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抽、老抽、食盐、鸡精、糖、蚝油、料酒、醋、鱼露、花椒等。
1、生抽
生抽是酱油的一种,是以大豆或黑豆、面粉为主要原料,人工接入种曲,经天然露晒,发酵而成的,颜色比较淡并且呈红褐色。生抽是用来做一般的烹调用的,味道较咸。生抽主要是用来调味,颜色淡,故做一般的炒菜或者凉菜的时候用得比较多。以优质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成熟后提取而成。色泽淡雅醇香,酱香浓郁,味道鲜美。
2、老抽
“抽”就是提取的意思。“生抽”是以优质的黄豆和小麦为原料,经发酵成熟后提取而成;而老抽是在生抽的基础上加入焦糖,经特殊工艺制成的浓色酱油,适合肉类增色作用,其色泽红壮乌润,味道咸甜适口,是各种浓香菜肴上色入味的理想帮手。
烹调时添加老抽一般都能起上色提鲜的作用,尤其是做红烧菜肴或者是焖煮、卤味时。做菜时,要让菜肴起到很好的上色作用,就需早点把老抽加进去,但是不能过于太早,否则会降低老抽的营养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老抽不适宜用于点蘸、凉拌类菜肴。
3、食盐
食盐是指来源不同的海盐、井盐、矿盐、湖盐、土盐等。烹饪调味,离不了盐。可用于食品调味和腌鱼肉蔬菜,食盐中镁、钙含量过多可使盐带苦味,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是一种中性的无机盐显示的味道。
4、鸡精
鸡精不是从鸡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入化学调料制成的。由于核苷酸带有鸡肉的鲜味,故称鸡精。可以用于使用味精的所有场合,适量加入菜肴、汤羹、面食中均能达到效果。鸡精中除含有谷氨酸钠外,更含有多种氨基酸。它是既能增加人们的食欲,又能提供一定营养的家常调味品。味精产品更加注重鲜味,所以味精含量较高;鸡精则着重产品来自鸡肉的自然鲜香,因而鸡肉粉的使用量较高
5、糖
甜味古称“甘”,被列为五味之一。甜味有去腥解腻的作用,能抑制原料的苦涩味,增加食品的鲜味。以甜味料为主要调味料,用各种方法烹制而成的甜味菜肴称为甜菜或甜食。
甜味调味料与烹饪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在调味中的地位也极其重要。我国各大菜系中有不少菜肴及面点的制作均要用到糖。糖有调味、增色、添香以及改善面点性质等作用。
6、蚝油
蚝油是用蚝(牡蛎)熬制而成的调味料。蚝油是广东常用的传统的鲜味调料,也是调味汁类最大宗产品之一,它以素有"海底牛奶"之称的蚝牗牡蛎牍为原料,经煮熟取汁浓缩,加辅料精制而成。蚝油味道鲜美、蚝香浓郁,黏稠适度,营养价值高,亦是配制蚝油鲜菇牛肉、蚝油青菜、蚝油粉面等传统粤菜的主要配料。
7、料酒
料酒的成分主要有黄酒、糖分、糊精、有机酸类、氨基酸、所以香味浓郁,味道醇厚,在烹制菜肴中使用广泛料酒的调味作用主要为去腥、增香。料酒可以增加食物的香味,去腥解腻,同时,它还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甚至还可以减少烹饪对蔬菜中叶绿素的破坏。
8、醋
醋是中国各大菜系中传统的调味品 。据现有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酒作为发酵剂来发酵酿制食醋,东方醋起源于中国,据有文献记载的酿醋历史至少也在三千年以上。在饮食、烹饪和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的,用于改善食物的味道并具有去腥、除膻、解腻、增香、增鲜等作用的产品。
9、鱼露
鱼露,又称鱼酱油,是一种广东,福建等地常见的调味品,能够延续至今,与其独特的风味密不可分,主要包括鲜味和咸味;是闽菜、潮州菜和东南亚料理中常用的水产调味品,是用小鱼虾为原料,经腌渍、发酵、熬炼后得到的一种味道极为鲜美的汁液,色泽呈琥珀色,味道带有咸味和鲜味。鱼露原产自福建和广东潮汕等地,由早期华侨传到越南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如今21世纪欧洲也有逐渐流行。
10、花椒
花椒的木材为典型的淡**,露于空气中颜色稍变深黄,心边材区别不明显,木质部结构密致,均匀,纵切面有绢质光泽,大材有美术工艺价值。孤植又可作防护刺篱。其果皮可作为调味料。
-调味品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一、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砂粒、土粒和胶粒)。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二、有机质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矿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一般耕地耕层中有机质含量只占土壤干重的0.5-2.5%,耕层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却很大,群众常把含有机质较多的土壤称为“油土”。 土壤有机质按其分解程度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腐殖质是指新鲜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所形成的黑色胶体物质,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
腐殖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腐殖质既含有氮、磷、 钾、疏、钙等大量元素,还有微量元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以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
(二)增强土壤的吸水、保肥能力 腐殖质是一种有机胶体,吸水保肥能力很强,一般粘粒的吸水率为50—60%,而腐殖质的吸水率高达400-600%;保肥能力是粘粒的6一10倍,
(三)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腐殖质是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可以提高粘重土壤的疏松度和通气性,改变砂土的松散状态。同时,由于它的颜色较深,有利吸收阳光,提高土壤温度。
(四)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腐殖质为微生物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能量,又能调节土壤酸碱反应,因而有利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
