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栽培新技术
近几年发明创造的小龙干技术,又名蔓性果树一边倒技术, 或双枝更新技术。挂果一年后亩产极易超过10000斤,远超其他技术2倍以上,大穗大粒,质优色美,结果部位永不上移,一人能够管理10亩。因其速产速效、高产高效、至简至易、省工省钱,而得以迅速推广,现已成为换代技术。
1准备苗木
(1)购苗:秋后至春节前购苗为宜。春节后购苗,极易发生品种混杂现象,而且缺乏优良品种。露地、遮阳棚和温棚都是南北成行,株距07米,行距18-2米左右,亩栽300株左右。
(2)运苗:零度以上装车,苗木淋湿后封严。苗到家零度以上卸车并入室,盖严保温保湿,严禁置于零度以下的环境。
(3)贮苗:苗木购回后如果不立即栽植,那么可以贮存,方法是:选零度以上的天气,将苗木成捆平埋坑中,坑深60-80厘米,覆土30厘米比地面稍高,上覆草堆,不灌水,只泼水,7度以下保存。此法易发热,春季土壤解冻后立即栽植。
2栽植时间:葡萄露地秋栽容易冻死,大棚秋栽不利于休眠,所以露地和大棚都是春栽最好,时间在3-5月,土壤解冻后至发芽后,但越晚长势越弱。另外,大棚也可以先栽树后建棚。
3整地起垄:露地和大棚都是南北成行,行距18-2米,沿行起垄。冬季埋土防寒地区起大垄,冬季不用埋土防寒地区起小垄。起垄前有两种整地方式。
(1)全园深翻:地面撒施发酵粪,通常5立方米/亩左右,新棚10立方米/亩以上,旧棚有机质含量较高,可以不施粪。然后全面深翻40厘米左右。
(2)沿行开沟:深60-80厘米,宽80-100厘米,下半部填入500公斤左右杂草和熟土相混,上半部填入有机肥5立方米/亩左右,并与熟土相混,直至填满。熟土不够,可以从行间挖取,并将心土撒于行间,然后大水沉实。
4苗木处理:如果是嫁接苗,那么把砧木芽全刻去,只留嫁接芽,并把绑膜解去。
5授粉树:葡萄为闭花授粉,不必搭配授粉树,不同品种应成片栽植,以便于管理。
6栽植方法:沿行按株距07米,栽植到垄的一边。栽植方法如下。
(1)冬季埋土防寒地区栽到大垄一边:①嫁接苗向北斜栽,嫁接口离地10厘米左右,将来嫁接口以上既不生根,又便于埋土防寒。栽后浇大水,地表见干时继续埋土堆超过嫁接口10厘米,发芽后把土堆扒掉。②扦插苗向北斜栽,原阴阳线低于与地平面10厘米左右,将来即使地上冻死,地下还能发芽。栽后浇大水,地表见干时继续埋土堆10厘米以上,发芽后把土堆扒掉。③营养杯绿苗直栽,但不能埋住绿蔓,否则烂苗。栽后浇大水。
(2)冬季不用埋土防寒地区栽到小垄一边:①嫁接苗向北斜栽,嫁接口离地25厘米左右,栽后浇大水,地表见干时继续埋土,埋到嫁接口以上10厘米,如此则苗在大垄上,发芽后再扒土露出嫁接口。②扦插苗向北斜栽,原阴阳线稍高于地平面,栽后浇大水,地表见干时继续埋土25厘米左右,如此则苗在大垄上。③营养杯绿苗直栽,但不能埋住绿蔓,否则烂苗,生长季节逐渐埋土,苗也在大垄上。
7苗木定干:嫁接苗和扦插苗至少有3个饱满芽。
8保湿保活
(1)沿行先盖5厘米厚的湿草,草上覆盖地膜,以保持湿度,提高地温。
(2)发芽后及时抹去砧木芽,否则芽苗嫁接芽不发。
(3)行间最好不间作套种,如果间作套种则于5月上旬必须拔掉,否则影响受光。
9加快生长
(1)栽后每7-10天浇水一次,保持地表潮湿,直至9月。其间下一场大雨,可以少浇一次水,但下小雨不能代替浇水。
(2)5-8月,每次浇水施16-8-16复合肥10公斤/亩左右,预先化开,随水冲施。
(3)每15天左右向叶底面喷布一次24号叶肥。
栽后采用小龙干技术(详见《种植致富宝典》)
小龙干技术核心如下:
1掐一掐:结果枝长到20个叶片左右掐尖,旺的结果枝8个叶片多掐一次。
2挖一挖:结果枝上的芽全部挖掉,喷24号叶肥,防止叶片老化。
3扭一扭:两个预备主蔓上的杈,长到一拃扭下垂,喷23号叶肥,以促成花芽。
4拉一拉:两个预备枝冬季修剪后变成新主蔓,向北拉倒,横绑在铁丝上。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词藻,它是我们祖国璀璨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理解、运用和积累这些词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词语是语言的组成单位,也能细腻地表达丰富微妙的心灵、还能通过其组成的视觉语言,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试想王安石如果不掌握“到”、“过”、“入”、“满”、“绿”等十多个意义相近式相关的词,就难以在比较的基础上选定“绿”字谢榛形象而凤趣地把这种通过比较加以选定的方法称为“戴帽法”他说:“譬人急买帽子入市,出其若干,一一试之,必有个恰好者”正因为有了如此内蕴丰富的词语,所以才能拼写出绚丽多姿、气象万千、海洋般深邃、天宇般宽广的文章
对儿童来说,词语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言语过渡到书面言语的基本环节,同时也是儿童自主习染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文本世界的开始,对于其语文素养的建构具有奠基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意义,词语教学历来被认为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一项贯穿六年的教学内容
