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明显的证据,完全可以说明,就算招驸马抛弃原配,自享荣华饿死父母,逼迫韩琪自刎而死,陈世美也可以无罪——最起码不会是死罪。
秦香莲拿着韩琪自刎的钢刀在包拯轿前喊冤,包拯让手下请陈世美过府议事,陈世美来了以后,包拯并没有马上说要治他的罪,而是宁愿自己在皇上面前去替陈世美一力承担,让陈世美认下秦香莲。
如果此时,陈世美能够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认下秦香莲,安顿好她们母子三人,事情将是一个圆满的大结局,虽然可惜了韩琪一条性命,但毕竟人死不能复生,他属于因公殉职,完全可以上报朝廷,获得嘉奖,拿来一大笔抚恤金,只要不层层盘剥,都给了韩琪家人,也算是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至于安顿香莲母子三人的方法,应该有很多选项,聪明如陈世美(具体事项包拯也会帮忙呢)并不需要多为难就可以处理得很到位。
然而陈世美毕竟是个小地方出身的眼界狭窄情商极差的人,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官位与身份,不止一次的叫嚣:你能把我这么一个当朝驸马怎么样呢?(这个叫嚣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是不是感觉从古至今不绝于耳?)
正是这样的叫嚣,才把他自己逼上了死路。
我记得金庸在《鹿鼎记》里面借助韦小宝这么评价过当官的窍门:花花轿子众人抬。官员之间相处,跟流氓之间相处,看似大相径庭,其实原理接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互相留住面子。
包拯是谁?八府巡按,刚刚陈州放粮回来,手里掌握着皇上钦赐的三口铡刀,皇上赐给包拯那三口铡刀,本意绝不是让包拯去铡凤子龙孙的,但是既然依靠包黑炭处理政务,总要给个面子,所以就赐了三口铡刀,钦差大臣,先斩后奏的权力。
包拯当然懂得这层含义,所以只要不是让他特别的下不来台,绝不会一定把高级官员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送去铡刀里面,咔嚓一下的。
然而,陈世美偏偏就是那个特别不懂事,特别不知天高地厚的。这是第一个原因。
如果皇姑搬来国太以后,国太能够圆滑一些,老包啊,感谢你呀,让俺闺女知道了陈世美原来是这么个东西,我们一定要严厉惩罚他,不过呢,他毕竟是驸马,你俩同朝为官,他不会说话,我替他给你陪个不是,当然,赔不是并不为了减少对他的处罚,这是我这个当丈母娘的私人关系,咱们还是要执行国法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嘛。
如果国太能放下身段,如此这般的让包拯顺顺气,最起码可以保障不会马上把陈世美杀掉,那么只要当天不死,国太晚上回去跟皇上一念叨,第二天皇上降旨,让包拯押送陈世美去御审,陈世美的命也就保住了。
国太不懂人情世故,这倒难怪,一个深宫大院的娘们,不懂道理不会做人也算正常,现在的一些父母,不也一样吗?
国太仗势欺人,抢了秦香莲的一双儿女,让包拯用陈世美来交换。
包拯满肚子不高兴,但是善良还是占了上风,他首先为香莲的儿女考虑,劝香莲撒手作罢。其实,此时的包拯,犯了很严重的错误,险些把他自己以及香莲母子三人的命搭进去。
然而秦香莲不糊涂。一路挨门乞讨来到京城的过程,让秦香莲对人事,看的真切无比。她已经看到了危险,所以使出了激将法,最终包拯在国太的逼迫下,面子下不来,又在秦香莲面前对不起铁面无私的公知称谓,一狠心,罢罢罢,铡了。
秦香莲很清楚,事情发展到今天,不是陈世美死,就是她们娘三个死。一旦陈世美被放出来,他为了掩盖真想,肯定会致他们于死地,就算陈世美不去这么做,皇姑国太也放不过秦氏三人了。
包拯也一样,知道了皇家丑闻,能让你胡言乱语吗?不弄死也得丢官罢职,正是因为秦香莲有了这么清醒地认识,所以才用激将法,让包拯骑虎难下,一声开铡,了断了一切。
所以说,不要再傻了,陈世美的死,不是简单的因为抛弃了秦香莲,其实另有原因。
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京剧《铡美案》选段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
状告当朝驸马郎。
欺君王、瞒皇上,
悔婚男儿招东床。
杀妻灭子良心丧,
他逼死韩琪在庙堂。
将状纸压至在了某的大堂上,
咬紧了牙关你为哪桩!
