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哲学含义与历史渊源

中国哲学的哲学含义与历史渊源,第1张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慧”两个单词组成。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后来,哲学一词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使用。

汉语里的“哲学”一词出自日本学者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的对“philosophy”的翻译,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里将“哲学”一词以回溯的方式应用于中国思想。1950年代起,中国的学术研究受前苏联影响,对思想史的研究,都套用“哲学”一词。

”哲学“是研究人类的思想和对社会、万物、宇宙的认知的学科注重启迪智慧,引起人思维上的升华。

西方注重实践,因此产生了近代物理学,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注重思想,因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如果说西方哲学是根据对身边物质的认知慢慢发展的,中国的哲学一开始就从宇宙去思考,远远走在西方哲学的前面。西方物理学至少要达到对太阳系的探索完成,其哲学才能达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水平。(因为西方的哲学源于生活,只有在物质发展达一定程度,思想才会发展。而中国古哲学已经超越了物质,到达了宇宙层面。西方哲学就像一个一边赚钱,一边提升自己思想境界的人,不断提升自己。而东方哲学更像一个已经拥有了千万富翁看破一切的心态但物质层面却没跟上要求)

       工作了、结婚了的我,安静独处时,时常感到空虚。 我反复思量了很久,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后来发现,可能是因为从小就盼望着中考、高考、保研、找个好工作、嫁个好人。 一步步熬过来,觉得人生的目标好像已经达成了耶!再也不用那么拼搏了! 然后我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发现自己彻底错了。 如果人生在达成前期基础目标后就停滞不前,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的后面2/3的生命想要活出什么价值呢?  我到底喜欢什么,想要在哪里发挥优势、贡献?  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然,看过好几遍7 habits,又跟着橘子园的老师们学了这么多。 我还是有一点基础答案的,那就是我想要成为一个智慧、有能力爱的人,并且可以影响他人变得更幸福。  然而这句话,还是太模糊。 什么叫智慧? 怎样可以拥有智慧?

       我想从哲学入手。刚好手边有一本兄长赠送的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作者傅佩荣从18岁开始研习哲学,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哲学博士,也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他教哲学多年,本书就是他为大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由口语转记为文字。适合对哲学产生兴趣的初学者,作为入门教材。  翻了翻前言、目录、推荐序,发现这本书,不仅阐述了东西方重要的哲学思想——比如西方的苏格拉底、存在主义和荒谬主义,东方的儒家和道家; 作者更是体贴地先从哲学的概念介绍起,最后一部分又将哲学与艺术、宗教、教育、文化相结合,拓展了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它不单是讲哲学,更是以哲学作为视角和思考方法,引领读者重新塑造生命的深度和宽度。  这正是我需要的哲学入门读物。

       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受我当前理解力的限制,无法一一说明。我将分三部分介绍本书,第一部分,会为大家重点介绍书籍的两个章节:1 哲学的概念;2 西方重要哲学思想;这部分会详细介绍作者的观点,以及结构。 第二部分,会简要评价下本书。第三部分,则会介绍下我的感悟,这本书对我的影响。

第一部分:全书介绍

1 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英文叫做 philosophy, 源于希腊文, 是由希腊文中的 philia和sophia两个字合成,意思是爱智——爱好智慧。 爱智要保持心灵的开放,所以研究哲学有一个基本的习惯,就是凡事保持好奇,要进行理性的反思。

爱智,那么智慧来自于哪里? 西方人认为,智慧是属灵的,真正的智慧来自生命的试炼。 人有身、心、灵三方面,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去,而不管身体的束缚如何,心灵都可以自由地翱翔。这个例子太多了,西方有在集中营里思考出人生意义的弗兰克林,东方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柏拉图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意思是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因为身体是物质的,有重量、有惰性。比如我们想早起却爬不起来, 比如我们想帮助他人,却因为耗时间精力,懒得行动。可见身体的软弱,我们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哲学可以用三句话概述。 1 培养智慧;2 发现真理;3 印证价值。 前两个很好理解,印证价值的意思是,人是自由的,自由代表选择。 人生需要通过选择某种体验来验证某些理论。 比如选专业、工作、爱人,可能尝试过了,才知道“赚钱的专业”“高薪的工作”“漂亮的爱人”适不适合自己。当然我认为选择体验一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优势、能力,二是要借鉴他人的,如果凡事都要自己尝试,或者明知可能不适合自己还去尝试,我们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体验?

