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下秦朝蒙氏家族

介绍下秦朝蒙氏家族,第1张

蒙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蒙恬和蒙毅兄弟。虽然这两位很是有名,但他们的祖父蒙骜,也是秦国一员名将。蒙骜不像王翦是秦国“土著”,他原本是东方的齐国人,秦昭襄王时投奔秦国,在秦国土地上,他本来傲人的军事天赋得以施展,最终官拜上卿。

蒙骜至秦后,屡建战功,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定的基础。

纵观蒙骜一生,只有一次败仗,而这次对方的首领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

扩展资料:

蒙氏溯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之子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时候,黄帝是著名的氏族联盟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后来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

到了夏王朝时候,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老童封到蒙山至双八之城(蒙双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蒙双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双氏,世代相传至今,起源于风姓包氏。

在蒙山(今山东蒙山)设了祭坛,祭祀蒙山之神,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

东蒙主的后裔子孙中,世代居于蒙山承袭东蒙主之职,遂以山名为姓氏,称蒙山氏、东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东氏、山氏、东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出自清朝时期巫罗俊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江西于都蒙氏族人主要集居于盘古山、靖石等地,古今都是当地望族之一。他们的先袓何时何地迁来此地,其族谱记载不一致。

于都蒙氏自称是蒙念五的后代,由蒙信举从南康迁来。

到了公元1995年八修谱时,于都蒙氏又称其先袓原为巫氏,始袓原为福建黄连镇的巫罗俊,传至二十二世时在广东兴宁为官,因犯案逃至江西于都长河堡西山定居,遂改为蒙氏,世代相传至今,并已将其正式定入八修“昌远堂”蒙氏族谱中。

--蒙氏

黄石公,是下邳人。遇上秦时候的战乱,自已隐姓埋名,当时的人没有知道他的。起初张良改名换姓,藏在下邳,在沂水的桥上去散步游逛时,遇到一位老人,还没有互相拜见,黄石公故意把鞋抛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预先不知道是诈,有些愕然想揍他;因为见他年岁大了,才强忍怒火,下了桥,给他把鞋取上来。

于是就跪着给他穿上。那位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把鞋穿好,笑着走了。张良感到很惊诧。他大约走出一里远,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年轻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后的清晨,你在这里和我会面。”

张良更觉得奇怪,又跪下说:“是。”五天后的早晨,张良去了约定的地方,黄石公生气的说:“你与老人约定,为什么后来?”再五天后的早晨约定,张良天不亮就去了,黄石公又早在那里了,又生气的说:“为什么晚来?”又五天的早晨的约定,张良半夜就去了。

过了一会,黄石公也来了,高兴的说:“孺子可教也!”于是拿出一本兵书给张良,说:“你回去读他,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三年之后,你见到的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于是离去,看不见了。张良天亮翻开书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

张良认为这事很神异,于是把自己的学说四处游说,他们都不采纳。后来与沛公在陈留相遇,沛公采纳他的话,最终有了功业。十三年后,跟随高祖退到济北谷城山下,得到一块黄石,张良于是像对宝贝似的建祠供奉起来。一直到张良死,将他与石头一起埋葬了。

扩展资料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  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张良得到《太公兵法》后。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

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 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

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

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张良

前两天,《国家宝藏》第三季关于秦始皇帝陵的内容如期播出,最后一个环节看到富大龙先生演绎的嬴政,让我这个精秦政粉落泪。记得追《大秦帝国之纵横》这部剧还是在2014年我刚踏入大学的时候,当时便被秦国那种虽身处逆境仍积极东出的精神所打动。

后来在Coursera上选修了吕世浩老师的课程,有一个作业是介绍一个历史人物的。本想写秦惠文王,无奈史书资料太少,所以便把目光转向王身边的张子。魏皮秦骨的张仪,暗淡叹息“王上,张仪回来了”的相国,潦倒笑谈“敬这大争之世,敬这小酌之时”的张子,同样让我念念不忘。

感谢富大龙老师演绎了虎狼之君,感谢吕恩泰先生演绎了白衣卿相,感谢《大秦帝国之纵横》演绎了那段赳赳老秦岁月!

