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代表剧目古装戏有:《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劝爱宝》、《珍珠衫》、《红娘》、《小借年》等。建国初期主演的革命现代戏《兄妹开荒》、《农民泪》、《九尾狐》、《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罗汉钱》等。一九五三年中国评剧团建团后,排了《秦香莲》一剧,她塑造的秦香莲形象是她表演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九五六年《秦香莲》拍成**,她获得金质奖章,蜚声海内
外。六十年代后,塑造了《金沙江畔》中的金秀,《苦菜花》中的母亲,《朱痕记》中的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贞,《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等。
北京市: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锡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安徽省: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上海市: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 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歌仔戏
广东省: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壮剧 苗戏 侗戏
海南省:琼剧 临剧
湖南省: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彝剧 云南壮剧
贵州省: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扩展资料:
昆曲是现存的最古老的戏曲。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原应为“昆”),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参考资料:
评剧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戏曲剧种,乃是中国五大戏曲之一,曾一度认为仅次于京剧,这种极具特色的说唱和表演方式,加上长时间的舞台经验,才成为如今这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
而中国历史上的评剧艺术家自然也是数不胜数,评剧皇后白玉霜绝对算是一位戏曲大师,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双蝴蝶》也因为很难被后人超越,堪称经典之作。
而且她也形成了白派表演艺术,抒情与叙事结合,唱腔婉转折返,绕梁三日,但是如此厉害的评剧皇后的一生却十分坎坷。曾被日本人欺负半月,得子宫癌,35岁临终前参演抗日戏剧。
评剧皇后白玉霜,原来叫李桂珍,是评剧四大花旦之一,但是她早年的求学经历却十分苦。她的父亲就靠着卖唱为生,而自小懂事的白玉霜也跟随着父亲“江湖闯荡”,所以在这期间他学会了京韵大鼓,评剧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
偶然机遇评剧大师孙凤鸣听到白玉霜的唱腔十分欣赏,于是白玉霜就跟随着大师进修评剧。白玉霜对评剧十分有天赋,加上刻苦努力,而孙凤鸣也是倾囊相授,不久便成为孙家班的头牌。但是出名的同时带来的却是各种磨难。
先是父亲的离世,家中经济出现困难,再者就是弟弟没钱上学,养母深知白玉霜学有所成,便鼓动她自立门户,自己组一个班,后来白玉霜迫于形势出走,成立东华剧社,确实给养母挣了不少钱。
白玉霜对于挣钱倒不是很在乎,她在乎的始终是艺术的精进,所以每次上台她都会让人看她表演,来指正她的错误,白派也是在这样的逐渐改进中而形成。
名气大了,是非也多了,先是1934年北平市长袁良邀请她吃饭,但是白玉霜自然知道他的心思,于是以有事情推脱了,而袁良被驳了面子,便开始打击她,一个有伤风化便将白玉霜驱逐出去。
白玉霜被迫辗转各地,到了上海,而白派的最终形成也大约是这个时候,评剧皇后的名声就此传播开来。在此期间她还参演了《空谷兰》,《珍珠衫》等,也让其知名度得到提升。
上海的《时事新报》曾赞誉她为评剧界的泰斗人物,可是后来迎接她的却是与丈夫离婚。一家杂志社主编得知她单身的消息,便展开猛烈的追求,可是被拒绝后,竟然不断地在报纸上诋毁她,使得她的名声受到很大的影响。
好不容易杂志社主编去世,日本人也开始惦记这位评剧皇后,将其抓走关了起来,欺负半月后便得了子宫癌。1942年这也是她人生的最后一年,尽管受着病痛的折磨,她还是选择坚持参演抗日戏剧,35岁便去世了。天津人民为了纪念她建造了一座纪念碑。
结语
回顾评剧皇后白玉霜的一生,只能用坎坷,磨难,红颜薄命来形容她,因为在她的一生似乎从来没有被温暖呵护过。少年时期便跟随着父亲卖唱,没有童年般的无忧无虑,即便长大后也在操心着整个家庭,因为父亲的离世,她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可是她的养母却并不将其当成亲生女儿般疼爱,似乎只将其当成摇钱树一般,白玉霜婚姻的不幸,有一部分原因便是养母的强力撮合使得白玉霜嫁给不爱之人,婚姻破裂也是早晚问题。人生的最后几年不是被诋毁,便是被欺负,35岁离世了。
但这位评剧大师很好地诠释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何天津人民为其立了纪念碑,为何她被尊称为民间评剧皇后?她的艺术成就,她对于评剧的贡献是被多数人所认可的。从她临终前坚持参演抗日戏剧,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位坚强的女子。
我们感叹于她的不幸,但是我们也敬佩她在苦难中坚强成长,成为一代评剧大师,也许随着现代各种表演形式的丰富,五大戏曲会被人们渐渐忽视,但是我相信评剧皇后白玉霜,她的在评剧史上永远会有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河北滦县人,莲花落艺人李景春之女,生于1907年。白玉霜自幼随父亲唱戏走江湖,11岁学京韵大鼓,14岁改学评剧,演出于青岛、大连一带。后拜师孙凤鸣学习评剧,成为孙家戏班的主角。师父给取的名字叫桂珍,所以早年戏报用的是李桂珍的名字,成名后才改为白玉霜。
