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血祭貔貅更灵验吗

用自己的血祭貔貅更灵验吗,第1张

想达成愿望是需要有相应的因缘的,没有种子怎么结果?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四者妄语。五者饮酒。《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

喜欢杀害众生、偷东西、犯邪*、说妄语、喜饮酒有这五条是不会增长财富的。

当然这时有人就说某某人做了不少坏事还是过得很滋润,有的人行善却过得很惨。

你要清楚的是,从因变成果是需要时间的,就像庄稼一样,不会刚播种完就收货了。因果报应也一样,那些为恶却依然过得不错的人其实是在享受过去世积攒的福报,能消耗完了,就该偿还做恶产生的恶果了,相反行善之人也一样,等过去世的恶业还完之后就会获得善报了。

总之还是那句老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有大财富是善报,善报要有善因。

求财富,孝顺父母是必须要做的。否则没戏。当然孝顺要有智慧,不要伤害众生,否则不光谈不上孝顺,反而是不孝。

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九十一卷~第一百卷){节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汝等当知, 尊重供养, 于父母者, 是人常有,

释梵护世, 之所扶持, 能令居家, 安隐快乐;

或因贸易, 大海远方, 安隐往来, 获诸财利。

此即说为, 无价大宝, 现能与果, 名最上田。

如是现世, 果报珍宝, 皆因供养, 父母而得。

复于来世, 当得远离, 驼驴等身, 负重驱役;

亦复不受, 尸粪灰河, 刀山锋刃, 镕铜等苦。

又于来世, 生在人中, 富有财宝, 丰饶谷帛;

妻子眷属, 悉皆和穆。 或复当来, 得生天上,

宫殿园苑, 音乐自然, 纵意欢娱, 受诸妙乐。

何有智者, 闻是法音, 于父母田, 不勤供养?

一、前言

一般介绍药师法门时,或多或少都会提到修持药师法门有添福增财的功德,因此也有人称药师佛为佛教中的财神爷;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我们可以从经文里得知,药师佛确实是基于悲悯一切贫苦众生的悲心,发愿要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福报财富的;当然不只是世间财富而已、甚至是出世间的法财,也都是要让众生受用无尽的。

所以药师佛不只是财神爷,更精确的说应该是「财神之王」,因为药叉大将中的财神,及护世四天王中赐福给众生的多闻(财宝)天王也都发愿拥护药师佛的法门。而药师佛也是宇宙中无上的究竟觉悟者,其智慧与福报更是一般财神无法比拟的,所以本文才说药师佛其实是财神中的尊胜之王。

二、令诸有情受用无尽

在经文中提到:

1「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玄奘本)

2第十二愿者。使我来世若有贫冻 众生即得衣服。穷乏之者施以珍宝。仓库盈溢无所乏少。一切皆受无量快乐。乃至无有一人受苦。使诸众生和颜悦色。形貌端严人所喜见。琴瑟鼓吹如是无量最上音声。施与一切无量众生。(晋译本)

3闻我说是药师琉璃光佛。各各得心中所愿。仕官皆得高迁。财物自然长益。饮食充饶皆得富贵。(晋译本)

4或生刹帝利、婆罗门、居士大家,多饶财宝,仓库盈溢,形相端严,眷属具足,聪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玄奘本)

5随所乐愿,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玄奘本)

由上述经文很清楚的可以看到,药师佛要给予一切贫苦众生,受用不尽的福报财富,诸如:‘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穷乏之者施以珍宝。仓库盈溢无所乏少。’、‘财物自然长益。饮食充饶皆得富贵。’、‘或生刹帝利、婆罗门、居士大家,多饶财宝,仓库盈溢’、‘求富饶得富饶’…等等。因此至诚专念药师佛而感召药师佛的大愿的加持,便能够让自己增加福报财运,这确实是有经文为证的。

《药师经疏钞择要》解释:‘「受用物」者,世间四事七宝……’

「四事」是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七宝」是指:「七种珍宝:金、银、琉璃、颇梨、车渠、赤珠、码瑙。’

综上所言体现了药师佛想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烦恼痛苦的悲心;罪苦凡夫在生死轮回中,因为前世造恶业,感得今生贫贱下劣之报;药师佛不忍众生受苦,发愿要帮助这些众生能过快乐幸福的生活。好比如说:父母亲愿意为了子女赚取财富,让他们生活过得安乐富裕;或者说:有德行的***,悲悯受苦的百姓,提出改善生活的政策等等。

而药师佛也是如此,在晋译本的药师经中,讲得更为明白与透彻,经云:‘使我来世:若有贫冻 众生即得衣服,穷乏之者施以珍宝,仓库盈溢无所乏少;一切皆受无量快乐,乃至无有一人受苦;使诸众生和颜悦色,形貌端严人所喜见;琴瑟鼓吹如是无量最上音声,施与一切无量众生!’

「一切皆受无量快乐,乃至无有一人受苦!」看到此句,让我们对药师佛的慈悲深受感动,不愿意众生再受任何的痛苦,愿意他们得到一切的快乐;甚至为了救度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也愿意先满足众生的欲求,之后再引导他们脱离轮回,这些为众生种种的付出,就只因不忍见到众生受到任何痛苦烦恼;如同父母见到子女受苦,而亟欲拔除子女的痛苦一样;深怕众生因为贫穷而造诸恶业,这真是彻头彻尾为众生付出与关怀的一尊佛。药师佛的本愿体现了诸佛菩萨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精神。这在诸佛的本愿中,也是相当殊胜难得的。当然药师佛不仅是能满足众生物质上的需求,还能够度化众生往生药师佛净土及解脱生死轮回,究竟成佛,那才是更广大且永恒的财富。

又第三愿文云:‘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名号中「药师」即表「方便(慈悲)」,「琉璃光」即表「智慧」;又「琉璃(vaidurya)」为七宝之一,佛以累世成就之百福庄严琉璃身加持众生,有赐予众生福报,招财纳福(增益)之功德;故药师佛以其累劫修持的智慧与方便总摄蕴含在名号中,来帮助一切众生;若至心专念药师名号而得到「药师琉璃光(智慧与慈悲)」之他力加持,念念与自性之「药师琉璃光」相契,而显发本具无尽之智慧与慈悲;以智慧、慈悲为起用故,即能成办经文所说诸功德,得「无尽所受用物」。此即是表示药师佛以名号度生之功德力用,因为是无量无边智慧方便,又可云为「诸佛甚深行处」,故经云:‘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药师佛的无量无边智慧方便都总摄于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中,所以我们应当要至心专念,认真修持,才不负药师佛的一片悲心宏愿。

三、护持药师佛的武财神

众所周知,释迦佛当初宣讲药师法门的时候,有十二位统领一切药叉的神将,誓愿守护受持恭敬供养药师佛本愿功德名号的行者,他们的名号如下列经文所载:‘尔时,众中有十二药叉大将,俱在会坐,所谓:宫毗罗大将,伐折罗大将,迷企罗大将,安底罗大将,頞你罗大将,珊底罗大将,因达罗大将,波夷罗大将,摩虎罗大将,真达罗大将,招杜罗大将,毗羯罗大将。’(玄奘本)

他们发愿的经文如下:‘或复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恭敬供养者,我等眷属卫护是人,皆使解脱一切苦难;诸有愿求,悉令满足。’(玄奘本)

另外还有四大天王也护持,经云:‘尔时,四大天王与其眷属,及余无量百千天众,皆诣其所,供养守护。’(玄奘本)

