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各剧种有什么不同?(举例3点,对比两个剧种)

中国戏曲各剧种有什么不同?(举例3点,对比两个剧种),第1张

对比京剧和越剧,两者语言不同:京剧是北方语系,讲的是湖广音,中州韵,越剧是吴越方言,讲的是嵊州官腔;唱腔不同:京剧以皮黄腔为主,唱腔高亢激越,越剧以尺调、弦下调、四工调等为主,唱腔委婉缠绵;化妆不同:京剧化妆比较夸张,色彩很浓,胡须用髯口挂在耳朵上,净角还要勾脸,越剧化妆比较接近自然,只比生活妆浓一些,胡子是用胶水粘上去的,比较接近真实,净角基本不勾脸,连包拯这个人物也只是偶尔会勾一下脸。

好了,我已经列举了三个不同点了。其实还可以举出一些不同来,只是打字比较辛苦哈,满足了你的要求就打住了哦。

和许多人一样,第一次听越剧是从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里听来的。想当年,一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那高亢清脆的唱腔,真的叫人有种说不出的轻快与舒畅,仿佛有一脉清泉欢笑着从心田里痛快流过。而当徐玉兰那一声撕心裂肺的“林妹妹,我来迟了,我来———迟了!”响起时,全场已经潸然泪下了。

一部戏曲影片《红楼梦》让我们结识了温柔优雅、空灵飘逸的越剧,并从此死心塌地地爱上了它。而葬花

、焚稿、问紫鹃等俱已成了最经典的越剧唱段。当后来又有了越剧**《梁祝》时,才知道,除王派徐派之外,还有纯朴真切的袁派和醇厚奔放的范派,还有“十八相送”的经典。

再往后,便看到了《柳毅传书》、《情探》、《碧玉簪》直到《五女拜寿》,这才明白原来越剧竟有如此众多的流派。虽说都是女子演的戏,都是委婉柔美、清新悠扬的调子,却也不乏弦下调的洒脱、四工调的明快,尺调的典丽脱俗更似乳燕归巢新莺出谷。对于越剧的偏爱更深了一层,于是知道了越剧十姐妹的故事,知道了越剧改革的佳话,却又被戚雅仙那稍显沙哑的悲情唱腔深深痴迷,对茅威涛、赵志刚及萧雅的尹派大感兴趣。也怪了,一个流派三位名家,各人竟又是各人的风格特色,却又全都风流倜傥,清秀儒雅,令人叫绝。

看多了越剧,知道它的剧情并不讲究跌宕起伏,大多总是才子佳人之类的老套,平淡素朴真切自然。越剧的化妆也清淡,没有京剧昆曲的浓墨重彩,它似乎更加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与情感,要那份真情至性,唯其真才能打动人。越剧的唱功在某种程度上是要大于表演的,哪一出越剧没有一两个经典唱段?原因就在于此。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经典剧目,已上演了二、三十年。在众多艺术形式演绎了诸多版本之后,小百花以她独特的视角为观众重新诠释了一次非同一般的《梁祝》。此次小百花带来的新版《梁祝》在剧情、服装配饰、舞美设计上都力求创新。在剧情方面,强化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剖析,使演出更加紧凑,且将“化蝶”铺衬设计得更加合理;在服装配饰方面、增加了扇子这一道具,让蝴蝶与扇子相结合,使两人最后的化蝶情节更具说服力;在舞美设计方面,整个舞台被打造成了一个华丽的梦,与结尾的梦幻主义更相契合,展示了一个空灵写意的舞台。并以何占豪、陈刚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贯穿始终,十分唯美。

剧情简介:

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出门求学。途中,遇到书生梁山伯,两人意趣投合,相谈甚欢,遂在草桥上以蝶为证,义结金兰。

同窗三年,兄长梁山伯对“贤弟”祝英台处处呵护有加,而祝英台则对兄长的人品、学识充满仰慕,一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激起了她对梁山伯的爱恋,但梁山伯却根本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妙龄女子。