一、词语教学现状反思:
在浙教版的语文教材中,高段的词语表中的词语量就达1500个左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一篇课文前基本要做这样一件事:把课文中的学生陌生的或重要的词语列出来,进行认读、书写、解释,主要目的为扫清阅读障碍解释的内容一般都从音、形、义三方面人手,有时也说说词语结构,如ABB、AABB等,或将一些与词语有关的历史故事等课后抄写词语、组词和积累词语,重要词语还要解释或造句等总之,在词语教学和巩固中教师花了很多时间和很大的精力,让学生去掌握新接触的词语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现状如何,小学生词语掌握情况又如何呢
1、语文教学中对于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中既没有规定的量,更谈不上合理的序
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三者在教学中的地位,词汇最重要日本语文教育界许多年前就编制了22500个词语表,“作为国语教育的基本词语”,让大家遵循而我国直到目前只有一套常用字表,至于常用词量却盲然无知,教学质量怎能保证
2、小学生学过大量的词语,可真正掌握的并不多
说到“掌握”,有必要先说开去就词语教学而言,大多教师可能会认为,记住了词语的音、形、义便算掌握了,能读、能写、能解释,词语教学复又何求如果再教些与词语相关的东西,可说是丰富、深刻了,其实,这离掌握还很远《现代汉语词典》对“掌握”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了解事物,因而能充分支配或运用小学生词语掌握的实际是,认识了许多词语的音、形、义,可就不知道支配运用它们,小学毕业词汇依然贫乏在这一点上,如果作一个调查会很有意义的,小学六年,我们究竟给学生增添了多少新词,而又有多少新词学生是在支配运用的,之间的比率是多少如果作了这样的调查,我们讨论词语教学,论据会更充分些,但有经验的教师凭观察就可以发现,我们教给学生的新词,学生的支配、运用率是极低的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委理论研究室高万同老师曾做过一项调查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从第一册到十二册共有三十六种“绿”,有桂林山水一碧到底的“绿”,有小兴安岭郁郁葱葱的“绿”,有茫茫戈壁中充满生机的“绿”……可学生的作文本上却只有一种“绿”——啊!真绿啊!这种结果难道说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吗这不能怪学生,要怪只能怪老师你说学生对词语还不理解呢,叫他怎么运用到了高段,少数学生词汇不断丰富,文笔老练,问之,则曰:得益于课外得益于课外,这不是明摆着课堂上语文教师没做好么如此说来,我们平常的词语教学并没有真正地让学生掌握了词语说来也难怪,语言学习有这样的规律,低段儿童学习语言进步很快,学到新词,急于用出来,因为新词跟低段儿童融入这个世界的欲望紧密相连语言学到一定的程度,已有的词汇使主体跟外界的交流基本上不成问题,要写一篇文章,用已有的词汇组合组合大致也能凑合,这个时候,新词容易徘徊在主体心灵之外,知道了,但并没有依附于主体的心理结构,非主体所有,这只能说没有掌握
二、词语教学,要确立两个基本理念
(一),词语是灿烂的祖国文化,词语中包含着丰厚的内蕴,包蕴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褒义、贬义的区分便将人们的好恶标准尽在词语中表现国人的审美标准也在词语中尽情体现
1、汉语言中的词语具有色彩美:如:姹紫嫣红、桃红柳绿、银装素裹、一碧千里等等词语所表现的色彩美,每一个词都是一幅画,同样表现颜色的词中,更把色彩的广、亮、浓、淡、暗、艳、雅的不同也在词汇中尽现如描写绿之广袤的“一碧千里”、描写绿之亮绿之生命力的“苍翠欲滴”、绿之绵延的“翠色欲流”等等尽情表现所描述对象的意境美、绘画美如朱自清的《春》描绘春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抓住色彩的连锁关系,写景物色彩层次清晰、意趣盎然,洋溢着春之生命舞动的美感,烘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之世界,如诗如画,意境优美
2、汉语言中的词语具有形象美,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感染力如 “婀娜多姿”一词将线条美、姿态美、柔美尽情描绘