白玉霜唱红后,她母亲就拉班成立了玉顺评剧团,挑大轴的自然是白玉霜。1928年白玉霜利用旧有剧团组建成华北戏社,活动于京、津一带达数年之久。白玉霜戏唱红了,人出名了,麻烦也接踵而至。1934年北平市长袁良请白玉霜吃饭,白玉霜则婉言谢绝了,市长觉的没面子,便借口白玉霜的戏内容不健康,有伤风化,而把她驱逐出境。白玉霜便来到上海,这一时期她的艺术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与钰灵芝、爱莲君合演《花为媒》、《空谷兰》、《桃花庵》、《马震华哀史》、《珍珠衫》,与京剧演员赵如泉合演京评两腔的《潘金莲》及**《海棠红》等剧,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视,白玉霜也声誉日隆。白玉霜的演唱艺术不仅折服了上海的观众,也使文艺界对她刮目相看。《时事新报》上刊登了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的文章,赞誉白玉霜为评剧皇后,也有报纸称她为评剧坤角泰斗。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海棠红》轰动了大江南北,不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也扩大了评剧的影响。1937年后长期在北平演出,使年轻的评剧日臻成熟。 白玉霜是评剧史上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演员。她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她的嗓音比较低,鼻音共鸣好,中低音宽厚圆润,音色纯正。白玉霜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大胆革新,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她并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观众,而是通过表演来打动观众,白玉霜的表演火辣、细腻、真切、传神。她为了细腻的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利用她宽厚甜润的好嗓子,把过去口语化的唱腔,发展成为歌唱性、抒情性的音乐,加强了唱腔旋律,形成了宽厚洪亮,低回婉转,韵味醇厚,传神真挚的白派艺术。她的唱腔平稳中蕴含着激情和力量,给人一种深沉悲怆的感受。在伴奏器乐中加进二胡,在化妆、服装上也有许多创新。
小白玉霜
小白玉霜,1922年生于天津,原名李再雯,小名福子,祖籍山东。父母亲养不起她,就把她卖给了著名评剧演员白玉霜作养女。白玉霜请了天津有名的评剧彩旦李文质做她的启蒙老师。李文质讲究演唱技巧,板、字、气、腔都很有功夫。再雯聪明好学,刻苦用心,打下了坚实的唱功基础。后来,再雯随同白玉霜演出,在艺术上又受到很深的熏陶,逐步掌握了白玉霜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在她16岁那年,白玉霜不辞而别,戏班为了维持生计,让她接替母亲担任主演,挂出了“小白玉霜”的牌子。她的演出,意外地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几年之后,白玉霜在北京病故,小白玉霜正式挑起了母亲的班子。她的音色纯正,音域宽广,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形成了韵味醇厚、朴素大方的演唱特色。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
小白玉霜的艺术在解放后日趋成熟,洋溢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1953年,小白玉霜加入国营剧团,在艺术上更加努力追求,不断创新。在演出剧目上,她一直坚持古装戏和现代戏同时并举。她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妇女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珍、《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吸收并借鉴京剧、梆子、曲艺等兄弟剧种的长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在**《秦香莲》的拍摄过程中,她尊重导演对剧中人物造型的需要,毫不犹豫地剃掉自己的双眉,卸装后蒙着头纱回家。此事以后被传为戏剧界的佳话。
小白玉霜在演出现代戏方面,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解放后到“文革”前的17年里,她参加演出的现代戏有17出之多。其中有:《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金沙江畔》、《李双双》等。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风采各异、性格生动的新妇女艺术形象。特别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杨香草,堪称脍炙人口,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小白玉霜把评剧白派艺术提高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67年12月21日,由于“四人帮”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时年45岁。
代表剧目:《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小借年》、《劝爱宝》、《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珍珠衫》和现代戏《兄妹开荒》、《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苦菜花》、《金沙江畔》、《李双双》等。
小白玉霜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等职。
展开全部
评剧白派是由白玉霜创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白玉霜简介,发扬光大的却是其养女小白玉霜。
小白玉霜,评剧表演艺术家,白派的继承和发展者。生于1922年,卒于1967年,时年45岁。原名李再雯,小名福子,祖籍山东,自小被卖给著名评剧演员白玉霜作养女,由彩旦李文质为她启蒙,后随白玉霜演出,16岁挂出“小白玉霜”的头牌。1942年起,她先后组班阳秋社、玉海社、再雯社。1953年加入中国评剧院。
小白玉霜音色纯正白玉霜简介,音域宽广,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形成了韵味醇厚、朴素大方的演唱特色。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
代表剧目:《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小借年》、《劝爱宝》、《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珍珠衫》和现代戏《兄妹开荒》、《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苦菜花》、《金沙江畔》、《李双双》等。
小白玉霜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等职。
白派传人有刘萍、王冠丽等,恒红、宋丽等的演唱也有适当借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