“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要提升哲学素养,我们要做到四个基本点,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1)培养思考习惯。 被动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比如有些人处在愤怒的情绪中时,就不管不顾地说出伤人的话,只为了让心中的怒火得意发泄。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本能欲望,关键是能不能冷静地思考一下,问问自己,我为什么生气? 我要做出什么选择?让自己爽并且伤了他人,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者冷静地独处一会儿。  另外我们从小可能被灌输了许多家庭和社会观念。比如我有个同事说“钱是万能的”,他以一部**作为依据,**中的富豪因为有钱,实现了很多愿望。他很相信这个观点。  虽然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但我相信,我的盲区中一定有 毫无疑问地认同了社会观点的地方。  只有在“不疑处有疑”,才能不受经验和传统观点的限制,发现新的可能。

2)掌握整体观点。 我们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需要听取不同的意见,看到自己忽略的地方。

3)确立价值取向。取向orientation,有两个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我们每个人生来有自己的个性,而经过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修正和调整定位,然后在方向上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价值取向。

4)力求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做起来很难,却也是人一生要努力去追求的。 我们必须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进行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 当然也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如果每个人都能实现好的德行,岂不是满街都是圣人了?!

哲学的用意,在于寻根探源,发现什么是“真实”;也在于旁通统贯,把宇宙与人生联结为一个整体,由此界定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2 西方重要哲学思想

作者重点介绍了 苏格拉底、存在主义和荒谬主义,三种西方哲学的经典。

1) 苏格拉底

通过讲述苏格拉底的对话式哲学思想方法以及生平大事,揭示了苏格拉底的生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苏格拉底是雅典人,他认为雅典是最伟大的城市, 以智慧和强盛驰名远近。一位雅典公民要注重修养内心,爱好智慧,使灵魂趋于完善。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有知,也不教导别人什么是知识,他只是通过反诘、辩证和归纳式的对话方式,启发人们认识到他们所知道的知识都是假知识,只有抛开了假知识,才能有真知识。 人们与苏格拉底对话时要非常小心,因为如果言谈中涉及到一个概念,苏格拉底就会针对那个概念,不断地追问,一直到他回答不出来为止。  比如如果称赞一个人勇敢,或者表达要敬神, 苏格拉底就会问“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敬?”问到最后,可能那个人会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

苏格拉底对真理非常执着,他启发别人发现自己无知,但对那个人来讲是很尴尬或愤怒的体验。因此,他得罪了雅典很多权威,被以“腐化雅典青年”和“对神不敬”的罪名控告到了法院。在审判时,70多岁高龄的他很容易被人们因同情而被判无罪,然后他并不服软和妥协,在法庭上面对501人组成的法官团,仍言辞凿凿地批评追名逐利的权威们,弄得法官们恼羞成怒地判了他死刑。这体现出他对真理的追求和毫不妥协。  他在狱中等待死刑的一个月内,有很多机会逃走。学生和朋友都帮他准备好了出路,却都被他拒绝。因为他是尊重传统的,他身为雅典公民,要遵守雅典的法律。法律对他不义,他却不能因此反抗法律。他也呼吁年轻人当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时,能够遵守两样东西,城邦的法律和城邦的信仰。两者是重要的社会传统资源,尊重它们可以化解很多人生的问题。

苏格拉底有两个观念让我特别震撼。 第一个是“知识就是德行”,如果一个人了解了什么是德行,毕然会实践它。如果一个人真的理解了善,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接近它,又怎么会为恶呢?  但为啥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比如抢劫、作弊、说坏话、甚至懒惰。 那是因为他们做这些事,都有短期的“善”可得到。 但如果他们真正感受到长期带来的“恶”的话,就可能重新认识到什么是“善”,并且行善避恶。

