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兰芝被休的原因
汉代,儒学一跃而为封建国家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及其伦理规范开始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法律伦常化可以说是汉代的特点。"四德"作为所谓的女性准则,应该是焦母这个封建老太太选择儿媳的基本标准。下面,我就从“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来分析刘兰芝被休的原因。
一妇德,秦汉时代的妇德标准是由贞顺与才智两部分组成。首先要忠于爱情,恪守妇道,善于侍奉父母舅姑和丈夫。面对县令和太守的豪华权势,刘兰芝不为所动,固守爱情;为了爱的承诺,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义无返顾,一死殉情:可谓大贞;“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可谓极顺。至于才智,兰芝“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也是知书达理,才艺双全。“磐石”与“蒲苇”坚贞与共但责任不同的比喻更显示了她的理性和聪慧。
二妇容,就是女子既要美丽又要能适宜打扮自己。诗中写道“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作者精心的铺排就是想告诉人们刘兰芝的会打扮、有仪态和无双美貌。
三妇功,即女工。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学成后“三日断五匹”;紧要时“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不能不说精于女工。
既然“妇德,妇容,妇功”都是优秀,那么问题一定出在“妇言”上了。刘兰芝“奉事循公姥”“女行无偏斜”,这样的恭谨礼让是不可能在言辞上冒犯焦母的。是不是她无意的语言流露触犯了焦母的忌讳呢?在刘兰芝的语言中有这样几句“君即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这样清晰的告白包含了兰芝几多埋怨,几许凄楚。新婚日短,别离日长。刘兰芝对于终日相守,弹琴鼓瑟的向往溢于言表。即使不能厮守日日,每天多一些时间共处说说话也聊以慰藉相思之情吧。然而这只能是一种奢望。“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伶俜的不只是身形,还有兰芝那颗渴望关爱的孤寂的心灵。身体的疲劳当然可以忍受,但心灵的落寞难免使正当芳龄的兰芝心存怨尤,言语之间自然会经意或不经意流露对两情和谐的渴盼。焦母也一定会经意或不经意的听到这样的言语。也正是这样的流露、这样的语言使焦母“吾意久回忿”:焦母只有仲卿一个儿子,封建家庭特别看重的仕宦门楣与光宗耀祖的希望和重任自然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仲卿是家族的希望,更是焦母的希望,就是焦母后半世生活的寄托与倚仗。仲卿本是小吏,但焦母依然固执乐观地怀有无尽期望“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孝顺的仲卿也正是按照母亲的愿望兢兢业业的努力着,当母亲和妻子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当心爱的妻子被母亲休回家时,焦仲卿依然没有忘记他的事业,一再“吾今且赴府”。仲卿对事业的一意执著正是焦母所希望的,而现在刘兰芝对两情相悦的渴望势必影响到焦仲卿的事业进取心,势必影响到焦仲卿未来大好的前程,就有可能给家族和自己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焦母万万不能容忍的,所以面对仲卿的询问她说“便可速谴之,谴去慎莫留”。当焦仲卿“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时,焦母更感觉到了刘兰芝对焦仲卿的情感攻势的苗头和未来威胁的严重性,也更加坚定了她的判断和决定,她歇斯底里的槌床大怒,“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焦母是不可能允许有这么强烈的情感的人作她家的儿媳的。
可以说,是汉代相对宽松的妇女生活环境使刘兰芝保留了比较真实的情感追求,但也正是这种真实的人性渴望加速了刘兰芝在封建社会的陨落。悲剧是时代的,时代的悲剧不可避免。
都说婆媳矛盾自古无法调解,但是遇到刘兰芝这样的媳妇儿,焦仲卿的母亲怎么着也该满意了吧。刘兰芝要貌有貌,甚至是世间无双的美人;这样的美人在家中却从来没有恃宠而骄,对于婆婆也是百般孝顺,不敢自专;论才,刘兰芝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会织布会制衣,还能吹箜篌懂礼仪,婆婆叫她织布贴补家用,她能彻夜不眠将任务办好……正如焦仲卿所说,他官运不足,好在能有刘兰芝这样的老婆,他已经很满足了。但是焦仲卿的母亲为什么一直看不上她呢?