家中来信,催祝英台速归。祝英台与梁山伯依依惜别。分手之际,祝英台假借小九妹之名为梁山伯说媒,并再三叮嘱他定要早来提亲。

书院师母将祝英台临行所托信物转交给梁山伯,梁山伯恍然大悟,兴匆匆赶往祝府求婚。但此时的祝英台早已遵从父命与马文才定亲。

刻骨相思的一对恋人楼台重逢,竟成永诀……

王玲英

王玲英女,化妆师。浙江椒江人,1966年1月26日出生。1977年考入浙江艺术学校越剧班学刀马旦,1983年毕业分配进浙江越剧团任演员。由于爱好造型艺术,后改任专职化妆。1991-1992年,进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化妆造型设计专业。

中文名:王玲英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椒江

出生日期:1966年1月26日

职业:化妆师

毕业院校:浙江艺术学校

代表作品:《孔乙己》

人物经历

1966年1月26日生于浙江椒江人。

从小,父母就让她学唱样板戏。11岁时考进浙江艺术学校学习刀马旦。

1977年考入浙江艺术学校越剧班学刀马旦,由于爱好造型艺术,后改任专职化妆。

1983年毕业被分配进浙江越剧团。

如果不出意外,她将成为一名优秀的越剧演员。

然而,就在1985年,同事兼同学的毛戈平开始从事化妆。王玲英也跟着学。结果,她发现自己对为别人“贴花黄、理红妆”的工作更感兴趣。

那时候,中国人对化妆的认知度尚低。“不像现在的女性这么重视保养和外表的修饰。”王玲英回想起最初学习化妆的情形,“只能通过看片子,比如《射雕英雄传》,还有那个时候很流行的影视剧的粘纸,来揣摩和学习港台那边的化妆经验。”

1991—1992年,进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化妆造型设计专业。

1993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完化妆造型设计专业后,她回到杭州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这一做就到了今天。

主要作品

由她参加造型的戏有课本剧《孔乙己》、《项链》、历史剧《乾嘉巨案》、《柳玉娘》(获省戏剧节化妆造型奖)等,现代剧《明月何时圆》、《十字路口》、《巧凤》(获文华部“文华奖”)、与《金凤与银燕》(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还曾担任越剧电视剧《汉武之恋》、《一鸟九命》、《天之骄女》、《仇大姑娘》、《宫墙柳》、《朱皇帝巧访记》等以及40集的《贺兰雪》、30集的《汉宫飞燕》、50集的《太平天国》等大型电视连续剧的化妆设计。已有专著《明星化妆》、《365天美容》、《春夏秋冬美容》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一、越剧的产生  在中国戏曲版图上,越剧的历史并不长,但越剧却有两个“奶娘”,一个是昆曲,一个是话剧。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明代中后期以来诸腔杂陈,昆曲在声腔表演上不断精致化,形成了完善的演艺体系和表演规范。话剧则是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文化产物,以新颖思想和时代气息导引潮流。越剧从昆曲身上提升了表演的品味,得到气质升华;而从话剧身上,学到了诸多现代的气息。对于20世纪发展壮大的越剧来说,因其对时代精神和审美时尚的敏锐把握,走出了与昆曲、京剧迥异的发展之路。

20世纪的中国,处在传统与现代的分裂中,文艺也发生着惊人的变化。戏曲在五四时期受到激烈抨击,而由新剧脱胎而出的话剧尚未获得普遍认同。自乾嘉以来方兴未艾的地方戏运动,使以方言为特征的小剧种遍地开花。这些小剧种,历史负担轻,竞争压力大,一旦赋予崭新的审美诉求,就可能获得异样的生机。越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从一个浙江农村的小声腔蜕变为上海十里洋场的新剧种。

昆曲是明代士大夫阶层按照其审美品位和欣赏习惯打造的戏曲样式,昆曲呈现了古典文化的精神和理想。在精细雅致的表演和声腔外表下,渗透着传统文人审美的丝丝缕缕。在现代社会,昆曲的流行只能是以其特有的古典气息和雅致色彩满足现代人对古典艺术的想象。因此,昆曲很难撕裂其文质彬彬的古典特质而加入现代意识和现代手段,更难以演出现代戏。

在越剧之前,京剧已经从昆曲身上获取了至关重要的艺术养料。在清代乾隆以后的“花雅争胜”年代,京剧的胜出是近代精神的胜利。这种胜利体现在审美主体的位移,传统的以士阶层为审美主体让位于市井阶层和农村百姓。虽然中国戏曲从元明开始就有相对通俗浅显的戏曲样式和声腔,如南戏以及弋阳腔、青阳腔等,但昆山腔成为剧坛领袖后,剧本文学大多为其服务,普通百姓很难从中领会妙趣,弋阳、青阳的改调歌之是不得已的妥协办法。京剧使用成熟的板腔体,使得原来只有具备相当文化修养才能参与戏曲创作的局面大为改观。以“雅俗共赏”为立足点,京剧取代昆曲成为剧坛领军,这可以作为近代剧种脱离古典趣味的标志。

