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与《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的相同点:都忠于所爱之人,都渴望获得真挚的爱情。
不同点:
女主人公形象上的区别:
《氓》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社会的控诉和对自身的伤感。她是一个弃妇形象,被小商人抛弃,最后觉醒了,认识到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大胆同氓决绝。
《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女主人公刘兰芝以死殉情的刚烈。刘兰芝美丽、勤劳、聪慧,和焦仲卿一起反抗封建家长制度,争取爱情婚姻的自由,只可惜失败了,双双殉情。
扩展资料
《氓》中女主人(以下简称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都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两人的婚姻悲剧有一些相似之处:如两人身份地位都很地下,都是被污辱被损害的对象;在旧社会男权主义社会里,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等,但两人的婚姻悲剧有很多不同之处。
悲剧产生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
女主公大约生活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时期。这时候,中国正处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思想并未对人们的精神起到主导作用。虽然当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但是人们对待爱情婚姻的问题比较自由开放。
从《氓》第一二章中的句子可以看出来:男子假装拿布来换丝,实际上是同女主人公来商量婚事。婚姻只是青年男女之间的事情,没有出现双方父母的影子。虽然男子用布来换丝来掩饰自己的真实企图,但这可能并不是要躲避双方父母的监控,可能只是青年男女羞涩甜蜜心里的自然反应。
而刘兰芝所处的时代就不相同了。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采用了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虽然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有过儒释道的争论,但从整个历史进程看,儒家思想这时候不仅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且已深入到汉民族的骨髓、精神以至日常生活之中。
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等,这些从《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对焦母的蛮横无理只能采取妥协退让乃至殉情自杀中可以看出来。
——国风·卫风·氓
——孔雀东南飞
驾!”下聘的人纵马而去。
“这下可真不错,”刘兄来回走着,兴奋地搓着手,“妹子,你今朝去了,可要好好侍奉那位五公子,赶明儿作了诰命夫人,做哥哥的还有求于你哩!”兰芝抬起头,见哥哥正飞沫四溅手舞足蹈,心里不禁一阵揪痛:“郎君啊,你正身在何处啊?君可知道,贱妾心中的伤痛得厉害啊!忆往昔,你我夫妻恩恩爱爱,羡煞天上神仙,羞毙水中鸳鸯。怎知晴空霹雳,旱地惊雷,婆婆竟说妾身无礼节,举动专由。郎君,
我冤啊!做女儿时,妾便已用削葱妙指织素,裁衣,弹箜篌;用那一双似蹙非蹙含情目历览过前贤之书;用那一对三寸金莲学习过进退之理。何谓‘无礼节’,何谓‘自专由’?!蒙君错爱,立誓要接妾身回家;贱妾亦信誓旦旦:愿为蒲苇,为君隐忍一时。但如今……”此时,兰芝脸上已涕泪万行,已分不清哪儿是痛苦之泪,哪儿是内疚之泪,哪儿是悔恨之泪……
在刘母的催促下,兰芝含泪拿起刀尺绫罗来缝做嫁裳。强忍着的热泪在眼眶里打转,终于落了下来。兰芝眼一模糊,针刺在了纤瘦的手指上,殷红的血滴了下来。血泪交融,在绢上绽出了一幅好看的杜宇啼鹃图……
“驾!驾!驾!”一声声凄厉的御马声划破了沉黑而又浓重的夜空。骏马在奔驰,骏马在嘶鸣,骏马在咆哮,骏马在表示自己的椎心痛恨……
兰芝冷不丁地激灵了一下,针好像又扎到了手,她把手指放入口中吮吸,眼睛下意识地瞥向了窗外的山岗:一个骑者正策马奔向这里,近了,近了,骑者抽打马匹的声音仿佛也听得见了,近了,近了,能看到骑者的脸了。“啊,天哪!”
不错,来者正是焦仲卿,正是刘兰芝日思夜想的郎君!
