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SV自行榴弹炮
“联盟”152毫米双管自行火炮还有个代号是Ko&litsiya一SV,由俄罗斯Bu revestnik科学研究院与BTA集团、乌拉尔运输机械厂、冶金科学研究院和乌拉尔车辆制造厂联合研制。
目前,研制工作已进入技术演示/样机阶段,预计于2011年批量生产并进入俄罗斯陆军服役。
武器性能
中文名:联盟-SV自行榴弹炮。
口 径:152毫米。
原产国:俄罗斯。
简介
正像《红色警戒2》中的神奇的“天启”坦克一样,“联盟”152毫米双管自行火炮在自身设计上也有许多令人称奇的地方。
首先,“联盟”自行火炮采用了无人炮塔,2名乘员位于车体前端的全装甲防护舱内,而无人炮塔位于车体中央,动力装置位于车体后部。
其次,样炮上安装侧面扁平大型炮塔主要基于旧式2S19(MSTA—S)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炮塔研制而成,但2S19配装的是单管火炮,“联盟”则安装有双管152毫米火炮。
第三,“联盟”152毫米双管自行火炮安装有自动装填系统,装填过程是先装炮弹,再装装药。
第四,该炮具有多发弹同时命中(MPSI)同一个目标的能力,一般炮弹的射程为50千米,但如果采用俄罗斯应用科学研究所研制的增程炮弹,射程可达到70千米。
“联盟”152毫米双管自行火炮的主要武器为152毫米双管长身管火炮,每门火炮均配装用钛合金制成的“胡椒瓶”形炮口制退器。
“联盟”双管火炮系统采用了独特的被称为“拳击手”(Boxer)的液压缓冲装置,在发射过程中,2个炮管交替开炮,发射速度达到18~21发/分。
火炮顶端装有1挺127毫米机枪,用于防空和自卫。另外,炮塔两侧各配装了1组(3个)电控烟雾弹发射器。
虽然样炮并未配装热护套、抽烟装置以及炮口测速装置,但生产型“联盟”双管自行火炮系统将配备这些装置。在行进的过程中,炮管用悬挂吊索固定在斜装甲板的行军固定器上。
据悉,生产型“联盟”152毫米双管自行火炮将安装新型炮塔,该炮塔可延伸至车体后方以容纳所有152毫米炮弹,同时采用遥控模式进行弹药装填。
而装药将放置在炮塔正下方,也采用自动装填模式。预计生产型“联盟”火炮将携带50枚炮弹及装药,并通过1辆专用装甲运输/装填车进行弹药再装填。
为进行试验,首辆“联盟”152毫米双管自行火炮采用了“195项目”坦克底盘,底盘青6对负重轮。
预计生产型双管自行火炮系统将采用有7对负重轮的新型底盘。
这种新型底盘极有可能成为俄罗斯未来主战坦克的底盘。此外,“联盟”152毫米双管火炮还有一种海军型,采用俄罗斯ste&Ith公司的炮塔,预计将替代现役的AK一130舰炮。
目前,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研制和装备新型自行火炮系统,但没有一个国家像俄罗斯那样,研制出威力如此强大的“联盟”152毫米双管自行火炮。
“联盟”152毫米双管自行火炮具有射速高、弹药供应量大、火力强、越野机动性好以及生存能力强等多项优良性能,相信不久就会在“战争之神”的大家族中露出其“野兽”的狰狞面目来。
技术特点
早期的联盟-SV自行榴弹炮使用的是两个152毫米的榴弹炮管,也可以安装两个155毫米榴弹炮,还可以发射了两枚精确制导炮弹。设计射速为每分钟16发,弹药使用上与北约标准弹药相兼容。
为了在如此大口径的双管系统下使得联盟-SV拥有前所未有的射速,联盟-SV采用了由一门大炮一次多射目标的炮击模式。在此种模式下一门大炮以极高的射速接连射出的炮弹有着不同运行轨道,但都同时抵达目标并击毁它。
同时,联盟-SV也拥有了可以更加可靠的射击系统,如果一根炮管射击失败,另一个炮管可以继续打击,实现互相交替使用两具炮管,可以有效降低持续发射所带来的热量,而且两具炮管,使用寿命相对也会更长。可以在任何的倾斜角发动攻击。
最终定型的联盟-SV放弃了双管设计,转而回归稳健传统的单管炮筒,并采用了无人炮塔,拥有一个全自动弹药搬运装卸系统,自动水平极高,这样的设计能提高开火速度,提高战斗反应速度,减少系统故障率,火炮和乘员分隔的设计,更能够减少战斗人员损伤。
联盟-SV早期设计乘员数为5人,最终定型量产型乘员数为2人,座舱在底盘前半部分。
联盟-SV采用的自动化弹药填装系统,大大提高了整体的自动化水平。开火速度大约每分钟可进行16次发射,实际射程为40公里,比其前辈2S19MSTA-S型自行火炮的20公里增加了一倍。
在使用特殊弹药时,射程最远可至70公里,已达世界领先水平。联盟-SV能利用微波系统点火的模块化发射装药,使用气压动力装弹,其火炮能在任何方向角和仰角下以最大射速瞄准开火。此外,它还能自动选择必要的炮弹和模块化装药,实现车载弹药装载过程的自动化。
