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行为》精华解读

《“错误”的行为》精华解读,第1张

关于作者

理查德·塞勒,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开创者之一。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理查德·塞勒的学术自传。在本书中,塞勒完整呈现了自己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思考和理论贡献,也讲述了自己怎么走上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以及行为经济学这个学科从备受冷落,到逐渐被主流经济学界接受的过程。可以说,读懂这本书,你就懂了行为经济学。

核心内容

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纪人假设存在重大缺陷,对现实的解释与预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度的,那些被传统经济学忽视的“非理性”因素,反倒是影响经济决策、经济行为的关键。禀赋效应、心理账户、消费效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因素。

《错误的行为》,作者理查德·塞勒,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本书是行为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会告诉你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怎么一步步被推翻,行为经济学怎么得到主流经济学的认可,怎么帮助我们做决策。

塞勒是芝加哥大学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是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他很早就把心理因素引入到经济决策分析里,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度的,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比如,两件商品同样是便宜10块钱,你可能更愿意去买便宜10块钱的闹钟,而不是便宜10块钱的电视。对于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来说,10块钱和10块钱的效用没有差别,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因为人们会把省下来的钱,与商品本身的价格做比较。如果省下来的钱占的比例很低,这种决策的价值就会比较低,我们往往就会忽略。再比如,股市里经常出现的“追涨杀跌”现象,我们都认为这是不理性的,但是塞勒认为,人们在参考股票历史价格时,总是容易对历史业绩表现较好的股票过分乐观,而对表现不好的股票过分悲观。这才是人性的真实状态,是可以通过心理学实验证明的。这是市场的常态。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不是理性的。

但是,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就是把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假设为绝对理性的经济人。在这个基本前提下,传统经济学设计了各种经济模型。但这些模型对现实经济活动的解释和预测,却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甚至无法解释生活中的很多反常现象。

行为经济学就是要关注那些传统经济学关注不多的因素,比如人们的行为、认知、情感、心理效应、人格特质,甚至是偏见和错误,如何对个人和群体的经济决策产生作用,从而对整个经济系统造成影响。这也是近些年来最热门的经济学分支。

《“错误”的行为》这本书正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也可以看成是理查德·塞勒的学术自传。塞勒在这本书里,一方面完整讲述了自己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思考和理论贡献,另一方面,他也讲了自己怎么走上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以及行为经济学这个学科从备受冷落,到逐渐被主流经济学界接受的过程。可以说,读懂这本书,你就懂了行为经济学的一大部分。

好了,我从这本书里给你提炼出了三个重点内容,也是行为经济学的精华。第一个重点,为什么说,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有缺陷的。第二个重点,什么是禀赋效应,它会对经济决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是理查德·塞勒最早提出的,是帮助他获得诺奖的主要研究成果,也是行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第三个重点,心理账户和消费效用如何影响你的消费决策。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为什么说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有缺陷的。

传统经济学发展到现在,体系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各种模型层出不穷,但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这就是理性经济人假设。

具体解释一下,传统经济学家假设各类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不是真实的普通人,而是虚拟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这种理性经济人有什么特征呢?就是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你知道如何按照自己的喜好,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结果。就好比给你一百块钱去超市买东西,你每次都有能力找到一个最满意的购物组合。总之,理性经济人做选择的时候,总是会遵循最优化的原则。

理性经济人假设,其实一开始只是为了研究方便,就好像物理学家研究力学,要假设一个不受任何干扰的理想状态一样。但是,就是因为它用起来太方便了,传统经济学家越用越上瘾,对它产生了巨大的依赖,甚至是迷信。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有的供求关系曲线,到华尔街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市场模型,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大量传统经济学成果,都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出质疑,因为人们发现,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上的模型,虽然形式上看起来科学严谨,但是在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时,常常虚弱无力,更不用说对经济运行和市场走向做出预测了。

举个例子来说,1987年10月19日,这一天没有战争,没有恐怖袭击,没有央行宣布破产,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负面消息,全球股市却暴跌超过20%,科技股泡沫破裂,房地产泡沫破裂,最后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学家们目瞪口呆,谁都没有见过这种情况,他们得心应手的理论和模型,全都失去了作用。全球的投资者在恐慌中争着抛售股票。按理说,如果你是理性的经济人,当时全球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实质恶化,股市暴跌以后还是会回升的,这个时候应该是冷静的建仓买入。然而,在市场的急速下跌中,能保持理性的投资者非常少,绝大多数人就是在恐慌中随大流。这样的情形,在每次经济危机中反复重演。这种情况下,你还能相信市场上都是理性经济人吗?还能在理性经济人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决策吗?

正是因为理性经济人假设有缺陷,难以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而在众多批判之中,行为经济学的批判最为有力。

行为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分三步走:

第一步,行为经济学引入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人类的感知、记忆、判断和决策,是由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决定的,而每个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都不完美。所以,人类无法做到完全理性。

第二步,主张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传统经济学家,在面对质疑和挑战的时候,最常见的套路,是拿“误差”来解释。他们也承认,在现实生活中,有能力做出完全理性经济决策的理性经济人,其实是不存在的。但他们坚持认为,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决策实践,你就可以不断接近理性。

行为经济学也承认,学习和实践是管用的,但是,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任何学习都需要成本。可能你确实能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但是,可能你耗尽一生,你在某些问题的选择和决策能力上,距离理性经济人假设要求的理性,还是有很大差距。

在涉及重大事件的决策上,这个问题尤其严重。因为,重大事件不经常发生,你根本就没有机会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理性”水平。举例来说,对于日常事件,比如关于午餐吃什么的决定,你每天都要做。关于去超市买什么的决定,你每个星期都要做。在这样的选择里,你确实有机会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但是,关于职业选择的决策,关于配偶选择的决策,对于正常人而言,终其一生,并没有太多的反复学习机会,但是这些重要的事儿更需要你理性决策。同时,由于没什么机会学习和实践,当你面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时候,反倒比买午餐、买水果这样的日常反复决策行为,显得更不理性。

另外,行为经济学提醒你,人的理性程度,还受到自身能力的巨大限制。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在面对任何决策时,都将能力发挥到极致。就拿超市购物的例子来说,你拿着100块钱去超市采购生活用品。按照理性经济人假设,你应该能够运用理性,找到一个完美的购物组合。但是,你遇到的现实情况是,到底是先买食品还是买洗涤剂,洗涤剂到底是买洗衣粉还是洗衣液,洗衣液到底买哪个牌子的……每一个决策都是艰难的,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可能只是瞬间的冲动和直觉。理性?偏好?效用最大化?哪有经济学家拍拍脑袋那么简单?

