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下简称《杜十娘》)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1574—1646)“三言”中的名篇,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占据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高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篇小说被编入了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第四册的中国古代小说单元中。据考证,《杜十娘》是冯梦龙根据同时代的文人宋懋澄(1565—1616)的《负情侬传》改编而成的。①当属明代的"拟话本"。故事叙述的是:明万历二十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为了赎身从良,追求真爱,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可李甲生性软弱,自私,虽然也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又屈从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挑唆,他最终出卖了杜十娘,酿成了杜十娘沉箱投江的悲剧。这个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戏曲、**,也曾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日本、欧洲等地,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之所以如此,除了杜十娘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感人以外,小说中的“百宝箱”这个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的意象创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对这个意象的处理,可谓匠心独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百宝箱”是连接故事的线索。小说中,“百宝箱”的出现一共有四次,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当李甲为筹集从鸨儿处赎出杜十娘的三百两银子而到处奔波借债,但又毫无着落时,杜十娘拿出了“私蓄”的(说是从姊妹处借的而实际上是从“百宝箱”中拿出的)一百五十两来“任其半”(此外还有二十两作“行资”),终于感动了柳遇春借来另一半,使李甲能顺利地赎出杜十娘。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次:当杜十娘和李甲告别柳遇春和众姊妹准备上路时,谢月朗“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描金文具"正是“百宝箱”,有了这个“百宝箱”,夫妻俩浮寓吴越间的山水之费就不愁了。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次:当李甲用完那二十两白银,为行资匮乏"正当愁闷"时,杜十娘又取钥开箱,拿出白银五十两充当行资。这一次"百宝箱"虽然被当面打开,但李甲"在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致使"百宝箱"又一次坠入五里雾中。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第四次:当李甲受孙富挑唆,将杜十娘出卖时,十娘悲愤交加,取钥开锁,将箱中宝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自己也"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一次"百宝箱"才让李甲,孙富和旁观者一览无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但却悔之晚矣。这是情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为连接故事线索的"百宝箱"犹如千丈游丝,有萦花粘草之妙;恰似蜻蜓点水,若即若离;又像神龙之宛游,忽隐忽现。"百宝箱"这个意象在小说中的四次出现,对情节发展起着暗示和推动的作用,前三次出现(其中第一次是暗示)读者均不知箱中为何物,也不太在意,直到第四次出现,读者才恍然大悟。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巧妙所在。
其次,"百宝箱"是叙事编辑的妙笔。小说中,"百宝箱"先合后开,延长故事的秘密,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具体而言有两点:
1。控制叙事距离,形成叙事节奏。"百宝箱"的四次出现,是紧接着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是在旧紧张解除之际的新紧张的来临,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情节跌宕多姿,曲折变幻。
2。调节叙事视角,制造叙事张力。我国传统小说,叙述故事多采用全知视角,事件的前因后果,线索的来龙去脉,人物的一生行事等都要向读者交代得一清二楚,否则就会有叙事不完整之嫌。《杜十娘》却不同,它采用限知视角,使读者开始并不知道百宝箱为何物,也不知道杜十娘日常秘密积攒百宝箱的具体情况和心态,直到杜十娘被李甲出卖之际,开箱取宝投江之时,才知道她还有一个百宝箱。这样读者就会想到:杜十娘为什么要积攒百宝箱 又为什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 在关键时候又为什么不让百宝箱发挥作用,而白白地将它沉入江底 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答正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读者理解小说内涵的关键。
再次,"百宝箱"是杜十娘悲剧意蕴的象征。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杜十娘悲剧的社会历史意义如何 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种猜测和诠释,然而却总是不尽人意。比如有人认为,李甲是残害杜十娘的直接凶手,是他的"负情"把杜十娘推入江中;也有人认为孙富是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孙富的挑唆,也许李甲不会抛弃杜十娘;还有人认为,把杜十娘的悲剧归因于李甲的负情和孙富的挑唆,都未免简单化,表面化,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礼教,小说正是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笔者以为,第一,二种观点固然过于肤浅,第三种观点看似深刻,却也未免公式化,概念化,未能尽其妙。如果我们从"百宝箱"这个意象入手去解读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蕴,也许是一条新的通途。
1 "百宝箱"是金钱的象征,是利益的代表。我国明代,正是商品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时期,专门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手工工场已初具规模。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终于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这种背景在《杜十娘》这篇小说中是有所交代的:"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常言道:'说着钱,便无缘","如今的世情,那有顾缓急二字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鸨儿与杜十娘,三亲四友与李甲,李布政与杜十娘,孙富与李甲,甚至李甲与杜十娘,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杜十娘积攒"百宝箱"的原因,她幻想利用"百宝箱"来换取李甲的爱情。
2 "百宝箱"是杜十娘价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小说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聪明,美丽而热情的女子,但因"命运不辰",落得"风尘困瘁",饱经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蹂躏,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她渴望摆脱这种非人的处境,做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因而"久有从良之志"。但是,一个女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杜十娘所追求的,又不是一时的欢爱,一般的婚姻,她要追求一种人间真情。所以,杜十娘才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百宝箱"来换取真正的爱情。在选择李甲托付终身之时,杜十娘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 的秘密告诉李甲,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但是,杜十娘太天真了,在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在充满铜臭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哪有什么真情可言!她的希望是注定要破灭的,她的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
3 "百宝箱" 是社会和人性激烈冲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利害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生长真情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严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误以为金钱可以买来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太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试问天底下有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容纳她追求美满的生活 试问又有何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 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贼。而李甲,孙富之辈,只是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而已!