张仪,姬姓,张氏,名仪,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

张仪刚开始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苏秦认为自己比不上张仪。学成以后,张仪便开始到各国游说诸侯。

曾和楚国丞相一起喝酒,期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因为张仪生活贫困、品行低劣,便诬蔑张仪偷了玉璧并拷打他。但张仪一直不承认,终被释。张仪妻子因此很生气,认为张仪如果不读书游说,就不会受此侮辱,但张仪却不以为然,认为只要自己舌头还在,便还有机会。

张仪因在苏秦这受到侮辱而非常气愤,认为各诸侯国中只有秦国有能力威胁赵国(因为此时苏秦在赵国当官),便前往秦国。

在苏秦的暗中资助下,张仪顺利见到秦惠文君。秦惠文君拜张仪为客卿,共同商讨攻打各诸侯国的计策。

这时,之前帮助张仪见秦惠文君的人告诉张仪受辱、苏秦暗中资助等事的原因、经过,张仪恍然大悟,为感谢苏秦,承诺苏秦在赵国当权时,绝不让秦国攻打赵国。

通过归还蒲阳、派秦国公子到魏国做人质、劝说魏王等方式,让魏国将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张仪因此被封为秦国之相。

拥立秦惠文君为秦惠王,与秦楚二国会盟于啮桑。为了秦国利益,到魏国出任国相,游说魏国退出合纵盟约,臣事秦国。

后又为了秦国利益,到楚国游说。借用诈,破坏齐楚两国关系,使得秦齐两国联合,占据楚国土地。为平息楚怀王怒气,二进楚国,在靳尚、郑袖的蛊惑下,张仪得到赦免。

为了破坏合纵联盟,张仪游说诸国,先后在楚国、韩国、齐国、赵国、燕国等诸侯国游说,获得各诸侯国国王的款待、承诺。

结束各诸侯国游说后,张仪回秦国报告,没到咸阳,秦惠王便去世。新任国君秦武王不喜欢张仪,加之其他大臣中伤,且诸侯国见武王与张仪有矛盾,纷纷回到合纵联盟。张仪只好回到家乡魏国,再任魏相。

协助魏国智退齐国进攻,第二年,卒于魏国。

1、随机应变,百折不挠

张仪身上有很强的生命力,百折不挠,而且会根据局势的不同而灵活多变。在苏秦这受到屈辱,他虽气愤但不气馁,根据当下时势判断出自己应该投奔秦国。其实张仪在投奔秦国之前,已多次碰壁,如在楚国被诬、于赵国被辱,但为了心中的追求,依旧百折不屈,知难而进。

2、恩怨分明,勇敢无畏

纵观《史记·张仪列传》,不难发现,张仪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有恩于他,他定竭力相报。如为了报答苏秦资助之情,在苏秦执政赵国期间,绝不让秦国攻打赵国。再如为了报答秦惠王知遇之恩,不顾危险,勇敢无畏,出任魏相、二进楚国、游说诸侯。同时,与他有怨者,他定不饶恕。如任秦国客卿,立马写信警告楚相,以报诬蔑偷玉之仇。又如在秦惠王面前中伤陈轸,以报争宠之怨。

3、巧舌如簧,不惜用诈

张仪的口才非常好,能用一番精彩的演讲折服各诸侯王。与苏秦游说策略不同,张仪游说诸侯时侧重从诸侯面临的困境、与秦国和好的优势、不与秦国和好的劣势等角度进行劝导、游说,颇有震慑作用。同时,为了不战而夺人之城,张仪不惜用诈,欺骗他人,最有名的就是欺骗楚怀王。

