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来,中国女性诗歌逐渐繁荣起来。较著名的如苏惠的织锦回文《璇玑图》,堪称诗画一体的“奇图佳文”,《璇玑图》共841字,其中藏诗多达3572首,回环宛转,语意凄婉。而卓文君的《白头吟》更为千古绝唱:“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日沟头水。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还有她以数字入诗的机趣诗:“一别之后,两地相悬,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穿眼,百般想万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其才气过人可见一斑,其哀怨更让人难以释怀。王昭君入匈奴时所作的《怨诗》:“秋木凄凄,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真可谓悲歌一曲动千古。还有“班门二大家”班婕妤、班昭,前者流传下来得作品只有《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捣素赋》、《自悼赋》写尽了后宫失宠的孤独苦闷,哀婉感人。她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长信宫怨》。诗从入宫受宠写起,一直写到顾影自怜,自己爱惜羽毛,而摒绝繁华,效法古代贞女烈妇,甘愿幽居长信宫中,孤灯映壁,房探风冷,想起旧日与皇上的恩爱之情,不觉珠泪飘零,令人肝肠寸断,一个接一个的白昼,一个接一个的夜晚,无情地吞着花样的年华,最后写到只希望百年之后能够埋骨故乡的松柏这下。饱含无限的凄枪情怀,使人不忍卒读。东汉时秦嘉与其妻徐淑感情极好。后因秦嘉去世,徐淑兄逼她改嫁,她自毁容貌,哀恸而终。只留下一首缠绵深情的《答秦嘉诗》。再有耳熟能详的蔡文姬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愁肠百转,摧人肝胆。苏伯玉妻的《盘中诗》也较有名。
稍后,有南北朝时期的冯淑妃,齐亡后被掠,作《感琵琶弦》:“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南朝宫女王金珠的《欢闻变歌》尤为动人:“南有相思木,合影有同心。游女不可求,谁能识得音。”再有南朝大诗人鲍照的妹妹鲍令辉的《题书后寄人》:“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砧杵夜不发,高门昼长关。帐中流熠熠,庭前华紫兰。物枯识节异,鸿来知客寒。游用暮冬尽,初春待君还。”同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诗作还有沈满愿深情委婉的《登楼曲》:“凭高川陆近,望远阡陌多。相思隔重岭,相忆限长河。”及《昭君叹二首》、《咏步摇花》、《映水曲》等。
隋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只是为更多的男性开辟了“学而优则仕”的成功之路,社会的统一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尤其是日渐完善的封建伦理道德严重的束缚了女性的诗歌天赋和艺术创造力。因此,隋代妇女留下的诗歌很少,只找到隋炀帝宫女侯夫人自缢前所作的《自伤》:“长门七八载,无复见君王……毅然就死地,从此归冥乡。”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唐朝,令人奇怪的是找不到多少优秀的女性诗歌与群星灿烂的男性诗歌更无法抗衡。较出色的如被誉为神童的徐惠,她较著名的诗如《长门怨》:“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以及《拟小山篇》、《秋风函谷应诏》、《赋得北方有佳人》等。只可惜只活了24岁。这一时期最有诗名的要数薛涛,由于她才思敏慧,因此被韦皋召令侍酒赋诗,入乐籍。致使她一生欲归不得归,孤独无依,自制深红色的精美小彩笺,即“薛涛笺”,以写诗自娱,打发孤独。较著名的作品有:《寄旧诗与元微之》:“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月下咏花怜暗澹, 雨朝题柳为欹垂。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教男儿。” 《赠杨蕴中》:“ 玉漏声长灯耿耿,东墙西墙时见影。月明窗外子规啼,忍使孤魂愁夜永。”等四十余首。鱼玄机因婚姻上的不幸遭遇,自伤身世,发生"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慨叹(《赠邻女》)。曾登长安崇真观南楼,睹新进士题名,赋诗有"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之句,可见其志向。鱼玄机集中有寄李亿(字子安)诗多首,如《春情寄子安》:"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江陵愁望寄子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真挚缠绵,表达了炽热的相思之情。其他如《卖残牡丹》、《江行》等,或寄托深远,或写景工丽。她的诗清浅婉丽,富有情致,可与薛涛辟媲美。还有一位女扮男装的奇女子黄崇嘏,她游历蜀中时,蜀相竟想许配女儿给她,由此暴露身份。黄崇嘏的代表作是《下狱贡诗》:“偶辞幽隐在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在深笼。”和《辞蜀相妻女诗》:“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郡掾,永抛鸾镜画蛾眉。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 以上这几位聪明才智、独立性都不让男子的女子,在当时的社会,只落得一声长叹。武则天时期,由于她爱诗,宫廷中的女诗人也多了起来。如上官昭容、徐贤妃、长孙氏等。武则天自己的诗作《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此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唐明皇时梅妃的《谢赐珍珠》:“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天宝宫人的《杏叶诗》:“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此行。”德宗宫人的《题花叶诗》:“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于接流人。”宣宗宫人的《题红叶》:“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这些深居后宫的嫔妃宫娥门,看似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而实为封建王权的祭品,对光阴虚掷、青春渐老的无奈与恐惧只能发出一声幽叹。
