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穆斯林除了在新疆的塔吉克族是什叶派外以逊尼派中的哈纳菲教法学派为主,虽然是同一个学派的中国穆斯林并不完全一致,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老派和新派,新派又包括伊赫瓦尼(兄弟)和赛莱菲耶(遵循前辈者)。老派又包括格迪目(古老)派和各种门宦。门宦是中国人对苏菲主义的称法,苏菲主义代表了伊斯兰教中的神秘思想, 他们的教义由他们的教主(老人家)主持,由于追随的教主不同所以产生了很多门宦制度,如折赫里耶、胡菲耶、白庄门宦、撒拉门宦等有人把中国穆斯林派别分为三大教派和四大门宦,三大教派是:老教(格迪目)、新教(伊赫瓦尼)和赛莱菲耶。四大门宦是着赫里耶和西道堂等不管怎么说,伊斯兰教是主张和平的宗教反对分裂。无论是什么教派,他们的基本信仰(如认主独一)主要教义(如礼拜)都是统一的,区别只是一些细节问题。严格的说中国穆斯林算不是教派
中国约有2000万的穆斯林,涉及10个民族,包括、回族(900万)、维吾儿族(850万)、哈萨克(120万)、柯尔克孜( 15万)、乌孜别克( 15万)、塔塔尔族( 05万)、塔吉克(38万)、东乡族 (40万)、撒拉族(9万)和保安族(14万)等。
众所周知,公元6-8世纪,欧亚大陆上有三个大帝国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传奇。拜占庭帝国,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后面两大帝国发生了一场重要的战役。恒罗斯战役。这场战役导致战后盛唐衰落,阿拉伯帝国兴起。
盛唐天宝年间,唐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但繁荣的社会表面之下也埋伏着种种危机。几乎同一时期,中东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极速扩张版图。甚至想要踏上中国的领土。
开元三年,阿拉伯与吐蕃联军和唐朝展开了第一次冲突。被唐军击败,但阿拉伯仍旧想对中亚扩张。西域信奉佛教的诸国对入侵的伊斯兰文化感到不安,纷纷像唐朝求援。阿拉伯想要完全控制中亚必须击败唐朝。
为了抵御阿拉伯的攻击,唐朝决定主动出击,天宝十年,大将高仙芝率军长途跋涉,跨过沙漠,围攻恒罗斯城。而阿拉伯人早就做好了准备,双方在恒罗斯河西岸展开决战。战斗持续五天,双方不分胜负。在两军僵持不下时,唐军内部出现了叛乱,叛军从背后包围了唐军步兵。顿时阵脚大乱。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之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此战唐军损失惨重,间接影响了此后的国力。
而许多的历史研究者和军事家认为,高仙芝的数万中国军队在长途跋涉,高原缺氧的状态下翻越帕米尔高原,与阿拉伯军作战,这本身已经是战争史上的奇迹了。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是中国各民族穆斯林的全国性宗教团体。会址设于北京。于1952年7月,由穆斯林知名人士包尔汉·沙希迪、刘格平、赛福鼎·艾则孜、杨静仁、达浦生、马坚、庞士谦、马玉槐等在北京发起筹备,翌年5月11日成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空前统一的全国性伊斯兰教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实现了中国各族穆斯林的大团结,为党和政府与各族穆斯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一)在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伊斯兰教务活动;
(二)对穆斯林群众关心的宗教问题,依据经训精神作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解释。
(三)举办伊斯兰教教育,培养伊斯兰教教职人才;
(四)发掘、整理伊斯兰教的优良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伊斯兰学术文化研究,编译、出版经籍书刊;
(五)建立、健全伊斯兰教内部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六)指导各地伊斯兰教协会的教务工作,交流经验;
(七)促进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和清真寺兴办利国利民、服务社会的公益和自养事业;
(八)负责组织全国各民族穆斯林赴圣地麦加履行朝觐功课;