扩展资料:
《铡美案》根据明代《包公案百家公案》和清代《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续七侠五义》改编,又名《秦香莲》,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讲述了家境贫寒陈世美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
秦香莲久无丈夫音讯,携子千里寻夫至京,而陈世美拒不相认,又恐节外生枝,派韩琪追杀秦香莲母子,秦香莲哭诉真情,韩琪自刎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
包公先劝陈世美认亲,陈世美不认,包公决定以法铡死陈世美,皇后和公主都来求情,包公执法如山。
-铡美案
传统戏剧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据《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以求仕进。后因来投者日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他进京赴考时,曾以钱财相助,因遭总管家回绝,顿生报复之心,遂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而抛妻灭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编成戏剧《秦香莲》,在陕西、河南等地演出。相传清末一河南剧团到均州演出此戏时,陈的一个后人看了,气得当场吐血,陈世美第八代孙还组织家族众人,当场砸了该剧团衣箱,并殴打演员死伤数人,演出被迫停止。
一般地方和一般人看此戏并不把它当真,可是在丹江口市(原均州),陈姓居民一向认真对待此事,说这个戏冤枉了好人,因而愤愤不平,不许在均县上演陈世美的戏。自1980年以来,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全面开展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当地民众为陈世美鸣冤叫屈,并逐渐用文字发表出来。关于陈世美的冤情便在海内外传播开来,引起越来越多的民间文艺学者和有关部门的研究和重视。
丹江口市的童德伦老人为解开陈世美之谜,花费了数十年心血,他认为:陈世美在历史上实确有其人,当地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世美的碑文记载,陈世美都是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那些强加在他身上的所谓嫌贫爱富、杀妻灭子之事,乃系嫉贤妒能之辈所为。因此,均县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话。
清代陈世美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铡了呢?二百年来,《铡美案》虽然在世上演唱,使陈世美臭名昭著,但从现在搜集的大量素材来看,《铡美案》确属戏剧舞台上的历史“冤案”。
据传,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一个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格外多,他们嫌戏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掌班的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头加个《陈州放粮》的短戏。
戏唱到中午,陈世美的家将韩琪受命追杀秦香莲,又放走秦香莲,韩琪自刎,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中……又是到此煞戏了。看戏的不肯走,大家齐声吼:“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齐向戏台上打来。掌班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乱转,不敢在前台露头,赶紧溜到后台。这时,唱《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未下装,他问:“台下怎么啦?出了什么事?”掌班的一见“包公”,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推着他说:“快,快到前台接着往下唱。”
“包公”说:“你急糊涂啦!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哎呀,事到这般时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说,“陈世美那么大的驸马官,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
黑脸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班人马上场了。唱到他将陈世美一铡,台下欢呼起来。从那以后,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
《铡美案》讲述了北宋年间,民女秦香莲嫁给书生陈世美为妻,然而其夫进京赶考,数年无音信。适逢家乡连遭荒旱,公婆饿死,香莲带领儿女进京寻夫。到京后,得知陈世美考中状元,并招为驸马。
陈世美寿诞之日,香莲闯宫而入,陈竟昧心不认,反将香莲母子三人赶出宫去。三朝元老王延龄得知此情后,教香莲假扮唱歌词的村妇,在酒席宴前借唱戏陈,陈仍不相认,并将香莲赶出京城,暗中命家将韩琪前往杀害,以灭口。
韩琪追至庙中,听香莲哭告实情,不忍杀害,毅然将香莲母子放走,自感难以复命,自刎而死。香莲悲愤已极,前往包拯处控告,包公准状后,召陈世美来与香莲对质。
陈世美自恃皇亲国戚,强词狡辩。皇姑、国太也来威胁。包拯不惧权贵显大义,正义凛然,狗头铡刀下怒斩了那忘恩负义之人。
《铡美案》是根据明代《包公案百家公案》和清代《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续七侠五义》改编的戏曲《铡美案》又名《秦香莲》,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该故事被改编为戏剧和影视作品,戏剧有京剧、秦腔、豫剧、海丰白字戏、海丰西秦戏,也是潮剧经典剧目之一。
包拯与陈世美不是一个年代的人,包拯是北宋朝代的人,而陈世美的历史原型是明末清初一个为政清廉的好官。因为陈世美为官期间得罪了人,才被恶意丑化。所以,《铡美案》的故事情节纯属虚构。
包拯为官35年。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铡美案》又名《秦香莲》,是部群戏,在介绍剧情时一定要交代它的考据,因为这是一出绝对的编出来的戏。
今天,“陈世美”几乎成了忘恩负义的代名词,但历史上的陈世美非但不是坏人,还是一名廉政的清官,而且是明末清初的人,根本不是宋朝人,所以这部分内容一定要交代清楚。
陈世美原名陈年谷,号熟美,均州人,生于明代天启五年,清顺治八年考取举人,顺治十二年考取进士,后被任命为直隶饶阳知县。任期满三年后,吏部考核其政绩最优,升任刑部主政、郎中。
由于政绩突出,陈年谷屡受顺治皇帝重用,被封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康熙十年后,陈年谷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告老还乡。陈年谷不仅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其道德品质也没有什么污点,更没有做出贪图富贵,杀妻灭子之事。
扩展资料
《铡美案》故事由来:
他出身在清朝时期的一个仕官家庭,成年后,便做了一名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待人谦和的官员。
一日,朋友上门拜访,并希望寻得一官半职,陈世美爽快答应并帮助了这位朋友。很快这件事就在当地传开,于是同窗、好友、亲威纷纷上门寻求帮助,由于人数太多实在无法应付,陈世美便吩咐管家将这等人士统统拒之门外。
不久后,一位曾在科考时帮助了陈世美的同窗也来到了陈府,管家在不知名的情况下也将他扫地出门。事后,他非常记恨陈世美,于是执笔将当时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小人所为之事统统记于陈世美头上。
后来此传记被一戏班子所得,于是把他改编成戏剧,在各地上演,于是便有了《秦香莲》——陈世美休妻之说。 世代相传后,陈世美的后代一直不服于这种说法,在传到第8代后,陈的子孙曾将这出戏的道具、人马掀了个底朝天,但都无济于事,陈世美还是背上了千古骂名!