可悲的杜十娘, 可叹的一曲社会和人性的双重悲歌。
杜十娘为什么沉了百宝箱
「三言二拍」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有趣在其中写了一个不甘于被卖的妓女选择投江自尽的故事,更有趣是,妓女投江时抱着一个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卖掉她的男子不免是财色两空。这个故事叫做「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我小学二年级读过,印象深刻。这令我不免觉得男性可怕,他可以将自己曾经深深喜爱的女人卖掉(缘于他的火热的表白缘于他花了大量金钱,一个男人舍得出钱出力自然是爱的不轻),那么他当时的内心是否有恐惧与内疚,答案是"没有"。而另一篇与之结局相反的唐传奇「李娃传」,说的是妓女李娃骗光了公子郑元和的钱跑掉,郑公子很惨沦落到唱丧歌为乞丐最后僵卧雪中,李娃重遇落难公子看他衣衫褴褛满身疮疥觉得对不起他(16岁的李亚仙**多少还有良心也没有老练事故到绝情的地步,所以我猜她还是真正喜欢过郑元和的),两人抱着大哭一场,而后资助他上京赶考求得功名,自己也被封为"(言开)国夫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人们通常讲的"婊子无情"范式被打破,婊子还是有情的并且是有见识的。真正无情的应该是嫖妓之后又觉得自己不值企图悔悟走上"正途"的男子。
美人和钱是男人的最爱,但因为被辜负,只好一起毁灭。它们的一起陨落带有消极而凄美的气息。
我感兴趣的在于,在这个后面,显然是有一个价值评判的,妓女是货色的,但在人格上,她并不低贱,她是聪明而自觉的选择自己的道路,一辈子选择倚门卖笑的生涯相当恐怖,在张岱的「陶庵梦忆」里写到年老色衰的"歪妓"(一般妓女)仅仅几字已是凄酸刻骨:"多五六百人,……人无正色……言笑哑哑声中暗带凄楚",神女生涯原是梦,当然最好的结局是从良,但是一定要眼明心亮,一旦所托非人则贻误终身。她的对象小开李甲温柔敦厚,曲意奉迎都是表面现象,那是因为他钦慕的对象是一代名妓,图一宵之乐价格不菲,很多男人是"不可得而赏",独占花魁的心态使之有极大的满足,可惜他也因此挥霍无度床头金尽步入式微,(如果妓女精明如李娃骗了郑元和公子立马卷了钱跑路也好,至少有钱傍身,不至沦为货物由人买卖),十娘反而觉得他老实可靠(说来女人真是笨)十娘错在要赎身和他去苏杭浮居,过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她没有象一般的良家妇女极力鼓励这个小开考功名,自己顺便当当诰命夫人提升社会地位,她是比较单纯的,这种单纯的生活理想不幸与传统的价值观相冲突。
文人嫖妓不是罪过,因为在唐到晚明的传奇故事及墨客骚人的生涯里,妓女尤其是名妓(伎)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红拂女,柳如是,李香君,她们与文学,雅兴,国运,气节之类的话题分不开,她们在货色的同时也充当道德劝谕者的角色,要求文人走正统的道路:或谋功名,或取天下,或保晚节。她们一般会得以善终,因为她们的善终取决于男性的价值认同,"取之则贵"。所以不难体会将郑元和玩之于掌股,害他沦为唱丧歌的乞丐最后僵卧雪中的李亚仙**,一旦良心发现同时觉得郑先生犹如潜力股可以投资换取相应的社会价值,马上资助他求取功名,慧眼识珠的妓女李**居然弄个言开国夫人当当,前面她的无情绝义心狠手辣一笔勾销。
但是若果摆脱这种与正统相违背的道路,只是强调情爱,真象恩格斯先生说的"以双方的平等互爱为原则",那么她的结局就将导致悲剧,这是为传统价值观不容的,就象「三言二拍」里同为士子妓女题材的小说,才子王显龙为妓女玉堂春伤心,朋友劝的一段话:"须知那功名比婊子重要",婊子纵使有情到底还是婊子,而仕途功名是万万不可耽误的,婊子的出现不过是为了士子迷恋烟花造设一个绝境,为后面发奋求取功名做一个反衬,一旦功名到手也就是迷途知返的象征。但婊子如果能象一个良家妇女劝解士子求取正道时,婊子的人格就得到提升,反之她仅仅要求一段爱情,她就只能招致被抛弃或者死亡的下场,士子对其是"舍之则贱"的态度,并不以其道德本身的价值为准。
杜十娘地位卑下操贱业,为出身名门的李甲家庭所不容,李甲散尽钱财心存胆怯(无论是慑于父命还是怯于世情),思前想后终于还是将她卖给盐商,价格一千两。这个交易若果从最后的结局看,李甲绝对做了亏本买卖,杜十娘的卖身之资何止一千两,她只有慨叹:"妾腹内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她不会认命于是她只有投江,烈性的杜十娘不仅要毁灭自己的身体包括毁灭她意识中理想化的爱情,这是她可以自己掌控处理的,诚如边雅(walter benjamin)所说:"我们探讨精神性的性爱化吧,这乃是妓女的道德,她以性爱去体现文化,性爱是最猛烈的个人主义。"在精神化的性爱之外,她更要毁灭她货腰生涯赚取的钱财,"百宝箱"内的奇珍异宝代表她以身体交易换来的巨大价值,依靠这种价值她是可以在某种程度内自己选择对象,谋求新的生活,金钱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助长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假使她仅仅是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嫁一个"良人",而无任何经济力量作为后盾,她的境遇会更加悲惨。这个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实际上代表为文人阶级对立的新的道德观--代表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的经济独立的价值观,这是身为所谓的高级阶层所没有考虑到的。也许李甲早知杜十娘有钱,就不会那么容易的将她转手易人了,金钱在某种程度上将会扩大感情的衍生空间。
但是,十娘是在最后揭示这一原则,或者在内心她的过往经验告诉她对男人的信任是极有限度的,这个限度需要经过一定时间与相关条件的考察。但是她的考察证明自己所托非人。这不免是遗憾的,深深的绝望最终导致她的死亡。
这种新兴的道德观在李甲的心里投下阴影,他失去了美人,更失去了他所看重的金钱,这双重打击使他郁郁成疾。
篇末双重的毁灭震撼人心,但是也喻设着一种苍凉的味道,所有的古典爱情故事(少数作品除外)都是和传统的男性中心价值观息息相关,一旦脱离这个喻设前提,它们就无法独立存在。
前人将杜十娘的悲剧更多地归因于孙富和李甲这两个人物的个人品质,而深入社会本质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金钱和权势对人性的腐蚀,传统观念对女性尊严的无视和戏弄,成为这部剧作中杜十娘悲剧的原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然后自己也跳船自尽。西方人要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在西方人眼里,杜十娘是为负心郎李甲殉情而死,但她又为什么把财宝沉掉?于是不明白。实际上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没有把中国女子的复仇心理真正刻画出来,所以西方人不明白。
中国女子自古就有一种独特的复仇情结,那就是在自己死后用社会舆论来压迫官府治仇人的罪--最好是死罪,以此来向仇人索命复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自己当众自尽,实际上是她选择的最好的复仇方式。她已经看透了李甲是个伪君子,所以她不仅要沉掉财宝让只认钱的李甲心疼,而且还要用自己的死唤起周围的人,特别是用舆论压迫官府对李甲进行追究,追究他的逼死人命罪。请看这段《明代演义》上是如何说的:“船上舟子和岸边闻声而来的过路人,纷纷痛责李甲的薄幸、孙富的阴狠,趁着人声鼎沸之际,杜十娘抱起那个百宝箱,纵身一跃,跳入冰冷的水中,转眼就无影无踪。”
中国古代法律可以说是按成语办事的,所谓“冤有头债有主”,而不太讲究对人死亡的直接加害证据的。一百个人都看见是杜十娘自己跳下船淹死的,但是,中国的官府正因为一百个人看见了才要治李甲的逼死人命罪--西方可能没有此罪。西方的法律会认为,杜十娘是自杀,李甲并没有推她,李甲与杜十娘的死就没有关系。一百个人都看见了,不正好证明他是无罪的吗?
