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姓“扬”的吗?扬州的扬。谢谢

请问有姓“扬”的吗?扬州的扬。谢谢,第1张

扬姓改汤氏

作者:汤锦程

扬姓源于炎帝汤蚩尤,汤蚩尤是犬戎族大酋长,故名“蚩尤”,尤即犬也。蚩尤族初居洋汤水(甘肃文县五土河),其部以犬为图腾。蚩尤族东迁后,居于小颢(山东曲阜),改以“鸱枭”(猫头鹰、雷鸟)为图腾,因而其部又称“氐人”。蚩尤为炎帝参卢正卿,封为九黎君。炎帝参卢无德,诸侯皆归蚩尤,于是蚩尤率九黎伐帝都空桑(山东文登),驱逐炎帝参卢,自号炎帝。《路史•后记四》记载曰:“炎帝参卢,是为榆罔,居空桑,政束急,务乘人而斗其捷,于是诸侯携贰,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小颢,以临西方,司百工,德不能御,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于涿鹿,兴封禅,号炎帝。”因炎帝崇日,日与汤同义互假,故而蚩尤为“汤王”。偒人是大人族,大为高,与长、扬同义互假,因此汤蚩尤又称“扬蚩尤”。因汤蚩尤为犬戎族,所以扬的古体字为“犬昜”,即犬与昜的组合。《历代著录吉金目》载有“犬昜妻鼎”,小校名作“犬昜妻鼎”,而《周存前名》作“扬妻鼎”,《长安铭》则作“扬鼎”。因可证,犬昜即扬也。扬意为“长”,连读为“扬长”,成语有“扬长而去”。扬出于汤,连读为“扬汤”,成语有“扬汤止沸”。扬意为高大,词组有“飘扬、飞扬、扬言”,皆高飞、高声之意。轩辕氏与炎帝汤蚩尤争帝位,炎帝汤蚩尤败于阪泉(河北涿鹿)之野,被杀于凶黎之谷(山东文登汤谷)。轩辕氏称帝,是为“黄帝”。黄帝封汤蚩尤之后为缙云氏,徙居于晋(山西冀城),因缙云氏曾居此,其水则曰:“晋水”。周成王封弟姬叔虞于唐(山西临汾)国,其子燮父迁都于晋水,则更国名为“晋”。

汤蚩尤后裔扬姓初居杨水(山东)。《山海经•大荒东经》曰:“有橘山,杨水出也。”因扬、杨二字同音通用,所以杨水即扬水。如:春秋时宋国有“扬门”;史又称其为“杨门”;汉代大文豪扬雄,史又称其为“杨雄”。黄帝时期,扬姓随缙云氏迁晋后,定居于扬邑(山西洪洞)。汤(唐)尧逼其兄帝挚让位,缙云氏因支持帝挚而反对汤(唐)尧,因此参加了日御十日族联盟,战败后被驱逐到江南,浙江缙云县之名即来源于此。南逃的缙云氏加入三苗联盟,并成为三苗联盟的部落酋长。扬姓因与缙云氏为胞族,因而也参加了十日族联盟,战败后南迁至江淮(苏皖之区)定居。汤(唐)尧时期,洪水泛滥,四岳推荐崇伯鲧为司空,组织治水。但崇伯鲧反对朝廷重用姚重华为摄政,因而联合缙云氏饕餮等诸侯发动叛乱,缙云氏饕餮率三苗参加叛军,扬姓也随其起兵声讨摄政姚重华。因汤(唐)尧与摄政姚重华联手平叛,叛乱联盟被击败,缙云氏战败后,被汤(唐)尧强迁到三危(甘肃敦煌)。扬姓中的一部也随三苗族迁至三危,因扬人高大壮伟如同巨人,史称其为“扬拒戎”。《史记•五帝本纪》记曰:“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又曰:“三苗在江淮(苏皖地区)、荆州(湖北地区)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西周末年,西戎君荡王因助申伯杀周幽王,而立申伯之甥为王,是周平王。至此西戎君荡王以拥立之功自居而藐视西周王室,并以武力驱逐周人在岐、丰(陕西)的势力,夺回祖居地“杜邑”,重建亳国,因而西戎君荡王又称“亳王”。西戎势力渐入周都,周王室却无力抵御。周平王元年(770年)周王室因受西戎侵扰,周平王被迫下令迁都于东都(河南洛阳),至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平王与秦襄公盟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周襄王15年(公元前638年)秦穆公西征瓜州(甘肃敦煌)陆浑戎,晋惠公怜悯陆浑戎为汤(唐)尧贤臣四岳姜姓后裔,帮助其部迁入伊川(河南洛阳东南伊水流域),并赐其南鄙之田居之。扬拒戎亦随陆浑戎东迁至洛水流域,逐渐融入中原民族,并汉化为“扬姓”。