3、许多词语具有音韵、节奏美,绿油油、热腾腾、鸟鸣声声、泉水清清等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使词语描述更形象,表情更细腻浓烈,增强语言的意境美如朱自清的《春》描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里,一个“钻”字配上“偷偷地”这一叠音词就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小草那生之力,且无声响,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
4、汉语言中的词语具有人文美,那么多的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等都浓缩在一个词语中,有时一个词语就是一段历史,有时一个词语就是一个典故,有时一个词语就是一个哲理,多少丰厚的内蕴隐藏在词汇中呀这些词语形成一种整体和谐美主要特点是形式简洁,意义蕴丰,可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连用时有时还可以有增强情势的效果
5、很多词语具有结构和意义上的对称美,如: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等
6、模糊之美,许多词语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诗无达诂”,词亦无达诂
有的词语其字形便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这是汉文字的特点和魅力之所在如:炊烟袅袅一词中的“袅袅”两字那弯弯绕绕、曲曲折折的字形,不正如那股轻烟袅袅上升之意吗
(二)、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
(三)、词语教学中要让孩子触摸、感受词语
词语教学的关键便是掌握词语,这里的掌握更侧重于让词语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言为心声”,在文中,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心灵的演绎言语的学习与心灵的丰富是同步的,如果词语教学能做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语本身的存在,那么词语教学同时也成了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词语本身的存在,除了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之外,在阅读教学中去充分掂量词语的味道、色彩、质地、芳香是基础,说到底我们在词语教学中要进行语感教学,而不是纯粹的词语知识的教学只有让学生“感”到了,运用才能水到渠成
三、在语言情境中感受词语内涵
1、感受词语的形象之美
有些词语经过解释,意义不成问题了,但词语本身所包孕的形象也丧失了,这些词语不能解释了事,要引导学生去通过联想、想象去体味词语的形象性那么如何引导呢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1:二年级〈〈葡萄沟〉〉
“五光十色”一词的教学
师:在这茂密的枝叶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五光十色的葡萄
师:你从哪里读出这五光十色的葡萄的
生: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
师:到底你看到葡萄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这么多葡萄的颜色,可以说是——
生:五光十色
师:再说一遍
生:五光十色
师:怎么这么有概括能力呢你们说葡萄五光十色,那么你们理解的这个“五光十色”就是说葡萄——
生:颜色很多
师:好,既然这样,葡萄有这么多的颜色,我们也可以用这个词形容叫什么(出示:“五颜六色”卡片)
生:五颜六色
师:它怎么不说“五颜六色”,干嘛要说“五光十色”呢(两张卡片互相比较)这个,我可不告诉你们,你们自己去比较,自己去感受
生:它们意思不一样“五颜六色”是说颜色有五、六样,而五光十色是说颜色有十多种!(众生笑)
五光十色是说颜色比“五颜六色”多
师:(教师手指着“光”)
生:这是葡萄发光,是色彩很鲜艳
师:那就是说葡萄不但颜色多,而且长得怎么样
生:很亮、带光的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葡萄里的水儿多,我要淌口水了
师;像你这样,水灵灵的(众笑)葡萄发着光,阳光一照呀,我们真想吃呀是说葡萄不但颜色多,而且质量好,长得一个一个颗粒,阳光一照,像珍珠、玛瑙那样你们现在明白了为什么用了一个“五光十色”,这回有感受了吧!来,带着你的感受把这个词读一读生:五光十色(美美的,眼神里透着赞美,有几个还咂吧咂吧嘴)
