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述而篇》第17章,先恭诵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释义:《诗》,即《诗经》;《书》,即《尚书》;礼,是行持,不诵,故曰执礼。孔子平日用雅言的,如诵《诗》,读《书》,及执行礼事,都必用雅言。
1雅从何来?
雅,是正确、合乎规范的意思。 《白虎通·礼乐》:“雅者,古正也。”雅来自于古圣先王的传承。《论语骈枝》:“上古圣人正名百物,以显法象,别品类,统人情,壹道术。名定而实辨,言协而志通。”就是说我们世间的物名、分门别类、人情表达、修道之术,等等,人类的文明皆是由远古的圣人取法天道而来,人类才可以分辨认识事物,相互言语沟通。“王者就一世之所宜而斟酌损益之,以为宪法,所谓雅也。”有德有位的先王,把握基本精神,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再作适当修改,确定为宪法,这就是雅的来源。所以,雅的活水源头是古圣先王,是圣德感通天道而出现,具有非常鲜明的道和德的内涵,是人类文明的精华。雅,是那些真正有美德的君子的一种称谓。
《荀子·荣辱》:“君子安雅。”附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依循着古圣先王的道统传承,志道之士在自己身心中修炼出这样的美德。本章就举出一个雅的典范——夫子,“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朱子《集注》:“雅,常也。诗以理情性,书以道政事,礼以谨节文,皆切于日用之实,故常言之。”雅是夫子的常态,夫子是一个雅人,把先王制定的诗书礼已融入身心日用,举手投足、开口沉默,处处传递出雅,“随心所欲不逾矩”。雅言,即正言,就是把雅正确地表达。孔安国曰:“雅言,正言也。”当时各地方言读音不同,或意同而言异,或言同而声异。所以周公造《尔雅》,统一西周语言。刘氏《正义》:“昔周公著《尔雅》,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以西周王都之音为正。”《诗经》的风雅就是这样来的,王都之音最正,故以雅名;列国之音不尽正,故以风名。雅言,即是言雅,凡诵《诗经》,读《尚书》,执礼等先王典法,即如对圣颜,入大雅之堂,皆须以神圣庄严恭敬之心,字音不可有误。郑康成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也。礼不诵,故言执也。”《诗》、《书》、礼皆先王典法,只有标准的读音,才能把先王典法的正确内涵表达出来;否则,字、词读错了,当然听的人就会曲解、听歪。所以“纵遇君亲师长之名,亦不可讳。”《论语稽求篇》:“正言者,谓端其音声,审其句读,庄重而出之。与恒俗迥别,谓之庄语,亦谓之雅语。诗书固如是,即所执之礼文亦如是。”
正言包括三方面,不但音准,还要断句准确,读诵的态度庄重,这样才区别于平时非正规的用语。刘氏《正义》引《论语骈枝》:“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与乡人交流,跟读诵经典,是两个不同的语境。雅跟雅言,是两个不同的内涵。雅,代表的是与天道相应的正统、美德;雅言,则是对雅的恭敬、尊重的表达。(5:16)2本章孔夫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论语》的每一章,都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都有实实在在的下手处,完全可以照着去做。那么,学习“子所雅言”这一章,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下手处在哪里呢?这一章,我们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子所雅言”其实是一幅情景画:夫子在读《诗经》……,在读《尚书》……,在执礼……,在这些时候,夫子特别地恭敬庄重,形象高大,声音宏亮,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精准地把先王的内涵一一表达,如同尧舜禹汤现身,文武周公在世,弟子和受众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听得入神,心弦随着夫子的声音高低起伏、时紧时松,世间再没有比这个更精彩的了。高雅,是做人的理想境界,几乎人人想要,在“白富美”与“土豪金”之间,绝大多数人毫不犹豫选择前者,都想成为一个高雅的人。但高雅是果,因——造就高雅的方法,更重要。这一章夫子就告诉我们,沿着先王之道,学诗书礼乐,就能高雅。夫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夫子教人,也只是诗书礼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朱熹先生在《朱子语类》中说:“古之为儒者,只是习诗书礼乐。言‘执礼’,则乐在其中。如易则掌于太卜,春秋掌于史官,学者兼通之,不是正业。只这诗书,大而天道之精微,细而人事之曲折,无不在其中;礼则节文法度。圣人教人,亦只是许多事。”夫子教弟子“六经”,《易》、《春秋》二门作辅助,兼修;其余四门诗书礼乐,则是正课,皆是先王典法,所以夫子自言“述而不作”。“若实能‘默而识之’,则於‘《诗》、《书》、执礼’上,自见得性与天道。若不实能默识得,虽圣人便说出,也晓不得。”总之,夫子教六经,就是为了把弟子从凡夫教成圣贤。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上一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讲了六经中《易》的功效,侧重于减过止损、无悔人生的角度。这一章就紧接着讲了其余四种诗、书、礼、乐的功效,从美化人生、增长雅德的角度。此五经,皆是先王道统,唯《春秋》是夫子所著。(8:36)3作为父母,您如何着手培养一个雅言的孩子?天底下做父母的,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有女儿的家庭,都想培养出淑女,所以让孩子学琴棋书画,多学一些才艺好象就能高雅一点。这个不能说没用,但这是枝末,不是根本。因为雅从德来,离了德,雅无从生起。
所破:如果只是追求言语外表的雅,那是附庸风雅,其实并不是雅。
所立:雅的气质秉性,是从骨子里出来的,德是雅的土壤和风骨。