秦香莲的生活原型名叫秦馨莲,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楼人。她是陈年谷的第二任妻子。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根本没有戏剧中所编的那些情节,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秦香莲,把陈年谷化名陈世美,并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改为宋朝,由此也为铁面无私的包公添加了一项本不属于他的“政绩”。
-包拯
-铡美案
人民网-中国10大千古奇冤 陈世美得罪小人背骂名
文/罗汉
11月20日,恰逢周末,我们到了通渭长河镇的银岗山,因为朋友的家在这里,他家隔壁,村子里的新戏楼落成,请了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正在在这里演出。冬日的寒风吹来,,有些刺骨。午后的阳光洒在山腰盘龙寺殿顶的琉璃瓦上, 溅射出万道灵光,盘龙寺前新落成的戏楼雕梁画柱,古香古色,是这个山腰上最气派的建筑,也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乡村露天戏台。
晚上看了甘肃省秦艺术剧院的大戏《铡美案》。
《铡美案》是秦腔传统剧目。宋代陈世美上京应试得中状元,招为东床驸马。前妻秦香莲奉养公婆养老送终后,携子女上京寻夫,陈世美不认妻子儿女,赶出府门,并暗差韩琦于土地庙中将其杀害。韩问明情由,不忍伤害香莲母子,遂放其逃走,自刎庙中。香莲愤而拦路状告于包拯。包拯良言相劝世美,世美拒不相认。包公问罪,刑以铜铡。
原本秦腔名剧《铡美案》,已难得一见。上世纪五十年代,经剧作家王韶猷改编后,现在我们看到的《闯宫》、《杀庙》、《告状》、《扣押》、《面理》、《辨理》六折戏,场场有戏,各有看点。这本青衣、正生、正旦、净角的唱做工戏,盛行于舞台60余年,经久不衰,是西北秦腔舞台上名副其实的经典作品。好多秦腔剧团把它当成看家戏,反复排演,不断增色。尤其下乡必演,逢演必火。
这部戏我通过现场、影视、网络看过无数次,每个剧团及演员的表演各有千秋。以前看过陕西郭明霞、郝彩凤、余巧云及陇上窦凤琴、张兰秦、贺忠宏等众多名家的《铡美案》。今年十一在甘谷大像山下看过易俗社朱海娥、温军海、屈鹏、马一排的演出。刚刚过去的11月又在通渭长河镇的银岗山再次欣赏了甘肃省秦国家一级演员温彩霞、甘肃省秦著名花脸马永红、著名须生演员李峰、青年优秀演员郭峰等演出的《铡美案》。新老演员联袂,承前启后,阵容整齐,整体呈现甚是精彩。整台戏秦腔音乐特色鲜明,韵味悠长,演员功底扎实,唱念做中规中矩,细腻苍劲,淳朴典雅。
甘肃省秦这两年演员整体水平提高较快,可喜的是,一批中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开始挑大梁。郭峰和温彩霞前后场扮演的秦香莲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身份定位,两人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前半部郭峰版的香莲,携一对儿女从湖光乡下到京城寻夫,对陈世美还抱有希望,孤立无援,茕茕孑立,郭峰身材高挑,扮相秀美,唱腔干净甜美,把刚找上京城的江南水乡妇女的无助、羞涩、胆怯与刚毅表现得恰到好处,让人怜惜,心生同情。尤其是杀庙一折中,开头的大段抒情演唱,中间代板、滚白、二六、二反起板的慢留等唱腔很好的完成了人物的冲突与交流,最后接连起垫板。水袖、步法以及圆场、躲闪、下腰等激烈的动作表演到位,唱与做结合得相当完美。看得出,郭峰这名青年演员有着良好的艺术天份和扎实的舞台表演功底,加上她与生俱来的身形条件,很适合饰演秦香莲的艺术形象。
到下半场温彩霞版的秦香莲,已经历了拳打足踢、韩奇杀庙等挫折,由失望到绝望最后愤怒,变成一名坚强执着的革命斗士。温彩霞的表演成熟稳健,戏剧技巧娴熟,把秦香莲思维缜密、底气十足、不依不饶、意志坚定的另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告状控诉陈世美的演唱,高亢激越,在银岗山寒冬的风里传得很远。
这场戏还有一个亮点,杜灵敏和杨昕艳饰演的英哥和冬妹,比以往任何时候巜铡美案》中看到的更传神、更加符合人物形象。以前戏中的英哥冬妹大多都是随便找两个团里的角子跟着香莲母亲跑圆场,要不憨憨的、木木的站着跪着,根本算不上表演,有些甚至年龄、个头太大,与人物形象不相称。而这两位演员都是甘肃省秦年轻一代演员中的佼佼者,平时都有自己的拿手戏。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甘肃省秦注重舞台表演细节、不忽略小角色在整部作品中的积极作用、细致严谨的团风。
最经典的是韩琪杀庙一场,当韩琪得知实情,舍身放生,自刎于古庙,成就了一个千古不朽的正义杀手的美名,褒扬了义士韩琪撼人心魄的精神光芒。这折戏最能触动观众的心灵,历来是谁演谁红。曾和国家一级演员甘肃省秦的西北红生、演了好多年韩琪的贺忠宏老师聊起这段戏,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给我们边讲解边示范,把这一段人物的表情以及唱念做应该展现的神态动作细节分析的入木三分,让人佩服不已。李峰饰演的韩琦做功娴熟、演唱声情并茂,很好地塑造了舍身取义的韩大爷气概。
