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认的“经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
其中最被推崇备至的,正是《华严经》,被称为“王中之王”。《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据说是佛陀悟道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含摄其全部教法精义,其中直接彰显了佛陀广博无尽、圆融无碍的因行果德,堪称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展现出巍巍壮观、不可思议的境界。汉译本全经80卷,45000偈,近150万字。
《华严经》精华70句——体悟智慧与慈悲
从《华严经》精华70句的字字珠玑里,静心体悟那种大智慧、大慈悲。
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佛土上所生的五色植物,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片叶子就是一个佛。此为譬喻,意为三千大千世界摄于一微尘,一微尘中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犹如莲花出于水而不沾水,犹如日月运行于天空而不停住。心应如莲花高洁出尘,也应如日月光明流转。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是佛陀于菩提树下初悟道时发出的感叹。一切众生,本具足佛性,只因为妄想和执着,而迷失真我遮蔽本心,不能见清净自性。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牛马众生。
龙象为诸佛坐骑,牛马为众生仆从,都是服务者,性质相同,只是境界有差别。这句话体现的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普渡众生,方能成佛。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水少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日子一天天过去,寿命一日日减短,如同水中的鱼越来越少,又有什么快乐可言人们应当拼命勤奋精进,如同去熄灭头上烧着的头发,常常觉察到人生的无常,提醒自己万万不可懈怠而贪图安逸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不为自己谋求任何安乐,只愿众生能够出离痛苦。
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 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干净的水器,永远会映现物影,清晰明净地展现在人眼前;破器、浊心的人生,则无法显现出如来那同样明净的真如法性之影。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们以往所造的诸种恶业,都来自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是从身语意中所表现出来,这一切我们今天都要忏悔。
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
一微尘与整个世界同性,对永恒之体悟须在当下实现。
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于众生心室,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烦恼业,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就像拿着一盏灯进入暗室,那百千年的黑暗刹那间就能破除。菩萨的觉悟心灯也是这样,能够进入众生无始以来的心灵暗室,百千万亿的劫数、烦恼、业障,全部可以一下破除。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如果有人想了知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应当去观察法界的本性——万法皆无自性,一切都是心所造。
尘尘混入,刹刹圆融。
空间中粒粒微尘混同一体,时间中每一刹那圆融相续。
普入诸佛力,普住诸佛智;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完整地获得佛力,彻底地达成佛智;做佛所做的,净佛所净的。
心入平等性 可成一切智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心入平等性,便可成一切智、自然智。
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能入如如佛智,便可一通百通,一解百解,不再有障碍。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著。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无量无边。知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知道一切法,都在自心之中,而不执著。知道一切法,都在自性之中,成就觉悟智慧之身,不需要外求。知道三界、三世都在心中,自心是无量无边的。知道心佛是一,佛和众生是一,而佛与心、体与性都是无尽的。
应观一切法界如幻,诸佛如影,菩萨行如梦,佛说法如响,一切世间如化,业报所持故。差别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众生如心,种种杂染故。一切法如实际,不可变异故。
应如如观照法界一切皆是虚幻,诸佛都如幻影,菩萨行如同梦境,佛说法只是音声,世间一切如同幻化,诸种假相都源于业力的执著抱持。差别也是虚幻,只因行动而起。一切众生之心等同佛心,只是受到种种杂染。以为法是实有的,是因为抱有寻求不可变异的永恒之物的妄执。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应独立去修成一切智慧佛道,应勤奋增长菩萨境界。
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善于在平时、平常之中进行法的布施,能够开悟一切才是智者。
于一切法心无动念,得智慧明灭诸痴暗。
在一切法上不动念,获得智慧之明,灭掉种种痴暗。
应知一切心识如幻,应知世间诸行如梦。
应当知道一切心识都如幻化,应当知道世间种种都如梦境。
知业如幻,业报如像,诸行如化;因缘生法,悉皆如响;菩萨诸行,一切如影。
知道所造之业、所遭之报、种种行为都是假相都如幻化;因缘和合所生诸法,都如音声响过即没;所谓菩萨万行,都如泡影。
行如来行,住如来道。
践行如来之行,安住如来之道。
于诸众生,恒起大悲。
对众生,时时生起悲悯救渡之心。
求一切智,净诸心海。
求得一切智慧,净化如海的众生之心。
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一切佛,都从自心中来。
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
为了世间众生,修行菩萨万行。
普应群生心,庄严诸愿海。
全面照顾众生之心,认真对待众生心愿。
慈悲度众生
发起大悲心,勤求无上觉。
发起普度众生之心,勤奋求取无上觉悟。
如地不倾动,如水普饶益。
像大地那样安然不动,像水一样利益众生。
但愿益众生,以此庄严心。
只愿能够利益众生,抱着这份庄严之心。
心常寂静,知足少事。
心常常寂静安然,懂得知足,心中无事。
心如灵空,无所分别。
心像灵觉虚空那样,消泯一切分别。
以深净心,入菩提舍。
以深沉明净之心,安住于觉悟净土。
立志如大山,积德若深海。
立志要像高山那样峻拔,积德要像大海那样深厚。
正念观察,调伏己情。
以正念观察自心,调伏自己的妄想执著。
慈济悲无倦,喜法舍烦恼。
慈悲济度之心与行不倦怠、不懈怠,让自己和众生都能乐于求法出离烦恼。
于法得自在,以道化群生。
通过佛法获得自在,凭借佛法开化众生。
不取为实,不着为净。
不贪取才是真实,不贪著就是清净。
永离诸相,心无所住。
永远出离世间种种相,心无所执著。
大慈无碍,大悲究竟。
拔除世间之苦坚定不移,带给世间喜乐永不止息。
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
为了利益世间众生,而专心求取觉悟。