汤(唐)尧时期,摄政姚重华为分裂反叛联盟,其以崇伯鲧治水无功而杀之,却启用崇伯鲧之子姒禹为夏伯,继续领导治水工作。夏伯姒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根据各民族居住的区域划分九州,因扬姓居江淮为望族,则分其地为“扬州”。孔安国曰:“扬州北据淮,南距海。”汉时置扬州于寿春(安徽寿县);刘繇移扬州于曲阿(江苏丹阳);孙策定江东,又移扬州于建业(江苏南京);隋文帝杨坚灭亡南陈,移扬州于江北之江都(江苏江都),因可证苏皖地区是扬姓郡望。汤(唐)尧末年,姚重华利用汤(唐)尧的信任,击败了所有的政治对手,剪除了汤(唐)尧的羽翼,而后囚禁汤(唐)尧,逼其禅位。姚重华篡夺王位,号“虞舜”。虞舜时期,扬州扬姓参加了汤(唐)尧之子丹朱的联盟集团,与虞舜分庭抗礼,虞舜南征三苗,扬姓战败后逃入湘南鄂北的长江流域,扬姓与当地土著越人融合,诸侯称其为“扬越”,其势利范围约在湖南长沙北部至湖北沔阳南部之间。周夷王7年(公元前863年)楚国逐渐强大,楚君熊渠出兵灭亡扬越。《史记•楚世家》曰:“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扬粤即扬越也。扬越始臣于楚,因其部散居于长江流域,故而长江古称“扬子江”。因扬人善始舟驾船,所以词组中有:“扬舟”、“扬帆”等词组。周赧王9年(公元前306年)楚威王出兵灭亡越国,在其地设江东郡,扬越随百越南迁至广西桂林、南海、象郡一带,秦时并入中国。《史记•南越尉佗列传》曰:“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

秦始皇统一中国,扬越和扬拒戎均融于民族大家庭之中,扬姓亦合而为一,统称“扬姓”。杨坚称帝建隋,扬姓因避隋文帝国姓音讳而改姓,扬姓因与汤氏同源,多改为汤氏,因扬越居两广,所以扬姓汤氏被称为“粤籍汤氏”。《汤氏宗谱•祖训》曰:“吾汤氏肇自粤籍。”即指此而言。扬姓融于汤氏,成为汤氏中的重要一支。

答:名词解释的出题形式比较灵活,比如把简答或是论述题修改都有可能成为名词解释,其实准备名词解释,不需要死记硬背,在准备名词解释的时候,你一定解释清“名词”的时间,范围,性质,用一句话阐明,就相当于盖个帽子,然后再具体阐述一下详细的内容,就像穿个衣服,最后阐述这个“名词”的影响,可以比喻为履靴。

比如“典制体”作名词解释。

典制体:又叫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而发展成的史书体裁。(盖帽)

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比较有代表的典制体有唐朝刘知己编修的《通典》等。(穿衣)

典制体的出现丰富我国史书体裁,记述了历代的典章制度,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履靴)

通过例子,可以对名词解释这类题目做个分类。一般名词解释不外乎出自政治制度,经济专用,文化方面等。所以在做名词解释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定点明是什么性质,出现的时间等这些基本的因素。即便你记不清它的详细内容或是影响,也可以做到有话可说了。

 世界上姓氏这么多,你知道的有多少呢你又知道世界上哪一个姓氏是最大的呢下面就由我带你一起探讨一下吧!