经济生活中的很多选择和决策,比超市的情况要复杂百倍千倍,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对理性经济人假设保持信心呢?而行为经济学认为,很多时候,由于时间和能力的有限,真正指导人决策的,并不是所谓的绝对理性,而是简单的经验判断,是那些看上去并不理性的,你的直觉。

行为经济学批判理性经济学假设的第三步,是指出一个重要事实,理性这个概念也是有问题的,很多情况下缺乏标准。

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某个家庭得到了1000元的额外收入,他们的消费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家庭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会按照一定比例,把增加的部分用来消费,这种比例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如果这个得到额外收入的家庭,边际消费倾向为95%,就意味着他们拿到1000元之后,会把950元用来消费。这950元怎么花呢?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个持久收入假说,说家庭在得到额外收入时,不会在当年全部花掉,而是会把增加的消费在未来几年内平均分配,他设想一般会考虑未来三年的情况。所以,在这个例子里,这个家庭会把额外增加的950元消费额度,平均分配到未来三年里。另一位经济学家还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说人不仅会考虑今后几年,还会考虑一生的收入和消费。所以,这个家庭会把950元平均分配到未来几十年中去。

这还不是重点,哈佛大学一位经济学家的模型指出,人不仅会关心自己的全部人生生涯,还会关心自己子女和孙子辈将来的人生生涯。所以,这个家庭在分配时,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后代。这950元不能光给自己花,还有后代的份儿。

你仔细想一下,前面所讲的这几种理论好像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在每一位经济学家的设想中,决策者都是理性的,但你是不是发现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算理性?是三年花掉这笔钱理性,还是把钱留给子孙后代才是理性?理性这件事,很难有个确定的标准,或者说,理性之上永远还有更强大、更高级的理性。理性永无止境,理性经济人所拥有的绝对理性,根本就不存在。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行为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这也是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强有力的挑战。传统经济学没考虑人类行为的各种复杂因素,但是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那些并不理性、也不完美的行为,有时反倒是经济选择和决策的关键因素。在理查德·塞勒看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禀赋效应。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第二个重点内容,什么是禀赋效应,禀赋效应会对经济决策造成什么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帮助塞勒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成果,就是他的禀赋效应理论。

禀赋效应这个概念,是塞勒在1980年首次提出的,它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就会觉得这个物品价值特别大,比拥有之前大得多。塞勒认为,由于禀赋效应的存在,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于“利害”的权衡并不均衡,对于“避害”的考虑,要远远大于对于“趋利”的考虑。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你丢了100元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捡了100元钱给你带来的快乐。

禀赋效应的心理学基础,是你对物品价值判断的不够理性。按照理性经济人的角度,钱包里的100元钱,跟地上的100元钱,给你带来的效用没有差别。但是,钱包里的100元钱,你可能对它已经做了计划,它和你的生活发生了关联,可能还倾注了某种情感。比如说,你准备用这100块钱买一束花来送给爱人,这100元钱丢了,对你来说不光损失了钱,还意味着情感挫折。而地面上的100元钱,还没有跟你的生活和情感发生关联,它只是冷冰冰的意外之财。丢100元钱的效用损失,和捡100元钱的效用增加,它们不能相提并论,也就不难理解了。

塞勒的贡献,在于他首先在经济学领域提出了禀赋效应这个概念。他还参照现代心理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证明了禀赋效应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确实存在。

比如经典的马克杯实验,研究人员拿了11个马克杯,在22名参加实验的学生中随机分配,然后组织学生自由交易,每个马克杯最多可以被交易一次。理想状态下,每轮最多可以完成11次交易。但是,经过连续四轮实验,每一轮平均完成的交易只有225次。

为什么交易次数这么少?塞勒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卖家和买家之间,对马克杯的心理估价差距特别大。已经拥有马克杯的卖家,对马克杯的估价中位数是525美元,而没有马克杯的买家,估价中位数只有225美元。

这个实验做了好几轮,每一轮都重新分配,结果都差不多。看来,这种差异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在拥有马克杯之后,就觉得马克杯更值钱。这就是禀赋效应。这是人的心理惯性,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也是经济研究和决策中,不应该忽视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塞勒的深入研究,指出了禀赋效应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充分考虑禀赋效应的情况下,改善我们的经济决策。

举个例子,来看看禀赋效应对个人经济决策的影响。假设你得到了两个工作机会,其他条件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工作 A 每个月的薪水多1000元,但是休假时间少两天。工作 B 正好相反,每个月薪水少1000元,但是休假多两天。如果你先得到工作 A 的录用通知,并且已经准备接受这个工作,这时候工作 B 再打电话来,想让你改变决策,就会比较困难了。因为对你来说,工作 A 的1000元额外薪水,已经是你拥有的东西。你对它的效用评价会有额外加成。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你先接受工作 B,那么面对工作 A 的通知,也会拒绝。这种决策不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套路,但是体现了禀赋效应。它启发我们,在面对一些需要影响别人决策的场合时,先下手为强,使自己的交易条件,给别人带来心理预期,有时会带来巨大的优势。

