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英,原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员,主攻青衣,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是张君秋先生的入门弟子,在一次去香港演出时,雷英毅然脱队不归,现已回国。 1990年春晚与郑岩、小香玉、李玲玉、吴琼同台演出戏曲小品《拷红》。
编辑本段戏校录取
1975年12岁的小雷英凭着会唱几段样板戏,前往天津市戏曲学校报考京剧班,主考老师一看就喜欢上了。她悟性好,站在考官面前落落大方,显示着天然的大器;她嗓音清醇,唱出腔来具有迷人的甜美;她容貌标致,身材匀称,将来登上戏台肯定有人缘。考官们综合了她所具备的各方面条件,断定她天生是块唱戏的材料,因此,没费任何周折,她被录取了。 戏校学生的学戏生活是相当紧张的。每天不等天亮就起床,先去喊嗓、练功,诸如拿顶、劈叉、踢腿、下腰、跑圆场、翻跟斗,练哪一样也不轻松。下了基功课再上专业课,背戏词,学唱腔,走台步,练身段。脑力体力并用,一天下来浑身又累又疼。有一次,她练功时不小心摔伤了小臂骨,妈妈心疼瘦弱的女儿,劝她放弃学戏,动员她回去上学。由于她执意坚持,妈妈才勉强允许她留在戏校继续学习。雷英的表演课从一入学就分在青衣组,启蒙老师是林玉梅,她是天津市京剧团的台柱子。林老师教雷英学的第一出戏便是《六号门》里的胡二妻。林老师教得认真,雷英学得仔细,一时进步很快。
编辑本段梅派新生
1976年“四人帮”被清除,古装戏随之开禁,戏校的专业教学恢复了以传统戏为主要内容。林玉梅老师发现雷英的嗓音格外脆亮,唱出的声音甜美圆润,这种嗓音天赋最适合唱梅派,林老师把雷英的情况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并且征求了雷英同意,很快就把雷英的主攻方向从程派改到梅派上来。她用梅派的行腔和方法教雷英学演程派名剧《英台抗婚》,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雷英果然唱得流畅、自然,声乐天赋得到很好的发挥。继之林老师又陆续把梅派《宇宙锋》《女起解》等一些剧目教会她。
编辑本段戏校尖子
在雷英进入高年级的时候,学校又安排李近秋老师教她学演张派《四郎探母》《春秋配》《大保国·二进宫》等剧,为了重点培养这个剧坛新秀,尽力开拓雷英的戏路,学校还请来尚小云的大弟子孙荣蕙和孟宪老师分别指导她学演《金山寺》《十三妹》《昭君出塞》《梅玉配》《望江亭》等梅、尚、张多种流派剧目。更让雷英深感荣幸的是,学校安排她跟杨荣环老师重点加工梅派,杨荣环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拜梅兰芳先生为师、得过梅先生亲传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他教雷英学戏,唱腔、念白、表演全都一招一式地给她作示范,启发她按照自己的条件适当发挥。1980年即将从戏校毕业的雷英,以杨荣环老师所亲授的《霸王别姬》参加天津市青少年演员基本功汇报演出。舞台上她把虞姬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别具一格,获得好评如潮。她被公认为戏校的高材生。这次汇演,她获得优秀表演奖。
编辑本段张派第68朵蓓蕾
80年代由当时的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倡导,在天津戏校京剧演员进修班的基础上,创建了天津市青年京剧团,雷英为主要演员之一。雷英扮相端庄秀丽,雍容华贵,嗓音嘹亮甜美,在社会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987年天津青年京剧团在北京演出的时候,有一些观众就是冲着雷英之名前往观看的。不巧的是,她那阵子声带长小结,极少登台,使观众乘兴而来抱憾而去。 青年京剧团那次在北京演出期间,雷英利用空闲时间三次到张君秋先生的琴师何顺信家里问艺。何顺信先生是张君秋的表弟,与张先生合作几十年,为张(君秋)派艺术的创建立过汗马功劳。