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可以很明确很放心的告诉你
钵 是一个餐具
功能是盛饭和盛水
至于LZ说的 钵 应该是指 铜钵
是民族乐器之一,击奏体鸣乐器 学名应该叫“梵磬”
型似比较大的一种钵
以木棒击之发声
由印度佛教传入我国
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铜磬,梁朝乐器也,后世因之方响之制出焉。今释氏所用之铜钵亦谓之磬,盖芒名之。梁间文氏击铜钵赋诗,盖亦磬之类,胡人之音也。”
中文名称: 钵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钵
钵,又称应器、应量器,是印度僧侣手托着用来接受布施的法器,也是盛饮食供于佛前的供养之具。“钵”是梵文Pātra的音译,也称为钵多罗可钵多,是僧侣食器的意思。由于汉文原来就有一个意指饭器的“钵”字,故而《敕修百丈清规》认为这是华梵兼名的词。其文云:“梵云钵多罗,此云应量器,今略云钵,又呼钵盂,即华梵兼名。”所以叫作应器或应量器,或者是其体、色、量三方面都与法相应,故名应器,或是因为堪为受供者所用,或者是视食欲来摄取食物的器具亦即与食量相应的,故叫应量器。
修道者使用粗糙的钵来接受布施的习俗,并不限于佛教,古印度修行者常持钵游历四方,《摩奴法典》这部婆罗门教的经典就曾列出钵作为游方者的象征之一。在早期佛教里,它是著名的“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称为铁钵。而佛钵是传说中释尊曾经使用过的钵。《方广大庄严经》有四天王向成道后不久的佛陀献钵的传说。有两位商人于归途中遇见佛陀坐于树下,而奉以饮食。当时佛陀思量“过去诸佛,皆悉持钵,今我当以何种容器受此食物?”后来四天王献以黄金制的钵,佛陀却说:“以出家人不合蓄此”从而未予接受。四天王又以银钵、玻璃钵、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等奉上,佛陀悉皆不受。佛陀最后接受的是石钵。释尊将四天王所献的四石钵重叠安置于左手,右手按下,合成一钵,并形成四条明显的唇纹。故而后来有的供于佛前的佛钵,就在形制上体现出这一点来。佛钵是石钵,这在《四分律》和《大智度论》里都有所反映。如《四分律》卷五十二讲到,当时瓶沙王以石钵施予诸比丘,佛言不可蓄,这是如来之法钵。而《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也提到,佛不许比丘用八种钵,石有粗细,细者因受垢腻故,世尊自己使用。
佛钵的形状,《出三藏记集》卷十五中说:“又于此国见佛钵,光色紫绀,四际灿然。”而《高僧传・法显传》“弗楼沙国条”也类似地讲佛钵是杂色而多黑,四际分明,厚二分许,甚有光泽。容量方面,《法苑珠林》讲是三斗,《高僧传・法显传》讲是二斗。此外《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中说,所以不准比丘蓄用佛钵,以其重故,它没有明确其具体容量。有人问佛陀的诸位侍者罗陀尔喜、迦须那利、罗多那、伽娑婆罗、阿难等,常持执佛钵侍从世尊,钵既然重,为何不怜悯他们。回答认为侍者虽执持佛钵,以佛之威德力故,又恭敬尊重佛,是以不觉其重,何况阿难身力也大。显然佛钵是十分沉重的。
释尊涅后,佛钵被移往印度国外的情形有各种记载与传说。《马鸣菩萨传・付法藏因缘传》卷五首先叙述月氏王攻打马塔加国之卡西时,夺取了佛钵,并挟持马鸣。而《高僧传・法显传》“弗楼沙国条”中则说当佛钵被带到印度北部后,月氏企图夺取,但即使以八头象之力亦无法将其撼动,于是在佛钵处建塔和僧伽蓝,名为佛钵寺,将佛钵安置其中,予以供养。佛钵在诸国间的流传,虽然因记录或传说的不同而有出入,但大致上似乎是在克夏那王朝卡尼西加王在位时,被带到印度北方,而在第四世纪左右传到布鲁萨布罗。《出三藏记集》中有智猛和法勇在Y宾(克什米尔)礼拜佛钵的记载。后来,佛钵辗转流传到波斯,《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中说,王城内东北有一故基,乃昔日佛钵宝台。如来涅后,钵流此国,遵式供养数百年。后流传诸国,在波刺斯(波斯)。《莲华面经》上亦有佛钵曾被杀死师子比丘的Y宾米西拉克拉王所破坏,后来到波斯被复原的记载。
