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原料:
以tex表示:1000米重多少克,为计量单位
化纤类以denier表示,定义:9000米重xx克,定义为xxD纱,例如9000米重50克,定义为50D。
棉及混纺以英支以Ne表示,定义:1磅原料可以纺xx个840码,定义为xx支纱。
毛/麻以公支Nm表示:定义:1公斤原料可以纺xx个1000米,定义为xx公支纱
以上都可以换算成tex
尼丝纺是什么面料
尼丝纺又称尼龙纺,为锦纶长丝制织的纺类丝织物。具有平整细密,绸面光滑,手感柔软,轻薄而坚牢耐磨,色泽鲜艳,易洗快干等特性,主要用作男女服装面料。织物组织为平纹组织、变化组织为菱形格、锦纶六边格、尼龙牛津格。
特点
1、尼丝纺是用锦纶(见聚 酰胺纤维)长丝织成的纺绸,又称尼龙纺织物。表面细 洁光滑,质地坚韧,弹性和强力良好,是制做服装和高级装饰性包装用料。经涂层整理,可制做滑雪衣、雨衣、伞面等物。尼龙纺有薄型和厚型两种。薄型重量约40g/m2,经、纬丝一般 均选用单根30旦锦纶丝;厚型重量约80g/m2,经、纬丝采用单根70旦锦纶丝。
2、尼龙纺经、纬丝都不需加拈。坯绸需经精练、染色或印花、热定形整理,也可利用锦 纶丝的热塑性,轧制各种花纹和皱纹。尼龙纺坯绸的后加工有多种方式,有的可经精练、染色或印花;有的可轧光或轧纹;有的可涂层。
3 经布料增白、布料染色、布料印花、布料轧光、布料轧纹的尼龙纺,织物平整细密,绸面光滑,手感柔软,轻薄而 坚牢耐磨,色泽鲜艳,易洗快干。
关于尼丝纺的前处理的几个关键之处:去除PAC的效率如何,退浆工艺的制定;去除油剂和其他杂质,退浆工艺中螯合剂的选择;如果退浆效率在95%以上的话,对染色的匀染性没有太大的问题,不过水质的重金属离子的存在也会影响染色质量,建议选用具有一定螯合功能的酸性调节剂,另外防止残浆的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染色质量有所保障!
尼龙纺坯绸的后加工有多种方式,有的可经精练、染色或印花;有的可轧光或轧纹;有的可涂层。
尼丝纺燃烧时, 一边熔化,一边慢慢燃烧,烧时无烟或略有白烟,火焰很少,呈兰色。有芹菜香味。灰为浅褐色硬块,不易捻碎。
涤塔夫,春亚纺,尼丝纺和塔丝隆的区分
1、 从原料上:
涤塔夫是100%涤纶,是做里布用的;春亚纺也是100%涤纶,档次低品种多;尼丝纺就是我们所说的尼龙布,是用锦纶做的;塔丝隆也是全尼龙丝纺织布。
2、从织法上:
涤塔夫和尼丝纺的织法是一样的,属于一上一下的织法。
塔丝隆的织法,虽说也是一上一下,但它的经向特别的粗,至少比他的纬向要粗1倍。在棉布中的塔丝隆被称为罗缎。
春亚纺的织法和涤塔夫大致相同,这个不太好分,但可以从下列的其他方法中很容易的区分出来。
3、从手感上:
涤塔夫和尼丝纺较相象,春亚纺手感很软,塔丝隆手感很涩。
比较时用面料燃烧法,先分出尼龙和涤纶,尼龙的就属于塔丝隆和尼丝纺;涤纶的就属于涤塔夫和春亚纺;尼丝纺和塔丝隆就不用说了,但涤塔夫和春亚纺的区分在手感上有区别,最重要的是"劈裂",涤塔夫在撕裂的时候,它的撕边和两个边都有较深的劈裂,而春亚纺却没有;不撕布时可以沿布的经向向两边拉,稍稍用力,涤塔夫就会出现"劈裂",春亚纺就不会。
经线丝和纬线丝是丝绸纺织中的原丝分类。经线丝:在纺织中作为经线的丝,它对丝的长度和柔韧性要求比较高;纬线丝是作为纬线的丝,对柔韧性要求不明显。
---------在纺织业中,纺织品的主线称为经线。 分类管理员把这个问题放到地球科学中,可能知道地球仪上的经纬网,还不晓得布匹也是经纬网吧。
1、特点不同:
双绉:织物表面起绉,有微凹凸和波曲状的鳞形皱纹,抗皱性能良好。
素绉缎:亮丽的缎面非常高贵,缩水率相对较大,下水后光泽有所下降。
色丁:光泽度悬垂感好,手感柔软。
2、原料不一样:
双绉是以桑蚕丝为原料;素绉缎全真丝绸面料;色丁原料可以是棉,混纺的,或者涤纶,也有是纯化纤的,是面料的组织不同形成的。
3、手感不一样:
双绉:手感柔软,穿着舒适,质感轻柔、平滑。
素绉缎:手感滑爽,富有弹性,细腻,不会有毛糙的感觉。
色丁:手感柔软有仿真丝效果。
4、用途不一样:
双绉:主要用做男女衬衫、衣裙等服装。
素绉缎:在真丝绸各类品种中使用。
色丁:睡衣面料或内衣,还可以制作床垫、床罩等。
参考资料:
-双绉
-素绉缎
-色丁
这个不难,但是要有经验:
上机门幅=成品门幅(1+染缩)(1+织缩) 由于没见着布,只能取经验值了,
=148(1+24%)(1+12%)
=206 cm
原料用量这个也很简单哦
经向用量=14890(75/9000)11=122
纬向分两种:1 100D涤纶弹丝=14831(100/9000)11=56
2 40D氨纶丝=14831(40/3/9000)11=7
纬向用量=56+7=63
注:以上有好多经验值,比如:11,40/3
我这个只能给你提供参考,实际投产不一样了啊,因为没见着布,呵呵。
不明白再问我。
一、关于纺织的历史
中国纺织发展史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 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
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
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
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隐花孔雀纹锦、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
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罽、 葡萄纹罽、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
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宋代 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
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升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
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
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
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 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
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 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
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
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其它参。
二、棉织品的历史人类利用棉花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000年甚至公元前7000年前,中美洲已开始利用,在南亚次大陆也有5000年历史。我国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起初人们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古代著名的 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由此可见,现今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棉花,最初是被人当作花、草一类的东西看待的。
