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PE:聚乙烯。 PP:聚丙烯。 PS:聚苯乙烯。 PVC:聚氯乙烯。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NY:尼龙。 PC:聚碳酸酯。 PF:酚醛树脂。 UF:脲甲醛树脂。
塑料是以单体为原料,通过加聚或缩聚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macromolecules),其抗形变能力中等,介于纤维和橡胶之间,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树脂。树脂是指尚未和各种添加剂混合的高分子化合物。树脂这一名词最初是由动植物分泌出的脂质而得名,如松香、虫胶等。树脂约占塑料总重量的40%~100%。塑料的基本性能主要决定于树脂的本性,但添加剂也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塑料基本上是由合成树脂所组成,不含或少含添加剂,如有机玻璃等。
塑料的等级
“01”——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都是用这种材质做成的。饮料瓶不能循环使用装热水,这种材料耐热至7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溶出。
“02”——HDPE(高密度聚乙烯):
装清洁用品、沐浴产品的塑料容器、目前超市和商场中使用的塑料袋多是此种材质制成,可耐110℃高温,标明食品用的塑料袋可用来盛装食品。
“03”——PVC(聚氯乙烯):
这种材质的塑料制品易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中没有被完全聚合的单分子氯乙烯,二是增塑剂中的有害物。这两种物质在遇到高温和油脂时容易析出,有毒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容易致癌。目前,这种材料的容器已经比较少用于包装食品。如果在使用,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04”——LDPE(低密度聚乙烯):
保鲜膜、塑料膜等都是这种材质。耐热性不强,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
“05”——PP(聚丙烯):
微波炉餐盒采用这种材质制成,耐130℃高温,这是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在小心清洁后可重复使用。
“06”——PS(聚苯乙烯):
这是用于制造碗装泡面盒、发泡快餐盒的材质。又耐热又抗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中,以免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
“07”——PC及其他类:
PC是被大量使用的一种材料,尤其多用于制造奶瓶、太空杯等,因为含有双酚A而备受争议。专家指出,理论上,只要在制作PC的过程中,双酚A百分百转化成塑料结构,便表示制品完全没有双酚A,更谈不上释出。只是,若有小量双酚A没有转化成PC的塑料结构,则可能会释出而进入食物或饮品中。因此,在使用此塑料容器时要格外注意。
人类血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或是人类健康“隐形杀手”,如何才能将其排出?
一、人类血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是怎么回事?江苏南京有两个教授团队在合作研究的过程当中,从我们人体的血栓样本里面发现了微塑料和染料颗粒,这两种成分,两个教授团队普遍认为,微塑料以及染料颗粒可能和血栓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这些微塑料很可能是在我们生存的环境当中存在的,通过不断的影响,我们人类的食物,从而进入到人体当中,影响人体的健康。
二、微塑料为什么会是人类健康“隐形杀手” ?微塑料是一种全球性的污染物,而且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新型的污染物,这种污染物直径非常的小,而且很难完全的降解,微塑料存在于我们生活环境当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海洋、土壤以及一些植物的根茎当中都可能会出现,所以最终这些微塑料就会进入到我们人体当中,在人体当中微塑料也是很难完全降解的,所以最终这些微塑料就可能会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变成影响我们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三、如何才能将微塑料排出体外?微塑料进入我们人体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微塑料对于我们人体来说是一种致命性的伤害,因为微塑料在身体内不断的堆积,最终可能会致癌,除此之外,微塑料当中的增塑剂会影响我们的免疫力以及肝脏和泌尿系统的健康,所以很多人都想着能不能有一种方式把微塑料排出,我们的身体,其实微塑料一旦进入我们人体之后,是根本没有办法排出来的,因为微塑料这种物质不会和自然界当中的任何一种东西发生反应,这样一来,它就不断的在我们身体内部沉积,虽然说微塑料在经过200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就会分解。但是200年过后,微塑料对我们人体品已经不存在任何威胁了,因为我们人的寿命才仅仅只有不到100年,所以大家在平时一定要尽量少接触塑料制品,特别是在饮食方面尽量不要使用塑料制品,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微塑料进入到我们的体内。
