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消石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消石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制法 28 性状 29 化学成份 210 炮制 211 性味 212 归经 213 功能主治 214 消石的用法用量 215 注意 216 附方 217 各家论述 218 消石的临床应用 2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消石 1 拼音
xiāo shí
2 《辞典》:消石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Xiāo Shí
23 消石的别名芒消(《别录》),苦消(《药性论》)。化金石、水石(《石药尔雅》),焰消(《土宿本草》),火消(《纲目》)。
24 来源
为矿物硝石经加工炼制而成的结晶。
25 原形态硝石(《本草蒙筌》)
斜力晶系,常呈针状或毛发状集合体。颜色为无色、白色或灰色等,条痕为白色。光泽玻璃状或绢丝状,微透明。断口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比重21~22。性脆。
26 生境分布多产于污秽之地,亦常覆于地面、墙脚或巖石的表面。在石灰巖、盐沼地带及沙漠区域亦多见之。产于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27 制法取含硝的土块,击碎后,置柄内,加水浸泡调匀,经多次过滤,取滤液澄清,置蒸发锅内加热蒸去水分,取出冷却,即析出硝石结晶。置阴凉干燥处,防火、防潮。
28 性状为无色透明六角斜方形的柱状晶体,或为白色晶状粉末。质脆易断。气无,味咸且凉。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水溶液呈中性反应。易熔融。烧时有爆炸性。
29 化学成份主要成分为硝酸钾。因产地及提炼方法之不同,含硝酸钾量可以从半量乃至近于纯粹。普通所见的夹杂物,常为氯化钠、水等等。
210 炮制消石:敲碎或研细用。制消石,有水制、火制两种,水制:消石加水与10%萝卜同煮,过滤,浓缩后,放置,待其结晶,即成。火制:将消石入锅中,微火炒成洁白色。炒时不可离人,以防火患。
①《抱朴子》:"消石,制之须用地莲子、猪牙皂角、苦参、南星、巴豆、汉防己、晚蚕砂。"
②《雷公炮炙论》:"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煅令通赤,用鸡肠菜、柏子仁和作一处,分丸如小帝珠子许,待饼子赤时,投消石于瓶子内,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两消石,用鸡肠菜、柏子仁共十五个帝珠子,尽为度。"
③《日华子本草》:"消石,火上伏法,用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减少,即入热者,伏火即止。"
211 性味苦咸,温,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吴普本草》:"扁鹊:甘。"
③《别录》:"辛,大寒,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有小毒。"
⑤《纲目》:"辛苦微咸而大温,有小毒。"
⑥《本草从新》:"辛苦微咸,大热,毒烈。"
212 归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213 功能主治破坚散积,利尿泻下,解毒消肿。治痧胀,心腹疼痛,吐泻。黄疸,淋病,便秘,目亦,喉痹,疔毒,痈肿。
①《本经》:"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②《雷公炮炙论》:"头痛者,以消石作末,纳鼻中。"
③《别录》:"疗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
④《药性论》:"主项下瘰疬,泻得根出,破血,破积,散坚结,治腹胀。"
⑤《日华子本草》:"含之治喉闭。"
⑥《本草蒙筌》:"润燥软坚,泻实。"
⑦《纲目》:"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五种淋疾,女劳黑疸,心肠疞痛,赤眼肿痛,牙痛。"
⑧《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皂矾同用,善治内伤黄疸,消胆中结石、膀胱中结石及钩虫病。"
214 消石的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5~1钱。外用:研末点目、吹喉或水化罨敷。
215 注意体弱及孕妇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粥。"
②《药性论》:"恶曾青。"
③《蜀本草》:"大黄为使。"
④《日华子本草》:"畏杏仁、竹叶。"
⑤《纲目》:"得陈皮性疏爽。"
216 附方①治霍乱痧胀,山岚瘴疠及暑热秽恶诸邪直干包络,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危急等症;并治口疮喉痛,点目去风热障翳,搐鼻辟时疫之气:西牛黄、当门子、真珠、梅片、硼砂各一钱,明雄黄(飞净)八钱,火硝三分,飞金二十页。八味,各研极细如扮,再合研匀,瓷瓶密收,以蜡封之。每服三、五分,凉开水调下。(《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行军散)
②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并皆治之:硝石、硫黄各等分。为末,于银石器内,文武火上炒令鹅**,再研细,用糯米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下,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气丹)
