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病的发病率高吗?
星形细胞瘤起源于星形神经胶质,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占胶质瘤的70%以上,可发生于脑和脊髓各部,成人755%发生于幕上,儿童714%位于幕下。幕上常见于额叶,幕下好发于小脑半球。
1、病理特征 组织学上星形细胞瘤分纤维型、原浆型、肥大细胞型、毛细胞型4种亚型。
2、临床表现 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常见。一般主要是颅内压增高症状。
CT表现
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呈多样化,虽部位和分级不同而表现不同,在形态、密度、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坏死囊变、出血钙化和强化特征方面各有特点。
1、幕上星形细胞瘤 低级星形细胞瘤平扫多呈均匀等密度获低密度水瘤型病灶,也可表现为水肿或囊性,依生长方式和累及范围不同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局限型出血少见,瘤周水肿轻微或无水肿,15-20%有钙化,增强扫描多数不强化。弥漫性者边界不清楚,有时可侵犯一侧半球,强化轻微或不强化。
2、幕下星形细胞瘤 小脑星形细胞瘤位于小脑半球,形态学上有3种:单囊伴囊壁结节;实性;实性肿块伴坏死囊变。平扫囊肿密度略高于脑脊液,壁结节常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强化,实性肿瘤强化较明显。常见第四脑室受压移位,可见阻塞性脑积水。脑干星形细胞瘤占脑干肿瘤的90%以上。
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占原发性脑肿瘤的5%,源于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多见于半球皮质或皮质下,额叶最常见,颞叶次之,脑室内罕见。
1、临床表现与病理
临床上,少突胶质细胞瘤好发于35-40岁,儿童少见。因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常见首发症状为局灶性癫痫。病理上,少突胶质细胞瘤属于较良性的胶质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生长缓慢,边界可较清晰。瘤组织呈灰红色,质较软,钙化常见,达70%以上,部分肿瘤可囊变,出血坏死少见。
CT表现
CT平扫,少突胶质细胞瘤多表现为质地不均匀的肿块,可呈稍低、等、稍高密度,其特征性改变是病灶内有大而不规则的高密度钙化,常呈条带状。肿瘤占位效应轻,瘤周水肿轻微或无。CT增强扫描多数肿瘤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少数分化差的肿瘤呈明显强化,同时伴有较为明显的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
室管膜瘤
由室管膜上皮发生,好发在脑室系统和脊髓中央管周围。起于室管膜或室管膜残余部位。以膨胀性生长为主。儿童第三、四脑室多见,成人侧脑室多见,也可发生在大脑半球。可顺脑脊液种植并转移。顶、颞、枕叶交接处为好部位,大多数含有大囊并有钙化,小圆形散在钙化最常见。占小儿颅内肿瘤的6-12%,发病高峰在4-5岁之间,男孩易患。
CT表现
室管膜瘤的CT表现具有多样化,平扫于邻近脑组织相比可呈低、等或高密度,但以等密度或略高密度为主,约50%的病例瘤内见钙化灶。CT增强扫描,多数肿瘤呈均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形态学上肿瘤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脑室内者一般无瘤周水肿,但可见室管膜种植,而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则常伴有轻度瘤周水肿。
髓母细胞瘤
多见于儿童的小脑蚓部,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发病率仅次于小脑星形细胞瘤。约有50%发生在十岁以前,男孩发病率高。另有1/3见于15-35岁之间。典型部位在第四脑室顶部及小脑蚓部。肿瘤可向各个方向生长。肿瘤细胞容易经由脑脊液在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内转移。肿瘤边缘多清楚,大小约4-5cm,可囊变,很少钙化。血供丰富髓母细胞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头痛、呕吐、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复视和视力减退。脑脊液分析常见蛋白增高。病情发展较快,一般为半年至一年。对放疗敏感。
大体病理因肿瘤血管丰富而呈紫红或灰红色,肿瘤界限比较清楚,质地较脆。可见坏死,钙化囊变少见。脑干受累较早,易发生脑脊液播散。