 世界上姓氏最姓氏是李氏

 李姓,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李姓是当今中国头号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据统计,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世界上姓李的超过8700万人。 那么,李姓源于何时何地何人,是 怎样形成的呢 说来很有意思。李姓本来是以官职为氏的。臬陶是 传说 中的东夷部落首领,活动地点在今天山东曲阜市一带。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臬陶担任理官一职,掌管刑法,他的后代就因袭他的官职命族为理氏。臬陶以正直著称,舜继尧位后,继续受到重用。 后人理征在商朝为官,敢于直谏,得罪了商纣王,受罚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隐藏在那里,靠采食木子(李树果实)得以活命。于是从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以此纪念使理姓保全下来的李子。 大名鼎鼎的老子,据称就是李利贞的第11世孙。到了唐朝,李为“国姓”。唐朝初年,跟随李渊、李世民打天下的诸将全部被赐李姓,大大扩充了李姓人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称皇三百余年,李姓最为显贵,李姓人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朝初年起,李氏开始迁徙至海外。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民海外的就更多了。

 历史分布

 起源演变

 有关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

 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 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

 姓;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 文化 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

 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据《明会要》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国形成了围绕中原地区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带,这个地带由冀豫鲁、晋陕、川湘赣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组成。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面对战乱和屠杀的受害群体首先是大姓汉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区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明朝时期,江西为李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33%。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地,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7%。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间,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减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的赣苏浙闽、华北的晋冀豫鲁两大块李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38%。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3%。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图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约占了国图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赣浙闽台、苏皖大部、桂南、海南、粤东、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约占了国土面积的216%,大约19%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诗词鉴赏# 导语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句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 考 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鼠年的新年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关于鼠年的新年古诗词