中国人的思维比较讲发展的观点,讲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人也比较讲究和看重舆论环境。杜十娘深知:要想让李甲受惩罚,官府的法律中有“逼死人命”这一条。如何让官府来认定呢?就是用中国人联想的特点和中国人舆论的力量。中国人的证据思路和其中体现的理性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在杜十娘死亡这件事中,与李甲无关的自杀事件,成为李甲逼死人命的案件。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建立在宗族宗法的社会基础上的,这一法律在特定的情况下就能治李甲的罪。在治李甲的罪之前,李甲的名声已经坏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外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但是实现以上这一切,杜十娘非常明白:代价是自己要搭上一条命。她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她也是无数这样做的中国妇女的一个代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她们要获得法律的帮助,就要用生命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证据力量,在众人同情的舆论中去取得判决的优势,从而使仇人一举灭亡。这种复仇方式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杜十娘骂孙富、骂李甲,又投江自尽可以看出,杜十娘有着自尊自爱,坚强守信,宁折不弯的性格。而李甲则是一个庸弱自私,没有主见,背信弃义的富家子弟。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为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即使李甲知道杜十娘箱中尽是宝玉,价值万金,父母性情再严,将来也可吃穿无忧,李甲也不可能终生不变对十娘的忠诚,因为李甲是富贵子弟、纨绔少年,他对杜十娘的感情是真的,但一旦和自己的终生利益、家庭地位名声相冲突时,他便动摇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生活的环境。因此说李甲不可能对杜十娘终身忠诚。
那么,杜十娘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从情节发展过程分析,杜十娘的悲剧中透着许多偶然性,但这些偶然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以利相交的关系,这些都与杜十娘对纯真感情的追求格格不入,造成了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也许你会说,杜十娘有不为人知的百宝箱,她可以自己赎出自己,或另觅知音,或泛舟江湖,但她却选择沉入江底,这究竟是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种相互珍爱与尊重的真情。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在这个人格、尊严、良知、情感等作为商品买卖的社会环境中,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了,所以她选择了以死抗争。
它是根据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改编的,其中有一部分是虚构的。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或《焦仲卿妻》,在《乐府诗集》中被列为“杂曲歌辞”,诗前有小序,序为徐陵所加。据小序,诗成于汉末建安年间,即公元196年至220年间。故事发生在这时,诗也就是这时的“时人”写的。
这个孟婆有点悍
孟婆是忘川河一带有名的扛把子,灌汤技术一流。
那日,新鬼沈洛吃了熊心豹子胆,打翻了孟婆碗,打算强行越过奈何桥。
没成想竟被孟婆抓了个正着,提溜着摔在三生石上,摔成了二级伤残。
受了伤的鬼是没办法投胎的,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孟婆留了沈洛在奈何桥养伤,但是养伤也是要有名目,这偷渡的罪也是要罚的!
最终,孟婆以沈洛恶意损坏公家财产孟婆碗和偷渡奈何桥这两项罪名罚沈洛在她身边熬汤七七四十九日。
当得知黄泉无日夜之分,沈洛深感自己上当,整天骂骂咧咧。
一日,沈洛骂地起劲,好巧不巧被孟婆听见,按在地上便是一顿胖揍。
“真是暴躁的家伙,都死了几千几万年了怎么脾气还这样坏。”沈洛暗自腹诽一通。
熬汤这件事其实并不辛苦,但是非常无趣。沈洛觉得有些寂寞,身旁除了那个凶巴巴孟婆再无人可供攀谈。
渐渐地,沈洛绷不住了,缠着孟婆聊起天来。
“我都熬了那样久的汤,何时才能投胎去呢?”
沈洛问出了最想知道的问题,但其实他对得到答案这件事并不抱有任何希望。
毕竟这个坑人的凶婆娘光想着坑他罢了,哪会良心发现,放他离开。
没想到,孟婆还真良心发现了一回,她一脸嫌弃地给沈洛递过来一本名为孟婆汤饮用实录的小册子。
“一页便为一日,记满四十九页你便可重新入轮回了。”
沈洛接过册子,白眼却翻到天上去了,真是傲慢的老太婆!
他一边鄙视孟婆一边慢慢地翻阅起了这本小册子,上面的记录让他目瞪口呆。
“刘兰芝,于桥边苦等情郎,但情郎迟迟不来,惊闻仲卿另娶他人,跪求一碗汤忘却前程往事……”
“焦仲卿,强渡忘川河,行至河中被众鬼啃噬,只剩半具躯壳。
哀嚎日久却不肯返,后被告知兰芝已投胎长成,遂喝汤寻爱人而去!”
“不是说刘兰芝与焦仲卿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成全了他们的忠贞爱情吗?
后世还传说他们化为孔雀,缱绻恩爱呢!”
沈洛忍不住疑惑。
孟婆有些嘲讽地笑:
“人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呢?真是美妙。
其实事情还是这么个事情,不过焦仲卿最后一刻畏死罢了,多活了十年,娶了东家贤女,最后在愧疚与思念中翘辫子了。
世人就是这样,背信弃义。 ”
说到背信弃义四个字,孟婆像是想到什么,有些愤怒,恶狠狠地瞪了沈洛一眼。
沈洛只觉脊背一阵发凉。
孟婆大概是被什么人给欺骗了,这人也是胆大,招惹了孟婆这样凶悍的女人,下场怕是不会太好。
可是又不是他欺骗的孟婆,孟婆对他那么凶做什么?
沈洛越想越憋屈。
见沈洛呆愣地站在原地,孟婆又一拳头招呼上来:
“愣着做什么,起锅熬汤了。”
沈洛瞪着凶悍的孟婆,孟婆回瞪了他一眼,他赶忙低下头,跟着孟婆进了熬汤的梅坞。
熬汤的时候,孟婆一言不发,气氛异常沉闷。
沈洛忍不住开口:
“你在奈何桥这样久,有遇到什么比较特别的鬼吗?”
“没有,只有一个爱偷孟婆汤书生着实烦人。”
孟婆略微思索了一下回答道:
“还有像你这样企图偷渡的鬼魂也是可恶得很。”
沈洛听见这话,红着一张脸,有些心虚地低下头。
一个等不到的人
在熬汤中,沈洛发挥了没话找话的本领,孟婆从一开始的爱搭不理,到后面勉强和沈洛有了更多的交流。
两人的关系渐渐变得熟稔起来,而沈洛也见到了孟婆口中烦人的书生。
那日,沈洛刚刚和孟婆进入梅坞便看见一个白衣书生正拿着大铁勺往碗里舀孟婆汤。
孟婆皱起眉头,正要发火,没想到书生却先跟孟婆打起了招呼:
“好巧啊,你来了。”
说完他端起碗就想开溜。
“把孟婆汤放下!”
