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华龙粤
学习完《孔雀东南飞》后,焦母的人物形象引起了我的兴趣。
通读全文,焦母认为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没有礼节,见识短浅,十分不喜欢她,于是把她赶回娘家。但是焦仲卿却舍不得刘兰芝,最终刘兰芝因为不得不嫁给县令,于是两人相约自杀而死。
从文中,我看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因为母亲反对悲惨命运,但我也看到了焦母的无奈和悲惨。
焦母我认为她之所以不喜欢刘兰芝并把她遣回家,可能是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儿子作为她的宝贝,是如黄金般珍贵的。而且刘兰芝可能自己在生活中也有些没有礼节的小细节,引起了焦母的不适。自己在的时候,便有那么多小毛病如果以后不在了呢?于是她愈发担心,儿媳以后会不会愈加放纵。这个方面是出于焦母对儿子过分的关爱,然而最终却害了儿子。再者焦母可能一开始便对刘兰芝的家庭环境、相貌等感到不满意,因此在这种印象下,随着刘兰芝嫁到她家,这种不满越来越多,集在一起,最终爆发促使了这一悲剧。而且,刘兰芝走后,焦母一直在说服儿子娶另一位女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刘兰芝相貌、家庭背景等的不满意。焦汉卿和刘兰芝的爱情一开始便是遭到焦母反对的,这也为刘兰芝最终被遣回家做铺垫。
儿子和儿媳因为自己的原因自杀,而本来希望可以靠儿子养老的焦母也最终落得无人陪伴的下场。焦母的本意是替儿子找到一个好伴侣,可因为自己的过度苛刻以及个人偏见,最终却害了大家。
如何看待焦母的形象?我认为凡事都有两面,焦母不仅仅可恶,带有封建观念,但同时也是十分可怜的。正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孔雀东南飞正文之前有序言,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可以确定,这事是真实发生的。
关于私奔,首先看大环境背景,中国封建时期,除了秦汉唐等少数历史时期,对于男女关系比较开放,大部分时候都是非常封建保守的,甚至有些地方,私奔被抓住是会直接被私刑处死的。
其次在看两个故事的不同,孔雀东南飞是真实事件,而还珠格格里面蒙丹和含香私奔的故事,乃是作者杜撰(目前暂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蒙丹和含香的故事是真实的),所以蒙丹和含香的故事,带有作者本人的期望,有一定的虚构成分。
再看人物性格,在还珠的故事中,含香是外柔内刚的女子,蒙丹也是一个性格坚毅的汉子,从人物性格来看,他们面对困难是有反抗的勇气的。
而反观孔雀故事,前面已经有足够的铺垫,无论是焦仲卿还是兰芝,都是属于耳根子比较软,性格比较懦弱的人,他们面对外部的压迫,没有反抗的勇气。特别是焦仲卿,先是被母亲逼迫,赶走了深爱的人,然后说好了孤老终生的爱人,被家人逼迫要嫁给别人,文中有一句“生人作死别”,其实那个时候,两个人已经萌生了求死的念头。
我们再看兰芝,在封建社会,女子出嫁后被夫家退婚,一般是女子犯了大错的前提,而兰芝并没有犯下大错,却遭到退婚,她和家人都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不过因为兰芝确实优秀,所以有人不介意她的过去,愿意求婚,虽然家人能体谅兰芝的心情,但是也还是希望她能结婚,有一个好归宿。
如此三翻四次,兰芝也最终答应了嫁人。如果没有婚前焦仲卿来见一面,也许兰芝就真的改嫁,然后过完平凡的一生。结果焦仲卿来了,两人见了一面,兰芝此时的处境,外有新郎要来迎娶她,内有家人希望她嫁人,心里还藏着一个已经不可能在一起的焦仲卿,这样多重的压迫,性子柔弱的兰芝最终选择了自我毁灭。
他们生前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兰芝曾经说过:“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听闻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上吊自尽,追随兰芝去了。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遣归的原因,传统的解读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是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一些文学作品中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祝福》中的祥林嫂等等,这些形象无不打上封建礼教罪恶的烙印。