师:来,一起再把整句话读一读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时的一个片段笔者不说是词语教学的一个片段,是因为窦特把词语教学化整为零,将词语教学与理解课文结合在一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这种“不知不觉”往往孕育着快乐
(1)、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五光十色”之形
师:“你从哪里读出这五光十色的葡萄的”教师的这一问,将孩子们引到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学生读句子后,老师没有解释词义,而是出示课件通过画面建立学生对“五光十色”这一词的视觉感受这时,在文本和画面中,学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哦,这就是“五光十色”!这时,已初步感受到了学生 “五光十色”之“形”
(2)、比较中立起“五光十色”之“像”
师:怎么不说它是“五颜六色”,干嘛要说“五光十色”呢
这一比较,这一问,只是简单的词语辨析吗不是,我认为,这一问是建立在教师对孩子特点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是呀,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这两词只是两个表示颜色多的词语而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事实正如教师所预设的一样,面对着孩子的误解,教师手指“光”,这时,孩子恍然大悟,才将词语的意思与刚才课件中的画面联系起来,通过比较,感受到“光”之“艳”,“光”之“亮”,“光”之“水灵灵”,“光”之味道美,诱出了孩子的口水在比较中在孩子的脑海中建立“五光十色”之像!
(3)、在教师生动的描述中悟出“五光十色”之“神”
建立“五光十色”之像后,教师趁热打铁,用一段生动的描述,整体再现那“五光十色的葡萄”之景听,“葡萄发着光,阳光一照呀,我们真想吃呀,那葡萄呀,不但颜色多,而且质量好,一个一个颗粒,阳光一照,像珍珠、玛瑙那样现在你们明白了吗这回有感受了吧!来,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个词读一读”试想,孩子们边听边想象这一画面,想象那如珍珠、玛瑙般的“五光十色”的葡萄的画面感受到的是怎样的美的感受呀!正是这一整体的描述,让孩子悟出了 “五光十色”这一词的之“神”
同样,再看她在《葡萄沟》中“茂密”、“凉棚”两词的教学实录
师:快登上山坡看看葡萄沟的葡萄长的怎么样
生:茂密的枝叶想四面展开,就像搭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师:同学们往这看(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葡萄架、葡萄蔓)
师:刚才同学说是‘茂密的枝叶 ’,怎么才是茂密的枝叶(师画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是茂密吗
生:不是
师:(继续画第二片、第三片、第四片)这是茂密的枝叶吗
生:不是
师:怎么才是茂密呢(学生争相发言)
师:你理解就行,不用说,我们一起来动作表现,谁想到前面来画一画(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画叶子)一边画一边问:停不停
生:不停!
师:可不可以啦
生:不可以!
师:(又画了许多叶子)可不可以
生:还是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指着一小处稀疏处,教师继续绘出叶子,直到学生完全赞成为止)
师;现在看叶子,给我们感觉叶子怎么样指着黑板上的)
生:茂密
师:这就是茂密的枝叶,同学们,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像什么
生:凉棚
师:在这小山坡上的梯田上有好多好多个这样的凉棚,现在你想钻到哪个凉棚下就去吧,想进哪个就哪个吧,你有什么感觉
生:凉快
生:很舒服
生:凉爽又舒服
“你理解就行,不用说!”教师的这句话正是她词语教学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汉语言“模糊性”强的特点,“诗无达诂”,词亦无达诂,要允许学生“意会”,不可强迫学生“言传”试想,如果教师这时请孩子们说“茂密”的意思是什么孩子会怎样表达呢也许会说,“茂密的意思就是很多很多叶子”等而这样的表达能让孩子感受到“茂密”带给人们的凉快、舒服吗能让孩子感受到叶子之“茂”,叶子之“密”吗词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就是在黑板上画,在画的过程中,在逐渐“密”起来前后比较过程中带给孩子多大的感触呀,仿佛看到那葡萄架上叶子正在蓬勃的生长,最后连一丝阳光也透不过来,仿佛自己亲历了叶子“茂密”的过程一样,是那样自豪,那样满足!我想,这时,那“茂密的枝叶”也已长在孩子们的心里了!