研究发现微塑料广泛分布在海洋和陆地的各个环境介质中。在海洋环境中,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两极,从表层水体到深海沉积物,都有微塑料的检出;在陆地土壤、陆地水系和室内外空气,以及鱼类、贝类等食物中广泛分布。一般来说,微塑料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而排入水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比如化妆品里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
一些研究显示,大气中也含有微塑料,这些微塑料进入人体的方式包括通过食物、通过人们的呼吸。有研究人员称已在人体排泄物中测得多种微塑料。检测结果显示,受试志愿者的粪便内均有微塑料成分。这一消息引起全世界瞩目,“微塑料”一词进入大众的视野。然而尽管有这些实证案例,人们对于“微塑料”却知之甚少。
进入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来源有七种,其中比例最高的是衣物的纺织纤维,在衣物洗涤过程中直接脱落,进入下水入海的比例达到35%;其次是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磨损脱落的塑料,比例占到28%;环境中各类的塑料制品,包括鞋底磨损产生的塑料粉尘达到了24%。
其余还包括道路的标记材料、船舶涂料,这些不是主要的微塑料来源,而大家所熟悉和关注的这个化妆品中的塑料微珠,包括牙膏中的磨砂颗粒,占全部来源的2%。2015年年底,美国签署了《2015年无微珠水域法案》(Microbead-Free Waters Act of 2015),禁止在美国境内生产和销售刻意添加了塑料微珠的清洁类化妆品。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微塑料”,它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往往难以分辨,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
其实这种“微塑料”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那它又是怎么进入人类体内的呢?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按照常理,应该是经口进入人体的,我们食用海产品、饮用瓶装水等,可能是人体内微塑料颗粒的主要来源。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牡蛎、贻贝和鱼类等食物中,饮用水、海盐,甚至蜂蜜中都发现了微塑料。我们以海盐为例,按照全球平均食盐摄入量计算,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1006克的盐或等量替代品,那么,他每年约摄入2000个微塑料。
但是也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成危害,这是因为塑料本身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如微塑料表面可以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微塑料这个载体,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人体,影响人们的健康。
比如说我们这个纸杯,看似是纸杯,实则里面有一层PE薄膜。扔到环境中它随着老化紫外照射,有时候加机械外力作用下,变成更小的碎片。所以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塑料也好,工业中产生的各种塑料、农业应用中的塑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都有可能被老化分解为微塑料。”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潘响亮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微塑料的来源各不相同,所使用的塑料材质、塑化剂千千万万,从微塑料倒推回其原本是什么性质的塑料,有时候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科研界还无法确定微塑料究竟是不是一种污染。
所以说人类如果再不保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就会变成一片垃圾场,人类就会走向灭亡,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
据纽约大学相关研究发现,婴儿大便中微塑料含量是成年人的20倍。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多见于灰尘、食物和瓶装水中。由于婴儿喜欢在地上爬、啃咬塑料玩具以及使用塑料勺子和奶瓶,使他们更多暴露在塑料环境中。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还称,如今微塑料到处都是,它们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在我们喝的水里,它们无处不在。从我们使用的许多家用产品中,就能使微塑料进入水系统。那么人体吸入体内后又是否有伤害呢?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这一概念是2004年由英国的科研人员首次提出来的,微塑料有片状、线状或块状等很多形态,它由于体积小,所以肉眼常难以辨别。而且微塑料多见于各种海洋生物,主要是存在于鱼类的组织器官中。在2015年时,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把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
所以我们食用海产品、饮用瓶装水等,可能是人体内微塑料颗粒的主要来源。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牡蛎、贻贝和鱼类等食物中,饮用水、海盐,甚至蜂蜜中都发现了微塑料。而在我们日常呼吸中,也可以吸入微塑料,其摄入量与饮食相当。