秦香莲忍着悲痛,怀抱钢刀,向陈州放粮的包文正喊冤。包公接案后,核明了证据,劝陈世美相认,他却忘恩负义,不肯相认,岚平公主与国太又软硬兼施,把包拯置于左右危难的境地。当包拯拿出300两纹银无奈地劝香莲母子回家去,秦香莲气愤地唱出:“香莲下堂泪不干,300两银子把丈夫换,从今后我屈死也不喊冤,人言包拯是铁面,却原来是官官相护有牵连。”包拯听罢,斩钉截铁地喊出"宁可卸去乌纱帽,不怕撤掉蟒龙袍"的呼声,猛然摘下乌纱帽,毅然决定将贪恋荣华富贵、杀妻灭子的陈世美,判以死刑,义正开铡。
这种借包公之手,除却不忠不孝之人的痛快淋漓,象征着老百姓对法律公正的由衷渴望和迫切要求。黑脸包公自故以来就是人民心中高悬的明镜,是人们对苍天在上的自然敬畏,让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弱势群体,看到了一线生的希望,这是古老戏曲留给我们这个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
《铡美案》之所以常演不缀,还在于剧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唱段。这台戏唱词多、唱腔美,可以让演唱者有大段大段淋漓尽致的独唱,音乐唱腔上雄浑博大、悲壮凝重,体现出秦腔悲凉慷慨、热耳酸心的唱腔风格,富有大气、阳刚特性的秦音秦韵的演绎,使这台戏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其中很多唱段如今成为城市公园广场、乡野山沟塬畔戏迷票友耳熟能详、出口便唱的名段。
即使在今天看《铡美案》,震撼人心的笔触还是比比皆是,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剧中的陈世美,是一个犯了重婚罪的领导干部,当痴情女遇上负心汉,到现在也还是影视剧热衷的体裁。我相信,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这部戏都不会落幕。在一定程度上,秦香莲背负着万千受伤女人的心事,彳亍而去。而陈世美永远背着忘恩负义的负心郎的标签,被人唾骂。黑脸包公的一腔正气赐予人间正义的力量。人物形象塑造相当鲜活,每回观看,总让人回肠荡气,浩气穿胸,热血沸腾,热泪涌流。(2017123凌晨初稿于兰州)
韩 琪:(白)狂妇往哪里走?
秦香莲:(白)哎呀!
(唱)猛听得後面追声高喊,
莫非是响马把路断?
莫非是冤家命人来阻拦,
吓得我,吓得我六神无主心战胆寒。
春、冬:(白)娘哙,我肚中饥饿,脚酸手软,走不动了。
秦香莲:(白)哎呀!
(唱)见孩儿哭哀哀,我心如刀割!
(白)我的娇儿哙,你看……
(唱)俺母仔今天难逃这一关。
春、冬:(白)娘哙,我勿,我勿!
秦香莲:(白)哎呀,儿啊,儿哙,快走!
(唱)忽然间眼见小庙在路旁,
踉踉跄跄进庙中。
韩 琪:(唱)飞步急把狂妇赶,转眼不见为哪般?
(白)有了,路边现有古庙,想她母子一定藏在庙内。
不错!待我一足踢开门两厢。
狂妇睇刀!
秦香莲:(白)哎呀!且慢,英雄啊英雄,可怜阮母子乃是落难之人,
身无银两,望你饶命,饶命。
韩 琪:(白)住口!俺并非行劫,谁要你的银子?
秦香莲:(白)你既不行劫,为何要杀阮母子?
韩 琪:(白)你是何人?
秦香莲:(白)贱妾,秦香莲。
韩 琪:(白)果然是你,睇刀!
秦香莲:(白)请慢,军爷啊军爷,你为何苦苦追杀,
阮母子与你何仇?
韩 琪:(白)无仇。
秦香莲:(白)何恨?
韩 琪:(白)无恨。
秦香莲:(白)既然无仇无恨,阮母子身犯何罪,污你三尺宝刀?
韩 琪:(白)哎咋!哎,你犯何罪,我并不知道,
我乃奉驸马爷之命而来的。
秦香莲:(白)什麼,你……你是奉驸马之命而来的?
韩 琪:(白)正是。
秦香莲:(白)你是何人?
韩 琪:(白)校尉韩琪。
秦香莲:(白)哎,军爷啊军爷,且息雷霆之怒,容我母子陈诉苦情,
纵是碎屍万段,死而瞑目,死而瞑目……
韩 琪:(白)哎咋,你讲!
秦香莲:(唱)秦香莲跪尘埃,泪如泉涌,
望军爷容贱妾,陈诉深冤。
阮母仔并无害人犯大过,
只恨我不该生为他妻房。
陈世美贪富贵,天良昧丧,
抛前妻,逐子女,饿死爹娘。
皇纱宫,皇纱宫招驸马,欺君罔上,
才把阮当作了,当作了眼中之疮。
韩 琪:(白)怎说!你,你是驸马的原配夫人?
秦香莲:(白)不敢说假。
韩 琪:(白)哎咋!为何流落於此?
秦香莲:(白)被那冤家驱逐。
韩 琪:(白)今欲何往?
秦香莲:(白)王相爷白扇相赠,上告开封府。
韩 琪:(白)确属实情?
春、冬:(白)军爷哙,可怜阮母子三人日无食,夜无栖。
我爹爹狼心狗肺,你怎可与他平样?
韩 琪:(唱)听她,听她母儿实言来诉,
她原是陈驸马原配妻儿。
陈驸马害人命,为的是富贵,
我韩琪杀无辜,所为那椿?
我若是开生路,将她来放,
当差人怎能够自作主张?
我今日杀了她回宫请赏……
春、冬:(白)娘哙!
秦香莲:(白)儿啊!
韩 琪:(白)见此情不由我冷了心肠。
秦香莲:(白)军爷!
(唱)常言说,害一命不如救一命,
军爷哙,你与阮何冤情?
望你仁慈释放阮,难忘军爷大功恩。
韩 琪:(白)哎咋!我这把钢刀怎能乱杀无罪之人麼?
是了,夫人,你快带公子**逃走,到开封府上告去吧。
秦香莲:(白)军爷!