禀赋效应也有更加宏观的应用。传统经济学有个非常有名的观点,叫做科斯定理。它说的是,对一个经济体来说,只要产权明确,同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无论将产权给谁,通过市场交易,最终都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举个例子说,假设一个国家正在分配产权,将矿山分给了善于打鱼的张三,将渔场分给了擅长采矿的李四,看上去很没效率吧。没关系,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够低,张三和李四总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价格,完成交换,张三去经营渔场,李四经营矿山,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但是,考虑到禀赋效应的存在,事情还会那么简单吗?显然不是了。因为有禀赋效应,张三尽管不擅长采矿,还是会觉得自己的矿山很值钱,没到手的渔场不值钱。李四正相反。两人估价的差异巨大,这个看上去很美的交易,极有可能始终无法完成。这种情形,比科斯定理所描述的理想状态,更接近现实。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显然,在产权的分配问题上,政府不能偷懒,不能认为产权明晰、降低交易成本就万事大吉了,一开始的产权分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禀赋效应的影响下,初始状态可能很难通过后面的市场调节改善,如果一开始很糟糕、很没有效率,很可能到最后也没有效率。再多想一层,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不能迷信市场,不能过分相信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能力,正如你不能迷信经济人的理性一样。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二个重点内容。什么是禀赋效应,禀赋效应会对经济决策造成什么影响。这种效应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来说,属于不够理性的“偏见”。却是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行为经济学对现实经济活动进行解释的重要武器。

第三部分

行为经济学的武器还有很多,其中,塞勒用来解释个人消费行为的两大武器十分有名,一个叫做心理账户,一个叫做交易效用。这两个概念都是由他首先提出的,也是他诺奖获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要说第三个重要内容,心理账户和交易效用,如何影响你的消费决策。

先说心理账户。塞勒认为,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在内心深处将金钱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就好像在心里建立了一个一个的小账户。分类的依据,有时候是根据金钱的来源,有时候根据用途和其他因素。然后,在消费决策时,你会首先在每个小账户内部计算成本,评估交易是否值得。

塞勒在书里讲了这么个实验,设想你晚上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200元,需要到场后现场买票,当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弄丢了一张电话卡,这张电话卡也值200元。你会按照原计划去听音乐会吗?问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去。

如果情况稍做变化呢?出发之前,你弄丢的不是电话卡,而是口袋里面准备去买门票的200元钱,你还会不会继续行程呢?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变成了,放弃音乐会。

对理性经济人来说,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买票的钱,损失都是200元,没有区别,不应该产生不同的结果。但是,对普通人来说,丢掉电话卡是另外一个心理账户的事情,它和买票听音乐会的决策没关系;但如果丢掉的是准备买票的钱,这笔损失就会被计入属于音乐会的那个心理账户,如果再额外掏200元买票,看上去好像一共掏了400元一样,决策的结果自然就会不同了。这就是心理账户的威力。

再说说交易效用,这同样是塞勒的创见。也就是说,每个消费者都会把商品的价格,和自己心目中期望的参考价格做一个比较。如果价格远远低于心里的价格,你就会觉得这笔交易很值,有足够的吸引力。我们就说这笔交易是富有交易效用的。

很多情况下,这种理性经济人并不关注的交易效用,反倒是交易与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举个例子来说,炎热的夏天,你在海滩上,非常期待一瓶冰镇啤酒。这时候你的同伴可以帮你带一瓶啤酒回来。海滩附近有两个卖啤酒的地方,一个是破旧的小店,一个是高档的度假酒店。两个地方提供的啤酒是一模一样的,而且因为你是将啤酒外带饮用,所以卖酒的地方环境如何,对你也没有任何影响。然而,如果啤酒是从高档度假酒店买的,你能接受的价格就会比较高,比破旧小店的价格要高得多。

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对于来自度假酒店的啤酒,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中位数是725美元,如果啤酒来自破旧小店,就只愿意支付41美元了。

啤酒是没有差别的,但啤酒来源的不同,导致你的期望参考价格发生了很大差异。在交易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来自度假酒店的啤酒,会给你带来更大的交易效用,所以,你也更愿意接受较高的价格,这就是交易效用的神奇之处。

交易效用可以解释很多经济现象,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商家会想方设法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抬高消费者心中的参考价格。比如说,在产品的价格标签上,标一个明显高出很多的所谓市场参考价格,即使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参考价格并不靠谱,它还是能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影响。还有一个更常见的例子,在调整商品价格的时候,更多的采取打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降价。因为,在打折的情况下,所谓的原价,很有可能会自动转成消费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这样你就会在参考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值之间,获得巨大的交易效用,虽然它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心理效应,甚至是一种不够理性的、先入为主的“偏见”,但它确实会影响很多人的消费决策。

总结

说到这,这本书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做出了批判。由于人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你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来提高理性程度的成效,是有限度的,而且理性本身的标准也存在问题。所以,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存在重大缺陷,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不是理性的经济人,而是受各种情绪甚至偏见影响的普通人。

然后,我们谈到了禀赋效应。根据这个效应,你拥有了一件物品之后,对它的评价会更高。这个效应看上去不够理性,甚至可以算是一种偏见,但它来源于人类“避害”高于“趋利”的本能。这是行为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对各种经济决策有重要影响。

最后,我们谈了心理账户和交易效用。其中,心理账户效应让你在心中将金钱收支分解成一个个单独的小账户,交易效用让你将商品的价格与心中的期望参考价格比较,这两种因素同样是理性经济人不会考虑的,却对你的消费决策影响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错误”的行为》这本书,除了对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做了介绍之外,也从理查德·塞勒个人研究生涯的角度,对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

行为经济学的萌芽,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人们发现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所不能解释的“反常”现象越来越多。塞勒的个人研究,也是从这些“反常现象”开始的。不过,行为经济学一开始并不受重视,直到七八十年代,它才正式成长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当时,以塞勒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正式引入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陆续提出了前景理论、禀赋效应、心理账户、交易效用等重要观点,逐步推动行为经济学理论的体系化。从八十年代开始,塞勒开始关注行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金融市场的应用,并在九十年代启动了助推计划,主张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出发,通过主动施加温和影响,来改善人们的经济决策。例如,他提出了一个“为明天储蓄更多”的助推方案,由公司向员工提供养老金计划,签约员工在涨工资的时候自动增加养老金储蓄率,推动员工储蓄养老金。

20世纪以来,行为经济学发动了对传统经济学的全面“逆袭”,近些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有三次颁发给了行为经济学家,他们分别是2002年的丹尼尔·卡尼曼,2013年的罗伯特·席勒,以及2017年的理查德·塞勒。