兰芝和仲卿面对面地站住了,默默地凝视着对方,都在等待对方来打破这死一般的沉默。终于,仲卿长叹了一声,开口道:“昔日唯梧桐不栖的凤凰现在也懂得另觅高枝了。可笑哇,淳厚的磐石方正厚重,能够候千年而心不变;蒲苇只能韧得一时,又岂能长久?五公子夫人呦,您将会日日高升。而我将要独面黄泉了!”
兰芝听得仲卿这一席话,顿时像掉入了冰窟,心痛亦如刀绞。她悲愤地说:“郎郡啊郎君,你为何说出这等话来!贱妾心中矣是满腔的委屈啊!同是被逼迫的,又岂是贱妾我负心?但愿你我能够在黄泉下相见,”兰芝指了一下自己的心,恨不得把整颗心掏出来给仲卿看,“贱妾我——绝——不——负——你!”……
自那日与仲卿相见后,兰芝更加魂不守舍,而仲卿亦与老母做了自绝宣言,愁苦而煎迫。约定的婚期到了,太守令手下抬了花轿,一路上吹吹打打,将兰芝接到了举行婚礼的青布蓬帐。可谁又注意到了新娘子走过的路上,有点点水痕。真是点点桃花雨,滴滴摧心情!
夜半,来贺的客人已归,五公子早已喝得烂醉,像猪一般地躺在了婚床上。兰芝眼望着红烛,呆呆地坐着。忽然,她站了起来,眼中的惘然一扫全无,变得坚毅起来。她悄然步出洞房,来至湖旁,随口吟出两句绝命辞来:“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她脱掉丝履,揽住衣裙,猛然跃入水中。弥留之际,她仿佛看见了自己和郎君正踏山寻青,花间扑蝶,共约诗书…………她笑了,笑得真好看……
仲卿亦是性情中人,心知长别,悲怆之后愤想自悬于庭树,却不料枝断难续,一心难相随。唯留树下,那已无泪无思无魂之人,空淡之眼,迷茫的望向远方…… 若干年后,某地,山美湖静,从一轻烟小屋转出一美丽女子,轻启莲口“仲卿,吃饭喽”,可不正是那投河的兰芝。
在古代,婆婆大多以“恶婆”形象出现,她们对儿媳妇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管束;媳妇大多扮演着受压迫、受凌辱的角色,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婆婆和媳妇关系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婆婆的蛮横专制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发生,以致钱钟书在《围城》里写道:“在西洋家庭里,丈母娘跟女婿间的争斗是至今保持的古风,我们中国家庭里婆婆和媳妇的敌视,也不输于他们那样久远的历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婆婆的形象总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祝福》中的祥林嫂婆婆、《窦娥冤》中窦娥的婆婆蔡婆婆。因为《窦娥冤》属节选,文中对蔡婆婆着笔不多,无法展现全貌,故笔者只对刘兰芝婆婆和祥林嫂婆婆做一简析。
一《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源于焦母所坚守的封建礼教和门阀观念,更有她变态的心理。
焦母蛮横专制。俗语说“千年水道流成河,三十年媳妇熬成婆”。古代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做媳妇更是如此。焦母现在终于由媳妇熬成婆婆,在刘兰芝面前不可避免的颐指气使。“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句话就可以看得出焦母那种容不得媳妇有半点自由权的心态。正因为这样,她时时显露出由宗法社会独夫政治培育而成的那种横蛮褊狭的面目。她的无理取闹更具体地表现在不顾是非:“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表现在为了一己私情而罔顾儿子的态度:“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尤其是面对焦仲卿的恳求,焦母“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儿子完全成了附庸。对儿子动辄呵斥,对媳妇就可想而知。蛮横专制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焦母的门阀观念根深蒂固。她认为兰芝出身低微,不足以和她的门阀匹对:“汝是大家子……贵贱情何薄”她又时刻不忘卖弄自己的世家地位,一再提起“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表示像她那样人家娶个媳妇就像买头牲口一样容易。作者以神化了的白描手法,不事华饰地加以勾勒,画出了这个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符合于自己身份的“恶婆”形象。
针对焦母指责兰芝的“无礼节”、“自专由”,诗篇通过对具体行动的描写,渲染了兰芝的聪敏、能干、美丽、善良、爱劳动、进退有节等等美好的品德,给予这个普通女子以最高的歌颂,使所有强加于兰芝的责备在读者的眼前是非判然,从而衬托了焦母的顽固、专断和虚伪。同时,作者又以生动的对话,刻画了兰芝和仲卿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说明悲剧的关键究竟在哪里,从而坐实了通过焦母所酿成的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吃人罪恶。由此我们想到几百年后陆游和唐婉的悲剧。唐婉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何尝不是对她的婆婆的委婉的控诉