1、主观原因:言而无信,难以立身。

张仪为了破坏合纵联盟,为了不战而夺人之城,巧舌如簧、多次用诈。虽然短期来看,诈能使张仪快速达成目标,但最终必定破坏张仪甚至秦国之信用。诈,成就了张仪,让张仪从客卿升至国相,并不断挑战合纵联盟;诈,也毁灭了张仪,让张仪成为几大诸侯王的眼中钉,成为秦国门客中伤张仪的把柄,也让张仪失去了用武之地。

2、客观原因:秦惠王去世,秦武王不信任。

张仪这匹千里马,因为遇到秦惠王这位伯乐,因为有了秦惠王的信任与重用,而有了用武之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但随着秦惠王的去世,加之秦武王的厌恶、门客的中伤、各诸侯国墙头草一般的行径,张仪所做的努力,辛苦的游说,都付诸东流。

苏秦: 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景春: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甘茂: 始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开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

李斯: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司马迁: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刘向: 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诸葛亮: 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左思: 四海齐锋,一口所敌,张仪、张禄亦足云也。

司马贞: 仪未遭时,频被困辱。及相秦惠,先韩后蜀。连衡齐魏,倾危诳惑。陈轸挟权,犀首骋欲。如何三晋,继有斯德。

司马光: 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而仪、秦、衍最着。

邵雍: 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

历史对张仪的评价,多是善辩、无信,太史公更是称张仪为“倾危之士”。在我看来,善辩是张仪的特长,正是因为他的善辩,才让他在历史上留有一席之地。至于无信,我承认之,但同时,我认为,这不是张仪的性格,而是教育、环境、局势使得张仪选择了这个。

张仪是魏国人,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被称为三晋。三晋西有秦,东有齐,北有匈奴南有楚,可为四面楚歌。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政治影响,三晋之人多是善变之人,他们避免冲突,强调运用权术谋略而达到目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张仪或多或少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同时,张仪师承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鬼谷子有四个著名的学生,除了张仪、苏秦,便是孙膑、庞涓。从孙膑的《孙子兵法》中可以知道,诈是一种策略。兵不厌诈、不战而屈人之兵,都是兵法策略的一种。见叶知秋,我们从孙子兵法中能大致推断鬼谷子的纵横之术、推测出张仪苏秦等人所学的知识。教育是最能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在纵横之术的影响下,辅以过去所成长环境的影响,张仪的思维必定是灵活多变、见机行事、为达目的不惜用诈的。

故,我认为,善辩是张仪的特长,是他赖以生存、藉以成名的优势;无信是张仪基于生长环境、教育环境的影响,根据战国变幻莫测的局势所选择的一种处世之道,这并不是错的,相反我认为张仪非常识时务,并积极融入当时环境,这也反映了他随机应变、懂得变通的优点。

而太史公称他为“倾危之士”,我认为这是因为太史公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从儒家的角度进行批判。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一个人的行为,不同学家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得出的结论都是不一样的。也许张仪的行为,在儒家看来是“非大丈夫之所为”(孟子曾从大丈夫的角度来批判过张仪所为),但从其他学家看来,也许张仪的所为是顺应时势发展。因此,我从秦国的角度来看,并不认为张仪是“倾危之士”,相反,正因为张仪,秦国才不用被困在函谷关内,秦国这匹狼,才终于摆脱函谷关这枷锁、扑向中原。

人是复杂的,是立体。从史书中来看,在巧舌如簧、言而无信之外,我觉得张仪是一个很真实的人,懂得报恩,也懂得报仇。同时他也是一个勇敢无畏的人,难以想象,为了建功立业,为了报答秦惠王的知遇之恩,他能以前秦相的身份出任魏相,在魏国的朝廷里默默为秦国做事;能为了秦国利益,不顾楚怀王怒气、不管个人性命,二进楚国;能为了破坏合纵联盟,辗转各诸侯国,积极游说。是的,张仪聪明、懂得见机行事、懂得巧舌如簧,而且看清事态本质,知道藉助靳尚郑袖来保全性命。但别忘了,所有的一切,所有的谋略,都是基于对未知局势的预测、判断,如果中间出了差错或者变故,张仪随时面临失去性命的危险,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知难而进,带着梦想、带着感恩,大无畏地前进。