棉花传入我国,大约有3条不同的途径。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由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最早是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据史料记载,至少在秦汉时期,之后传入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第二条途径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第三条途径是非洲棉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北路即古籍“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
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比中原早,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唐宋时期,棉花开始向中原移植。目前中原地区所见到的最早的棉纺织品遗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也就是从这时期起,棉布逐渐替代丝绸,成为我国人民主要的服饰材料。元代初年, 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元以后统治这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由于非洲棉和亚洲棉质量不好,产量也低,所以到了清末,我国又陆续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良种,我国种植的全是各国陆地棉及其变种。
本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相继开展彩色棉的研究、试验,进入90年代,美国率先在改造利用野生彩色棉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彩色棉,即自然生长的带有颜色的棉花,因其具有天然色彩,无需印染、漂白等我国工序,不仅避免了染料对水质的污染和织物的危害,也降低了工业成本,因而彩色棉织品成为“绿色环保产品”,“市场未来的宠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三、关于纺织的历史中国纺织发展史 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 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
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
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
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隐花孔雀纹锦、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
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罽、 葡萄纹罽、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
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宋代 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
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升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
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
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
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 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
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 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
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
四、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纺织布匹原始社会嫘祖缫丝养蚕开辟纺织的先河。
但也只是传说,没有确切依据。这是棉纺织的历史。
文献和出土的棉纺织品实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较中原为早。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不够发达,边疆地区早已发展起来的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的传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到了宋代,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为流行,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逐渐传入。
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发现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块青灰色棉布(图1)。1966年在浙江兰溪宋墓中出土一条完整的拉绒棉毯(图2)。
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纺织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穿着的手工行业,纺纱织布,制作衣服,遮丑饰美,御寒避风,防虫护体,大约便是纺织起源发展的重要动机。
古史传说中国先民是从“不织不衣”①、“而衣皮苇”②,然后演变到“妇织而衣”③。这种传说是与穿着文化的发展规律相吻的。
据考古资料,中国纺织生产习俗,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见萌芽,距今约 2 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这种原始的缝纫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但却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发轫。
而真正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流行当在新石器文化时期。《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所谓衣裳,便是指用麻丝织成布帛而缝制的衣服。