当然,刘兰芝和焦仲卿成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牺牲品,而焦母又何尝不是牺牲品呢
由此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巴金《寒夜》中的汪母所说:“我们寡妇的心,丈夫死后,就全盘放在儿女身上,儿女就变成我们精神上的情人。我们这颗孤寂的心,被媳妇由儿子身上挤出来,着实没地方安置。少年寡妇更加痛苦。”封建时代的妇女,没有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她们是依附于男子而存在的,“三从四德”的信条死死地捆绑着她们。丈夫一旦早死,儿女就成了她们“精神上的情人”,而儿女另有所爱,她们会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以前一直对焦母言听计从的焦仲卿居然违背母亲的意愿为刘兰芝求情,甚至以死相威胁,不更说明刘兰芝漂亮、聪明、贤惠吗而焦母这类寡妇,一则性情刚烈,对儿子过于溺爱;二则媳妇太聪明乖巧、活泼漂亮,儿子又对她过于爱恋顺从,这样就促使婆媳矛盾更为突出,以至于水火不相容。于是,在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大旗下,焦母达到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所以,《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形象的意义,不仅是把她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权威代表,更在于通过对这一人物的心理挖掘,在更深层次上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它对妇女的残害不仅是肉体上的,更体现在精神上。焦母的这种心理源于那灭绝人性的变态社会,我们抨击的对象不应是作为个体存在的焦母,而是整个封建社会及其吃人的封建礼教。
二《祝福》中祥林嫂的婆婆
无独有偶,《祝福》中祥林嫂的婆婆也是一个寡妇,她除了利用封建礼教对祥林嫂进行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外,还失去人性、毫无道理地对祥林嫂进行人身欺凌,也就是说她还有人性上的缺失。
文中没有直接描写祥林嫂第一次出嫁后如何受到婆婆的虐待,但据她第一次到鲁镇后十几天鲁四老爷一家“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在鲁镇“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断祥林嫂对婆婆应该没有很深感情;而且从祥林嫂初到鲁镇时“脸色青黄”、“只是顺着眼”的形象对比反衬中,不难看出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曾经受到婆婆折磨的情形,否则她不会宁愿在鲁家没日没夜劳动也不愿回到婆家。之所以如此,文中也可以看出点端倪。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大约二十六七,丈夫比她小十岁,此时丈夫已死,也就是说祥林嫂第一次出嫁时其丈夫小于十六七岁,这也说明真正的当家人是祥林嫂的婆婆。从卫老婆子的话“我哪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这些信息中,我们应该感受到祥林嫂对婆婆的畏惧。
祥林嫂的婆婆利用封建礼教把宗法权威发挥到极致。传统的“夫权”思想使她有理由认为自己可以主宰祥林嫂的一切。于是派人到鲁镇,将船停泊在码头旁,趁祥林嫂下河淘米的机会,将她劫持回家;心安理得地从鲁家取走祥林嫂的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这种封建礼教“夫权”思想在鲁镇根深蒂固,从鲁四老爷“可恶,然而”的话语得到很好体现。
如果说劫持祥林嫂回家、心安理得取走工钱从封建礼教上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逼着祥林嫂远嫁到深山野�的贺老六家则是典型的凌强欺弱、惟利是图,则毫无人性可言。
从祥林嫂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和丈夫死后无家可归,到受到侮辱、无人帮助等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很可能无父母、无兄弟。正是她势单力薄,让她婆婆感到可以为所欲为。“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卫老婆子对四婶若无其事的话语,让我们感到祥林嫂这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子任人宰割的可怜命运。“啊呀,这样的婆婆!……”连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四婶对婆婆强迫儿媳妇改嫁都觉得不可思议,可见祥林嫂的婆婆是多么的蛮横霸道!