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凡是描写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作品,究其根源,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封建礼教的迫害。这没有错,因为文学来源于生活,而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学,本身就是在封建制度中成长起来的,这是大背景,是深层社会原因。所以后人在研究古代文学时,都习惯性地用这个深层社会原因来概括。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文学本身的、多视角的研究,更应从作品本身交待的事理中探讨其他原因。《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遣归,自然有封建礼教的罪恶,但透过作品,我们依然能看到造成她悲剧的其他原因。
一、门户不当是刘兰芝被遣的潜在原因
在封建社会,门当户对是婚姻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否则,即便结了婚,也常常有被抛弃的危险。在《孔雀东南飞》中,门户不当是刘兰芝被遣的潜在原因。从“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可以看出,焦刘两家社会地位并不一样;从刘兰芝辞别焦母时的自述“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也可得到印证。有人认为,焦母之言是劝儿弃妇的开导之言,刘兰芝的话则是自谦。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也不能否认诗句本身表意的实指性———焦、刘两家确实门户不当,至少是不完全对当。从“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理论来看,焦、刘两家门户不当是“源于生活”的事实,但也有作者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高于生活”的焦母劝儿和刘兰芝自谦之言,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则更为确切。假如焦、刘两家确实门当户对,焦母应该明白,以“贵贱”之说开导儿子只会让儿子更加反感,她完全可以用别的话劝导儿子,因为焦仲卿是知事明理的,也是善良的,只是性格有些懦弱罢了。也有人以县令和太守派人到刘家提亲为由,说刘家家世并不比焦家差。本人以为这只是作者为了更加突出哀婉的悲剧主题,有意安排的虚构情节,是文学创作的需要,不可为据。难道县令、太守还找不到更合适的儿媳而要娶被遣归回娘家的刘兰芝吗?在封建社会这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在焦仲卿和刘兰芝成婚初焦母为何没有“严把”门户关?唯一符合情理的解释是因为刘兰芝的聪明能干、勤劳美丽、知书达理让焦母忽略了对门户更为严格的要求。但门户不当的影子随着婆媳共同生活当中的磕磕绊绊,逐渐淤积成了焦母心里的一块心病———“吾意久怀忿”,不去何快?虽然焦母认为门户不当,但当初是自己“失职”,时至今日也就不便以门户不当遣归刘兰芝,所以便强词夺理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理由要求焦仲卿遣归刘兰芝。
刘兰芝自嫁到焦家,言行举止完全符合封建道德礼数,“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辛苦。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但还是讨不到婆婆的喜欢,何也?就是焦母心中一直潜伏的门户不当的思想作祟。
二、刘兰芝未育是遭遣的根本原因
《大戴礼记·本命》中记载休妻的理由“妇有七去:不顺从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1]刘兰芝到底因何而被遣呢?焦母的回答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刘兰芝的倾诉是“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焦仲卿对妻子的评价是“女行无偏邪”,显然,焦母和刘兰芝的回答完全相反,但作为有着双重身份的焦仲卿,一边是应该孝敬的母亲,一边是相许一生的爱妻,两个亲人对他同等重要,在关系到或违背母命或休妻这样重大的选择面前,只有他的回答是客观的、可信的,说明焦母所说的“不顺从父母”的遣刘理由并