四天王依其持物分别为持刀的东方持国天、佩剑的南方增长天、执笔的西方广目天、携宝塔的北方多闻天,其中又以北方多闻天最为知名,且其造像与持物皆忠实根据佛教经典的纪录而成像。主要原因在于原印度教与婆罗门教中,又名俱毗罗的多闻王是富贵福德的财神,守护世界上所有的财富,是属福神之一,故受到特别的尊崇,甚至有独立的毗沙门天王庙。毗沙门天王与药师神将的第一位:宫毗罗,似乎有相当的关联性。以下是他们的相关介绍:

(1)毗沙门天:四大天王或十二天之一。音译又作毘舍罗婆拿、鞞室罗懑囊、薜室罗末拿、吠室罗末拿、吠室罗末那、毘舍罗门或鞞沙门。意译多闻、遍闻、普闻、种种闻或不好身。此外,俱吠罗(Kubera或 Kuvera)、鸠鞞罗、拘鞞罗、金毗罗、俱尼罗、俱尾罗、俱肥罗则为其别名,或称为拘毗罗毗沙门。此上诸名之中,以「毗沙门天」与「多闻天」最为常见。此天王为阎浮提北方的守护神,是一恒护如来道场而多闻佛法的良善天神;又因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名多闻天。此外,亦被一般佛教徒视为财神或福神。在印度、西域、中国与日本,此一天王都颇受崇拜。

(2)宫毗罗(梵Kumbhira,藏Kum-bi-ra):又作金毗罗、禁毗罗、俱毗罗、俱吠噜、军毗罗、宫毗罗。藏传又名:‘极畏药叉大将’。中印度王舍城的守护神,也是药师十二神将之一、般若守护十六善神之一,主领夜叉,誓愿守护佛法之夜叉神王上首。译为威如王。有谓此护法神是龙王,又说是夜叉神王。象头山有祭祀此神的宫殿。据《兴起行经》卷下所载,佛陀在耆阇崛山经行时,提婆达多举崖石掷佛,金毗罗忽现身以手接石。又,当佛对治外道时,金毗罗天童子经常在空中示现大夜叉身,以助佛化道。《大宝积经》卷三十六〈金毗罗天授记品〉亦说,金毗罗供养佛而得授记;《长阿含经》卷十二〈大会经〉中说,金毗罗神的住处是在王舍城的毗富罗山。而谈论此神最为详细的《佛说金毗罗童子威德经》(唐-不空译)曾载,释迦如来于忉利天现大光明,化作千头千臂的金毗罗童子形,以诃梨勒果疗治诸病云云。

金毗罗神,梵Kumbhira(神名)杂阿含经四十八曰:「金婆罗鬼神。」金光明经三曰:「金毗罗。」大宝积经三十六曰:「金毗罗天。」又曰:「金毗罗童子世罗。」(世罗,名也)宋译药师经明十二神将中有「金毗罗大将。」唐译药师经曰:「宫毗罗大将。」千手陀罗尼经曰:「金毗罗陀。」阿育王经六,以为北方毗沙门天之别名,而与「鸠鞞罗」不同。Kubera,光明文句曰:「金毗罗,翻为威如王。」是义译耳。

杂阿含经四十八曰:「佛在王舍城金婆罗山,金婆罗鬼神室中,以金枪刺足身起苦痛,佛住舍念,不动心。时有八金婆罗天子,各以偈赞佛。」宝积经金毗罗天受记品曰:「佛在王舍城途,王舍城有护神金毗罗王,领六万八千药叉众供养佛,佛为授未来成道记。」金毗罗童子经曰:「释迦如来在忉利天为除外道恶魔障难,化为千头千臂金毗罗童子。」。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云:‘金毗罗药叉,住于王舍城,常居毗富罗,有大军大力,万俱胝药叉,而为其眷属。’所根据此经所载以「金毗罗(宫毗罗)」是万亿药叉的统领之王。

在《大宝积经》卷三十六〈金毗罗天授记品〉中说宫毗罗大将最终将成佛,经云:‘最后舍王位,出家求佛道,众缘具足已,成究竟菩提。’又云:‘后当成正觉,一切众生尊,号名曰医王,普闻十方界,七十拘胝岁,说法度众生。’

私见认为释迦佛授记金毗罗子世罗(世罗,名也),将来成为医王佛,可能是宫毗罗大将也是念药师佛本愿功德名号的缘故。

在《净琉璃净土摽》中记载:‘宫毗罗伊舍那方可畏大将。其色黄摽驾虎。执战荼剑。右手拳押左腰。或云作东北方。’宫毗罗大将是身形**的,一般而言就是宝生部增益法的系统所摄。

《修药师仪轨布坛法》中记载:‘左列极畏药叉大将。**持杵……以上药叉大将。右手各结自印当胸。左手皆持宝鼠。’这即是常见的藏传财神之尊形。

《修药师仪轨布坛法》云:‘北门中多闻天王。**持宝鼠。’这两者身形似乎非常相似,若非同一尊,也可以说是同为招财本尊。

《佛说毗沙门天王经》中提到:‘北方世界有药叉名俱吠罗。有大威德身光炽盛如大火焰。统领眷属药叉之众恭敬围绕。歌舞作唱而受快乐。有九十一子同名帝释。有大势力勇猛暴恶。见佛世尊归依顶礼尊重恭敬。观此非人而能礼敬彼药叉主守护北方。如佛行行如是护世。是故我今稽首归命正徧知明行足无上寂静。’

《佛说大三摩惹经》中提到:‘北方护世天王、大药叉主,名俱吠罗,具大神通无量威德,身色妙好,光明炽盛。’

上述提到的「俱吠罗」即是「Kubera;Kuvera」是北方毗沙门天王之别名。阿育王经六曰:‘复语鸠鞞罗(翻不好身)言:汝于北方,当护佛法。’《毗沙门天王经》曰:‘若见毗沙门俱尾罗财施,获得大智慧。’

毗沙门天王是统领一切药叉且非常威猛的武财神,毗沙门天王也是中国俗称的托塔天王,其子为那咤,都是有佛经记载的,非仅是民间信仰。

不管「宫毗罗神将」与「多闻天王」是不是同一尊,或是为眷属;这两者都是护持药师法门的财神,都能够令修持药师法门的众生得到财富,与药师佛赐予众生财富的本愿相呼应。所以修持药师法有药师佛本愿及财宝药叉天王的双重加持,确实有增加财富的殊胜功德。不只有经文、及护法明证,还有实证上的例子,行者应当深具信心。如下例:‘唐边州有贫人,孤独自活,家内唯有一文铜钱。女人思惟,此钱不可为一生资粮,当供佛像,即往伽蓝,供养药师灵像。经七日住邻县有富家,其妇顿死,更求他女,良久不得随情,更祈请同寺像,梦所感以彼孤女为妇,共得福寿,生三男二女,皆谓佛力矣!(出自:冥志记)’

还有很多例子,族繁不及备载,可参阅药师法门的感应录;所以也可以说念药师佛也等于修了财神法了!而药师佛的功德又不仅于求财,还能开发众生自性法财、解脱成佛;多闻天王、药叉大将都发愿护持药师佛的正法宝藏,而药师佛本身亦是证得究竟无上正等正觉、最尊贵的佛陀,因此药师佛可堪称为一切财神之王!