何先生见雷英学艺心切,态度诚恳,就把张派唱功的行腔规律、发声技巧、气口的掌握等耐心教给她,雷英经过何老师的指点,得窥张派艺术的真谛,从而投拜张君秋大师的愿望更加迫切。1986年3月,天津日报社为庆祝张君秋舞台生活50周年邀集散落全国各地的张派优秀传人,在天津中国大戏院连续九天举办张派艺术展览演出,特邀雷英参加,与来自武汉的王婉华,山东的薛亚萍、张萍,北京的蔡英莲、杨淑蕊、关静兰,上海的孙淑珍,天津的张学敏、刘明珠、贵州的张晓虹等众多张门弟子和名家同台献艺。市长李瑞环以此为契机,向他的好友张君秋力荐雷英作他的徒弟。此前,张君秋曾经几次看过雷英演出,对她各方面专业条件都很满意,于是慨然应允,于当年3月7日借天津干部俱乐部举行了张君秋收雷英为徒仪式,当雷英把手捧的鲜花虔诚地敬献给师父的那一刻起,她多年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她成为了张君秋先生第68位弟子,当年她23岁。
编辑本段京剧新秀
雷英在师父提携下,更加刻苦地钻研张派艺术。她还反复地跟随录音机学习师父唱腔,琢磨其中的奥秘。在不长的时间里,她的张派修养日渐加深。就在她拜师那年的秋天,天津市举办首届戏剧节,青年京剧团拿雷英主演的张派《刘兰芝》参演。雷英运用婉转有致的歌唱和细腻传神的情绪动作,把一个性格温驯、饱受婆母欺凌却逆来顺受的古代妇女形象塑造得生动感人,她在这届戏剧节获得了优秀演员奖。此后不久,她再次登上北京的舞台,以明亮甜润的声腔、稳重大方的台步、深沉凝炼的表演、端庄秀丽的扮相,震动了首都剧坛,荣获了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天津戏剧界继王立军之后摘取的第二朵梅花。 1987年秋,天津青年京剧团首次赴香港演出,剧团以其青春朝气和整齐的行当,赢得当地观众高度关注。身为该团里头牌旦角的雷英恰在妙龄,天生丽质,她扮演《凤还巢》里的程雪娥,一出场便光照舞台,魅力无限。她在王立军、杨光合演的《野猪林》里扮演林娘子,香港媒体称赞她“使这台戏更具珠联璧合之美”。 雷英在拜师后四年多的时间里,跟张君秋先生先后学习或者重新加工了《望江亭》《状元媒》《刘兰芝》等一批张派剧目。她在继承张派的同时还不放弃同样爱好的梅派,她请梅派名家沈小梅老师给她加工《凤还巢》这出戏,后来她又向梅葆玖先生请益,得到梅派后人嫡传。
编辑本段刻苦钻研
雷英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如痴如醉,为了钻研某一出戏或者学习某一个表演技巧,有时竟至废寝忘食。她还喜欢读书,一有空闲便扎到书堆里,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果戈理、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以及中国的古文遗训,都成了她加深个人艺术修养的精神食粮。凭着在艺术长河中遨游的切身体验,她明白一个道理:修养浅薄的人成不了真正的艺术家。
编辑本段戏迷的依赖
就在雷英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剧坛上熠熠闪光的这颗明星突然从京剧舞台上销声匿迹。她远赴异国开辟新的领域,众多热爱她的戏曲艺术的戏迷们为她息影舞台倍感惋惜。 一晃十多年过去,不想2005年10月,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在天津举办纪念京剧大师张君秋85周年诞辰系列活动,久违舞台的雷英突然从海外赶来,于10月17日登上天津中国大戏院的舞台,扮演得之于恩师张君秋亲授的《状元媒》中的柴郡主,她在后台刚一搭架子,便得了个满堂的碰头彩。及至出场后,观众看到阔别舞台15个春秋的这位艺坛明星,听到她嗓音依然嘹亮甜美,看到她扮相依然典雅俊俏,一个个都从内心为她感到高兴。千余位观众为了表达对她的欢迎之情,几乎她每使一个花腔、每做一个表情动作都能获得一次喝彩,一场戏获得的掌声竟多达数十次之多!这种盛情是雷英出台前不曾预料到的,她为此激动得双手微颤,嗓音发涩,心跳如同擂鼓,进入剧情许久还缓不过劲来。乡亲们给予的厚爱让她感觉无以为报,她在心里说:在外千般好,不如乡贤亲啊!