她唯利是图的本性通过卫老婆子的一番话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抢走祥林嫂实际上是另有打算。“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只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在这里,祥林嫂成了她赚钱的工具,婆婆为了小儿子的未来,就恶狠狠地把曾经是自己家里一员的祥林嫂推向深渊。在她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个女性对于同类的丝毫温情,看不到母亲慈祥的本性。
可见,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心地歹毒的女人,她生性贪婪,有很强的权利欲和支配欲,是祥林嫂悲剧的制造者之一。如果说鲁四老爷等人是把祥林嫂推向悲剧深渊的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那么祥林嫂的婆婆便是举着明晃晃的屠刀砍向祥林嫂的凶犯!
总之,生活在东汉末的焦母和生活在共和时代的20世纪初的祥林嫂婆婆时间相隔将近2000年,但她们都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丧失了人性中真、善、美的本质一面,沦为了刽子手。
屈光耀,王琴,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十堰。本文编校:洪 鸣
东汉末建安间有个叫刘兰芝**美丽、善良、聪明 、勤劳。她与焦仲卿结为婚夫妻后,俩人感情非常好。然而焦母却对刘兰芝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驱逐刘兰芝,焦仲卿迫于母命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并承诺一定会接她回家。谁知兰芝娘家趋炎附势,她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相见。太守迎亲 ,双双殉情死。
知识拓展刘兰芝和焦仲卿成为悲剧的原因
刘兰芝从小就开始学习各种技艺,真的可以说是多才多艺,从她嫁入焦家以后,更是勤侍婆婆,忙于家事,不敢有所懈怠,这样的媳妇被谴!可以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古代休妻,讲究七出,又称为“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即使是对照这几条,其实也找不出刘兰芝的大错,她的被休。仅仅是因为婆婆对她看不顺眼,早就想把她赶出家门,所以处处为难刁难她。而婆婆对她看不顺眼的原因是因为两人的婚姻门不当户不对,这些从刘兰芝的话语“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以及焦母的“汝是大家子,仕宦于抬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在魏晋时期,婚姻一般来说是家族和家庭之间联合的工具,反倒是结婚的双方没有说话的权力,任由家里做主。所以这样的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被焦母所反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只是觉得在这样的一种制度下,刘焦在父母做主婚姻当中能够相亲相爱,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桩美满的婚姻了,结婚虽说是由家里做主,但两人由陌生人发展到有情人,也是难能可贵的了。婚姻本来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一旦掺杂进太多的外来因素,也就变得非常脆弱了。所以在焦母的干涉下,即使不情愿,刘兰芝也不得不离开焦家。
说到刘兰芝,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焦仲卿了,他对刘兰芝真情是有目共睹的,从向母亲苦苦求情,到以为刘兰芝变心时的恶语相向,以及最后的殉情。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的那一片真情实意。但我们在感动的同时其实也有些遗憾,总觉得焦仲卿的抗争是软弱的,不够坚决。假如他能够再坚决一些,自己做主坚决不让母亲谴刘兰芝,态度再强硬些,也许母亲也会让步,毕竟孤儿寡母的相依为命,做母亲总是最疼儿子,决不会让儿子为难的。
但遗憾的是,在焦仲卿的身上,封建的愚孝思想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母亲的命令,即使是错的,即使是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得不服从。他虽求情了,但当母亲捶床大怒时,焦仲卿能做的就只有诺诺而退了回来。假如焦仲卿能够多抽些时间出来陪妻子和母亲,缓和化解妻子和母亲的矛盾,也许母亲对妻子的态度就没有那么僵了。
但这只是假如,男子汉大丈夫,要以事业为重,不能沉迷于温柔乡之中。娶了妻子回来了,但焦仲卿却在官府里忙碌着,以至刘兰芝“贱妾留空房,相见日常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没有了焦仲卿这个润滑剂,尽管刘兰芝处处退让,矛盾在焦母的故意挑唆下,依旧在不断升级。最终让刘兰芝觉得自己不能忍耐下去了,照这样的情形下去,被休是肯定的了,与其被休回家,还不如自请回家,这样还可以保持自己的一丝尊严。
所以面对婚姻的悲剧,我们只能是说,焦仲卿是在努力了,但他在工作为重的时候,却忽视了妻子,连妻子回家时还说,要赶着到衙门去,以后再去接你回来。他的这种态度,最终导致了刘兰芝的再嫁及殉情,试想如果他和刘兰芝家里做好沟通,相信家里也会理解的,那么刘兰芝的等待也是值得的了。也不会有那个悲剧的结局了。努力了,却没有尽全力,连自杀的勇气都有,却没有勇气去进行坚决的斗争。
