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标题之后,请各位先不要嘲笑我的幼稚无知,标题只是个引子。 近日,新版《红楼梦》开播,把红楼热又引向新一波高潮。群里一班姐妹议论纷纷。红楼梦是一部大书,相应的电视剧中可以拿出议论的东西也着实取之不尽:从新版红楼的“铜钱妆”、妖魅气到黛玉露大腿、元妃无姿色,从新旧版红楼的人物形象、服饰化妆的比较到情节处理、整体结构的比较,又从红楼梦的小说到红楼梦的研究。最后,有个**妹忽然问了一个令大家愕然的问题:贾宝玉爱的真是林黛玉吗?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问题,正因为问题的低级,而使被问的人一下子噎住了。 **妹很执着,说你们为什么不能来论证一下呢,你们搜索一下看看,网上有两派意见,争论很尖锐呢。 贾宝玉爱林黛玉,还需要论证?还需要进行一番刘心武式的无聊考据? 网上一搜,世界果然是一片混沌。看来看去,越看我越觉得心凉。《红楼梦》这部大书,虽然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对它崇拜得无以复加,但是,果真如鲁迅所言,不同的人看出了不同的东西,而一个令人特别心凉的事实是,有那么一大批中国人,并没有理解也并不关心《红楼梦》的精神,对《红楼梦》这中国第一部关于灵魂的大书,采取的是灵魂缺席的庸俗解读,他们所感兴趣的只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家族兴衰、个人秘史、私情艳遇以及各种实证考据。 《红楼梦》的伟大,根本在于其精神内核的划时代意义。严格地讲,《红楼梦》之前,中国文学中没有真正的“人”,而只有国家、社会、家族、王侯将相和功名利禄。自《红楼梦》开始,“人”作为具有独立价值与尊严的主体,进入文学的中心。这一“人”的发现,与西方相对照,可与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遥相呼应;在中国历史的脉络上,则是启迪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之母。不少人习惯于将《金瓶梅》与《红楼梦》相对照,并扬言《金》不亚于《红》。《金》与《红》在描摹和反映世情层面,确实有一拼,但《金》难以望《红》之项背的是,《金》只有世情没有灵魂,而《红》在世情之上,书写的中心却是灵魂,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人”的颂歌与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为空前绝后。 《红楼梦》对“人”的发现、对中国几千年王侯将相功名利禄家国天下的世俗价值观的怀疑、批判以及最终与之决裂,主要是通过宝玉和黛玉这样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从这个角度讲,不能理解、接受、热爱宝玉和黛玉这样两个中心人物的人,意味着他根本没有理解《红楼梦》之精神实质。 我们说《红楼梦》的伟大在于对“人”的发现,这个“人”不是专指“男人”,而是男人和女人的整体。在《红楼梦》之前,女人从属于男权,男人从属于政权,都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尊严,男人承受着政治等级制度的压迫,而女人除了承受这一压迫之外,还要承受男权的压迫。《红楼梦》通过贾宝玉这个形象的塑造,不但否定了几千年传统的仕途功名家国天下的男性价值观,高扬人的个体价值与自由,而且第一次高扬女性生命不依附于男性的美与独立价值。 《红楼梦》是对“人”的发现,而其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形象,则体现着“人”的觉醒。这两人中,林黛玉的天赋灵性,又使她无意之中成为贾宝玉的精神启蒙者。正是黛玉决不随流俗的那种出世的灵性,逐渐点化了贾宝玉排斥功名利禄的冥顽,使他从游离走向坚定,从混沌走向清澈。 说到这里,基本就可以表达我的意思了:在《红楼梦》中,除了林黛玉,还有谁更能理解贾宝玉呢?除了贾宝玉,还有谁更能欣赏林黛玉呢?从初次见面的心下一惊、似曾相识,到日日流连的青梅竹马、软玉温香,再到一次次的争吵、怄气、流泪、试探直至敞开心扉、引为知己,二人的爱情不断得到确证,也不断得到巩固、不断得到升华。后四十回如何处理宝黛爱情的发展与结局暂且不管,仅从前八十回来看,宝黛之爱情已经是确信无疑的事情(宝玉被笞,黛玉去探视,后宝玉赠旧帕,黛玉心领神会,题帕三绝,这一段是确证宝黛爱情的一个重要情节)。在偌大的大观园中,虽然群芳争艳,令多情的贾宝玉费心劳神,但从精神上能够与宝玉沟通、能够配得上宝玉的,唯有林黛玉一人。 有欲有情、相契相知——这才是真正的、高级的爱情,它所体现出来的两性平等和爱情中超越肉欲的灵性的成分,也是《红楼梦》超出此前中国文学的一个伟大之处。 那么现在,回到标题中的那个问题。我发现,质疑和否定贾宝玉爱林黛玉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不喜欢甚至厌恶黛玉而想法设法论证贾宝玉爱的不是她,另一种是从贾宝玉与大观园中的不少女性有暧昧关系甚至有肉体关系这个角度,得出他并不爱黛玉的结论。 第一种人,首先是根本没有看懂《红楼梦》的人,不是说他们没有看懂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就故事情节而言,也许他们已经研究得非常透了。我说他们没看懂,是说他们只看到了世俗故事的层面,而并没有领会《红楼梦》的精神实质,也或许,对于《红楼梦》表达的精神实质,他们本来就是并不认同的——或许他们的思想本来就跟贾政是一路的,对于什么“人”的个体价值与尊严,他们本来就是毫无感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解读,完全是庸俗社会学的,完全是停留于世俗功利层面的。他们说林黛玉尖酸刻薄、不会做人,但是他们不会欣赏林黛玉的真才华和真性情,不会欣赏林黛玉对流俗和恶俗绝不买账的潇洒姿态,不会欣赏林黛玉对爱情的坚贞执著,更不会欣赏林黛玉的出世思想。他们硬是将林黛玉从《红楼梦》这部关于灵魂的大书中拎出来,放到自己身处的现实功利社会,再用这个社会的功利标准来衡量,发现林黛玉在这个社会上是多么吃不开的啊,会得罪多少领导和同事啊,再说了,身体还那么弱,娶个这样的媳妇又干不了家务,还要天天花钱吃药买补品,是多么的不合算啊——得,一个在小说中体现作者思想主旨的人物形象,就这样被他们用当下现实的世俗功利标准给彻底蹂躏了。他们因此不喜欢林黛玉甚至厌恶林黛玉,因此想把他们的不喜欢和厌恶强加给贾宝玉。有人在论证贾宝玉不爱林黛玉的时候,还特意拿全国调查统计大多数男人都不喜欢林黛玉说事,这是什么样的逻辑? 拜托说话时好好运用理性思维。就算全中国的男人都厌恶林黛玉,关贾宝玉什么事?贾宝玉就是跟你们不一样的眼光,不可以吗?反过来说,贾宝玉爱林黛玉,关你们什么事?你们爱你们的女人,贾宝玉爱贾宝玉的女人,这之间有关系吗? Anyway,贾宝玉爱谁,曹雪芹说了算! 说得严重一点,不懂得欣赏林黛玉这个文学形象的人,意味着他不懂文学,也意味着他不可能真正读懂曹雪芹,不可能真正读懂《红楼梦》的精神。 第二种说法,不用再反驳了,前面已经说了,群芳满园,贾宝玉的博爱之心(广大的同情心)都想一一眷顾,但唯有黛玉才是与他站在同一高度的、身心灵同一的爱人。 最后想说明的一点是,《红楼梦》的精神实质,除了“人”的发现之外,还有一个哲学层面,有研究者将其概括为“色空”。对这一层面,我还无能力探讨,打住。继续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