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出自鲁迅的《拿来主义》。
节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
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
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
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
“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这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更深层的意义且不说,即以日本帝国主义为达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乐土”,说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就可见一斑。
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响。在当时的形势下,鲁迅写了许多杂文,
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包括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和反动当局卖国投降,更在文化战线上积极作战,对许许多多具体事情(具体的人、事、作品、思想及种种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反应。
-拿来主义
1、去其糟粕拼音是qùqízāopò,汉语词汇,意思是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2、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糟粕:做酒剩下的渣子。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比喻事物中粗劣无用的部分。吸取其中好的东西,扬弃其中坏的和无用的东西。意为取长补短。也作去其糟粕,存其精华。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思是在各种信息、观点或经验中,将有价值和有用的部分保留下来,而将无价值或不可靠的部分剔除掉。这个概念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的生活和工作中。
在学习上,我们可以通过筛选和整合各种资料和知识,挑选出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进行学习。例如,在阅读一本书时,我们可以先浏览目录和摘要,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需要深入了解的章节进行详细阅读。这样能够节省时间,同时也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在工作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非常重要。当面对大量信息、任务和项目时,我们需要有辨别力和筛选能力,找出最重要、最紧急的事项优先处理。在团队合作中,我们也需要及时沟通和协调,将成员的各种想法和建议整合起来,提炼出可行的方案。
同样地,在人际交往中也可以运用这个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我们需要倾听并尊重对方的意见。并不是所有观点都值得采纳和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味着我们应该理性地分辨和评估各种观点,并选择对我们有益的部分作为参考。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理性思维和做事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和利用信息、经验和观点。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人际交往中,都可以运用这个原则,以更高效、更准确的方式进行决策和行动。只有将重要的事物保留下来,并舍弃那些无关紧要或不可靠的部分,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舍弃无用有害的糟粕的东西
取其精华有益的部分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凶年饥岁,士糟粕不厌,而君之犬马有馀谷粟。”《韩诗外传》卷五:“此真先圣王之糟粕耳,非美者也。” 清 戴名世 《<己卯墨卷>序》:“得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举笔为文,洒洒自远。”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十五:“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
《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
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发表的《拿来主义》中,涉及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意思,但没有明确地使用这个词语。
毛泽东一九四○年一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多次明确提到这个词语:
“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思: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2、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发表的《拿来主义》中,涉及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意思,但没有明确地使用这袭个词语。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知西,喻指无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3、对个体来说,接受外来或新鲜的文化或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接受好的有用的,撇弃无用有害的,消化为自己适用的东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拼音是qǔ qí jīng huá,qù qí zāo pò。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qǔ qí jīng huá qù qí zāo pò,意思是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造句:
1、蒲公英流的本意就是要你去不断学习模仿别人的刀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更强劲的刀招奥义。
2、在继承文化遗产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传说,有一个古阵‘聚魂阵’,他可以聚集众神的灵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生出更强大的灵魂。
4、晚辈只是喜欢研究而已,听多了江湖人士的评头论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罢了。
5、采取西方全国办法的关键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要扬真抑假、扬善抑恶、扬美抑丑、扬清抑浊。
7、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而已!
8、祖宗留下之物,有好有坏,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9、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出自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
1、原文
“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2、解释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
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扩展资料“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实体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固有的性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
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华就是精华,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们存在,就是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
价值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看作已有文化现象在现实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即以我们现在的生存发展为标准,去看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是好是坏。
这里暗含的一个前提是,不认为哪些现象的好坏意义是从来如此、固定不变的,而是承认好坏本质上都因人、因时而易。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客观地看待过去的东西,而重点是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
这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之间,表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别。前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因此在人们的看法中比较常见,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思考方式,但它存在着很大的疑点和误区。从理论上说,后一种理解比较符合实际,比较深入和合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