(九)开展同各国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组织的友好往来,增进交流与合作。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是协会主办的全国最高伊斯兰学府,创立于1955年,担负着培养新一代伊玛目和伊斯兰教专门人才的重任。学院开设大学本科班、大专班和阿訇进修班。该院设有大型图书馆,是全国唯一的伊斯兰专业图书馆,它藏有各种版本和手抄本的伊斯兰经典及有关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随着形势的发展,协会的工作有了新的拓展。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伊协会长秘书长联席会议”,由全国各地清真寺推选赛手前来北京参赛。
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礼拜寺是始建于唐宋时期的清真寺,向称中国四大古寺。
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初名"圣友之寺"。到元代至大三年(1310年,伊斯兰教历710年)由耶路撒冷人阿哈玛出资重修,为该寺“建筑了高悬的穹顶,加阔了甬道,重修了寺门并翻新了窗户。”
扩展资料:
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1961年,清净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
南墙临涂门街,全长23米,高6米,厚102米,立面于墙高182米处并排筑开8个长方形大石窗,窗孔高285米、宽180米,街上人们可望见里面;朝街外壁的窗顶楣各横嵌一长列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石刻。
-泉州清净寺
伊赫瓦尼,中国伊斯兰教派别之一。系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兄弟”。又称“艾赫勒·逊奈”(Ahl al-Sunnah),意即“遵经派”,其他教派则多以“新行”或“新兴派”相称。在华北等地区称“新行”。19世纪末,由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著名阿訇马万福等创立。
伊赫瓦尼派是历史非常年轻的一个派别,又被称为“新教”。它的创始人是马万福(1853——1934),甘肃河州地方人。
伊赫瓦尼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兄弟”,该派是中国近代伊斯兰教改革的结果,流传非常广泛,信徒人数非常多。伊赫瓦尼派的形成是特殊历史背景的产物,因为伊斯兰教在当时的汉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汉族的传统文化包括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都渐渐融入到伊斯兰教的信仰体系中,再加上各种门宦派别之间的斗争严重。这些现象都使得一部分领袖人物决心实行改革,并最终取得了极大成功。
作为中国伊斯兰教最年轻的教派之一,伊赫瓦尼派在宗教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遵经革俗”、“凭经立教”;要求信徒严格遵守规定的功课和宗教礼仪上的传统习俗;反对宗教人员利用职务获取利益;要求按照阿拉伯语诵念《古兰经》;以及特殊场合下举起右手食指以表示对真主的唯一信仰等。
在宗教组织方面,该派实行互不隶属的教坊制,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袖,对清真寺的管理实行董事会制。它的创始人去世后,该派就分为两派。
伊赫瓦尼教派,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属回族伊斯兰教中的原教旨主义。一方面它与格迪目以及苏非门宦各派一样,在教派上同属于逊尼派,在教法学派上又都遵循大伊玛目哈乃非的法学原理,坚守伊斯兰的正宗信仰;但另一方面,它是更加严格的“真主独一”论者,强调《古兰经》的神圣性和圣训的重要地位。净化、刷新伊斯兰教,恢复到伊斯兰教的早期状态,是伊赫瓦尼维新主张的基本特征。“回到《古兰经》中去”、“凭经立教”、“遵经革俗”三个著名口号,是伊赫瓦尼维新运动的基本纲领。“回到《古兰经》中去”这个口号最早由伊斯兰教逊尼派四大法学家之一罕伯理提出。十八世纪,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卜加以完善,成为瓦哈比运动的总纲领。