从焦仲卿母亲本身出发,她是一个寡妇,独自将焦仲卿抚养成材。这样的母亲向来对儿子的占有欲特别强烈,别说是古代,就是现代亦如是。普通家庭的母亲,儿子成家之后,她还有丈夫可以说说话排解寂寞,平时要照顾丈夫起居。但是焦仲卿的母亲在儿子娶妻之后就感到了无尽的落寞,特别是看自己儿子儿媳关系特别好形影不离的样子,她更是有一种儿媳抢走儿子的感觉。焦仲卿的母亲对刘兰芝的敌意日渐加深,一旦对一个人讨厌起来,看她做什么事情都是错的。
再看刘兰芝这个儿媳,她很漂亮很能干,是所有男人都向往的贤妻,但是她处理婆媳关系的时候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太要强了。的确,婆婆交代的事情,她都尽力去做了,不会有什么怨言。表面上来看,刘兰芝是一个孝顺温和的小媳妇,实际上她骨子是很硬气的。可能婆婆越是找她麻烦,她越是要将麻烦不动声色地解决掉,以这种形式来做反抗。
但是她这位婆婆,要的是儿媳的服软,不是能干。比如婆婆交代她一定要在限定的时间之内织完布匹,刘兰芝完全不用和自己过不去,熬夜也要将所有的事情做完。如果她跑到婆婆面前装个可怜,掉几滴眼泪,说自己手笨,不及婆婆年轻时灵巧,请求婆婆赐教,也许焦仲卿的母亲好会有些许好感。
最后说说焦仲卿吧,他是一个国家公务员,官不大,但是经常出差,不在家中,很难顾及到家中婆媳二人关系的调和。而且焦仲卿在成家之后进取心就不大了,对母亲说只娶这个老婆就心满意足,没了刘兰芝她也不想娶其他人,这样的话根本起不了调解的作用,而是将婆媳矛盾又推上一层。
当然还有许多的外在原因,比如小两口结婚两三年了,一直没有小孩。而且两人成婚,焦仲卿母亲给了刘家不少钱财,这也是焦仲卿母亲觉得刘兰芝根本配不上儿子的原因。
不要说在古代了,这种婆婆也要强媳妇儿也刚烈的矛盾在现代生活之中也比比皆是。只不过孔雀东南飞在封建时期,母亲有权力让自己的儿子休了妻子,所以导致了这样的婚姻悲剧。孔雀东南枝和梁祝的传说之所以能够流传这么久,就是在告诫我们,如果小年轻两个都是善良和睦的好孩子,做父母的就少干涉孩子的生活吧。
刘兰芝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女子,遵循古时极为崇尚的三从四德,而她和焦仲卿最后的结局则是封建爱情的必然结果。当然,刘、焦二人的悲剧与他们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现在,从刘兰芝的形象特点来分析《孔雀东南飞》这个经典故事。
刘兰芝性格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鲜明的个性特征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刘兰芝是一位聪慧的女性。文中写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刘兰芝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家庭良好的氛围,造就了她琴棋书画样样行。
刘兰芝十七岁的时候,嫁给了户江府小吏焦仲卿,身为人妇之后,刘兰芝日夜操劳不敢有一声懈怠。焦仲卿常年在府衙,刘兰芝既要织布养家,又要照顾婆婆和小姑。聪慧的刘兰芝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却还是招到了婆婆的埋怨。
刘兰芝还是一位外刚内柔,敢于反抗的一位女子。刘兰芝生活的年代,妇女在社会的地位很卑微。出嫁之前在家听从父母和兄长的话,出嫁之后要听从公婆和丈夫的话。刘兰芝受不了婆婆的恶意欺压,便写信给丈夫。丈夫知道后,赶回家中劝告母亲和刘兰芝,母亲让焦仲卿休了刘兰芝。刘兰芝不堪婆婆的辱骂,准备回娘家,焦仲卿无可奈何之下决定先送刘兰芝回家,并承诺过段时间会来接刘兰芝回家。
在爱情上,刘兰芝敢忠贞坚定,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刘兰芝是一位有思想有作为的女子,媒人上门提亲之时,她知道焦仲卿一定回来接她回家,便以各种借口推辞了媒人。不料,哥哥强制打压刘兰芝,让她同意嫁与太守的儿子,无奈之下,刘兰芝答应了。焦仲卿和刘兰芝见面时,俩人表明彼此的心意。刘兰芝成亲之日,她投河而死,焦仲卿听闻后,自缢而死。
刘兰芝为什么被遣回家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共同谱写了一曲爱情悲歌。后人吟诵《孔雀东南飞》时,都被俩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撼动。刘兰芝和焦仲卿本是一对相爱的璧人,为何会劳燕分飞刘兰芝被遣之谜也成为众人谈论的话题。
一说,刘兰芝没有为焦仲卿生下孩子。刘兰芝和焦仲卿已经成婚两三年,但是一直未有孩子,焦母渴望焦仲卿能够有一个孩子。心急之下,焦母便让焦仲卿休掉刘兰芝,另娶秦罗敷为妻。