越剧作为1906年浙江嵊县田头小唱发展而来的剧种,其变革的动因与上海这座大城市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男班艺人几进上海,在中西文化杂糅、眼界开阔的中国最大都市,屡次失败。另一方面,越剧“髦儿班”的出现,无意中改变了越剧的命运。在孤岛时期的上海,文化相对封闭,艺术市场反而空前火爆,众多避难的浙江商客,为家乡戏的发展添油加火。“女子越剧”拥有了一定市场份额后,需要寻求自身的艺术定位。此时,昆曲已然没落,京剧如日中天,但在大上海,包括话剧、好莱坞**、马戏在内的频繁演出给了艺术家们相互切磋技艺的可能。越剧艺人出于女性心理的细腻委婉,没有如淮剧、豫剧等向京剧学习程式性表演,反而把目光对准更接近于现实生活的表演样式――话剧。

越剧是在姚水娟、袁雪芬等艺人手中逐渐开始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扮相”的。1938年姚水娟开始革新,像话剧那样增设专门的编剧,这是传统戏曲行业所未有。袁雪芬则把革新深入到越剧整体。“她(袁雪芬)从话剧和好莱坞**中学习了表演技巧,倡导了正规的表演制度,规范具体到了如何画眼圈。她的改革形成了当时越剧的时髦,舞台姐妹们纷纷跟进,越剧于是成为彻底突破传统地方戏范畴的第一个剧种。”[1]这种表演制度包括演出规范(与循规蹈矩的程式性表演大相径庭)、编剧制度、舞美制度等。这些变革使越剧更为完善,越过了传统戏曲的演出模式,且洋溢着崭新的现代意蕴。

在时代气息与地域文化的碰撞中,越剧成为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和现代意识的戏曲,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与其他戏曲相比,越剧对现代感的追求更为内在和自觉。

二、越剧的审美特征

戏曲本来擅长于表达个体私情,在昆曲里小儿女情态占有核心位置。明末以降,中国常处于乱世,追求精神蕴藉,雅致文静的心态被打破,尤其是20世纪以来,战争与变革成为时代主流,在整个民族大变革、大撼动的热血时代,个体私情被时代情绪的熔炉陶冶融化,一己的审美服从于整个时代高度亢奋的集体诉求。这种精神反映到文艺中,闲情雅致、风花雪月的个体感悟、细腻情怀,往往让位于热烈奔放的大众狂欢戏剧。许多剧种,例如京剧、梆子,大多钟情于帝王将相、保家卫国的历史演义,在大开大阖、慷慨激昂的意态中对接时代情绪。而越剧则满足了人们对风花雪月、细腻情怀的愿望。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寻找到自身定位的越剧,似乎正是弥补了纷乱时世个体心灵的精神空缺。30年代确立的女子越剧形态,以男女爱情为剧目主体,以小儿女情态为剧种的风格呈现。女子戏剧的细腻美妙、儿女情态的缠绵委婉,单一性的风格诉求,同时也造就了剧种美学主体的纯粹与独特性。”[2]

女子越剧的演出特征,使其可以更专注于个体情感的表达。在越剧中虽然少不了惯常的民间伦理教育,也有一些热血爱国的剧目,但其主体还是才子佳人戏。“公子落难、花园赠金”的剧目虽然老套,但通过细腻委婉的渲染强化,逐渐赋予越剧特有的温暖情怀。而各种爱情故事的不断演绎深化,使越剧始终以小生花旦为主体,充斥舞台上下的,大多是随爱情悲欢离合产生的喜怒哀乐。其实,才子佳人的爱情只是一种表象,更重要的是由此呈现的私人情感慰藉。女子越剧演出主体的女性化,使得这种软弱、敏感,竟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与张扬,虽然这样的表达可以不是主流,却整合补充了文艺精神的多样性。这种特色一直延续至1960年代之后。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反抗封建礼教表层下真正打动人心的是相爱男女生离死别的悲怨伤痛;作为经常为外国元首演出的《打金枝》是新婚夫妻的吵嘴斗气;更不用说《红楼梦》是具备时代精神新版才子佳人的极致。相比同时期大量剧种转向编演现代戏或革命题材历史剧,越剧本体的不适宜性反而使其在努力同步时代之时还保留着残存的私人情怀。“文革”后《红楼梦》一经解禁,百姓对这种情感正常需求在压制太久情况下爆炸性反弹,导致了**的万人空巷和深远影响。成型后的越剧在舞美、化妆、服饰上都显得更为讲究,这也是以女性为主体演员所形成的审美优势。这能使我们清楚意识到为什么文革以后视觉疲劳的中国人为一部越剧**《红楼梦》趋之若鹜,《红楼梦》创下的观众数量、播放次数至今难以超越。

