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失业,浙江一越剧演员在直播间再就业,在直播间的她是怎么赚钱的?

因疫情失业,浙江一越剧演员在直播间再就业,在直播间的她是怎么赚钱的?,第1张

因为疫情而失业,浙江一个越剧演员在直播间里面再就业,在直播间当中这个演员靠观众们的打赏来赚钱。其实如今靠直播赚钱的人有很多,因为大家都开始关注直播这个新兴行业了。直播本身就是很受人关注的一个行业,所以如果大家能够用正确的心态来关注直播的话,那么直播也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赚钱途径。但是这个越剧演员并非是想要获取更高的热度,只是想要继续自己的工作,也希望自己能够在疫情期间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用直播再就业

这位越剧演员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越剧了,如果就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选择了放弃的话,那么大家都有可能会觉得非常的可惜。所以说演员才想起了用直播的方式来赚钱的相关行为,这样的行为也让大家觉得非常的认可,因为大家对于这个演员的再就业都表示非常的支持。

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而且演员在直播之前也非常的认真,像这种专业的越剧演员在表演之前都会在自己的装扮上花很大的心思,而这个演员在直播之前也并没有采取敷衍的行为,相反演员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表现的非常的专业。根据演员自己的套路,大家可以得知这个演员在直播之前会花3~4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化妆,通过这样的用心,大家就能够知道这个演员是非常专业的。

花费很大的心思

如果一个人随随便便的就想要通过直播来赚钱,而并不是特别认真的话,那么相信这个人也并不会疏忽了太高的热度,而且也不会遇到太多的观众。但是这个越剧的演员却在直播间里面花费了很大的心思,也只有这样,所以演员才能够获取更好的收获,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行为方式。

第一是因为越剧中的小生是女生扮的,比较清秀儒雅。

第二是因为越剧唱腔比较柔美,跟女生扮的小生形象相贴和,更加突出了小生谦谦君子的儒雅气息。

第三是因为越剧中的小生多以书生比较多,柔弱书生让女子来扮再是贴切不过了。扮演小生的女生都是经过挑选的,扮相不美的很难演正角的。即使唱腔好的多数都是配唱的。

她是温文尔雅的“梁山伯”;她是英雄大义的“陆文龙”;她是拔山举鼎的“楚霸王”;她是忠义智勇的“陈林”;她是高冠长剑的“屈原”;她是血气方刚的“杨宗保”;上至一代君王、枭雄,下至一介布衣、书生,每一个鲜活的形象都信手拈来,她是演员吴凤花。

吴凤花,1970年出生于绍兴东浦,1983年5月13岁的吴凤花开始了学艺,1986年进入刚成立的绍兴小白花越团,和陈飞,吴素英这一波演员,现在被称为绍兴小白花的原生一代。1987年,18岁的吴凤花,正式拜越剧范派宗师范瑞娟为师。

无论是其艺术魅力还是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群每逢演出必定亲临现场加油鼓掌的戏迷,因着她高腔大嗓的功底、英武帅气的扮相和能文能武的才华,被广大越剧戏迷称为“花帅”。甚至于很多年轻的小女孩亲切地称阿花为“老公”。

几十年来,吴凤花集众多殊荣于一身,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的获得者,白玉兰主角奖,文化部文化表演奖得主,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顶梁柱,按理说这样一个上天宠儿一般的人物,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都应该一帆风顺才对,其实不然,在事业如日中天时,遇到了所有演员,特别是戏曲演员都不希望遇到的事。

正当越剧唱的最开心的时候,演的正过瘾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脸你对油彩过敏,患上了铅汞中毒。医生对吴凤花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化妆,演员生涯要继续那么脸是不会好的,甚至会更严重。这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是何等的打击,更何况她还是个女孩子,有哪个女孩子不希望自己有一张干干净净的脸,可这一张也原本貌美如花的脸奉献给了越剧。

在某次采访中吴凤花在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说道;“我的皮肤底子不算特别好,戏曲演员大家也知道,脸上涂的油彩很厚,非常伤皮肤。我最早是脸上起红斑,现在都转成黑色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卸妆没有卸干净呢。所以现在我登台之前化妆,就得有一个很大的打底工程”。

即使脸变成这样了,她仍然没有放弃对越剧艺术的奉献与追求,既然放不下,那就好好唱。既然离不开,那就大胆搏一把。吴凤花决定只要化妆还能盖得住,不到万不得已就继续唱下去,她说“只要不影响台上的艺术效果,我还会继续唱下去”。