所破:还有很多父母让孩子背唐诗宋词,以为古就是雅,所以孩子会背了,就让孩子表演,赢得不少家长赞叹,但会背也不是雅。
所立:唐诗宋词,虽然文字很美,但真正精彩的地方,不在文字,而在意境,透过文字传递出的诗人对国家人民、对山河大地的真爱,对人情事理洞彻入微的智慧,那种由爱和智慧凝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深深地打动了人心,才能流芳百世。
喻:譬如说诗经中的名篇“关雎”,第一章大家都很熟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通常以为只是表达男女爱情,其实反映出诗中主人翁——君子和淑女的人品和德行。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后妃,君子淑女美德匹配,后妃才能助文王、兴教化。所以夫子赞叹:“《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下手处:学雅言,一定要学习经典。
雅言是传承,离了经典就没有传承。文以载道,经典皆以文言为载体,几千年来,依靠着原封不动的文言文,我们才能看到先王所传、夫子整理的典籍,所以,文言文对雅言的传承流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李炳南先生认为:“言语有地方之殊,有时代之异,诗书等五经皆先王典法,读音解义不能随时随地变迁,故读诗书,宣礼仪,皆以雅言,不用土音,务须正言其本音,音正然后义全,纵遇君亲师长之名,亦不可讳。民族之统一,文化之保存发扬,皆赖乎是。居今之世,论雅言者,必学文言,使无文言,则无雅言矣。”学雅言,一定要如对圣颜。学问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经典,是圣贤的生命相续,经典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圣贤用生命和心血铸就,所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一直温暖和照耀着后人。而读经典,就是穿越时空与圣贤见面,到圣贤的座下听法,与圣贤面对面的交流。圣如夫子,尚且以身作则,对先王留下的典法——诗书礼乐,皆恭敬尊重,以雅言读诵。故我们后人应当效学,如此方堪领纳先王所传的道统。读经班的老师教孩子的时候,都是要求学生,读经时,要洗手,桌子上要清理干净,双手捧着经书,要摆放整齐,坐姿端正,眼到、心到、口到,一开始的时候,是以手压字,逐字逐句,字字句句读清楚。学雅言,一定要学习环境。好习惯要靠培养,环境的保护相当重要,环境本身就是教育。一个人走得快,但不如一群人走得远。学校、家庭,就是孩子读诵经典的最好环境。我身边有很多家长陪着孩子一起读经,也有很多老师在自己的班上带动孩子早读课上读经,并且打卡。孩子读经、母女共读、班级共读的短视频,是人世间最美的画面。而且小孩子记忆力强,古圣先贤留传下来的七珍八宝,装进了孩子的大脑,他会一辈子受用,而且受用不尽。很多孩子虽然一开始只是记得文字,但他在生活中会慢慢地消化,对到某个情景会突然之间对号入座,当下有所领悟阐发。所以从小读诵经典,就如同在树根培植了最好、最充足的基肥,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推动和促进了小树苗的茁壮成长,最后一定长成参天大树。
反喻:听朋友说过这么一件事。参加家长会,一位妈妈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衣服穿得很漂亮,头发梳得很漂亮,反正外表都装扮得很有女孩的特征。可能小女孩某个地方没做好,妈妈说她几句,小女孩回了两个字“傻逼”,妈妈猝不及防,伤心掉泪。这么难听、下流、粗鲁的词,居然从一个应该纯真幼小的女孩嘴里冒出来,而且是说自己的妈妈,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小女孩可能也不太懂得这两个字的意思,但价值观的颠倒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现象还不是少数,很多父母不学经典,老师也不一定能教经典,孩子耳濡目染,肚子里没有雅只有俗,又何来雅言。蕅益大师说:“今人不知《诗》、《书》、《礼》,所以开口便俗。”有句话虽然难听,“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但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苏东坡有一句诗很有名,“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他的七律诗《和董传留别》中的一句。苏东坡在凤翔府任职时,与董传相识,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诗的前两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称赞董传,虽然穿着朴素的衣裳,但因为学习了诗书,内在有高雅的东西,自然一个人的气质就显得华美。
总之,有了高雅的灵魂,才有高雅的语言,雅不在事而在人,雅不在物而在心。最后,用梦秋老师经典的一段话来结尾:“试想如果前一年,我们不曾开始背经典,那今天我们依旧是脑袋空空。同样,如果今天还不开始背经,二年三年后我们依然脑袋空空。庆幸的是我们开始了,而且一直到今天!因此,一直坚持下去的我们想到5年10年后的自己,简直要欢喜得发疯。期待五年十年后的自己,乃至于额如砧板、发白如艾、背曲如弓,当时光带走我的容颜时,我一直不曾间断地学来的经典啊,却象最美的金饰,庄严我的人生!那时纵然我笑起来满脸皱纹,却依然闪现着光明智慧和慈悲,带给人间希望,也能将深度的文明传承!那时一起背经典的我们,相视一笑,万种风情!”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雅从何来?本章孔夫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作为父母,您如何着手培养一个雅言的孩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义: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或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句出自《论语》之《雍也》,阐述的是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3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广泛听取多种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4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译文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迷惑。