不成立。诗的开头对刘兰芝的描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这是我国古代文学普遍惯用的人物塑造手法,如《陌上桑》对罗敷形象的描写,虽然不一定是实指,但是表达的主题却是明确的,即是对主人公聪明能干、勤劳美丽、知书达理的美好形象的赞美。由此肯定,对于这样的女子,“*”、“妒”、“有恶疾”、“多言”、“盗窃”等均不
符合作者对她大肆赞誉的本意,很显然,这些罪名是作者在对她的赞美中就已排除掉的,诗中也没有一处提及到。那就是“无子”的理由最有可能了,而且全诗只字未写焦、刘有无子女;即便在刘兰芝决定回娘家,辞别焦母、丈夫、小姑时情重义长的托词中也没有提及子女,可见刘兰芝确实没有生育。在封建宗法社会里,男婚女嫁完全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未生育显然犯了封建礼制的大忌“无子罪”。但焦母何不以此为由名正言顺地遣归刘兰芝?这样做非常符合封建礼制,却要编造事实说成“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呢?那是因为刘兰芝嫁到焦家才刚刚三年(共事二三年),在时间上,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按常理,三年的夫妻生活应该有子女了,但却一直没有。是她们夫妻暂时未要?也不合情理。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她们最根本的职责,况且对于家境较好的焦家老母来说,抱孙子、传香火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作为同样知书达理的焦、刘夫妇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刘兰芝没有给焦母满意的表现。又因为刘兰芝年仅二十,年龄并未超过生育黄金期,目前未生育,并不代表以后不生育。这是大家都懂得的普通道理,焦母理应是知道的。所以,以刘兰芝不生育为由而遣之的理由难以成立,故而焦母选择了可大可小、可轻可重、没有实际标准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由遣归刘兰芝。刘兰芝婚嫁三年而不育,让焦母对自己家族的香火传承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她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秦罗敷”身上了,焦母将为了家族的利益坚决实施她的计划。面对为媳妇求情的儿子,焦母的回答是“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一个“速”字,一个“慎”字,道出了焦母已迫不及待遣送刘兰芝的急切心情。“在焦母心中,兰芝的一切优点都不能弥补她未育子嗣之缺陷,因而导致了她被遣的命运。”
三、婆媳性格不合是造成矛盾不可调和的情感原因
焦母对儿媳的不满起因是门户不当,但还不至于因此狠下决心遣归刘兰芝,婆媳性格不合造成不
可调和的矛盾,更加坚定了焦母遣归刘兰芝的决心。焦母作为封建家长的代表,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尊严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自己唯一心爱的儿子也只能顺从。地位和尊严使她极尽偏执,事事都必须符合她的心意。而对于有着个人追求和思想的刘兰芝来说,同样执拗地认为,自己走得端行得正,勤劳持家,孝敬婆婆,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不甘在无理取闹的婆婆面前忍气吞声,从而加剧了婆媳之间的矛盾。从她自请遣归和向焦母辞别时的话(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中,可看出她不卑不亢的做人原则和个性,也可感受到她性格的执拗。因此,对于一个这样性格的儿媳,焦母是很难驾驭的,使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尊严受到了威胁。尽管刘兰芝在现代人的眼里几乎是完美的,但在当时的焦母眼里,这种执拗却充满了叛逆,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话就反映出刘兰芝不顺从家长的意味。焦母极力维护自己作为家长的地位和尊严,刘兰芝却在固执地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对此毫无悔改之意,两种完全对立的思想造成婆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焦母最终选择了遣归刘兰芝。诗中在矛盾最激烈的时候,焦母两次提到“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在焦母心中,好儿媳的标准是“秦罗敷”。可见刘兰芝的固执己见,成为造成婆媳间情感由不协调形成鸿沟到破裂的主要原因。