二说,这是焦母的阴谋论。刘兰芝十分貌美,这引起了太守之子的觊觎。太守前来和焦母商量,让焦仲卿休掉刘兰芝。太守和焦母之间有了交易,他们平等交换的砝码就是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未来。焦母知道刘兰芝和焦仲卿有很深厚的感情,自己也不愿破坏一对真心相爱的璧人。但是,焦仲卿身为焦家顶梁支柱,焦母把全部的希望都托付在他身上。所谓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焦仲卿在府衙里做小吏,焦母对焦仲卿的前途十分堪忧。为了焦仲卿的前途,她决定和太守合作,让焦仲卿休掉刘兰芝。焦母利用“忠孝”来逼迫焦仲卿休掉刘兰芝,她的计划得逞了,刘兰芝回到娘家。
刘兰芝回家之后,便有媒人向她提亲。哥哥贪图权势,让她嫁给太守的儿子,刘兰芝被迫答应。太守儿子迎娶刘兰芝那天,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自杀来证明彼此间矢志不渝的爱情。
1、焦仲卿母亲嫌刘兰芝没有礼数,行为随意。
刘兰芝本来就是个追求个性,自我价值要求很高的,有略有叛逆个性的人。焦仲卿母亲喜欢封建礼教约束之下的贤妻良母。
2、焦仲卿母亲已经对刘兰芝积怨已久,对认为焦仲卿与刘兰芝生活的不自在。 对儿子袒护刘兰芝的举动很生气,儿子为了刘兰芝下跪,要知道男儿膝下有黄金,这样子的委屈自己是作为一个母亲难以忍受的。所以刁难在所难免。
3、焦仲卿母亲作为女人天生的嫉妒心情。 嫉妒。女人不都是有嫉妒心理的,同作为女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爱,尽管爱的种类不同。焦仲卿把爱集中在了刘兰芝身上,而忽视了母亲,焦母当然不高兴。
4、焦仲卿母亲已经为焦仲卿选好下任妻子,即为文中提到的“东家女”。 秦罗敷比刘兰芝更为漂亮,并且家底更好,婆婆总是希望媳妇漂亮,是名门闺秀,被周围的人羡慕。
5、焦母认为刘兰芝阻碍了他儿子的仕途之路。 焦仲卿爱的太专一,无心功名利禄,不上进。婆婆认为刘兰芝阻断了儿子的仕途; 刘兰芝在仕途上不可以给焦仲卿很好的帮助,反而会是一种阻碍。因为文章有写到有比焦仲卿官品更高的人愿娶刘兰芝,官场往往是黑暗的,大官压小官,焦仲卿的仕途很难顺走。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固有的士族门阀观念。 刘兰芝出身贫贱乡里,而焦仲卿家是官宦之家,至少在身份地位上焦母会觉得要门当户对!所以百般的刁难。
7、文中全篇没有提到焦仲卿夫妇有子女,对此也有影响,也是刘兰芝被休的重要原因。 百事孝为先,无后为大。刘兰芝无子,所以婆婆会受不了她,会觉得她无用。
提起《孔雀东南飞》,大家比较熟悉了。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其地位不容置疑。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作品反映现实的功能。这一点《孔雀东南飞》也是不遑多让。《孔雀东南飞》反映的点有很多,能解读的东西也有很多,我们就从刘兰芝织布入手,谈谈刘兰芝夫家,并结合史料文献,来回望当时的大时代。
刘兰芝真的是“织作迟”吗?
诗歌交代,刘兰芝17岁时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小吏焦仲卿为妻。在夫家,刘兰芝都做什么事情呢?提水、做饭、洗衣,当然也包括最为重要的织布。刘兰芝早在出嫁之前,就已经学会了织布裁衣,而且水平还不差。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刘兰芝任劳任怨,但还是得不到焦母的认可。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一般而言,这里的“故”有两个意思,一是“故意”,二是“还是”。无论哪种,焦母还是对儿媳表现出了不满,嫌织布的速度太慢。刘兰芝织布的效率到底如何呢?
如上引用,刘兰芝织布“三日断五匹”。
匹是量词,和布联系起来就是长度单位。
《汉书·食货志下》载“长四丈为匹”。“五匹”就是二十丈。
一般而言,一丈为十尺。这里的尺是市尺,在不同朝代长度不一。两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这样算下来,
刘兰芝三天织布462米左右,平均每天织154米。
用传统的织机织过布的人都知道,这种速度有多快,效率有多高。
这里面还有一个东西要注意。刘兰芝织的布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棉布。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棉花)宋末始入江南,今遍及江北与中州。”这说明,棉花在明代才得以普遍种植,与之对应的棉纺织才开始发展起来。在此之前,以及更遥远的汉代,人们织布用的是葛、麻、丝等制品。用这些原料来织布效率更低。
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用传统方法每天织15米左右的布匹是不大现实的。作为文学作品,这里面不无夸大的成分。
但从前面昼夜不怎么休息来看,刘兰芝织布并不慢,一如下文刘兰芝自言道“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刘兰芝每天为什么要织那么多布匹?