没错,她会继续唱下去,越剧这两个字从13岁结缘之时便已注定生生相伴。其实吴凤花老师自己也不知道几年之后,十年之后,甚至更长时间之后,这一张脸在油彩的浸染下是否还可以称之为“脸”,但为了越剧一切值得了。这种执着无悔的精神值得各行各业的人学习,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更是一股清流。

美丽或许需要完美的脸型、华丽的服饰、高超的化妆技术来呈现,但阿花的这种美丽,不需要,这种美是真的美,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大美。

吴凤花说:“我们这一代越剧演员肩负的责任很大,既承担着继承优秀的传统越剧的责任,又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的使命。所以我正努力尝试着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吸引更多人关注越剧。”近年来吴凤花秉承着“不破不立的闯劲”,创排了一系列新剧目,大受欢迎,其文武兼备、阳刚潇洒、唱腔饱满、音色亮丽的艺术特点很受观众喜欢。从忠义太监陈林到爱国诗人屈原,每一个鲜活的形象,都是阿花不断探索进步的见证。

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一生一世仅专一门专业,舞台上的光鲜亮丽,其背后承受的艰辛和心。酸,只有自己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经典名句也是吴凤花艰辛探求的艺术道路上的真实写照。愿阿花的艺术道路越走越远。

陶慧敏生于1966年,人到中年但也是风韵犹存,而且她还是一位国家一级演员。她还出演过《杨乃武与小白菜》、《观世音传奇》等等经典影视作品 ,获得过的大大小小的奖项更是数不过来。

一直是电视剧屏幕前的美女,即使已经50+的年纪,也看起来要比同龄人要年轻很多,气质更是绝佳。在热播大剧《人民的名义》中,因为角色需要,化妆化老了十岁,也让不少观众吐槽了一番。不过 ,演技还是在线的。

陶慧敏转行影视演员之前是一名越剧演员,后因出演《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小白菜”一角 ,开始被广大电视剧前的观众熟知,知名度也逐渐打开了,在娱乐圈中站稳了脚跟。

事业的成功是挡不住的高调,但婚姻确实非常的低调。

陶慧敏的第一任丈夫是一名教师,名为商庆敏。两人结婚后 还生下一个女儿,而丈夫对陶慧敏也是十分的体贴,而陶慧敏在婚姻期间也并没有传出什么绯闻。本以为会陪伴一生的婚姻,因为长年的聚少离多,婚姻也出现了裂痕,这段婚姻最终以离婚收场。

在陶慧敏大火的时候,前夫商庆敏患上了一种比较难治愈的病,最终因病去世。陶慧敏在前夫去世之后,保持单身生活,也让外界猜测是为前夫守寡。但是后来,陶慧敏在自己的影迷会上澄清这是不实的传言。

陶慧敏与前夫离婚后的十年都保持单身,直到遇见了王设忠,开始了第二段婚姻。王设忠是也是一位教师 不过是舞蹈老师,教过的学生都大有来头,像周迅、李林等等都是他的学生。

陶慧敏与王设忠二人婚姻生活也是非常的幸福,待女儿也是极好,一家人和乐融融过着幸福的日子。

  一、越剧的产生  在中国戏曲版图上,越剧的历史并不长,但越剧却有两个“奶娘”,一个是昆曲,一个是话剧。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明代中后期以来诸腔杂陈,昆曲在声腔表演上不断精致化,形成了完善的演艺体系和表演规范。话剧则是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文化产物,以新颖思想和时代气息导引潮流。越剧从昆曲身上提升了表演的品味,得到气质升华;而从话剧身上,学到了诸多现代的气息。对于20世纪发展壮大的越剧来说,因其对时代精神和审美时尚的敏锐把握,走出了与昆曲、京剧迥异的发展之路。

20世纪的中国,处在传统与现代的分裂中,文艺也发生着惊人的变化。戏曲在五四时期受到激烈抨击,而由新剧脱胎而出的话剧尚未获得普遍认同。自乾嘉以来方兴未艾的地方戏运动,使以方言为特征的小剧种遍地开花。这些小剧种,历史负担轻,竞争压力大,一旦赋予崭新的审美诉求,就可能获得异样的生机。越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从一个浙江农村的小声腔蜕变为上海十里洋场的新剧种。