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必然的结局。
对于刘兰芝的悲剧命运,大家分歧很大,争论不休,我自己静下心来想想,刘兰芝的心路历程到底是怎样的呢?首先,刘兰芝和婆婆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吗?刘兰芝对焦仲卿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可见,刘兰芝已经不堪驱使,做好了离开的准备,而焦母则说“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根本没有给焦仲卿留什么挽留的余地。焦母说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而刘兰芝却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刘兰芝平时是怎么做的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如此勤苦,婆婆还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谓言无罪过”仍更被驱遣“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可见,不是刘兰芝做的不好,而是婆婆太挑剔。刘兰芝作为富家女子,从小的教育是优良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一切都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而且即便是刘兰芝要离开的时候,依然去拜别公姥看,“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嘱咐小姑子“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可见,刘兰芝的一言一行有礼有节,无可厚非。但是婆婆依然不依不饶,“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如此绝情。刘兰芝亦反复申明“不堪母驱使”。可见二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刘兰芝必走无疑。即便是这次如焦仲卿所愿,回了娘家再接回来,接回来以后呢?岂不是依然如此?婆媳矛盾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刘兰芝在家庭里面依然得不到焦母应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依然过着辛劳且没有自主的生活,这种生活对刘兰芝来说依然是无法忍受的,你想改变焦母也是不可能的,让自己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低眉顺眼,阿谀逢迎,没有尊严的活着,也是不可能的,谁也改变不了谁,结果只能是离开,决绝。“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如一走了之!刘兰芝和社会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吗?刘兰芝在那样的社会背负的太多,恶婆婆的折磨,娘家父兄的逼迫,太守婚事的无法拒绝,丈夫的懦弱和谴责,爱情的不可保全,都是围绕在刘兰芝身边无可逃避的现实环境,面对这些,没有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女子出路在哪里?你或许会说,刘兰芝面对婆婆,可以忍一忍,等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就好了;你或许会说,父兄的建议也是为了妹妹好,刘兰芝听从哥哥的建议,选择再嫁,可能是更好的归宿;你或许会说,虽然被焦仲卿遣回家,但是县令和太守相继来求婚,自己的身价岂不是更高了?可是,为了尊严和自由,刘兰芝已经无法和婆婆安然相处;为了捍卫爱情和承诺,刘兰芝不愿意选择再嫁;为了不连累家人,刘兰芝没有办法拒绝太守家的婚约。如果刘兰芝能够和社会妥协,抛弃自己的坚守,那就不是这个冷静、觉醒、有反抗精神的刘兰芝了。这样的社会容不下这样的刘兰芝,这样的刘兰芝在这样的社会无法找到真正自己。这个时候的刘兰芝面对的社会就是铜墙铁壁,根本无法突围。可见她和社会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她已经无路可走。刘兰芝和自己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吗?刘兰芝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对自己不想要什么和想要什么已经有了清醒的意识,从刘兰芝决定离开焦家的时候开始,刘兰芝应该就已经做好了和这个折磨人的社会决裂的准备,从她决议离开,就放下了,放下了对焦仲卿的依恋,放下了对男人的依附,她独身孤勇的毅然前行,她要和自己的命运去做勇敢的抗争。她的性格是刚烈的,不是懦弱的,她的选择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跟《氓》中的卫国女子不同,刘兰芝一开始就不认命,自始至终就不甘受命运的摆布,希望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委曲求全、低三下四的没有自我的活着。这样的性格的女子注定是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宁可带着对焦仲卿的爱以赴黄泉,完成“不负韶华不负卿”的誓愿,也不和自己的至情至性相妥协。就是这样的刘兰芝,她选择了离开就是选择了誓死捍卫自己的尊严,誓死捍卫自己的独立自主的人格。至于爱情,她只能放在心里,只能带到另一个世界了。这就是她无言的呐喊,这就是她掷地有声的承诺,这就是她最有力的抗争!这,才是我心中的刘兰芝!