2、CT表现
典型髓母细胞瘤表现为后颅窝中线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多较均匀,也可呈混杂密度,出血罕见,钙化占10-15%。多数呈均匀明显强化。非典型性CT表现有钙化、囊变和坏死、不均匀强化。90%的髓母细胞瘤可见轻度至中度水肿。
脑膜瘤
脑膜瘤约占颅脑肿瘤的15%-20%起源于蛛网膜细胞。绝大多数脑膜瘤附着于硬脑膜,少数依附于软脑膜或附在侧脑室的脉络丛。大部分肿瘤生长缓慢,具有完整包膜,与脑组织界限清晰。脑膜瘤邻近的颅骨常受到肿瘤影响而出现增厚或破坏,有时肿瘤可穿越颅骨而长至颅外头皮下。恶性脑膜瘤常侵入邻近正常组织
CT表现
1、瘤体本身的表现 CT平扫,肿瘤边界清楚,宽基底附着于硬膜表面,与硬膜呈钝角。75%呈均匀高密度,25%位等密度,极少为低密度,少数混有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区,代表瘤内坏死囊变。15-20%的脑膜瘤可见瘤内钙化。增强后90%明显均匀强化,10%呈轻度强化或环状强化,密集钙化者不增强。
2、邻近结构改变 肿瘤周围可见低密度环,由瘤周水肿造成,也可由扩大的蛛网膜下腔、白质脱髓鞘及局部脑软化造成。由于肿瘤位于脑外,可造成灰白质移位,形成白质塌陷征。脑膜瘤另一具有较为常见的征象是骨质的改变,发生率约为15-20%,可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骨质增生,也可出现局部骨质破坏或侵蚀。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约占颅内肿瘤的7%-10%,包括好发于第VIII颅神经的听神经瘤和第V颅神经的三叉神经瘤。
听神经瘤
•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神经鞘细胞,是桥小脑角池最常见的脑外肿瘤,约占85%。最初在内听道内生长,仅引起内听道扩大。以后才由内听道口长入桥小脑池。肿瘤增大可引起占位效应。可与脑膜瘤同时存在。多见于40-60岁之间。以单侧听力部分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并 有 前庭功能紊乱以及面神经、三叉神经麻痹。肿瘤大时可造成脑积水、视乳头水肿。
临床表现及病理
听神经瘤的首发症状多为听神经的刺激或破坏症状,耳鸣、耳聋或眩晕症状占74%,其他首发症状有,颅内高压(14%),三叉神经症状(8%),小脑功能障碍(5%)等。
病理:听神经瘤一般有雪旺细胞发展而来,大多数发生于前庭神经,少数发生于耳蜗神经。初期为球形或卵圆形、实质性,有完整包膜,境界清楚。
CT表现
1、瘤体本身的表现 平扫听神经瘤多呈等密度(40%)或略低密度结节或卵圆形肿块,少数为均匀低密度或高密度,部分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但强化的形式随平扫不同而异,密度均匀者多呈均匀强化,偶呈不均匀强化;平扫均匀低密度者,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提示病灶完全囊变;平扫混杂密度者呈不均匀强化,说明病灶区多发囊变坏死。
2、邻近结构改变 肿瘤较小时,同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听神经瘤与岩骨关系十分密切,多以内听道口为中心向脑桥小脑角区生长,肿瘤多紧贴岩骨,以锐角与岩骨相交,同时骨窗可见内听道扩大或骨质破坏。
三叉神经瘤
颅内较常见的神经鞘瘤,发病率仅次于听神经瘤。有50%源于三叉神经半月节;余50%起于中颅凹,其中25%因来自三叉神经根神经节,属硬膜内肿物,另25%牵及中、后颅凹,系硬膜外、内肿物。半月神经节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脸面部感觉减退、角膜感觉丧失和头痛。后颅凹肿瘤则呈听力丧失、面神经麻痹以及共济失调之表现。常见于35-60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二倍。
2、三叉神经瘤
(1)肿瘤常跨越中后颅窝,典型者呈哑铃状。
(2)中颅窝三叉神经瘤压迫鞍上池与海绵窦,后颅窝三叉神经瘤压迫桥小脑角与第四脑室。
(3)增强后多数明显均一强化,少数囊变者环形强化。
(4)病灶周围一般无水肿。
垂体瘤 垂体瘤占颅内肿瘤的5%-15%,都生长于腺垂体。 垂体微腺瘤是指生长于鞍内直径不超过10mm的腺瘤,直径10mm以上的为垂体大腺瘤。
1垂体瘤
(1)鞍内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缘光滑, 向鞍上、鞍旁或鞍下延伸。
(2)病变可包绕、推压双侧颈内动脉,同时使视交叉受压移位。
(3)瘤体内部可囊变、坏死,大的肿瘤 常压迫第三脑室,引起双侧脑室积水。
(4)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
先天性肿瘤
先天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3%-6%。