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
身遍三千大千世界,而心虚空无迹。
知身从缘起,究竟无所著。
知道此身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什么好执著贪取的。
不住诸相,永断分别。
不被诸相阻碍遮障,永远断除分别之心,得平等正性、正见。
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恒定坚守正念,学习和践行各种的善。
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
没有我私,平息心的顽固戾气,能通达如来觉悟之道。
若计有我人,则为入险道。
如果妄执人我分别,就是踏上了凶险之路。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
以大觉悟为自己追求的境界,专注于此而不止息。
若无我相,则无增减。
世人之所以有得失心,是因为妄执有我;如能了知无我,得失心便灭。
常作世间灯
于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着。
无论何时何地心都要像虚空那样,不受染污,没有执著。
断世渴爱常求佛智,离欲境界得法喜乐。
断除世间贪嗔痴而常常去求取佛之觉悟,到达超脱欲望的境界便能得法喜大乐。
所作众善为众生,悉以智慧而回向。
所做的种种善行都是为了众生,全部依靠智慧进行回向。
见佛闻法勤修行,如饮甘露心欢喜。
听闻佛法后勤奋修行,如同饮着甘露,心中欢喜无比。
专念于佛法,未尝有散动;而以悲愿心,方便行于世。
专心于佛法修行,从未有过动摇散乱。以慈悲之心和愿,以方便善巧普度世间。
远离一切虚妄想着,如是究竟到于彼岸。
如果能远离一切地妄想执著,就能达到大彻大悟的彼岸。
不生染着,永断世间贪爱烦恼,修清净行利益众生。
不被污染,不生执著,永远断除世间的贪爱烦恼,修清净之行,以利益众生。
愿一切众生一心向佛,常遇无量清净福田。
希望一切众生能够一心向佛,常常到达无尽清净的福地。
究竟清净,无诸渴爱;身行永息,心善解脱。
彻底地清净,不再有种种愚痴贪著;身体和行为上的造业永远止息,心善于得到解脱。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
如果布施,当以众生为对象;一切都能舍掉,心中没有任何贪爱。
分别取向不见佛,毕竟离着乃能见。
有分别贪取之心是见不到佛的,只有彻底断除执著才能见到。
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母,生长一切善根大愿。
对待众生,我要像一个慈母,心中生长出一切的善根和大愿。
不染世间一切诸味,常勤修习一切佛法。
不染着世间的一切虚妄,常勤奋修行一切佛法。
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
世间种种,都如梦如幻;如果能这样看,心就不再有动摇迷乱。
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
只为了断除一切烦恼,而勇猛精进地修行。
菩萨离迷倒,心净常相续。
菩萨之心是脱离了迷乱颠倒的,清净之心常在不断。
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
如果能有缘亲近大德,便有机会修习广大无边的智慧功德。
于佛境界起信心,得佛灌顶心无着。
对佛的境界要生起信心,得到佛的授记心要不起执著。
如实观法,出生妙慧。
如如观照,玄妙智慧自然生出。
入佛种性,到于彼岸。
得入佛性,便得解脱,到达彼岸
地址:成都青白江清泉镇善安寺
路线:城南高速青白江清泉出口下直行至清泉镇花园村
《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是如来开权显实的精深言谈,畅显佛法要义,为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经共分二十八品,其中《方便品》、《安乐行品》、《如来寿量品》和《观世间菩萨普门品》等四品,是《法严经》中最为重要的四品,它们各自代表了一个特殊的意义。《方便品》显示学佛行者正式开始发心,《安乐行品》显示学佛行者由发心而进入如法修行,《如来寿量品》显示出行者由实践佛法而证得至高无上的菩提,《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显示出行者所证得的无住大般涅盘,能够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不住地度济众生。《法华经》以此四品为骨干,用火宅、穷子、药草、化城、系珠、轮王、良医等七个譬喻,铺演二十八品,而以“妙法莲华”四字作为经题。《法华经》出现在印度佛教大小乘激烈斗争的时期,倡导“开权显实”,突出“会三归一”,以大乘的立场,去会融小乘,力图调和佛教派别的矛盾,这也就是它包摄并高于其它经典和教义之处。
《法华经》的主旨,就是在《法华经》方便品里讲的“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全经宗旨和意义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在《六祖坛经》记载,法达禅师诵三千遍《法华经》却不懂《法华经》宗旨,惠能祖师开示如下: “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原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有上华无量铸华光通天地教主。
尔时佛告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数中。求法华经。无有泄倦。于多数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有上菩提。心不退转。
尔时世尊与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数。 为求大法顾。 虽作世国王。 不贪五裕乐。 捶钟告四方。 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觧说。 身当为奴仆。 时有五道仙。 来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间所稀有。 若能修行者。 吾当为吾说。 时王闻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于所需。 采薪及果蓏。 随时恭敬与。 情存庙法顾。 身心有泄倦。 普为铸众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裕乐。 顾为大国王。 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顾为吾说。 佛告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无量铸华光是。由提无量铸华光善知识顾。令我具足五。慈悲喜收。五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有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有上华无量铸华光通天地教主善知识顾。’ 告铸四众:‘有上华无量铸华光通天地教主却后过无量数。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间觧。有上士。世界名天道。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数。广为众生说于庙法。顺河萨众生得阿儸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顺河萨众生发有上道心。得有生忍。至不退转。’ ‘时天王佛后。正法住世二十中数。全身收立。起七宝塔。高五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庙塔。无量众生。得阿儸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佛告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庙法华经有上华无量铸华光通天地教主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白多宝佛:‘当还本土。’无量铸华光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楹师立。