③治中暑眩晕,昏不知人,或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烦躁,渴甚,呕吐,泄泻:硫黄、消石各一两,雄黄(通明者)、滑石、白矾各半两,寒食面四两。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渐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则以水化开灌之。(《三因方》大黄龙丸)
④治饮食伤脾,心腹作痛,胸膈饱闷,四肢厥冷,又治伤寒阴证,女人血气刺痛,或攻小腹,或儿枕作痛及诸郁结之气:陈皮(去白)、青皮、大川附(制)、五灵脂各六两,消石,硫黄各三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扁鹊心书》来复丹)
⑤治诸心腹痛及腰腹诸痛:焰消、雄黄各一钱。研细末。每点少许入眦内。(《集玄方》火龙丹)
⑥治黄家日哺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非水也,腹满者难治:消石、矾石(烧)等分。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金匮要略》消石矾石散)
⑦治劳淋、血淋、热淋、气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消石一两。生研为细末。每服二钱。诸淋各依汤使如后:劳淋,葵子末煎汤下,通后须服补虚丸散;血淋、热淋,并用冷水调下;气淋,木通煎汤下;石淋,将药末先入铫内,隔纸,炒至纸焦为度,再研,用温水调下;小便不通,小麦汤下。(《灵菀方》透格散)
⑧治赤白痢,肠风脏毒,酒积下血便血:硝石一两,舶上硫黄一两,白明矾半两,滑石半两,飞面四两。为末极细,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用新汲水送下。(《普济方》甘露丸)
⑨治眼赤痛,眼漠漠:消石研末,于眼四角各点一粟许,须臾,热泪出,便睡,睡觉,以浆水洗。(《近效方》)
⑩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脑子一字,白僵蚕一分。上为末,研匀。以竹管吹半钱许入喉中。(《三因方》玉钥匙)
⑾治恶寒啬啬,似欲发背,或已生疮肿隐疹:硝石三两。以暖水一斗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叠三重,可似欲赤处方圆,湿布搨根,热即换之,频易瘥。(《近效方》)
⑿治重舌:竹沥浸焰硝点之。(《婴孩宝书》)
217 各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硝,善消化驱逐,而《经》言无毒,化七十二种石,不毒而化之乎。以之治病,以致其用,病退则已。"
②《纲目》:"朴消属水,味咸气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阴中之阴也,故惟荡涤肠胃积滞,折治三焦邪火。消石属火,味辛带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积散坚,泊诸热病,升散三焦火郁,调和脏腑虚寒。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热缓急之病。煅制礞石,则除积滞痰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消石之性暖而散,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消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雷公炮炙论·序》云,脑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升辛散,乃从治之义。《本经》言其寒,《别录》言其大寒,正与龙脑性寒之误相似。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况此物得火则焰生,与樟脑、火酒之性同安有性寒大寒之理哉。"
③《本草述》:"消石之用,时珍谓其从火主升而散。若然,是主气分之邪热,不同于朴消入血也。其云升而散者,水中之火,自上升以为散也。审此义,则知消石之宜于何等证矣。据方书,中暑于来复丹中用之,治伏暑泄泻如水者。又二气丹同硫黄治中脘痞结,或呕或滞者。又同硫入大黄龙丸,治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烦渴呕吐,昏闷不食者。合三证以参之,如二气丹所治,诚有升降水火之功,合于时珍所云,第尤切于伏暑伤冷,致二气交错以为病者,以暑之中,先于心包络,唯兹二味,一降阳而归之,一升阳而散之,乃为最切也。至于来复丹,因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则加元精石,以至阴和至阳,更入活血行气之味,俾上下之虚实合宜,寒热尽散,是法当参也。又如大黄龙丸之治身热头痛诸证,则加雄黄、白矾、滑石以除热清气,是又可参也。要皆以二味为主柄矣,此硫、消二味之等分者也。更头痛证之玉真丸,治肾水不足,气逆上行,苦头痛甚者,乃硫则倍于消。以下归补肾气为主,而上逆之阳,第以消石升散之。更入石膏以降火,半夏以散结,此义尤当参也。此硫、消二味之不等分者也。又消不同硫而同他味,如女劳黑疸,用矾石寒水之气以归阴,而即以燥湿同消石升水中之火以达阳,而并以化湿,此治湿热者之一则也。如喉痹症用消为主,佐硼砂以除痰热,僵蚕去风,而更合龙脑之开壅结,此治风热者之一端也。即数证而推类以尽其变,庶于消石可以悉其功,不致误投而罔济矣。"
218 消石的临床应用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以等量消石、矾石研粉装胶囊内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3分。试治慢性肝炎5例,症状消失3例,无效1例,中止治疗1例;肝硬化5例,症状消失2例,减轻3例;另有1例肝硬化腹水,治后症状亦告消退。服药时间最短14天,最长5个月(肝硬化腹水)。初步观察,本药对黄疸消除、腹水消退、精神改善等有一定效果。一般服药后无不良反应,但食欲不佳的病人开始服药后稍见胸闷,有轻度泛恶,继续服药便逐渐消失。所有病人服后大便都呈黑色;有的初服时有轻度腹泻,但服用2、3天后即恢复正常。