四、药师佛的财神心法

药师经提到:‘有诸众生,不识善恶,唯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份,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此段是讲修财神法的心法,也就是具备布施的心量;布施也是修菩萨六度万行的首要功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修持药师法门最重要的是要学习药师佛悯念贫苦众生的悲心,才能真正的与财神的心量相应,并与药师佛号的「琉璃」之性德相应;得到药师佛及财神护法的加持,进而得福增财。

持念药师佛,不只是对于现生有利益,对于消除过去的恶业,以及未来的果报更有增益的作用。所以若有人念佛,因为所求未遂而生退转心,这是不懂药师法的意趣,因为保持信心不退转的念药师佛,就算因为各种因素,而所求尚未实现,那么也是有消业、积福的功能。

有时候是因为众生的业障太深,一时无法得到相应。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言:‘菩萨满一切众生所愿,谓应可得者,然菩萨心无齐限,福德果报亦无有量,但众生无量阿僧祇劫罪厚障故,而不能得。’又云:‘菩萨欲满一切众生愿。彼以罪故而不能得。菩萨无咎。’所以一时的无法应验,也许是业障尚未消除,应当继续用功忏悔、努力持念,必有云开天霁之日。

南无药师琉璃光佛!

 佛言: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有关佛言经典语录,希望你喜欢。

有关佛言经典语录

 1) 得生人道难,生得寿终难,得闻正法难,遇佛出世难。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应行,自调净其意,是则诸佛教。

 2)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示,道不失矣。

 3) 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嗔——《优婆塞戒经》

 4) 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注:有了嗔恚却能自我控制,有如及刹车,这就叫善于驾御自己的心身,能舍弃黑暗入大光明。

 5) 无害于天下,终身不遇害,常念于一切,孰能以为怨。注:对天下无一丝损害,终身就不会遇害。常以慈悲心对待一切,谁又会把他当作仇敌。

 6) 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注:贫苦的人往往怨天尤人,意外地结下了恶缘。

 7) 万物为泡,意如野马,居世若幻,奈何乐此。注:万物如同水泡,心意好像野马,所居住的世间如同梦幻,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

 8) 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注:应该认识到,太多的欲望就会带来无穷的痛苦。

 9) 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暗夜。

 10) 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注:所以你们要殷勤地孝顺奉养父母,这样做同供佛所获的福报没有两样。

有关佛言很经典的语录

 1)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金刚经》

 2)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注:别人的过失、隐秘等莫向人说。

 3) 若菩萨,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砦他人,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菩萨戒本经》。注:如果菩萨为名利赞叹自己、毁谤他人,是第一重罪。

 4) 誉恶恶所誉,是二俱为恶。好以口快斗,是后皆无安。——《法句经·言语品》。注:称赞恶人和被恶人称赞都是邪恶的。

 5) 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悯——《优婆塞戒经》。注:仇人亲人同样受苦时,应先救仇人。别人辱骂自己,心中反要生怜悯之情。

 6)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四十二章经》

 7) 世间大地称为重,慈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慈母恩高过于彼。——《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注:慈母的恩情重于大地、弥山。

 8)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吉祥经》。注:奉养父亲母亲,爱护妻子儿女,从事无害的事业,这是最大的吉祥。

 9) 波罗提木叉者,名为知足,成就威仪无所受畜,亦名净命。注:波罗提木叉叫做知足,能成就威仪,不接受不积蓄任何东西,也叫清净的活命。

 10) 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尔。——《佛说生经》

 11)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金刚经》注:菩萨对于所作的福德,不应该贪恋执着,因为福德也是虚假不真实的。

 12)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13) 律者入戒威仪深经善义,遮受一切不净之物及不净因缘,亦遮四重,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一堕,四悔过法,众多学法。

 14) 善男子,譬如转轮圣王先为众生说十善法,其后渐渐有行恶者,王即随事渐渐而断,断诸恶已然后自行圣王之法。

 15) 欲此人群中,达彼岸者少。其余诸人等,徘徊于此岸。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彼能达彼岸,度难度魔境。

 16)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注:财色之味寡而伤害甚多,有智者不可类彼小儿也。

 17) 极苦痛失财,身体被损害,或重病所逼,或失心狂乱。或为王迫害,或被诬重罪,或眷属离散,或破灭财产。或彼之房屋,为劫火焚烧。

 18)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注:明善莫善于真修,大莫大于实证也。

 19)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

 20)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有关佛言经典心语语录

 1)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2)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3) 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4)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空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四十二章经》

 5) 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八大人觉经》

 6) 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于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7) 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

 8) 知足之法,即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9)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

 10) 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

 11) 离彼邪*,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妄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大宝积经》

 12)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吉祥经》。布施是良好的品德,尽力帮助亲友,行为上无污点,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13) 若菩萨,自有财物,性悭惜故,贫苦红尘无所依怙,来求索者,不起悲心,给施所求,有欲闻法,吝惜不说,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

 14) 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15)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16) 从外在的掠取获得,永远不能满足内在的贪欲,它只会得到短暂的快乐,接着又会引发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冀求更好,得到的又怕失去。

 17) 摄护意忿怒,调伏于意行。舍离意恶行,以意修善行。智者身调伏,亦复语调伏。于意亦调伏,实一切调伏。

 18) 视如水上浮沤,视如海市蜃楼,若人观世如是,死王不得见他。来看这个世界,犹如庄严王车。愚人沉湎此中,智者毫无执着。

 19)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20) 若有人来问佛世尊,我当云何不舍钱财,而得名为大施檀越。注:我要怎么样能够不舍弃钱财,却能被别人称为大布施的施主

 21)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应施肉。”“何以故”“我见不食肉者有大功德。”

 22) 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23)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24) 尔时迦叶复白佛言。世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时得杂肉食,云何得食应清净法。

 25) 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智者所摒弃。——《法句经》。注:做不到的,不要说空话。虚伪不讲信用正是聪明人所鄙弃的啊。

 26)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27)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28) 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观妻在房乐,欲知智在说。《法句经·多闻品》。注:阐明了了解朋友、伙伴、妻子、智者分别要采用的方法。

 29) 佛言:迦叶,当以水洗令与肉别然后乃食,若其食器为肉所污,但使无味听用无罪,若见食中多有肉者则不应受,一切现肉悉不应食食者得罪。

 30)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吉祥经》。注:不要亲近愚痴者,应与智者交往;尊敬道德高尚者,才是最大的吉祥。

