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没有观音菩萨。小乘只求自悟,修炼到罗汉级别就够了。观音、文殊、普贤、地藏是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科伦坡国立博物馆是斯里兰卡最大的博物馆,也是斯里兰卡最古老的博物馆,1877年正式在科伦坡三区建成,博物馆中一共有20个展厅,陈列了斯里兰卡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文物。
在众多展品当中,最让中国人熟知的就是“郑和布施碑”,这块石碑的独特之处就是刻了3种文字,除了中文之外,还有泰米尔文和波斯文,因此这块石碑又被称为“三文字碑”,这块碑的出土也是揭开郑和下西洋的真相。
郑和七下西洋,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中国学界一般认为,郑和船队最远达到了非洲东海岸,但是著名的地图学家弗拉·毛罗认为郑和越过了好望角,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完成了环球航行,并且绘制世界地图《天下全舆总图》。
但由于郑和七下西洋留下了史料极少,一直都没有统一说法,根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但车驾郎中刘大夏销毁了这些档案,他表示: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
为了这七下西洋,明成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一艘宝船五六千两,工程量庞大,国库空虚,至于明成祖为什么会违法明朝海禁政策,七下西洋,也是争议不断,有人这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以“靖难”之名起兵,攻下南京之后,朱允炆火烧皇宫,不知所踪,其下落在历史上成了未解之谜,还有人说,明成祖好大喜功,下西洋是为了向蛮夷小国宣扬国威,那么这块三字碑又是怎么记载的呢?
伊斯兰卡古称锡兰,此地是扼守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郑和船队北上印度、西去东非,都必须经过伊斯兰卡,1408年,郑和就开始了第二次航海,他达到了占城(越南)、暹罗,苏门答剌北部,然后驶向了印度洋。
这一次,郑和来到了锡兰,当地国王看到宝船浩浩荡荡就实施了劫掠,郑和便派兵攻打,史载道:和乃率步卒二千,由间道乘虚攻拔其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妻子、头目,献俘于朝。在返回明朝之后,明成祖念他无知就放了他,此后锡兰就多次向着明朝上贡。
郑和每次达到锡兰,就向当地佛寺布施金、银、香油等,还留下了一块布施碑文,记载了所赠的贵重之物,这块“郑和布施碑”的三种文字也是大致记载了郑和向两种不同的宗教献祭祭品的情况。
斯里兰卡著名历史学专家,伦敦大学博士的洛娜表示,郑和虽然信奉穆斯林,但能够在同一块石碑上以三种宗教和对象进行祭祀,这也是表明当时明朝统治者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和宗教上的宽容性,同时也表示中国当时就已经具有了宽广的胸怀和世界性的眼光。
虽然七下西洋引发了财政危机,但航海也是引进了海外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这让中国的手工业再一次得到了蓬勃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