6颜回是贤人。吃着一碗粗茶淡饭,喝着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巷子里,人们都不能忍受(这种环境)而感到忧虑,可是颜回却不会改变志向,乐在其中
7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粗茶淡饭,喝水(而不必一定喝酒),弯曲手臂就可以枕在上面睡觉,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朴实的生活之乐)不道义,富有,地位高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9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10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安贫乐道,身在陋巷却自得其乐
一箪食,一瓢饮:艰苦的生活
人不堪其忧:人们不能忍受艰苦的生活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述而》
做人应该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名利与富贵孔子的《论语》和西方的《圣经》中对此都有精辟的论述《论语》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圣经》中则说:“用诡诈之舌求财的,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财,乃是吹来吹去的浮云”
由此看来,东西方的圣贤对于人世间名利与富贵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历史上不乏安贫乐道的高雅之士, 诗仙李白就有“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豁达与豪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生的大乐,在于拥有自己的志向和乐趣,并不需要依靠物质财富,不需要虚伪的荣耀不合理地、非法地、不择手段地窃取了财富和荣耀是非常可耻的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孔子的名言,也是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云烟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这两句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这种快乐是走在人生正途上的效应,正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于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孔子视之如天上的浮云一般,坚决不予接受因此,一个正人君子要想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首先要做到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一步摆脱虚荣的惑乱,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以苦为乐
引言
《述而》38章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主要论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等重要思想和学习态度,对儒学思想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通译
孔子说过“只做论述而不创作,相信而喜好古礼,私下觉得自己和老彭相比肩。”
学究
《述而》开篇就表明孔子学习的态度。这里“述而不作”并非是说孔子建议大家不要创造,而是告知大家礼仪和仁德是自然本有,我们不需要矫揉造作,只需要探究提炼,这样才能把仁德和礼仪很好传承。如果所有人按自己的认知设置礼仪,那不是乱套了吗?所以要信而好古。
大众认知对孔子这一段说法觉得有些保守,可实际上恰恰显示孔子的高明之处,以周公之礼为原版,探究社会自然规律和生存规律,不要谁人谁说,假如一群人就有一种说法,那么大社会就难以统一,这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布“书同文 车同轨”,大大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从另外一个角度也看,孔子这样提倡学习态度,也奠定了孔子素王的地位。
原文(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通译
孔子说:“默然而认知学识,学习不觉得厌倦,教育他人不觉得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学究
孔子再次提出学习仁德礼仪的态度,那就是不要总是怀疑,需要踏踏实实的治学精神,只有这样才会觉得学习的无穷乐趣,也就愿意开心的教育他人,这样做对于孔子来说是没有任何困难的。
这里实际上是一种信仰的探索,对于学说有了顶礼膜拜的信仰态度,就不会怀疑和迟钝,探究学习的力量就无限发挥,古今中外,但凡有建树的学者无不是在某一个领域探究的结果。唯有如此态度,学习教育就不觉得枯燥乏味,一定其乐无穷。
原文(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通译
孔子说:“仁德不修行,学习不讲究,听到仁义不能行动,不好的行为不能改进,这是我所担忧的。”
学究