什么是首楞严三昧?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何等是首楞严三昧。谓修治心犹如虚空(一)。观察现在众生诸心(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三)。决定了知众生因果(四)。于诸业中知无业报(五)。入种种乐欲入已不忘(六)。现知无量种种诸性(七)。常能游戏华音三昧。能示众生金刚心三昧。一切禅定自在随意(八)。普观一切所至诸道(九)。于宿命智得无所碍(十)。天眼无障(十一)。得漏尽智非时不证(十二)。于色无色得等入智(十三)。于一切色示现游戏(十四)。知诸音声犹如响相(十五)。顺入念慧(十六)。能以善言悦可众生(十七)。随应说法(十八)。知时非时(十九)。能转诸根(二十)。说法不虚(二十一)。顺入真际(二十二)。善能摄伏众生之类(二十三)。悉能具足诸波罗蜜(二十四)。威仪进止未曾有异(二十五)。破诸忆想虚妄分别(二十六)。不坏法性尽其边际(二十七)。一时现身住一切佛所(二十八)。能持一切佛所说法(二十九)。普于一切诸世间中自在变身犹如影现(三十)。善说诸乘度脱众生常能护持三宝不绝(三十一)。发大庄严尽未来际而心未曾有疲惓想(三十二)。普于一切诸所生处常能现身随时不绝(三十三)。于诸生处示有所作(三十四)。善能成就一切众生(三十五)。善能识知一切众生(三十六)。一切二乘不能测量(三十七)。善能具知诸音声分(三十八)。能使一切诸法炽盛(三十九)。能使一劫作阿僧祇劫(四十)。阿僧祇劫使作一劫(四十一)。能使一国入阿僧祇国(四十二)。阿僧祇国使入一国(四十三)。无量佛国入一毛孔(四十四)。一切众生示入一身(四十五)。了诸佛土同如虚空(四十六)。身能遍至无余佛土(四十七)。使一切身入于法性皆使无身(四十八)。一切法性通达无相(四十九)。善能了知一切方便(五十)。一音所说悉能通达一切法性(五十一)。演说一句能至无量阿僧祇劫(五十二)。善观一切法门差别(五十三)。知善同异略广说法(五十四)。善知出过一切魔道(五十五)。放大方便智慧光明(五十六)。身口意业智慧为首(五十七)。无行神通常现在前(五十八)。以四无碍智能令一切众生欢喜(五十九)。现神通力通一切法性(六十)。能以摄法普摄众生(六十一)。解诸世间众生语言(六十二)。于如幻法无有所疑(六十三)。一切生处遍能自在(六十四)。所须之物随意无乏(六十五)。自在示现一切众生(六十六)。于善恶者皆同福田(六十七)。得入一切菩萨密法(六十八)。常放光照无余世界(六十九)。其智深远无能测者(七十)。其心犹如地水火风(七十一)。善于诸法章句言辞而转法-轮(七十二)。于如来地无所障碍(七十三)。自然而得无生法忍(七十四)。得如实心诸烦恼垢所不能污(七十五)。使一切水入一毛孔不娆水性(七十六)。修集无量福德善根(七十七)。善知一切方便回向(七十八)。善能变化遍行一切诸菩萨行(七十九)。佛一切法心得安隐(八十)。已得舍离宿业本身(八十一)。能入诸佛秘密法藏(八十二)。示现自恣游戏诸欲(八十三)。闻无量法具足能持(八十四)。求一切法心无厌足(八十五)。顺诸世法而不染污(八十六)。于无量劫为人说法皆令谓如从旦至食(八十七)。示现种种癃残跛蹇聋盲喑哑以化众生(八十八)。百千密迹金刚力士常随护侍(八十九)。自然能观知诸佛道(九十)。能于一念示受无量无数劫寿(九十一)。现行一切二乘仪法而内不舍诸菩萨行(九十二)。其心善寂空无有相(九十三)。于众伎乐现自娱乐而内不舍念佛三昧(九十四)。若见若闻及触共住皆能成就无量众生(九十五)。能于念念示成佛道随本所化令得解脱(九十六)。示现入胎初生(九十七)。出家成就佛道(九十八)。转于法-轮(九十九)。入大灭度而不永灭(一百)。

譬如转轮圣王有大勇将诸四种兵皆悉随从。坚意。如是所有三昧门禅定门辩才门解脱门陀罗尼门神通门明解脱门。是诸法门悉皆摄在首楞严三昧。随有菩萨行首楞严三昧。一切三昧皆悉随从。坚意。譬如转轮圣王行时七宝皆从。如是坚意。首楞严三昧。一切助菩提法皆悉随从。是故此三昧名为首楞严。

《大般涅槃经》

须跋陀言:“世尊,云何名为实相?”

“善男子,无相之相,名为实相。”

“世尊,云何名为无相之相?”

“善男子,一切法无自相、他相及自他相,无无因相,无作相,无受相,无作者相,无受者相,无法非法相,无男女相,无士夫相,无微尘相,无时节相,无为自相,无为他相,无为自他相,无有相,无无相,无生相,无生者相,无因相,无因因相,无果相,无果果相,无昼夜相,无明闇相,无见相,无见者相,无闻相,无闻者相,无觉知相,无觉知者相,无菩提相,无得菩提者相,无业相,无业主相,无烦恼相,无烦恼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随所灭处名真实相。

“善男子,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善男子,是相、法界、毕竟智、第一义谛、第一义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

说是法时,十千菩萨得一生实相。万五千菩萨得二生法界。二万五千菩萨得毕竟智。三万五千菩萨悟第一义谛。是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首楞严三昧。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尔时佛告坚意菩萨。首楞严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萨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萨。乃能得是首楞严三昧。

尔时名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此弥勒菩萨一生补处。次于世尊。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弥勒得是首楞严三昧耶。佛言。名意。其诸菩萨得住十地一生补处受佛正位。悉皆得是首楞严三昧。

《虚空藏菩萨经》

于其会中诸大菩萨,位登十住、得首楞严三昧及一生补处者,见此相已,身心安隐不惊不怖。所以者何?缘解法相自性真实,及以于如第一义空故。

《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

彼猕猴者。虽是畜生。一见罗汉受持三归及以五戒。缘斯功德超越千劫极重恶业。得生天上。值遇一生补处菩萨。从是以后值佛无数。净修梵行具六波罗蜜。住首楞严三昧住不退地。于最后身次弥勒后。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王名宝光。国土清净如忉利天。生彼国土诸众生等。皆行十善具戒无缺。佛号师子月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若有众生闻彼佛名。生生之处常得远离畜生之身。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佛告大王。欲知彼国师子月佛。今此会中婆须蜜多比丘是也。

《大宝积经》

复次,善男子,菩萨初发心得现宝三昧,第二发心得善住三昧,第三发心得不动三昧,第四发心得不退转三昧,第五发心得宝华三昧,第六发心得日轮光明三昧,第七发心得成就一切义三昧,第八发心得智炬三昧,第九发心得现证佛法三昧,第十发心得首楞严三昧。

《佛说宝云经》

唯除阿难在于学地。诸大菩萨八万四千人俱。皆是一生补处。向一切智无有退转。志求佛地近于彼岸。得阿僧祇诸陀罗尼。逮得诸禅首楞严三昧。游戏神通。

《佛说宝雨经》

菩萨摩诃萨八万四千人皆是一生补处。于一切智现前能入随顺尊重。得无所著陀罗尼门。住首楞严三昧。游戏神通证无功用。

《法集经》

或为菩萨住第十地得首楞严三昧。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十地菩萨如十五日月。圆满可观明相具足。其心淡泊安住不动。不没不退住首楞严三昧。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已。如月天子十宝为宫。生十宝树月精摩尼以为树果。此珠力故。月天子宫行阎浮提普施清凉。菩萨摩诃萨住首楞严三昧亦复如是。

《 大般涅槃经》

复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诸佛之母。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首楞严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见,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

《首楞严三昧经》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诸有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得如是清净妙身。亦复失是首楞严三昧。

若人不厚种诸善根。闻首楞严三昧不能信受。少有众生闻首楞严三昧能信受者。多有众生不能信受。善男子。人有四法。闻是三昧能得信受。何等为四。一者曾于过去诸佛闻是三昧。二者为善知识所护深乐佛道。三者善根深厚好乐大法。四者身自得证大乘深法。有是四法。则能信受如是三昧。善男子。复有满愿阿罗汉及具足正见者信行见行者。是人信顺如来语故。信是三昧而身不证。所以者何。是三昧者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通达。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

诸仁者,若善男子,不取色受想行识,不取眼色,不取眼识,不取眼触,不取眼触因缘生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是乃至不取意法,不取意识,不取意触,不取意触因缘生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是不取地界、水火风界,不取虚空界,乃至不取非想非非想界;不取现在及未来世;不取善、不善;不取有漏、无漏;不取声闻乘,不取缘觉乘,不取无上大乘;不取三界,不取三乘;不取有,不取无;不取无所有,无有言说,得无缘慈三昧,非诸声闻、辟支佛地。是人以此三昧故,能见入首楞严三昧门,次第当得首楞严三昧。诸仁者,是名出世间智器清净平等,非决定清净平等,是方便力求智平等。

