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十七岁正月的时候,王子腾在离京二百多里的地方被药死,贾府一个月内连失两大靠山。加之贾宝玉疯癫,贾政放了江西粮道,赴任在即,贾府不得不加紧筹办贾宝玉婚事。
二月初二,贾母为了给贾宝玉冲喜,又想到金玉之说,遂与贾政议定贾宝玉、薛宝钗婚事。同时,为了蒙混贾宝玉,凤姐向贾母、王夫人献掉包计。
初四,金玉婚事意外被傻大姐泄密,林黛玉急痛攻心,十二日,贾宝玉、薛宝钗大婚 ,林黛玉泪尽而逝。
扩展资料:
林黛玉是在《红楼梦》的第三回进入贾府的,在这一回中,主要人物集体大登场,包括贾母、王夫人、贾宝玉、王熙凤、花袭人等等,读者透过黛玉的眼睛,看到了贾府的富贵气象,以及与众不同的生活排场。
这一回里,很细腻地铺陈了黛玉来到贾府的过程,以及整个过程的所见所闻,林黛玉始终是以贵客、宠儿的地位而备受礼遇,她之所以抛父进京都,是来自双方家长的主张。
以及爱与教育这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外祖母贾母心疼这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没有母亲照顾,所以坚持要接过来照料,而父亲林如海也非常赞成这样的做法,因此即使小黛玉万般不舍。
也还是含泪登船上京。至于贾母、林如海的安排,都是基于依傍教育的考虑,也就是补充母亲所给予的母爱与母教,以及手足之间互相扶持的情谊。
这都是一个人成长时最需要的要素,也是林黛玉来到北京贾府的两个目的。黛玉动身以后,走的是京杭大运河,她从扬州出发,一到达终点站北京郊区的通州,就有贾府派来的轿子等着迎接。
轿子从明朝开始就是权力地位的象征,贾府这样的安排便显示出对黛玉的重视,至于那位跟着黛玉一起上京的贾雨村,当然就没有这样的礼遇了。
当黛玉乘轿抵达贾府的时候,便依照清朝王府的规矩,从角门进荣府。事实上,王府的正门终年紧闭。
人来人往都走角门,曹雪芹也只有在第五十三回写到贾府在除夕那一天正门大开,可已看出这是很特殊的贵族阶级生活形态,不同于一般。
—林黛玉(林黛玉之死)
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林黛玉知晓宝玉将娶宝钗,这本是她数年的心病,只求速死以完此债。贾母探望,知其不好,预备后事,责备黛玉不知本分。凤姐建议宝玉娶亲之事更为重要。凤姐骗宝玉欲娶黛玉,宝玉大喜。凤姐将娶亲之事与薛姨妈商量,薛家只得答应。
此间,薛蟠被判误杀,用银子赎了。薛姨妈不将娶亲大办,只和贾家操办。王夫人将过礼的物品交与贾母审阅,贾母派人告知薛姨妈不要虚礼。黛玉之病日重一日,鸳鸯忖度贾母近日待黛玉差些,就不禀告,于是贾府众人都不过问,只有紫鹃一人。
黛玉烧了诗本子和娟帕子,紫鹃恨宝玉之心,紫鹃回潇湘馆,黛玉不好,请来李纨,李纨差紫鹃给其换衣,其间,平儿来请紫鹃,李纨使雪雁替她。娶亲时,宝玉大喜,痴病也转好,众人皆喜。宝玉揭开新娘盖头,发现是宝钗,旧病复发。贾政启程赴任,宝玉更加昏聩,连饮食也不能进了。
扩展资料主要人物简介:
1、贾宝玉——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现世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
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
2、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她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3、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并列),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宝玉的姨表姐。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
《红楼梦》里的通灵宝玉,是跟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幻的一块宝玉,由女娲补天遗漏的一块顽石幻化而成。在书里的第一回,这块玉石就已出场: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人们对美玉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洁白莹润,“鲜明莹洁”四个字似乎也符合这种印象。所以各种影视化、舞台化的文艺作品中,《红楼梦》里挂在贾宝玉脖子上的这块通灵宝玉多是白色,但实际上,
书里有不少线索,说明这块玉应该是以红色为主的,并带有彩色花纹。
(10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的通灵宝玉)
1书中第八回明确指出通灵宝玉的颜色有如五彩霞光。在书中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中,薛宝钗要求看通灵宝玉,贾宝玉就从脖子上取下这块玉递给宝钗。宝钗眼中的这块玉是怎样的呢?