所有人都要有修行的行为,这是一个通向君子的必经之路,知道而无实证等于不知道;学习古人的礼仪就要很讲究,不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这样不如不学;听到好的仁义却不去践行,不去验证好坏是非,还不如没有听到;发现自己在修行学习践行过程出现差错,却视而不见等等这些行为是孔子最担忧的地方。
这些行为在日常生活随处可见,日以为常,现在信息太发达,瞬息万变,鸡汤文泛滥成灾,要做到清净修行,实乃不易。但修为静,学为识,闻为辨,孔子早为大家树立了好榜样。
原文(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通译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婉,悠闲自在。
学究
刚才三章激烈的文字,突然转到这里静如止水,儒学也有道学般风采,可见孔子正是一个说动就动,说静就静的人物,他的那种心境广博厚重,深远悠长。但不管是动是静,孔子礼仪之为从不改变,即便幽居在家,也要衣冠楚楚,仪表一丝不苟。这种礼仪传承风范始终如一,才是真君子所为。可敬可佩!
述而不作:只传述而不创作。
出自: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只传述〔旧的文化典籍〕而不创作〔新的〕,相信而且喜爱古代的〔文化〕,我把自己比作老彭。”
学而不厌:学习永不满足。
诲人不倦: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出自: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容貌舒展安详,脸色显出和悦轻松的样子。
出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家闲居,容貌舒展安详,脸色显出和悦轻松的样子。
不愤不启: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悱不发: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一反三
出自: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用行舍藏: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就隐藏起来。
暴虎冯河:赤手空拳要和老虎搏斗,没有船要趟水过大河。形容做事鲁莽,不计后果。
死而无悔:也可作褒义词。
临事而惧:遇事小心谨慎,严肃认真。
有勇有谋
出自: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子路〔在一旁插言〕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去作战〕,那么,您要和谁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要和老虎搏斗,没有船要趟水过大河,〔这样做〕死了都不知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我要共事的人〕必须是遇事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善于筹划谋略而能争取成功的人。”
从吾所好
从我所好
出自: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财富如果是可以求得的,就是去当一名手拿皮鞭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得,我还是做我所爱好做的事。”
不知肉味:形容对某事痴迷到吃不出什么肉的滋味。
出自: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到了〔演奏〕《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什么滋味,说:“真料想不到〔虞舜时创作的〕音乐竟然达到这么迷人的地步。”
求仁得仁:追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引申为追求到自己心仪的东西。
出自:冉有曰:“夫子为卫
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曲肱而枕:弯起胳膊垫着当枕头,形容生活简陋。
乐在其中
不义富贵
于我如浮云
出自: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垫着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贵〕如同〔天上的〕浮云。”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知老之将至
出自: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向子路问到孔子,子路没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时,竟忘记吃饭;快乐时,便忘记忧愁;简直连衰老就会到来也不知道,如此而已。”王蒙说:“乐观离不开目标、事业、有为的奋斗。有为的人生充实,这是乐以忘忧的基础。忘忧的原因不在于乐不乐,而在于充实不充实,忘忧以后不是去乐,而是去发愤忘食,发愤是为了目标、事业、作为。乐是副产品,乐又是一个对人生的阳光照耀的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从之
出自: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奈我何:能把我怎么样呢?
出自: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说:“上天使我具有了这种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躬行君子:身体力行做一个君子。
出自: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子说:“在文化方面,大概我和别人差不多。至于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我还没有做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