为什么行为经济学能实现逆袭呢?一方面,这是行为经济学自身发展逐渐成熟的结果,另一方面,还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理论体系,遭到的质疑和挑战越来越多。特别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时,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也就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完全失效,声名坠地,行为经济学则逆袭而上。

不过,经济学家梁小民评论说,行为经济学不是对主流经济学的否定,而是扬弃:就是抛弃不好的一面,发扬好的一面。一方面,行为经济学弥补了主流经济学的不足,改正了主流经济学的失误。另一方面,行为经济学用到的很多概念和分析方法,还是从主流经济学来的。行为经济学不能替代主流经济学,但是这个学科分支能让经济学更贴近现实,帮助我们更好地决策。

第 六十六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

走进名著

这一回里,写到时迁在攻取北京大名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迁配合军师吴用的计谋,在北京城的翠云楼放了一把大火,造成城中大乱。在元宵节时,吴用引领水泊梁山八路人马进驻城下,先于北京城中埋伏,与时迁等人里应外合,破城而入。梁中书四个城门冲不出去。后从南门仓皇而逃。城内柴进救出卢俊义、石秀,捉了李固,贾氏。吴用又告诉宋江东京蔡太师力主招安之意。

这回里,鼓上蚤时迁尽兴显示了自己的本领。时迁火烧翠云楼,痛快淋漓。众英雄好汉把北京城大名府搞得翻天覆地,声势浩荡惊天动地。把梁中书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这里有人物鲜明个性的呈现,有精彩场景的细致描摹,都非常的形象传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

● 精华解读1

吴用道:“为头最要紧的,是城中放火为号。你众弟兄中,谁敢与我先去城中放火?”只见阶下走过一人道:“小弟愿往。”众人看时,却是鼓上蚤时迁。时迁道:“小弟幼年间曾到大名。城内有座楼,唤做翠云楼;楼上楼下,大小有百十个阁子。眼见得元宵之夜,必然喧哄。乘空潜地入城,正月十五日夜,盘去翠云楼上,放起火来为号,军师可自调人马劫牢,此为上计。”吴用道:“我心正待如此。你明日天晓先下山去,只在元宵夜一更时候,楼上放起火来,便是你的功劳。”时迁应允,得令去了。

这段写到鼓上蚤时迁要去做一番大事情,准备火烧“翠云楼”。小说里写到:当吴用要设计去“城中放火”时候,即刻就有时迁来到,说“小弟愿往”。如此谋划一番,为下文水泊梁山顺利攻取大名府埋下了伏笔。达到了首尾极好的呼应之势。水泊梁山每次遇险,总有各路的英雄好汉出来展示各自的本领,赚得功劳。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想起“战国四君子”,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广收天下英雄豪杰,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而宋江的手下也是聚集了众多的能兵强将。才成就了这番“替天行道”的千古气势!

● 精华解读2

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明。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有诗为证:北京三五风光好,膏雨初晴春意早。银花火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岛。烛龙衔照夜光寒,人民歌舞欣时安。五凤羽扶双贝阙,六鳌背驾三神山。红妆女立朱帘下,白面郎骑紫骝马。笙箫嘹亮入青云,月光清射鸳鸯瓦。翠云楼高侵碧天,嬉游来往多婵娟。灯球灿烂若锦绣,王孙公子真神仙。游人轇轕尚未绝,高楼顷刻生云烟。(注:“轇轕”一词形容交错纠缠)

这是一处典型的情景再现。描写的是元宵佳节热闹繁华景象。读后,真让人眼花缭乱。真的是好风好景赏不足!这里有“银花火树”的绚烂,有“红妆女”的巧笑倩兮,有“白面郎”骑坐骏马的威风飘逸,有“翠云楼”高耸云天,有清音悦耳,有美色入目,一派歌舞升平景象。

● 精华解读3

话分两头,却说城中之事。杜迁、宋万,去杀梁中书老小一门良贱。刘唐、杨雄,去杀王太守一家老小。孔明、孔亮,已从司狱司后墙爬将入去。邹渊、邹润,却在司狱司前接住往来之人。大牢里柴进、乐和,看见号火起了,便对蔡福、蔡庆道:“你弟兄两个,见也不见更待几时?”蔡庆在门边看时,邹渊、邹润早撞开牢门,大叫道:“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好好送出卢员外、石秀哥哥来!”蔡庆慌忙报蔡福时,孔明、孔亮早从牢屋上跳将下来。不由他弟兄两个肯与不肯,柴进身边取出器械,便去开枷,放了卢俊义、石秀。柴进说与蔡福:“你快跟我去家中保护老小!”一齐都出牢门来。邹渊、邹润接着,合做一处。蔡福、蔡庆跟随柴进,来家中保全老小。

这里是写柴进和孔明孔亮等人去到牢房里解救卢俊义和石秀。“撞,跳,叫,取,去”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出速度之快。又有副词“早,不由,便”等的连用,就把他们的焦急情态呈现殆尽了。多么的精细传神,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妙笔生花

一部电视剧《士兵出击》,红遍大江南北。其中的“许三多”形象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许三多可以说是个“在卑微中伟大”的赤子。他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普通人,却活得很是精彩,有滋有味。正如剧中高连长说的:“最重要的是先做好手上的事情,我这两天刚接触一个人,每做对一件小事就被他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有一天我一看,好家伙,他抱着的已经是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试想一下,我们有几个人,能够像许三多那样做到这一点呢?这也许是许多人喜欢许三多的原因吧。在这个信仰逐渐缺失的年代里,很多人努力炫耀的是自己高傲的身世和精明的头脑,而忽视了要做好手上的事情,也就有了种种时光流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荐 语

你是否有过这样一种体验?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

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

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难题,轻松搞定。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快乐。这就是本书探讨的“心流”体验。

这本书将为你系统阐述心流的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心流的方法,为你铺就通往稳定幸福的高速公路。

作 者 简 介

[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契克森米哈赖,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多年来,他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的理论。

他的著作包括《心流》《发现心流》《创造力》等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心流》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心流,快乐的源泉