第二个观念就是听从内心之声,也就是良知。苏格拉底称它为Daemon,精灵的意思。精灵从不说是,只会说不。它在人不该做某事的时候,说不,提醒他目前要做的事不符合他内心对自己的期许。也是我们通常说的不安、不忍的那种感觉。 比如我们撒谎、没有坚持承诺时,那个声音都会出现。

对了,苏格拉底一生并没有留下著作,如果想要了解他的思想,可以读读他的学生柏拉图所著的对话方式的《对话录》《理想国》。

2)存在主义

存在Existence,是个动词,是活的、有生命的、可以自由选择的、只存在于描述人类的。存在即是选择,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存在主义有许多代表人物,各有主张,但皆不离人的存在意义,要人真诚、勇敢地面对自己,选择成为自己。某些见解对人类有相当明确的启发意义。作者介绍了先驱人物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以及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与马塞尔。 关于这一部分,内容非常多,我想简要介绍下尼采“精神三变”因为它恰好可以解决我们现阶段人生中的好多困惑。

尼采的精神三变:骆驼、狮子、婴儿。

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着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听从父母与老师的教导。 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于,骆驼必须听从他人的指挥和命令,而狮子自己做决定,对自己负责。 上了大学就应该进入狮子的阶段。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如何做才对自己有意义?  不过骆驼虽然看起来可怜,但不用自己做决定;狮子虽然自由,但他却要为自己负责,丧失了寻找借口和抱怨的权利。  我记得去年成家以后,我逐渐发现独立的后果是责任。因为突然发现自己要对自己负责,那种瞬间的压力感还让我痛哭了好几回。

精神的最后一变,是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可能性。 这代表着心灵重新回归原点,可以重新再出发。  这一段我认为作者解释的不是很清楚。我自己理解,婴儿是柔软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当精神到达这个状态,说明人是相信自己无限潜能的,愿意抛掉过去的经验限制,让心灵更自由地发展,释放生命的活力与光辉。

3) 荒谬主义

荒谬就是不合理,不能用理性去解说的事件。 加缪说,世界不荒谬,人生也不荒谬,人活在世界上才荒谬。

如果一个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他的人生是很难乐观的。因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乐观奋斗”和“人死了什么都没有”这两句话是矛盾的。奋斗需要付出代价,如果我们每天努力工作,到最后发现人生一片虚无,那么奋斗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是消极的荒谬主义倾向。

而积极的荒谬主义,不以荒谬为思考结果,不以荒谬为目的,而是以荒谬作为方法。 作为方法是指,即使我们知道真实的世界和人生是荒谬的,但仍接受这种情况,并且以它作为出发点,把我们原先建立的一切虚幻的知识与价值观全部打破,再重新开始建立人生观。

第二部分:书籍评价

我无法做出完整的评价,因为对于哲学,我还一知半解。感谢本书给我带来关于哲学的启发。

只是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点我认为作者做的不到位。 就是作者多数情况只是陈述了哲学家的观点, 但是没有明确的论证阐述。 比如讲到“如果一切都是荒谬的,代表个人有真正的自由,因为自由就是取消所有先决条件,不给予任何暗示” 关于这句话,没有任何的阐述和论证。至少从作者这里我是得不到答案了,但身为一名主动的阅读者,我记住了这个疑问,后面会通过阅读加缪的作品,寻求答案。

第三部分:对我的影响

1 肯定了生命的意义

作者说只有厘清身心灵的整合和定位问题, 才可化解现代人忙碌、盲目、茫然的困境,进而减轻忧郁症的威胁,人生的快乐才有贞下起元的契机。 这些问题的探讨是严肃而沉重的负担,要求心智付出代价,否则难以享受解谜出惑的喜悦。

加缪曾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一开头就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 他认真研究之后的心得,当然是反对自杀了,除此之外,更应该积极肯定人生的意义。 意义是什么?是指可以让人“理解”的部分。 只要我们的生活能够被“理解”,生命就是有意义的。

作者从三方面来肯定人生的意义。

1)有工作可以做

当我们陷于忙碌的、甚至挤压了生活的工作时,常常会有所反感。有些人对于工作,简直是在混日子的心态,就像最近热播《人民的名义》里那些懒政的国家干部们。 然而,一旦失业、退休,当不再有工作肯定我们是“有用、有贡献”时,生活会变得多么无聊!

