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因
我国传统的、过分的“孝道”。婚姻不是以男女双方的感情为基础,而是以父母的好恶、别人的言论为基础---“父母之名,媒妁之言”。无论父母的好恶是否正确,子女都必须无条件接受。
2、原文简介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问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
3、意义
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取材于东汉献帝
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省)的一桩婚姻悲剧。原为民间歌曲,可能
经过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
故事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美丽、善良、聪明
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
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
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
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
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
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
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
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
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
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这首叙事诗共340多句,1700多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
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
歌的杰作。“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
封建礼教主要存在于男女双方父母对男女的影响之中,是惨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作者无名氏。
焦、刘二人的悲剧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婚姻悲剧,其二是生命悲剧。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是焦母与刘兰芝之间的矛盾,这是平常的婆媳矛盾。
其二是焦、刘二人的生命悲剧,应该说这一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刘兄“逼”嫁,根本的诱因是焦仲卿性格中的“叛逆”。所以“逼”嫁。这种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加速了焦、刘二人的生命悲剧,然而这决不是刘兄的本意。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孔雀东南飞》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扩展资料:
诗中的矛盾冲突在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展开。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
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富贵不能*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别母一段,写出了阿母的顽固与仲卿的守约。这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特别是主角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
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是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段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
第二次冲突兰芝辞婆后,仲卿的送别,充分抒写了他们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第三次冲突兰芝拒婚一段,仲卿的怨怼,兰芝的表白,他们之间的诀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由此可见,上述两条线索,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人物命运的交代。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是个好闺女,颜值高,勤劳,聪慧,善良,陪嫁也非常多。她嫁给了焦仲卿,夫妻非常恩爱,刘兰芝与小姑子关系也亲近,等等,可是婆婆焦母不喜欢兰芝,横挑鼻子竖挑眼,左右不对付,硬是要求儿子休了兰芝。
为什么呢?这就是焦母爱“作”而已。这个老太太,独断专横,冷酷无情,见不得儿子与媳妇的相亲相爱。问其原因,就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盆子脏水泼过来。
诗里未出现焦父,想必是早死了。焦母一个人拉扯大仲卿,对儿子的控制欲很强烈。儿子娶了媳妇,卿卿我我,老太太的感觉就是失去儿子,必须和另一个女人分享儿子,她受不了。必须夺回来儿子,让兰芝难堪。焦母的心理大概是我不好,你也不能好。嫉妒心非常强烈的焦母,对一个年轻女人的甜蜜爱情极端反感。
兰芝未生育不是主要因素,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夫妻二人年龄不是太大。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兰芝也才二十出头,不能说就不生了。
至于其他方面,更是啥事没有,实质问题,就是老太太太作了,戏精,一天不闹事,心里一万个不舒服。
焦刘爱情被老太太生硬给搅黄了,夫妻生活给拆散了。封建家长制大显神通,焦仲卿不得不从母命,遣送兰芝回娘家。悲剧背后的人性原因,就是焦母的自私,嫉妒,和无事生非,不作不会死。
焦刘二人忠于爱情。兰芝已经有太守儿子求婚,场面阔绰盛大,好女人不怕没人求。在出嫁前一晚,她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呢,听说兰芝死了,绝不再活着。心知长别离,自挂东南枝。上吊了。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如此的悲剧,警示后人:不要干涉真正的爱情!