二、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三、心流的构成要素

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正 文

为什么说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心流在心理学界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在开始正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心流理论的背景知识。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在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它质疑心理学不应该只关注病态的心理问题,认为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幸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2000年1月,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发表了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下文简称米哈里)更是凭借其心流理论,为积极心理学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关于本书的内容,社会学家郑也夫在序言中总结得很妙,他说:“米哈里在本书的全部研讨都是在证明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心流能带给你的,不只有幸福感,还有价值更高的东西。

一、 心流,快乐的源泉

社会在进步,几百年前的奢侈品,如今都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中。我们比古人更长寿、更健康、生活条件也更优越了,按理说,应该觉得够幸福了吧?事实却截然相反。

人类不满的根源

月入三四千的时候,不快乐;月入三四万的时候,还是不快乐。追求幸福似乎成了人类永恒的母题,人们永远在追逐,也永远追不到。正如爱默生所言:“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这些感受都源于我们内在秩序的缺失,它是一种生命没有意义、不值得继续的感觉。

1宇宙的混沌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宇宙初创之时,并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为念。个人的力量撼动不了宇宙的运作方式。对与生活质量紧密关联的外在力量,我们的影响力实在是不足为道。归根结底,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2无止境的欲望

每个人对于自己这辈子希望完成的事,大致总有个模糊的概念,目标达成的程度就是衡量生活品质的指标。然而,欲望总是在膨胀,提高生活品质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苦差事,就像人们挂在驴面前骗它往前跑的胡萝卜一样。其实,只要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觉得愉快,设立新目标也没什么不好;但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此刻当下,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

人何时最幸福?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为了精确地分析幸福的感觉以及这些感觉形成的原因,米哈里针对大量案例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数百位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棋坛高手以及外科医生,他们都以自己喜爱的活动为业。(这些研究对象是本书大量结论的依据,后文将反复提及)根据他们的陈述,米哈里在“心流”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最优体验的理论。

什么是最优体验?当你处于最优体验时,你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它是一种你渴望已久的东西,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米哈里的“发现”

米哈里发现: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仗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了幸福的境界了。

通往幸福蜿蜒曲折的路径从控制意识开始。

二、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要控制意识,必须先了解它的运作方式,这就是本章的目的。

关于意识的几组重要概念

1意识与意图

意识是某些我们能感觉到,而且有能力引导其方向的事件,诸如情绪、感觉、思想、企图等。

意图是将意识化资讯为秩序的那股力量。只说概念有点抽象,下面我们结合例子来理解一下。

案 例

由于没吃早饭,A女士有点低血糖,她感到不安,觉得烦躁、多汗、胃痛。(这并不是意识,A女士无法控制它们)于是,A女士开始考虑吃早饭的问题(饥饿的本能动员了她的意识),出门吃顿好的,还是在家煎个蛋凑合呢?(有了吃早饭的意识后,意图帮助她整理感官信息,便于作出决定)最后她选择了出门,去了一家汤包馆,吃下一碗小馄饨和几个汤包后,她终于舒服多了。

2注意力与自我相互塑造

注意力负责从数以百万计位的资讯中挑出相关的资讯,以及从记忆中抽取相关的参考数据,然后评估时间,采取正确的对策。

自我包含了通过意识的一切:记忆、行动、欲望、乐趣、痛苦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自我代表我们点滴建立起来的目标的先后次序。比如:银行家的自我可能涵盖在他的投资策略里。

注意力塑造自我,也被自我塑造。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了解这种相互塑造的关系。

案 例

萨姆·布朗宁,一个15岁的少年,他对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完全没有概念。这一年的圣诞节,他父亲带他去百慕大的珊瑚礁旅行并潜水。当萨姆看到这些神秘、美丽而又危机四伏的海底世界时,他被彻底迷住了。自那以后,他在高中选修了多门生物课程,他想成为一名海洋科学家,而非原先打算的那样:浑浑噩噩地升入大学、结婚、生子、住在郊区。

在这个故事中,萨姆是无意间发现海底世界之美的,注意力帮助他重塑了自我;后来,他可以去追求海洋生物学的知识,自我就开始塑造注意力了。

内在的失序

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

(拓展阅读:熵,原为热力学名词,用来度量体系混乱程度。所谓熵增原理,就是“在孤立系统中,体系与环境没有能量交换,体系总是自发地像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而在本书中,米哈里借用“熵”,形容精神的混乱程度,此即精神熵。)

视频中讲到的工人胡里欧,他被轮胎撒气的事情困扰着,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工作上,生活因此变得一团糟糕,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内在失序现象。

而外在事件进入意识时纯属资讯,不一定具有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必须由自我根据本身的利害关系,对这些素材加以阐释,才能决定它是否有害。

一条新资讯可能会使我们付出所有心力应付威胁,造成意识的失序。它也可能强化我们的目标,激发出更多的精神能量,这个时候你极有可能进入精神熵的反面——最优体验。

意识井然有序

精神熵的反面,就是当收到的资讯与目标亲和时,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断,没有担心的必要,也无须猜疑自己的能力。

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这被我们称为“心流体验”,有些人将这种体验描述为“一股洪流带领着我”。

一个人若能充分控制意识,尽可能创造心流体验,生活品质势必会提高,里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案 例

里柯是胡里欧的同事,在另一条装配生产线上工作。他每完成一个单元,规定的时间是43秒,每个工作日约需重复600次。真是枯燥又繁重呀!但是,这样的工作里柯做了5年,一点儿也不腻,还觉得很愉快。秘诀就在于,当他工作时,他把自己当做奥运选手一样要求,他时常想着如何打破自己的记录呢。

成长,心流的关键词

米哈里在研究中发现,所有心流活动,不论涉及竞争、投机还是其他形式的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假设下图代表某种特殊的活动(你可以把它联想为你最常在做的事情)。字母A代表你,图形显示的是你做这件事时经历的四个阶段:

<大图>

处于A①阶段时:你刚刚开始做这件事,不懂任何技巧,挑战也很容易。

随着时间的流逝,你进入了A②阶段:技巧增加,挑战不变,你开始感到厌烦;或者进入了A③阶段:挑战增加了,技巧却没有进步,此时你会感到焦虑。

普通人停留在这个状态,或许就会放弃,而你听过了《心流》,作出了更明智的选择:

A②阶段的你:增加对自己的要求(即挑战增加),你很快就感受到做这件事的愉悦感。

A③阶段的你:通过练习,提升了自己的技巧,轻松胜任高难度挑战,让你感到非常自豪。

因此,心流的关键在于成长,它让自我变得更复杂,更与众不同。

三、心流的构成要素

米哈里在研究对象中发现,无论多么不同的活动,在进行得极其顺利时,作为当事人的感觉都极为类似。另外,心流体验还不分文化、现代化程度、社会阶级、年龄与性别,受访者所描绘的乐趣大致相同。据此,米哈里总结了几条心流的构成要素,可以精简为以下几条:

具挑战性的活动

挑战和技巧存在黄金比例,当行动的时机跟当事人的能力恰好相当时,乐趣就会出现。以羽毛球为例,对手实力太强会让你焦虑,对手实力太弱你又会感到无聊。而乐趣仿佛是无聊与焦虑中间的藩篱,在此,挑战与行动能力恰好平衡。

知行合一并且全神贯注

一旦处于心流,你会把生活中的琐事忘得一干二净,这时心灵完全没有容纳不相干资讯的余地,精神熵根本无法趁虚而入。

当事人全神贯注,一切动作都不假思索,几乎完全自动自发;他们的知觉甚至泯灭,人与行动完全合一。然而,这种貌似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还是需要消耗大量体能,或经过严格的心灵训练;需要高超的技巧,而且只要注意力一放松,就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明确目标与即时反馈

心流体验之所以能达到完全的投入,是因为目标明确,而且能得到即时的回馈。而回馈只要跟我们投入精神能量追求的目标有合理的关联,就能产生乐趣。例如,文章好坏评判非常抽象,可是,当写作者内心期望自己的作品被人喜欢时,读者的正面评价就会成为一种反馈。

掌控自如

游戏、运动及其他休闲活动经常是乐趣的泉源,这些活动与困难层出不穷的日常生活还有一段距离。输一盘棋并没有什么,买的股票跌停却可能令人倾家荡产。所以对心流的典型描述都提到“控制感”——或说得更精确一点儿,它不像日常生活,时时要担心事态会失控。

浑然忘我

浑然忘我很难用理性的语言说清楚,借用一位日本飞车党的说法,来描述这种状态吧!

“所有的感觉都处于最佳状态时。我有种感悟,一开始奔驰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进入完全的和谐状态,等到进入状态,我们的心灵合而为一,这时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忽然之间,我想到:‘如果把速度加到最快,真正狂奔起来该有多好!’这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踩下油门,像是真正的一体。速度令人飘飘欲仙,这种时刻实在太美妙了!”

当然,我们不鼓励你成为飞车党,如作者所言,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掌握心流的秘诀,任何事情都能让你达到心流体验。

时间感异常

部分研究对象,在体验心流时,会觉得时间感跟平时不一样。往往几个钟头好像只有几分钟;大致多半的人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但有时正好相反。有一位芭蕾舞者说,做一个困难的转身动作时,现实中的几分之一秒可以延伸成好几分钟。

心流体验跟世间所有的事一样,不可能绝对的好。我们必须认清心流有使人上瘾的魔力,因为精神熵暂时消失的感觉实在是太有魅力了!同时,最优体验的力量也可能会被滥用,他既可以用于造福人类(特蕾莎修女),也可以用于破坏(希特勒)。我们的考验就是一方面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另一方面又不让别人的乐趣因而受到不利的影响。

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心流并非易事,但几乎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只要训练得当,你也可以在走路、吃饭、运动、游戏、做题、阅读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心流。

自得其乐的性格

每个人获得心流的潜能是否相同?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有些人天生肌肉协调性比较好,有些人也与生俱来就拥有控制意识、获得心流的禀赋,作者将这种天赋称为自得其乐的性格。

简·汉密尔顿博士的实验

要求受测者先看一个自相矛盾的图像,然后在脑海中把它“翻转”过来,即把画面中向外凸出的部分想成向内凹,把内凹的部分看成外凸。

汉密尔顿博士发现:

需要看到较多个点,才能把矛盾图形翻转过来,这一类人非常依赖外在环境,对自己的思想缺乏控制力,相应地不太容易享受到体验的乐趣。

而只需看到少数几个点就能成功,有时甚至只要看到一个点,就能翻转过来,受环境的钳制较少,注意力比较有弹性,能轻易重新调整体验结构,更常达到最优体验。

家庭对心流体验的影响

自得其乐的性格,不仅是先天形成的,还会受到后天家庭环境的影响。

芝加哥大学的一项实验中,凯文·拉森德发现,亲子关系属于某种类型的青少年,在大多数情况下,比没有这种关系的同伴更快乐、满足而坚强。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五个特征:

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回馈都毫不含糊。

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巴望他们将来念一所好大学,或找一份高薪的工作。

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

第四是“投入”,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地做他感兴趣的事。

最后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你要如何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

一个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的人,和一个被生活压垮的人之间的差别,无非是外在因素的综合和个人对这些因素的阐释,也就是由他把挑战视为威胁或行动的契机所造成的。培养这样一个自我的规则很简单,直接源于心流的构成要素,可以简略地归纳成以下几点:

1确立目标。要体验心流,先得有一个清楚的奋斗目标。

2全神贯注。学会在行动的机会与本身具备的技能之间取得平衡。集中注意的能力越强,投入就越容易。

3避免过于自我。一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谋私利的人,自我或许觉得很安全,但是跟一个愿意为了互动而投入周遭活动的人相比,前者的自我显得非常贫瘠。

4从当前体验中寻求乐趣。能控制心灵就能使周遭发生的事情成为乐趣的来源。

工作的悖论

工作时,人们面对挑战、发挥技巧,就觉得快乐、强壮、有创意、满足;闲暇时,他们因无事可干,技巧也无用武之地,以至于觉得悲伤、软弱、迟钝、不满足。但大家仍然宁可少工作,而拥有更多闲暇。