在信息系统上,每名车组人员工作台都配有远程火控系统和所有操作仪表监控系统,并与统一的信息指挥系统相连。联盟-SV自行榴弹炮的自卫武器,使用了遥控机枪。
性能数据
主炮型号:2А88线膛炮榴弹炮。
主炮口径:152毫米。
主炮倍径:52倍。
装弹量:50—70发。
射击范围:360度。
射程:40—70公里。
机枪:1挺127毫米机枪。
动力系统:柴油发动机。
乘员数:2人。
重量:50-55吨。
最大行驶速度:60公里/小时。
最大行驶距离:500公里。
线材主要有,1 LOCK线此材料耐温比较低,一般用于小型低功率扬声器。2 SV线主要用来做耐高温材料的音圈,3CCAW线,中文叫做铜包铝线材,用它制成的扬声器瞬态特性好、灵敏度高,是高灵敏度扬声器中常采用的材料。
骨架材料主要有,牛皮纸(Kraft Paper){常用材料厚度为003,0045,005,008,010,013,}、3003铝片(Aluminium Duralumin){常用材料厚度为003,005,007,010,0125,015,020}、NOMEX{中文称为石棉纸,常用材料厚度为005,008,013}、TIL{中文称为漆布,常用材料厚度为008,013,015,020}、KAPTON{中文称为卡不通,胶片,常用材料厚度为003,005,0075,010,0125,015,0175}胶管{最近几年新出的一种骨架,它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产品,因主此材料可方便套上制具,减少人工成本,主要厚度为008,010},纸管{同上}等 骨架分为2种涂膜胶水,一种为LOCK,一种为SV,性能跟漆包线一样,有些材料又分几种颜色,其性能价格都不一样,具体就不多说了,行业术语太多 补强纸主要是用纸类涂膜LOCK而成,主要产品有:SLOCK,Kralock,有些高档音圈用NLOCK,TKBLOCK等。
AV是和音频端子一起使用的,AV是用来传输视频信号的,SV应该是指YS信号端子,这个端子是传输视频的,同时也需要音频线,只是两种不同传输视频的形式而已。
AV接口由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线组成,其中黄线为视频传输线,红色和白色则是负责左右声道的声音传输。
AV接口是目前一些车载GPS设备,通过自身携带的音、视频端子,连接AV线路将自身的数据图像声音等,输出到其它显示及视听设备上,如外接显示器或耳机等,接口主要有AV复合端子,S-VIDEO端子,耳机接口等。
它可以算是TV的改进型接口,外观方面有了很大不同。在连接方面非常的简单,只需将3种颜色的AV线与电视端的3种颜色的接口对应连接即可。
扩展资料:
AV接口把视频和音频进行了分离传输,但是其负责视频传输的只有一条线,故这种传输方式还是先将亮度和色度混合,然后在显示设备上进行解码显示。
所以,在视频传输质量上还有些损失的,所以AV接口的画质依然不能让人满意。AV接口曾经被广泛应用在早期的VCD和DVD机与电视机的连接上,目前的高清视频播放基本都放弃了AV接口。
AV端口所传送的复合视讯可以借由简单地调变其载波来将其导引至任何一个电视机的频道。早期大多数的家用视讯装置都是使用复合视讯。
例如镭射影碟就是单一的将复合视讯数位化,VHS录像带则是记录稍微修改过的复合视讯。这些播放装置大多数可以选择是直接输出其记录的讯号,或者调变至特定的电视频道以供没有 AV端口专属频道的早期电视机收看。
Manta运行完毕后,将在 $ {MANTA_ANALYSIS_PATH}/results/variants 目录下输出一组VCF格式的结果文件。
无论是 diploidSVvcfgz , somaticSVvcfgz 还是 tumorSVvcfgz ,他们描述sv的规则是一致的,只是在记录的信息上略有不同。如,
使用 gzip -d -c filegz > file 命令可生成解压缩的VCF文件。
对于大的片段缺失,在VCF中 ALT 一列会有 <DEL> 的标志, ID 中将以 MantaDEL 开头,使用 grep "<DEL>" diploidSVvcf 命令可以直接将这一类的变异提取出来。 CHROM 和 POS 中记录的是该Deletion在参考基因组上的起始位置, FORMAT 中 END 记录的是Deletion在参考基因组上的终止位置, SVLEN 记录的是缺失片段的长度。
FORMAT 中的 PR 和 SR 记录的是支持REF和ALT基因型的Paired Reads数和Split Reads数。