宋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诗人——李清照,以及朱淑真、苏小妹、萧文妃等。花蕊夫人是宋初代表性的女诗人,有《宫词》一百首,最为著名的一首是《述亡国诗》:“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里知?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怨愤中对“红颜祸水”的说法予以痛击。李清照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早年的诗作多清新活泼,轻松含蓄,颇多欢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即使写相思之苦,也是伤而不哀,如《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晚年作品凝重深沉,饱含哀愁,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又如一首写秋窗听雨愁更愁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是继秦观之后的婉约派大家,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运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善于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明白如话。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有《漱玉词》。北宋末年,河南原阳县令蒋兴祖以身殉国后,其女儿被金人掳走,她在驿馆墙壁上题了一首词《减字木兰花》:“朝云横渡,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进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还有南宋的宫女王清慧被掳到燕地后题《满江红》于壁,全词为:“太液芙蓉,全不是、旧时颜色。常记得、承恩雨露,玉楼金阕。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品鼙鼓接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今古恨,凭谁说!顾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官车晓转关山月。若嫦娥于我肯相容,从圆缺。”这两首词因其作者的特殊经历,更因为饱含的亡国哀怨,从而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相类似的还有元军大举南侵时,岳州人徐君宝被元军杀害,其妻被掳,她以死抗挣,自沉身亡。投水前题诗于壁,《满江红》:“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都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南宋宫人章丽贞在战乱中写了《长相思》:“吴山秋,越山秋,吴岳两山相对愁。长江不尽流。 风飕飕,雨飕飕,万里归人空白头。南冠泣楚囚。”从这些深受战乱之苦的女诗人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当时妇女的生存状态,在男权政治下,无论战争与和平,妇女永远是最大的受害者。宋代还有位独具一格的女作家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善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较著名的如《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传说她为久行不归的丈夫写了首《盘中诗》:“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是我,双圈是你。 你心中又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我密密加圈,你密密知我意。还有那说不尽之相思情,一路圈儿,圈到底。”清新明快,而又含蓄委婉,柔情似水朱淑真还有写了写大胆率真的诗如《清平乐 夏日游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传说陆游前妻唐婉儿写他们婚变的词《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伤心欲绝,不忍卒读。
元代主要的女诗人及作品有刘翠翠的《和金生》:“平生每恨祝英台,怀抱为何不早开?我愿东君勤用意,早移花树向阳栽。”王莹卿的《寄申生》:“云重月难见,风狂雨不成。尺书从寄意,倾泪若为情。”还有首《永别》:“合欢带上珍珠结,个个团圆又无缺。当时把向掌中看,岂意今为千古别。”和这几首诗写对个人命运的抗挣及怨愤相反,张玉娘的诗充满了爱国激情和反抗精神,流传下来的有《塞下曲》:“寒入关榆满天霜,铁衣马上枕戈眠。夜渡深闺魂梦牵。愁绝惊闻边骑报,匈奴已牧陇西还。”元顺帝时有位前朝宫人坚贞不屈,题了首《绝命诗》:“君王慧性被奸迷,妾曾三谏触闱墀。不能死守身先遁,致令钟移社稷墟。”题毕即触柱身亡。其强烈的反抗精神和爱国激情,纵使男儿也无几人能比。元顺帝时有才人程一宁作《春夜吹笛词》:“淡月轻寒透碧纱,窗屏睡梦听啼鸦。春风不管愁深浅,日日开门扫落花。”韶华易逝、空寂落寞的心情尽在不言中。
明代代表性的女诗人商景兰,著有《东书堂合集》,最为著名的一首是为以身殉国的丈夫写的《悼亡》:“君自垂千古,吾犹恋一生。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折槛生前事, 遗碑死后名。存亡随异路,贞白本相成。”将爱国之情与爱夫之情融为一体。桑贞白的《寄远》:“日暮登楼强自歌,陌头杨柳望中多。思君书剑天涯客,三月春光有几何?”项南贞著有诗集三部,代表作如《摊破浣溪纱》:“淅淅寒风撼玉钩,起来斜日照红楼。帘外一声鹦鹉唤,唤梳头。 花发小春情脉脉,笛吹长夜恨悠悠。多少泪珠弹不断,倩谁受?”