昆曲是明代士大夫阶层按照其审美品位和欣赏习惯打造的戏曲样式,昆曲呈现了古典文化的精神和理想。在精细雅致的表演和声腔外表下,渗透着传统文人审美的丝丝缕缕。在现代社会,昆曲的流行只能是以其特有的古典气息和雅致色彩满足现代人对古典艺术的想象。因此,昆曲很难撕裂其文质彬彬的古典特质而加入现代意识和现代手段,更难以演出现代戏。

在越剧之前,京剧已经从昆曲身上获取了至关重要的艺术养料。在清代乾隆以后的“花雅争胜”年代,京剧的胜出是近代精神的胜利。这种胜利体现在审美主体的位移,传统的以士阶层为审美主体让位于市井阶层和农村百姓。虽然中国戏曲从元明开始就有相对通俗浅显的戏曲样式和声腔,如南戏以及弋阳腔、青阳腔等,但昆山腔成为剧坛领袖后,剧本文学大多为其服务,普通百姓很难从中领会妙趣,弋阳、青阳的改调歌之是不得已的妥协办法。京剧使用成熟的板腔体,使得原来只有具备相当文化修养才能参与戏曲创作的局面大为改观。以“雅俗共赏”为立足点,京剧取代昆曲成为剧坛领军,这可以作为近代剧种脱离古典趣味的标志。

越剧作为1906年浙江嵊县田头小唱发展而来的剧种,其变革的动因与上海这座大城市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男班艺人几进上海,在中西文化杂糅、眼界开阔的中国最大都市,屡次失败。另一方面,越剧“髦儿班”的出现,无意中改变了越剧的命运。在孤岛时期的上海,文化相对封闭,艺术市场反而空前火爆,众多避难的浙江商客,为家乡戏的发展添油加火。“女子越剧”拥有了一定市场份额后,需要寻求自身的艺术定位。此时,昆曲已然没落,京剧如日中天,但在大上海,包括话剧、好莱坞**、马戏在内的频繁演出给了艺术家们相互切磋技艺的可能。越剧艺人出于女性心理的细腻委婉,没有如淮剧、豫剧等向京剧学习程式性表演,反而把目光对准更接近于现实生活的表演样式――话剧。

越剧是在姚水娟、袁雪芬等艺人手中逐渐开始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扮相”的。1938年姚水娟开始革新,像话剧那样增设专门的编剧,这是传统戏曲行业所未有。袁雪芬则把革新深入到越剧整体。“她(袁雪芬)从话剧和好莱坞**中学习了表演技巧,倡导了正规的表演制度,规范具体到了如何画眼圈。她的改革形成了当时越剧的时髦,舞台姐妹们纷纷跟进,越剧于是成为彻底突破传统地方戏范畴的第一个剧种。”[1]这种表演制度包括演出规范(与循规蹈矩的程式性表演大相径庭)、编剧制度、舞美制度等。这些变革使越剧更为完善,越过了传统戏曲的演出模式,且洋溢着崭新的现代意蕴。

在时代气息与地域文化的碰撞中,越剧成为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和现代意识的戏曲,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与其他戏曲相比,越剧对现代感的追求更为内在和自觉。

二、越剧的审美特征

戏曲本来擅长于表达个体私情,在昆曲里小儿女情态占有核心位置。明末以降,中国常处于乱世,追求精神蕴藉,雅致文静的心态被打破,尤其是20世纪以来,战争与变革成为时代主流,在整个民族大变革、大撼动的热血时代,个体私情被时代情绪的熔炉陶冶融化,一己的审美服从于整个时代高度亢奋的集体诉求。这种精神反映到文艺中,闲情雅致、风花雪月的个体感悟、细腻情怀,往往让位于热烈奔放的大众狂欢戏剧。许多剧种,例如京剧、梆子,大多钟情于帝王将相、保家卫国的历史演义,在大开大阖、慷慨激昂的意态中对接时代情绪。而越剧则满足了人们对风花雪月、细腻情怀的愿望。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寻找到自身定位的越剧,似乎正是弥补了纷乱时世个体心灵的精神空缺。30年代确立的女子越剧形态,以男女爱情为剧目主体,以小儿女情态为剧种的风格呈现。女子戏剧的细腻美妙、儿女情态的缠绵委婉,单一性的风格诉求,同时也造就了剧种美学主体的纯粹与独特性。”[2]