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这是书里对通灵宝玉的形态描写最为具体细致的一处。这里写得很清楚,通灵宝玉大小像雀卵,这跟第一回说的大小如扇坠是一致的。质地“莹润如酥”,也跟第一回说的“鲜明莹洁”一致。而颜色呢,从“灿若明霞”“五色花纹缠护”可以看出,应该是以红色为主,有五彩花纹,这正是明亮的彩霞的颜色啊!
2书中其他描写也暗示通灵宝玉的底色应该是红色,并饰有彩纹。书里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里,宝钗建议打个络子把通灵宝玉络上,宝玉问应该配什么颜色,宝钗说:
“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为什么大红的络子会“犯色”?如果这块玉是白色的话,大红络子不是正好相配吗?如果说是犯了皇家专用颜色,那么犯的应该是**而不是红色。所以,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这块玉本身就是红色,再用红色络子去配就不合适了。
另外,书里一开始就说了,通灵宝玉是女娲补天所遗漏的石头所幻化的。在民间传说中,女娲补天用的正是五色石。那么,这块石头本身就应该是五色石,化成通灵宝玉之后,就有了“五色花纹缠护”的样子,这跟第八回的描述完全吻合。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书中的主人公,贯穿全书始末,是本书的主线。开篇就过着众星捧月的生活,作为玉字辈唯一一个嫡孙,上有贾府老太太,王夫人等宠爱着,谁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吗?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围绕书中所描写的“故事”源于哪里,众说纷纭?
比较流行与靠谱的便是《红楼梦》一书描写的是康熙朝重臣“明珠家事”,纳兰明珠在康熙朝曾经风光八面,后来因朋党之罪被康熙罢黜之后,其家财无数,家妓如云,许多人认为贾宝玉原型就是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
梁恭辰在其所著《北东园笔录四篇》中说:《红楼梦》“相传为演说故相明珠家事”;陈康祺在其《郎潜纪闻二笔》中道:“嗣闻先师徐柳泉先生云:小说《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金钗十二,皆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也。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即影西溟先生……”;张维屏在其《国朝诗人征略二编》中曰:“容若,原名成德,大学士明珠之子,世所传《红楼梦》贾宝玉,盖即其人也。”
清末四川红学家孙桐年更是从《红楼梦》中人物、事件与纳兰性德相合者,得出些许结论,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中第七名举人,恰恰是性德中康熙十五年丙辰科二甲第七名等等。
看来,自清朝开始,这“明珠家事”之说就传扬开来,而且言之凿凿,并且我们从纳兰流传下来的词中,不止一次写到“红楼”,比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比如“今宵别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比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梦半夜灯”,而且也有葬花的句子:“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这冥冥之中似乎与《红楼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说当年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抢先得到手稿的和珅将其呈献给乾隆皇帝,而乾隆皇帝在翻阅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把《红楼梦》与纳兰家联系起来,这种说法尽管尚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的影响。
原来,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同为康熙皇帝的侍卫,二人仅相差四岁,并共事了八年,交情很深。后来曹寅离开北京到南京任江宁织造,多年后纳兰性德随康熙帝下江南时还去拜访过曹寅。他们都极富文采,同是帝王的近臣,并且都与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曹家自曹寅的祖父起为满洲贵族的包衣,属帝王家臣,曹寅的生母曾是康熙的乳母,曹寅当过皇帝的侍读,曹雪芹的姐姐是礼亲王之子平郡王纳尔苏的王妃。此外,他们两家都曾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权力争斗,经历了荣辱盛衰的轮回。当纳兰性德去世10年后,曹寅与友人思念起这位好友时,曾在自己的诗作中哀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