孟婆发起飙来。
书生小心翼翼将碗放回原处,却一眼瞥见了站在孟婆身后的沈洛,疑惑道:
“这家伙怎么又来了?”
书生似乎认识沈洛。
孟婆脸上的慌乱一闪而过,将书生推了出去,用力关上了门。
“他,他认识我。”
沈洛指了指自己。
孟婆连忙否认:“不认识!”
沈洛哦了一声不再追问。
沈洛终日在孟婆身旁熬汤,很快便忘记了这个书生的事情。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在册子上记录的第一个鬼便是这个书生。
听孟婆说这个书生来这里有些年岁了,神神叨叨的,每日都要偷上一碗孟婆汤喝。
喝了也就罢了,却还不肯过河,日日往桥的另一头张望。
“不是说喝了孟婆汤就什么都忘了吗?怎么这个书生还记着等人啊?”
“许是执念吧,只是他等的人不会来了。”
孟婆幽幽地说。
沈洛不知道书生等的是谁,但是孟婆说那个人不会来,大抵是真的不会来了吧。
那个书生还在痴痴地等,每日照旧偷汤喝。沈洛时常听他在那自言自语:
“我喝了那么多汤,怎么她还在啊,怎么她还在啊。”
真是可悲又可怜。
“是可恶!”
孟婆发飙了:
“他日日来我这偷汤,增加我工作量不说,还影响我考核绩效,没得让旁的质疑我熬汤的专业!”
发怒的孟婆找到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书生按在忘川河水里让他喝了个饱,然后把他湿漉漉的丢到岸上。
动作一气呵成,果然是暴躁的老太婆,沈洛肝颤了颤。
“你以为忘不得她,你日日喝着我的孟婆汤,你忘不得的不过是她对你的背叛。”
孟婆有些恼火地道出事情真相。
原来,书生与他等的那个女子本是结发夫妻。
书生知道她为妖物所化仍不忍舍弃她,而是带着她归隐山林躲避道士的追捕。
某一天夜里,那个女子趁着他熟睡,取走了他的心。
吃掉一百颗真心,女子便能永生不老,而书生,是她的最后一个猎物。
书生凄然一笑:
“这一切我都知道,我不过是想在这里等她,问问她为什么要如此待我。
永世不老真的是她所求吗?她有没有爱过我?“
也许书生真正等的从来不是某个人,他只是在等,等自己肯忘记,肯释怀的那天。
孟婆拍拍书生的肩膀,像是在安抚他。
书生定定看着孟婆,然后又瞅了瞅站在远处的沈洛:
“他还是什么都没想起来?”
“嗯,他什么都不知道。”
孟婆叹了一口气:“这是第九世了。”
“别太勉强,我已经放下,你也该放下了。”
书生淡淡地劝道。
孟婆摇摇头:“如果我非要勉强呢?”
书生没再说话,找孟婆又要了一碗汤,然后一口饮尽,颤颤巍巍地过了奈何桥。
这一次他没有回头。
“想不到你还蛮有人情味的,鬼在这忘川滞留太久是会变成游魂,今天就是书生的大限了,所以你才用这样的方式劝他离开吧。”
见书生已经投胎,沈洛缓缓挪到孟婆跟前,这样对她说。
好吧,他道歉。
别看孟婆平日里凶巴巴的但还是心善的,想来自己平日里对她如此咒骂委实不该。
“不过是他不走影响我年终考核罢了,鬼魂滞留我会被阎王那个老头扣光奖金的!”
“那么嘴硬做什么?明明是心软又为何要装作那么凶悍的样子。”
沈洛嘟囔着。
“你又知道了。”
孟婆没好气道,嘴角却止不住地往上扬。
沈洛偷偷打量孟婆,被她明媚的笑容晃花了眼:
“你笑了啊,笑起来好看,要多笑。”
解决了书生这个“钉子户”,孟婆心情似乎相当愉快,竟破天荒地带着沈洛在冥府里瞎晃悠。
他们逛着逛着走到了一片曼陀罗花旁,孟婆盯着曼陀罗花陷入了沉思。
沈洛摘了一朵曼陀罗花送给孟婆,孟婆接过花,脸色却突然一变:
“就知道你是个骗子。”
说着一把将沈洛推入忘川河。
沈洛挣扎着爬上岸,冷得瑟瑟发抖。
孟婆绷着一张脸递给他一碗热汤:
“八百年前,有一个人,用曼陀罗花骗了我。”
“那关我什么事?”
“你同他长得像。”
孟婆理所当然地说道。
“你这是迁怒你知道嘛?”沈洛控诉着。
“我就是要迁怒。”
沈洛无奈地摊摊手,遇上这么个不讲道理的孟婆,他又能怎么办呢?
忘川河上的摆渡人
最近,孟婆好像和忘川河上的黑心摆渡人看对了眼。
她常常得了空便搭乘摆渡人的破船,从河的这头去到河的那头。
沈洛在岸上看着孟婆和摆渡人在船上有说有笑,心中无名火起。
他看不惯黑心的摆渡人很久了。
那家伙在忘川河下成日里撑着只破船,专门渡那些从阳间去往阴间的人。
当然偶尔也载几个无聊的鬼差在河上瞎转悠。
美其名曰:“观光”。
不过那家伙心是黑的,专门宰客,死要钱得很。
沈洛一直不明白它成日里在河上飘啊飘,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孟婆眼光也是够差的,看上那家伙。
沈洛越想越气,但也不知道自己在气什么。
那日,摆渡人跟着孟婆上了岸。
沈洛大惊失色道:“他,他能上岸?!“
孟婆一个凌厉的眼风扫来:
“大惊小怪做什么。快,去熬一碗孟婆汤来,对了,加个蛋再放点西红柿。”
沈洛忙不迭地跑去熬好汤,端到了孟婆跟前。
此时沈洛这才看清摆渡人的长相,是一个留着披肩长发的男鬼,脸颊异常消瘦,眼神却明亮。
孟婆将做好的西红柿蛋汤递给了那个摆渡人。
但他并没有马上喝,而是在身上摸索着递给孟婆一叠厚厚的冥币。
孟婆满意地将冥币揣进衣袖。
摆渡人转身看向河中央,那曾是他摆船的地方。
沈洛顺着他目光望去,发现船上不知何时多了一只新鬼,它身形瘦弱,正吃力地摆着桨往前划。
“孟瑶,我走了,总有一天你也会等到那个人。”
摆渡人对着孟婆说了这么一句没头没脑的话,随即毅然决然地喝光了手中的汤,转身跃下轮回池投胎去了。
“它们摆渡人想要上岸,便需船上之人甘愿代替他留在船内。
曾经他心甘情愿为他人撑船,年复一年,现在他终于等到了另一个人为他心甘情愿。”
孟婆看了一看沈洛,解释道。
沈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最后还是忍不住吐槽:
“喝汤便喝汤吧,汤里加了西红柿和蛋难道就不是孟婆汤了,那个摆渡人是不是傻啊?”