可现实中,干一行怨一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我认为,这时人如果要摆脱“厌恶工作”的心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即没有什么工作是完美的; 其次要积极肯定当前工作的正面意义,不妨问问自己,“既然我那么讨厌这份工作,为什么我不辞职呢?”  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想到,辞职后也不知道要干嘛,或者至少这份工作很体面,或者给我的薪资还不错。  那些让我们不辞职的理由,其实都是我们对当前工作的积极肯定,我们怎么能一再强调这份工作没有意义呢? 那不是自欺欺人么!

最后,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这份工作对社会的意义。比如服务员可以帮助客户享受消费,质量测试员让客户更稳定地使用产品,销售帮助客户更清晰地选择合适的产品。    以我自己举例,产品经理这个岗位,通过创新来改变世界,更舒适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落实到我做的应用市场这款产品,我们帮助用户通过发现应用,更好地使用应用,来享受移动互联网的生活。 如果你经常等公交车,我们给你推荐一个实时查看公交车到站情况的app; 如果你喜欢烹饪,我们给你推荐一款跟五星级厨师学厨艺的app;如果你最近忙于装修,那就给你推荐了解装修风格的app,再来一款逛建材市场的app。 对于用户来讲,他的生活真的会因为我们的推荐,更便捷、丰富、有趣。 对我而言,这就是我这份工作的意义。

2)有人可以关怀

这句话兼指两个方面,一是有人可以被我关怀,二是有人可以关怀我。 关怀如果是双向的,将使人更珍惜自己的生命。

当我们去关怀他人时,不管对象是一株植物、小动物还是一个人,甚至是偶像,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一种责任感, 当我们被关怀的对象对我们表达感恩时,我们又会感受到被信任、被喜欢,这些情绪会进一步增强我们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 这里我有好多例子想要分享给大家。

一个故事就是与我的花花草草有关, 我从前不善于养花,总是忘记给它浇水,也不懂施肥和除虫的技巧。 后来我不信邪,一盆绿萝我还养不活么!于是我开始用心照应它。上网查查养护技巧,还买了营养液。 当我今年给它第一次换盆的时候,它已经长得生机勃勃了,这给我很大的鼓励,让我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照顾植物的,也是对生命负责的人。自从给它换完盆,我对它的喜爱和关怀更多了。可能印证了那句“越付出越爱”。

另一个故事是在职通车的两个学妹,我在某一届职通车时,给她们做过团队学习的催化师。 我和其中的一位学妹,喜欢互相写信。她有时会发来长长的困惑,我也给她长长的安慰。 每次读她的信,我都能感受到她对我的信任,也让我很感动。  另一位学妹今年还特意给我邮寄了新婚礼物,是一张可以贴纸的世界地图。 她已明确了出国的方向,感谢我过去的关怀和帮助。我讶异而感慨,我对她的关怀只限于几次真诚的聊天, 而我认为微不足道的真诚的倾听与关怀却足以温暖一个人的心灵。 这让我更加肯定了自己,要做一个温暖的人。得舍得付出时间与精力,去真诚的倾听与关心,对我来讲可能是件小事,对他人来讲,却可能收获一份温暖与勇气。 这份来自于他人的收获,却反过来给我的生命以激励。