女子越剧的演出特征,使其可以更专注于个体情感的表达。在越剧中虽然少不了惯常的民间伦理教育,也有一些热血爱国的剧目,但其主体还是才子佳人戏。“公子落难、花园赠金”的剧目虽然老套,但通过细腻委婉的渲染强化,逐渐赋予越剧特有的温暖情怀。而各种爱情故事的不断演绎深化,使越剧始终以小生花旦为主体,充斥舞台上下的,大多是随爱情悲欢离合产生的喜怒哀乐。其实,才子佳人的爱情只是一种表象,更重要的是由此呈现的私人情感慰藉。女子越剧演出主体的女性化,使得这种软弱、敏感,竟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与张扬,虽然这样的表达可以不是主流,却整合补充了文艺精神的多样性。这种特色一直延续至1960年代之后。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反抗封建礼教表层下真正打动人心的是相爱男女生离死别的悲怨伤痛;作为经常为外国元首演出的《打金枝》是新婚夫妻的吵嘴斗气;更不用说《红楼梦》是具备时代精神新版才子佳人的极致。相比同时期大量剧种转向编演现代戏或革命题材历史剧,越剧本体的不适宜性反而使其在努力同步时代之时还保留着残存的私人情怀。“文革”后《红楼梦》一经解禁,百姓对这种情感正常需求在压制太久情况下爆炸性反弹,导致了**的万人空巷和深远影响。成型后的越剧在舞美、化妆、服饰上都显得更为讲究,这也是以女性为主体演员所形成的审美优势。这能使我们清楚意识到为什么文革以后视觉疲劳的中国人为一部越剧**《红楼梦》趋之若鹜,《红楼梦》创下的观众数量、播放次数至今难以超越。

作为越剧的审美特征,最重要的是女性审美主体的建立。这一点在中国的文艺中间,至今可称独特。也许越剧从“男班”变为“女班”是一种偶然,但绍兴文戏最后能够落足大上海并成就大剧种,却是观众的选择。女子越剧的出现,符合了当时大批女性观众涌入剧场。在传统中国,男性是社会的主体,在文艺中,也是审美的创造和接受主体,女性只是附属。上海是中国最早叫板封建思维的新型城市,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得风气之先。大量女性纺织工人、家庭妇女和女大学生成为越剧的坚实观众群体。处于审美附属地位的女性以她们的理想赋予了越剧崭新的主体意志和审美范式。可以说,正是女性演员和女性观众,这种新型的关系共同塑造了现代越剧的艺术形态。

越剧的主角总是小生和花旦,其中小生还常为剧种顶梁柱,这在全国大剧种中并不多见。女性在越剧中塑造理想的男性,他/她们往往温文儒雅、深情真挚、生死不渝,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双珠凤》中的梁山伯、文必正;他/她们形象俊朗清秀,能够呵护女性,如《盘妻索妻》、《玉蜻蜓》中梁玉书、申贵升。越剧舞台上的男性也常犯错误,但他/她们往往像《碧玉簪》、《是我错》中的男主人公,明白真相后百般求情,甚至要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妻子原谅,不像京剧《武家坡》、《汾河湾》中的薛平贵、薛仁贵,辜负妻子,另有新欢,仍旧调戏妻子,或以荣华富贵利诱妻子跪地求封。当然,和现实生活一样,越剧中的女性也随时会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和悲惨的人际关系,她们也用惯常的民间伦理去解释这一切,但过程中的凄苦无奈在一唱三叹中宣泄得淋漓尽致。

越剧的声腔温柔缱绻,充分符合了女性观众的审美所需。其中,以尹桂芳派影响最为突出,尽管在建国后曾被某些干部批为“靡靡之音”,但通过唱腔塑造了许多温文尔雅、情深意长的男子形象。声音造型与人物性格相为表里,极大地满足女性对男性设计的需要,每到尹派一句温柔起板“娘子啊”,台下必然会掌声雷动,这是女性观众对理想男性的深度契合。其他如徐玉兰派小生的刚劲洒脱、范瑞娟派小生的宽厚痴情等,都极具类型色彩。越剧观众在符合她们理想的戏剧中看到了欣慰的景象,观众和演员一起创造了柔情似水、缠绵温情的剧场效果。虽然一开始,这也超出了正统文化能够接纳的范围:“台上台下充分共鸣,据说当时这些看戏的女观众不仅与台上受不公平待遇的女主角共同哭泣,而且看戏姿态大胆,画报上不时有讽刺女工们边看戏边把脚跷在凳子上的讽刺漫画。”[3]