 大雪前驱称瑞兆,精灵雀跃肖风存。

 方惊岁冷难为度,未待更时已入春。

2关于鼠年的新年古诗词

 子岁开年遭雪害,春风和煦化冰开。

 一方有难八方爱,汝送棉衣吾送柴。

3关于鼠年的新年古诗词

 瑞雪纷纷鼠年兆,淮安处处喜鹊跃。

 冰雪消融将冬告,如梦初醒把春报

4关于鼠年的新年古诗词

 曾窜大街墙角藏,改颜得入暖闺房。

 时亲芳泽伴伊卧,羡煞好些玉面郎。

5关于鼠年的新年古诗词

 昼藏夜出未辞老,胆小贼心多损招。

 目有寸光能打洞,身无百爪善营巢。

 不分长幼皆称老,休论尊卑统伎高。

 疫病纵然防且控,官仓里面却逍遥。

6关于鼠年的新年古诗词

 银装素裹扮江南,湘鄂苏皖天地寒。

 “拉娜”**送“猪弟”,损失五百多亿钱。

 灾难降临知政府,亿万同胞伸手援。

 军民团结如一人, 衣食庆鼠年。

7关于鼠年的新年古诗词

 论资谈辈也排前,道岁说人总在先。

 自古无才无义者,靠山有势有钱权。

8关于鼠年的新年古诗词

 一元复始祥云开,灵鼠抹须上瑶台。

 子夜欢歌腾瑞气,烟 花 爆 竹送福来。

9关于鼠年的新年古诗词

 欢天喜地闹新春

 庆祝歌声响遏云

 鼠岁梅红增酒兴

 年丰运好抖精神

10关于鼠年的新年古诗词

 天生就挖洞穿墙,学得手爬檐上梁。

 微技只堪搬稻米,肥差充任守官仓。

 嘴尖日日美滋味,胆小年年好贼赃。

 喏个猫儿是吾友,人人喊打又何妨。

11关于鼠年的新年古诗词

 硕鼠从容面对猫,和平共处乐陶陶。

 不分长幼均称老,无论尊卑可谓高。

 目有寸光能打洞,身无百爪善营巢。

 莫云疫病非难控,盗窃官仓赖损招。

历史发展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帝喾嫡子殷偰(契古写作偰读偰xie)之后裔。

 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商朝君主盘庚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故称“殷”或“殷商”。殷商灭亡后,殷商遗民以国名为姓,称殷(依)氏。该支殷氏已有三千多年时间,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殷氏早期读音作yī,春秋末期亦改作yan,唐朝后亦皆混淆改姓氏读音作yin。宋朝时,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许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为汤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发源于河南境内颖川的殷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记载,禹州(今河南颍川)古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为姓,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唐朝时,有“磤”字被简笔为“殷”,此后殷氏族人大多随之改用“磤”字读音,其姓氏读音亦随改作yīn。

 源流三

 源于子姓,出自北殷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世本》记载,北殷氏出子姓,即北髦氏,亦称北旄氏。商朝时,有一支崆峒族,居于崆峒国(今甘肃陇东平凉),臣服朝贡于商朝。商人是东来民族,出东夷族一系。商族先世与戎族联姻,所以史称殷戎、戎殷、戎商。商族进入中原后,与周围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风方等诸多方国交往。史载商族是在夷、戎基础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显崆峒族参与这种民族的融合。北殷氏在周武王灭商后,回迁至崆峒山区与原崆峒族合并的一部分遗民,他们后来成为崆峒十二部族联盟中的一部,因居北方,称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称为北殷氏。北殷氏的后裔子孙在秦汉时期,都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殷氏、北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唐朝以后亦改姓氏读音作yīn。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完颜部,是金国建立时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称为王甲部,以部为氏,是满族著姓之一。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是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从元朝时期起,逐渐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殷氏等。在女真完颜氏族人中,有的管旗xx大臣之一完颜·殷达呼齐,其后裔子孙皆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汉化为姓氏,称殷氏。

 ⑵满族殷佳氏,亦称音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嘉木湖地区(今辽宁新宾),后多冠汉姓为殷氏。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回族、瑶族、土家族、侗族、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殷氏族人分布,除彝族殷氏自称传承上古之源外,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殷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殷契。殷契是帝喾之子,商部族始祖。传说契是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安阳一带),故名殷商,契被后人称为殷契。商朝传至商纣王时被周所灭。后周武王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殷晖:宋末靖康之乱时,殷晖护驾战死扬州,封崇武侯,赐镇江润东丁岗四百顷以为子孙食邑,其子殷文式遂定居于此。殷文式之曾孙殷廷仁徙居于圌山东南孙家岸。

 殷秉常:讳秩,字秉常,行初一,世居扬之泰州,宋诰授右武大夫,以西上阖门使官於汴都,建炎己酉二月车驾南征越州,殷秉常挈眷属迁徙渡江庚戌四月癸未,奉驾越州,隆兴末,因病乞休,时泰遭金人兵燹弗克北,旋遂家於润之大港镇;宋元符己卯八月初二生,乾道丁亥四月初五日卒,寿六十九,娶泰州张氏诰封谊人,宋崇甯壬午生,月日未详,隆兴甲申十一月十二卒,寿六十三,合葬大港镇殷巷赵家花园边奎竹园后,明万历二十年,迁葬经山泉水湾,生子二:殷英、殷华。后裔至今延续七百多年,从丹徒华墅、麒麟、黄墟、留村等往省内外呈放射性繁衍,如今丹阳东茆圹、尧巷、常卅武进礼加镇赵岸里、殷家圹、殷家巷、浦岸里。横山桥镇的殷家巷。魏村的高墅桥、薛家镇的王下村。寨桥夏坊村、灵台、运村殷墅桥。江阴申港镇。无锡洪庄,苏卅横泾镇。宜兴易村、安定圩、北庄、镇龙桥、荆溪徐舍。溧阳水北。安徽歙县上里,再有一支从安徽上里因避水灾迁吴江。以上是殷秉常长子殷英的后裔。殷秉常次子殷华后裔从黄墟、华墅、留村、大阙迁往四方的。是为宋朝南渡迁南殷氏始祖。