219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 消石散
iāoshísǎn《圣惠》卷三十五:方名:消石散组成:消石半两,白矾半两,砒霜半两。主治:喉痹。热毒
消石矾石散ísǎn别名:消石散(《圣济总录》卷六十),矾石散(《鸡峰普济方》卷九)。处方:消石矾石(烧)等分
大黄消石汤ng《金匮要略》卷中:大黄消石汤:处方:大黄黄柏消石各12克栀子15枚功能主治:主黄疽腹满,小便不利
消石汤xiāoshítāng《千金》卷四:方名:消石汤组成:消石3两,附子3两,虻虫3两,大黄1两,细辛1
大黄丸二十引《古今录验》方之大黄丸:处方:大黄75克消石75克大戟75克(熬)甘遂75克(熬)芫花
更多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 消石丸
预防复发。《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之消石丸:处方:消石30克川大黄45克(锉碎,微炒)巴豆3~7枚(
琥珀消石颗粒各项规定(附录IC)。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消石。用于石淋、血淋,也可用于泌尿系统结石属湿热瘀结
消石素提取物的复方制剂。茜草与镁离子在一起可增加钙盐结石在尿中的溶解度。铃兰草等对易患结石患者具有利尿、
消石灵肾脏及膀胱疾患;也适用于肾水肿、膀胱结石和肾脏结石;还适用于菌尿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
紫雪散之。制备方法:上切,以水3斗,煮取1斗,去滓,取消石4升(芒消亦可),用朴消10斤,投汁中,微火煎,
更多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古籍中的消石 《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疠风
西风入五脏,通彻骨髓,成患为疾。此之二风,与苦参消石酒饮之,除患最疾,热去其患即愈也。苦参消石酒方(
《医碥》:[卷之三·杂症]黄胆腹满者,难治,(脾肾皆病矣,故难治。)消石矾石散主之。(消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大麦粥调服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积块瘕取却稍和。试令按块痛甚,扪之高寸半,遂与《千金》消石丸,至四五次后,忽自言 黑且有汁,恐是孕。予曰
《杂病广要》:[内因类]黄瘅伤挟瘀,结积不散所致,急乘元气尚可攻击时,用金匮消石矾石散兼桂苓丸之制以洗涤之,迟则难为力矣。汪氏有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五]脑疳第五排石药方大同小异,但我认为,这才是最好的药方,比我服用的还好。
因为感觉药方非常好,所以我把药方从杂志上打字出来,放在网上,供患者参考。
结石过大什么药方都没用,要科学对待;如1cm以上的结石,建议先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不是激光,业外人士说错了),再用下方,可完全排石,不通过碎石术,排石会卡及极其痛苦;1cm以下的结石,不用手术、碎石术,直接服中药即可排出,不会卡住,服后2小时后,多喝水,再做激列的跳跃、打球等运动。
这个药方出自:《河北中医》2010年6月第32卷每6期
全文如下:
白金尚治疗肾结石经验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消化结石科
白金尚教授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河北省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5年,对胆结石,肾结石的治疗具有真知灼见,以疗效持久,显著闻名于杏林,笔者有幸跟随师随诊10余年,受益良多,兹将其治疗肾结石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肾结石属中医学石淋范畴。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平衡,离不开膀胱的气化功能,即所谓“气化则能出焉”,而膀胱的气化作用又取决于肾,肾气充足则膀胱气化功能正常,水湿适时排出;肾气虚则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影响尿液排泄,日久蕴而化热,煎熬水液,日积月累,为砂石。正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石淋候》所谓:“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且其往往病程较长,结石瘀结尿路,郁滞不得下泄,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壅遏不通,不通则痛,故有久病入络致瘀之说。故白老认为,肾结石是以肾虚为本,湿热瘀滞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治疗方法