实际上,近代兴起的许多地方戏带有对正统礼教的叛逆意味,特别是对女性的厚爱和对爱情婚姻自主的礼赞,更成了这些地方戏剧传播现代理念的体现。只不过,能够如此以女性立场去表达情感、创造美感,越剧还是标新立异的。和昆曲一样,越剧一样以“才子佳人”为创作母题,因为审美主体的移位,二者的内涵有了时代性的质变:“昆曲的核心是‘才子眼中的佳人’,到了越剧,变成为‘佳人眼中的才子’,所谓越剧的现代性,正是这么一种时代性的差异,让传统以来被主流意识忽略的女性,有了审美主导的可能。”[4]

女性对于美和时尚的追求总是敏锐的,在大都市培育长大的越剧也以对时尚的追逐为审美特征。许多演员在服装、化妆上展开竞争,“小旦小生曾出现以服装样式、花纹、色彩比新比多,相互炫耀的现象。有的在戏中换十多套服装。”[5]从姚水娟的改良、袁雪芬的改革开始,越剧的舞美、服装都有了专门设计人员,这在戏曲界也算开新河。许多男性编剧和舞美设计给越剧舞美无限新意,后来成为舞美大家的苏石风认为他们的设计之所以如此大胆,是因为“当时越剧的**妹们舍得在这些方面投入、下工本。”[6]

形式上的时尚带给越剧吸引人的视觉享受,而对进步文化的靠近,则使越剧的时尚保留着清新健康色彩,并不因紧追时尚而珠光宝气、艳俗杂糅。从袁雪芬演出《情天恨》、《祥林嫂》等剧目开始,这位致力于改革的名演员就对越剧从香粉堆中升华起到了积极的意义,对庸俗事物的深恶痛绝,对美好情愫的衷心向往,使得这位原本不懂政治的艺术家无意契合了时代发展的积极意味,这也带动了越剧界整体的发展朝向。田汉、鲁迅夫人等一批新型文化人的关注,使得越剧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积淀了文化况味,这种况味构成了越剧自身独特的审美气质。

三、越剧的危机与挑战

20世纪的中国戏曲在乡土蓬勃兴盛后,总是要走入周边城市锤炼孵化,在城市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壮大自己。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市民文化加速崛起,海外生活方式的辐射,都使上海具备了更开放的城市气质。尽管战乱频仍,商业气息依旧浓厚,进步思想也在主导着许多青年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经历“甲午海战”失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大城市,寻找现代性已经是某种共识。从器物的层面,现代性是更洋派的生活,更时尚的物质和审美;从精神层面,现代性是个体的解放,妇女的自由,国家的开放。越剧身上具备的现代性无疑是浅显、简单的,但却在中国本土戏剧上最早具备了现代性的出发点。

事实上,与越剧同时进入上海滩的,还有黄梅戏、淮剧、扬剧、甬剧等附近诸多剧种,但城市激烈竞争使得其中一些剧种放慢了发展脚步,黄梅戏后来撤回了安徽,尽管在解放后因为**的流行,黄梅戏取得了辉煌成就,却因为起步晚,随后遭遇政治风暴,时至今日,黄梅戏发展明显后劲不足,人才匮乏。另外一个沿海大剧种粤剧,其对时尚的敏锐程度绝不比越剧差,各种流行元素甚至时髦音乐和谐地融入到粤剧身上。但是,粤剧缺乏提升文化品味的自觉性,而且其时的广州、香港文化也不能与上海分庭抗礼。解放后,时尚洒脱的粤剧以“艳俗”的气质受到批评,于是一度洗尽铅华,和国内大多朴素乡土的剧种一样,演出《关汉卿》、《山村风云》来跟上潮流。越剧则给尚处于奋斗时代的中国提供了上下基本认可的情感慰藉和清新审美,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曾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外交武器,作为表达某种国家文化宽容度的象征。虽然,包括广受欢迎的尹桂芳(尹派),因其声腔被批评为“靡靡之音”而难以在上海立足,迁往福建,但一直到1960年,国家投资拍摄的越剧**《红楼梦》,还是在美术、服饰上尽力满足越剧的精致和美丽。