造成刘兰芝和焦仲卿悲剧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1、门第说:有的学者认为,既然焦仲卿是东汉末年时期的大家,而且又在超清当中做官,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但是刘兰芝只不过一个小乡村里面的村姑,和焦仲卿先是在社会地位方面就有着很大的悬殊。
因此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是门不当不户对的,所以焦仲卿的母亲才要极力反对两个人的婚姻,导致了两个人双双殉情的悲剧。
2、越礼说:有一部分的学者根据焦仲卿母亲所说的言语当中,推断出来了,之所以刘兰芝被焦仲卿母亲驱逐出家门,是因为刘兰芝没有礼节,言行举止过于放肆,不懂得顺从焦仲卿母亲,肆意妄为导致的。
3、守旧说:坚持守旧说这种观点的学者把刘兰芝和上邪》中的无名氏、《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和《有所思》中的女主人公比较了一下,认为刘兰芝之所以殉情,是因为她自身太过于软弱。
而这种软弱又是因为手就心理的作用,因此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个人的悲剧是反对封建社会的力量和保守的封建心理相结合的一种必然性。
4、情爱说:有一些读者根据《礼记·内则》中的一句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认为刘兰芝之所以没有收到焦仲卿母亲的喜爱。
是因为焦仲卿甚宜其妻,焦仲卿把以前自己对母亲的情感转移到了妻子身上,从而引起了焦仲卿母亲的嫉妒和不满。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庐州小吏焦仲卿娶了一位贤惠的妻子刘兰芝,刘兰芝虽不是大户出身,但也是多才多艺知书达理,自幼便习女红,善弹琴,能诵诗书。
刘兰芝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日夜辛劳,勤于家务,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焦仲卿心里很满意,二人情深义重,其乐融融,但刘兰芝入门两年始终没有生育,这在古代算上大不敬,让她的婆婆很是生气,百般刁难媳妇。
刘兰芝于是就去信给正在庐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诉说不堪忍受之苦。焦仲卿回来为妻子求情,却遭母亲斥责,并令其休妻另娶。
仲卿长跪,言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母亲大怒,仍坚持要赶刘兰芝回娘家。焦仲卿迫于孝道压力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一时。
兰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别,类似休妻,今后恐难再见,便将自己常用的香囊、妆奁等物留给焦仲卿以作纪念。
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刘兰芝婉言回绝;又数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门提亲,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愿与刘家结为百年之好,又被谢绝。
这下早惹恼了兰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难违,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一切任人安排。那边媒人回报,说刘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过后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备下金帛彩礼,人马舟车,以便早日完婚。
第二天,刘兰芝整日默默无语,只是和泪裁衣。忽听得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出门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原来,仲卿在任上闻知此变,急忙告假赶来。焦仲卿指责刘兰芝说道:我这磐石千年不移,你这蒲苇却不过一时的坚韧,就让我一个人孤独终老吧。
刘兰芝听后伤心不已,手抚焦仲卿的马鞍,一一诉说原委,我们俩人都是被逼的,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那我们就相约黄泉下相见,不要违背了今天的誓言,二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各自回家去了。
仲卿回家后对母亲说道:今天大风吹折了树木,院子里的兰花上结满了严霜;孩儿的性命犹如西山的落日,母亲今后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长叹而去。
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刘兰芝揽裙投水自尽。焦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合葬于华山旁,坟墓两边种植着松柏梧桐。
后人以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来纪念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焦仲卿
婆媳矛盾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难题。一旦处理失误,就可能伤人伤己,让人痛彻心扉。
读过《孔雀东南飞》的朋友都知道,刘兰芝、焦仲卿双双自杀的悲剧就是起源于最常见的婆媳矛盾。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刘兰芝才会愤然选择死亡吧。
焦仲卿是庐州府的小吏,位卑职低。
但在他寡母的眼睛里,她的儿子是最优秀最能干的,这世间没有几个女子配得上的。
尤其现在的媳妇刘兰芝是最为不配的。
这是很多母亲的通病,自己的孩子千好万好,别人的孩子不如草。
带着这种心态看待儿媳,当然会哪哪都看不惯、看不起,婆媳矛盾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大多数时候,焦仲卿都忙于公事,只留媳妇刘兰芝和寡母、小妹一起生活。
如果焦母是一个心疼儿子媳妇的母亲,她一定会大手一挥,让他二人在庐州府去过二人世界。
但焦母岂能让儿子与除她之外的别的女人双宿双飞,所以刘兰芝被她拘在身边,这样儿子放假就会回她的身边。
没有大家都爱着的人在家庭生活中做润滑剂,如果互相性格都比较强势,家里当然会硝烟四起。
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学诗书”,聪明能干,诗书礼仪无所不知,
琴棋书画也多有涉猎。
一切世人觉得婚姻幸福女性应该掌握的技能都掌握了,她以为自己就应该能够享有幸福的婚姻了。
可是,真正进入婚姻才发现,现实婚姻里哪有什么琴瑟和鸣、诗书应答,有的只是一地鸡毛、琐碎婆妈。
刘兰芝每天“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歇。三日断五匹”,就算这样的辛苦劳作,还天天被婆婆责骂。
在一些婆婆的眼里,媳妇就是免费的劳动力,你嫁进我家门,就是我家的人,怎能不狠狠压榨呢?