张仪,善辩、无信、真实、勇敢,一个立体的人,一个灵活的人。

1、(汉)司马迁   《史记·张仪列传》《史记·苏秦列传》《史记·秦本纪》

《史记·韩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2、(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三》

3、维基百科     张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张仪

一、蒙氏家族对秦朝巨大贡献

蒙氏家族与秦国政治发生联系,始于秦昭王时蒙鹜自齐人秦,蒙瞥为什么离开齐国并一定投奔秦国呢就齐国方面来说,较大的事件就是孟尝君田文专权,连年发动战争,使得齐国国力大伤,如苏代所言,“南攻楚五年,畜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候。……其民力竭也”。另外,由于齐守昌王等人的暴虐无道,当时齐国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非常尖锐。各种危机日益加深。从齐秦间关系方面来说,作为战国前的两个大国,当时双方正处于合纵连横的激烈斗争中。公元前298年,齐联合魏、韩攻秦,迫使秦求和;公元前294年,齐国又采取祝弗的计谋,任用秦的五大夫吕礼为相,“欲深取秦也”;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而尊齐渭王为东帝,以此拉拢齐国“约伐赵”,但齐守昌王旋即去帝号,依苏秦合纵之计“倍约去秦”,两国间战事连绵不绝。蒙鹜正是在“齐之罢弊,君臣不和”的背景下携子孙离开齐国而投奔秦国的。蒙瞥离开穷途末路的齐国后,既未投中原的三晋,也未奔南楚北燕,而是越过中原,到了地处西边的大国秦国,则充分体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在战国七雄中,齐、秦两大强国一度出现对峙局面,左右着战国前期的历史。但齐国到守昌王时期,逐渐走上衰亡之路。而与此同时,秦国在秦昭王时期迅速发展,内守耕战之策,外攻韩、赵、魏、楚诸国,初步奠定了日后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蒙鹜的投秦顺应了当时由秦完成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在蒙氏家族的发展史上具有着转折性意义。

蒙鹜投秦后,从秦昭王二十二年至秦始皇七年,数次领兵出征,据《史记》的《六国年表》、《蒙恬列传》等篇记载,秦昭王二十二年他领兵伐齐,庄襄王元年伐韩,二年攻赵,三年攻魏,始皇元年又平定晋阳之乱,三年先攻韩后攻魏,五年再次攻魏,在长期征战中,为秦取得大片土地。受蒙鹜的影响,其子蒙武亦成长为秦的军事将领,他曾于秦始皇二十三年为裨将军与王剪一同攻楚,杀楚之将军项燕,第二年,又领兵再次攻楚,俘虏了楚王,与其父统一全国后,为秦的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是蒙武的两个儿子蒙恬和蒙毅。《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参加灭齐有功,任内史。秦统一六国之际,匈奴乘机南下,占据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新生的秦王朝面临匈奴严重威胁。三十二年,蒙恬受命率军30万北击匈奴,次年收复河南地,击退匈奴700余里,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蒙恬吸取战国时期据险防御的经验,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燕、赵、秦5000余里旧长城,并修筑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构成了秦朝北方漫长的防御线。匈奴慑于蒙恬兵威,不敢进犯。

蒙恬不仅为秦的统一战争出生人死,而且还在统一之后,奉命北逐匈奴,连长城,并驻守上郡十余年,这对巩固秦朝的统治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蒙恬应该是功不可没的。由于蒙氏家族对秦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和信任,因此蒙恬之弟蒙毅也受到秦始皇重用,“位至上卿,出则参乘,人则御前”,始终陪伴始皇左右。蒙氏家族成为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最显赫的家族。