可与相见。论说庙法。可还本土。’ 尔时文楹师立。坐千华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萨竭儸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智积菩萨问文楹师立:‘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楹师立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所言未竟。有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虚空中。此铸菩萨。皆是文楹师立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五。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文楹师立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无量众。 今此铸大会。 及我皆已见。 演畅实相义。 开阐一乘法。 广导铸众生。 令速成菩提。 文楹师立言:‘我于海中。惟常宣说庙法华经。’智积问文楹师立言:‘此经甚深微庙。铸经中宝。世所稀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文楹师立言:‘有萨洁儸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立根。善知众生铸根行业。得。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铸法。于垞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有碍。慈念众生。优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积菩萨言:‘我见吾家如来。于无量数。难行苦行。积功垒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有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收身命处。为众生顾。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微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种好。 用庄严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龙神咸恭敬。 一定众生类。 有不宗奉者。 又闻成菩提。 唯佛当证知。 我阐大乘教。 度脱苦众生。 时无量铸华光语隆女言:‘吾谓不久得有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有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数。勤苦积行。具修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优有五障。一者。不得作天王。二者。帝吾。三者。模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尔时隆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善女谓智积菩萨。尊者无量铸华光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急否?’答言:‘甚急。’女言:‘以吾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隆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有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五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定众生。演说庙法。尔时萨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此隆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唤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觧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萨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无量铸华光。一定众会。默然信受。
妙法莲华经正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五九时。佛住有卫华国园。心得自在。皆于无量铸华光一五九时三菩提心不退转。皆得。乐说辩才。供养无量百千万亿铸佛。于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此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华有数百千万亿众生。其名曰:文楹师立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华国菩萨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得自在菩萨。华国菩萨。宝积菩萨。如是等菩萨九万人俱。
尔时五提桓因。与其眷署二万天子俱。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署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署三万天子俱。萨婆世界教主。无量铸华光。优钵儸隆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署俱。有五万闼婆王。乐音万闼婆王。美万闼婆王。美音万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署俱。各与若干百千眷署俱。各与若干百千眷署俱。无量铸华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署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界。身心不动。是时天雨华国陀儸。地藏王佛。华文楹萨。而成佛下。及铸大众。普佛世界。五种不动。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倪。优婆塞。优婆姨。人非人。及铸小王。转轮圣王。是铸大众。得未曾有。唤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九千世界。靡不周遍。于此世界。尽见此土五趣众生。又见此土现在铸佛。及闻铸佛所说经法。并见此铸比丘。比丘倪。优婆塞。优婆姨。铸修行得道者。复见铸菩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觧。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铸佛般者。复见铸佛般后。以佛收立。起一十五宝塔。四乘莲花宝座。
尔时华国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华。今佛世尊入于三界。是不可思议。现稀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楹师立。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铸佛。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
尔时比丘。比丘倪。优婆塞。优婆姨。及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尔时华国菩萨。裕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倪。优婆塞。优婆姨。及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楹师立言:‘以何因缘。而有此华。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九千土。悉见此佛国界庄严?