《宝星陀罗尼经》

尔时世尊怜愍一切诸众生故。便入首楞严三昧。其心正受。以如所入定在道徐行。即现种种微妙色身。威仪相好光明希有。于其城内道中正立令彼道上一切众生悉见佛身。所有事梵天者。应以梵身而得解脱。世尊即现梵身而化度之。所有事释天者。应以释身而得解脱。即现释身而化度之。所有事那罗延者。应以那罗延身而得解脱。即现那罗延身而化度之。所有事摩醯首罗者。应以摩醯首身而得解脱。即现摩醯首身而化度之。所有事四天王天者。应以四天王身而得解脱。即现四天王身而化度之。所有事转轮圣王者。应以转轮王身而得解脱。即现转轮王身而化度之。所有事诸小王者。应以诸小王身而得解脱。即现诸小王身而化度之。所有事大神通者。所有事沙门者。所有事童男童女妇女身者。皆现彼身而化度之。及至所有事师子事龙事象事兔事阿修罗杂类身者。是诸众生应以彼身威仪色相而得解脱。如来悉皆现彼形相而化度之。世尊如是种种作示现时。彼一切道行众生。见是事已皆共合掌。头面着地礼拜赞叹。围绕如来得未曾有。所有事象事龙事阿修罗。乃至所有事兔神者彼等众生即见如来。同兔形相威仪在道而行。所有众生事于佛者。彼等众生即见如来。如佛威仪在道而行。彼等众生悉皆合掌赞叹礼拜。相与依随从佛后行。

《大乘密严经》

诸观行人所行之道。得首楞严三昧十幻喻身。诸究竟愿莫不成满。逮于正觉坐妙莲花。

《首楞严三昧经》

世尊。我谓菩萨若能通达首楞严三昧。当知通达一切道行。于声闻乘辟支佛乘及佛大乘皆悉通达。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菩萨若能通达首楞严三昧。则能通达一切道行。

坚意。若人书写读诵是首楞严三昧。得是二十不可思议功德之分。是故坚意。若人欲得今世来世诸利。当书写读诵解脱修行是首楞严三昧。坚意。若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于千万劫勤心修行六波罗蜜。若有闻是首楞严三昧。即能信受心不退没。不惊不畏福胜于彼。疾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闻已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为人解说。若有菩萨。欲闻诸佛不思议法不惊不畏。欲于一切诸佛法中。现了自知不从他教。应当修集行是三昧。若欲得闻所未闻法信受不逆。应当闻是首楞严三昧。

《佛说大方广十轮经》

乃至应以首楞严三昧断诸众生烦恼病者,亦即教修首楞严三昧。何以故?不使众生堕于四魔,令得自在断人天道,亦复不令诸众生等,入于恶趣断三宝种。是善男子,如来能知一切至处,是名如来第七轮也。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唯于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以此三昧力故。于十方面。或现初生出家。灭度入般涅槃。现分舍利饶益众生。如是大士久住首楞严。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畅敷演十二部经。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转。与诸神仙作比丘像。飞腾空中至本生地。于空野泽尼拘楼陀树下。结加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三昧力故。身诸毛孔出金色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度有缘者。五百仙人。各皆见火从身毛孔出。是时文殊师利身如紫金山。正长丈六。圆光严显面各一寻。于圆光内有五百化佛。一一化佛有五化菩萨。以为侍者。

一、念佛

《观佛三昧海经》

于诸佛所常勤精进。逮得甚深念佛三昧。三昧力故诸佛现前为其授记。从是以来百万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乃至今日获得甚深首楞严三昧。

二、修般若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菩萨摩诃萨欲得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一切法印三昧、观印三昧、毕法性三昧、毕住相三昧、如金刚三昧、入一切法门三昧、三昧王三昧、王印三昧、净力三昧、高出三昧、必入一切辩才三昧、入诸法名三昧、观十方三昧、诸陀罗尼门印三昧、一切法不忘三昧、摄一切法聚印三昧、虚空住三昧、三分清净三昧、不退神通三昧、出钵三昧、诸三昧、幢相三昧,欲得如是等诸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

三、发菩提心,修大乘道

《首楞严三昧经》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诸有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得如是清净妙身。亦复失是首楞严三昧。

诸天子。菩萨住是首楞严三昧。皆能遍行诸贤圣行。亦随其地有所说法而不住中。诸天闻佛说如是义。悉皆涕泪而作是言。世尊。若人已入声闻辟支佛位。永失是首楞严三昧。世尊。人宁作五逆重罪。得闻说是首楞严三昧。不入法位作漏尽阿罗汉。所以者何。五逆罪人闻是首楞严三昧。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虽本罪缘堕在地狱。闻是三昧善根因缘还得作佛。世尊。漏尽阿罗汉犹如破器。永不堪任受是三昧。

四、念经

《佛说第一义法胜经》

须菩提。无量菩萨闻此法门。即时皆得首楞严三昧。

《无量义经》

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灭度后。有得是经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广为众人分别解说是经义者。即得宿业余罪重障一时灭尽。便得清净逮得大辩。次第庄严诸波罗蜜。获诸三昧首楞严三昧。入大总持门。得勤精进力。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体遍十方国。拔济一切二十五有极苦众生悉令解脱。是故是经有如此力。

五、行菩萨行

《首楞严三昧经》

菩萨若欲得是三昧。当修行何法。天子答言。菩萨若欲得是三昧。当修行凡夫法。若见凡夫法。佛法不合不散。是名修集首楞严三昧。

《金光明经》

如余诸佛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不可思议无垢清净。住于无尽法藏陀罗尼首楞严三昧。破魔波旬无量兵众。应见应知应觉应可通达。如是一切一刹那中皆悉照了。于后夜中证甘露道得甘露法。我亦如是。与一切众生同共善根。是善根故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同得一切智智。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是首楞严三昧威神之力。在所佛土说首楞严三昧。其中诸魔欲以恶心作障碍者。首楞严三昧及与诸佛威神力故。其诸恶魔皆自见身被五系缚。舍利弗。在所说首楞严三昧处。若我现在若我灭后。其中所有诸魔魔民。及余人众怀恶心者。以首楞严三昧威神力故皆被五缚。

尔时恶魔眷属围绕行诣佛所白言。世尊。勿复说是首楞严三昧。所以者何。说是三昧。我身即时被五系缚。唯愿如来更说余事。时坚意菩萨。谓恶魔言。谁解汝缚。答言。魔界行不污菩萨。解我系缚。汝许何事而得解缚。魔言。我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今此恶魔闻说首楞严三昧。为解缚故发菩提心。亦得具足佛法因缘耶。

世尊。唯愿我等闻是首楞严三昧善根因缘。当得菩萨十力。何等十。于菩提心得坚固力。于不可思议佛法得深信力。多闻得不忘力。往来生死得无疲力。于诸众生得坚大悲力。于布施中得坚舍力。于持戒中得不坏力。于忍辱中得坚受力。魔不能坏得智慧力。于诸深法得信乐力。尔时佛告坚意菩萨。若有众生于今现在若我灭后。闻是首楞严三昧能信乐者。当知是人悉皆得是菩萨十力。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玄奘大师译)

佛言:“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略说少分。如是大士,成就无量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伽摩胜三摩地,善能悟入如来境界,已得最胜无生法忍,于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师子奋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论,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国悉皆止住。

《地藏十轮经》出自玄奘大师翻译,他的翻译“首楞伽摩”,其实就是“首楞严”。

《摄大乘论释》(玄奘大师译)

释曰。出世十种菩萨地。是名入因果修差别。

论曰。菩萨所受持守护禁戒。说名于修差别戒学相。首楞伽摩虚空器等定说名心学相。无分别智说名慧学相。无住处涅槃说名学果寂灭相。三种佛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此三说名无分别智果相。