1、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来源于颅咽管的残存鳞状上皮,80%位于鞍上池,肿瘤通常囊实相间或完全呈囊性。囊液含有大量的胆固醇结晶,囊壁常见钙化。
(1)鞍上池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肿块。
(2)病变以囊性或囊实性相间为主,少数为实性。
(3)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造成双侧侧脑室积水。
(3)增强检查,瘤体的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增强,囊性部分呈壳样增强。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来源于神经管闭合时留在管内的外胚层组织,属于脑实质外肿瘤。囊壁薄,由一层表皮组织形成。囊内由上皮碎屑、角蛋白和胆固醇组成,常见于桥小脑角区和鞍区。
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含有外胚层和中胚层两种成分。外表与表皮样囊肿相似。囊内可见毛发及其它皮肤附件。
畸胎瘤
畸胎瘤含有内、中、外三个胚层的成分,常见于20岁以前的男性少年,最常见的部位为松果体区。
(1)肿瘤半数位于松果体区,边缘光滑,呈圆形或分叶状。
(2)病灶内密度强度不均,有低密度的脂肪,也有高密度的骨骼和牙齿。
(3)肿瘤多数有囊性变。
(4)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强化。
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有原始的生殖细胞衍生而来,好发于松果体区,其次为鞍上池,属低度恶性肿瘤,无包膜,常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转移。
(1)常见于松果体区,也常见于鞍上,可同时或单独存在。
(2)增强后,呈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并能发现沿脑脊液或室管膜转移的病灶。
(3)病灶对放疗敏感。
(4)临床上常出现上视不能,系中脑顶盖受压所致。
脊索瘤
脊索瘤来源于脊索的残余,位于斜坡蝶枕交界处和中颅窝底,呈浸润生长。
转移瘤
转移瘤占颅内肿瘤的3%-10%。男性以肺癌转移最多,女性以乳腺癌转移最多。最常见的途径是血行转移。鼻咽癌和中耳癌可直接蔓延至颅内。临床上,头痛、呕吐和肢体活动障碍在短期内加重。
(1)病变多见与皮髓质交界处,亦可局限于 脑白质内,常为多发。
(2)病变形态多样,可为结节状或囊实相间 的肿块。
(3)瘤周水肿明显,但4mm以下的小结节周 围常无水肿。
(4)增强后,呈结节状、环状或点状强化,边缘与周围界限清晰。
恶性淋巴瘤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在中枢神经系统比较罕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多发生于脏器移植术后,服用大量免疫抑制剂者和爱滋病患者。 继发性恶性淋巴瘤实际上是全身淋巴瘤的颅内转移,其影像学特征与原发性淋巴瘤类似,但以软脑膜浸润较突出,并可发生多组颅神经侵犯。
颅内蛛网膜囊肿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指蛛网膜包裹脑脊液所形成的囊袋样结构,可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由于脑发育障碍所致。后者多由创伤、炎症等引起的蛛网膜下腔粘连所致。多数病人无症状,少数病人出现与颅内占位病变类似的表现,如轻瘫、癫痫发作。位于视交叉附近的囊肿可引起视力减退或视野缩小。
•诊断要点:
•(1)以侧裂池和枕大池最多见,其次为鞍上池、桥小脑角池。
•(2)平扫时表现为局部脑裂或脑池的囊性膨胀性扩大,其内充满液体,密度与脑脊液完全一致。
•(3)局部脑组织推压、移位甚至萎缩;邻近颅骨内板出现压迹或颅骨膨隆变薄。
•(4)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第四章 颅内感染
脑组织外有颅骨和坚硬的脑膜,内有血脑屏障及血脑脊液屏障,对各种感染因子有较强的免疫作用。只有当血脑屏障与血脑脊液屏障发生损伤、破坏时,才可发生中枢神经的感染。其病因种类很多,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霉菌和寄生虫等,在脑内形成脑膜炎、脑脓肿、结核瘤 和脑寄生虫病等。
脑膜炎
脑膜炎是指软脑膜和蛛网膜的炎症,为病原菌在脑脊液中蔓延所致,常伴有脑炎。
诊断要点:
(1)急性期常无阳性所见,或仅有轻微的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增强检查软脑膜有轻微条状增强。此时临床脑膜刺激征明显。
(2)随病变的发展,邻近的脑实质出现异常密度影,边缘欠清晰。
(3)增强后,脑膜增厚且强化明显。鞍上池最多见,其次为环池和侧裂池,常伴有脑积水。