沈洛对莫名其妙和孟婆走得如此亲近的摆渡人是真的一点好感也没有。
孟婆笑道:
“他啊,几百年了总不肯上岸,上岸了他就会忘记那个他曾经为之心甘情愿的人,他不想忘记。
然后我告诉他加了西红柿和蛋花的汤可以保留一缕情丝,来世他会和那人相遇,他就上岸来了。”
“所以?你是骗他的?“
“不然呢?“孟婆理所当然地开口。
为什么有人撒谎还能如此理直气壮?
沈洛一脸不可置信地看着孟婆。
孟婆似乎觉察到沈洛在盯着她看,正打算一掌招呼上来。
沈洛赶忙移开眼睛,随口找了个不是话题的话题:
“那个,听那个摆渡人说你叫孟瑶?”
“是啊,孟瑶是我的名字,其实我早就跟你说过的,只是你忘了。”
沈洛彻底囧了,愣愣地望着孟婆。
“看什么,把锅里的汤热上。”
孟婆揪着沈洛的衣领往前走。
“别别别!孟瑶,说说你的事情吧。”
摆渡人走前的最后那句话勾起了沈洛的好奇心。
难道说孟婆要投胎也需要有人来代替她才行?
那么,从前她又是因为什么而心甘情愿地替别人留在这暗无天日的地方的呢
这完全不像是孟婆的作风啊?
“八百多年前,我只是一只新鬼,遇见了在这在这里做引魂使者的鬼王。
他送我一片曼陀罗花海,跟我说他做引魂使三万余年倍感疲倦。
如果我能替他一世,下一世他便回来找我,可是他走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忘记我了。”
孟婆有些哀伤地回忆。
“这是妥妥的渣男啊,下次别让我在忘川一带再看见到,否则让他好看!”
沈洛义愤填膺。
孟婆似笑非笑地看着咬牙切齿的沈洛:“怎么让他好看?”
“就揍他,使劲揍。”
“好,就揍他。”
孟婆哈哈大笑,挥起拳头给了沈洛一拳。
沈洛捂着头:
“是揍他,不是揍我。你以为你是孟婆,就能不讲道理嘛?”
说完沈洛一溜烟跑了,跑得不够快被孟婆逮到怕是又会被一顿揍。
在这样的嬉笑打闹中,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沈洛忽然觉得一直待在这里似乎也不是一件那么难熬的事情。
我的人你们也敢动?
“你们别拦着我,我要投胎去!”
一日,沈洛在梅坞里小憩却被外面的声音给吵醒了。
他跑出来一看,不得了了,原来是阎王吵着嚷着要辞职去人间。
一众鬼差跪做一团,黑白无常更是抱着阎王的大腿,死活不撒手。
“该死的,每几百年就要闹一场。”
孟婆低声嘟哝。
沈洛在一旁看着这一切,不知道为什么觉得特别滑稽,忍不住笑出声来。
然后,不出意外的,他被众人集体赏了一通白眼。
黑无常率先认出了沈洛,站起了身,一掌将沈洛拍在三生石上。
沈洛躺在地上不动了。
“这鬼的气味闻着不像新鬼,怎还不送去投胎?”
黑白无常质问孟婆。
见沈洛昏倒在地,孟婆急了,对黑无常怒目而视:
“我的人你也敢动?”
我的?人?
倒在地上的沈洛隐约听见这句话,心莫名的跳得飞快。
“不敢,不敢。但是这冥府的规矩你应该要知道吧。强行留下的鬼魂是会灰飞烟灭的。
鬼魂想留在这里只有娶你们孟婆一族,你莫不是看上这小子了?”
“没有。我会尽快送他离开。”孟婆飞快地否定。
“那便好。那阎王这事怎么处理?”
“我有办法。”
孟婆转过身对阎王说:
“阎王大人,你竟然想投胎那也不是不行,但是过奈何桥就要守我奈何桥的规矩,喝一碗孟婆汤再走吧。”
说着她便端出了一大碗黑乎乎的汤,黑白无常会意,起身接过汤,就往阎王嘴里灌。
一碗汤下去,阎王也不闹了,只是茫然的看着众人。
“念你前世修善缘,今世你便做个阎王吧。”
孟婆对失去记忆的阎王这样说。
阎王下意识地点点头,众鬼差高高兴兴地领着阎王走了。
沈洛悠悠转醒:“阎王走了?”
“一碗孟婆汤下去啥事都没有了,乖乖继续当阎王去了。”
闻言,沈洛惊得下巴差点掉了:
“你,你连阎王都敢骗啊。”
孟婆满不在乎:
“这家伙,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闹罢工,烦人得很,只能这样对付他了,幸好这一招,屡试不爽。”
“你是说阎王经常这样?不过也是,呆在这永无天日的地方,呆那样久应该也很厌烦吧。
你也厌烦了吧。”
孟婆摊摊手:
“那也没有办法,不过你来了,日子也没那么无趣了。”
沈洛看着孟婆有些落寞的眼睛,突然心揪着一团。
在他没有参与过的岁月里,她是怎么度过的?
她在被鬼王欺骗的八百年等待里是怎样不断希望又不断失望的?
“要不我替你吧。下一世你再来替我?”
沈洛的这句话几乎是脱口而出的。
“不怕我骗你嘛?”
“你不会。”
“这个世界谁都别完全相信。”
“可是我就是信你啊。”
“傻子。”
孟婆低声骂了一句,别过头不说话了。
一个会全心全意相信别人的人还劝别人不要太相信别人,这完全没有说服力好吗?
沈洛此刻只想陪着善良却假装冷漠的孟婆久一点,再久一点。
其实,方才沈洛根本没有完全晕倒,孟婆和黑无常的对话他都听见了。
要留在这里就要娶孟婆吗?
沈洛认真地考虑起这件事的可行性。
跟着孟婆在这黄泉一起熬汤,度过漫漫黑夜,想起来好像也没那么糟吧?
那么,自己愿意娶她呢?
沈洛想了想,其实,是愿意的。
“那,要不,我娶你吧。”
沈洛看着孟婆的脸许久,终于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了口。
孟婆恼怒地看着沈洛,大吼道:“滚。”
好端端的,她怎么又生气了?