氓和孔雀东南飞主人公相遇会发生的情景剧如下
《氓》、《孔雀东南飞》女主人公形象对比《卫风 氓》通过女主人公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悲惨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古代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人格平等、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揭露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 塑造了一个勤劳、温顺,但性格又十分坚强的妇女刘兰芝的形象。这两个相隔六、七百年的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劳动妇女,有着相同的社会地位、相同的性格、相似的生活经历,相同的悲剧命运。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
摘要:《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她慎于言辞,端庄安闲,动静有度,执事勤苦,符合汉代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要求。她不但有着无与伦比的外在美,同时也具备无可挑剔的内在美。在她的身上闪烁着现代女性意识:自尊、自强、清醒、刚毅,但是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刘兰芝 中国古代妇女道德
为什么一个体现封建妇女道德规范的妇女长期以来甚至到今天仍为人们所称引喜爱呢?为什么从刘兰芝遵循“三从四德”的道德实践中,人们仍能感受到什么是善良、坚忍呢?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封建妇女道德的丰富复杂的内涵。本文试从道德层面作粗浅分析,以期更全面发掘这一形象及作品的典型意义。
一、刘兰芝的道德风范
刘兰芝善良坚忍,勤于纺织,工于剪裁,也确实体现了劳动妇女的特点和品德。从妇女道德来看刘兰芝,在日常生活中,她不失为一位合乎汉代“三从四德”规范的淑女、贤妻和孝顺的儿媳。
11 刘兰芝的言行举止
(1)其言:作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求遣之辞,义正言婉;拜别之辞,贬己自责;密誓之辞,情真义重;谢媒之辞,颇有分寸。皆有规短可寻而不容越,皆能依对象处境的不同而有别,合乎“四德”要求。所谓“择词而说,不遂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是不忘长辈之善不言人过的措词。“本自无教训”“生小出野里”是严于责己,示卑弱以让人。“儿实无罪过”,仅此一句,回复亲娘的责备追问,吞下了多少委屈和苦衷。是“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的突出体现。
(2)其容:汉代对妇容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不必颜色鲜丽”;“沐浴以时,身不含垢”。从焦母对刘兰芝的指责和对“东家贤女”外儿的夸张看,大概刘兰芝平日忙于家务纺织之事而不遑打扮,这在焦母这个以儿子为“贵家子”的俗气之人看来,似乎有失体面,但刘兰芝所为,未失妇容。一旦被遣,依汉礼仪应着嫁时之装以“大归”时,她“事事四五通”严妆而出,令人有“精妙世无双”之叹。“细步”处,俨然大家风范。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临乱不苟;拜别焦家的礼节和言行,足见其虽内心痛苦而容止安详。即使投身清池,也不忘脱履于岸,既可表明心迹,又可免无谓的牵连。真可谓“清闲宁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
12 刘兰芝的家庭人际关系
刘兰芝“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未违“三从”之教。主要表现在:
(1)对丈夫贞顺。刘兰芝首要的社会角色是妻子,她对焦仲卿恩爱始终,生死相依,无疑是出于夫妻情深。因为焦仲卿给予了她应有的理解、同情,在她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曾以微弱之躯,为她抵挡生活中的风雨,甚至到死,也未放弃对妻子的爱。但焦仲卿之所以如此,也离不开刘兰芝对为妻之道的恪守。
(2)对长辈的孝顺。刘兰芝两头均已丧父,但从她对焦刘二母的态度亦足见孝顺之德。在平日的刁难虐待下,她仍不忘“供养卒大恩”;被遣前焦母的“槌床大怒”和堂上拜别时焦母的冷酷,都说明婆母在以“义绝”驱媳,但刘兰芝言辞委婉,依礼行事,谨奉孝道。显然,这不是内在的自然情感的流露,而是对“曲从舅姑”道德规范的遵循。