脑脓肿
脑脓肿常因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侵入脑组织引起。途径主要有二:1)局部病灶的蔓延。2)血源性感染。
脑结核
儿童结核瘤多见于幕下,常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成人结核瘤多见于幕上。
脑囊虫病
其侵犯的部位主要为:
1)脑实质
2)脑室
3)蛛网膜下腔或以混合形式存在。
其中以脑实质受累最为多见。
脑肿瘤的早期信号
(1)头痛:性质多较剧烈,常在清晨发作,有时在睡眠中被痛醒,但起床轻度活动后头痛就会逐渐缓解或消失。
(2)呕吐:由于颅内压力的增高,致使延髓呼吸中枢受到刺激,从而出现呕吐,呕吐多在头痛之后出现,呈喷射状。
(3)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时会使眼球静脉血回流不畅,导致淤血水肿,损伤眼底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致视力下降。
(4)精神异常:位于大脑前部额叶的脑瘤可破坏额叶的精神活动,引起兴奋、躁动、忧郁、压抑、遗忘、虚构等精神异常表现。
(5)单侧肢体感觉异常:位于脑半球中部的顶叶,专管感觉,该部位肿瘤常会导致单侧肢体痛、温、震动、形体辨别觉减退或消失。
(6)幻嗅:颞叶部肿瘤可在其刺激下出现幻嗅,即可闻到一种并不存在的气味,如烧焦饭或焦橡胶等气味。
(7)偏瘫或踉跄步态:小脑部病变更具特异性,即患者常在头痛、呕吐、视物障碍之后,出现偏瘫或踉跄的醉酒步态。
(8)耳鸣、耳聋:此种多在打电话时发觉,即一耳能听到,另一耳则听不到。该表现多是听神经瘤的先兆。
(9)巨人症:多见于脑垂体瘤。表现为病人生长迅速,出现肢端肥大症(大下巴、大鼻子、口唇、舌头均肥大、手足异常粗大)。
(10)幼儿生长发育停止:常见于颅咽管瘤。临床表现为十五六岁身材只有五六岁高,性征亦不发育,肚皮上堆满脂肪,看上去大有“少年发福”之势。
一般作共振的人发病率是百分之多少?没法治吗?有法治。
有良性恶性之分吗?有的。
抱歉,无法直接比较李春德和宫剑,因为两者在研究领域、专业方向和个人成就等方面存在差异。
1 研究领域:李春德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儿童颅内肿瘤、小儿神经外科技术和小儿神经外科器械,而宫剑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小儿神经系统肿瘤、小儑颅骨畸形和颅骨重建。
2 论文发表情况:李春德教授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20多篇被SCI收录;而宫剑教授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30多篇被SCI收录。
3 临床经验:两位教授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都是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等疾病的专家。
综上所述,无法直接判断哪个更好,两位教授在不同领域都有其独特的专长和成就。在选择时,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来权衡他们的价值。
国家卫健委发布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胶质瘤、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室管膜肿瘤)、恶性生殖细胞瘤、头颈胸部肿瘤(鼻咽癌、甲状腺癌、胸膜肺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病、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12个病种纳入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救治管理病种范围。”这一个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意味着可以减轻很多家庭的负担。这个规定的出台,让患有这些疾病的儿童可以更好的得到治疗,同时大大减轻了这些家庭因为治疗这些疾病而背负的压力,可以说意义巨大;其次,显示了国家对儿童医疗保障的重视。国家卫健委将这12种恶性疾病纳入救治范围也显示了国家对少年儿童健康的重视,为一些患上恶性血液疾病的少年提供尽可能的关爱和帮助;最后,意味着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将这12种儿童恶性血液记分纳入救治管理范围也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一个表现。
一、减轻很多家庭的负担。国家卫健委将这12种儿童恶性疾病纳入救治管理范围,首先可以为患有这些疾病的儿童提供最好的医疗条件,并且大大减轻了这些家庭为治病而背负上的重大经济压力,意义重大。
