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包括血浆,血浆就是除去了血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噬酸性粒细胞…)原尿是只通过了肾小球过滤血液后形成的尿液,其中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几乎含有血浆中的所有成分(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尿素等),原尿再经过集合管和肾小管对有用物质的重吸收,最后形成含代谢废物的尿液
原尿可以说是尿的前身。在人体的两个肾脏中,各有一条静脉和一条动脉。血液随肾动脉进入肾脏,分成无数条毛细血管。
原尿中大部分水,无机盐,电解质,葡萄糖等经过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被运输回血液后剩下的液体经输尿管到膀胱排出体外是为终尿。
原尿还不是废物,是透过肾小球滤过膜尚未被重吸收的内含较多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液体,它通过肾小管进入肾的集合管。
扩展资料:
原尿还不是废物,是透过肾小球滤过膜尚未被重吸收的内含较多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液体,它通过肾小管进入肾的集合管。
葡萄糖和氨基酸在肾小管的近端小管被吸收,集合管外管壁中缠绕着一些毛细血管,这时,原尿中的其他营养物质会重新返回到血液中,这时原尿才是真真正正的废物。也许这时不应该称原尿了,它是通过尿道排出的尿。
正常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L,而实际每天排出的终尿量只有15 L左右,并且在成分上也有变化。这些变化是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具有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所造成的。
——原尿
——终尿
答案C
原尿是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形成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原尿流过肾小管,由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最终成为终尿,尿液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因此,健康人尿液与原尿相比,通常没有的成分是葡萄糖,原尿中的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了。
人体肾脏中 有 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肾盂等结构,首先:人体的代谢废物由血液运输到肾脏。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与血液相比,原尿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其他两者成分相似。
一个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L
而尿液是:肾小囊”是“肾小球”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可分而不可离,所以不能说“原尿”是在那一个里形成的。 尿液的形成机制是这样: 血液通过“肾动脉”进入肾脏,再经过“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在“有效滤过压”的推动下,血液中除了蛋白和血细胞等大分子物质以外,其它全部成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实际原尿的成分就等同于血浆)。这一过程在生理学上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囊向外移行形成“肾小管”,所以肾小囊中的原尿也流入肾小管。原尿在肾小管流动的过程中,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如水份、各种电解质、葡萄糖等等又被反渗回血液中。剩下的多余的水分,以及对身体有害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就留在肾小管中形成“终尿”。这一过程被称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里面的终尿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在膀胱里储存到一定数量以后,刺激中枢产生“尿意”,经尿道排出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便”了。
尿液主要的成分包括水分、葡萄糖、蛋白质、无机盐以及比较小的颗粒物质,其中水占大部分,约96%到97%之间,而且尿液的成分跟进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食用了大量的高蛋白食物,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就会偏高。如果进食了大量的水果、蔬菜,尿液中还会有维生素C的出现。正常尿液还会含有少量的白细胞及红细胞,但是一般都不会超过5个。如果尿液中白细胞及红细胞超过5个,往往是因为泌尿系统感染引起,是不正常的现象,需要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尿液常规分析是泌尿科很常见的检查方法,通过对尿液的分析可以判断疾病,比如尿路感染、糖尿病、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等。语音内容
尿液成分主要是指水分、葡萄糖、蛋白质、无机盐以及一些小分子颗粒物质,这些物质共同组成了尿液的主要成分,这是正常情况下的尿液成分,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尿液。实际上尿液可以分为原尿和终尿,原尿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1 拼音
zhōng niào
2 英文参考terminal urine
3 注解
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所含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电解质被管壁上皮细胞重吸收回血液。H 、NH3、K 等物质被管壁上皮细胞分泌到管腔中,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选择性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经 管排出时,其量(150毫升/日)和成分与原尿大不相同(不含葡萄糖、NaHCO3),即已形成尿,又称终尿,以示尿生成过程的完成。
肾脏是生成尿液的器官。当人们喝了汽水、茶水、汤等液体,经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再经过肾脏处理后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尿直接来源于血液。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几乎所有血浆成分,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都通过肾小球膜,滤到肾小球囊内形成原尿。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正常成人两侧肾脏的血流量每分钟约为1000~1200毫升。其中,血浆流量每分钟约为600~700毫升。这个数据表明,肾小球的滤过液不是都排出体外,其中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把肾小球的滤过液叫做“原尿”,而经过膀胱排出的尿才叫做尿或称为“终尿”。从数量上看,两侧肾脏每分钟形成的滤液约为125毫升,每天就有180升,而每分钟经肾脏最后形成的尿液约1毫升,每天约为15升,这就是说,尿量只为滤液量的1%。从质量上看,原尿的成分与血浆成分很接近,几乎相同,但与排出的终尿有显著差异。尿的生成主要经过3个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其它物质(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从肾小球滤过,而形成肾小球滤过液,即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过肾小管,99%的水分被重吸收,还有葡萄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也全部被重吸收到血液中。钠离子、氯离子、水和尿素,虽然在肾小管各段均能重吸收,但主要是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中有相当一部分物质是由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它们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产生的一些物质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
人排出的尿,其尿量和成分之所以能维持在正常状态,均与滤过、重吸收、分泌三个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加了,或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了,或肾小管的排泄与分泌功能失常了,都会直接影响到尿量或尿中成分的改变。
后肾
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其主要部分为一对发达的肾脏(kidney)。从低等种类到高等种类,根据发展程度的不同,肾脏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即前肾(pronephron),中肾(mesonephron)和后肾(metanephros)。
后肾(metanephros):
后肾是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成体的排泄器官,其位置靠近体腔的后段。外部形态因动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别。后肾的排泄小管末端只有肾小体,肾口已完全消失。各肾小管运送尿液汇入的总管道,就是后肾导管(前肾导管,中肾导管和后肾导管,通常亦泛称为输尿管)。此管是由中肾导管生出来的一对突起,向前延伸成管,各和一个后肾连接。后肾发生后,中肾和中肾导管都失去了泌尿的机能而转成生殖系统的组成部分,中肾导管完全成为输精管,遗留下来的中肾排泄小管则形成副睾等构造。
后肾是脊椎动物肾脏中最高级的类型。就哺乳类而言,它的后肾是一对常呈豆形的主要的排泄器官,滤出尿液,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而排出体外。
如果沿正中线将肾脏纵剖为两个对称的部分,然后在切面处作从外向内的观察,就可以看到三层结构;外层为皮质部,是肾小体密集的地方,中层为髓质部,是许多排泄小管汇集的地方,内层为肾盂(renal pelvis),是输尿管在肾内的膨大部分,为暂时储存尿液的地方。
肾小体中的血管球是一丛动脉微血管,接受来自肾动脉的血液,并把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的一切水溶性物质都随水滤入肾球囊中。这样的滤液称为原尿(crude urine)。原尿中几乎不含蛋白质,其它成分及含量都和血浆基本相同。当肾小球发生炎症,缺氧或中毒时,其通透性增大,原来不能滤过的物质如红血球,蛋白质等也可以大量滤出,这就出现了血尿和蛋白尿。
原尿从肾球囊流向排泄小管,先后经过近曲小管、髓襻(亨氏襻)、远曲小管,然后汇入集合管成为终尿,通过输尿管等结构而排到体外。
终尿的成分与含量和原尿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因为原尿在流经近曲小管、髓襻和远曲小管等处时,其中的某些物质(例如葡萄糖)被小管的上皮细胞重新吸收,送入周围微血管的血液中运走,而小管上皮细胞又能分泌某些物质(例如氨、钾等)加到原尿中去,因此终尿和原尿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