该派宗旨为凭经立教,没有教主,反对门宦、世袭,重视王功。主张吃了不念,念了不吃,反对吃念并行;念经或上坟均不烧香;念经时主张单念《古兰经》或低念《古兰经》;并不强调教徒送“海底叶”(布施)。该派在甘肃河州地区有两大支派——苏派和白派,两支派的主张互有差异,并且都不同程度地传入撒拉族地区。苏派以甘肃广河三甲集的苏个哈知为代表,因在礼拜仪式的细节上有一招手和三招手之别,故白派亦被称为“三招”。撒拉族的新派基本遵行了苏派。新教由于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青海统治者马麒、马步芳父子的扶持,故以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为基地,得到很快的发展。
分别是噶德忍耶、哲赫忍耶、库布忍耶、虎夫耶。
中国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四大功修教团于17世纪初自西亚、中亚和南亚陆续传入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一带。在云南、吉林和华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1、嘎迪忍耶
起源于波斯人阿卜都·卡迪尔·吉拉尼所创之卡迪里教团。清康熙年间由阿布·董拉希传入甘宁青穆斯林中,后来分化为数支门宦。
在教乘上同于一般穆斯林,虔信伊斯兰教根本信仰,遵循《古兰经》和圣训,奉行“天命五功”。道乘修持则以“淡泊持其志,宁静守其心”为宗,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弃绝尘俗为入道之门”。
修持方式以静修参悟为主,默诵各种迪克尔(记主)词。有少数高级修士,抛离红尘,不求婚配,出访名师,入深山或驻拱北,进行苦修苦炼,禁欲苦修的特征很显著。
2、哲赫忍耶
哲赫忍耶的教旨是“ 敬主赞圣”、“ 遵经从训”。在修持上主张先 “教乘”后“道乘”。认为“教乘”是基础,“道乘”只限于少数有条件或教派继承人才能修持。
对伊斯兰教“舍希德”(圣战、殉教)思想信仰较为重视,富于斗争精神,曾数次掀起反对民族和宗教压迫的抗暴起义。在宗教修持和礼仪习俗上,主要特点是高声念诵“迪克尔”(记主词) 和公开举行颂主赞圣的仪式,以“明扬正道”故名“哲赫忍耶”。
主麻日只举行聚礼拜,不再举行晌礼拜,该派男性教徒以不留腮须和戴黑白色六角帽为特征,妇女不戴盖头,不蒙面纱。
3、库布忍耶
起源于中亚人纳吉姆丁·库布拉所创的库不拉维教团。传入时间,一说于明末清初,一说于明洪武三年 (1370),由一名外籍传教师穆呼引弟尼传入。该门宦除遵五功外,主要是静修参悟,幽居山洞拜主,默念迪克尔,静修时间分 40 天、70 天、120 天不等。教徒分布于甘肃省东乡、康乐及皋兰等地。
4、虎夫耶
由也门乃格什板顶耶道堂的派出者叙利亚人阿法格·赫达耶统拉西·古图卜·兰巴尼·毫苏素不哈尼于清康熙初年到青海西宁时所传。
以教乘、道乘兼修并重,以教乘为基础进行道乘功修,强调遵循教法,笃信《古兰经》和圣训,严格要求奉行“天命五功”;主要实行静修,但主张“闹中静”,即在热闹的尘世生活中进行修炼,反对脱尘幽居;门宦领袖穆勒师德或谢赫及其拱北(陵墓)受到信众的高度尊崇 ;道统传承多行世袭制,也有实行“传贤制”的。
扩展资料
门宦一词的渊源其说不一,说法各异。主要有:
1、源于汉族的“宦门”、“门阀”等名称。
2、源于河湟地区群众所说的“七门八宦”。
3、源于穆斯林所说的通向真主之道的大门(即真主的召唤)等词。
据扬州普哈丁墓有关记载,南宋末年来扬州的普哈丁是一个苏菲主义神秘派的修道者,其墓迄今尚存。《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述,元时在广州一山洞中曾见到有200岁高龄的修道者,到杭州时,在他寄居的“埃及人士欧斯曼·伊本·安法尼之子孙家中”,“有一道堂”,“内有一批苏菲修道者”。
明崇祯年间,印度一位苏菲派学者阿师格来华,留居南京3年,张中曾投师于他,对其讲道内容作了笔记,整理成《归真总义》一书。17世纪苏菲主义各学派从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传入新疆后形成白山派和黑山派,通称为“依禅”。
18世纪以降,库布林耶、卡迪林耶、虎非耶、哲合忍耶等苏菲主义学派通过海、陆两路,相继从阿拉伯、中亚以及新疆传入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穆夫提、大湾头、大拱北、华寺、官川等支系。
其中以拱北或道堂所在地命名的有毕家场、北庄等;以创始人姓氏命名的有鲜门、张门等;以创始人的形象命名的有胡门、疯门等;以拱北众多、建筑宏伟而命名的有大拱北、华寺等,但都不叫门宦。
发展历史:
1、康熙、乾隆时期(1662~1795)为传入时期,在甘肃、青海先后出现了11个门宦,最大的有大拱北、华寺、官川和穆夫提等。
2、嘉庆、道光、咸丰时期(1796~1861)为发展时期,先后又形成新的8个门宦,如北庄、文泉堂等。
3、清末和民国时期(1875~1940)为内部分化时期,先后从上述门宦中分立出来13个门宦,如崖头、灵明堂、撒拉教等。
——四大门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