二、蒙氏家族悲惨结局

始皇三十七年冬,秦始皇巡游会稽山途中患病,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祈福,七月,秦始皇在沙丘病死。由于秦始皇生前未曾确立太子,因此,随秦始皇巡游的中车府令赵高勾结了秦始皇的少子胡亥,并拉拢了承相李斯,暗中策划篡位阴谋,矫诏令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尽,囚禁了蒙恬和蒙毅兄弟。结果,使胡亥在上下勾结、里外串通后终于登位,称为二世皇帝。最后,又赐死蒙氏兄弟,蒙氏家族走向衰落。

蒙氏兄弟的不幸,从表面上看,是由于赵高与蒙氏兄弟的矛盾所致。赵高曾经犯有大罪,蒙毅受命公正执法,但后来秦始皇又改变了主意,“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为此,引起赵高对蒙氏的怨恨。于是,当秦始皇一死,赵高就怂恿胡亥先囚蒙恬于阳周,又囚蒙毅于代。然后‘旧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幼之”,最后蒙毅、蒙恬先后被逼自尽。但是,实际上问题不仅仅如此简单。虽然赵高在迫害蒙氏兄弟的过程中起了极坏的作用,但蒙氏兄弟的悲惨结局关键在于他们卷入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与少子胡亥间的斗争中,成了皇室内争的祭品。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但由于经常给秦始皇提意见议论时政,招致秦始皇的不满,始皇将他赶出京城到外地做监军,恰好又是做了蒙恬的监军。秦始皇将扶苏交给蒙恬,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对蒙恬的尊重和信赖,但这也决定了蒙恬后来的悲剧命运,因为蒙恬与扶苏就此结成了不同寻常的关系。胡亥要做皇帝,就要除掉扶苏,而要除扶苏,就必除蒙恬。胡亥虽说是少子,但由于得到秦始皇的宠爱,得以跟随左右,而他又与赵高关系甚密,尽管胡亥起初对赵高策划的沙丘阴谋有些疑忌,但在赵高的游说下,终于抵御不了皇位的诱惑,对赵高言听计从,而赵高也企图通过胡亥取得更大的权力,他曾说,“方今天下之权命悬于胡亥,高能得志焉”。

这样,蒙氏兄弟与赵高的矛盾,又同扶苏与胡亥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故而秦始皇一死,赵高、胡亥一伙便篡改诏书,将始皇帝给扶苏的诏书“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改为对扶苏、蒙恬的指责,并在最后写到:“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得此假诏后,信以为真,未听蒙恬要求进一步证实的劝告,即行自杀。蒙恬不肯就范,被传令使者囚禁起来。接着,赵高又对胡亥说:“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于是胡亥又下令囚禁了蒙毅。胡亥即位后,依赵高之意,分别派使臣去代和阳周,逼死蒙毅和蒙恬。所以说,蒙氏兄弟的悲惨命运,与秦始皇死后扶苏和胡亥争夺皇位继承人有着密切关系。