白天黑夜的织布,布钱到不了自己手头一分,天天还有人在旁边骂你是懒人,又有几个人受得了?
刘兰芝是一个性格刚烈的女子,不太能够忍气吞声。
做人婆婆的,大概都想找一个听话、勤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媳妇吧,刘兰芝的不温顺自然也成了她的错。
觉得自己儿子天下最优秀的母亲当然想要去给儿子寻找一个美貌无双、给自己寻找一个孝顺听话的好媳妇。
很多时候,婚姻就是牢笼。因为一纸婚约,不曾生你养你的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对你指手画脚,骂天骂地。你还不能反抗,无处申诉。
面对好不容易回一次家的丈夫,妻子当然要好好诉说一番内心的苦楚,义愤当头甚至脱口而出“君家妇难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当你家的媳妇太难了,你妈这么不喜欢我,干脆我们离婚算了。
其实刘兰芝也就是跟好不容易回家一趟的丈夫诉诉苦经。在这个家里,丈夫是自己
唯一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人了,只希望他能知道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能够甜言蜜语地安慰自己一番。
婚姻的破灭,婆媳矛盾只能是个引子,有多少人是因为婆婆不好就绝情到要离婚的呢?而真正的婚姻杀招是最亲近、最信赖的那个人对两人感情的背弃。
焦仲卿是个直肠子,他哪里听得出来妻子言语背后的心思。他只听到在自己离家的日子里,妻子受到了无穷委屈。
他对母亲说自己特别喜欢妻子,准备要和她白头偕老。甚至质问母亲为什么不能看在自己的面上喜欢他的妻子。
有哪个母亲能够容忍自己的儿子被别的女人勾走了心魂,即使这个女人是她的儿媳妇也不行。更何况儿子还为了这个女人和自己呛声。
儿子被人抢走的忿恨再也压不住了。你不是威胁要离婚吗,那就离婚。
于是悲剧就产生了。
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之间原本感情深厚,并无矛盾,现在因为婆媳矛盾而生生分开,当时有多决绝,事后就有多后悔。
撑着一口气的刘兰芝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雄赳赳气昂昂地踏出焦家大门,就再也忍不住了,“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女人这一辈子,一旦结婚,一边的家变成了娘的家、哥嫂的家,一边的家变成了婆的家、丈夫的家,就是没有了自己的家。
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立身之地的刘兰芝,只能回到哥哥家里,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又占房间又消耗钱粮,有几个离婚归家的女子不是或主动或被动的匆匆再嫁呢?
回家不过十几天,哥哥和娘亲就盘算着让她再嫁。不到一个月,哥哥已经“怅然心中烦”。刘兰芝没有哪一刻如此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曾经的家已经不再是自己避风的港湾了。
不忍母亲伤心,丈夫可以舍弃自己。
惧怕儿子生气,母亲可以装聋作哑。
担心惹来麻烦,兄长可以一再逼嫁。
无法遵守盟约,曾经最爱的男人还要来责备自己、讽刺自己。
刘兰芝被生生逼成了一个绝望的人,对这人世间再也没有留恋之情。
在这世界上,伤人最深的其实一直都是最深爱你的人。他们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做着最伤害你的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