上文分析得知,刘兰芝每天要织大量的布匹。刘兰芝织大量的布匹要干什么用呢?
毫无疑问,要维持生计。
有人说,焦仲卿是庐江郡的一个公务员,难道他养活不了一家人吗?还真不一定。
诗歌交代,焦仲卿是庐江府的小吏。
在古代,尤其是秦汉时期,官和吏区分明显。官是官,吏是吏。官为正职,有品级;吏一般为具体办事人员,即胥吏,由官员任命,地位就比较低了。
有汉一代,国家财政只负责中央一级官员和任职地方官员的俸禄,地方胥吏则由地方财政发放。在发放形式上,西汉时官吏的俸禄按品秩发放对应的粮食,东汉时期则是钱和粮食结合,即“半钱半谷”。
我们先来看看东汉“佐史”级的官员俸禄。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载: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
同时,《后汉书·百官五·百官受俸例》载:斗食奉(俸),月(谷)十一斛(石)。佐史奉,月八斛。
小吏1斛就是1小石斛。根据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认定,一斛约为27斤(因粮食种类不同而有差异)。“月八斛”,也就是216斤左右。这是比较高的。实际上汉代的斛飘忽不定,同样是斛,因官员等级不同,又有大中小之分,到了下级官员手里,已经缩水不少。以上还只是乐观估计。官员如此,可以想象到了焦仲卿这个“办事员”手里能有多少。
焦仲卿只是小吏,发钱多少,有没有灰色收入,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总体来看,东汉时期底层官员工资偏低,更不要说胥吏一级的了。
古代社会,男性活动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来源,焦仲卿只是其一,他的父亲呢?《孔雀东南飞》中焦家出现了焦母、小姑、焦仲卿,却唯独缺少了焦父。其实,诗中已有交代。
焦仲卿与母亲永诀时说: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这实际上也告诉读者他的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了。
焦仲卿生活的时代是东汉建安年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社会人口大幅减少的动荡时代。据不完全的文献资料分析统计,东汉人口的峰值超过6000万,而三国开始的前后人口处于谷底,仅为2300万,减少了近三分之二。从社会背景看,焦父是大概率战死或者病死了。
由此看出,焦仲卿是家中唯一的男性,上有老母,身边有妻子和小姑,而他的小吏俸禄并不足以应对家庭的日常开支。
刘兰芝要织大量的布增加收入,缓解家庭的负担。这是可以理解的。
刘兰芝要织布还有一层考虑。
纺织是治家之道,在古代被称为“妇功”,为妇女“四德”中的重要内容。西汉《礼记·昏义》载“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载“专心纺绩,不好戏笑,絜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同“三从”一样,“四德”也是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织布更是每个家庭主妇要操持的技能和实践。
由此可见,家庭状况、伦理文化都要求刘兰芝要没日没夜地纺织。
刘兰芝织布的背后
刘兰芝辛苦织作,除了养家糊口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的环境使然。
汉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表现出“男耕女织”的组织形态,即男子在田间从事农业活动,女人在家进行纺织活动,两者共同劳作来保证一个家庭的温饱,这是汉代社会最为和谐的一幕。
事实上,早在汉初,统治者就非常重视“男耕女织”。《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载:
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
这段话深入阐述了发展农业和家庭纺织业的重要意义:不发展农业,人民吃不饱肚子会造反;不发展家庭纺织业,人民衣不裹体,也会造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汉代大力提倡耕织,女性并不因家庭出身而享有免于纺织的特权。汉代社会上至官僚贵妇,下至一般百姓都要参加纺织活动。东汉时期临朝称制十六载的邓绥,出身官宦世家,幼年喜好研究诗书典籍,遭到了母亲的呵斥,从此白天纺织刺绣。女政治家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普通公务员家庭的刘兰芝了。
综合史料来看,汉代女子从事纺织至少有三层考虑:
一是保证家庭成员穿着保暖。
“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小农社会,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家庭穿衣很大部分是自织自裁。
二是用于国家支付。
汉朝政府支付多用黄金或钱,东汉则布帛多于黄金,商品关系进一步复杂。随着纺织业的发展,朝廷税收的布帛数量也相应地增加,汉武帝在一次东封泰山的活动中,仅赏赐的布帛,就多达100多万匹。
三是发展对外贸易。
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后,丝绸需求量的飞速增长,除了官营丝绸生产外,每个家庭中纺织丝绸妇女的劳动量逐步加大。