白老治疗肾结石常采用消中寓补,标本兼施之法,以补益肾气,清利湿热,化石排石,利尿通淋兼以活血祛瘀为治疗原则。常予肾石消汤治疗肾结石。药物组成:桑寄生30克,怀牛膝15克,鸡内金30克,黄芪20克,金钱草30克,海金沙,石韦,车前子,匾蓄、瞿麦、冬葵子、穿山甲、延胡索各10克,生甘草6克。肉眼可见血尿或尿常规发现红细胞加仙鹤草10克、小蓟10克结石体积大难以排出加夏枯草、皂角刺。白老指出,补肾药能大补肾中阳气,激发阳气升腾、气化、推动之功能,补益肾气应贯穿于其治疗的全过程,故常常大量使用桑寄生。怀牛膝一药有多用,既有利尿通淋、补肾活血作用,又性善下行,引结石以下,加速排石。因利尿排 石药多为寒凉之品,容易损伤阳气,故加用怀牛膝温肾益气,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发挥肾脏功能,促进尿液的排泄,推动结石排出的同时由于肾气健,又能防止结石的复发。金钱草、海金沙,石韦,车前子,匾蓄、瞿麦、冬葵子均为甘寒之药,有清热利水、化石通淋之功,为治结石之要药。其中金钱草清热解毒利尿排石,同时兼能活血化瘀,为治疗尿路结石首选 。《本草纲目》谓:“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神农本草经》谓:“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瞿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匾蓄苦降下行,功专利水,清膀胱湿热,二药伍用,互相促进,清热通淋止痛。祛邪同时不忘扶正培本,以鸡内金助化健脾,扶助正气,培土制水,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二药相伍,扶助已伤正气,使苦寒之品不至于操作脾胃。本草纲目谓: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此外,牛膝活血通经,利湿通淋,二者药势趋下,相须为用,导石下行。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车前子具有促进输尿管蠕动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输尿管结石;清热利尿中药可使尿液稀释,尿量增加,对结石的冲刷力增大,同时使尿中某些成分发生变化,降低结石密度,以利于结石裂解排出。
我已经做了校对,基本没有错误。
下面是第二级药方及注意事项:
处方:猫须草30g、金钱草30g、瞿麦15g、扁蓄15g、冬葵子12g、鸡内金12g、海金砂12g、山甲10g、白沉香10g、王不留行15g,滑石15g、穿破石30g、痛甚加元胡15克、白芍20克、灵仙10克水煎服,上方是成人量,1日1剂;如怕山甲太值钱可去掉,就代用下药:王不留行加到30克、琥珀2克(冲服)、汉木通12克。治愈后预防可常用猫须草30g、金钱草30g水煎代茶饮,就不会复发。
注意事项:
1、一帖水煎二次,去渣,第一/二次药汤合一处,分二份,一天早晚各一份。
2、约5~30日结石可以完全排出。
3、那些草药去草药店买。
4、药物的副作用是,“滑石”不可久用,7天后去掉,久用会引发遗精;“汉木通”不能用“关木通”,因关木通含“马兜铃碱”是慢性肾毒药。
5、用药期间不要吃:油炸、刺激性、嘌呤类等食物。
石家庄制药厂生产的维C,很早就在出口,并不比进口的差,很多人迷信这个。
安利大中华总裁颜志荣
“石药是我们的供应商之一”,在安利纽崔莱2011北京国际长跑节新闻发布会上,首次以安利大中华总裁的身份出现在媒体面前的颜志荣首次回应网上沸沸扬扬的“定价风波”。他强调,石药的维C原料是提供安利全球生产使用的,不过安利并没将维C的配方外传,也并未委托加工,“中国市场上销售的纽崔莱维生素C都是安利公司自己生产的。”至于产品的价格,“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原料确实来自石药
“安利的维生素C这款产品来自我们中国的石家庄的石药集团,这是安利委托代加工的,原料是石药集团的,生产是石药集团的,只有包装是安利的,这款产品与石药集团自己品牌的VC是一样的,但安利纽崔莱复合维生素C片销售价格是313元一瓶,石药价格是10元左右。”不久前,此消息在微博上一出,质疑之声就不断。
“我们的原材料来自三个系统:我们拥有自己的有机农场,在华盛顿、墨西哥和巴西,”颜志荣在回应羊城晚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因应地理和天气问题等,安利同时会选择“全球认证农场”对原材料进行补充,以及进行全球采购。而这次“风波”中的石药,便是供应商之一。颜志荣解释说,安利的复合维生素C中含的核心原材料来自巴西自有农场种植的针叶樱桃,而合成维生素C的原料确实来自石药。
委婉回复定价问题
“中国是最大的维生素C原料市场,其中,石药是全球维C的四大供应商之一,”颜志荣强调,“所以我们选择了石药,但我们拥有自己的维生素C的配方。”他指出,“从分子式上看,维生素C都是一样的,但如何使它更稳定、能吸收代谢,还要考虑配方是稳定的、能提供有效成分。所以我们的产品是一个组合的、多靶点的配方。与其他产品功效不一样。”
颜志荣坦言,石药的维C原料是提供安利全球生产使用的,不过,安利并没将维C的配方外传,也并未委托加工,“中国市场上销售的纽崔莱维生素C都是安利自己生产的。”
至于定价问题,颜志荣委婉回复:一个产品的价格,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原材料、管理体系费用、研发投入等等。”颜志荣坦言,比较产品的时候,不能单看一瓶的整体价格,而是要看成分含量,“例如我们的维生素C产品中,每毫克维生素C的含量与价格之比。”他很含蓄地回应:“如果看每毫克的价格,我们的价格是合理的。”
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畅销的维生素C产品中,汤臣倍健每克1525元,果维康VC含片(石药)为每克663元,养生堂天然维生素C咀嚼片为每克1444元,安利纽崔莱VC片每克是626元。
直销专家王万军分析指出:“如果安利不出来澄清这个事情,不仅会影响安利自身,甚至对整个直销行业的销售都有影响。大家一直觉得直销行业商品价格比传统渠道的要高。但应该看到,产品的价格不仅仅要看原材料,还应该包括产品中的科技含量。”