第九世,他们终于相拥
自从上次求婚事件遭拒后,孟婆再也没有给过沈洛好脸色。
她是讨厌自己了吧?沈洛有些沮丧地想。
于是不被孟婆待见的沈洛只能无所事事地开始翻看起手中那本《孟婆饮用实录》。
册子里面各种鬼魂花式喝孟婆汤的故事很快吸引住了沈洛,不知不觉,沈洛已经翻看了大半。
“鬼王沈洛被分配到奈何桥一带,任引魂使一职,历经三万余年,心生疲倦。
某日遇新鬼孟瑶愿代他引魂,他遂欢喜应之,饮下孟瑶自制孟婆汤轮回去了。”
沈洛翻到此处时愣住了,很显然,这个孟瑶便是孟婆,那这个鬼王沈洛呢?
是自己吗?
想到此前孟婆说的那些奇怪的话,沈洛囧了。
天啊,原来那个造孽的人是自己啊!
沈洛找到孟婆,将孟婆汤饮用实录放到孟婆面前,孟婆瞥了一眼里面的内容。
“你终于看到了。”
孟婆淡定地看着沈洛。
“所以,这个什么鬼王是我?”
“没错,当年,你用一株曼陀罗花骗了我。
你说我替你在这引魂,下一世你来替我,可是这都第九世了,你还是没有记起我。”
孟婆有些哀伤,越想越气,忍不住揍了沈洛一顿。
“讲点道理。喂喂喂……”
面对突如其来的一顿揍,沈洛表示很无奈。
揍完沈洛的孟婆还不解气:
“看着你这张脸没办法讲道理,就想打你。所以现在你觉得背叛我的你,有什么资格来娶我?”
沈洛竟然无法反驳,站在原地呆呆地看着孟婆。
孟婆躲过沈洛的目光,眯起眼:
“反正这个册子你也快记满了吧,你收拾收拾准备重新轮回吧。”
她想赶自己走?这怎么行?
“虽然我是那个不靠谱的鬼王。
但是现在我是我,他是他。他会辜负你。但我不会。他会忘记你,但我不会。”
沈洛抱住还在发怒的孟婆,轻声对她说。
孟婆挣扎了几下,轻轻回抱了他。
“我不走。孟瑶我爱你。”
很久以后,孟婆想起这次告白事件,于是做出“娇羞”的样子,问了沈洛一个送分题:
“你说,那时候你是贪图我的美貌还是才华?”
本来好好的送分题却被沈洛答成了送命题,只听见他不假思索地说:
“我,可能是贪图你的幽默感吧。”
结果可想而知,整个黄泉都回荡着沈洛的惨叫声。
作
孔雀东南飞。
它们的相同点
从《诗经》到《孔雀东南飞》,尽管跨越了很大的时间维度,但女性形象却有共同之处---同为可怜但坚强的女性、同受封建礼制(人伦道德)压迫、同样具有悲剧美。
1同具有勤劳善良、追求爱情、坚毅刚强勇于反抗的精神品质
《氓》叙述了一名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最后终于决定和负心丈夫决裂的过程。安意如在析《诗经·卫风·氓》时以“这一次我是真的决定离开”为题,这样评道:“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经历。”从诗歌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女子的性格特点。
女子在狡狯的男子因为她还没定下婚期而愠怒的情况下发出“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妥协(而不向男子抗议)足以看出她对男子入情之深和善良(好说话)。而之后的“乘彼_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从女子的神态、动作等中绘制了一幅女子思念男子的画面。我向远处眺望,我心爱的人啊,为何不见你的身影?终于,我看到了远处你的身影,真是让我欣喜不已!“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殆痴于情者耳。”“痴”之一字,便足以描绘女子的所有面貌。而后面的占卜、问卦、自带钱财当作嫁妆也不过出于“痴”之一字罢了。我心悦你,所以我不顾那婚嫁六礼,不顾家人反对,只要与你一起。不论是“三岁食贫”;还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我都愿意。可是你为什么“二三其德”,为什么要对我施以暴力,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违背我们之间的誓言?淇水再宽阔尚且都有河岸,漯河再阔大都有边界,既然你不知悔改,那就分手吧!“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面对司马相如想娶小妾时发出相似意味的感叹,真可谓相同的刚强勇敢的奇女子!
《孔雀东南飞》讲述的是汉末建安时代的一对以死抗拒封建礼教的青年夫妇的故事。女主姓刘名兰芝,才貌双全,“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却因为不得婆婆满意被遣还回家,被兄长逼迫嫁给他人。为与无情的哥哥斗争,她选择投河自尽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以及被逼迫再嫁的反抗。“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是她被遣归时给小姑的嘱托;“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是她对爱情的坚贞告白;在夫家受尽委屈,“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还。”是她对婆婆的压迫的反抗;“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存。”是她对兄长逼迫身不由己的反抗
2 都反映了妇女自主家庭幸福生活的愿望与封建礼制的矛盾,具有悲剧美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上这样定义“悲剧”。
在《氓》中,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遵循婚嫁六礼,直接和男子“私奔”,她献出了自己的情感、身体、劳动力、家私(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她以为她本可以收获幸福,可结果呢?她因为违背了当时的礼教、丈夫三心二意,而陷入到进退两难、孤立无援的地步---丈夫“至于暴矣”,兄弟“_其笑矣”,甚至被后代朱熹当成宣传礼教的背面教材,被赋予“*奔”二字,当真可怜!女主人公做错了什么吗?自由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生活有错吗?不,她没错,错的是她错误地出生在了一个夫权社会时代---社会尊崇男尊女卑、社会道德舆论压迫妇女;氓是夫权的代名词,妇女在社会、家庭上没有地位,人格上是附属于男子,政治、经济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也难怪女子会发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慨叹和劝诫了。安意如在评《氓》时,评论女子,说:“为冲动所误,为礼教所缚,一旦离了男子,便是前夫所指,无疫而死。”这也可以看出女子是持有多大的勇气了---宁被千夫所指也不做千千万在家里守着丈夫回心转意的怨妇中的一个。现在便明了了,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与舆论礼制造成了女子爱情婚姻悲剧的发生。我个人是很不喜朱熹掺杂政治倾向的评论的类似“*奔”之说的,我比较喜欢熊十力评《思无邪》时说的:“都是人生的自然表现,贞*美刺的各方面的真情流露不参一毫矫揉造作,合而观之,毕竟见得人生本来清净。”《氓》引起的我们对人的情感束缚的思考也是其悲剧美的表现之一。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夫妇尽管夫妻和睦,但由于婆婆不喜,她“被”触犯礼制,被休弃归家。焦、刘夫妇以死亡的形式与封建礼制作斗争,最终成为封建教条的受害者。他们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后人感念这对夫妇,以充满理性主义光辉的语言做结,表达自己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在某一个程度上也增加了刘兰芝形象的悲剧性。但当我看到《学生古诗文鉴赏辞典》中的观点:“《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成吟咏的悲歌。文中四个主人公都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刘、焦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教条冲突,而焦母刘兄则认为坚守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我觉得这才是最大的可悲之处。当一个事件的全部人都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者,那是不是表示焦、刘之死除外在因素(焦母、刘兄)外,最主要的是其内在原因---自己的思想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呢?这样想之后,这个故事带给我的就不止于悲哀还有一种对当时人们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无奈感的同情与感伤。这也是刘兰芝及其与她一样的一类人的形象的悲剧美所在。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下简称《杜十娘》)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1574—1646)“三言”中的名篇,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占据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高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篇小说被编入了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第四册的中国古代小说单元中。据考证,《杜十娘》是冯梦龙根据同时代的文人宋懋澄(1565—1616)的《负情侬传》改编而成的①,当属明代的“拟话本”。故事叙述的是:明万历二十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为了赎身从良,追求真爱,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可李甲生性软弱、自私,虽然也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又屈从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挑唆,他最终出卖了杜十娘,酿成了杜十娘沉箱投江的悲剧。