从以上可以看出,汉代女性活动,尤其是纺织活动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语
《孔雀东南飞》以一个令人不安的倾诉开头,以一个无比惋惜的悲剧收场。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刘兰芝多才多艺,焦仲卿款款深情,最后却走上为爱情殉葬的道路。这种悲剧,源于焦母与刘兰芝关系的恶化,并通过织布这一载体传递出来。在布帛异常丰富又极为紧俏的汉代,年轻的主妇们构成了家庭纺织的主体。她们常常因婆婆或丈夫的不断追利,而承担力所不能及的纺织任务。这是当时家庭不和谐,甚至瓦解的一个重要诱因。
值得一说的是,在“男耕女织”的两汉社会,纺织品一再成为国家需求,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有所提升。但这种提升也是相对的,当时的社会有严格的行为规范,也有渐渐成型的礼教渗透,所谓“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逐步使女性丧失了独立的社会地位。《孔雀东南飞》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刘兰芝织布的背后是家庭和时代的悲凉。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投水而死。她为什么要投水目前一般都把原因归结为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迫害,或说成刘兰芝为反抗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而死。《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也就概括为揭露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又都把焦母和刘兄说成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和帮凶。这种观点至今已大大影响了中学语文课本、教参,影响了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影响了对诗歌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体会和把握。
论者们在讲到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迫害刘兰芝时,大多语焉不详,有证据不实之感。《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说得稍微具体一些:“《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是孝顺这一条。”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武断的。焦母当时的文化素养有多高我们不得而知,在诗中并不能看到她如何引经据典地援引《礼记》条文迫害刘兰芝和焦仲卿。并且,我们都知道:“《礼记》是儒家经典《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西汉尚《仪礼》、东汉兼讲《周礼》,三国之后才兴起讲《礼记》之风。”《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于东汉末年,三国后学术界才兴起讲《礼记》之风,所以,《礼记》不可能成为东汉时的道德准则,也不大可能成为那时的礼教方面的杀手锏和紧箍咒。
必须指出,论者们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忽视《孔雀东南飞》中大量的违反《礼记》条文的内容。
如:“父母存,不许友以死。”刘兰芝、焦仲卿相约以死,作者却对他们的殉情抱有同情、赞赏的态度。
如:“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妇出,而不表礼焉。” 刘兰芝“女行无偏斜”,“奉事循公姥”,不算未孝未敬之人。焦母即使以为她不孝敬,也不用生气埋怨。应对她进行教导,如还不听就责备她,责备后仍不悔改,才叫儿子把她休掉。而焦母对刘兰芝总看不顺眼,故意找茬,本身就是大大违反礼教的。
如:“子妇有勤劳之事,虽甚爱之,姑纵之,而宁数休之。”意思是说,对儿媳辛勤劳累之事,公婆即使特别疼爱她,也只好任她去干,但要不时劝她多休息。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焦母不但不叮嘱她休息,反而嫌她织慢了,严重违反了礼教。
如:“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焦父未出场,虽有“公姥”并举的情况,但大都认为这是个偏义复词,意义指向于“姥”:焦母。从“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看,焦母应说是寡妇。我们都知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如果焦母丈夫还在世,那么,家里发号施令、颐指气使,就轮不到她;如果焦母丈夫已去世,那么,她就应听焦仲卿的。刘兰芝好像也死了父亲,而刘家发号施令、说一不二的却是刘兄,并不是刘母。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焦仲卿像刘兄一样,在家里由他说了算,刘兰芝就不会被驱遣;如果理解、同情女儿的刘母像焦母一样当家做主,刘兰芝也不会被逼再嫁。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的封建礼教之类在焦刘两家都未严格地贯彻执行。刘兰芝的悲剧甚至还可以说是由于“三从四德”未贯彻落实好而造成的。