  迁徙传播

 殷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十一位,在台湾省则名列一百三十六位,人口约二百零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3%左右。

 历殷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殷姓活动比较广泛,战国时期的河南的魏国、冀鲁地区的卫国、陕川一带的秦国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到秦朝末期,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今河南沁阳)。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地区已经有殷姓。西汉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华一带,形成的殷氏汝南望族。魏晋时期,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唐宋时期,殷姓亦在江苏形成大族。

 明朝时期,殷姓已散播到全国各地,约有12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苏为殷姓第一大省,约占殷姓总人口的36%。全国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江西、浙江,这四省大约占殷姓总人口的69%。宋、元、明600余年,殷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以江苏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经形成。

 当代殷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殷姓的人口已近210万,为全国第一百零三(或一百零四)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现今殷姓主要分布于云南、江苏,这两省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0%。殷姓的第一大省为云南,大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31%。全国形成了以西南云南、东部苏皖为中心的殷姓聚集区。殷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大部、川黔南部、广西西部、陕鄂渝交汇地区、苏皖大部、上海、鄂皖赣交汇地区、甘夏大部、甘肃西部,殷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约为021%,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8%的殷姓人群。在山东大部、皖苏北部、鄂赣浙中部、湘黔北部、河南东南、重庆南部、广西中部、川甘大部、青海东南、陕宁南部、辽吉大部、黑龙江中部,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4%一02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殷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

 陈郡:亦称陈国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开皇初年(581年),陈郡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废黜,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有三处:

 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依附鲁国,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邳县东部和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

 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弘农郡: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因避汉灵帝名讳改称桓农郡。三国时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复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581年)废黜,隋大业初年(605年)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义宁元年(617年)移治到陕县。到唐武德元年(618年),弘农郡彻底废黜。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陈国堂:以望立堂,亦称陈郡堂。

 左冯翊堂:以望立堂,亦称冯翊堂。

  宗祠对联

 四言

 ①源自商代;望出汝南。

 全联典出殷姓的源流和郡望。

 ②荥阳垂誉;洪乔投书。

 上联典指晋代人殷裒,官荥阳令,在任上兴学教民,使百姓懂得礼义谦让。当时人们唱道:“荥阳令,有异政(突出的政绩),立学校,人易性(改变落后的性情、习惯),令我子孙耻争讼。”下联典指东晋陈郡长平人殷羡,字洪乔,性情耿直而独特,任豫章太守时,京城人托他捎带书信百余封,他走到石头城下,都投到江水中,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乔不能为人当送信的邮差!”后官至光禄勋。

 ③汝南世泽;汉国家声。

 全联典指南唐殷崇义,国亡入宋,太宗敕撰《江南录》,自言有陈寿史体,世颇为称颂之。

 五言

 ①汝南传世泽;宿北振家声。

 此联为安徽省松县北乡殷家湾殷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殷氏的郡望为汝南郡。下联典出本支殷氏居于宿松县北乡。

 ②礼部精题署;司徙列钩沉。

 上联典指唐代礼部郎中殷仲容,工写貌及人物花鸟,善隶篆,尤精题署。下联典指梁代秘书监、司徙左长史、文学家殷芸,字灌疏,钧宗人。励精勤学,博洽群书。曾作小说十卷。时称《殷芸小说》,已佚,鲁迅《古小说钩沉》中有辑本。

 六言

 都督五州军事;积功本屯将才。

 上联典指晋代建武将军殷浩(?―356〉,字深源,陈郡长平人。识度清远,好老易,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任都督扬、豫、徐、充、青五州军事。以平定中原这己任,上疏北征,兵败,免为庶人,口无怨言。下联典指清康熙武进士殷化行,字熙如,咸阳人。初授守备,后积功授三屯营副将,擢台湾总兵官。官至广东提督。