3、感受词语的简洁与词语的表现力有的词语似也可以同义代替,但意义是意义,意义代替不了词语本身,代替了语句就显得弯弯绕绕有的词语可以用同义去代替,也可以使意思完整,前后畅贯,但表现力也会因之而大大削弱
笔者在教学浙教版十二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饱经风霜” 一词时,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这一词语的“经典之作”挪为己用,用联系生活再现法让孩子们想象“车夫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孩子们动情的描述后,我来了“画蛇添足”的一笔,道:“描述的多具体,多动情呀!这就是车夫那‘饱经风霜’的脸,如果将你们那动情的描述加到文中代替‘饱经风霜’一词,课文一定会更感人来,试着代进去读一读,比较一下!”学生兴趣盎然的开始读起来两分钟后,有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还是用‘饱经风霜’一词更好些,因为我把我写的代进去读后觉得不是很味道为什么我也说不清”其他同学也点头表示有同感“是呀,‘饱经风霜’一词带给我们多少联想呀!这也许只是三十几岁的车夫却已饱经了多少风与霜呀,能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吗能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吗”生:“不能”“所以,虽然只是一个词,却留给读者更大的空间,用一个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却使文章更丰富,更有表现力你们说是吗”学生纷纷点头表示有同感
就这样在语言情境中教学词语充分感受词语的音韵美,语体色彩等等在词语教学中教师之功在于要让学生动用自己的感受、视像、联想、情感等去感受、触摸、掂量、体味词语的味道、色彩、质地、芳香
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词语而不是简单的认知,实际上是词语教学为学生“所知”到为学生“所有”的转变,是通过词语教学把握作者的心灵,进而去同化之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词语呢在观念上,教师应当实现从知识教学到感受体悟的转变词语的音、形、义,以及有关词语的历史掌故,都是知识性的东西,这些虽然十分必要,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词语进入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的一部分,并藉此来提高学生的言语品位,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阅读文章时,不以先于学生掌握词语的音、形、义为满足,而要沉入言语作品,先于学生感受言语的质地与芳香,通过语汇触摸作者的心灵至于方法,比较法是最为切实有效的一种可以把词语的意义替换进去,与原词语比较表达效果,看看在词语解释的过程中会丧失了什么,也可以原文一句,意义替换后一句,让学生朗读比较,在朗读中体味有的词语单靠分析不一定能解释得十分清楚,一经比较朗读,效果便了然
大家还记得《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这篇中学课文吗?这篇课文讲的是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在沙皇统治下,如何在这个隐蔽的地下印刷所开展革命斗争的情况。相信这是大部分中国人第一次听说第比利斯这个地方,第比利斯就是格鲁吉亚的首都。
格鲁吉亚(George)位于亚洲西南部高加索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地跨欧亚两洲,但因文化上深受欧洲影响,故通常被认为是欧洲国家。格鲁吉亚面积697万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大约安徽省一半大小)。首都第比利斯(Tbilisi)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外高加索地区著名古都。
全境约2/3为山地和山前地带,低地仅占13%,大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属高加索山区。北部是大高加索山脉,南部是小高加索山脉,中间为山间低地、平原和高原。西部沿海一带为平原,其间为库拉河谷及里奥尼河谷平原。大高加索山脉有许多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境内最高峰什哈拉峰,海拔为5068米。主要河流有库拉河和里奥尼河。有帕腊瓦纳湖和里察湖等。