而在2017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调查里面认为,对于啮齿动物和狗而言,直径超过150微米的微塑料是不会被吸收,会通过粪便排出。可人体摄入的微塑料和纳米级塑料颗粒90%以上不会被人体吸收,因此认为,微塑料可能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但也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成危害。这是因为塑料本身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如微塑料表面可以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微塑料这个载体,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人体,影响人们的健康。
虽然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或是危害都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在平时应该要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做好垃圾分类回收,爱护好环境, 减少因为污染而带来的危害。
微塑料定义: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亦是一种造成污染的主要载体。 与“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容易影响水生生物从而造成环境灾害,并且它在水中可以残留数千年而不消失,即便是可以生物降解的类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降解。首先,环境中已经存在大量的多氯联苯、双酚A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往往是疏水的,就是说它们不太容易溶解在水中,所以它们往往不能随着水流随意流动),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微塑料相当于成为污染物的坐骑,二者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
微塑料这一概念是在2004发表的一篇Science的文章(Lost atSea:where is all the plastic?)中首次提出。且由于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对生物产生的各种确定的以及不确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微塑料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
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而排入水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如化妆品等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
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以往塑料带来的污染问题仅限于环境方面,然而近年来国外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塑料已经出现在生物体内,最近英国科学家还在人体内发现微塑料污染。根据英国《卫报》近期的报道,科学家通过对二十多位志愿者的血液进行分析,发现有8成左右的志愿者的血液里出现了微塑料颗粒。在这之前,科学家已经证实海洋生物体内存在微塑料颗粒,而这次发现则是首次在人类体内发现微塑料颗粒,这意味着塑料污染已经从自然环境、自然生物蔓延到人类身上。研究人员进一步对血液中的微塑料颗粒进行分析,发现有一半以上属于PET塑料,大约三分之一的成分属于聚苯乙烯,四分之一的成分含有聚乙烯。
人类母乳中首次发现微塑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笔者 东邪
塑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由塑料制成的物品得到广泛应用,小到食物包装袋、饮料瓶,大到飞机、火箭等零部件。大量塑料制品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塑料污染。以往塑料带来的污染问题仅限于环境方面,然而近年来国外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塑料已经出现在生物体内,最近英国科学家还在人体内发现微塑料污染。
根据英国《卫报》近期的报道,科学家通过对二十多位志愿者的血液进行分析,发现有8成左右的志愿者的血液里出现了微塑料颗粒。在这之前,科学家已经证实海洋生物体内存在微塑料颗粒,而这次发现则是首次在人类体内发现微塑料颗粒,这意味着塑料污染已经从自然环境、自然生物蔓延到人类身上。
那么人体内的微塑料颗粒是如何被发现的?这些微塑料颗粒又是从哪来的?微塑料颗粒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人体内的微塑料颗粒是如何被发现的?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迪克·韦塔克教授是生态毒理学专家,也是参与这次研究的作者之一。韦塔克在对《卫报》的采访中表示,他们的研究征集了22名匿名志愿者的血液样本,这些志愿者都是成年人,而且都提交了健康报告,身体属于健康状态。然后研究人员对他们的血液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17位志愿者的血液里存在微塑料颗粒。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血液中的微塑料颗粒进行分析,发现有一半以上属于PET塑料,大约三分之一的成分属于聚苯乙烯,四分之一的成分含有聚乙烯。PET成分和聚苯乙烯常见于饮料瓶和食物包装袋,而聚乙烯则常见于塑料手提袋。那么这些微塑料颗粒是如何进入人体的呢?对此韦塔克表示,途径是各种各样的,但主要的途径还是饮食。