作为越剧的审美特征,最重要的是女性审美主体的建立。这一点在中国的文艺中间,至今可称独特。也许越剧从“男班”变为“女班”是一种偶然,但绍兴文戏最后能够落足大上海并成就大剧种,却是观众的选择。女子越剧的出现,符合了当时大批女性观众涌入剧场。在传统中国,男性是社会的主体,在文艺中,也是审美的创造和接受主体,女性只是附属。上海是中国最早叫板封建思维的新型城市,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得风气之先。大量女性纺织工人、家庭妇女和女大学生成为越剧的坚实观众群体。处于审美附属地位的女性以她们的理想赋予了越剧崭新的主体意志和审美范式。可以说,正是女性演员和女性观众,这种新型的关系共同塑造了现代越剧的艺术形态。

越剧的主角总是小生和花旦,其中小生还常为剧种顶梁柱,这在全国大剧种中并不多见。女性在越剧中塑造理想的男性,他/她们往往温文儒雅、深情真挚、生死不渝,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双珠凤》中的梁山伯、文必正;他/她们形象俊朗清秀,能够呵护女性,如《盘妻索妻》、《玉蜻蜓》中梁玉书、申贵升。越剧舞台上的男性也常犯错误,但他/她们往往像《碧玉簪》、《是我错》中的男主人公,明白真相后百般求情,甚至要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妻子原谅,不像京剧《武家坡》、《汾河湾》中的薛平贵、薛仁贵,辜负妻子,另有新欢,仍旧调戏妻子,或以荣华富贵利诱妻子跪地求封。当然,和现实生活一样,越剧中的女性也随时会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和悲惨的人际关系,她们也用惯常的民间伦理去解释这一切,但过程中的凄苦无奈在一唱三叹中宣泄得淋漓尽致。

越剧的声腔温柔缱绻,充分符合了女性观众的审美所需。其中,以尹桂芳派影响最为突出,尽管在建国后曾被某些干部批为“靡靡之音”,但通过唱腔塑造了许多温文尔雅、情深意长的男子形象。声音造型与人物性格相为表里,极大地满足女性对男性设计的需要,每到尹派一句温柔起板“娘子啊”,台下必然会掌声雷动,这是女性观众对理想男性的深度契合。其他如徐玉兰派小生的刚劲洒脱、范瑞娟派小生的宽厚痴情等,都极具类型色彩。越剧观众在符合她们理想的戏剧中看到了欣慰的景象,观众和演员一起创造了柔情似水、缠绵温情的剧场效果。虽然一开始,这也超出了正统文化能够接纳的范围:“台上台下充分共鸣,据说当时这些看戏的女观众不仅与台上受不公平待遇的女主角共同哭泣,而且看戏姿态大胆,画报上不时有讽刺女工们边看戏边把脚跷在凳子上的讽刺漫画。”[3]

实际上,近代兴起的许多地方戏带有对正统礼教的叛逆意味,特别是对女性的厚爱和对爱情婚姻自主的礼赞,更成了这些地方戏剧传播现代理念的体现。只不过,能够如此以女性立场去表达情感、创造美感,越剧还是标新立异的。和昆曲一样,越剧一样以“才子佳人”为创作母题,因为审美主体的移位,二者的内涵有了时代性的质变:“昆曲的核心是‘才子眼中的佳人’,到了越剧,变成为‘佳人眼中的才子’,所谓越剧的现代性,正是这么一种时代性的差异,让传统以来被主流意识忽略的女性,有了审美主导的可能。”[4]