(唱)多谢军爷施大德,阮母仔结草衔环报恩情。
手携儿女去逃命……
韩 琪:(白)哎咋!
(唱)猛想起驸马爷,欲我鲜血为证。
她母仔已逃去,叫我韩琪怎回宫?
(白)左思右想无主意。啊!这这这……
(唱)心血上潮眼发蒙。没奈何,没奈何再把夫人请。
(白)夫人回来,夫人回来!
秦香莲:(唱)军爷唤阮为何情?
(白)军爷……
韩 琪:(白)夫人,驸马欲钢刀上鲜血为证,我实难以回宫,
请夫人出个好主意。
秦香莲:(白)哎呀!
(唱)适才你说出良心话,转眼为何来反言?
韩 琪:(白)哎,夫人啊夫人,非是韩琪无情。
只是驸马严命,我实难以违抗,实难以违抗哦。
秦香莲:(白)哎呀……儿哙,非是为娘狠心抛恁,
而是那狼心狗肺的陈世美,害俺母子割离,
为娘死後,恁兄妹速速逃回均州,
一路之上,为娘……再无为娘照顾了。
春、冬:(白)母亲……
秦香莲:(白)倘若有人问恁姓名,千万不可说出姓陈一字。
春、冬:(白)母亲……母亲……
秦香莲:(白)罢!将军,
(唱)你快把贱妾来杀死,放我儿女远逃生。
冬 妹:(白)军爷,你将我杀,放我母亲,哥哥!
春 哥:(白)将军,我给你杀,千万不可杀我母亲,妹妹!
韩 琪:(白)罢!
(唱)我韩琪一身抵三命,纵然一死也应该!
(白)夫人,请你把这血书呈交开封府。
秦香莲:(白)军爷!
韩 琪:(白)夫人快走!夫人,庙外有人来了。
秦香莲:(白)哎呀!将军?
合 :(白)将军……
秦香莲:(唱)一见韩琪倒尘埃,我的韩将军哙,
秦香莲好似钢刀刺心怀,钢刀刺心怀。
你为阮母仔三条命,连累你自刎怎应该
韩将军九泉之下待一待,秦香莲替你报仇来!将军哙!
据传,清代一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有一个西秦戏戏班子在海陆丰地区演《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格外多,他们嫌戏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戏班的掌班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头加个《陈州放粮》的短戏。
戏唱到中午,陈世美的家将韩琪受命追杀秦香莲,又放走秦香莲,韩琪自刎,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中……又是到此煞戏了。
看戏的不肯走,大家齐声吼:“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齐向戏台上打来。掌班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乱转,不敢在前台露头,赶紧溜到后台。
这时,唱《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未下装,他问:“台下怎么啦?出了什么事?”
掌班的一见“包公”,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推着他说:“快,快到前台接着往下唱。”
“包公”说:“你急糊涂啦!我在宋朝,这个不是宋朝的陈世美,是个清朝的陈世美,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
“哎呀,事到这般时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
掌班的接着说,“陈世美那么大的驸马官,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
终于“包公”上台铡了陈世美,台下的观众才安静了下来。从此这个西秦戏班的名气在海陆丰地区火爆到了极点。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西秦戏系明代末期西秦腔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代初期,逐渐游离于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别具风格与特色的西秦戏剧种。
西秦腔系明代在甘肃产生的戏曲声腔,据史籍载,甘肃陇山之东,即陇东,也就是陕西陇县一带,古为秦州属地,南北朝时设陇东郡,后置陇州,由于地处秦国之西,故此秦地民俗,习惯称为“西秦”。
可见甘肃调,由地域方位而称“西秦腔”是毫无疑问的。清吴太初《燕兰小谱》记载:
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
戏剧理论家张庚、戏剧评论家郭汉城认为:
远至东南沿海的广东潮汕一带,仍有当年辗转流传过去的西秦腔被保留在那里,在当地安了家,落了户。
后来的西秦戏主要声腔正线调,也许就是早期西秦腔的遗声遗调,如正线剧目《二度梅》、《大红袍》、《仁贵回窑》、《刘锡训子》、《李旦走国》、《游园耍枪》等,秦地明代史籍均有记载,至于传统“四大传”、“八小传”、“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小出”等,皆普遍被保留在秦地诸剧种之中。
西秦戏源自秦腔,西秦戏传入海陆丰,说法有二。一种说法是明代万历年间,陕西陇右有位刘天虞,刘天虞与同代戏剧家汤显祖是攀友。刘天虞到广州做官,带3个西秦腔班子,经过江西流人粤东、闽南、台北一带,后来在海陆丰扎根,并与海陆丰民间艺术和语言结合,逐渐游离于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现在的西秦戏。
又有一种说法,是明代崇祯年间,李自成的败军沿闽赣边界进入广东之后,败军中一些陕甘艺人在海陆丰聚班演戏所留下来的。
西秦戏植根海陆丰之后,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西秦戏的唱、白虽然沿用中州音韵,但曲文通俗浅显,加上艺人们不断学习正字、白字等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以丰富和提高自己,因而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剧种。
明末清初,广州方言地区及潮汕闽南语地区,都有西秦戏流行。一路从湖南、湖北传入,一路从江西、福建传入,故西秦戏有上、下路之分。