3)有痛苦可以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身体、工作、亲人朋友、得不到或者得到了、对人生的迷茫都可能给我们带来痛苦。大多数人都是追求快乐的。 为什么说有痛苦可以受是人生的意义呢? 若想明白这种主张,首先要认清“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改变有被动的和主动的。 尤其在遭受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改变了命运。  在苦难中,我们要珍惜的是, 把握受苦的机会, 主动积极地改变自我,提升自我。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们小时候挨父母打的时候,或者被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时候,都曾经立志,以后绝对不打我孩子,绝对不让自己孩子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  如果我们一直记得小小年纪受过的皮肉和心灵之苦,等到将来真的当了家长的一天,我想有两个方面可以提升,第一,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发,去思考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可能最终得出结论该打还是要打的,只是如何让孩子理解他的错误;第二,更加体会我们父母的难处,理解他们。  而如果我们没有珍惜这种痛苦,甚至长大了忘记了,可能我们也会逼着孩子叫嚣“以后再也不打他的孩子”呢。

有痛苦可以受,让我从痛苦的角度来看待生命。 就像尼采充分肯定痛苦的价值,甚至认为痛苦和快乐是一样有积极意义的,只不过作用不同。他提出“杀不死我的,使我变得更强”。痛苦让人们更有智慧和力量。他认为悲剧的精神不在于肯定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在悲剧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运的折磨),而是身处命运中所能激发出的力量。

当然,痛苦仍然是痛的。我们除了要从中寻找积极的意义,也要去努力缓解痛苦,比如经由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审美,或让自己亲近自然,体验山河秀丽、柳暗花明的自然之美。

2 艺术对人生的作用:

诗人纪伯伦说“美——就是你见到它,甘愿为之献身,甘愿不向它索取。”

我认为艺术分成两种,一种表达了悲惨的现实,如悲剧,屠杀的画作。当看到这种艺术作品时,我们往往感到一种冲击,那是一种将个人提升至人类层面上的冲击,让我们站在人类的命运中激发出来反抗的能量。 当我在博物馆中,面对着大屠杀的照片,我不禁思考,如果大屠杀中,刺刀对着我,我会恐惧、嚎叫、屈服? 如果我家园被毁、流离失所,在逃难过程中丢了亲人、死了孩子,我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吗?

还有一种艺术表达了美好,让我升华出来生命真值得的感情。 有一天,我身体很难受,从超市出来随意向右扫了一眼, 只见200米外火车穿过,而我与火车之间有一片将开未开的桃花。那一刻,我仿佛身在花海中看着火车穿过,就好像亲身体验了北京最近很火的那个穿越花海开往八达岭的列车一样。 火车穿越的时间很短,也就几秒,然而那几秒时间是静止了一般。我忘记了身体的难受,忘记了烦恼,只陶醉在美丽的卷轴中。

3 正确认识灵性与信仰

身心灵要整合发展,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荣哥说“许多人身体健康,心智正常,但是并不快乐”, 问题就出在灵的层面。 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意思是要以“重要”来标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孔子每十年,生命都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给我鼓舞,让我认识到,灵性修养不同于学业,它是人一辈子都要努力发展的。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是人一辈子该反复问自己的问题。

那信仰又是什么呢?最近小伙伴在读书过程中,都会遇到宗教、信仰、上帝的话题。对于我国没有宗教信仰的情况,我们可能会难以理解。 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区分,信仰的类型, 分成人生信仰、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  让我们产生困惑的其实是宗教信仰。 而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种体现。

信仰是人与超越力量的关系。所谓超越力量是指:人间之苦、恶、死的最后诉求,万物存在之充足理由,以及使个人产生绝对依赖感的对象。 信仰就是内心的超越力量。 不管这种超越力量是指向各种宗教的神明,还是孔子的“天”,道家的“道”。超越力量要解释我们的生命来自哪里, 世界来自哪里, 人生的苦难来自哪里。 它解释一切我们自己赋予不了的意义。  我在大四的时候就开始探索超越力量,在看过很多学说理论后,我个人是相信有神明存在的,不管是佛在我心,还是上帝就是万物,我经常与自己内心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会听见苏格拉底喻为小精灵的良知,纠正我的行为。

最后想送给大家一句话,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刻的两行字,一行是“认识你自己”,一行是“凡事勿过度”。