格鲁吉亚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金羊毛之国, 历史 悠久。在格鲁吉亚德马尼西镇,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欧洲人类祖先的化石。格鲁吉亚文字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是世界上14种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创造从葡萄藤蔓的弯曲缠绕中吸取了灵感。
公元前6世纪,在现格鲁吉亚境内建立了科尔希达王国。公元6-10世纪,基本形成格鲁吉亚族。公元8-9世纪初,建立卡赫齐亚、爱列京、陶-克拉尔哲季封建公国和阿布哈兹王国。978年建立格鲁吉亚王国,并在11世纪 12世纪达到鼎盛时期,后被蒙古帝国攻陷。19世纪被俄罗斯帝国吞并。1921年成立格鲁吉亚苏维埃 社会 主义共和国,1922年加入苏联。1991年4月9日宣布独立。1993年加入独联体。2008年8月8日爆发了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同年8月14日格鲁吉亚决定退出独联体。2008年8月28日,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作为回应,格鲁吉亚于次日决定与俄罗斯断交。2010年6月25日,格鲁吉亚拆除了树立在前苏联***斯大林故乡哥里市中心广场的斯大林像,以"对俄战争牺牲英雄纪念碑"代之。
格鲁吉亚人自称"ქართველები"(Kartvelebi),称其国土(格鲁吉亚)为"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Sakartvelo,近"萨卡特维罗"的普通话发音),称其语言(格鲁吉亚语)为"ქართული"(Kartuli,有译作"卡特维尔")。根据当地传说,格鲁吉亚人的祖先是"ქართლოს"(Kartlos,《圣经》人物雅弗的孙子)。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Sakartvelo)一词由两部分组成:词根"ქართველ-ი"(kartvel-i)指格鲁吉亚东部"卡特利-伊比利亚"(Kartli-Iberia)的居民,源于东罗马帝国的称呼;前缀"სა"(sa)是典型的地理前缀,指"…住的地方"。两词合起来就是"卡特利-伊比利亚居民住的地方",也就是"卡特利-伊比利亚"。
世界各国对格鲁吉亚的译名主要分为3种,以使用数量排列为:
(1)以西欧所用名称音译(大部分);
(2)以俄语音译(小部分);
(3)以当地语言格鲁吉亚语音译(甚少)。
西欧、北欧、北美、南美、大洋洲国家采用的译名"Georgia"有3种语源说法:
使用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词根"农"。希腊文"γεωργος"(Georgos)解作"农夫",拉丁文"Georgicus"解作"农业的"。
罗马帝国战士圣乔治(St George)的名字。
台湾当局以英语音译乔治亚,大陆则以俄语音译格鲁吉亚。
人口4102万(2020年估计)。根据2014年的统计,格鲁吉亚族占总人口的868%,其他主要民族有阿塞拜疆族62%、亚美尼亚族45%、俄罗斯族07%以及奥塞梯族、阿布哈兹族、希腊族等。
格鲁吉亚语为官方语言,居民多通晓俄语。多数信奉希腊正教,少数信奉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行政区划包括2个自治共和国和9个州,又分成62个行政区。而这62个行政区当中,有3个直辖市,以及其余59个分区(raion(eb)i),其中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南奥塞梯被格鲁吉亚政府划入不同的区)已为实质独立国家,但仍被格鲁吉亚认为其国土。
传统上格鲁吉亚是一个农业国家,种植水果和茶叶。其中格鲁吉亚葡萄酒已有八千多年 历史 。
自1991年苏联解体,格鲁吉亚一直要过渡到市场经济。但由于内政不稳,内战频仍,使格鲁吉亚经济一直都处于衰退中。2001年,格鲁吉亚贫穷人口比率为54%。而且格鲁吉亚受俄国经济影响很深。2006年俄罗斯宣布禁止格鲁吉亚葡萄酒进口,就引起格鲁吉亚经济很大震荡。与此同时俄方又增加对格鲁吉亚出口天然气售价,连锁引发格鲁吉亚物价上涨。
截至2014年,格鲁吉亚失业率为137%。自21世纪初以来,格鲁吉亚的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2007年,格鲁吉亚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12%,使格鲁吉亚成为东欧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其地位已提升至第六位。