二、国家对少年儿童医疗体系的重视。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国家卫健委将这12种恶性疾病纳入救治管理范围,也显示了国家对于少年儿童健康的关心和重视。国家也在尽力为这些不行的儿童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三、国家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国家卫健委将这12种疾病纳入救治管理范围也显示了国家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强,建立全面的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也是国家的主要任务之一。
1手术治疗理论上,若是以手术完全移除肿瘤细胞,癌症是可以被治愈的。对早期或较早期实体肿瘤来说,手术切除仍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根据手术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1)根治性手术:由于恶性肿瘤生长快,表面没有包膜,它和周围正常组织没有明显的界限,局部浸润明显,并可通过淋巴管转移。因此,手术要把肿瘤及其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和可能受侵犯的淋巴结彻底切除。这种手术适合于肿瘤范围较局限、没有远处转移、体质好的患者。(2)姑息性手术:肿瘤范围较广,已有转移而不能作根治性手术的晚期患者,为减轻痛苦,维持营养和延长生命,可以只切除部分肿瘤或作些减轻症状的手术,如造瘘术、消化道短路等手术。(3)减瘤手术:肿瘤体积较大或侵犯较广,不具备完全切除条件,可以做肿瘤的大部切除,降低瘤负荷,为以后的放、化疗或其他治疗奠定基础。(4)探查性手术:对深部的内脏肿物,有时经过各种检查不能确定其性质时,需要开胸、开腹或开颅检查肿块的形态,区别其性质或切取一小块活组织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明确诊断后再决定手术和治疗方案,为探查性手术。(5)预防性手术:用于癌前病变,防止其发生恶变或发展成进展期癌,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患者,可以通过预防性结肠切除而获益,因这类患者若不切除结肠,40岁以后约有一半可发展成结肠癌,70岁以后几乎100%发展成结肠癌。2化学治疗是用可以杀死癌细胞的药物治疗癌症。由于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最大的不同处在于快速的细胞分裂及生长,所以抗癌药物的作用原理通常是借由干扰细胞分裂的机制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譬如抑制DNA复制或是阻止染色体分离。多数的化疗药物都没有专一性,所以会同时杀死进行细胞分裂的正常组织细胞,因而常伤害需要进行分裂以维持正常功能的健康组织,例如肠黏膜细胞。不过这些组织通常在化疗后也能自行修复。因为有些药品合并使用可获得更好的效果,化学疗法常常同时使用两种或以上的药物,称做“综合化学疗法”,大多数病患的化疗都是使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化学治疗的临床应用有四种方式:(1)晚期或播散性肿瘤的全身化疗:因对这类肿瘤患者通常缺乏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常常一开始就采用化学治疗,近期的目的是取得缓解。通常人们将这种化疗称为诱导化疗。如开始采用的化疗方案失败,改用其他方案化疗时,称为解救治疗。(2)辅助化疗:是指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后,针对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病灶,防止其复发转移而进行的化疗。例如骨肉瘤、睾丸肿瘤和高危的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明显改善疗效,提高生存率或无病生存率。(3)新辅助化疗:针对临床上相对较为局限性的肿瘤,但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有一定难度的,可在手术或放射治疗前先使用化疗。其目的是希望化疗后肿瘤缩小,从而减少切除的范围,缩小手术造成的伤残;其次化疗可抑制或消灭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现已证明新辅助化疗对膀胱癌、乳腺癌、喉癌、骨肉瘤及软组织肉瘤、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及头颈部癌可以减小手术范围,或把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经化疗后变成可切除的肿瘤。