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种,以二方为基本曲调,与陕西的汉调二黄近似;平板接近皮黄戏的四平调;梆子与吹腔相近。故有人认为西秦戏与秦腔、汉调二黄、徽剧均有渊源关系。
除正线外,西秦戏的西皮与粤剧梆子相同;二黄接近广东汉剧二黄。伴奏乐器有头弦、二弦、三弦、月琴、大小唢呐、号头等。武戏常用大锣大鼓。
传统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类,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戏,其武打技巧取法南派武功。文戏的主要剧目有:“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提纲”等。
武戏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封神、隋唐、水浒等演义小说。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回窑》、《斩郑恩》等。武打艺术宗南派武功,长于表演慷慨悲壮的历史故事戏。
角色和场面分为“五行十柱”,即打面行分红面、乌面、丑;打头行分正旦、花旦、蓝衫、婆角;网辫行分老生、文生、武生、公末;旗军行分乌军、红军;音乐行分文畔、武畔。著名演员有曾月初、罗振标等。
西秦戏自清代初期在海陆丰形成之后,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加之他们不断学习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如正字戏的三国剧目、昆曲牌子和民间的南派武功等来丰富自己,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剧种。
在清代乾嘉年间,西秦戏竟拥有30多个班子,流行地区从原来的粤东、闽南,扩展到广州、香港及东南亚等地。
到了清代后期,广州、汕头一跃而成为对外贸易城市,人口集中,商业发达,新兴的粤剧、潮剧分别纷纷进入省港和汕头,并且各自以为中心,承值官商酬神演出。
因此原来流行于潮汕的西秦戏,由于唱、白仍操中州音韵,既古老又拘谨,无能与用方言唱、白的潮剧竞争,便逐渐南退海陆丰;另一面,粤剧也锐意改良,唱、白由官话改为方言,有效地占据了粤语地区,又使西秦戏不得西进而止于惠阳东部的闽南语系地带。
当时,由于海陆丰的封建势力仍很稳固,又有足以维持自给的优越自然条件,故西秦戏东、西受阻,集中海陆丰之后,得以偏安一隅,“自耕自食”,少与外界剧种交流,一直保持着固有的古朴风貌。
然而,此时正在急剧变化更新的粤剧、潮剧和广东汉剧,又不断流入海陆丰,刺激了西秦戏;当地群众也不满足于它那种故步自封的状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加上西秦戏和正字戏、白字戏三个剧种的几十个班子,都挤在海陆丰这块狭长的沿海地带,于是互相竞争,促进了西秦戏的变化。
西秦戏在变化中,大大发展与丰富了提纲戏,即纯科白或科白夹唱的剧目。由于提纲戏是用大唢呐和大鼓、大锣、大钹等击乐伴奏,气派雄壮,既适应了城乡广场的演出,又迎合了群众酬神喜庆崇尚热闹的要求,因此给西秦戏开辟了一条从发展走向繁荣的道路。
到了20世纪初,又使西秦戏得以安生和发展。这期间,有一些班子,又冲出海陆丰,闯到潮汕、闽南和广州、香港去。
这些班子其中的顺泰源班、双福和班、赛丰年班和庆台春班,还远涉重洋赴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外埠演出,播下了种子,如吉生、戊生、福婆等,落籍海外,继续从事侨胞业余西秦戏演唱活动,并培养了亚玉、亚苏、亚三、贵金等一批女旦角回国,开创了西秦戏由女人扮女角的历史功绩。
1922年,在中国***领导下,海陆丰暴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海陆丰根据地***彭湃深明戏曲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所以在暴风骤雨般的革命运动中,能很好地争取、团结、教育、改造戏曲艺人,称呼被统治阶级视为“废人”的演员为“善废人”,并与之交朋友。
当时西秦戏的演员戴净、玉生、发旦等,都经常被彭湃邀到“得趣书室”共商改良戏曲事宜,至1925年,终于成立了红色“梨园工会”。
1927年,在红宫举行的“海丰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中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全体代表热烈通过了一条“改良戏剧”的决议案。
除夕,海丰县苏维埃为欢度夺取政权后的第一个元旦,隆重组织戏剧活动,西秦戏顺泰源班应邀演出了《秦琼倒铜旗》提纲戏,大受欢迎。
在历时6年如火如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中,西秦戏和正字戏、白字戏,都得到保护和发展,向来被统治阶级视为“戏仔”,“脚底人”和下九流的艺人,也撑起腰板,开始了做人的权利,投进革命的风暴,充分发挥了他们和戏曲的作用与功能,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西秦戏获得了新生,老一代艺人张汉标、罗宗满、曾月初、陈铭诩、林泳、马富、张木顺、曾炮、林德祥、张德、蔡栗、周世妹、林白妹,以及名演员罗振标、孙俊德、陈伯思、周汉孙、唐托等,都对新中国寄于无限希望与信赖,相继汇集到庆寿年这个唯一的班子。
他们团结起来,仿效大革命时期的做法,把班主制改为集体所有制,改庆寿年戏班为海丰县工人剧团。
1956年,海丰文化科正式建立。有效地加强了对剧团的领导和管理,并积极发动与组织老艺人抢救艺术遗产,挖掘、记录、整理了《仁贵回窑》、《重台别》、《刘锡训子》、《宋江杀惜》、《审冯旭》、《斩郑恩》、《棋盘会》、《胡惠乾打擂》、《桂枝写状》、《秦香莲》、《徐棠打李凤》、《崔梓弑齐君》、《救宋王》、《错园耍枪》、《辕门罪子》等七十多个优秀传统剧目上演。
同时,对唱腔音乐、表演艺术、舞台美术和脸谱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提高,使西秦戏枯木逢春,欣欣向荣,别开新面。
1979年,海丰县西秦戏重建剧团。1991年和1992年先后参加广东省艺术节和全国“天下第一团”展演,剧目《秦香莲》、《斩郑恩》及演员皆获嘉奖。