喜欢读书而毫无计划,貌似博览而下笔艰难。本人读书的短板很多,比如类型单一,名著读得少,等等。打算从哲学和国学经典着手,以自有图书为主,认真阅读打基础。

现在已逐渐养成在所读之书上做标记的习惯了,既便于再次阅读,也助于写文时引用。今天开始,再辅以更文记录读书日常。

正在读的是台湾大学傅佩荣所著《哲学与人生》一书,本书根据其通识课程“哲学与人生”讲稿修订润饰而成。该课程在校内被大学生票选为最佳通识课第一名。

以下为“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的内容摘要。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词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中philia和sophia这两个词所合成的,意思是“爱智”——爱好智慧。畅销书《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d)的sophie这个字就是源自于sophia。

爱好智慧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

人类软弱的身体会妨碍其拥有智慧。所以柏拉图曾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所谓的“练习死亡”,是要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哲学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需的,因为人类天性之中就有一种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

一个人如果要研究哲学,就必须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对任何事物都要觉得好奇,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新出发。

能够静下来思考,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可以说是人生开始转变的关键。

一个人如果没有负面的体验,就很难对正面有所理解。

二、对哲学的基本描述

哲学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一)哲学就是培养智慧;(二)哲学就是发现真理;(三)哲学就是印证价值。

三、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为了提升哲学素养,我们要提出四个基本观点: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所谓的掌握整体观点,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亦即,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要放弃另一些。由此可见,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

人生就是不断寻求让自己对自己满意的过程。然而,怎样才会对自己满意?这种要求是由内而发的,因此,如果你的标准是由别人定的话,很难达到满意的程度。

知识宛若一片汪洋大海,人一生所能学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如果你学了一些知识,却不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那么就算学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学习知识之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会贯通,才是“知”“行”合一。

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同时,在著名的科技融合体模型中,哲学处于该模型的顶端,汇聚并指导了具体科学,与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哥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

发展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随着新学的兴起,“哲学”一词开始在我国书报杂志中使用,并且很快取代了“玄学”、“形而上学”等不准确的名词,成为通用术语。“哲学”即使人聪慧之学。

2概念争议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逃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

对哲学的主题亦存在许多看法。一些人认为哲学是对问题本身过程的审查;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实质上存在着哲学必须去回答的哲学命题。

虽然哲学源自西方的传统,但许多文明在历史上都存在着一些相似的论题。东亚和南亚的哲学被称之为东方哲学,而北非和中东则因为和欧洲密切的互动,因此常被视为是西方哲学的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把哲学定义为创造概念的学术。

3论述

由来

哲学根本问题又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

内涵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哲学的定义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哲学”可不可以定义,“哲学是什么”可不可以回答,对于哲学界的人士来说,这是非常纠结的问题。有些学者鉴于历史上不少哲学家的多次失败的尝试便宣告哲学是不可定义的,认为“哲学是什么”是个伪命题。但这样的宣告是不符合逻辑的。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哲学”这个词,如果代表一个概念的话,它就应该是可以定义的,因为它作为概念而言,必定是与他概念相区别的,既有区别,那就应该有根本的区别点,也就是说有它自身的本质属性。除非这个词不代表任何概念,如虚词。“哲学”当然不是虚词,因此“哲学”应该是可定义的。

概念无法准确定义,通常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被定义概念自身的原因。概念对象指向错误,或者概念的区分不严格,如美学中“美”的概念,以往一直把它当成脱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某种实体,这种错误的指向造成了美学研究的混乱,当代的研究中人们才意识到它只能是一个形容词,即这个概念代表的是一种情感而不是一种实体。(单国华《美源于主体的需求》上海:《社会科学》20071)而哲学则是区分不严格造成了无法定义。长期以来哲学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将哲学与对哲学本身的研究混为一谈。二是定义方式的问题。属概念确定不当或者种概念的差别比较不当。例如“人”的定义,属概念的确定一般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根本属性的确定则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通常使用的种差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但现在科学发现某些动物也有此能力,同时,这个种差指的是成年的人的正常状态,而没有包涵幼儿(特别是婴儿)和一些非正常状态的人,也就是说定义没有涵盖全部的外延。哲学的定义也是如此,首先是属概念不明确,许多人把哲学视为一门学科(学问、学说),但哲学根本就不是一门学科,所以定义也就无从下了,其次,将哲学活动的结果视为种差,与别的学科进行比较。但真正的哲学强调的是过程,是活动本身,“哲学始终‘在路上’”(刘福森《哲学不是什么——一种哲学观》哈尔滨:《理论探讨》2009年第5期P57),与结果关系并不大。从这一点看来,哲学也是完全可以定义的。