药物名称:黄郁、郁金(《药性论》),异名,马蒁(《唐本草》)、黄郁(《石药尔雅》)。来源,为姜科植物姜黄、郁金或莪术的块根。郁金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黄郁 来源 :为姜科植物块根 又名 :马蒁 功效 :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形态特征,分布范围,主要价值,主要价值,药材,化学成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用法与用量,宜忌,选方,临床套用,名家论述, 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粗壮,末端膨大成长卵形块根。块茎卵圆状,侧生,根茎圆柱状,断面**。 叶基生:叶柄长约5厘米,基部的叶柄短,或近于无柄,具叶耳;叶片长圆形,长15~37厘米,宽7~10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圆形或三角形。 穗状花序,长约13厘米;总花梗长7~15厘米;具鞘状叶,基部苞片阔卵圆形,小花数朵,生于苞片内,顶端苞片较狭,腋内无花;花萼白色筒状,不规则3齿裂;花冠管呈漏斗状,裂片3,粉白色,上面1枚较大,两侧裂片长圆形;侧生退化雄蕊长圆形,药隔距形,花丝扁阔;子房被伏毛,花柱丝状,光滑或被疏毛,基部有2棒状附属物,柱头略呈2唇形,具缘毛。 花期4~6月,极少秋季开花。 分布范围 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四川、云南等地。 郁金 主要价值 为姜科植物 姜黄、郁金 或 莪术 的 块根 。冬、春采挖,摘取块根,除去须根,洗净泥土,入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取出,晒干。 黄郁 郁金 主要价值 药材 ①黄郁金又名:黄丝郁金、广玉金。 为植物姜黄的干燥块根,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两端稍尖,中部微满,长2~4厘米,中部直径1~2厘米。 表面灰**或淡棕色,有灰白色细皱纹及凹下的小点,一端显折断的痕迹,呈鲜**,另一端稍尖。 质坚实,横断面平坦光亮,呈角质状,杏**或橙**,中部有一颜色较浅的圆心。 微有姜香气,味辛而苦。 郁金 以个大、肥满、外皮皱纹细、断面橙**者为佳。 主产四川。 ②黑郁金又名:温郁金、川玉金。 为植物郁金的干燥块根。 长纺锤形,稍扁,多弯曲,两端钝尖,有折断痕而呈灰黑色,长3~6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 表面灰褐色,外皮皱缩或有细皱纹。 横断面暗灰色发亮,中部有l条颜色较浅的环纹,中心扁圆形。 气无,味淡而辛凉。 以个大、外皮少皱缩、断面灰黑色者为佳。 主产浙江。 郁金 ③白丝郁金亦为植物郁金的干燥块根。 外形较黄郁金瘦长。 断面内心呈白色(姜**素含量较少),内圈与外层之间有1条黄白色的环纹,质地模糊不透明。 味微辛,香气亦较差。 以个大、皮细、断面结实者为佳。 主产四川。 ④绿丝郁金为植物莪术的干燥块根。 形状质地同黄郁金,但表皮较粗,断面色暗淡,深浅不一,少透明。 味辛而重,香气不显。 产四川。 化学成分 郁金块根含挥发油61%,其中莰烯08%,樟脑25%,倍半萜烯655%,主为姜黄烯,倍半萜烯醇22%等。 还含姜黄素03%、脱甲氧基姜黄素、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姜黄酮和芳基姜黄酮。 黄郁 另含淀粉30~40%,脂肪油3%,橡胶,**染料,葛缕酮及水芹烯。 其有效成分是对-甲苯基-甲基羟甲基姜黄素。 ①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对胆甾醇(每天给予1克)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家兔,每天口服郁金水煎剂10克左右,100天后血清胆甾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比对照组高,磷脂升高较明显,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稍有上升,但与对照组无差异。 郁金粉按134毫克/100克给予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大白鼠,血清胆甾醇及C/P值均有轻度上升,但能减轻家兔或大白鼠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脂质沉积。 患有高胆甾醇血症的兔,口服同属植物Curcuma amada的乙醚提取物,在3周内使血胆甾醇由266毫克%下降到36毫克%,C/P比值也相应下降,主动脉重量亦明显减轻,动物体重增加。 ②其他作用郁金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用郁金挥发油乳剂作人胆囊造影时,无收缩胆囊的作用。 炮制 必须用温水浸泡润进。用水浸泡,洗净,捞出晒晾,润进,切片,晒干。 性味 辛苦,凉。 郁金 ①《唐本草》:味辛苦,寒,无毒。 ②《本经逢原》:辛苦,平,无毒。 归经 入心、肺、肝经。 ①《纲目》:入心及包络。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厥阴,兼通足阳明经。 功用主治 行气解郁,凉血破瘀。 治胸腹胁肋诸痛,失心癫狂,热病神昏,吐血,衄血,尿血,血淋,妇女倒经,黄疸。 ①《药性论》:治女人宿血气心痛,冷气结聚,温醋摩服之。 ②《唐本草》: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 ③《珍珠囊》:凉心。 ④李杲: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痛。 ⑤《本草衍义补遗》:治郁遏不能散。 ⑥《纲目》:治血气心腹痛,产后败血冲心欲死,失心颠狂。 ⑦《本草通玄》:治痘毒入心。 ⑧《本草正》:止吐血,衄血;单用治妇人冷气血积,结聚气滞,心腹作痛。 ⑨《本草述》:治发热,郁,咳嗽,齿衄,咳嗽血,溲血,头痛眩晕,狂痫,滞下,淋,并眼目鼻舌咽喉等证。 ⑩《本草备要》:行气,解郁;泄血,破瘀。 凉心热,散肝郁。 治妇人经脉逆行, ⑾《本草从新》:能开肺金之郁。 ⑿《要药分剂》:凉血。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磨汁或入丸、散。 