我们得以蒙地藏菩萨加被垂护,是地藏菩萨妙定缘故,亦皆是首楞严三昧之力(三摩地即是定,即是三昧):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如是大士,随所止住诸佛国土,随所安住诸三摩地,发起无量殊胜功德,成就无量所化有情。

“如是大士,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能发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见诸三摩地所行境界。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无边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随其所应,能以无量上妙供具,恭敬供养诸佛世尊。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清净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见诸欲境界无量过患,心得清净。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惭愧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增上惭愧,离诸恶法,心无忘失。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诸乘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善巧天眼智通,宿住智通,死生智通,了达此世他世因果。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无忧神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离一切愁忧昏昧。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胜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神通善巧。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普照诸世间定,由此定力,令十方界离诸昏暗,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普见十方诸佛国土。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诸佛灯炬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舍邪归依,归正三宝。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金刚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所有一切小轮围山、大轮围山、苏迷卢山及诸余山,溪涧沟壑,瓦砾毒刺,诸秽草木,皆悉不现;令彼佛土,所有一切众邪蛊毒、诸恶虫兽、灾横疫疠、昏暗尘垢、不净臭秽,悉皆销灭;令彼佛土,地平如掌,种种嘉祥自然踊现,清净殊胜众相庄严。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智力难摧伏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魔王及诸眷属,皆悉惊怖,归依三宝。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电光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远离后世恐怖,得法安慰。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上妙味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随念皆得饮食充足。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胜精气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无不皆得增上力势,离诸病苦。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上妙诸资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随乐皆得床座敷具、衣服宝饰,诸资身具无所乏少,殊妙端严,甚可爱乐。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无诤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身心勇健,远离一切怨憎系缚,和顺欢娱,爱乐具足,施、戒、安忍、勇猛精进,心无散乱,成就智慧。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能引胜踊跃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受无量胜妙欢喜。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世路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得无碍智,能修种种清净事业。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善住胜金刚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诸根具足无缺,常乐远离,其心寂静。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增上观胜幢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厌自恶业过,咸善护持十善业道生天要路。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慈悲声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发起慈心悲心、无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乐之心。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引集诸福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离诸斗诤、疾疫、饥馑、非时风雨、苦涩辛酸、诸恶色触,悉皆销灭。

“如是大士,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海电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大地众宝合成,一切过患皆悉远离,种种宝树、衣树、器树、诸璎珞树、华树、果树、诸音乐树,无量乐具,周遍庄严。以要言之,此善男子,于一一日每晨朝时,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诸定,从定起已,遍于十方诸佛国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随其所应,利益安乐。

《悲华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行大乘,有首楞严三昧,入是三昧,能入一切诸三昧中。

“三世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依“三世”原本的时间意义而划分的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而另一种是按地域划分势力范围,此三世佛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前一种三世佛称为竖三世佛,后者为横三世佛。

竖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佛,未来佛弥勒佛。“三世”又叫“三际”。世,梵语叫路迦(Loka),《楞严经》说:“世为迁流”,意即时间的流动。佛教用于因果轮回时,“世”指个体一期生死的时间跨度。三世也可说前世、现世、未来世,或前生、今生、来生,或前际、中际、后际。

佛教中的“世”,短的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可能,最短暂的即所谓“刹那三世”,刹那是梵文Ksana的音译,意即最短暂的时间。极常见的三世则有以人的一期生死为一世的“人生三世”或“三生”。再有一种“劫世”。“三世佛”的三世,是指最后一种时间概念。

横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为娑婆世界的教主。所谓“娑婆”乃梵文Saha的音译,意译是“堪忍”,就是能忍的意思,堪忍更进一步又有两层意义,一是说这个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的现实世界充满了不堪忍受的苦难,众生罪孽深重;二是说佛菩萨在这个世界里“堪忍”劳累,进行教化,显现其“无畏”与“慈悲”。

扩展资料:

三世佛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诸经论所列举之名称、数目不一。

长阿含经卷一、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等列举过去七佛之名,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经等说未来弥勒佛之出世,决定毗尼经、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大宝积经卷九十等列举释迦佛等三十五佛,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观虚空藏菩萨经等列举普光佛等过去五十三佛,无量寿经卷上列举锭光佛等过去五十三佛,贤劫经卷六举出现在贤劫千佛,三千佛名经列举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五千五百佛名经举出五千五百佛之名。

贤劫经卷八谓,于贤劫千佛出现之后有大名称劫,其时有千佛出现;大名称劫之后有喻星宿劫,其时有八万佛出现;喻星宿劫之后有重清净劫,其时有八万四千佛出现。

-三世佛

1、该做的事,要有毅力与勇气,坚持到底不畏艰难。

2、天天禅语只要有爱心,地狱也可以改造成天堂。

3、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唐)希运《黄檗传心法要》

4、佛心禅语 心中的负担才是最重的负担和精神桎梏。

5、生气等于自惩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6、一句禅语一种人生人间何处非家人,天下无处不道场。

7、天天禅语处顺境用“无常观”,处逆境用“因缘观”。

8、智能与愚痴 做该做的事是智能,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9、不与被常住革除僧籍的叛道者来往,否则于己于彼,皆为不利。

10、欲使众生离苦得乐,必须以“智慧”为中心,以“方便”为工具。

11、做一株卑微的小草又怎么啦?哪怕有一点阳光它也要竭尽全力地灿烂。

12、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大宝积经》卷九十一,发胜志乐会

13、要求镜中人笑,要自己先笑;要求镜中人可爱,自己要先表现得可爱。

14、佛心禅语 做事要一心一意,符合正道,不能三心二意,患得患失。

15、佛心禅语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16、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民国)弘一《佛法大意》

17、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作质直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高贵德王菩萨品

18、天天禅语人生难免遭遇挫折,要经得起考验,才能保住慧命,突破难关。

19、佛心禅语 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少室六门》

20、大贫与大富 大贫亦是大富,一无所有、了无牵挂,宁静淡泊、怡然自得。

21、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能够忍别人所不堪忍受的事情,是很多福分的源泉。

22、有慈悲心,就是佛心;有爱心、毅力,投入为人群付出,是菩萨心也是菩萨行。

23、若有修空者,顺空而取空,观空与色殊,不名真观者。《大乘理趣般若经》卷七

24、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如果要从冰里面钻出酥油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25、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26、人之无闻,老如特牛,但长肌肥,无有智慧,生死无聊,往来艰难。《法句譬喻经》卷三

27、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古印度)弥勒《辨中边论》卷中

28、高居俯视,听政万方,寂然不动,感通无碍,言不虚发,一切自成。“四十华严”卷十二

29、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

30、佛心禅语 平常心人人向往。可一颗平常心,到底怎么个平常法?又有几人能真正看透?

31、善用力气的人,不急不徐;善守理想的人,不猛不弛。一志向前、坚定不移,终可达成目标。

32、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保持平等心,看见任何人都能起欢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33、见怒能忍,是为梵行;至诚安徐,口无粗言,不瞋彼所,是谓梵行。《法句经》卷一,慈仁品

34、最有禅意的句子时间用过以后有成果,即“够用”;用很多时间却无所得,即“不够用”。

35、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唐)洞山良价禅师《五灯会元》卷十三

36、古风基地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白居易

37、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七喻品

38、差使鬼神 心中有善念,吉神随之来;心中有恶念,恶鬼随之来。明白这一点便 可以差使鬼神。

39、诸有造作善恶行,身口意三无厌足,妨人诸行不至道,此名精进不应弃。《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

40、以洗器余食着于净地,令彼处众生即得利乐,我说斯等亦入福门,况复施人!《杂阿含经》卷四,第90经

41、自谦自我修养如同开辟一畦良田,先前一定要下功夫去除杂草、乱石,也就是要先清理自己的心地。

42、见他瞋恚盛,但能行默忍,彼瞋自然灭,不烦刀杖力。彼此得大利,自利亦利他。《别译杂阿含经》卷二

43、佛心禅语 只有把智慧和实践结合起来,智慧才会产生神奇的力量,而不会成为我们前进途中的障碍。

44、人在平安的时候,很容易迷失自己。偶尔有小挫折或坎坷,反而能唤醒良知、长养善根,这何尝不也是福?