 七言

 ①谈论结一时之望;典章推三世之荣。

 上联典指东晋陈郡长平人殷浩,字深源,殷羡的儿子,善于谈论,喜欢《老子》、《周易》,年轻时就有盛名。建元初年官建武将军,永和年间任扬州刺史,后赵灭亡,任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率军进取中原。后在许昌被前秦军所败,又在山桑遭姚襄伏击而大败,桓温乘机上书攻击,被子废为庶人。下联典指南朝宋长平人殷景仁,武帝时官太尉参军、黄门侍郎。文帝时官侍中、尚书仆射、扬州刺史。与王华等人以风节高尚、学问广博而名冠一时,朝中政事,常以密函形式征求他的意见。

 ②深源对空书四字;仲堪挥泪眇一目。

 上联典指晋代建武将军殷浩,兵败后,被废为庶人,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桓温将以尚书令。下联典指晋代将领殷仲堪,陈郡人。能清言,善属文。其父病,仲堪衣不解带,执药挥泪,遂眇一目,孝武时授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

 ③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此联为唐代诗人殷陶《经杜甫旧室》诗句联。

 十言

 羸疾身躯,咸安闭阁卧治;清远识度,合仰冠世才名。

 上联典指南北朝梁监川内史殷钧的事典。殷钧,字季和,长平人。民化其德,母忧去职。后官至国子祭酒。卒谥贞。下联典指晋代建武将军殷浩。

 古代名人

 殷民

 殷民为池侯

 殷通

 殷通,秦代会稽郡守。

 殷续

 殷续,汉代有北地太守。

 殷丹

 殷丹,东汉会稽太守。

 殷裒

 殷裒,晋代荥阳令

 殷羡

 殷羡,字洪乔,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其性格耿介正直,当他赴豫章太守之任时,京城许多人托他带书函于家人,当他走到石头城时,竟把一百多封书函扔进河中,并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因此,后世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

 殷融

 殷融,字洪远,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生卒年不详,约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前后在世。桓彝见而叹美之。喜欢《易》、《老》之学,善属文而不善口辩,其兄殷羡之子殷浩每与之谈,殷融总谈不过殷浩。为司徒左西属,饮酒善舞,终日啸咏,不以世事自缚。累迁吏部尚书、太常卿,卒。殷融著有文集十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殷浩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名臣。识度清远,好老易,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因北征失败,免为庶人。竟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殷芸

 殷芸,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南朝梁文学家。官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曾奉武帝命作《小说》十卷,时称《殷芸小说》,已佚。

 殷钧

 殷钧,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南朝梁临川内史,仲堪五世孙。好学有思理,善隶书,为当时楷法。后官至国子祭酒。

 殷仲文

 殷仲文,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文学家,曾官尚书、东阳太守。擅文辞,其诗开始改变东晋玄言诗的风尚,但其玄气并未尽除。

 殷仲堪

 殷仲堪,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将领,玄学名士。曾为谢玄参军,出守晋陵郡,太元末领黄门郎,据《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载:“宠任转隆。……帝以会稽王非社稷之臣,耀所亲信以为藩捍,乃授仲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武将军、荆州刺史。”

 殷仲容

 殷仲容,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唐朝书画家。不害孙,闻礼子(一说令民子),世代皆工书画。官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画人物、工写貌,擅长用墨,浅深浓淡,如兼五彩,为水墨画之先驱。书法兼篆隶。

 殷不害

 殷不害(505—589),字长卿,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南朝齐豫章王行参军殷任(《南史》作殷汪)的孙子,南朝梁尚书中兵郎(《南史》作尚书兵部郎)殷高明之子。初仕梁为廷尉,入陈官晋陵太守,后主即位加给事中。少孤家贫,事母养弟,士大夫以笃行称之。一生善工书、画。卒年八十五。史书《陈书本传·南史本传·历代名画记·图绘宝鉴》对其生平,特别是少时的艰辛生活有记载。

 殷不佞

 殷不佞(518年—573年),字季卿,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不害弟,是南朝的大孝子。