心理体验抽样法

100多位从事不同行业的男女全职工作者,被要求佩戴呼叫器一个星期,每天呼叫器会不定时间响8次,一听到响声,他们就必须填满一本小手册中的两页问卷,记录当时所做的事情以及当时的心情。

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在一个分成10级的量表上,指出他们察觉周遭有多少挑战,自觉运用到多少技巧。当一个人标出的挑战与技巧运用程度,在每周平均值以上,就视为处于心流状态。

这一系列调查中,米哈里回收了4800份问卷,研究结论如下:

心流状态的时间越长,反应的整体体验品质就越高

心流大多出现在工作的时候,占比54%,在休闲时较少发生,占比只有18%;无动于衷的比例,工作时仅占28%,休闲时超过52%

对于工作的不满,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缺乏变化与挑战;工作中的人际冲突以及压力太大。作者为最后一点给出了药方:真正能解决工作压力的方法是把它当做改善体验品质的策略(比看电视更有价值的活动)。

与此同时,作者认为闲暇也很重要。它能让我们在工作之余感到放松,也能像工作一样,应我们的需求发挥作用。学会从工作中发掘乐趣,不浪费闲暇的人,会觉得人生越发有价值。

其它

本书的迷人之处在于,不仅为我们介绍了心流的理论基础,心流的实操指南,还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归纳了生活中各种接地气的心流体验,从感官层面的运动、步行、舞蹈、性爱、瑜伽、武术等,到思维层面的记忆、文字、历史、科学、哲学,再谈到日常的人际交往之乐,挫折中的心流体验,甚至于最形而上的人生观层面的生命意义……

这一部分,解读中将不再赘述,如果感兴趣,不妨读一读《心流》原著。作者米哈里的文字有一股恬淡的美感,某网友评论时说道:《心流》适合读两遍,一遍学习其中心理学知识,另一遍从字里行间获得心流体验。

结 语

正如现代科学的进步,带来了如今繁荣的生活方式,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也让人人获得幸福成为可能。“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中徘徊”,当叔本华说出这句令人绝望的话时,不知他会否感到一丝得意?那时没有心流理论,也没有积极心理学,叔本华也许无法理解,那一丝得意就是人生的第三种可能——幸福。

一、本书和作者

本书长期荣登《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等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畅销30多年,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销量超过1500万册。它告诉你如何将被奉为企业管理速成经典的“一分钟管理法”在现实环境中行之有效地应用。

本书作者有两位,分别是:

肯·布兰佳博士,全球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他一手创办了国际管理咨询公司“肯·布兰佳公司”和旨在培养“服务型领导”的世界性组织“Lead Like Jesus”在人才管理、企业管理及演讲领域获得了无数奖项与荣誉,入选了美国《培训》杂志HRD名人堂。

斯宾塞·约翰逊博士,全球非常受欢迎和受尊敬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谁动了我的奶酪》《礼物》等,长踞《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等畅销书榜。

二、本书核心内容

作为一个经理人,管理下属的关键在于:给下属及时有效的的反馈。

一分钟管理法的整个流程就是为了打造一个正确及时的反馈系统。分为三个部分:

一分钟目标,一分钟称赞,一分钟更正

(一)一分钟目标

1制定目标容易出现的问题

常见问题:经理人制定的是目标A,但员工做的是事情B

目标不应该是领导给员工单方面布置的,一个目标的制定过程,应该是经理人和下属、同事一起商讨达成一致的。

2好目标的三个要素

一个好的目标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明确目标内容

明确衡量标准

明确完成期限

3如何制定一分钟目标

通过一张纸,用大约一分钟的时间,把每个目标单独写下来,每个目标都要包括目标内容、衡量标准和完成期限这三部分内容,让无论上司还是员工都能花大概1分钟的时间就看完。

只对那20%的重要目标进行“一分钟目标”的制定。因为二八原理,获得重要成功的80%都来自于20%的目标。

4一分钟目标为什么有效

一分钟目标是把预期清晰化的管理工具,核心在于能让上下级之间达成统一明确的工作预期。而员工能通过一分钟目标实现自我管理。

(二)一分钟称赞

当制定的目标达成了,经理人需要给员工正面的反馈,进行一分钟称赞。

1称赞的误区

一是因为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理论,二是不知道如何表扬员工,三是担心员工受到表扬会骄傲。如果鼓励很少或者说经常被批评,不利于员工的成长。事实上,称赞需要技巧。

2一分钟称赞的方法

按时间分成了前半分钟、中间几秒钟和后半分钟,这三个时间段采取的称赞策略是不一样的。

前半分钟,要及时称赞:描述成就、细节,描述感受,和对其他人的帮助。

中间几秒钟,要沉默:让员工享受表扬带来的喜悦。

后半分钟,趁热打铁:给员工信心鼓励。

3一分钟称赞为什么有效

下属需要上级及时的正面反馈。这种正面的反馈,能对缺乏信心和经验的员工给予鼓励,循序渐进地指引他们从一开始的大概做对,到最后完全做对。

(三)一分钟更正

当制定的目标没有达成,经理人需要给员工反馈,进行一分钟更正。

事实上,批评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1批评的误区

不好意思去批评:要么反馈不清晰,要么过很长时间才集中反馈,给员工的感受非常不好,而且根本得不到改进。

不会批评:很多经理人没学习过如何批评员工。

2一分钟更正的方法

前半分钟,对事不对人:明确地具体地指出问题出错在哪儿,告诉员工你的感受,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中间几秒钟,沉默:让员工审视自己犯的错

后半分钟,对人不对事:即使犯了错你对他们仍然有信心的,仍然信任他,希望他能够改正错误,之后做得更好。

3一分钟批评的关键

不能把员工做的事等同于员工本人,要把员工行为和员工自身价值区分开。

三、本书金句

1目标引发行为,结果巩固行为。

2我们不仅能够表现自己,我们还能管理自己。

3拿出一分钟,重温你的目标,审视你的工作表现,看看你的行为与目标是否一致。

4我最好的投资,就是把时间花在人的身上。

5通过发现人们做对了什么,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

6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才能做出优秀的业绩。

7如果你能意识到你管理的是人,而不仅仅是他们最近的行为,你就能把事情处理好。

8训练成功者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现他们作对的事情,开始的时候只是大概做对,渐渐地引导他们做得越来越完美。

9你获得重要成功的80%都来自于你20%的目标,所以我们只对那20%设定一分钟目标。

10既然一分钟就能把目标再看一遍,我们就会常常停下来看看自己在做什么,是否与目标一致,不一致就调整自己的工作,这样就会更快获得成功。

荐 语

复杂的世界、变化的挑战,

你的团队是否做好了准备?