(3)对幼辈的慈爱。刘兰芝膝下尚无子,从她对小姑的情义,可以看到她“和于家”的品德:“却与小姑别,泪落连如子。”洒下的是一片真情。“始扶床”“如我长”的感慨,“勤心奉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久,嬉戏莫相忘”的叮咛,感人至深。
二、刘兰芝之死
刘兰芝在被遣之后拒绝家长和官吏对她的操纵,以死抗争。她的死体现了妇女道德规范的人格标准,是殉情,也是殉道即“发乎情,止乎礼义”。
11 同焦母刘兄的冲突
虽然从礼法制度上讲,刘兰芝同焦母刘兄的冲突,是长幼冲突,但从道德层面上分析,则是一场善恶冲突。因为刘兰芝在她们面前,从无不是之处,而恰恰是焦母刘兄首先背弃了人伦道德。《孔雀东南飞》正是通过悲剧双方善恶对照以寄托其道德评价的。
12 个体的道德信念
源于自身的道德信念,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和基本规范内化的结果。刘向的《列女传》分类编定的古代妇女事迹,是对“母仪”“贞顺”“节义”“贤明”的形象解说;汉代诗歌《列女操》《贞女引》《高拘操》《雉朝飞操》和《杞梁妻歌》的风靡于世,正是妇女重品性操守风尚的曲折反映。同许多以毁容,断发,自尽以全人格的东汉女子一样,刘兰芝“人贱物亦鄙”的叹息,“进退无颜仪”的羞惭,“愁思出门啼”的悲愤,不也正是夫妻之情被毁,道德人格失落的双重痛苦吗?
13 刘兰芝的道德理念
在兄长令其出嫁的决定作出之后,刘兰芝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顺从兄长之意,嫁太守家以求终此一生,或可得荣华富贵;一是谨守与仲卿之约,宁为玉碎,不求瓦全。前者谓之“从父”之德,后者谓之“从夫”之义。正是这种情与义都处于两难的人生选择中,刘兰芝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既合乎“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的妇女生活理想,也合乎“从一而终”的封建妇女道德信条。
三、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形象具有经久不衰的美学和伦理学价值,一个民族的道德是不可能断流的。尤其是那些至今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仍能发挥积极作用的道德规范和公共准则,更应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改造以发展新的文明。
首先,妇女道德是一定社会特定生产方式的产物,“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的自然经济,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几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聚族而居的村社环境,必然使谨夫妇,敬爹娘,和家人,睦邻里,存后人的道德观念有发生和存在的土壤。其次,家庭作为妇女道德的实践范畴,是长幼血缘亲情和男女天然关系的结合体,因而作为封建妇女道德的主体的婚姻家庭道德必然要更多地吸收和融注本民族长期形成的,诸如仁爱、宽容、恻忍、孝顺等。第三,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古代妇女处于社会和家庭的最低层,因而更多地继承和弘扬起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于柔弱中求自强的精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妇女的这种自强和牺牲,不仅不会惊忧社会的安宁,反而会维系人类文明的延续,经过长期的历史选择而积淀为民族的共同心理和风俗习惯。
四、结论
长期以来,我们对刘兰芝形象的道德内涵仅以“善良”“劳动妇女美德”概括之而语焉不详。实际上刘兰芝不是受到封建家长迫害的一般古代妇女形象,而是一位“在忠实于家庭义务方面达到悲剧美最高峰”的古代妇女的典型,是体现封建时代完美的“妇德”的形象。她由淑女而贤妻而烈女的道德实践,概括了中国古代妇女道德的基本内涵。她的生活道路,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命运。这便是刘兰芝形象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同时所具有的美学伦理学价值。
参考文献:
[1]从《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看该诗的悲剧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1985 4
[2]刘兰芝艺术形象二题[J]锦州师院学报,1986 2
[3]试论《孔雀东南飞》的细节描写[J]广西师院学报,1988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