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愿往生、净土莲成,尚未出现於现今集结之《大正藏大藏经》。
其馀各词出处包括:
一、专称佛名:此四字於《止观辅行传弘决》和《乐邦文类》出现两次、馀如《摩诃止观》、《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释净土群疑论》、《五方便念佛门》等各出现一次。
二、其心决定:
《大宝积经》、《华严经合论》出现三次;
《释摩诃衍论》、《法华论疏》、《华严纲要》、《法华经大窾》、《法华经演义》、《法华经掌疏》、《法华经玄赞要集》、《释摩诃衍论疏》、《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出现两次;
《悲华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妙法莲花经》、《添品妙法莲花经》、《思惟略要法》、《诸法无行经》、《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说造像量度经解》、《摩诃僧祇律》、《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十住毘婆沙论》、《杂阿毘昙心论》、《摩诃师地论》、《法华义疏》、《新华严经论》、《维摩经略疏》、《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华严游心法界记》、《波斯教残经》、《楞严经合辙》、《维摩经文疏》、《大日经义释》、《法华经文句辅正记》、《法华经文句辅纂要》、《法华经入疏》、《法华经要解》、《法华经句解》、《法华经通义》、《法华经精解评林》、《法华经会义》、《法华经要卓解》、《法华经大成》、《法华经授手》、《法华经科舍》、《四分律开宗记》、《杂集论述记》、《表无表章栖翫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心赋注》、《佛说大乘僧伽吒法义经》、《御录经海一滴》、《犍度》等各出现一次。
三、现其色相:《法华经授手》出现两次,《观无量寿佛经义疏》、《法华经指掌疏》、《青城竹浪生禅师语录》等各出现一次。
四、上下文连在一起的,尚未出现於现今集结之《大正藏大藏经》。
此外,“其心决定”之後句,诸经常见者,为:“离诸染著”、“便修智慧为尽诸漏”。
“其心决定”最常见於《法华经》及其疏注。
意谓若能修习《法华经》:“其心决定,知水必近”。“水”在此处,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并附供参~
据我知道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大士神光》《般若般罗密多心经》其中观自在菩萨既是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经典估计很多,由于本人是专学净土的,阅读的经典面较窄就知道这些了,希望能给师兄带来帮助、南无阿弥陀佛!
经典很多是没有得到正法的人翻译的,所以,要小心。
就像中医典籍---伤寒论---的译注,大概就有900种,但是9成是错的,∵译注者多是名落孙山的学子,自己在家钻研,也没老师教。学伤寒论要先会把脉,不会把脉只会背书那不叫入门。
佛法是无为法!
食谱里头有煮菜的方法,但
佛经里头没有成佛的方法,为什么?因为,佛法是无为法,不能用语言文字写出来讲出来!佛经读了百千万劫也得不到佛法,成不了佛!佛经只是在广告而已,譬如广告可口可乐很好喝,但怎么制造?没讲。
如果你是真要修行,也就是说要修成佛的法门,那就要找在世明师求法。
如果你只是要和一般人一样,当个经典学者,那就继续研读吧,反正也没做坏事,顶多是误导自己、误导别人而已。
欢迎上网搜寻:奇哉!中国人,不懂中国字!
希望对你有帮助。兹节录一些供你参考:
奇之3 - 不懂『经』之意。
经者,常也、法也。有为法、无为法,都是法,都可以叫做经。
●对于世间的法则,这『经』就是有为法,是对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规范,没什么所谓真假。譬如《佛遗教经》。
●对于超世间的法则,这『经』就是无为法,就不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因此,你我手上拿的经典就是假经,它顶多只是在广告某个法则而已,譬如《金刚经》是在广告无相法,《心经》是在广告般若波罗蜜多法,《楞严经》是在广告耳门圆通法门,但是法门怎么修,并没有写在里面。
〖甲 • 经=法性〗:
真经并不是我们手上拿的这个经典,他是指那个法性、佛性。所以,我们谈佛学时,讲到『经』,就是在指那个『法』,他超越六识,无形无相,语言文字无法表达。
1先看《金刚经六祖惠能解义》提及的︰
如来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喻法为名
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故《金刚经》其实就是金刚法,《法华经》就是法华法。
2再如《金刚经依法出生分第八》提及的︰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此经』就是『此法』,整句的意思是『所有的佛都是修金刚法而成佛的、所有的成佛法门都是金刚法』。因为你我手上的经典、书本是有相的,是属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层次的,它无法造出无相的佛法、佛菩萨来。佛法是无为法,没在书本上,一定要找在世佛求法才行。
●以下经典也可证明『经』即是『法』:
1《佛说持句神咒经》,在经典前面是说:
今现在说法但经典结尾处是说:
佛说经已,皆大欢喜
显然『说法』即是『说经』,证明『经』即是『法』。
2而《佛说施灯功德经》于经尾是说:
世尊说此法已
更证明『讲经』即是『说法』。
3再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则言:
金光明妙法,最胜诸经王
也证明『经』即是『法』。
4另《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也提及:
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
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也证明『经』即是『法』。『说经』即『说法、传法』(详:奇之7 - 不懂『讲经』、『说法』、『读诵』之意),说明传法时是有内在佛音的。
5《阿弥陀经》则提及: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佛说此经已
也证明『经』即是『法』。
6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则有此句:
此法门名说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
意即《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法门』!