越剧**《红楼梦》在文革后复映引发了持续的热潮,越剧迎来了又一个市场繁荣时机,然而,戏剧在众多新兴文艺冲击下很快陷入低谷,特别是电视传媒的兴起,极大改变了中国观众娱乐方式,许多戏曲剧种面临着市场不振,逐渐边缘化的局面。身在都市前沿的越剧难以独善其身。随着这种状况加剧,越剧保持原有艺术水准都有些困难,何况进入新的时尚审美中。在世俗观众眼中,越剧成为怀旧艺术,新观众的缺失,必然会带来剧种的老化。随之而来,人才流失、创造力下降、意识停滞,都与几十年前充满朝气充满创造力和自信心的状况迥然有别。一个现象可以说明时代的变化,袁雪芬、尹桂芳、傅全香等人在解放前创造了流派,解放后,上海越剧院明星云集,年轻的王文娟、吕瑞英、金彩凤等自然而然地继续创造着新流派。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流派不可再得,新剧目也难以打开局面。因此,越剧改革的****袁雪芬在近十年来多次表态:“越剧已经一无所有”、“越剧的创新精神已被别的剧种吸收了,许多剧种迅速发展着,越剧自己已一无所有。”[7]这种“一无所有”的忧虑,无疑与这些新媒体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

危机也伴随着机遇,新的境况会给参与者重新洗牌的机会。许多地方戏至少在剧目创新和时代气息上走在越剧前面,川剧的睿智,梨园戏的古朴,豫剧的乡土,在许多新创作品中得到提纯和放大,连在上海向来朴素低调的淮剧,也通过《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等新剧目实现质的飞跃,打出“都市新戏曲” 口号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戏剧在人文精神上的深度挖掘,在历史探究上的厚重表现,都使得戏剧具备了更深沉的人性关怀。而此时越剧却停步不前,很难再显现出当年那种更易沟通时尚的美学优势。

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文化升温,越剧的探索也变得更为积极。一方面,在固有的审美范式中拓展延伸,用才子佳人和清新唯美的手段演绎更为接近现代心灵的剧目,这方面上海越剧奋起直追,《梅龙镇》、《家》、《玉卿嫂》既受到传统观众喜爱,又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现代审美意趣。另一方面,越剧在寻求审美范式之外的新可能,用超乎想象的突破来寻求进入现代审美的途径。1990年代以来浙江越剧以浙江省小百花为代表逐渐创造出新的越剧审美范式,小百花的茅威涛俨然成了越剧新一代的代表人物。浙江小百花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陆游与唐琬》、《西厢记》、《红丝错》等剧目呈现出新的审美意味,将女子越剧的清新唯美放大到极致,而茅威涛的出色表现,也使向来以女小生为审美想象的越剧,将“佳人眼中的才子”做了淋漓尽致的注解,这是符合越剧主体观众审美趣味的满足。被现实困境耽搁的越剧现代意味,被新的****接过并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随后,浙江小百花的《寒情》、以及杭州、绍兴、诸暨、温州各越剧团的《流花溪》、《马龙将军》、《西施断缆》、《荆钗记》等新剧目呈现出越剧试探现代阐释的多元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接续了越剧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创新上的不断探索。

浙江的茅威涛和上海的赵志刚两位演员可称典型。茅威涛从《寒情》开始的叛逆到《孔乙己》发挥到极致。《寒情》模仿日本戏剧的样式,过多的哲理思辨导致了戏剧的冷清和人物塑造的失败,但《孔乙己》却以惊人的张力,用越剧的方式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孔乙己离“佳人眼中的才子”距离甚远,但拓展了越剧形象的多元性。赵志刚敢于尝试,将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搬演上台,最近距离地将越剧形象与现实人物相叩合;《赵氏孤儿》则用狂飙激涌般的悲剧在舞台上肆意张扬,与越剧温婉细腻的情感体现大相径庭。除此之外,越剧《蝴蝶梦》轻灵诡异,华美时尚;《木兰别传》风格无厘头,怪诞搞笑;《春琴传》日本味道,有别一般越剧。这些探索,带给越剧新鲜血液,在戏曲中保持不断创新的勇气。

不过,这些创新有时也让人疑虑。比如对越剧本体的突破是否值得喝彩。越剧向来擅长于才子佳人的感情戏,习惯于细腻委婉的情感流露。而在许多的新剧目中,把主人公置换为宫廷斗争的王公大臣,把爱情主题更换为血腥愤怒的复仇,这样就改变了越剧原先的审美特色,导致审美的变异。如何既保持艺术特色又能适时创新,这对于已过百年的越剧来说,的确是个巨大的挑战。