京剧流派主要是指演员的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并且这种风格特点得到师承和传播。一个剧种中出现不同的流派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多种流派的形成是艺术昌盛的反映。
没有详细注明的都比较早,虽然有自己的流派,但是很多都被后人加工发展了。不赘述了,懒得打字了。楼主不用知道那么详细了。
须生:谭派-谭鑫培;定军山、战太平
汪派-汪桂芬;
孙派-孙菊仙;
汪派-汪笑侬;
王派-王鸿寿;
刘派-刘鸿声;
余派-余叔岩;摘缨会、搜孤救孤、沙桥饯别、盗宗卷、法场换子
言派-言菊朋;让徐州、卧龙吊孝、上天台、白蟒台
高派-高庆奎;逍遥津、哭秦庭、豫让桥、赠绨袍、史可法、苏秦张仪、浔阳楼、应天球
马派-马连良;借东风、打渔杀家、串龙珠、胭脂宝褶、审头刺汤、打严嵩、淮河营、苏武牧羊、白蟒台、清官册、清风亭
麒派-周信芳;追韩信、斩经堂、描容上路、扫松下书、徐策跑城、乌龙院、义责王魁、文天祥·就义、四进士
新谭派-谭富英;空城计、击鼓骂曹、将相和、定军山、战太平
杨派-杨宝森;失空斩、击鼓骂曹、汾河湾、伍子胥、洪洋洞
奚派-奚啸伯;击鼓骂曹、宝莲灯、清官册、苏武牧羊、白帝城、法门寺
唐派-唐韵笙 绝龙岭、驱车战将、好鹤失政、闹朝击犬、未央宫斩韩信、古城会、刀劈三关
小生:程派-程继先;《群英会》、《临江会》、《回荆州》、《黄鹤楼》《群英会》、《临江会》、《黄鹤楼》
《借赵云》《八大锤》的双枪和《岳家庄》《蔡家庄》、《雄州关》、《探庄》、《状元谱》、《弓砚缘》、《连升店》、《奇双会》、《九龙山》、《八大锤》、《雅观楼》
姜派-姜妙香;《悦来店》《梅玉配》《乾坤福寿镜》《马上缘》、《虹霓官》《雄州关》,《雅观楼》,《雁门关》、《钗头凤》、《香罗带》、《杜十娘》、《玉堂春》、《得意缘》、《婚姻魔障》、《红楼二尤》、《晴雯》、《霍小玉》、《红娘》
俞派-俞振飞;《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荆钗记》、《太白醉酒》、《墙头马上》、《千忠戮》等;京剧有《群英会》、《奇双会》、《玉堂春》、《春秋配》、《断桥》、《打侄上坟》、《鸿鸾禧》、《辕门射戟》、《红拂传》、《春闺梦》
叶派-叶盛兰 《辕门射戟》《白门楼》 《叫关》《狮子楼》《吕布》、《罗成》《战濮阳》、《翠屏山》、《狮子楼》、《双合印》《周仁献嫂》、《柳荫记》、《白蛇传》、《桃花扇》、《西厢记》
武生:李派-李春来;俞派-俞菊笙;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
旦角:陈派-陈德霖;
王派-王瑶卿;虹霓关、棋盘山、樊江关、芦花河、穆柯寨、枪挑穆天王、天门阵、珍珠烈火旗。
梅派-梅兰芳;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生死恨、奇双会、凤还巢、三娘教子、苏三起解、天女散花
程派-程砚秋;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
荀派-荀慧生;鱼藻宫、红娘、花田八错、钗头凤、杜十娘、金玉奴、香罗带、勘玉钏、红楼二尤
尚派-尚小云::双阳公主、梁红玉、乾坤福寿镜、玉虎坠、金水桥、汉明妃。
筱派-筱翠花;翠屏山、坐楼杀惜、活捉张三郎、红梅阁、阴阳河、战宛城、大劈棺、荷珠配、一匹布、马思远开茶馆
黄派-黄桂秋 别宫、祭江、祭塔、苏三起解、春秋配、蝴蝶媒
花旦(青衣):张派-张君秋 状元媒、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刘兰芝、西厢记、诗文会、楚宫恨、彩楼记、怜香伴、春秋配、女起解·玉堂春、珍妃、秋瑾
老旦:龚派-龚云甫; 《行路训子》《断太后》、《打龙袍》钓金龟、徐母骂曹
李派-李多奎;望儿楼、滑油山、太君辞朝、钓金龟、哭灵、遇皇后、打龙袍、岳母刺字。
孙派-孙甫亭 《春秋配》、《生死恨》、《朱痕记》
净角:何派-何桂山;
金派-金秀山;
裘派-裘桂仙;铡判官》、《断密涧》、《草桥关》、《御果园》、《白良关》、《刺王僚》、《打龙袍》、《二进宫》
金派-金少山;《锁五龙》,《断密涧》
郝派-郝寿臣;《黄金台》、《法门寺》
侯派-侯喜瑞;《群英会》,《丁甲山》,《连环套》,《红拂传》
裘派-裘盛戎 铡判官、姚期、赤桑镇、五台山、铡包勉、刺王僚。
丑角:
王派-王长林;
萧派-萧长华;《铁弓缘》;《变羊计》;《小上坟》
傅派-傅小山;
叶派-叶盛章 祥梅寺、打瓜园、铜网阵、徐良出世、巧连环、佛手橘、九龙杯、酒丐