于是华国菩萨与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楹师立。 导师何顾。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华陀儸。 华国楹萨。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五种不动。 时四部众。 咸皆唤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上至有顶。 铸世界中。 五道众生。 善善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又睹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铸菩萨。 有数亿万。 音深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有上慧。 为说净道。 文楹师立。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我见此土。 恒萨菩萨。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或有行收。 金银珊瑚。 真珠模倪。 砗磲玛瑙。 金刚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唤喜布收。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铸佛所叹。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 复见菩萨。 求有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求佛智慧。 文楹师立。 我见铸王。 往诣佛所。 问有上道。 护住须发。 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又见离裕。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铸法王。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新乐说法。 化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 威仪有成。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见菩萨。 及吾眷署。 亲近智者。 一心不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值千万。 或有价衣。 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 栴檀宝收。 众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收。 种果微庙。 唤喜有厌。 求有上道。 或有菩萨。 说寂静法。 种种教诏。 有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铸法性。 有有二相。 优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有所著。 以此庙慧。 求有上道。 文楹师立。 又有菩萨。 佛法度后。 供养树立。 又见佛子。 造铸塔庙。 有数恒萨。 严饰国界。 宝塔吾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 文楹师立。 铸佛子等。 为供树立。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 楹特庙好。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楹庙。 铸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楹。 愿决众疑。 四众新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顾。 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 所得庙法。 为裕说此。 为当授记。 示铸佛土众宝严净。 及见铸佛。 此非小缘。 文楹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
尔时文楹师立语华国菩萨。及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裕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铸善男子。我于过去铸佛。曾见此华。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顾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御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定世间难信之法。
顾现华国:
‘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有边不可思议数。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间觧。有上士。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庙。纯一有杂。具足清白善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铸菩萨。说应五。令得无量铸华光一五九时三菩提。成一定种智。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华国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华意。五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铸王子。闻父出家。得无量铸华光一五九时三菩提。悉收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善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铸善本。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界。身心不动。是时。天雨华国陀儸。华国陀儸。华国楹萨。华国楹萨。而华佛上。及铸大众。普佛世界。五种不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倪。优婆塞。优婆姨。人非人。及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铸大众。得未曾有。唤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九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铸佛土。华国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裕听法。是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裕知此光所为因缘。时有菩萨。名曰华国。有五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界起。因华国菩萨。说大乘经。名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五十小数。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五十小数。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有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泄倦。