●以下经典是将『经』『法』放在一起,也可证明『经』就是『法』:
1《六度集经64、66》的:
共听经法、说经法
2《无量义经》的:
得是经法威神之力
3《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七、不退品第三、卷第七》也是:
常念经法,顺修其行、读诵经法、彼可学此经,决定一切法
4《称扬诸佛功德经》也是:
当广宣传此诸经法、其国经法兴盛久住、闻斯经法所得功德
5《佛说无量寿经》也是:
广宣经法、受读经法、演说经法、授与经法
与佛相值,听受经法、闻是经法
6《过去现在因果经》的:
不闻经法
7《大方等大集经》:
能持如来此经法者,功德无边,亦复如是
8《法华经》则是『说法』、『说法华经』、『说经法』皆出现多次:
世尊演说法、说是经已、说是法华经
闻诸佛所说经法、若有信受此经法者
以上都可以证明『经』即是『法』。
〖乙 • 真经=无字天书〗:
以下经典皆在谈『真经』、也就是『法』,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
1《达摩血脉论》︰
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佛即是道、道本无言
2《金刚经六祖惠能解义》︰
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
3《大方等大集经》:
佛知诸法如幻炎,无受无作无字说
4《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5《无量义经》:
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6《大宝积经》:
又察其法常无言说,故曰正法以无言说
7《华严经》:
一一佛法不可说、法性不在于言论,无说离说恒寂灭
8《金刚经》: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奇之4 - 不懂『称』之意。
观音菩萨是大慈悲的象征,保佑救渡活人;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保佑学习;普贤菩萨象征着理德、行德,保佑众生的德行修为;地藏菩萨代表愿力,保佑救渡死人亡魂。
1、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是大智慧的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智能之利),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能威猛)。
2、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是大慈悲的象征。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3、普贤菩萨,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
4、地藏菩萨,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
观音菩萨主要事迹
关于观世音菩萨,《成具光明定意经》《维摩诘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宝积经》卷八十二及卷一百等处,皆列有此菩萨之名号,然未列本缘等事迹。在《法华经》中设一品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生之相。
另外《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叙述了阿弥陀佛过去生中为转轮王无诤念时的长子不眴,出家在宝藏佛前,发愿称,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即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宝藏佛即为他授记并命名观世音。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中阿含经》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涅槃寂静,是三是法印。——《莲花面经》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优婆塞戒经》 菩提资粮未具,不得菩提,一切善法,皆是菩提资粮。——《大般若经》 六波罗蜜,应具足修,执一非余,是为魔业。——《大方广总持经》 如来以一切譬喻,说种种事,无有譬喻能说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绝,不思议故。——《华严经》 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视吉良日。——《般舟三昧经》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法华经》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法华经》 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华严经》 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华严经》 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毁圣及善人。——《大方便佛报恩经》 诵持佛名故,超亿千万劫,一切诸烦恼,疾得成菩提。——《八佛名号经》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华严经》 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如来自在为,无量劫难遇,若生一念信,速证无上道。——《华严经》 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文殊师利问经》 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法毁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华严经》 若有疾病,了不念佛,便呼巫师,卜问祠祀,请乞邪神,天神远离,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现世罪人,非佛弟子!——《事佛经》 佛言: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杂阿含经》 以法为依,以法为救,以法为归,以法为舍。守护法,爱乐法,希求法,思惟法。——《华严经》 若有疾病,了不念佛,便呼巫师,卜问祠祀,请乞邪神,天神远离,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现世罪人,非佛弟子!——《事佛经》 佛言: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杂阿含经》 以法为依,以法为救,以法为归,以法为舍。守护法,爱乐法,希求法,思惟法。——《华严经》 若金、银、琉璃、真珠、玛瑙、珊瑚诸宝,及诸乐具,不能令人离于老病死、忧悲苦恼。弥勒!唯有正法能大利益,离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大宝积经》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涅槃经》 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地藏菩萨本愿经》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华严经》 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信解圆通,方为行本。 虽多诵习义,放逸不从正,如牧数他牛,不获沙门果。——《出曜经》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楞严经》 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楞严经》 譬如有人因喉闭塞则能断命,如是善男子,一切诸见,唯有我见斯能断于智慧命根。——《大乘宝云经》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 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华严经》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业报差别经》 修一善心,破百种恶。——《涅槃经》 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法句经》 去恶从就善,避洒知自节,不*于女色,是为最吉祥。——《法句经》 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来自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楞严经》 如有修身修戒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宝破坏恶毒。——《优婆塞戒经》 世谛故分别说有果报,非第一义,第一义不可说因缘果报。——《摩诃般若经》 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优婆塞戒经》 千劫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悉皆灭尽。——《金光明经》 百年垢衣,一日而瀚,可得鲜净。如是百千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顺善思惟,于一日一时,能尽消灭。——《大集经》 过去诸恶,今悉忏悔,现所作罪,诚心发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金光明经》 能自改者,与无过同。——《妙花经》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观普贤行法经》 大乘因者,诸法实相。——《观普贤行法经》 依于一实相,演说诸法相。——《华严经》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坛经》 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宝箧经》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密严经》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圆觉经》 譬如种子别,生果各殊异,业力差别故,众生刹不同。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华严经》 十方一切诸世间,悉是众生想分别,于想非想无所得,如是了达于诸想。——《华严经》 如人以己手,还自摩握身……如是自心内,现境还自缘。——《密严经》 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华严经》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华严经》 诸法无法体,而说唯是心。不见于自心,而起于分别。——《入楞枷经》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著。——《华严经》 若知唯识现,离于心所得,分别不现前,亦不住其性,是时攀援离,寂然心正受。——《密严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