在 diploidSVvcf 中还会在 FORMAT 中包含基因型相关的信息,如GT,GQ, PL等(不懂这些概念?请参考: https://softwarebroadinstituteorg/gatk/documentation/articlephpid=1268 )。
对于大的片段插入,Manta会在 CHROM 和 POS 中记录DNA片段的插入位置,并在 ALT 中加入 <INS> 的标志, ID 中将以 MantaINS 开头。这里插入的“DNA片段”,个人理解指的是外源的DNA片段,即无法比对到参考基因组,或者无法比对到参考基因组唯一位置。因此,Manta只能通过断点附近的reads得到插入片段两端的序列,但无法将整个插入片段的序列组装起来(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INFO 中的 LEFT_SVINSSEQ 和 RIGHT_SVINSSEQ 给出了插入片段左右两端的序列信息。
Manta中,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的插入或缺失会被归类于small indels:
虽然这些小的indels的ID也以 MantaDEL 或 MantaINS 开头,但在VCF中的表示方式和前述的DEL和INS不同,Manta将这些变异的完整的插入/缺失序列给在了 REF 或 ALT 中。并且会在INFO中增加 CIGAR 标签,对此类变异进行描述。
Manta没有办法检测散在重复(Dispersed duplications),但可以检出串联重复(Tandem Duplicate)。
Manta对于染色体间易位和染色体内易位不做特殊区分, ID 都以 MantaBND 开头,BND即breakend的缩写。在 CHROM 、 POS 中展示第一个断点位置,在 ALT 中展示第二个断点位置,例如: A]10:115172011] 、 [12:70547434[C 。通过比较第一个断点和第二个断点的染色体,可以判断是染色体间易位还是染色体内易位(这里为了描述方便,使用了“第一个断点”、“第二个断点”的描述方式,事实上两个断点并没有顺序之分)。
值得注意的是, ALT 中方括号的方向在判断融合基因中有重要的作用。 ]] 指易位序列在第一个断点位置的3'端, [[ 指易位序列在第一个断点位置的5‘端,如下图。
染色体片段在易位的过程中,可能会平移并连接到另一段染色体上(见下图 variant a),也可能翻转之后再连接到另一段染色体上(见下图 variant b)。具体看上面的两个例子,其中 example1 的两条记录ALT中的方括号方向不一样,它对应的是variant a这种情况; example2 的两条记录中方括号方向一致,对应的是variant b这种情况。
在默认情况下,Manta会用4条BND记录来表述一个倒位事件,并且这四条记录拥有相同的 EVENT 标签。下面是官网上给的例子:
但开发者另外提供了一个脚本 $MANTA_INSTALL_FOLDER/libexec/convertInversionpy 可以将BND记录的Inversion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见下),并以 MantaINV 作为 ID 的开头,每条记录表述一个新的连接点的信息,位置信息记录在 CHROM 和 POS 中。一条标准的Inversion应该有两连接点的记录,并且拥有相同的 EVENT 标签。
另外,在Inversion的记录中, INFO 中还提供了 INV3 、 INV5 两个标签,INV3指发生倒位的序列位于此记录报道的连接点的3'端,INV5指发生倒位的序列位于此记录报道的连接点的5'端。在IGV中,INV5标签对应的是"RR" reads,INV3标签对应的是"LL"reads(可参考我的 另一篇笔记 )。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得到的VCF完成格式转换后,存在很多虽然标注为 Manta:INV ,但只有一条记录情况,因此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标准的Inversion事件。
不同的SV检测软件都有自己的一套描述规则,有很多细节值得琢磨,以后有新的体会再慢慢补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