‘华国当知。尔时华国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庙光菩萨。吾身是也。今见此祥发。与本有异。是顾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尔时文楹师立于大众中。与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有数数。 有佛人中尊。 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 度无量众生。 有数亿菩萨。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时。 所生八王子。 见大圣出家。 亦随修善行。 时佛说大乘。 经名无量义。 于铸大众中。 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已。 即于法座上。 跏趺坐三界。 名无量义处。 天雨华国陀。 天鼓自然鸣。 铸天龙鬼神。 供养人中尊。 一定铸佛土。 即时大微动。 佛放眉间光。 现铸稀有事。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 示一定众生。 生死业报处。 有见铸佛土。 以众宝庄严。 琉璃玻璃色。 斯由佛光照。 及见铸天人。 龙神夜叉众。 万闼西那儸。 各供养其佛。 又见铸如来。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严甚微庙。 如净琉璃中。 内现真金像。 世尊在大众。 敷演深法义。 一一铸佛土。 声闻众有数。 因佛光所照。 悉见此大众。 或有铸比丘。 在于山林中。 精进持净戒。 优如护明珠。 又见铸菩萨。 行收忍辱等。 其数如恒萨。 斯由佛光照。 又见铸菩萨。 深入铸禅定。 身心寂不动。 以求有上道。 又见铸菩萨。 知法寂静相。 各于其国土。 说法求佛道。 尔时四部众。 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 其心皆唤喜。 各各自相问。 是事何因缘。 天人所奉尊。 适从三界起。 赞华国菩萨。 吾为世间眼。 一定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吾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华国唤喜。 说是法华经。 满五十小数。 不起于此座。 所说上庙法。 是华国法师。 悉皆能受持。 佛说是法华。 令众唤喜已。 寻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众。 铸法实相义。 已为吾等说。 我今于中夜。 当入于。 吾一心精进。 当离于放逸。 铸佛甚难值。 亿数时一遇。 世尊铸子等。 闻佛入。 各各怀慈悲。 佛一五何速。 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我若普度时。 吾等勿忧怖。 是德藏菩萨。 于有露实相。 心已得通达。 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 亦度无量众。 佛此夜普度。 如薪世劲发。 分布铸收立。 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倪。 其数如恒萨。 倍复加精进。 以求有上道。 是华国法师。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数中。 广宣法华经。 是铸八王子。 华国所开化。 坚固有上道。 当见有数佛。 供养铸佛已。 随顺行大道。 相继得成佛。 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 号曰燃灯佛。 铸仙之导师。 度脱无量众。 是华国法师。 时有一弟子。 心常怀泄怠。 贪著于名立。 华国立有雁。 多游族姓家。 丰收所习诵。 。 以是因缘顾。 号之为华国。 亦行众善业。 得见有数佛。 供养于铸佛。 随顺行大道。 具五。 今见九师子。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华国。 广度铸众生。 其数有无量。 此佛普度后。 泄怠者吾是。 华国法师者。 今则我身是。 我见灯明佛。 本光喜如此。 以是知今佛。 裕说法华经。 今相如本喜。 是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铸人今当知。 合掌一心待。 佛当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问题一:法华经到底说了什么? 《法华经》的核心是第二方便品: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qiān)贪嫉妒(jídù),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便不复志求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你要明了两重思:一,诸佛出世之本怀。二、一切法都是成佛的妙法,没有大小称的区别,只有众生根性的不同,众生闻法修学,毕竟成佛!!!
问题二:《法华经》讲的是什么?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译隋译两种,流传不广,所以古来所谓的《法华经》即专指什译本。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见大正藏第9册。 《法华经》精警形象,极富哲理性与文学性,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充分汲取《法华经》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衍生了睿智灵动的机锋公案,形诸回肠荡气的吟咏。唐代诗人亦充分汲取《法华经》精髓,对形成唐诗丰厚凝重的文化底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法华经》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 《法华经》以大乘佛教般若理论为基础,集大乘思想之大成,蕴含着极为重要的佛学义理,主要有会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思想、诸法性空无所执着的超越思想、人人皆可成佛的佛性论思想等。由于此经义海雄阔,辞畅文雅,颇具文学色彩,所以在整个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学史上均具有重要价值。自从什译本问世以来,此经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成为古来流传最广的几部佛经之一。在总括历朝佛门高僧的四部《高僧传》所列举的讲经、诵经者当中,以讲、诵此经的人数最多;在号称佛法宝藏的敦煌写经中,以此经所占的比重最大;在历史上因诵经而获得神奇感应的故事中,以持诵此经者最多;在所有的经典注解论疏中,也以对此经的注疏为最多。