这则记述反映的正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诞生,麻、丝衣服开始出现并流行的真实情况。甘肃秦安大地湾下层文化出土的陶纺轮,表明原始的纺织业在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便已出现,距今已有 8000 年左右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纺织业开始呈现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大发展趋势。全国各地文化遗址普遍可见到与纺织有关的遗物,其中,最为重要者有下列诸例: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年代近 7000 年。
曾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发现刻划蚕纹四条,并发现苘麻的双股线痕迹和出土了木质纺车和纺机零部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 6000 年。
发现迄今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实物是用简单纱罗组织制作,经线以双股纱线合成的罗地葛布。1926 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经人工割裂过的“丝似的、半个茧壳”,这是迄今最早的蚕茧实物,距今约 5000 多年。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 5500 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头盖骨上的苎麻、大麻布纹和丝帛残片,同出十多枚红陶纺轮。
其中丝帛残片是迄今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 5400 年,1980 年出土两件陶塑蚕蛹,这则是迄今最早的陶塑蚕蛹。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 4700 年。除发现多块麻纺织技术较草鞋山葛布先进的苎麻布残片外,还发现了丝带、丝绳和丝帛残片。
从丝织品编织的密度、拈向、拈度情况看,钱山漾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具有相当的水平。以上实例情况说明,麻织和丝织的技术与习俗,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均已获得迅速的发展和流行。
尤其是草鞋山罗地葛布的发现,证实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即新石器时代的确存在“夏日衣葛”的习俗。《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帛即丝织品,万国持有丝织品,其语虽未免有些夸大,但却反映了禹时及夏朝的丝织习俗的盛行。《帝王世纪》:“未喜(妹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夏桀王为讨好妹喜而撕裂的缯,便是指丝织品之一种。
《管子?轻重甲》:“昔者桀之时,女乐三千人……无不服文绣衣裳者。”这种“文绣衣裳”,自然非丝织品而莫属,以此足见夏代丝织业之发达和丝织习俗之流行。
有关夏代的纺织情况,在考古发掘中也有所表露:1960 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铜铃上,粘附有一层纺织物痕迹,经发掘者观察认为是麻布痕迹。1980 年,二里头遗址Ⅲ区发掘的二号墓中的一件玉圭,在刃部和顶端都粘附有麻布残迹。
1981 年,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的兽面铜牌和一件铜铃上,也都发现麻布痕迹。以上考古发现表明,夏代除了流行如文献传说的丝织业外,在社会的中、下层,恐怕主要是流行麻葛类纺织习俗。
商朝的纺织,至少已有丝织、麻织、毛织、棉织等等。商代的丝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中,已有充分的反映。
甲骨文已见桑、蚕、丝等字,桑字如桑树的象形,商代已种植桑树,这是没有疑问的。种桑是为了养蚕,蚕字也是蚕虫的肖形。
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过半个蚕茧,浙江河姆渡牙雕盅上也见蚕的刻划图形,郑州青台、浙江钱山漾发现的丝织品,均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养蚕习俗存在当确凿无疑,养蚕习俗至商朝更加盛行,这是合乎常规的继承发展,说商代养蚕业十分发达,这也应毫无疑问,殷墟考古发现的玉蚕即是一有力的佐证。养蚕是为了抽取蚕丝,抽取蚕丝后便可以进行丝织,甲骨文的丝字,是两束缠绕好的抽丝象形。
桑、蚕、丝是丝织的前提,种桑、养蚕、抽丝技术的发生与发达,使商朝的丝织业也取得。
五、家庭纺织业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历史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纺织业在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中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手工地毯编织技术介绍
在过去几年里,编织毛衣在某些国家成为了一股热潮。然而,现在这股热潮逐渐冷却下来,许多人在家中留下了未完成的羊毛球。今天,我们将重点介绍毛线编织地毯的特点和知识分析,以便顾客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选择。
手工地毯制备方法
手工地毯编织技术主要包括平纹编织、图案编织、扭曲和编辑等。
平纹编织基于经线和纬线,并根据特定规则连续拾取并相互挤压以形成图案。在平纹编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改变图案编织来编制链扣、十字扣、梅花等。编织类似于平纹编织,但结构紧密,不会露出翘曲。编织线由细绳制成,柳条用于纬线。在编织时,麻线和柳条收紧,结构坚固,质地紧实。手工地毯编织技术2:
钉子由针线或其他原料制成,将编织原料或半成品的两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物体;字符串是将两者合在一起而不是一体化。经常使用的技术包括手指甲、指甲和指甲。
手指甲由手工缝合的钉子如麦秆和玉米壳制成,并制成茶垫、壁挂、垫子等。根据该工艺,它可以分为手工编织(也称为东方毯)和手工编织(橡胶背衬)。手工编织的地毯大多由纯羊毛和丝绸制成。在防火、抗静电、防潮、透气性和染色牢度方面,手工打孔的地毯优于化学合成纤维用作编织地毯的原料。手工打孔的地毯也是用纯羊毛和丝绸制成的。它们经过设计、颜色匹配、染色、悬挂、手工打孔、粘合、悬挂、平面、地毯、毯子、平整、修剪等十几个流程制作而成。将地毯绒头纱线手动插入特殊的轮胎布料中,并将各种颜色线条组合成美丽的图案。手工地毯维护规则
日常护理:在需要时根据毛绒的方向使用吸尘器进行真空吸尘。有时您可以翻转地毯并使用吸尘器吸去其后面的灰尘。如果您的地毯有流苏,最好放上它们在地毯下折叠以防止磨损。专业洗涤:有时需要用棉布浸泡冷水擦拭地毯表面,它就会像新的一样明亮。如果需要对地毯进行更深层次的清洁,应让专业的清洁公司来处理。与所有纺织品一样,地毯避免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去除污渍:羊毛地毯本身有天然羊毛脂,使羊毛是一种非吸收性材料,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能及时处理污渍,可以完全渗透它们在羊毛纤维之前清洁它们。在弄湿污渍时,先用纸巾吸吮。遇到干燥污渍时,先用湿布浸湿冷水擦拭。移动地毯:如果在沉重的家具下面移动地毯,最好放上垫片,以防地毯磨损。另外,特别建议使用一块防滑的衬垫放在小尺寸的地毯和抛光的地面之间,以避免滑倒。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