综上所述,可见:一、从作品本身看,焦母、刘兄有暗合封建礼教加害刘兰芝的行为,却有更多的严重违背封建礼教而加害刘兰芝的行为,我们不能说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就和不能说焦母是反封建礼教的斗士一样。若严格地按《礼记》的教义来行事,刘兰芝的命运可能还要好一些。刘兰芝的悲剧绝不是所谓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造成的。二、从作品内外的社会环境看,以《礼记》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在当时远未成为社会大众(包括作者)的基本的价值观,家庭中的伦理关系也还未按儒家的那一套教义来约束,并不存在什么专门扼杀幸福婚姻和美满爱情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宗法制度。因此,不能把刘兰芝的死归罪于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迫害。
我们认为刘兰芝的死与她自身的性格有关。
刘兰芝很自信,对自己的聪明能干很自负。“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自我评价很不差。同时,她又很敏感。婆婆对她的不满、存心找茬,她十分清楚。“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倔强的她无法逆来顺受。她不迂回、不婉转,她直来直去、主动地表明立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其自尊与叛逆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
刘兰芝的自尊和叛逆突出地体现在离开焦仲卿前的“严妆”上。“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文字突出了刘兰芝的自尊。历来女子被休回家,大都或面容憔瘁,或衣冠不整,或泪流满面,或寻死觅活。但刘兰芝觉得这样做是对自身形象的糟蹋,对自我尊严的损害。她尽管也有巨大的悲伤哀怨,但表现出来的仍是光彩照人、风姿绰约。这本身就是对焦母的示威与抗议:你不是说东家的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窈窕艳城郭”吗她究竟有没有本**漂亮你不是希望我窝窝囊囊地扫地出门吗我偏要比做新娘子时更鲜亮更神气。这分明是一种抗议与示威。果然,她“上堂启阿母”时,“阿母怒不止”。
婆媳俩,一个脾气暴躁,心胸狭窄,毫不宽容,喜欢找茬;一个又自尊敏感,自信倔强,只知针锋相对,不能柔婉圆通、逆来顺受,要长久地生活在一个家庭中,古往今来,都是非常难的。
兰芝的自尊与叛逆还深刻地表现在与兄长的对话中。“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欲何云”――往后打算怎么办这里的潜台词很是丰富:往后打算长久地独身吗往后打算长久地在娘家住下去吗往后打算长久地在兄嫂门下寄食吗往后还有比现在更好的人家吗往后焦仲卿真的能再接你回去吗等等。听后,“兰芝仰头答”。这里的“仰头”很有深意,她的自尊、刚强、镇静、不顺从、不低声下气,表现得很充分,很动人。她的回答有反话正说(理实如兄言),有明顺暗反(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有阳奉阴违(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而“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看似痛快的应允,实则已是定下了最激烈的叛逆之心:逼急了,我只有一死,那你的妹荣兄贵、高攀太守的美梦也一并落空完蛋。如果刘兄没有那么专横、势利,如果刘兰芝没有那么守信、自尊,没有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反抗与叛逆,那么,刘兰芝的自杀悲剧根本就不会上演。
与仲卿的相处,兰芝体现得较多的是自尊、柔情与率性任真。对仲卿她有儿女柔情。对婆婆性格清醒的了解和绝不逆来顺受的个性,让她毅然决然地提出结束与仲卿的婚姻。这时,儿女柔情少了,率性任真多了。刘兰芝忠于爱情、珍惜爱情,却又不为爱情而委屈自己,这里很有后来的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成分。而相比之下,仲卿则更为重情。他的“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非一般男人所能道出。仲卿和兰芝话别时都表现了儿女柔情与对未来的幻想。但兰芝面对的是“性行暴如雷”的兄长,他的逼婚,根本无视忠贞爱情和儿女情长,无情地破灭了他们的幻想。兰芝与仲卿最后一次会面时,她说:“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看似绝情,实为对爱情、婚姻的绝望与绝望之后的清醒,以及对自我尊严的以攻为守的全力维护。她不知生性软弱的仲卿是否屈服,不知仲卿与东家的秦罗敷是否好上了,不知仲卿对婚变有何态度。因此,她要用看似绝情的话来试探仲卿。她应该想到了这话可能伤害仲卿,但率性任真使她有些急不择言了。