《法华经》对中国文化影响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法华经》深受禅宗推崇,对禅宗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禅宗与《法华经》有着极其深厚的缘分,或有因听闻《法华经》而得出家者《五灯》卷13《幼璋》, 或有以试《法华经》得剃度者,参《五灯》卷14《道楷》、卷14《清了》、卷16《居讷》。 或有听闻、吟诵《法华经》而得以开悟者,参《五灯》卷5《仲兴》、卷14《法恭》、卷19《袁觉》。 或有以《法华经》印证禅心者《楞伽师资记・僧璨》, 或有以持诵《法华经》为修行要务者,参《五灯》卷2《志言》、卷10《延寿》、卷11《省念》、卷20《自回》。志言有“法华志言”之称,省念有“念法华”之号。 或有刺 写《法华经》以示虔敬者。齐己《送楚云上人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剥皮刺血诚何苦,欲写灵山九会文。十指沥干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 诗见《全唐诗》卷846。 虔诚的信仰加速了禅宗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与发挥。禅宗对《法华经》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继承中升华,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这从禅宗对只知机械诵读经文却不明经意的讲经僧之贬斥中可以看出端倪。 参《五灯》卷6《亡名古宿》、卷8《休复》、卷19《清远》,《古尊宿》卷6《睦州》。 禅宗汲取《法华经》精髓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典型的例子是慧能对法达的开示。法达禅师七岁出家,诵《法华经》,进具之后,礼拜六祖,自恃“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头不至地,露出傲慢之色,六祖遂示偈以指出其过:“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闻声,明心号菩萨。”法达听罢,顿时明白了自己 “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的过失,遂向六祖谢罪,并请求六祖开示经中义理。六祖遂告诫他:“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六祖强调人人心中皆有“佛之知见”,人人皆有修行成佛的可能。仅靠诵经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明心见性。六祖还指>>
问题三:《妙法莲华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法华经》二十八品共八万余字,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思想也无法深刻领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第二、本经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经文多,且按本迹二门的分法而有两个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读诵者无法清楚把握《法华经》全体的格局。有鉴于此,笔者从《法华经》会三归一、开迹显本的要旨出发,对本经的基本架构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显明重点,使读诵此经者对法华经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说这部经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怀,达到学有所获,修有所证的目的。
问题四:法华经讲什么 法华经大义:
序品第一 :佛陀放光现瑞,欲说法华。文殊释众疑: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方便品第二(本经的重点):佛告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譬喻品第三:舍利弗听了佛的言说,明了诸佛方便教化之事,佛即为他授记,舍利弗见大众还有疑惑,又再请佛细说,佛便以三车作譬喻,再次显示方便,以引导众生。-----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暗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
问题五:法华经到底讲了什么真谛,为什么散乱心也可以成佛道 法华经为纲,楞严经为目;楞严经为体,法华经为用。两部经一脉相承,可以说是一部经,讲的是一心三藏的真理。真正明白一心三藏,就明白了楞严经说的真真如性,就是入佛知见,散乱心也可以成佛道
问题六:佛当年开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到底有多人退席?不是成佛的法华吗?为什么讲法华经还有人退席? 五千人退席,占的比重不小。在诸多佛经中只有一切佛弟子欢喜踊跃、殷诚谛听的场景,从未出现过有佛弟子退席而佛不阻止的场景,唯独这部《妙法莲华经》中极其稀有的出现了。“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法华经 方便品)” 原因是“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法华经方便品)
舍利佛请法三次,等此五千增上慢弟子退席了之后才正式开演《妙法莲华经》。“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法华经方便品)”所以退席了佛也不加阻止。
五千人退席后,佛对大众说了一个秘密,诸佛出世真正的目的就是说法华经佛之知见,小乘、中乘、权教大乘都是方便引导,“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还说“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只有说一佛乘的法华经是真实,别的是方便引导,在《法华经 方便品》有详说。佛还多处强调法华经是诸经之王。增上慢者是很难接受这些的,难解难信,因此退席,佛也不阻止。那时有五千退席,今世若能接受法华真实义,是很难得的,这是我们要在意的地方。
” 五千弟子退席也是释尊预料之中的,因为法华经难解难信,“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法华经 法师品)”
“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法华经 法师品)”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法华经 药王菩萨本事品)“
问题七:法华经里所说成佛法门是什么 具体是什么才可以解脱 很多学法华经的同修是会有这样的问题,感觉用很多篇幅说如何殊胜,却感觉没有提到怎么修行,是什么法门?佛在第二品就说诸佛智慧“难解难入”,舍利弗再三恳求,佛才愿意说。而且五千弟子当众退席了。一直强调难解难信,殊胜无比,第十品又说,“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所以说起来石破天惊,是什么呢?