这些记载中也有提到钵的流传与后世弥勒诞生的关系。在《莲华面经》的后文说,佛钵在弥勒成道时,和舍利一起出现在虚空中,利益济度众生;《高僧传・法显传》“师子国条”则说,佛钵在诸国流转后,返回印度弥勒所住的兜率天上,受弥勒供养,而后又到了龙宫,在弥勒成道时分裂成四部,重返原来的山顶。
钵的形制非常简单,近似于中国古代的“盂”。钵壁与开口平行的面为圆形,中空以盛饮食。钵的遗品中有石钵、金铜钵、木钵、干漆钵、瓷钵等。石钵、金钵、银钵为佛、菩萨的供养具,其他则为僧侣所用,包钵之布,称为钵袱、钵袋、钵囊,置放钵的台称为钵支。钵原本没有覆罩之物,但是《释氏要览》中的记载引用了律藏而允许使用覆物,这种覆物是钵盖,使用钵盖的钵是作为供养具的钵。
钵支是专门用于盛接钵的器具,为巴利语、梵文Pattarnalaka的译语。又写作钵枝、钵□、钵w。《五分律》卷二十六记述道,有诸比丘以钵盛食,著地而翻,佛就准作钵支,用铜、铁、牙、角、瓦、石、竹、木作,然漆树除外,也准许结草著于其下。可见这是一种放钵的台,但对钵支的具体形态及大小却没有明确的说明。同时《五分律》虽列举了竹、木等制作材料;但在《十诵律》卷五却说,佛陀准许以□、石、铜、铁、铅、锡、白□、瓦等作钵支,并除去了植物材料。此外《摩诃僧o律》卷三十二有准许以“象牙骨”制作的记载。现代的钵上阔下窄,底平且有浅环足,原本不易倾动,加以钵支来保持平衡,实属多余,而由此可以推测古制的钵下圆而无底,故须别有钵支停其转动。钵支的形制边缘宽阔,为胴部朝底渐细的容器形态,整体上较扁平。钵支也被称为“随物”、“杂物”,即比丘、比丘尼日常所持的用品之一。
钵袋包钵的袋子。为三种袋(钵袋、药袋、杂袋)之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上说,曾经有□手擎钵去,在路上跌倒,遂使钵堕破,而令事没有完成。有人告诉佛,佛说,□不应手擎其钵。□便以衣角裹钵而去,又废阙如前。佛言应作钵袋盛去。□手携着,又有过失,佛又说不应手持去,应作榉挂缚持行走。以上就是毗奈耶中所记的使用钵袋的缘由。钵袋原本可能是行路时装钵的袋子,挂在肩上,材料及大小并无特别规定,被列为尼师坛(坐具)的特物(随物)之一,可能是用粗布做成的。《四分律》卷四十一及《摩诃僧o律》称作“钵囊”。但有的“钵袋”与其说是袋子,不如说是四方形的布。《禅林象器笺》将它称为“钵袱”或袱帕。
类型: 法器、服饰
栏目关键词: 哲学 相关信息 您觉得“严文乓帐踅薄庇Ω梅鲋一些什么样 您作为策展人与批评家,您对您自己有一个什 杨老师 请问在首届“颜文乓帐踅薄被疃中 做为没有美术基础的门外人,只是对艺术感兴 艺术多元化会不会影响艺术的纯粹性和学术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艺术行业队伍,您 韩朝关系 问题会成为您未来创作的主题吗? 现在出现好多慈善丑闻,您怎么看当今的“慈 您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能否影响到世界艺术市 文化艺术界有不少人士对现代性问题认识模糊 生理性变直 生理性流涎名词解释 跳跃性思维测试 生理性震颤治疗 生命体征测量仪 宗教
主题词或关键词: 中国佛教仪轨 佛教 宗教
出处: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卷
辅助分类项: 佛教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紫铜钵的发展期,在此期间,钵的形状、纹饰简单朴素,做工比较粗糙,基本上没有复杂的雕刻和镶嵌技法。
2、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紫铜钵的形制、纹饰及器物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和提高,类型也日益丰富,雕刻和镶嵌等技法也比较常见,但仍以贵族和官僚阶层为主要使用群体。
3、隋唐时期:在隋唐时期,紫铜钵的形制、纹饰更加多样化,有的钵还采用了釉陶、掐丝珐琅等工艺进行装饰,而且在玉文化的影响下,钵的造型更加柔美、流畅,纹饰更加细致精美。
4、宋代以后:从宋代以后,紫铜钵逐渐从祭祀场合中走向了日常生活,钵的形式和功能越来越丰富,例如佛教圆锥形钵、带盖的提梁钟形钵、把式碗等,钵的制作技艺也进一步提高,创新的技法也不断涌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