若仲卿此时是似笑非笑、似怒非怒、如释重负,那倒是兰芝的最大悲哀。但兰芝听到的是尖酸刻薄的讽刺与挖苦,是同样重情轻生的真情表白,是毅然赴死的壮烈豪情:“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文学史上,女子为情而死的不在少数,男子为情而死的少而又少,焦仲卿就显得非常的难能可贵了。
兰芝的“何意出此言”表面上是生气了,实际上她听到了最愿意听到的话。这话证明着,仲卿是多么的重情,多么的爱自己。“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说得干脆爽利,毫无犹豫与迟疑,仍是刘兰芝的率性、任真、干脆、自尊性格的自然流露。自尊者活着时会努力追求自身的尊严,如果遇到侵犯,他会选择激烈的反抗,当他觉得活着时自尊无法维持时,他会选择走向死亡,这是尊严实现的另一种形式。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与刘兰芝的精神气度惊人地巧合。所以,我们认为,刘兰芝的选择自杀,虽有婆婆、兄长的因素,但主要的是由她自身的性格决定的。她的自尊是她性格的内核,叛逆则是自尊的外在表现形式。
把握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脉搏,对认识刘兰芝的性格及其性格的时代特征很有作用。中国诗歌史上诞生了刘兰芝这样的为了性情和自尊而不惜一死的艺术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乃至思想史、文化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也是这个作品具有重大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之所在。而片面地以阶级分析、政治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这个作品,就很难把握它在“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中的价值和影响。
曹清富,语文教研员,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猛
“自古红颜薄命。”当人们读到这句话时,它常常与权力、名利联系在一起。其实这句话也适用于普通家庭和普通人。贾斯珀是汉末刘兰芝庐江县的一个小家庭。“十三会织素衣,十四会学裁衣,十五会弹琴,十六会背诗背书。”看来她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多才多艺的闺阁女孩。十七岁时,他与庐江县的公务员焦仲卿结婚。焦家人口简单。除了丈夫,只有她寡居的母亲和一个小水泵,也算是当地小康之家。嫁到焦家后,他起早贪黑,操持家务:挑水、做饭、洗衣、织布。他整天忙忙碌碌,把一家四口打理得井井有条。焦仲卿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工作之余,躲在妻子身边,呢喃情话,偶尔弹一曲筝曲,轻轻唱一曲。他的妻子非常深情和幸福,邻居们都很羡慕这对完美的夫妇,但焦的母亲很不高兴。焦的母亲开始无理增加儿媳妇的工作量,然后百般指责儿媳妇的过错,最后完全失去了理智,认为儿媳妇根本就是一只破坏焦家和谐气氛的狐狸,强迫儿子带回娘家。焦的母亲当时去的理由是,儿媳妇没有教养,凡事爱自己拿主意,我老头子不高兴。这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古代有所谓“七出”,任何人遇到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和妻子离婚。中记载:“女人有七条路可走:违背父母,不生育,嫖娼,吃醋,与恶疾同行,话多,偷盗。”从心理上来说,母亲和儿子多年守寡已经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习惯。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媳妇,让母子相依为命。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平衡失去了,对媳妇生气。当时,焦仲卿认为她儿媳妇的行为没有错。她为什么没有得到母亲的爱?他反对母亲这样做,当着母亲的面发誓:“你要是送了媳妇,这辈子就再也不嫁了!”然而,焦的母亲用她最后的武器,一把鼻涕一滴泪,威胁着她的死亡。在最后一刻,焦仲卿被打败了,屈从于她母亲的意愿。那天晚上,夫妻两人泪流满面,直到天亮,焦仲卿反复解释他的尴尬处境,并承诺假以时日,情况会有所改善,并鼓励妻子再忍耐一会儿,等会儿再回来迎接他。然而,刘兰芝不敢做出这种奢望。这完全是一种告别的姿态。她哭得像个泪人。游子提醒丈夫把刺绣、沙朗裙、桶帐、香囊、梳妆盒、丝绳等妇女用品全部送人。给别人,以免留置,以免被打乱。眼泪还没干,天就快亮了。怀着愤慨的心情,刘兰芝站起来,穿好衣服。她穿着袜子的时候,每一件小事都重复四五遍,每一次都影响着她对丈夫的无限情意。她想说她还是会休息一下。她从容地走出门去,向焦的母亲告别。她一本正经,穿着考究,这是对母亲的抗议。然而,轮到这个圣洁的表情和小本子说再见的时候,却变成了眼泪。她一肚子苦水,在一个女的和自己同龄的小泵面前再也忍受不了了。她要走了,舍不得离开这个家!我很抱歉要离开。一辆马车载着离开了焦的家,骑着一匹白马跟在车后,一次又一次地走着。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像是在碾碎两颗破碎的心,他不禁感到疼痛。焦仲卿下了马,钻进汽车,两个人拥抱在一起,又哭了起来,对天发誓,他们永远不会消极。“你如磐石,妾如芦苇。苇如丝,岩无转。”也就是说,海枯石烂,两者一类。从不