连年来,七度应邀赴香港演出,传播了乡音,沟通了乡情。与唱片公司多次合作,录制了优秀传统剧目《回窑》、《重台别》、《刘锡训子》、《五台会兄》等16盒磁带,远销重洋。
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祺半夜追杀。韩祺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 包拯欲治陈世美之罪却苦无实证。陈世美假意接秦香莲回驸马府,又以二子逼迫秦香莲在休书上盖印。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韩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不让步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风传中的历史原型(注:系错考证,但影响较大,特此列出) 清代官员陈世美,据传为戏剧《铡美案》中陈世美的原型。
传统戏剧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据《湘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事迹
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以求仕进。后因来投者日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他进京赴考时,曾以钱财相助,因遭总管家回绝,顿生报复之心,遂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而抛妻灭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编成戏剧《秦香莲》,在陕西、河南等地演出。相传清末一河南剧团到均州演出此戏时,陈的一个后人看了,气得当场吐血,陈世美第八代孙还组织家族众人,当场砸了该剧团衣箱,并殴打演员死伤数人,演出被迫停止。
影响较大的错考证
丹江口市的童德伦老人为解开陈世美之谜,花费了数十年心血,他认为:陈世美在历史上实确有其人,当地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世美的碑文记载,陈世美都是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那些强加在他身上的所谓嫌贫爱富、杀妻灭子之事,乃系嫉贤妒能之辈所为。因此,均县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话。 清代陈世美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铡了呢?二百年来,《铡美案》虽然在世上演唱,使陈世美臭名昭著,但从现在搜集的大量素材来看,《铡美案》确属戏剧舞台上的历史“冤案”。 注:由于明人安遇时小说中便出现过此人,因此,童老先生的考证明显是错的。
另一传言
据传,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一个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格外多,他们嫌戏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掌班的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头加个《陈州放粮》的短戏。 戏唱到中午,陈世美的家将韩琪受命追杀秦香莲,又放走秦香莲,韩琪自刎,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中……又是到此煞戏了。看戏的不肯走,大家齐声吼:“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齐向戏台上打来。掌班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乱转,不敢在前台露头,赶紧溜到后台。这时,唱《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未下装,他问:“台下怎么啦?出了什么事?”掌班的一见“包公”,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推着他说:“快,快到前台接着往下唱。” “包公”说:“你急糊涂啦!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哎呀,事到这般时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说,“陈世美那么大的驸马官,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 黑脸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班人马上场了。唱到他将陈世美一铡,台下欢呼起来。从那以后,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
近年不少人经过“考证”,说陈世美其实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陈年谷(号熟美),是被冤枉的,还说陈年谷的两位同学报复诬陷,把陈熟美编成了戏曲中的陈世美。说来也巧,陈熟美和剧中的陈世美都是“均州人氏”。 在清朝之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自称钱塘散人的安遇时,留下了一本书叫《包公案百家公案》,那时的书里第26回《秦氏还魂配世美》就有了均州人陈世美中状元不认妻子儿女的故事,和豫剧《包青天》剧情的前半截极为相似。 大家只要百度一下《包公案百家公案》(该书为小说),就能看到这本明朝的书。这就足以证明有些后人精心考证的《陈世美真相》其实是煞费苦心的假真相。
图书简介:
《百家公案》,一名《包公传》,十卷一百回,明钱塘散人安遇时编纂。最早的版本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 朱仁斋与耕堂刊本。无序跋,前附有《 国史本传》、《 包待制出身源流》,首有“ 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判百家案目录,”正文卷端题《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全像百家公案全传》,版心题《包公传》,现仅有日本名古屋《蓬左文库》 收藏全本,江西省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各藏一残本。
关于陈世美,涉及他的作品中,较出名的有《包公案》(明朝人安遇时作,里面有神话成分)和《铡美案》。两者相似度很高,主角都叫陈世美,其妻都姓秦,都是中了状元后不要妻子。 但两者中的陈世美差别也不小: ①籍贯不同。在《包公案》中,陈世美是“钧州人”(在河南),在《铡美案》中,陈世美是“均州人”(在湖北)。 ②结局不同。在《包公案》中,陈世美是被充军发配,后者是被铡了。 ③妻名有异。在《包公案》中,其妻叫“秦氏”,但没点名,后者则点出名字“秦香莲”。 ④情节恶劣程度不同。在《包公案》中,陈世美派人杀妻得逞,在《铡美案》中情节轻些。 ⑤身份不同。在《包公案》中,陈世美仅是一名状元,而在《铡美案》中,陈世美不仅是状元,还是驸马。 至于其原型,至今并无定论。那位湖北老人“考证”出是他的老乡,显属荒谬。鉴于《铡美案》和《包公案》中有关陈世美的那一节太像,很可能是前者自后者改编而成。 个人倾向于陈世美此人并无原型,纯属《包公案》作者杜撰。可能由于其结局不够理想(陈世美派人把秦氏杀了,性质如此恶劣,结果才判充军发配),清人又给改编成判为死刑了,多少又有些量刑过重。 另补:明人写的《包公案》通篇不曾出现一个“铡”字,因此,那三口极具威名的铡刀应为明人或更往后的
秦香莲
秦香莲,进京告状时年龄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舞台上习惯让她穿一身黑衣服,台词里有“破烂罗裙”之说,足见其形态之穷愁贫贱。一个善良的乡村妇女;一个老公进京考“公务员”一去不复返的寡居女人;一个上要养活公婆,下要照料儿女的撑梁柱;其饱经风霜、满脸写尽沧桑的样子可想而知。且公婆才冻饿而亡,秦香莲勉强用芦席卷了尸体,就锁了大门,带着英哥、冬妹,风餐露宿地来到北宋帝京开封。此时她已手无分文,母子三人就在城南土地庙里歇宿。蓬头垢面地去见已经变心的老公,肯定是一件十分难堪的事。因而,戏便从一开始就惊心动魄地箭在弦上了。
驸马府的门官
这是一个小人物,驸马府的门官,严格讲,他还不配作陈驸马的克星,但他又实实在在地把秦香莲给放进驸马府了。门官是一个典型的小人,他先是以貌取人,咋都不放秦香莲进去。因为这时秦香莲还给陈世美留着一点面子,只说是均州的老乡,千里到此,祈盼见面一叙。谁知门官通禀后,里面传下话来:驸马爷有事,乡亲故人一概不接见。秦香莲有些生气了,但这时她仍然顾及着老公的颜面,总想着能和平解决家庭事变,就让门官再去回话说:“你就说我是英哥之母,冬妹之娘,并非平常乡亲”。门官极不情愿地又去汇报了一次,这回却拿出一锭银子来说:“我家驸马爷吃酒大醉,不便见客,念你远路前来,赏你白银十两,快快离去,若再纠缠,就要大祸临头了”。这回秦香莲真的火冒三丈了,她干脆对门官亮出了“结发妻子”的底牌。门官这个势利小人,咋都不相信眼前这个“衣衫褴褛不堪的乡野村妇”,会是驸马爷的前老婆,少不了一阵劈头盖脸的羞辱。谁知香莲不仅底气十足,而且态度强硬,并且说得有鼻子有眼窝的,门官终于软了下来。但他细一想,又不敢再去通报,就出了个点子,叫秦香莲撕下一块烂裙子,让她在前边跑,他拿着那片破布在后面赶,算是闯宫进府的,以此也好洗清自己的责任。秦香莲二话没说,哗地撕下一块破裙布扔给他,就拉着两个孩子往深宫大院跑去,戏也便由此迅速进入了第一个情节高潮。秦香莲冲进府来,自是吓了陈世美一跳。他先臭骂了狡黠的门官一通,然后便与秦香莲艰难地周旋起来。先是死装作不认得老婆和儿女,看这一招不好使,便又说出倘若认了就会引来杀身之祸,企图以此引起前老婆的同情。谁知受尽千般折磨,来京寻求婚姻“死灰复燃”的秦香莲,咋都不能“体谅”老公的“难处”,不仅要回忆陈世美当初走时的信誓旦旦,而且还要诉说他走后的家庭惨景和进京来一路所遭的风霜之苦,也是想以此唤起陈世美的良知。尤其是英哥、冬妹“爹爹,我们饿坏了,你把我们收下吧,有吃不了的剩茶剩饭,让我们充饥也就是了”的苦苦央求,在一刹那间,甚至也唤醒了陈世美为人父母的天良责任,但很快又在个人前途、生命安全与人格人伦、道义天良的利弊权衡中,毅然做出了灭绝人性的决断,不仅狠心地将母子三人踢出府门,而且还暗派杀手,开始了一场赶尽杀绝的“土地庙斩草行动”。
韩奇
韩奇(此人有的版本叫韩琦或韩琪),是驸马府上豢养的一个门客。平素陈世美待他不薄,“关键时刻”便派上了用场。陈世美唤他前来,先是看了酒,又给盛酒的盘子中放了五十两银子,然后吩咐说:“城南土地庙内,有一秦姓妇人,领着一儿一女,此乃本公的仇人,今派你前去除我心头之患,不得造次。”还不等韩奇问明原委,驸马爷又拿出一把刀来,要他“回宫时需刀头见血”。韩奇就这样被不明不白地推上了杀人犯罪的道路。韩奇进得庙来,不由分说,只是谴责贱妇,不该冒犯皇亲,接着举刀便砍,秦香莲急忙拦挡,并苦巴巴地诉说起冤枉来。韩奇虽属恶人之鹰犬,但却天良未泯,心怀正义,听明原由后,不免生出怜悯之心来,那握刀的手,就哗哗颤抖个不停,他唱了这样几句词:“她母子把我心哭软,刀光霎时不放寒。背地里我把驸马怨,心比狼虎更凶残。你和发妻有仇怨,我和她结的哪里冤。把他的银两我赠予你,你母子逃走莫迟延。”秦香莲正有些惶惑地拉起英哥、冬妹往庙门外走呢,韩奇却又突然大喝一声让她娘仨回来。如果就此将三人放生,韩奇也要考虑一下自己的生命保障问题。秦香莲极理解韩奇处境地唱:“……要杀就把我杀了,留下这儿和女,权当是大爷你亲生。”面对此情此景,韩奇开始了人性的自我“肉搏”,终于,他决定以自己的死,换取她母子三人的生,由此也成就了一个千古不朽的正义杀手的美名。在钢刀最终吻向自己头颅的一霎那间,一个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一样大无畏的英雄刺客形象,便迅速使戏剧出现了撼人心魄的精神光芒。这折戏叫《杀庙》,无论是秦腔还是其它剧种,都因这折戏成就了一个又一个铁骨铮铮的好须生。有些戏,演员挣死挣活,技巧耍得云山雾罩,结果丝毫不能触动观众的心灵。而《杀庙》这曲戏,谁演谁红,谁逮上谁名,皆因戏剧自身的思想情感擢拔力量使然。韩奇英勇地背叛了邪恶的主子,将一把带血的钢刀留给了秦香莲,一桩家庭婚姻纠纷调解案,由此彻底转化为一桩重大的刑事诉讼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