45、言证人者,彼微细智亦不生灭,与真如无异,无可分别,是名证人。《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

46、红尘多冷暖,草木向阳荣。远寺人来少,禅林月照明。僧居如有梦,境遇不关情。昨夜寒风起,有梅寂寂生。

47、佛心禅语 愚人除境不忘心,智者忘心不除境。不知心境本如如,触目遇缘无障碍。——《莫龙祖心禅师》

48、佛心禅语 问:“如何是双峰境?”师日:“夜听水流庵后竹,昼看云起面前山。”——《双峰意钦禅师》

49、禅语悟道不杀害生命,不欺蒙众生,只愿利益有情。轮回中的一切芸芸众生,皆是往昔曾做过我们的大恩父母。

50、苦谛是四圣谛之一,也是最关键的一谛。佛教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

51、大气是一种修养。发怒时要看看发怒的对象是谁。可以和比你高出很多的人发火一万次,而不要和一个乞丐发一次怒。

52、缘者是依。……如由父母而生其子,母则是因,父则是缘。是故父母因缘生子。如是或因缘生法,是名为成。《鼓经》卷上

53、贫中之贫的人,不仅物资、知识贫乏,见识也窄浅;更有既贫且病者,心态孤僻,常觉得自己被人遗弃……我们应设法给予

54、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出不入,不溢不散,是为人不二法门。《维摩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

55、人生最美的境界就是内心的安静与丰富。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56、不杀生即是仁,仁者爱也。万法皆由爱心起,一切善行离不开爱,因为有仁心爱念就不忍杀生害命,进而能积极地救护一切众生。

57、佛心禅语 清净:水的本质是清净,人的本质也是清净的。水犹如我们的清净心,烦恼污垢的沙石本来就未曾污染过水的本身。

58、佛心禅语 “一半一半”的世界:缺憾是特意留下来的,当你感到缺憾,就意味着你体验到了人生五味,拥有了完整的生活体验。

59、于诸财物中,信财第一胜;于诸滋味中,实语为第一。于诸寿命中,慧命为最胜,如法善修行,能得快乐报。《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

60、佛心禅语 追逐物欲,如渴饮盐卤,转增其欲,有情之于五欲,亦复如是。故应于诸资生物具,勤修舍心是菩萨行。——■妙峰法师

61、天天禅语欲望使人失败,无私令人成就;烦恼使人痛苦,觉醒令人快乐;执著使人束缚,放下令人解脱;无明使人迷惑,智慧令人证悟。

62、要遵守职业道德,依法行事,不伪造文书,不泄露、不**商业机密,不勾结黑金,不掏空资金,不恶性倒闭,不强占侵吞,不求一夕致富。

63、释迦牟尼佛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是的,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世间的仇恨,只有宽容才是慰藉心灵的良药。

64、佛语经典语录 这里说的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是一种开阔、恬静的精神境界。人的意识能够达到这种境界,这表明意识所具有的能动作用。

65、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牛处故。《圆觉经》卷上

66、佛心禅语 爱,是两个人在经历了生活的琐碎之后,在生活的炼狱中历练之后,一起走到白发苍苍时依然手牵手,用心传递出的不离不弃的情怀。

67、受人误解你泰然处之,你是在布施自在;受人漫骂你坦然一笑,你是在布施宽容;被人欺骗,你风轻云淡,你是在布施真诚;布施可以用任何形式存在。

68、找出自己最大的缺点,要有改变的愿力,切实执行。要把做过的错事记住,不断地自我警惕,自我提醒,要能不二过。(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69、禅就存在于红尘中,所谓最深的红尘,不过是提供了一个清静的修禅道场。红尘中,懂得放下,懂得慈悲,觉悟。做到明心见性,不贪念,不执拗,是为参禅。

70、佛心禅语 平等:无分美丑善恶,芸芸众生都平等得到水的滋润。无分高低凹凸,自然环境都平等得到水的滋养。所以水对芸芸众生和自然环境的利益是平等的。

71、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幺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唐)希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72、有些人一定会问,宇宙是个虚无缥缈无法掌控的无限空间,它会带给地球何种灾难,人类能够掌控吗?这其实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确是微不足道的。

73、交往金句交往前三个月,经你要求而没有改变的坏习惯,通常一生都不会改变,除非他发生空难而幸存从此改变人生,或皈依佛门变成没有欲望的男人。如说,抽烟……

74、天天禅语三宝加持的阳光下成长的我,由于获得恩德善知识的正确引导,坚定地认知心中本来具足爱心的明灯与智慧的光明,再也不怕生命的夜路,也不畏轮回的黑暗。

75、天天禅语如果我们能把握到每一刻的当下,且保持觉醒、珍惜拥有,并以感恩之心去善待周围的一切的话,幸福在我们的身边,快乐在我们的心间,成就在我们的掌中。

76、物质富有、地位崇高,都是空虚的架构;真正的富有是心的富有——富有爱、富有慈悲。真正的动力是心力;拥有这分爱心动力作基础,还有什么不能改革、不能引导的呢?

77、日升月落,春秋代序,世间万物的轮回变化,自有规律。四季轮回冷暖交替悲欢离合,花开花谢云卷云舒缘聚缘散。昨日的因成为今日的果,既是命运的必然,也是行动的必然。

78、二般人遇到困境的时候,常会念一声“菩萨保佑!”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菩萨”两字的真实意义。“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其意是“觉有情”,也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

79、“忍”,就像搬石头压在草地上一样,地下的种子还仍然存在,只是一时无法生长出地面而已。所以,先由忍做起,然后要把忍的感觉吞下去,进而消化掉,提升到“忍而无忍”的自然境界。

80、人天生是对自己满意的。看看婴儿,他们那种安详、沉稳的神态,就是自我满足到了极致的表现。他们也有资格对自己满意:作为造物主最杰出的产品,对自己不满意实在是对造物主的不敬。

81、何谓“少欲”?对未得之物不起贪欲,对已得之物不生厌憎,便是“少欲”。对自己的收获,无论大小多少,都感到满足;对自己的际遇,无论顺境逆境,都随遇而安,自然身心自在,生活快乐。

82、人心与佛性心与性是一样的,于佛称为「性」,于人叫做「心」。如一杯白开水叫「水」,加上茶叶就叫「茶」,加上咖啡则叫「咖啡」。实同样是一杯水,但咖啡与茶都是水「以外的东西」。

83、佛语禅心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万法缘生,皆系缘分。缘起即灭,缘生已空。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84、疯话之人生语录占课相面的,令人靠天求福。水先生,令人靠地求福。仿佛想天上掉馅饼,想地下出金窖,全是徒劳妄想的。好的求福之法,是靠良心。要良心不坏,纵或享不到大福,也必受不着大罪。

85、越有名的风水师越好看风水,也越灵验。因为他所服务的对象均为高端客户群。他们的福报运势都决定了他们所对应的环境差不到哪里去。什么样的人会住什么样的房。这也是古人所说的“福人居福地”的道理。

86、戒;有菩萨乘持清净戒,于声闻乘名大破戒。……以是义故,为菩萨乘说不尽护戒,为声闻乘说尽护戒;为诸菩萨说开遮戒,为诸声闻说唯遮戒;为菩萨乘说深心戒,为声闻乘说次第戒。《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87、临事前英雄好汉,临事时缩头乌龟;索取时欲壑难填,付出时锱铢必较;许诺时信誓旦旦,践诺时缺斤短两;责人时义正词严,律己时力求宽大;见利则趋之若鹜,见义则躲躲藏藏。万般世相,可见一斑。做人若此,情何以堪!