这个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戏曲、**,也曾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日本、欧洲等地,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除了杜十娘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感人以外,小说中的“百宝箱”这个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的意象创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对这个意象的处理,可谓匠心独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百宝箱”是连接故事的线索。小说中,“百宝箱”的出现一共有四次,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当李甲为筹集从鸨儿处赎出杜十娘的三百两银子而到处奔波借债,但又毫无着落时,杜十娘拿出了“私蓄”的(说是从姊妹处借的而实际上是从“百宝箱”中拿出的)一百五十两来“任其半”(此外还有二十两作“行资”),终于感动了柳遇春借来另一半,使李甲能顺利地赎出杜十娘。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次:当杜十娘和李甲告别柳遇春和众姊妹准备上路时,谢月朗“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描金文具”正是“百宝箱”,有了这个“百宝箱”,夫妻俩浮寓吴越间的山水之费就不愁了。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次:当李甲用完那二十两白银,为行资匮乏“正当愁闷”时,杜十娘又取钥开箱,拿出白银五十两充当行资。这一次“百宝箱”虽然被当面打开,但李甲“在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致使“百宝箱”又一次坠入五里雾中。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第四次:当李甲受孙富挑唆,将杜十娘出卖时,十娘悲愤交加,取钥开锁,将箱中宝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自己也“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一次“百宝箱”才让李甲、孙富和旁观者一览无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但却悔之晚矣。这是情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为连接故事线索的“百宝箱”犹如千丈游丝,有萦花粘草之妙;恰似蜻蜓点水,若即若离;又像神龙之宛游,忽隐忽现。“百宝箱”这个意象在小说中的四次出现,对情节发展起着暗示和推动的作用,前三次出现(其中第一次是暗示)读者均不知箱中为何物,也不太在意,直到第四次出现,读者才恍然大悟。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巧妙所在。
其次,“百宝箱”是叙事编辑的妙笔。小说中,“百宝箱”先合后开,延长故事的秘密,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具体而言有两点:
1.控制叙事距离,形成叙事节奏。“百宝箱”的四次出现,是紧接着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是在旧紧张解除之际的新紧张的来临,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情节跌宕多姿,曲折变幻。
2.调节叙事视角,制造叙事张力。我国传统小说,叙述故事多采用全知视角,事件的前因后果、线索的来龙去脉、人物的一生行事等都要向读者交代得一清二楚,否则就会有叙事不完整之嫌。《杜十娘》却不同,它采用限知视角,使读者开始并不知道百宝箱为何物,也不知道杜十娘日常秘密积攒百宝箱的具体情况和心态,直到杜十娘被李甲出卖之际,开箱取宝投江之时,才知道她还有一个百宝箱。这样读者就会想到:杜十娘为什么要积攒百宝箱?又为什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在关键时候又为什么不让百宝箱发挥作用,而白白地将它沉入江底?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答正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读者理解小说内涵的关键。
再次,“百宝箱”是杜十娘悲剧意蕴的象征。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杜十娘悲剧的社会历史意义如何?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种猜测和诠释,然而却总是不尽人意。比如有人认为,李甲是残害杜十娘的直接凶手,是他的“负情”把杜十娘推入江中;也有人认为孙富是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孙富的挑唆,也许李甲不会抛弃杜十娘;还有人认为,把杜十娘的悲剧归因于李甲的负情和孙富的挑唆,都未免简单化、表面化,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礼教,小说正是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笔者以为,第一、二种观点固然过于肤浅,第三种观点看似深刻,却也未免公式化、概念化,未能尽其妙。如果我们从“百宝箱”这个意象入手去解读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蕴,也许是一条新的通途。
1.“百宝箱”是金钱的象征,是利益的代表。我国明代,正是商品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时期,专门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手工工场已初具规模。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终于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这种背景在《杜十娘》这篇小说中是有所交代的:“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常言道:‘说着钱,便无缘”,“如今的世情,那有顾缓急二字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鸨儿与杜十娘,三亲四友与李甲,李布政与杜十娘,孙富与李甲,甚至李甲与杜十娘,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杜十娘积攒“百宝箱”的原因,她幻想利用“百宝箱”来换取李甲的爱情。
2.“百宝箱”是杜十娘价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小说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聪明、美丽而热情的女子,但因“命运不辰”,落得“风尘困瘁”,饱经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蹂躏,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她渴望摆脱这种非人的处境,做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因而“久有从良之志”。但是,一个女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杜十娘所追求的,又不是一时的欢爱,一般的婚姻,她要追求一种人间真情。所以,杜十娘才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百宝箱”来换取真正的爱情。在选择李甲托付终身之时,杜十娘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 的秘密告诉李甲,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但是,杜十娘太天真了,在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在充满铜臭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哪有什么真情可言!她的希望是注定要破灭的,她的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
3.“百宝箱” 是社会和人性激烈冲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利害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生长真情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严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误以为金钱可以买来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太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试问天底下有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容纳她追求美满的生活?试问又有何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贼。而李甲、孙富之辈,只是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而已!