宜忌 阴虚失血及无气滞血瘀者忌服,孕妇慎服。 黄郁 ①《本草经疏》 凡病属真阴虚极,阴分火炎,薄血妄行,溢出上窍,而非气分拂逆,肝气不平,以致伤肝吐血者不宜用也。 即用之亦无效。 ②《本草汇言》:胀满,膈逆,疼痛,关乎胃虚血虚者,不宜用也。 ③《得配本草》:气虚胀滞禁用。 选方 ①治心悬急懊痛:郁金半两,黄芩一两,赤芍药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生干地黄一两,大腹皮一两(锉)。 上药,细锉和匀。 黄郁 每服一分,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熬服。 (《圣惠方》郁金饮子) ②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忍者:附子(炮)、郁金、干姜。 上各等分为细末,醋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每服三十丸,男子温洒下,妇人醋汤下,食远服。 (《奇效良方》辰砂一粒金丹) ③治妇人胁肋胀满,因气逆者:郁金、木香、莪术、牡丹皮。 白汤磨服。 (《女科方要》) ④治产后心痛,血气上冲欲死:郁金烧存性为末二钱,米醋一呷,调灌。 (《袖珍方》) ⑤治癫狂因忧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络心窍者:白矾三两,郁金七两。 米糊为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水送下。 (《本事方》白金丸) ⑥治痫疾:川芎二两,防风、郁金、猪牙皂角、明矾各一两,蜈蚣二条(黄、赤脚各一)。 上为末,蒸饼丸,如桐子大。 空心茶清下十五丸。 (《摄生众妙方》郁金丹) ⑦治风痰:郁金一分,藜芦十分。 各为末,和令匀。 每服一字,用温浆水一盏,先以少浆水调下,余者水漱口都服,便以食压之。 (《经验后方》) ⑧治衄血吐血:郁金为末,水服二钱,甚者再服。 (《简易方论》) ⑨治呕血:用韭汁、姜汁、童便磨郁金,同饮之。 (《丹溪心法》) ⑩治尿血不定:郁金一两,捣为末,葱白一握相和,以水一盏,煎至三合,去滓,温服,日须三服。 (《经验方》) ⑾治血淋,心头烦,水道中涩痛,及治小肠积热,尿血出者:生干地黄、郁金、蒲黄。 上等分,为细末。 每于食前,煎车前子叶汤调下一钱,酒调下亦得。 (《普济方》郁金散) ⑿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疼痛不可忍:郁金五个大者,牛黄一皂荚子(别研细)。 二味同为散。 每服用醋浆水一盏,同煎三沸,温服。 (孙用和) ⒀治谷疽,唇口先黄,腹胀气急:郁金一两,牛胆一枚(干者),麝香(研)半钱上三味,捣研为细散。 每服半钱匕,新汲水调下,不拘时。 (《圣济总录》郁金散) ⒁治胆石及黄疸:郁金、熊胆、明矾、火硝。 研细为丸或作散剂。 每服一至三分。 (《四川中药志》) ⒂治肠梗阻:郁金、桃仁、瓜蒌各三钱。 水煎后加麻油五两,一次温服。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⒃治耳内极痛:郁金末,研细,每用一字,以净水调,倾入耳内,却急倾出。 (《圣济总录》) ⒄治自汗不止:郁金末,卧时调涂于乳上。 (《濒湖集简方》) ⒅治痔疮肿痛:郁金末,水调涂之。 (《医方摘要》) ⒆颠狂症。 用郁金七两、明矾三两,共研为末,加稀同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⒇痘毒攻心(痘疮忽由白色变成紫黑我,不出脓,日夜哭叫)。 用郁金一枚、甘草二钱半,加水半碗煮乾,去甘草,将郁金切片焙乾,研为末,加脑子(炒)半钱。 每服一钱,以生猪血五七滴和新汲水调下。 二服后毒气从手足心发出,如痈状,病乃痊瘉。 (21)心气痛。 和郁金、附子、干姜,等分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朱砂为衣。 每服三十丸。 男用酒,女用醋送下。 (22)产后心痛(血气上冲欲死)。 用郁金(烧存性)研细,取二钱,以米醋调灌能,转危为安。 (23)鼻血、吐血。 用郁金研细,水服二钱。 不愈。 再服一次。 (24)阳毒下血(热气入骨,痛不可忍)。 用郁金五个,牛黄一个、如皂荚子大,做成散剂,每服用醋浆水一碗煎三沸后,待温把药送下。 (25)尿血。 用郁金一两、葱白一握,加水一碗煎成三合,温服。 一天服三次。 (26)风痰壅塞。 用郁金一分、藜芦十分,共研为末。 每取少许,温浆水调下。 同时,以浆水一碗,漱口吐涎。 可以吃一点东西压一下药味。 (27)痔疮肿痛。 用郁金研细,加水调匀搽患处。 临床套用 治疗传染性肝炎取郁金粉每次5克,日服3次。 共治33例(急性22例,慢性11例),结果自觉症状消失者21例,减轻者11例,1例无改变,疗程平均为31天;有明显体征的26例中,14例完全消失,9例减轻,3例无改变。 所有病例在治疗前转氨酶都有明显变化,治疗后完全达到正常者18例,明显降低或接近正常者9例,其余无改变。 24例患者经血清蛋白检查,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白蛋白升高现象;7例做了马尿酸排出试验,治疗2~3星期后,有6例排出量明显增加。 据本组病例观察,郁金对止痛、退黄、使肝脾缩小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 名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郁金本入血分之气药,其治已上诸血证者,正谓血之上行,皆属于内热火炎,此药能降气,气降即是火降,而共性又入血分,故能降下火气,则血不妄行。 ②《本草汇言》: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也。 其性轻扬,能散郁滞,顺逆气,上达高巅,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故治胸胃膈痛,两胁胀满,肚腹攻疼,饮食不思等证。 又治经脉逆行,吐血衄血,唾血血腥。 此药能降气,气降则火降,而痰与血,亦各循其所安之处而归原矣。 