实际上,《法华经》里就没谈修,只是概括讲万法的实相,然后反复强调,秘密在经题就已经揭示,就是华开莲现,花果同时,在明白万法真相,明白什么是佛、明白自己就是佛(穷子喻就是形象说明众生本就是佛)的同时,就已经成就,所以你看《法华经》里,佛说一段法后,无量众生当下成就,证到什么什么,都是当下,没有修,明白了什么自己就是什么。你要说是修也行,那就是修心,不是修行,心是什么,自己就是什么,心明白自己原来是佛,自己就是佛。龙女当下彻悟了,当下成圆满佛,与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还有的弟子领悟到什么就是什么,虽然不能马上成圆满佛,成佛也是一定的了,只是要慢慢圆满自己,故此佛为之授记。你若问是什么法门,没有法门,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你怎么修都成就,哪怕“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何况你用心去修呢。你就是不修,你还是成佛,我们知道罗罗密行第一,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修行的,“罗罗密行,唯我能知之”,罗罗其实就是没有修的例子,因为罗罗已经明白法华秘髓,明白万法皆是当下一念。实际上,这个道理,藏在《法华经》里,不细心的人,或者依文解义的人不容易捕捉到、体会到,但是在《楞严经》里是明明白白在讲这个道理,楞严是细说,逐渐推导出“一心三藏”的法理,而法华是高度概括、反复肯定如来藏的道理,两部经是相通的,是一部经,所以大德们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如果《法华经》明明白白讲如来藏的法理,像《楞严经》一样的详细明显,恐怕法华经也会像《楞严经》那样最先灭吧。你要问什么法门,也可以说是如来藏心地法门?明白法华楞严,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开悟,悟后进修,提升圆满而已。不开悟而修,就难免盲修瞎练。实际上,《法华经》从一开始,就不断有人成就,法会一开始就不断有人成就,有的人可能看一下经题就明白了,看一下佛显现的神通就悟到了,那是大根器的人,好比舍利佛,很快就明白了。《法华经》里大菩萨来参加法会,经过的国土被一些众生看到了,这些众生都开悟成就了。这些需要大善知识点破,否则怎么看懂《法华经》呢?所以要看印广法师的讲法视频。
师兄应该好好在《楞严经》《法华经》上下功夫,“风起云涌演楞严,石破天惊观法华”。要好好学习印广法师的开示,比如《过五关斩六将证菩提》、《如是我闻真实义》等,还有《楞严经》《法华经》等经典的讲义,土豆、尤酷都有视频
问题八:哪个法师讲的法华经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净界法师答:
简单地说就是古人讲的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偏重在体性,偏重在空性。虽然我们讲真如是不变性跟随缘性,但是《楞严经》它偏重在那个清净的本体,偏重在从假入空这一部分,让我们找到我们的本性,所谓的明心见性,所谓的开悟,对于广修六度在本经当中讲得很少。
刚开始佛陀在法门当中做了很严重的定义说:修五戒可以成就人道,修十善可以生天,修四谛成就阿罗汉,修六波罗蜜成就菩萨道。到法华会上说,那都是方便说,其实是以心为本。你发菩提心,都是成佛的资粮,没有这种五乘的差别。所以智者大师判教说,在方便的教法、所谓的权教当中是用法门来摄心的。佛陀看这个人还不能了解本性,先用法门来摄持你。等到真实法、开权显实以后,那是以心来摄法,你是发什么心,你修什么法门都跟你的心相应,那是以心做根本。
《楞严经》谈到的心是本体的心,它强调把心带回家,《法华经》的心是从家里面出来,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一个是摄用归体,一个是依体起用。所以我们的修学次第应该先了解《楞严经》,先摄用归体,那么《法华经》是告诉你依体起用,差别在这里。
《妙法莲华经》素有“经中之王”的美誉,而其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当属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已成为历代无数修行人的必修经典,因虔诚诵持《普门品》而出现的诸多感应事迹也流传千载。
读诵法华经是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的,有轻者消除,重者转轻的功效。
读诵《法华经》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这些业障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发展,为我们带来霉运、厄运,这都是我们种下的恶因产生的恶果。
法华经的特点
佛教经典,简称《妙法华经》《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共七卷。是天台宗依据的主要经典,此经主要思想是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槃》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以及陀罗尼咒密护等,可谓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突出重点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异译本现存有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隋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重勘梵文,译为《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鸠摩罗什译本原是七卷二十七品,其《普门品》中无重诵偈。
后人将南齐法献于高昌所得《提婆达多品》、隋阇那崛多于益州译出的《普门品偈》与玄奘所译《药王菩萨咒》一起编入,构成现行流通本七卷二十八品的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