1 昆曲歌舞《九州迎春》(陈俊杰、李洁、罗长德)
2 京剧《冯谖客孟尝》(于魁智)
3 河北梆子《宝莲灯》(彭蕙蘅)
4 少儿京剧《击鼓骂曹》(胡晓楠、王文端)
5 京剧《张门桃李》
《西厢记》、《刘兰芝》(王蓉蓉、赵秀君)
6 昆曲《单刀会》(侯少奎、董红钢)
7 京剧《桃花村》(耿巧云)
8 京剧《恶虎村》(赵永伟)
9 黄梅戏《王昭君》(韩再芬)
10 京剧《岳母刺字》(赵葆秀、李明、李海青)
11 川剧《金子》(沈铁梅、赵勇)
12 豫剧《美女涅盘记》(王红丽)
13 拉场戏《红月娥做梦》(闫学晶)
14 粤剧《宝玉成婚》(丁凡)
15 高甲戏《金龙戏珠》福建安溪高甲戏剧团
16 少儿豫剧《智取威虎山》河南临颍南街村希望戏曲学校
17 蒲剧《孟姜女》(武俊英)
18 京剧《铜锤错位》(邓沐玮、孟广禄、康万生)
19 广东汉剧《柳如是》(李仙花)
20 越剧《一枝梅》(萧雅、董美华)
21 昆曲《牡丹亭·惊梦》(杨春霞)
22 黄梅戏《牛郎织女》(周源源)
23 《戏迷招亲·绝技荟萃》(朱世慧、金不换、韩俊丽、张建平、丁力)
24 京剧《雁荡山》(路岩等)
25 京剧《大登殿》(李尤婉云)
26 粤剧《范蠡觅西施》(唐宝莲)
27 京剧《一战成功》(唐文华)
28 客串京剧《拾玉镯》(鞠萍、郭达、李金斗)
29 上党梆子《初定中原》(吴国华、张保平)
30 京剧《梅苑芳华》
《太真外传》(王怡)
《霸王别姬》(李胜素)
《西施》(董圆圆)
《天女散花》(张晶)
31 秦腔《打柴权弟》(李晓锋)
32 京剧《花木兰》(邓敏)
33 龙江剧《花木兰》(白淑贤)
34 评剧《玉堂春》(宋丽、齐建波)
35 婺剧《昆仑儿女》(陈美兰、张建敏)
36 京剧《沙家浜》(袁慧琴、叶庆柱)
37 少儿扬剧《小小巾帼》南京空军小百灵幼儿艺术团
38 越剧《吴王悲歌》(吴凤花、陈飞)
39 京剧《程韵风流》
《英台抗婚》(李佩红)
《文姬归汉》(刘桂娟)
《春闺梦》(张火丁、宋小川)
40 京剧《西门豹》(杨赤)
41 京剧《金田风雷》(叶少兰)
42 京剧《文王访贤》(马长礼、尚长荣)
43 京豫联唱《穆桂英挂帅》(梅葆玖、马金凤)
43 京剧歌舞《腾龙颂》(杜鹏、杨燕毅、杜镇杰、陈真治)
2003年4月12日,农历癸未年三月十一日:国光剧场2003年4月12日演出
本日下午国光剧场由国光剧团演出昆曲。
《吕布试马》(张家麟)
《题画》(孙丽红饰侯方域,王莺华饰李香君)
《说亲》(陈美兰,刘稀荣)
2005年11月5日,农历乙酉年十月初四日,晚:昆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首次演出
由海峡两岸昆曲专家携手演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首次以清丽婉转的昆曲亮相逸夫舞台。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和宝岛第一名旦魏海敏领衔主演。
昆曲版《梁祝》由台湾戏曲界学术泰斗兼剧作家曾永义编剧,上海昆剧团沈斌导演,苏州大学周秦教授编腔。在戏里搭档饰演另外一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是跨行唱昆曲的台湾青年京剧演员赵扬强和陈美兰。整台演出浪漫抒情,简洁大气,从草堂结拜、学堂风光、十八相送、访祝欣奔、花园相会、逼嫁殉情,一直到哭墓化蝶,共分为七场。剧中套曲大多不常见于当时的昆曲舞台,如十八相送所用南北合套曲牌,展现了南戏北剧交融的特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007年11月23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十四日,19时30分:台南成功大学2007年11月23日演出
本日国光剧团在台南成功大学成功厅演出京剧。
《无底洞》(戴心怡,李佳麒)
《大劈棺》(朱胜丽,孙丽虹,邹慈爱,谢冠生)
《斩经堂》(唐文华,陈美兰)
2007年12月3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廿四日,晚:首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揭晓
首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苏州举行颁奖典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