了这七个诸侯国之外,还有越国、鲁国、宋国、中山国、郑国等处在这七个诸侯国夹缝中的小国。而且这些小国到最后的命运,那只有被战国七雄给吞并了。
众所周知,最后的结局是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并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既然题主问到“秦国灭六国的顺序”,我就简单说一下。
这第一个被灭的,自然而然就是最弱小的韩国了。由于地势位置原因,韩国虽然强盛一世,但终究躲不过地缘因素,处在秦国、魏国和楚国之间,四面受敌,即使想要崛起,那也是难上加难。只需一天时间,魏国大军就能够兵临韩国王都新郑城下,不过魏国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韩国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不过随着秦国的强大崛起,韩国显然是阻挡了秦国东出的道路。公元前230前,秦王嬴政灭韩。
这第二个被灭的,就是赵国。这个国家可千万别小看他,在战国后期,也只有赵国的军队能与秦国有一战之力,这还多亏了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所实行的“胡服骑射”,让赵军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不过很可惜,在长平一战中,赵国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此,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一战。公元前228年,在灭掉韩国的第二年,赵国王都邯郸被攻破,赵国亡。
随之而来的就是“三晋”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魏国。这个国家也是作死,曾经在战国初期,率先变法,成为诸侯国之中的霸主,在魏惠王在位时,国力达到鼎峰,连当时的秦国都屡屡败在其手。可也就是魏惠王后期,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味穷兵黩武,最后在马陵一战,国力衰弱,自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掘河沟灌大梁城,城破,魏国亡。
三晋皆灭,可以说秦国东出之路再无阻挡。剩下的那只有齐楚燕三国了。
楚国,这个国家地处南方,国土面积在诸侯国里是最大的,不过封建程度很低,大部分地区还是实行奴隶制。在公元前225年,秦王派李信率20万大军南下灭楚,不过遇到了项燕,20万大军大败,后来名将王翦亲自出马,足足率60大军,在公元223年,大败楚军,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
燕国,除了韩国以外,那只有燕国最弱,因为地处偏北,国力孱弱。在赵国灭亡后,深知秦国不久就北上灭燕,作为燕国的太子姬丹,他派遣刺客荆轲前往咸阳刺杀秦王,不过却失败。秦王恼羞成怒,大举进攻,燕王败退到辽东。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
剩下的最后一个,齐国。他当然留在最后了,因为他在最东方,总不能秦国绕道吧。随着其他五国的覆灭,齐国的灭亡早已注定。刚打下燕国的秦将王贲从燕地南下,很快就攻破了临淄城,齐王建被俘,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
先赵后魏能够满足天时地利人和,先魏后赵的损失太大,没必要。
一、与魏为友,针对共同的敌人,有利无弊。晋国的领土被韩、魏、赵三国瓜分以后,因为领土分配较为混乱,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所以大大小小的战争从未停止过。赵国其实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潜在对手,在当时如此混乱的局面下,依旧一步一步的吸取人才,壮大军队,若给他太长时间,怕是兵强马壮,再难攻打。如果先将魏国灭掉,那么赵国就会利用地理、人文等优势将魏国的一部分土地和人员收入编下,会使赵国的实力再进一步增强,等到再次攻打赵国时,秦国的损失就会大大增加,严重阻碍秦统一六国的步伐。
另外,如果先灭掉魏国的话,三晋联盟出现的可能性会非常大,对秦国自然是相当不利的;但是反过来讲,先赵后魏的话,这种情况会得到相当的改善,至少魏国的实力是被秦朝牢牢掌控的,而且在赵国被灭掉以后,魏国的屏障作用就不存在了,直接一举灭掉就可以了,所以最初秦朝决定灭掉六国之时对楚和赵的政策就是稳住楚魏,灭掉韩赵。
二、选择所要消灭的国家地理位置决定了后续战争可能出现的情况。魏国处于赵国和楚国之间,若直接攻打,很容易使三国联合,遭到强烈的抵制,甚至有可能秦会兵败;魏国介于秦国和齐国之间,相当于秦齐两国的一个屏障,在攻打其他国家时,齐国自然不能伸出头来咬到秦国,所以暂时不攻打楚国是能够减少齐国对秦国的威胁的,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先攻打魏国。
三、天时也是战争开启的一个重要指示。在秦国攻打其他六国的大势已经具备之时,赵国面临了大旱的天时,将士的后勤补给力度下降,百姓们忍受饥荒,对于即将打仗的国家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局面。在经历了多个大战之后,秦国完成了对赵国的统一。
01
韩、赵、魏、楚、燕、齐
战国七雄先后灭亡的顺序依次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战国七雄先后灭亡的顺序依次是: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秦灭六国的战略有两个内容,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政采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李斯建议秦王政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
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一场统一战争开始了。当秦王政刚即位的时候,李斯就在向秦王政的上书中指出:秦国已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的郡县的地位了。这说明由秦国统一中国,已经是水到渠成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新兴地主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到秦王政执政时,关东六国先后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