可悲的杜十娘, 可叹的一曲社会和人性的双重悲歌。
你好!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具体讲述了他们的悲剧婚姻:
托物起兴:孔雀失偶(第1段) 事件起因:兰芝被遣(第2~6段)(被逼休妻) 过程发展:夫妻誓别(第7~12段)(无奈别妻) 情节延续:兰芝抗婚(第13~22段)(贤妻再嫁) 长诗高潮:双双殉情(第23~32段)(夫妻殉情) 悲情结尾:告诫后人(第33段)
希望有所帮助~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
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为世仇家族双方的子女,结合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再加上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可谓仇上加仇。两人的爱情虽面临层层的阻碍,双方的爱情却没有因此停止蔓延。相反,面对罗密欧被放逐,父母的反对逼迫和乳媪的态度转变,朱丽叶先是痛骂乳媪,然后喝“毒药”拒婚,爱情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可怕的考验,并通过朱丽叶窗下的互诉衷肠、劳伦斯神父寺院里的秘密婚礼、朱丽叶喝毒药装死和双方一起殉情等种种途径去跨越这些障碍,来实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经过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双方的爱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当爱情面对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传统、祝父的反对、马家的财势和官官相护的现实等诸多因素阻挠的情况下,通过玉扇坠两人私定终生,祝英台的避婚、骂媒、哭坟,梁山伯相思病亡到最后的哭坟合葬,自由恋爱的两人最终也在“化蝶”这一神话情节中追求到自己渴望的爱情。
情之所起是一往而深。通过比照,两部作品为爱情而进行,为爱情而抛开一切、不懈追求努力追求的情节,可以说完全是在同一条轨道上活动,并以此形成了二者的第一个交叉点。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
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当罗密欧看着“死去”的朱丽叶而喝下毒药倒在她身边后,“复活”的朱丽叶也毅然用短剑来结束自己年轻生命,和罗密欧拥抱着爱情一起升入天国。同样的,祝英台虽然在梁山伯死后上了马家的迎亲轿,却半途改道,脱去红妆,素服到梁山伯坟前哭悼,并入坟与梁山伯合葬而双双化蝶。
两部作品都描绘了相似的殉情情节:从自由恋爱,到家长的激烈反对,再到彼此相爱的双方不能终成眷属的情况之下的殉情选择,而且都是男方先亡,女方追随而去。男女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宣誓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封建家长专制、封建婚姻包办制度的抗争,以年轻的生命演绎了对爱情的热烈执着和惊心动魄的绝唱,歌颂了青春、爱情和美好幸福的生活,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
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就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即都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个体文人创作,素材来自意大利民间的真实故事并参照许多青年男女的不幸故事和传说写成,因此其所创设的背景和环境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却充满了鲜明的理想色彩:封建贵族之间积怨颇深的世仇就因为主人公殉情的悲剧而从此消除,爱情的理想仿佛仅仅依靠两条生命就可轻易得胜。
《梁山伯与祝英台》属于全民众的集体创作,故事原型也来自民间的真实故事。虽几经流传中传播者对文本的润色和增减,但我们依旧不难从作品看到当时封建社会的影子,比如封建婚姻制度、礼法制度和社会风情习俗等。而故事的最终结局:从梁祝两人惊人的合葬反而引起化蝶双飞,把难以解决的矛盾在幻境迎刃而解,使整部作品富于诗情画意,达到浪漫和写实相结合表现手法的极致。所以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两部作品中都浑然融为一体。
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
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盛大华丽的宴会上的一见钟情引起两人的热恋和秘密结婚,是意外事件导致劳伦斯的信没有送到罗密欧手中,让罗密欧误认为朱丽叶已死,自己也在朱丽叶坟前服药身亡并导致朱丽叶随后拔剑自杀。命运阴差阳错,使得两个年轻人在不到半个钟点的时间内先后追随死神而去。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的专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的急躁也不无关系。可以说不幸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人公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偶然的成分占了很大的分额。因此,罗密欧在杀死提伯尔特后不得不说“我是受命运玩弄的人”。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
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盛大华丽的宴会上的一见钟情引起两人的热恋和秘密结婚,是意外事件导致劳伦斯的信没有送到罗密欧手中,让罗密欧误认为朱丽叶已死,自己也在朱丽叶坟前服药身亡并导致朱丽叶随后拔剑自杀。命运阴差阳错,使得两个年轻人在不到半个钟点的时间内先后追随死神而去。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的专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的急躁也不无关系。可以说不幸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人公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偶然的成分占了很大的分额。因此,罗密欧在杀死提伯尔特后不得不说“我是受命运玩弄的人”。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
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盛大华丽的宴会上的一见钟情引起两人的热恋和秘密结婚,是意外事件导致劳伦斯的信没有送到罗密欧手中,让罗密欧误认为朱丽叶已死,自己也在朱丽叶坟前服药身亡并导致朱丽叶随后拔剑自杀。命运阴差阳错,使得两个年轻人在不到半个钟点的时间内先后追随死神而去。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的专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的急躁也不无关系。可以说不幸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人公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偶然的成分占了很大的分额。因此,罗密欧在杀死提伯尔特后不得不说“我是受命运玩弄的人”。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
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自由爱情在现实中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梁祝的自由爱情和当时整个社会制度格格不入,祝家深厚牢固的封建家长专制和封建婚姻思想,马家财大气粗,甚至是祝英台和梁山伯的言行也可以说是始终在肯定着传统的以媒妁之言和父母包办为主要特征的封建婚姻制度。比如祝英台一定要回家等梁山伯来提亲,而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身并已许嫁马家之后,他也只能回家患相思。两个人的自由爱情在人间没有结果,最终也只能通过以死“化蝶”这种驰骋自如的浪漫色彩来作收尾。在典型的封建社会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死已经成为一对代表思想和社会传统背道而驰的小人物同整个具有根深蒂固封建意识的社会集体之间的较量,并且以小人物的失败而形成结局,是一种社会悲剧。
第二个分水岭: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
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窥测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影子和那时作者的情感和心态。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新思想的代表,处处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他们的爱情纯真自然,丝毫不考虑爱情的结果:为了追求,罗密欧“见异思迁”放弃了罗瑟琳,朱丽叶“移情别恋”放弃了帕里斯。他们可以放弃自己原先的所爱,他们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大胆违抗父命私自结合。而莎翁的爱情观还让爱的光芒化解了罗朱两家的世仇,让莎翁这部年轻时的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气息。
《梁山伯与祝英台》发生在封建制度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的中国社会,东方人的矜持和保守让人感觉到了相较于西方爱情奔放的不同。梁祝都出身地主阶级,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的束缚,两人的爱情最扣人心弦的就在于它激烈而有节制,愤怒而不粗暴,失败但却有成功的希望。祝英台爱上梁山伯后虽“同床而睡,结脚而眠”却不敢把“把生米做成熟饭”;十八相送中祝英台的感情是含而不露、欲说还休。而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也屈就于民众的封建思维,而更显得作品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真实。作品除了“化蝶”这一高潮,其他情节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都始终给人一种涓涓细流的舒心,符合中国民众“发乎情,止乎于礼”的“礼法常规”。
从上述的比照当中,可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从上述的比照当中,可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从上述的比照当中,可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