如果一个人吃了来自存在塑料污染地区的食物,那么微塑料颗粒很可能出现在其体内。但即使人类所食用的食物符合安全生产规定,也无法保证食物中不存在微塑料,因为这类物质实在太微小了。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婴儿体内也存在微塑料颗粒,它们的日常饮食基本来自母乳的喂养,因此存在母亲向孩子传播微塑料颗粒的可能性。
微塑料颗粒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
《卫报》在报道中引用了一项相关研究,该研究以小鼠为实验对象,探究微塑料颗粒对其体内健康状况的影响。在实验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微塑料颗粒会附着在红细胞的细胞膜上,堵住红细胞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大大限制了红细胞运输氧气的能力,从而导致小鼠的新陈代谢受到明显的影响。
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对怀孕的小鼠进行实验,发现其体内的微塑料颗粒会通过胎盘传播到胎儿的体内,而在小鼠产下鼠崽后,研究人员同样在鼠崽体内检测到微塑料颗粒。那么微塑料颗粒对人体会造成什么影响呢?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证明微塑料颗粒会对人体产生负面作用,然而韦塔克对此持悲观态度,他认为微塑料颗粒对人体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与其他研究人员在之前的一篇研究综述中就分析了微纳米塑料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文章指出微塑料颗粒会对人体最基本的单位——细胞下手,除了影响细胞的正常活动之外,还可能诱发细胞发生癌变。要想得到微塑料颗粒对人体的影响相关的结论,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在这方面国外不少研究团队已经在研究的路上了。
总而言之,这次是人类首次在人体血液中发现微塑料颗粒,因此这类物质对人体的影响暂时不明确,但从动物实验来看,微塑料颗粒对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可以推测微塑料颗粒对人体的影响还是存在,而且很可能是负面的。
总结
在这项研究之前,国外科学家就已经在婴儿和成人的粪便中发现微塑料颗粒,而且婴儿的微塑料颗粒含量是成人的十倍,由此可见塑料污染已经蔓延到人类身上了。作为地球生态圈的一环,人类无法在受污染的环境中独善其身,更何况这些污染是人类自身造成的。
人类母乳中首次发现微塑料相关阅读:
惊人|人体中首次发现塑!料!微!粒!地球对人类的报复已经开始……
人体中首次发现塑!料!微!粒!
地球对人类的报复已经开始……
人类粪便中首次发现塑! 料! 微! 粒!
几天前,科学家第一次在人类粪便中发现了塑料颗粒,举世震惊。
世界地理杂志
美国CNN
志愿者来自芬兰、意大利、日本、波兰、俄罗斯、英国、奥地利和荷兰8个国家。
他们所处年龄段不同,生活地域不同,饮食习惯也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在其粪便中发现了塑料颗粒。
而且塑料种类多达9种,几乎覆盖了全部塑料类型。根据这一结果,科学家保守估计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体内含有微塑料。
看到这个结果不禁涌起阵阵寒意,人类大肆使用的塑料的恶果已渐渐在自己身上呈现。
人体被塑料污染到底意味着什么?
无异于吞食慢性毒药。
有研究结果表明,塑料中含有的化学物有可能伤害甚至杀死细胞。
吞食过多塑料微粒的海洋生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细胞坏死,炎症和组织裂伤”等症状。
另外,由于微塑料体积很小,可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并能轻易穿透人体内脏器官。若肝脏中的塑料微粒积累到一定量,必将引发炎症,造成肝损伤及内分泌紊乱。
更严重的是,最细小的微粒能进入血管、淋巴,最终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
据统计,全世界每秒钟有超过200公斤,每年约1000万吨塑料被投入海洋。而这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海洋,作为无数生命的家园,如今俨然成了巨大的垃圾场。
被称为拥有最美夕阳的
菲律宾马尼拉湾
不久前以这样的景象出现在大家视野中
大量垃圾随着巨浪涌向海岸
延绵数百公里
网友在印尼潜水时拍下的一幕,
形似水母的塑料袋
密密麻麻,令人窒息……
更可怕的是,这些被丢弃在海洋中的塑料需要近500年甚至更久才能降解,而它们存在的每一秒都在威胁着其它生命。
一只抹香鲸正误吞塑料桶
这很可能导致它喉头卡住
今后无法进食,饥饿而死
长长的塑料管,深入海龟鼻孔
拔出瞬间血流如注
一只小海龟钻进了废弃的塑料躺椅
卡在里面无法动弹
最后被活生生饿死
小海豹钻进废弃网兜中无法动弹
直至死去
远离城市的海岛
大量信天翁莫名死去
它们的肚子里竟然塞满了各种垃圾
很多信天翁幼崽
还没来得及长出羽毛飞一次
就因吃了太多垃圾
它们的妈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死去
今年2月,一只巨大的鲸鱼在挪威搁浅
作为海洋霸主的它奄奄一息地躺着沙滩上
身上却没有任何伤口
直到科学家剖开了它的肚子
30多个塑料袋塞满了他的胃
这些塑料袋铺满了整个夹板
很难想象它是怀着怎样的痛苦离开
一只虎鲸宝宝来到世界
不到半小时就夭折了
鲸妈妈带着死去的孩子游了17天
将近1600多公里
尸体腐烂仍不舍离开
而孩子夭折的原因很可能是:
位于食物链顶端的虎鲸
因为误食了太多塑料
导致奶水被污染,
毒死了自己的孩子……
就在我们使用塑料制品为自己生活增添便利的同时,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发生。
据《纽约时报》估算,每年因为塑料制品失去生命的动物,至少有10亿条!