女性对于美和时尚的追求总是敏锐的,在大都市培育长大的越剧也以对时尚的追逐为审美特征。许多演员在服装、化妆上展开竞争,“小旦小生曾出现以服装样式、花纹、色彩比新比多,相互炫耀的现象。有的在戏中换十多套服装。”[5]从姚水娟的改良、袁雪芬的改革开始,越剧的舞美、服装都有了专门设计人员,这在戏曲界也算开新河。许多男性编剧和舞美设计给越剧舞美无限新意,后来成为舞美大家的苏石风认为他们的设计之所以如此大胆,是因为“当时越剧的**妹们舍得在这些方面投入、下工本。”[6]

形式上的时尚带给越剧吸引人的视觉享受,而对进步文化的靠近,则使越剧的时尚保留着清新健康色彩,并不因紧追时尚而珠光宝气、艳俗杂糅。从袁雪芬演出《情天恨》、《祥林嫂》等剧目开始,这位致力于改革的名演员就对越剧从香粉堆中升华起到了积极的意义,对庸俗事物的深恶痛绝,对美好情愫的衷心向往,使得这位原本不懂政治的艺术家无意契合了时代发展的积极意味,这也带动了越剧界整体的发展朝向。田汉、鲁迅夫人等一批新型文化人的关注,使得越剧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积淀了文化况味,这种况味构成了越剧自身独特的审美气质。

三、越剧的危机与挑战

20世纪的中国戏曲在乡土蓬勃兴盛后,总是要走入周边城市锤炼孵化,在城市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壮大自己。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市民文化加速崛起,海外生活方式的辐射,都使上海具备了更开放的城市气质。尽管战乱频仍,商业气息依旧浓厚,进步思想也在主导着许多青年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经历“甲午海战”失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大城市,寻找现代性已经是某种共识。从器物的层面,现代性是更洋派的生活,更时尚的物质和审美;从精神层面,现代性是个体的解放,妇女的自由,国家的开放。越剧身上具备的现代性无疑是浅显、简单的,但却在中国本土戏剧上最早具备了现代性的出发点。

事实上,与越剧同时进入上海滩的,还有黄梅戏、淮剧、扬剧、甬剧等附近诸多剧种,但城市激烈竞争使得其中一些剧种放慢了发展脚步,黄梅戏后来撤回了安徽,尽管在解放后因为**的流行,黄梅戏取得了辉煌成就,却因为起步晚,随后遭遇政治风暴,时至今日,黄梅戏发展明显后劲不足,人才匮乏。另外一个沿海大剧种粤剧,其对时尚的敏锐程度绝不比越剧差,各种流行元素甚至时髦音乐和谐地融入到粤剧身上。但是,粤剧缺乏提升文化品味的自觉性,而且其时的广州、香港文化也不能与上海分庭抗礼。解放后,时尚洒脱的粤剧以“艳俗”的气质受到批评,于是一度洗尽铅华,和国内大多朴素乡土的剧种一样,演出《关汉卿》、《山村风云》来跟上潮流。越剧则给尚处于奋斗时代的中国提供了上下基本认可的情感慰藉和清新审美,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曾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外交武器,作为表达某种国家文化宽容度的象征。虽然,包括广受欢迎的尹桂芳(尹派),因其声腔被批评为“靡靡之音”而难以在上海立足,迁往福建,但一直到1960年,国家投资拍摄的越剧**《红楼梦》,还是在美术、服饰上尽力满足越剧的精致和美丽。

越剧**《红楼梦》在文革后复映引发了持续的热潮,越剧迎来了又一个市场繁荣时机,然而,戏剧在众多新兴文艺冲击下很快陷入低谷,特别是电视传媒的兴起,极大改变了中国观众娱乐方式,许多戏曲剧种面临着市场不振,逐渐边缘化的局面。身在都市前沿的越剧难以独善其身。随着这种状况加剧,越剧保持原有艺术水准都有些困难,何况进入新的时尚审美中。在世俗观众眼中,越剧成为怀旧艺术,新观众的缺失,必然会带来剧种的老化。随之而来,人才流失、创造力下降、意识停滞,都与几十年前充满朝气充满创造力和自信心的状况迥然有别。一个现象可以说明时代的变化,袁雪芬、尹桂芳、傅全香等人在解放前创造了流派,解放后,上海越剧院明星云集,年轻的王文娟、吕瑞英、金彩凤等自然而然地继续创造着新流派。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流派不可再得,新剧目也难以打开局面。因此,越剧改革的****袁雪芬在近十年来多次表态:“越剧已经一无所有”、“越剧的创新精神已被别的剧种吸收了,许多剧种迅速发展着,越剧自己已一无所有。”[7]这种“一无所有”的忧虑,无疑与这些新媒体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