当刘兰芝回到家,她善良的母亲看着“无助”的女儿,她悲痛欲绝。然而,刘兰芝仍然有一个暴力的哥哥。对于哥哥,刘兰芝早有心理准备。回家的路上,她知道,“我有自己的爸爸和哥哥,他们很暴力,怕他们不按我的意思做,所以会炸我的胳膊。”然而,刘兰芝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县长派媒体为他刚满十八岁的三儿子求亲。母亲理解女儿的心情,所以拒绝了女儿的请求。不久,太守让县丞向他的五少爷求婚。当母亲准备再次为女儿婉拒时,她的哥哥介入了。在旧社会,大哥代替了父亲,家庭重男轻女,所以她同意了这门婚事,收养了她的工作,选择了一个好日子结婚。刘兰芝不做声,只是用毛巾捂住嘴哭了,泪流满面。俗话说“被腌了就想出去哭。”听到再婚的消息,赶到了刘家。已经是黄昏了,马嘶的声音是他心中的悲伤。看到门前已经搭起了“绿房子”,是用大布帘搭成的帐篷,是新娘出嫁前一晚用的。看到刘兰芝,焦仲卿生气地说:“我就像一块石头,一千年也不会变,可是你的蒲苇的韧性呢?为什么一天一夜一切都变了?我们永恒爱情的誓言!只能恭喜你攀上高枝,一天天好起来。”刘兰芝肝肠寸断,泣不成声,“人生不如意,一言难尽。你为什么要这么说?”我和你一样被逼,只有一死以示野心。”刘兰芝哭着跑回了鲁青,而焦仲卿则绝望地掉转马头踏上了回家的路。世间各种辛苦,都没有做成死亡或者分离。当时已经是寒冬时节,寒风摧残树木,树叶飘落。渐渐地,尼姑庵的黄昏安静了,月亮冷了,地上结了霜。偶尔有一两只孤独的鸟从空中啼叫。刘兰芝跌跌撞撞地走出了鲁青,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时候跳进了村外的池塘,用她的生命诠释了爱情的坚贞。焦仲卿回到那里的家里,就去教堂祭拜母亲,并说了一些告别的话:“你不能以跪下为乐,但希望善良,珍惜自己。”他那迷茫霸道的母亲还在安慰他:“你是一个大家庭,是台湾内阁的官员,你要小心,不要让你的妻子死掉。你如何高贵或卑微?“东有贤妇,城美壁美,你奶奶若有求于你,夜必还。”不管妈妈怎么鼓励,焦促清此时是铁了心要死的,所以她会听。晚上在院子里转悠,过了第三夜,乌鸦成群飞过。焦仲卿知道事情有所不同,他以为他心爱的妻子已经自杀了,正在黄权路上等着他。于是他解下腰带,绑在一根法院树枝上,上吊自杀。拥有“金车玉轮,青马金鞍”富家子弟的刘兰芝,竟然愿意为爱而死,真是令人惊叹。天亮后,和殉情的消息已经在附近的村子里引起了轰动,焦的母亲为土地哭泣,为她唯一的儿子的死哀悼。刘的哥哥更是羞愧和后悔,因为他的贪婪倾向,他的妹妹谁没有选择,只有投水自尽,以保持她的贞操;一般来说,村民们出于同情而义愤填膺,聚集在两家门前,尖叫着诅咒着,要求将他们一起葬在盖华山脚下。在焦仲卿刘兰芝的墓地里,东西两边种了松柏,南北两边种了梧桐树。过了几年,枝繁叶茂,遮阴蔽日,有一种双翅鸳鸯,日夜上下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唱个不停。年轻男女纷纷来到墓地祭奠,祈求婚姻幸福。至今,安徽舒城县南部的盖华山仍有鸳鸯墓的遗迹!焦仲卿是庐江县的一名小官吏,庐江县位于安徽省庐江县、潜山县和舒城县之间
”说到她的打扮,她做了如下的描述:“脚上爬满了丝,头上闪着玳瑁,腰肢飘逸,耳朵上闪着明月。“用了很多笔墨。描写刘兰芝的才情、性格、美貌、打扮,目的是强调这样难得的美人不能讨婆婆欢心,会增加世人的同情和遗憾。1700多年过去了,如今在荧屏和舞台上,这个感人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仍能让人潸然泪下,可见其不朽的事业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浪传的。”孔雀东南飞,徘徊五里。”“告别生活,厌恶生活是不可能的。”“谢谢后人,小心别忘了。"
因为是女子,对爱情你坚贞,对休弃你坚强,对誓言你坚守。刘兰芝,我想对你说。我佩服你这样一位女子。从你柔弱的身躯上,我看到比磐石比蒲苇更坚韧的东西——对爱情的坚守。我看到了一种“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歇。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敢与君绝”的痴情。为人妻,你贤惠勤劳,对夫相濡以沫,对姥恭敬孝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你这样的以为女子,为世上万千男子所钦仰。我想对你说,你所做的,足以感天动地。你不羡慕荣华利禄,不要江郎才俊。只是对仲卿一心一意,时刻没忘当初的誓言。这种情比金坚,是青衫笔下“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原作连理枝”的画砚。凡间女子甚多,唯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唯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不绝期”。离别之苦愁断尔肠。我想对你说,无论是么都不会将你们拆散,因为爱情。彼此早已将心交给了对方,丝丝缕缕牵盼着对方。“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时间,距离皆无法将你们分开。父母之约,媒妁之言。于尔皆可抛,虽此身不可待,然魂去自可
于君长相厮守……或许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这种为爱牺牲的勇气,化作历史长空最美的一笔,洒落在人间长卷上,传唱千年。兰芝,我想对你说,若余换为仲卿,亦复如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