进化论的鼻祖达尔文说,人类必须服从自然,才能战胜自然。
然而几百年来,人类一直陶醉在对自然的“战胜”中,自以为无敌,却忘记了对自然的服从。
所谓天道好轮回,苍天绕过谁?
当人类对自然肆意妄为时,大自然的反抗,其实早就拉开了序幕。
那些我们随手扔掉的垃圾,已经回到了我们体内。
海面遍布的塑料垃圾令人觉得恐怖,但比起肉眼可见的它们,那些无处不在的直径小于2毫米塑料微粒才更可怖。
截止到2017年11月25日,海洋中大约有525万亿塑料,其中92%都是塑料微粒!
每天还有源源不断的塑料微粒被排入海洋。单美国每天就约有800万颗塑料微粒被排出。
这些塑料微珠藏在我们平时用的洗护用品中,还包括各种大塑料经年累月的分解。
这些塑料微粒在各种海洋生物体内不断堆积。
比利时的研究人员发现1只牡蛎就含有约90颗塑料微粒,而海鲜爱好者每年大概吞下11,000块塑料。
人们在多国海鲜市场随机取样,发现四分之一的食用鱼内脏中含有塑料垃圾。
除了这些,自来水也未能幸免。美国学者曾研究来自五大洲14个城市的150份自来水样本,发现高达83%的样本带有微塑料。
这些污染物携带的毒素,通过食物链一点点在人体中堆积。
在塑料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你我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在这场祸事中幸免遇难。
积恶成疾,我们无法预料压垮人类的最后一颗塑料将何时到来。五十年?十年?一年?或者,明天?
保护环境已经是老生常谈,但针不扎到自己身上永远不知有多疼。
现在塑胶微粒已在粪便中被发现,我们“保护”的对象不再是地球,是其他生物,而是我们人类自己。
是时候做些什么了。
比如:自备布制购物袋购物;减少外卖次数;尽量自带水杯,减少一次性杯子的使用;用玻璃制品存储食物……
要知道每少用一个塑料袋,每捡起一份垃圾,每一点细微改变都是在为我们自己续命。
正如网友所说:
地球已经45亿岁了,经历了无数次陨石撞击,五次生命大灭绝,地球可以自我调节,一片荒芜之后再次重生,再孕育新的生命,而人类或许就和恐龙一样深埋地下,成为另一种生命的能源。
看了这些忍不住想,今天小鲸鱼因为喝了毒奶死去,那这一幕某天会不会发生在人类自己身上?
黑格尔说,当人类欢呼对大自然的胜利之时,也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如果我们人类再不改变,还能走多远?
今日责编:崔龙 微信编辑:张书铭
关于作者:一读(ID:iiiread),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这里有你想看的一切,每天陪你,一路读行。授权请联系一读(ID:iiirea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