随着明清小说的繁荣,清代诗歌失去了一统天下的辉煌,但还是出现了秋瑾这样杰出的女诗人。这位清末卓越的女革命家、妇女运动的组织者,曾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主张妇女独立,后因被捕而英勇牺牲。秋瑾自号竟雄,别暑鉴湖女侠。她的诗也独具豪气,奔放悲壮。如《感愤》:“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抟沙有原兴亡楚,搏浪无椎击暴秦。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对酒》:“不惜千金买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换碧涛。”《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将侠胆雄心与爱国激情抒发得酣畅淋漓。秋瑾的诗歌也有女性诗歌特有的细腻,如《丑奴儿 望家书未止》:“困人天气徘徊,慵扫蛾眉,懒插金钗。焦叶为心卷未开。 沉沉所事挂胸怀。划遍炉灰,倚遍廊回,盼煞音书雁不来。”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下简称《杜十娘》)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1574—1646)“三言”中的名篇,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占据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高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篇小说被编入了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第四册的中国古代小说单元中。据考证,《杜十娘》是冯梦龙根据同时代的文人宋懋澄(1565—1616)的《负情侬传》改编而成的①,当属明代的“拟话本”。故事叙述的是:明万历二十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为了赎身从良,追求真爱,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可李甲生性软弱、自私,虽然也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又屈从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挑唆,他最终出卖了杜十娘,酿成了杜十娘沉箱投江的悲剧。这个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戏曲、**,也曾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日本、欧洲等地,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除了杜十娘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感人以外,小说中的“百宝箱”这个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的意象创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对这个意象的处理,可谓匠心独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百宝箱”是连接故事的线索。小说中,“百宝箱”的出现一共有四次,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当李甲为筹集从鸨儿处赎出杜十娘的三百两银子而到处奔波借债,但又毫无着落时,杜十娘拿出了“私蓄”的(说是从姊妹处借的而实际上是从“百宝箱”中拿出的)一百五十两来“任其半”(此外还有二十两作“行资”),终于感动了柳遇春借来另一半,使李甲能顺利地赎出杜十娘。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次:当杜十娘和李甲告别柳遇春和众姊妹准备上路时,谢月朗“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描金文具”正是“百宝箱”,有了这个“百宝箱”,夫妻俩浮寓吴越间的山水之费就不愁了。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次:当李甲用完那二十两白银,为行资匮乏“正当愁闷”时,杜十娘又取钥开箱,拿出白银五十两充当行资。这一次“百宝箱”虽然被当面打开,但李甲“在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致使“百宝箱”又一次坠入五里雾中。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第四次:当李甲受孙富挑唆,将杜十娘出卖时,十娘悲愤交加,取钥开锁,将箱中宝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自己也“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一次“百宝箱”才让李甲、孙富和旁观者一览无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但却悔之晚矣。这是情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为连接故事线索的“百宝箱”犹如千丈游丝,有萦花粘草之妙;恰似蜻蜓点水,若即若离;又像神龙之宛游,忽隐忽现。“百宝箱”这个意象在小说中的四次出现,对情节发展起着暗示和推动的作用,前三次出现(其中第一次是暗示)读者均不知箱中为何物,也不太在意,直到第四次出现,读者才恍然大悟。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巧妙所在。
其次,“百宝箱”是叙事编辑的妙笔。小说中,“百宝箱”先合后开,延长故事的秘密,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具体而言有两点:
1.控制叙事距离,形成叙事节奏。“百宝箱”的四次出现,是紧接着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是在旧紧张解除之际的新紧张的来临,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情节跌宕多姿,曲折变幻。