危机也伴随着机遇,新的境况会给参与者重新洗牌的机会。许多地方戏至少在剧目创新和时代气息上走在越剧前面,川剧的睿智,梨园戏的古朴,豫剧的乡土,在许多新创作品中得到提纯和放大,连在上海向来朴素低调的淮剧,也通过《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等新剧目实现质的飞跃,打出“都市新戏曲” 口号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戏剧在人文精神上的深度挖掘,在历史探究上的厚重表现,都使得戏剧具备了更深沉的人性关怀。而此时越剧却停步不前,很难再显现出当年那种更易沟通时尚的美学优势。

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文化升温,越剧的探索也变得更为积极。一方面,在固有的审美范式中拓展延伸,用才子佳人和清新唯美的手段演绎更为接近现代心灵的剧目,这方面上海越剧奋起直追,《梅龙镇》、《家》、《玉卿嫂》既受到传统观众喜爱,又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现代审美意趣。另一方面,越剧在寻求审美范式之外的新可能,用超乎想象的突破来寻求进入现代审美的途径。1990年代以来浙江越剧以浙江省小百花为代表逐渐创造出新的越剧审美范式,小百花的茅威涛俨然成了越剧新一代的代表人物。浙江小百花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陆游与唐琬》、《西厢记》、《红丝错》等剧目呈现出新的审美意味,将女子越剧的清新唯美放大到极致,而茅威涛的出色表现,也使向来以女小生为审美想象的越剧,将“佳人眼中的才子”做了淋漓尽致的注解,这是符合越剧主体观众审美趣味的满足。被现实困境耽搁的越剧现代意味,被新的****接过并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随后,浙江小百花的《寒情》、以及杭州、绍兴、诸暨、温州各越剧团的《流花溪》、《马龙将军》、《西施断缆》、《荆钗记》等新剧目呈现出越剧试探现代阐释的多元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接续了越剧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创新上的不断探索。

浙江的茅威涛和上海的赵志刚两位演员可称典型。茅威涛从《寒情》开始的叛逆到《孔乙己》发挥到极致。《寒情》模仿日本戏剧的样式,过多的哲理思辨导致了戏剧的冷清和人物塑造的失败,但《孔乙己》却以惊人的张力,用越剧的方式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孔乙己离“佳人眼中的才子”距离甚远,但拓展了越剧形象的多元性。赵志刚敢于尝试,将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搬演上台,最近距离地将越剧形象与现实人物相叩合;《赵氏孤儿》则用狂飙激涌般的悲剧在舞台上肆意张扬,与越剧温婉细腻的情感体现大相径庭。除此之外,越剧《蝴蝶梦》轻灵诡异,华美时尚;《木兰别传》风格无厘头,怪诞搞笑;《春琴传》日本味道,有别一般越剧。这些探索,带给越剧新鲜血液,在戏曲中保持不断创新的勇气。

不过,这些创新有时也让人疑虑。比如对越剧本体的突破是否值得喝彩。越剧向来擅长于才子佳人的感情戏,习惯于细腻委婉的情感流露。而在许多的新剧目中,把主人公置换为宫廷斗争的王公大臣,把爱情主题更换为血腥愤怒的复仇,这样就改变了越剧原先的审美特色,导致审美的变异。如何既保持艺术特色又能适时创新,这对于已过百年的越剧来说,的确是个巨大的挑战。

注释:

[1]王恺:《越剧百年时尚化与人性慰藉:怎一个情字了当》,《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7月13日,第33页。

[2]颜全毅:《越剧审美主体的独到性》,《中国戏剧》,2009年第9期。

[3]同上,第33页。

[4]颜全毅:《越剧审美主体的独到性》,《中国戏剧》,2006年第9期。

[5]应志良:《中国越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01页。

[6]王恺:《越剧百年时尚化与人性慰藉:怎一个情字了得》,《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7月13日,第44页