(4)特殊途径化疗:1)腔内治疗:包括癌性胸腔内、腹腔内及心包腔内积液。通常将化疗药物(如丝裂霉素、顺铂、5-氟脲嘧啶、博来霉素)用适量的流体溶解或稀释后,经引流的导管注入各种病变的体腔内,从而达到控制恶性体腔积液的目的。2)椎管内化疗:白血病及许多实体瘤可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膜最容易受侵。治疗方法通常是采用胸椎穿刺鞘内给药,以便脑积液内有较高的药物浓度,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椎管内常用的药物有甲氨喋呤及阿糖胞苷。3)动脉插管化疗:如颈外动脉分支插管治疗头颈癌,肝动脉插管治疗原发性肝癌或肝转移癌。 3放射线治疗也称放疗、辐射疗法,是使用辐射线杀死癌细胞,缩小肿瘤。放射治疗可经由体外放射治疗或体内接近放射治疗。由于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都较正常细胞快,借由辐射线破坏细胞的遗传物质,可阻止细胞生长或分裂,进而控制癌细胞的生长。不过放射治疗的效果仅能局限在接受照射的区域内。放射治疗的目标则是要尽可能的破坏所有癌细胞,同时尽量减少对邻近健康组织的影响。虽然辐射线照射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都会造成损伤,但大多数正常细胞可从放射治疗的伤害中恢复。肿瘤对放射敏感性的高低与肿瘤细胞的分裂速度、生长快慢成正比。同一种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与放射敏感性成反比,即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则放射敏感性高,而分化程度高者则放射敏感性低。因此临床根据肿瘤对不同剂量放射线的反应不同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对放射敏感的肿瘤,常照射50~60戈瑞,肿瘤即消失,如淋巴瘤、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及低分化的鳞状上皮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型肺癌等。另一类属是中度敏感的肿瘤,要照射到60~70戈瑞左右,肿瘤才消失。再一类是对放射不敏感的肿瘤,其照射量接近甚至超过正常组织的耐受量,放射治疗的效果很差,如某些软组织肉瘤和骨的肿瘤等。肿瘤的放射敏感性还和其生长方式有关,一般向外突性生长的肿瘤如乳突型、息肉型、菜花型较为敏感,而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如浸润型、溃疡型,则敏感性较低。放射敏感性与放射治愈率并不成正比。放射敏感性的肿瘤,虽然局部疗效高,肿瘤消失快,但由于它的恶性程度大,远处转移机会多,因而难以根治。鳞状上皮癌的放射性属中等,但它的远处转移少,故放射治愈率较高,如皮肤癌、鼻咽癌、子宫颈癌。另外,对淋巴肉瘤、髓母细胞瘤等较敏感。高度敏感的有多发性骨髓瘤、精原细胞瘤,卵巢无性细胞瘤、尤文瘤、肾母细胞瘤等。高度敏感的肿瘤可以放疗为主,早期宫颈癌、鼻咽癌、舌癌、早期的食管癌等放疗的五年生存率均可达90%以上。这些癌症的晚期放疗有时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4靶向治疗靶向治疗从90 年代后期开始在治疗某些类型癌症上得到明显的效果,与化疗一样可以有效治疗癌症,但是副作用与化疗相较之下减少许多。在目前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这项治疗的原理是使用具有特异性对抗癌细胞的不正常或失调蛋白质的小分子,例如,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治疗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但耐药基因的出现是目前阻碍进一步提高疗效的主要障碍。5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利用人体内的免疫机制来对抗肿瘤细胞。已经有许多对抗癌症的免疫疗法在研究中。目前较有进展的就是癌症疫苗疗法和单克隆抗体疗法,而免疫细胞疗法则是最近这几年最新发展的治疗技术。6中医中药治疗配合手术、放化疗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促进患者恢复,增强对放化疗的耐受力。
你好;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主要为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外科手术切除主要达到减少胶质瘤细胞数量、缓解荷瘤症状、暂时降低颅内压 脑胶质瘤完成肿瘤病理诊断等四个诊疗目的。然而手术却会激活处于休眠期的瘤细胞迅速进入增殖期,造成术后短期内肿瘤恶性程度升级而复发。祝你健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