前人未达此理,乃谓止血生肌,错谬甚矣。 ③《本草经读》:郁金,气味苦寒者,谓气寒而善降,味苦而善泄也。 其云血积者,血不行则为积,积不去则为恶血,血逆于上,从口鼻而出,则为衄血吐血,血走于下,从便溺而出,有痛为血淋,无痛为尿血,即金疮之瘀血不去,则血水不断,不能生肌,此物所以统主之者,以其病原皆由于积血,特取其大有破恶血之功也。 盖血以气为主,又标之曰下气者,以苦寒大泄其气,即所以大破其血,视他药更进一步。 若经水不调,因实而闭者,不妨以此决之,若因虚而闭者,是其寇仇。 且病起于郁者,即《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大有深旨,若错认此药为解郁而频用之,十不救一。 至于怀孕,最忌攻破,此药更不可以沾唇。 即在产后,非热结停瘀者,亦不可轻用。 若外邪未净者,以此擅攻其内,则邪气乘虚而内陷。 若气血两虚者,以此重虚其虚,则气血无根而暴脱。 此女科习用郁金之害人也。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在中国历史上极其著名的“五石散”,又叫“寒食散”,一般认为是由东汉的张仲景(150——219)发明的。因为最早注明“宜冷食”将息的“侯氏黑散”和最早直呼“寒食”的“紫石寒食散”,都是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伤寒杂病论》一篇,所以隋代的巢元方在他的《诸病源候论》里引晋名医皇甫谧语道:“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张仲景合此药的其主要目的,是用它来治疗伤寒(这个伤寒指的是感冒伤风一类的病,也就是古人说的风邪入侵,而不是指现代的伤寒症)。“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它的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外还有一些辅料。张仲景发明这个药方,最初是给伤寒病人吃的,因为这个散剂性子燥热对伤寒病人有一些补益。越王墓出土五石散成分用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中药散剂,而之所以又被称为“寒食散”,乃是因为服用此药后,必须以食冷食来散热而得名。当服食“五石散”成为一种类似吃摇头丸一样的时尚后,魏晋名流们便纷纷服用以示身份,据说这种 五石散
药吃到肚子里以后,要仔细调理,非常麻烦。首先,服散后一定不能静卧,而要走路。所以魏晋名士最喜欢散步,称之为“行散”,其实这并不是他们格外喜爱锻炼身体,而是因为偷懒躺下就性命不保的缘故。除了走路,饮食着装上也要格外注意。服散之后全身发烧,之后变冷,症状颇象轻度的疟疾。但他们发冷时倘若吃热东西穿厚衣物,那就非死不可了。一定要穿穿薄衣,吃冷东西,以凉水浇注身体。所以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按照书上的说法,就是““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冻出肺炎来,那是你散发的好。 但是有一样例外,就是喝酒。一定要喝热酒,而且酒还要好要醇。五石散对酒非常挑剔,不要说甲醇兑的酒,就是一般的劣酒,它也会有激烈反映。而且还服散之后还不能不吃东西,一定要大量进食,“ 食不厌多”。 总之,吃散之后,一定要散步,大量吃冷东西,喝热酒,穿薄衣服,洗凉水澡。 五石散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毒品。基本成分为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从《世说新语》的这段描述上看,五石散真真算作中原出产的一种毒品了。 五石散本来是一种治疗伤寒的药,是东汉著名的内科大夫 张仲景先生研制,对治疗伤寒确实有一定的效用。但到了魏晋时期,五石散一下子就成为了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时尚消费。这当然要提到玄学的鼻祖——何晏何平叔。 何晏是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主张无为无名。他的主要功绩是在老庄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玄学理论,他的名气多半来源于可以和“掷果盈车”媲美的“敷粉何郎”的典故和《论语集解》,还有就是“五石散”。五石散的真正兴起来自于何晏的推崇,他在张仲景先生的药方上加以改 春药五石散里的魏晋风度
进,完成了药品到毒品的最终转换。而所谓宽袖长袍,飘飘欲仙的名士们,也是因为多半服用了毒品才使自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创作灵感。五石散服下后不禁容易上瘾,还会使人感到燥热急痴。魏晋名士多轻裘缓带,多半因为五石散的药效发作后身体燥热;不仅如此,长期服用还会导致精神恍惚,不能控制,急躁之处难以想象,发狂痴呆,及至看见苍蝇也要拔剑追赶;所以这魏晋人多脾气暴躁想来和全民动员服药也不无关系。 五石散的疗效非常明显,服用轻则十分痛苦,重则丧命。但是创始人何晏的名气和地位,加上价格不菲,使得名士争相效仿,乐此不疲,当作了一种代表身份的证件。吟诗清谈都要服散饮酒,诗句中间加上行散二字或许正是表达一种高贵,五石散已经由一种毒品变成了那个年代妖魔化的符号,它就是在那个弥漫着腥味的岁月中得以麻醉自我,放纵自我的寄托。名士们在朝不保夕的年代里,始终以一种高洁雅致的梦想支撑自己。他们宁愿服药身亡,也不希望自己在斗争的中心沉没。 五石散换来的是一时的快乐和繁华。它的推崇者,玄学创始人、代言人,也是魏武帝的女婿何晏,亦没有逃脱名士横死的命运。但是曾使多少人沉沦的五石散并没有随之消亡,却一直时隐时现地出现在历史中。到了隋唐,甚至出现了《解散方》,可见五石散的魅力所在。五石散,也许真的成为了后人对那个时代的一种遐想,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时尚,更多的是一种痛苦。
出处《本经》
拼音名Shi Huī