 殷开山

 殷开山(?-622年),名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封勋国公。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隋末为大谷长。李渊自太原兵起,召补大将军掾,从攻西河为渭北道元帅长史,与刘弘基屯兵故城,破京兆内史卫文升之兵,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从秦王李世民率八总管兵讨薛举战败,士卒死者十五六,被除名为民,后又从平薛举子薛仁杲,恢复爵位。武德六年(622年)在讨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贞观四年(630年),配飨唐高祖庙庭。

 殷盈孙

 殷盈孙,唐代成都诸曹参军。

 殷维白

 殷维白,江苏人,元代画家。以擅长画丑陋人物闻名。

 殷士儋

 殷士儋,山东历城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间进士,历检讨、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后入阁拜相,因与其他权臣不和,不久辞职回家。

 殷奎

 殷奎,明代名人、学者。

 殷化行

 殷化行,陕西咸阳人,清代大臣。康熙年间武进士,初授守备,后积功授三屯营副将,擢台湾总兵官,累官至广东提督。

 殷树柏

 殷树柏,浙江嘉兴人,清代画家。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平,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

 殷世安

 殷世安,江苏常熟人,清代画家,字济公。工诗,写墨竹有烟霏雨露之致。殷良弼:江苏无锡人,近现代林学专家。曾赴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北平(即北京)大学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森林系主任,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林学会。编有《林产制造学》、《实用伐木运材及工程学》。

 殷兆镛

 殷兆镛,字补金,号谱经。江苏吴江人。道光年间进士。英法联军侵陷大沽,进犯天津,他力主抗战,屡次上疏,请“黜邪谋,决大计”。著有《齐庄中正堂集》。

韦(Wi )姓的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滑县的豕韦古国。有多种来源。韦氏属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风姓后裔黄帝子孙彭祖孙元哲嫡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韦氏出自风姓彭祖之后。韦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50姓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韦姓的由来

源流一彭韦氏

出自豕韦国。夏朝复兴,少康封大彭氏(彭城)的别孙元哲于豕韦(河南省滑县,又一说在今江苏省铜山县的附近,具体位于铜山县伊庄镇赵圩村区域,现该村有约一半左右村民姓韦,此说不可信),为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载这支,说明这支韦氏影响最大,人数应该最多。

源流二商伯韦氏

出于商时韦伯国,其实不能确定是否元哲后人,这是豕韦国的另支,不称豕韦国。韦伯国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源流三遐韦氏

周武王灭亡商朝,韦遐受封于万福河西岸(今山东西南武县、邹县一带)建诸侯国,称韦国,不称豕韦国。周朝末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姬延)听谗致使鲁国兼并韦国。

源流四韦弁氏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韦弁,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韦弁,是西周乃至战国时期的一种礼制官职,负责掌管王族宫廷以及重臣韦弁服的制作,兼制编制书简的皮绳。在韦弁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韦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韦氏。

源流五韩韦氏

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里(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主要在广西,还有唐代碑文。

源流六疏勒韦氏

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史籍《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中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民族的别支,而是出自古代韦国灭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韦氏族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汉化韦氏人。

源流七赐姓韦氏

出自赐姓而来。《朝野佥载卷三》:隋开皇中,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每征讨将行,有胆力。衮至左卫中郎,以桃符久从驱使,乃放从良。桃符家有黄牸,宰而献之,因问衮乞姓。衮曰:止从我姓为韦氏。符叩头曰:不敢与郎君同姓。衮曰:汝但从之,此有深意。

源流八蒙古韦氏

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时期察哈尔蒙古章佳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为察哈尔蒙古的主体部落成员,以地为氏。

其中,元朝成吉思汗后裔之一,今有分支在今山东省费县。

源流九其他韦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市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明、清时期,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等地区,在仫佬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韦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韦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包韦氏

《绎史》载:包羲字伏羲后裔豕韦。

韦姓的迁徙分布

豕韦灭国之后,一部分韦人向北逐步迁移,到今东北地区演变为室韦族。一部分韦人向西北迁移散居于陕甘地区,至今留下许多带韦、湋等字的地名和水名,他们主要在河南地区活动。