2.调节叙事视角,制造叙事张力。我国传统小说,叙述故事多采用全知视角,事件的前因后果、线索的来龙去脉、人物的一生行事等都要向读者交代得一清二楚,否则就会有叙事不完整之嫌。《杜十娘》却不同,它采用限知视角,使读者开始并不知道百宝箱为何物,也不知道杜十娘日常秘密积攒百宝箱的具体情况和心态,直到杜十娘被李甲出卖之际,开箱取宝投江之时,才知道她还有一个百宝箱。这样读者就会想到:杜十娘为什么要积攒百宝箱?又为什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在关键时候又为什么不让百宝箱发挥作用,而白白地将它沉入江底?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答正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读者理解小说内涵的关键。
再次,“百宝箱”是杜十娘悲剧意蕴的象征。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杜十娘悲剧的社会历史意义如何?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种猜测和诠释,然而却总是不尽人意。比如有人认为,李甲是残害杜十娘的直接凶手,是他的“负情”把杜十娘推入江中;也有人认为孙富是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孙富的挑唆,也许李甲不会抛弃杜十娘;还有人认为,把杜十娘的悲剧归因于李甲的负情和孙富的挑唆,都未免简单化、表面化,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礼教,小说正是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笔者以为,第一、二种观点固然过于肤浅,第三种观点看似深刻,却也未免公式化、概念化,未能尽其妙。如果我们从“百宝箱”这个意象入手去解读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蕴,也许是一条新的通途。
1.“百宝箱”是金钱的象征,是利益的代表。我国明代,正是商品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时期,专门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手工工场已初具规模。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终于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这种背景在《杜十娘》这篇小说中是有所交代的:“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常言道:‘说着钱,便无缘”,“如今的世情,那有顾缓急二字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鸨儿与杜十娘,三亲四友与李甲,李布政与杜十娘,孙富与李甲,甚至李甲与杜十娘,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杜十娘积攒“百宝箱”的原因,她幻想利用“百宝箱”来换取李甲的爱情。
2.“百宝箱”是杜十娘价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小说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聪明、美丽而热情的女子,但因“命运不辰”,落得“风尘困瘁”,饱经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蹂躏,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她渴望摆脱这种非人的处境,做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因而“久有从良之志”。但是,一个女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杜十娘所追求的,又不是一时的欢爱,一般的婚姻,她要追求一种人间真情。所以,杜十娘才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百宝箱”来换取真正的爱情。在选择李甲托付终身之时,杜十娘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 的秘密告诉李甲,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但是,杜十娘太天真了,在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在充满铜臭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哪有什么真情可言!她的希望是注定要破灭的,她的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
3.“百宝箱” 是社会和人性激烈冲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利害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生长真情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严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误以为金钱可以买来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太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试问天底下有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容纳她追求美满的生活?试问又有何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贼。而李甲、孙富之辈,只是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而已!
可悲的杜十娘, 可叹的一曲社会和人性的双重悲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