(五)刺激作物生长发育 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有机酸、维生素及一些激素,对作物生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呼吸和对养分的吸收,促进细胞分裂,从而加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残留的根茬。 许多社队采用柴草垫圈、秸秆还田、割青沤肥、草田轮作、粮肥间套、扩种绿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越种越肥,产量越来越高,应当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三、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 和原生动物等。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l亩地耕层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几百斤到上千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分解有机质 作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只有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烂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二)分解矿物质 例如磷细菌能分解出磷矿石中的磷,钾细菌能分解出钾矿石中的钾,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三)固定氮素 氮气在空气的组成中占4/5,数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类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气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们死亡和分解后,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氮菌分两种,一种是生长在豆科植物根瘤内的,叫根瘤菌,种豆能够肥田,就是因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类单独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气,叫自生固氮菌。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会产生有害的作用。例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氮气,放到空气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损失。 实行深耕、增施有机肥料、给过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发挥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四、土壤水分
土壤是一个疏松多孔体,其中布满着大大小小蜂窝状的孔隙。直径0.001-0.1毫米的土壤孔隙叫毛管孔隙。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同时,还能溶解和输送土壤养分。毛管水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但移动的快慢决定于土壤的松紧程度。松紧适宜,移动速度最快,过松过紧,移动速度都较慢。 降水或灌溉后,随着地面蒸发,下层水分沿着毛管迅速向地表上升,应在分墒后及时采取中耕、耙、耱等措施,使地表形成一个疏松的隔离层,切断上下层毛管的联系,防止跑墒。“锄头有水”的科学道理就在这里。土壤含水量降至黄墒以下时,毛管水运行基本停止,土 壤水分主要以气化方式向大气扩散丢失。这时进行镇压(碾地),使地表形成略为紧实的土层,一方面可以接通已断的毛细管,使底墒借毛管作用上升;另一方面可减少大孔隙,防止水汽扩散损失,所以群众说“碾子提墒,碾子藏墒”。镇压后耱地,使耕层上再形成一个平整而略松的薄层,保墒效果更好。 五、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对作物种子发芽、根系发育、微生物活动及养分转化都有极大的影响。生产上应采用深耕松土、破除扳结、排水、晒田(指稻田)等措施,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在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V.V.Dokuchaisv)从土壤发生学的观点,认为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包括海、湖浅水区)。它是地球表面上的附着物,人力可以搬动土壤。
土的固相主要是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多种矿物颗粒构成的,对有些土来讲除矿物颗粒外还含有有机质。
土壤是一种自然体,由数层不同厚度的土层所构成,主要成分是矿物质。土壤和母质的差异主要是表现在形态特征或物理、化学、矿物等性质。在工程方面土壤被认为是表岩屑(regolith)或是松动的岩石物质。这种解释严格来说并不正确:土壤是由母质(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所形成的,其特性与母质不尽相同。
土壤经由各种风化作用和生物的活动产生的矿物和有机物混合组成,存在着固体、气体和液体等状态。疏松的土壤微粒组合起来,形成充满间隙的土壤,而在这些孔隙中则含有溶解溶液(液体)和空气(气体) 。因此土壤通常被视为有三种状态 。大部分土壤的密度为1~2 g/cm³。地球上大多数的土壤,生成时间多晚于更新世,只有很少的土壤成分的生成年代早于第三纪。
扩展资料:
土的分类
地壳上的土,种类繁多,为便于研究与实际应用,可按土的工程性质近似地归类,粒度组成一直是土的分类的基本依据。世界上几个国家的土的粒组界限值见表。
按粒度,土首先分为颗粒直径大于0074毫米者占 50%以上的粗粒土和颗粒直径小于0074毫米者占50%以上的细粒土,粗粒土再细分的标准仍是粒度组成,颗粒直径大于 2毫米者占50%以上的为砾石类土,否则为砂类土。但细粒土的性质与粒度的关系不如其与水的关系密切,故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塑性指标作为划分细粒土的标准。分类方法是将实际测得的塑性指标值点在塑性图上,据其位置归类。此外,还有以地质成因或矿物成分为划分标准的分类法。
-土(科学术语)
-土(汉语汉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