注释:

[1]王恺:《越剧百年时尚化与人性慰藉:怎一个情字了当》,《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7月13日,第33页。

[2]颜全毅:《越剧审美主体的独到性》,《中国戏剧》,2009年第9期。

[3]同上,第33页。

[4]颜全毅:《越剧审美主体的独到性》,《中国戏剧》,2006年第9期。

[5]应志良:《中国越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01页。

[6]王恺:《越剧百年时尚化与人性慰藉:怎一个情字了得》,《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7月13日,第44页

[7]颜全毅:《袁雪芬的焦虑:越剧已一无所有》,《戏剧**报》1999年11月15日,第5版。

颜全毅: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

摄影:叶子

栏目策划、责任编辑:张慧瑜

  越剧盛行于江浙地区,所以,

  曲调上,有江南清新、宛转、悠扬、柔和的特点。

  服装上,越剧相比京剧、粤剧等其他戏剧,服装更清丽简介,更加展现出演员自然的一面。

  化妆上,越剧妆容清淡,没有那么浮华。

  总而言之,越剧是以清雅为主,有独特的江南韵味。

  下面是一些资料~~~

  越剧,又名绍兴戏,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

  越剧的艺术特色: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4988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7
下一篇2023-09-27

随机推荐

  • 问下苏秘精华露怎样?这个什么时候用最好?具体如何啊?

    你问的是使用顺序还是时间呢?精华一般是用在水之后的,乳之前。时间的话,最好早晚都要用哦,尤其晚上用吸收会更好。先用柔肤水清洁肌肤,打开毛孔,用的时候仔细顺着肌肤纹理慢慢按摩,轻轻拍打,最后再用乳液和面霜锁水。第二天早起,能感觉到自己脸摸起来

    2024-04-15
    57700
  • 妮维雅洁面慕斯好用吗 零皂基的洗面奶

    妮维雅新推出的这个洁面慕斯一上市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和追捧,连女星张钧甯都为他站台,这是一款0皂基,纯氨基酸配方的洗面奶,对皮肤无刺激,很温和。敏感肌和痘痘肌以及孕妈妈们都可以放心的使用哦。妮维雅洁面慕斯好用吗一、0皂基,氨基酸配方

    2024-04-15
    51100
  • 妮维雅美白身体乳需要避光吗

    需要。根据查询妮维雅官网得知,妮维雅身体乳中的成分会因为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失去活性,影响保湿效果和质量,所以需要避光存储,正确存储方式是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妮维雅(NIVEA)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所有的大型全球护肤品与身

    2024-04-15
    60800
  • 户外防晒霜哪个牌子好

    在不同的环境和活动中,适合的防晒指数不同,经常在户外就应该用防晒指数高的防晒产品。市面上防晒产品那么多,哪些牌子的是专门适合户外的呢户外防晒霜防晒效果比较好的有哪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苏菲娜白蕾丝防晒乳防晒指数:SPF50,PA++

    2024-04-15
    48000
  • 科颜氏鸢尾花焕采精华露和科颜氏高保湿精华爽肤水哪个好

    科颜氏鸢尾花焕采精华露和科颜氏高保湿精华爽肤水,哪个更好呢?作为一个化妆品爱好者,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见解。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款产品的特点和功效。科颜氏鸢尾花焕采精华露是一款赋活亮采精华液,富含鸢尾花根和薰衣等植物提取物,能够淡化肌肤

    2024-04-15
    50800
  • 后的套盒哪个系列的最好?有什么区别吗?

    在韩妆界摸爬滚打多年,whoo的套盒也了解了不少。Whoo的套盒有很多系列,以天气丹,拱辰享,津率享三个系列为主推,在韩妆界是有很高的口碑的。下面我就来跟说说,这三个系列的区别在哪吧。1、天气丹天气丹这个系列的套盒主推的是修复肌肤,平衡脸部

    2024-04-15
    40100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

    妮维雅和欧莱雅各有优势,具体比较如下:1 品牌与公司背景:欧莱雅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美妆品行业领导者,旗下拥有多个国际知名品牌。而妮维雅公司是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所有的大型全球护肤品与身体护理品品牌。2 产品种类与功效:妮维雅只有基本的保湿功效,

    2024-04-15
    535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