作者在诗歌创作中对刘偏执的性格采取了“避实就虚”的写法,一是为了使故事情节富于矛盾,推动故事发展,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二是合乎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样写更能突出焦母的专权蛮横和刘兰芝性格方面的执拗。细读全诗,门户不当和兰芝未育两个原因虽然诗歌中没有明确交待是遣刘的原因,但是我们还是能够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找到其中的逻辑关系。焦、刘成婚初,虽然门户不当,但是由于刘兰芝的聪明能干、勤劳美丽、知书达理,焦母还是勉强认可了这门亲事;结婚以后,刘兰芝虽然完全遵循封建妇道,但是门户不当的缺憾,就像游丝一直萦绕在焦母心头。三年时光过去,刘兰芝还是一直未育,使焦母对她续香火产生了失
望。焦母和刘兰芝性格上的不合,也使焦母对刘兰芝产生了反感。于是,一切都不顺心了,矛盾的对立也再度显性化,导致焦母最终做出了“遣刘娶秦”的决定。
可以说,门户不当是刘兰芝被遣的潜在原因,而刘兰芝的未育则是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人物个
体存在的性格执拗和情感上的对立是婆媳关系难以融通的情感原因,此三者相互作用,把刘兰芝送上了遣归路。
吻得太逼真 - 张敬轩
词:陈耀川
曲:Vincent Chow
无论怎么叫 我都觉得虚伪
陪伴你那么久 你说是受罪
从前到现在当我是谁
你这花心蝴蝶
昨夜陪你醉 唱到我心碎
你竟说我和你不配
完全忘记往日为何
能与我彻夜缠绵
和你 吻吻吻吻吻
吻你吻得太逼真
让我把虚情假意
当作最真心的亲吻
怪自己来不及区分
你对我是酷爱是敷衍
我想 吻吻吻吻吻
我该怎么脱身
你却说花花世界 不必当真
多么伤人 让我爱上多情的红唇
拿什么心肠面对我的生冷
能不能想一想你让我多伤
你的爱就像完美毒药
对手断肠 你依然漂亮
不敢想曾与你渡过
多少真实的晚上
一转眼热恋后身受重伤
和你 吻吻吻吻吻
吻你吻得太逼真
让我把虚情假意
当作最真心的亲吻
怪自己来不及区分
你对我是酷爱是敷衍
我想 吻吻吻吻吻
我该怎么脱身
你却说花花世界 不必当真
多么伤人 让我爱上多情的红唇
深渊万丈你把我的爱
用尽后丢弃荒野埋葬
你犯的罪状 没人知道
用什么证明你的亲吻真的残忍
和你 吻吻吻吻吻
吻你吻得太逼真
让我把虚情假意
当作最真心的亲吻
怪自己来不及区分
你对我是酷爱是敷衍
我想 吻吻吻吻吻
我该怎么脱身
你却说花花世界 不必当真
多么伤人 让我爱上多情的红唇
和你 吻吻吻吻吻
吻你吻得太逼真
让我把虚情假意
当作最真心的亲吻
怪自己来不及区分
你对我是酷爱是敷衍
我想 吻吻吻吻吻
我该怎么脱身
你却说花花世界 不必当真
多么伤人 让我爱上多情的红唇
《孔雀东南飞》确实是我国古代一个很著名的爱情悲剧故事,其实里面的男女主人公他们两个人很相爱,可是最终他们也是走上了殉情的道路。这里面的原因是有很多的。
首先是他们所处的朝代,他们所说的是封建时代汉朝,而这个时候往往对于男女之间的交往是非常的有束缚力的。无论是自由恋爱的男女孩子,已经结为夫妻的两个人,他们终究都是抵挡不过封建社会的压迫。毕竟在当时以他们两个人小小的力量,是无法撼动封建社会这一棵大树的。所以即使他们两个人再怎么相爱,可是最终也没有好的结果。
其次是家庭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在封建时候孝道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他不孝顺自己的父母,那么他的做官之路也是到了尽头。《孔雀东南飞》男主人公的母亲他并不满意这一门亲事,甚至是男主人公的母亲,他不满意自己的儿媳妇,不能够给自己的儿子带来一个更好的前程。所以这个时候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儿子拥有更好的前程,男主人公的母亲就以孝道压迫自己的儿子休了儿媳妇;而对于女女主人公来说,因为他的娘家父亲已经去世,所以这时候他能够听从的就只有自己的哥哥。当女主人公被休回家的时候,他的哥哥马上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另一个爱慕自己妹妹的人。当然女主人公也是反抗过的,可是终究是抵挡不过封建大家族的威严,最终他也是被迫出嫁,并且在路过水源的时候跳水身亡。
最后是男女主人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因为他们所处在的时代是一个封建时期,所以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以父母为天,对于一些长辈压迫自己的事情,即使是让两个人分离。男女主人公他们也是毫无抵抗之力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