虽然追问和试图回答“什么是什么”,就是在进行哲学思考,但本文所要进行的主要不是哲学思考,而是对哲学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建立在将哲学与对哲学本身的研究比较严格的区分的基础之上的思考,是站在对哲学本身的研究的立场上,对哲学进行的思考,也就是说是哲学学的思考。关于哲学学以及哲学观念对文化的影响的思考,限于篇幅,笔者将另文探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4110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2023-09-20

随机推荐

  • 草舍名院套盒怎么样

    草舍名院套盒是一款护肤品,其口碑和性价比都比较好。但是,具体使用效果会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肤质和需求不同。以下是草舍名院套盒的特点:1 温和无刺激:草舍名院套盒的成分比较温和,不含刺激性物质,适合各种肤质使用。2 保湿效果好:套盒中的护肤

    2024-04-15
    1024100
  • 天气丹三个版本的区别

    天气丹三个版本的没有区别。虽然它们的叫法不同,但是套盒中的爽肤水和乳液在成分以及含量上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三个版本的天气丹是不分好坏的。天气丹套盒适应的肤质比较广泛,干性肌肤使用以后能够很好的补水保湿,油性皮肤使用以后能够很好的控油祛痘,因

    2024-04-15
    30000
  • 问一问:妮维雅小蓝罐唇膏真假如何鉴别呢?

    妮维雅小蓝罐唇膏的鉴定妮维雅小蓝罐唇膏真假妮维雅小蓝罐唇膏真正的设计:正品上有蜂窝图案,一共8个。假货忽略了这个图标,说明口红含有蜂胶。正品口红底部的图案有花王有限公司、产地、电话、生产批号等信息。下面。仿制假货往往会有疏漏,可以参考鉴别。

    2024-04-15
    44000
  • 妮维雅精华露和精华水哪个更好

    妮维雅精华露更好。因为富含多种修复精华液,接触肌肤即幻化成晶莹水珠,迅速渗透至肌肤底层,感觉清凉不油腻。深层补水的同时能够提供肌肤必要的营养成分,滋养并修复受损肌肤,加固肌肤天然防御能力。而精华水:精华水介于普通清洁化妆水和精华之间。与普通

    2024-04-15
    44200
  • 乳液和精华露先擦哪个

    先擦精华露。先用精华露再用乳液,因为精华露的质地更轻盈,吸收更快针对性功能更适合前期使用,它需要在洁面以及化妆水后用,而乳液的质地比前者要稍黏和油一点,且功能通常为保水,所以它在护发的靠后的时候用,通常的护肤品使用的顺序是洗面奶、化妆水、精

    2024-04-15
    39500
  • 雪露紫活悦光采眼霜和雅斯兰黛眼霜哪个好

    眼霜是保养眼部肌肤的必备品,很多人常常会感到眼部干燥、细纹增多等问题。在市场上有很多种不同的产品,如雪露紫活悦光采眼霜和雅斯兰黛眼霜。这两款产品哪个更好呢?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功效成分。雪露紫活悦光采眼霜中包含的紫金盏精华能够深层滋润肌肤,并有

    2024-04-15
    35300
  • 男人护肤品有哪些牌子

    男士护肤品品牌有曼秀雷敦、妮维雅、欧莱雅、碧欧泉、朗仕。1、曼秀雷敦曼秀雷敦男士是较早进入国内的专业男士护肤品牌,于2003年推出男士专业护肤系列,以“活炭”配方的洁面乳系列产品著称。2、妮维雅妮维雅男士是妮维雅旗下全球知名男士面部护理品牌

    2024-04-15
    36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