宋朝时期,韦姓大约不足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韦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2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广西、湖北、安徽,这四省韦姓大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河北、浙江、四川、江苏、江西。全国的韦姓主要分布于中原和南方,形成了以豫鄂皖、广西为中心的两大韦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浙江为韦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21%。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广西、江苏三省,大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安徽、广东、福建、湖北。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浙苏皖、南方两广两块韦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韦姓的人口已达370万,是全国第六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西,大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安徽、广东、贵州、江苏、河南、云南六省,又集中了14%的韦姓人口。全国形成了以广西为中心的向外逐步递减的分布局面。

在桂黔、广东西部、海南、湖南西南、重庆东南、云南东部、吉林南部,韦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036%以上,中心地区超过6%,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7%,而居住了大约70%的韦姓人群。在广东西部、江西南端、湖南中部、湖北西南、重庆中部、四川东南部、云南中部、安徽中部、江苏西部、黑龙江东部、吉林大部、辽宁北部,韦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036%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6%,居住了大约12%的韦姓人群。

1、源出嬴姓说

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扩展资料: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图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约占了国图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李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960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3
下一篇2024-04-03

随机推荐

  • 现在黄金卖出去多少钱一克

    2018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往年大,2018年以来黄金原料价格基本在269到275元克之间徘徊。黄金回收价格需要在此基础上减去对应费用,一般是10元每克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能会相对低一些,如果当地回收价格确实太低的话,可以看看贵金属网

    2024-04-15
    13200
  • 请问有关李煜的记载都在哪些史书中

    新五代史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景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景卒,煜嗣立于金陵。母钟氏,父名泰章。煜尊母曰圣尊后;立妃周氏为国后

    2024-04-15
    24700
  • 欧蕙极致套盒里边怎么没有化妆棉

    欧蕙极致套盒里边没有化妆棉是正常的。><br>欧蕙极致套盒里边没有化妆棉可能是因为版本不同所以没有化妆棉。<br>化妆棉一般是由棉花或纸浆压制而成的长约5-6厘米的小棉片,使用化妆棉的用处很多。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卸妆,因为它的质地

    2024-04-15
    15800
  • 娇兰蜂姿系列适合什么年龄

    25-40岁。根据查询娇兰官网可知,娇兰帝皇蜂姿系列是娇兰家的明星产品,虽然是油状的,却轻薄好吸收,一点都不油腻,是娇兰专门为轻熟龄专门打造的系列,适合25-40岁之间的肌肤。法国娇兰成立于1828年,是以香水起家的美容护肤品牌,1828年

    2024-04-15
    27500
  • 用sk2神仙水后再抹雅诗兰黛精华液可以吗

    是的,使用SK-II神仙水后可以涂抹雅诗兰黛精华液。这两种产品都属于护肤程序的一部分,但请确保按照产品说明和建议的使用方法进行。SK-II神仙水是一种调节肌肤水油平衡的精华水,而雅诗兰黛的精华液则具有修复、维稳肌肤的作用,并能增加抗氧化和抗

    2024-04-15
    13400
  • 妮维雅的东西到底怎么样呢?

    分类:生活 >> 美容塑身问题描述:杂志上说妮维雅粉红色的那个水很好但是,也有人跟我说妮维雅的东西含化学成分多,都是调出来的,不好我本来想用用粉红色的那款水,现在也不知道了 解析:妮家的东西我基本上全都

    2024-04-15
    10200
  • 江南印象艾地苯焕颜时光面霜怎么样

    好。因为这是一款结合去角质与温和洁肤功能于一身的快速、高效的清洁产品。在兼具清爽、控油配方的同时,泡沫丰富,可在瞬间清洁肌肤底层的污垢、唤醒肌肤活力。同时,洁面_喱中的物理、化学去角质复合配方,能软化、柔滑肌肤,为快速打造无瑕妆容做好充分准

    2024-04-15
    8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