在格鲁吉亚世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当上帝给各个民族划分土地时,格鲁吉亚人因酒醉酣睡而迟到了,所有的土地都已经分割殆尽。豁达乐观的格鲁吉亚人没有失望,他们邀请上帝和其他的人一起喝酒,为上帝祝福,上帝为之感动,将原本留给自己的后花园送给了格鲁吉亚人,格鲁吉亚因此被誉为"上帝的后花园"。这里山泉河流丰沛,土壤肥沃,风光优美,是高加索地区的度假胜地,也是葡萄种植的天堂。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葡萄酒发源于格鲁吉亚的说法已经被广泛传播。考古学家曾于1965年从舒拉维尔山民居遗址发现10粒葡萄籽,经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断代为公元前6000至公元前7000年。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葡萄残余麻点和沾染过葡萄酒的陶瓷碎片,这些碎片被证明已有超过8000年的 历史 。更有语言学家指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中的"葡萄酒(Vino、Vin、Wine)"一词均来自格鲁吉亚卡特维利语中的"ywino(葡萄酒)"。
左邻黑海宜人的暖风,南北依靠着高加索山脉带来的宜人的气候,以及肥沃的土壤……格鲁吉亚拥有适宜葡萄生长的一切得天独厚的条件。格鲁吉亚的气候从亚热带岛温带,西部年降水量为1000至4000毫米,东部年降水量为3000至600毫米、夏季阳光充足,冬季温和且无霜害。
格鲁吉亚葡萄酒生产主要集中在卡赫基、卡尔特里、伊梅列季三个地区。卡赫基产区是格鲁吉亚最主要葡萄产区,种植葡萄品种众多,全国约70%的葡萄酒产于此地。卡赫基地区的葡萄以其特有的味道和芳香气而著名;卡尔特里主产欧洲口味的葡萄酒、白兰地和香槟酒的酿酒材料;伊梅列季主产欧洲和伊梅列季口味的葡萄酒和白兰地的酿酒材料,以及全国产量80%的香槟酒酿酒材料。
如同在全球受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国香槟酒一样,作为"世界葡萄酒发源地"的格鲁吉亚目前拥有18个受国际法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区酒。全球4000多个葡萄品种中格鲁吉亚有500余种。格鲁吉亚西部至今仍保存着传统树状(Maghlari)修剪方式和Qvevri陶罐酿酒方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格鲁吉亚人家家都会自酿葡萄酒,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葡萄园,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在格鲁吉亚与葡萄和葡萄酒有关联的人口可达40%。格鲁吉亚人常说:"我们只有两种酒——好的酒和最好的酒。"
格鲁吉亚地理上属于西亚,但人文上又属于欧国,在这里随处可见的欧式建筑、欧洲风情。格鲁吉亚主要的 旅游 城市有第比利斯、库塔伊西、卡兹别克、巴统、美斯蒂亚、哥里、祖格迪迪等,其景色涵盖了传统的欧式建筑、雪山、草原,且景色十分秀美。
#高加索地区##格鲁吉亚葡萄酒##格鲁吉亚 旅游 # #南奥塞梯#
火之国、高加索珍珠,东欧和西亚十字路口国家——阿塞拜疆
纳卡问题的来龙去脉——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领土争端100年
亚美尼亚——葡萄酒的诞生地,诺亚方舟的停靠地,第一个基督教国家
一、使葡萄提高产量的方法:
1、科学施肥灌水,葡萄对肥水条件要求较高,苗期多施氮肥,果期应增施钙、磷、钾肥,多施有机肥。生长前期和中期,注意多喷水或灌水,使土壤保持一定含水量(60%左右)。在干旱时期,尤其是雨季过后的干燥期,要及时灌水。
2、合理整形修剪。冬剪时以中长梢修剪为主,尽量少用短梢修剪,并注意上下错开。重视夏季修剪,保证通风透光。在其刀剪伤口处及时涂抹愈伤防腐膜,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病菌侵袭感染。
3、疏花疏果。造成葡萄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产量过高。因此要限制产量,树体挂果太多使得树体承载失衡,既影响均衡收益,也影响果园树体健康。
4、冬季埋土前,剪除病梢、清扫病叶及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病源。发病期注意清除病叶、病枝、病果,防止再侵染。应对树体涂刷护树将军,严防病虫侵袭,保温防寒保墒,确保树体安全越冬。
二、预防葡萄裂果、烂果的方法:
1、应在果实生长前期和中期,注意多喷水或灌水,使土壤保持一定含水量(60%左右)。在干旱时期,尤其是雨季过后的干燥期,要及时灌水。
2、果园生草,既可以维持土壤微环境稳定,避免出现夏季土壤温度过高,还可以增加有机质,保持土壤湿度稳定,抑制地表水分蒸发。
3、应加强栽培管理。在保证树体健壮的情况下,做好夏剪,副梢不要全部清除。果农要改变传统的摘心法,多留叶片。葡萄着色不良的树,发生裂果尤多,因此要通过疏穗、疏粒、掐穗尖,调整好结果量。如巨峰一般每穗留果40到50粒。
4、膨果转色期切忌偏施氮肥,而应增施钙、磷、钾肥,多施有机肥。
5、尝试避雨栽培。对一些欧亚种的葡萄来说,通过架面设遮雨棚、果穗套袋防雨水等,栽培效果更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