88、父母和孩子是世间最亲近的人怎样处理好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佛日: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敇令奴婢,时作饭食。三者不益父母忧。四者当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89、虽然厌秽欣净,照样赚钱心悦、亏本不悦,凡夫如此,本属自然。这也是因缘所生法,如夏日吹凉风便觉凉一样自然。不要自责:“我已念佛,何故还这样放不下?是不是欣离心不切?”只不过接下来要心地坦然,不要全然被境所牵。

90、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具有上品之信心者,会得到i宝之上等的悲悯与加持;具有中品之信心者,会得到i宝之中等的悲悯与加持;具有下品之信心者,会得到i宝之下等的悲悯与加持;根本没有信心之人,得不到i宝之丝毫的悲悯与加持。

91、心灵禅语 不懂得“无我”的道理,信仰和愿望都不是真的。懂得“无我”的道理,就生出了真的信仰之心。“我执”的思想就像那不实的芭蕉茎叶,怎么能当作房子的梁柱呢?如果那样,房子尚未完工,还没等刮风下雨,就会倒塌了。

92、在生活中,许多人过于强调,而不强调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发表言论不要紧,总该注意影响。说别的话还不要紧,一旦话语触及他人的名誉、利益、尊严,那就要特别小心了,俗话说,“蚊子遭扇打,只因嘴伤人”,伤了人,弄不好会遭报应的。

93、佛学大师经典语录将一份善意珍藏于心,为身边的人送上祝福怎样让内心充满阳光?佛日: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着。——《大方广佛华严经》

94、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赶早集,黎明动身,一路磕磕绊绊。寂静的乡道上,父亲因为跳着沉重担子,我则为赶上父亲的脚步,两人都有点气喘吁吁。我一遍遍地问:天什么时候才亮呀,父亲一遍遍地答:一直朝前走,走着走着天就亮了。父亲的这句话至今一直是我人生路上的明灯。

95、佛心禅语 世人常常在获取名利之时喜不自胜,却不知有身处名利巅峰的喜悦,就必定有从巅峰跌落下去的苦楚。名利本就虚幻,再高的权位,总有退位的一天,再多的金钱,也总有散去的一刻。看透了这一点,就能在高处不忘形,低处不消沉,无论富有还是穷困,都能保持平和之心。

96、因为被速度追赶,人们常常精神被抽空,灵魂被落下。因为缺少精神补给,许多人变得无所适从。精神的补给成为当代人的必需,唯有精神得到补给,灵魂才能跟上肉体的步伐。精神的最佳补给方式是读书。有没有一种书,它不仅集纳了精神补给的必需品,而且又便于携带,随时可用,并能按需所取呢?

97、如果心中还有理想,如果灵魂渴望爱情,不妨早起,让朝霞坚定目标,让晨风伴你前行,让鸟鸣教你恋歌。翅膀剪出希望的云霓,脚步踏响精神的空谷,呼吸吹拂生命的枝头,请珍惜早晨的赐予,请记住早晨的示现。可以不必匆忙,但一定不要负重,放下郁积的不快,放飞崭新的愉悦,重启激情的人生。

98、佛教徒对生病的态度乐观而积极。因生病而体会到患者的感受,因生病而谨慎恶业,因生病而努力行善,因生病而消除业障,因生病而降低我慢,因生病而生起爱心,因生病而功德增上。生病是一场修行之旅,病越久业障消除越有效,病越重功德增上越迅速。生病是不求而得的助缘,也是不请而到的幸运。

99、晴朗的天气,找那么一点空隙,漫无目的地沿着平天湖行走,和那些平日无缘相见的水鸟、鱼儿以及水草或无语相对,或轻轻叙谈。你的心不知不觉被清空,日积月累的心尘被彻底清扫,灵魂渐渐敞亮起来。偶尔抬头,看看远处的城市天际线,再扫一眼静静的远山,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在你的周身瞬间弥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0695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9
下一篇2024-01-19

随机推荐

  • 欧诗漫珍珠白套装适合什么年纪_适合肤质

    你只知道自己黑,却不知道为何会黑,都说一白遮百丑,一黑毁所有。珍珠白系列产品,均持有国家特证,有美白特证才敢说美白。下面我带大家来看一下欧诗漫珍珠白套装适合什么年纪_适合肤质。欧诗漫珍珠白套装适合什么年纪欧诗漫OSM新珍珠白补水美白

    2024-04-15
    48600
  • 为什么旗舰店里没有妮维雅美白630精华

    德国拜尔斯道夫集团旗下妮维雅于2020年推出的独家专利成分luminous630,号称是经过十年研发,地表最强的美白成分。这个名头可谓很响亮,而这个成分也实际应用到品牌各类产品上,例如美白精华,防晒霜等等。妮维雅630淡斑美白精华开始采用的

    2024-04-15
    37900
  • 保湿身体乳哪个牌子好啊?有人能推荐吗?

    珂润身体乳珂润的身体乳是我今年新入的,也是最惊喜的!非常好用,水润好吸收,温和无香精,没有任何味道,滋润度也非常棒,花王专利的神经酰胺能填充质细胞空隙,维护细胞间水分,很好帮助皮肤保湿,修复皮肤屏障。不喜欢有味道的身体乳的姐妹们真的要试试这

    2024-04-15
    30000
  • 求助大侠 铁塔上装天线的定额选取

    通信铁塔无法通过通信定额计算安装费用。工信部200875号文发布的最新通信工程概预算定额中没有铁塔安装、抱杆安装、塔基和机房建设等内容。通信铁塔、塔基、抱杆、机房等得参考土建或铁件安装等相关定额(各省单独发布的相关定额)。问题一:一般弱电接

    2024-04-15
    30100
  • 乔伊思属于什么档次

    中低档次。乔伊思女装价格上属于中低档次那一档,据网友反馈,其质量也属于中低档次,性价比比较一般。乔伊思女装归属上海桃乐丝服饰有限公司所有,专业的韩版女装生产、销售公司,乔伊思品牌韩版女装实行一种实打实的办法,将乔伊思的品牌女装全部进驻华东地

    2024-04-15
    29900
  • sk2清莹露和神仙水有什么区别

    sk2清莹露和神仙水的区别有:质地不同:skll神仙水是精华水,水状质地,不粘稠,适合油性和混油型肌肤,可以淡化黑斑。清莹露属于清洁水,水润质地,能够补水和清洁皮肤。成分不同:神仙水以半乳糖酵母菌发酵物滤液为核心成分,添加丁二醇等保湿成分外

    2024-04-15
    30600
  • 有谁了韩国的伊思蜗牛霜和面膜?用了效果怎么样?

      竹里行厨,来问讯、诸侯宾老。春满座、弹丝未遍,挥毫先了。云避仁风收雨脚,日随和气熏林表。向尊前、来访白髯翁,衰何早。  志手里,功名兆。光万丈,文章耀。洗冰壶胸次,月秋霜晓。应念一堂尘网暗,放将百和香云绕。算赏心、清话古来多,如今少。这

    2024-04-15
    42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