[7]颜全毅:《袁雪芬的焦虑:越剧已一无所有》,《戏剧**报》1999年11月15日,第5版。

颜全毅: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

摄影:叶子

栏目策划、责任编辑:张慧瑜

戏曲**《三笑》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越剧、一个是黄梅戏

**简介:唐伯虎在苏州一寺院内邂逅华太师府艳婢秋香,惊为天人。虎尾随不舍,状甚疯麻,香三笑留情。虎为亲近佳人伪装穷人,改名康宣,混入太师府当书童,才华深受太师赏识,赐名华安。香早慕虎名,虎向香表露身份,香不信,更戏弄虎。

虎无计可施,幸得好友祝枝山授以妙计。虎谎称山有意聘他作西宾,允他选一婢女为妻。太师为挽留虎,准他在众婢女中选妻。虎得偿所愿,娶得美人,夜潜出相府,与香远走苏州。

幕后制作

该片将美丽的湖光景色、江南戏曲中的杂腔小调(如:紫竹调、茉莉花、银钮丝、吟诗调、知心客、道情调、山歌调、吴江歌等各种曲牌)和充满喜剧色彩的唱词、念白交织一起,使影片高潮迭起,笑声不断,让观众在视觉、听觉上得到美的享受。

向群影片中饰演唐伯虎,表演出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向群扮相儒雅俊朗,表演细腻准确,潇洒自如,极富神韵。各种心绪,都被向群刻画得丝丝入扣、入木三分,举手投足帅美飘逸,将“才子的风流”诠释得淋漓尽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3913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随机推荐

  • 身体乳液哪个牌子好用

    精华露和精华液是我们常见的美容护肤产品,它们都是一种高浓度的保养品,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深层滋养肌肤。虽然两者名称相似,但其实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从质地上来看,精华露通常是半透明的液体状质地,较为清爽易吸收;而精华液则比较浓稠,

    2024-04-15
    27500
  • 化妆品公司有哪几家

    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前十名有:兰蔻、雅诗兰黛、迪奥、资生堂、倩碧、海蓝之谜、SK2、香奈儿、赫莲娜、伊丽莎白雅顿。一、兰蔻兰蔻1935年诞生于法国,是由Armand Petitjean(阿曼达·珀蒂让)创办的品牌。作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化妆品品牌

    2024-04-15
    24800
  • 妮维雅美白凝露好用吗

    好。1、妮维雅凝水活采凝露质地比较轻,容易被皮肤吸收,而且非常温和,很适合22岁年龄的肤质。2、这款产品的主要功能是补水,如果是干性的皮肤,又是在秋冬季节,这个凝露用起来会感觉有点干,所以需要搭配使用面霜或者乳液使用,在春夏季节用好。  1

    2024-04-15
    22600
  • 妮维雅男士护肤系列怎么样呢?妮维雅的男士洗面奶怎么样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像妮维雅这样的品牌呢?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什么是妮维雅男士护肤系列,妮维雅男士洗面奶怎么样? 跟着小编一探究竟。  妮维雅男士护肤系列怎么样?  自首款专为男士设计的护肤产品于德国上市开始,90年来,妮维雅男

    2024-04-15
    12100
  • 精华肌底液和精华液有什么区别

    精华肌底液和精华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肌底液,一般情况下都是用来肌肤打底产品来使用,涂抹之后可以迅速地帮助毛孔尽快的舒张,有利于后续护肤产品的使用,精华液,一般情况下都是针对某一个肌肤问题所专门去使用的,比如有美白的精华

    2024-04-15
    17500
  • 妮维雅山茶花面膜怎么用

    1、首先进行卸妆,卸妆要彻底,避免有残留堵塞毛孔,让肌肤变得粗糙,加重油脂分泌。2、其次敷面膜。在肌肤表面均匀涂抹薄薄的一层山茶花晚安面膜,避开眼周,静置两分钟,画圈按摩肌肤,充分释放山茶花精华。3、最后不需要清洗,可以直接入睡。我粉水和白

    2024-04-15
    9100
  • SK-II嫩肤清莹露怎么样?SK-II 嫩肤清莹露好用吗?

    SK-II神仙水的英文名:FACIAL TREATMENT ESSENCE。字面很好理解,面部修护精华露。SK-II的神仙水中文这边叫:护肤精华露。顾名思义,也就是调整皮肤的一款高机能精华水。SK-II嫩肤清莹露怎么样?SK-II 嫩肤清莹

    2024-04-15
    15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