三、蒙氏家族的衰亡隐含也是秦朝衰亡的重大原因

秦的崛起并统一六国,收用了原来其他国家的许多杰出人才,而且获益匪浅。但是,正是由于官吏来源的复杂,使得统治阶级容易形成小集团而产生矛盾,最后导致分裂。胡亥得势后,蒙氏兄弟惨遭不幸,一些宗室大臣“相连坐者不可胜数”,“群臣人人自危”。至于胡亥的兄弟姐妹们,亦被胡亥一一除去,或被戮身死,或被逼自尽,使得“宗室振恐”。然而,悲剧并未就此而止息。紧接着,赵高唆使胡亥治左垂相李斯之罪,并于秦二世二年冬将其“论腰斩咸阳市”,夷三族。受此牵连的右垂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亦被迫自杀。次年,赵高又伙同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及自己的弟弟郎中令赵成,发动兵变逼胡亥自杀,而赵高所拥立的秦王子婴又设计让人刺杀了赵高,并夷其三族。此时,刘邦的军队已逼近咸阳。最后,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了。秦末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反秦战争,这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是,秦朝在秦始皇死后统治集团的分裂及自相残杀,尤其是暴虐的胡亥及阴险的赵高一伙掌握了政权,胡作非为,更加剧了各种矛盾。这也是促使秦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此巨变是以蒙恬兄弟之死为开端的。诚如蒙恬所言,“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厚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蒙氏家族对秦王室可谓忠心耿耿,功绩卓著,但最终却惨遭不幸,蒙氏家族的衰亡,正是秦朝衰亡的开始。一个家族悲剧,隐含了一个王朝终结的原因,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657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1
下一篇2024-02-21

随机推荐

  • 草本滋养沐浴露详细资料大全

    康宝莱草本滋养沐浴露,蕴含多种保湿、滋润成分,洁净的同时舒缓肌肤,令肌肤光滑、柔润不紧绷。基本介绍 中文名 :草本滋养沐浴露 外文名 :BodywashShower Gel 产品简介,公司简介,产品特点,使用建议,产

    2024-04-15
    49500
  • 费文磊是哪个公司的?鑫广绿环副总经理

    费文磊先生:1974年8月出生,汉族,本科学历,自2011年12月起任公司副总经理。1997年7月至2009年9月历任上海一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经理、伟翔环保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经理、上海伊纳思贸易有限公司经理。2009年9月起至今任职于

    2024-04-15
    34400
  • 妮维雅小蓝罐国产版的所有评价?

    妮维雅小蓝罐国产版评价:1、妮维雅小蓝罐可以作为妆前打底,让妆容更加服帖。2、温和滋润,更易被肌肤吸收,给肌肤深层提供水分和养分的同时还能时刻得保湿肌肤的润泽。3、妮维雅小蓝罐可以用作妆前打底,滋润皮肤减少卡粉的情况。还能用作身体细节部位的

    2024-04-15
    28700
  • 《开始推理吧》白宇骑机车出场,镜头特写,是不是非常帅气呢?

    《开始推理吧》这档节目已经开播了,白宇也参与了这档综艺节目的录制,在出场的时候白宇也是骑着机车出场,特别的帅气,非常酷炫的一个出场,镜头特写非常的完美,白宇的这个造型确实非常的帅气,这个出场也惊艳到了很多人,没有想到白宇还会骑机车,这也是特

    2024-04-15
    26500
  • 雅诺秀植物精华祛纹露祛除纹身管用吗?是不是骗人的

    不会啊!雅诺秀植物精华去纹身还是蛮神奇的。原本和用过的人差不多,一个月后、纹身已经淡去了。。。。可能因为心急吧!有点不耐烦了············还是在朋友的鼓励下,坚持用完了。。。现在比起那些激光之类的,效果是我见到过最好的一个了纹身是

    2024-04-15
    25400
  • sk2清莹露护肤品适合什么肤质呢?那么该如何正确使用呢?

    sk2清莹露适合什么样的皮肤?sk2清莹露适合大部分肤质。可用于油性皮肤、干性皮肤、混合性皮肤。另外还有去除角质层的作用。保湿皮肤效果明显,也可用于所有敏感肌或痘痘肌。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对清营洗液成分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出现红

    2024-04-15
    26000
  • 妮维雅活力清新爽身气雾

    是一款活力清新爽身的气雾,令肌肤持久保持干爽舒适,令人感受妮维雅始终如一的温柔呵护,鳄梨萃取物,香体同时为肌肤提供滋养。带来一整天的清新感受。有效止汗长达24小时。散发爽朗清新的柠檬草香气,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滋润呵护腋下肌肤。不含酒精,任何

    2024-04-15
    32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