别名 垩灰(《本经》),希灰(《别录》),石垩(陶弘景),染灰、散灰、白灰、味灰(《石药尔雅》),锻石(《日华子本草》),石锻(《本草图经》),矿灰(《纲目》)。
来源 为石灰岩经加热锻烧而成。
原形态主要由方解石所组成,为致密块状体。光泽暗淡,呈土状或石头光泽。颜色变化甚大,视其所含杂质的种类及多少而定。透明度也较差。非常致密时多呈贝状断口。
性状
1生石灰
为不规则的块状物,白色或灰白色,不透明。质硬。粉末白色。易溶于酸,微溶于水。暴露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后,则逐渐风化而成熟石灰。
2熟石灰
又名:消石灰。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偶见块状物。
化学成份
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常见夹杂物为硅酸、铁、铝、镁等。
石灰岩加高热,则发生二氧化碳而遗留氧化钙,即生石灰(石灰)。生石灰遇水,则成消石灰,成分是氢氧化钙。生石灰或消石灰露于大气中,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成碳酸钙;因此,石灰陈久,成分都成为碳酸钙。
性味
辛,温,有毒。
1《本经》:味辛,温。
2《蜀本草》:有毒。
3《日华子本草》:味甘,无毒。
归经
1《本草求真》:入肝、脾。
2《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
燥湿,杀虫,止血,定痛,蚀恶肉。治疥癣,湿疮,创伤出血,汤火烫伤,痔疮,脱肛,赘疣。内服止泻痢,崩带。
1《本经》:主疽疡疥瘙,热气恶疮,癞疾死肌堕眉,杀痔虫,去黑子息肉。
2《别录》:疗髓骨疽。
3《药性论》:治瘑疥,蚀恶肉,不入汤服,止金疮血,和鸡于白、败船茹甚良。
4《日华子本草》:生肌长肉,止血,并主白癜、疬疡、瘢疵等,疗冷气,痔瘘疽疮,瘿瘤疣子。又治产后阴不能合,浓煎汁熏洗。治酒毒,暖水脏。
5《纲目》:散血定痛,止水泻血肉,白带白*,收脱肛阴挺,消积聚结核,贴口喝,黑须发。
6《医林纂要》:泻心坚肾,破瘀攻积,敛肺清金,杀虫解毒。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调敷,或以水溶化澄清涂洗。内服:入丸、散,或加水溶解取澄清液服。
附方
1治疥:淋石灰汁洗之。(《孙真人食忌》)
2治夏月痱子及热疮:葛粉一(三)两,石灰一两(微炒),甘草二两(生用为末)。上药相和,研令匀,用绵扑之。(《圣惠方》)
3治捽发疹:石灰随多少和醋浆水调涂。(《元希声秘验方》)
4治外伤性出血:陈石灰二两,冰片二钱,白矾二钱(锻)。将石灰炒黄,加入冰片及白矾,研成细末,撒于创面包扎即可。(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5治痔疾, 边肿硬,痒痛不可忍:风化石灰三两,芫花三两,灶突内黑煤二两,上药捣罗为末,分作两分于铫子内点醋炒,侯梢热,以帛裹熨之,冷则再换。(《圣惠方》)
6治大肠久积虚冷,每因大便脱肛,不能收入:石灰熬令热,以故帛裹,坐其上,冷即换。(《圣惠方》)
7治偏坠气痛:陈石灰(炒)、五倍子、山栀子等分。为末,面和醋调敷之。(《医方摘要》)
8去疣目:苦酒渍石灰六、七日,取汁滴点疣上。(《千金方》)
9治痄腮肿痛:醋调石灰敷之。(《简便单方》)
十治痰核红肿寒热,状如瘰疬:石灰火锻为末,以白果肉同捣贴之,蜜调亦可。(《活人心统》)
⑾治疗肿:石灰三分,马齿菜二分。上二味捣,以鸡子白和敷之。(《千金方》)
⑿治痢血数十年:石灰三大升,炒令黄,以水一斗搅,令澄清,一服一升,三服。(《外台》)
⒀治白带白*及水泻不止:风化石灰一两,白茯苓三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九,空心米饮下。(《集玄方》)
⒁治腹胁积块:风化石灰半斤,瓦器炒极热,入大黄末一两,炒红取起,入桂末半两,略烧,入米醋和成膏,摊绢上贴之,内服消块药,甚效。(《丹溪心法》)
临床应用
1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石灰05斤,加净水5斤,搅拌后沉淀24小时,取上清液,过滤。日服3次,每次20~30毫升。或再取黄芩05斤,水煎两次去渣,将药液浓缩至200毫升左右,加入石灰液中,使成2000毫升,黄芩含量约10%。日服3次,每次20~30毫升。共治疗162例,经4个月追访,痊愈2例,显效36例,好转112例,无效12例。
2治疗下肢溃疡
取陈石灰去浮污后研威细末,撒布创面。用时先将创面清洗干净;上药后再用硼酸油膏敷料外贴。如创口湿水淋漓,单用药粉即可。对久不收口的外伤,破烂的冻伤、烫伤等亦有疗效。经治200余例,均有效果。
3治疗烧烫伤
取生石灰1斤放入盆内,加凉开水1250毫升,待石灰潮解成糊状时,将盆轻轻振荡使石灰沉底,取上层无渣石灰乳约500克,加入鸡蛋清8个搅拌成胶冻样,再加香油60毫升,拌匀即得石灰乳膏。使用时先用镊子将伤面浮皮拉平,水泡焦痂不要动,亦不用任何药液消毒;取大于伤面的纱布3~4层,摊上1~15厘米厚的石灰乳膏,贴于伤面,包扎固定,松紧适宜。48小时后药膏即凝固定型。如伤在颈部、腋下、膕窝时,上药要厚,包扎后在48小时内伤部不要屈曲,以防乳膏脱落,皮肤粘连。10~15天拆除纱布和石灰乳膏,可见水泡吸收,焦痂自行脱落。此时伤面剧痒,但不宜搔抓。乳膏干后,伤面有紧缩感,可用香油在纱布外面涂抹。对烧烫面积较大,伤面已感染的病人,要及时控制感染,防止休克,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另据报道,用熟石灰粉500克,加冷开水l000毫升,搅匀静置,滤取其澄清液,与等量花生油(煮沸待冷)混合后,即制成烫伤油。用时将油摇匀,涂抹患处。治疗72例,其中Ⅰ°48例,用药1~3次后全部治愈;Ⅱ°21例,用药2~3次即治愈9例,3次以上治愈12例;Ⅲ°3例,经10~30次后亦全部治愈。
4治疗头癣
取刚风化的石灰半碗,加水至1碗,搅拌后沉淀3分钟,取上层乳状液,加入桐油约4滴,用力搅拌,去多余水分使成膏状,外搽患部。治疗60余例,一般只搽数次即见效。
摘录《辞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