深井式的组织架构、封闭的信息系统,

只知发号施令的领导、浑浑噩噩的成员,

你的团队是不是正深受其害?

如何打破深井?如何赋能?

来自美军特种部队的经验,

告诉你打造超强团队的秘诀。

作 者 简 介

[美] 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

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美军驻阿富汗以及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指挥官,曾担任联合参谋部主任和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指挥官。在他的领导下,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可在全球许多国家开展战地外小规模行动的组织。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赋能》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应对不确定性

二、突破深井,化繁为简

三、信息共享

四、赋能

正 文

一、应对不确定性

如同我们在《反脆弱》中学到的一样,世界的“脆弱性”正在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正在发生。在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如何应对这种未知的挑战和风险?

1现实:“优势”变得不确定

说起不确定性,没有什么比战场更有代表性了。战场上风云突变,危险此起彼伏。号称强大的美国军队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吃尽了苦头。

在伊拉克,美军很快击败了独裁者萨达姆,优势明显。但是,面对后萨达姆时代的乱局,面对恐怖分子,美军陷入了意想不到的被动处境。

原来美军的优势被瓦解了。他们之所以能够击败萨达姆的军队,是因为对方和他们一样,是现代体系下的战争机器,而美军的战争机器更为精良,自然可以获胜。恐怖分子则完全不同,他们没有严密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模式,往往神出鬼没,让人难以招架。

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使得指挥官不得不反思他们的系统。

2剖析:团队和组织关系

我们的系统是什么样的?美国军队的系统和恐怖分子的系统有哪些区别?

最明显、也最严重的不同,就在于团队和组织关系的不同。美军有严密的层级组织,有指挥官、有执行人员、有后勤补给,行动时层层协调、层层传令,行动后再总结反思,做出进一步决策。

恐怖分子的组织则完全不同。他们的组织松散、精练,没有严密的架构和纲领,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他们甚至不需要指挥官,三五成群的恐怖分子就能发动严重的恐怖袭击,让人措手不及。

这种区别,也不仅仅存在于军队和恐怖分子这对关系中间。我们的企业、组织,甚至社区和社会,都接近于美国军队的组织模式,而要面临着恐怖分子这样的新型组织的挑战。大企业往往在不起眼的创业者面前不堪一击,正是这个道理。

3追根溯源:还原论的恶果

为什么军队,以及更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都会信奉这样的严密组织架构,即便它可能带来危险?根源在“还原论”。

还原论发端于大科学家牛顿,成熟于近代管理学家泰勒,他创立了“科学管理”的理论体系,打造出一整套严密的管理系统,通过对系统的不断优化和改良,提高效率。

这种还原论指导下的科学管理在现代大行其道,逐渐深入到社会肌理之中,变成现代社会的守则。观察我们的公司、社会组织架构,就会发现它们都与泰勒的主张如出一辙,建立一种整洁而干净的等级制度,再由管理者统一发号施令,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

但是,现实已经让人警醒,还原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同马其诺防线一样,“科学管理”已经不足以应对新一代的威胁,它能实现的效率无法满足新的现实需要。

4还原论的极致表现:KPI和3F-E-A

在现代企业被广泛应用的KPI指标就是还原论的一大极致产物。KPI的原理就是把公司的任务量分配到个人,特定的岗位在特定的时间完成特定的工作,以此完成全公司的绩效目标。

在美国军队中,还原论方法的极致表现是一种叫做“3F-E-A”的行动标准流程。

3F代表的是Find(找到)、Fix(锁定)、Finish(终结),E代表的是Exploit(利用),A代表的是Analyze(分析)。这与著名的OODA流程类似:Observe(观察)-Oriented(定向)-Decide(决定)-Assess(评估),这一流程用于战斗机飞行员的操作流程。

5蝴蝶效应:从复杂到错综复杂

还原论为什么无法应对当下?因为我们面临的局面,已经从“复杂”转换到了“错综复杂”。

复杂

复杂的事物或许有很多个部分,但是这些部分是以比较简单的方式彼此连接的:一个齿轮转动了,其他齿轮也会转动。即使是内燃机这样的复杂装置,也可以被分解成许多有着内在联系的小部件。一旦设备中的某一个部分被激活或改变,我们就能够比较确定地推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错综复杂

错综复杂和复杂不同,它也含有很多个部分,但是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联性更强、更多,互动的密度更高、更活跃。如果说复杂系统的特征是“线性运行”,那么错综复杂的特征就是“非线性运行”。

非线性运行是造成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它使得事物的发展结果难以预测,往往会出现“蝴蝶效应”。这一现象最早由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发现。

蝴蝶效应往往被公众误解,把它和“杠杆原理”等同起来了,但是蝴蝶效应的实际含义是,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里,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可能产生全局性的影响,也可能产生不了任何影响,最终的结局我们无从得知。

二、突破深井,化繁为简

1打造超级团队:互信、有明确目标

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打造一个具有韧性的超级团队,这个团队要满足这样的条件:互信、有明确目标。

案例

1978年,美联航173号航班在降落前遇到问题:一个起落架指示灯没有亮起。由于机组对此没有详尽的应急预案,他们选择了保守策略,在机场上空一遍又一遍盘旋,直到燃油耗尽后坠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年的“萨利机长”事件。利用清晰明确的清单,萨利机长的团队采取了及时的应对策略,在4分钟内完成了掉头、迫降的任务,顺利地迫降哈德逊河,全体乘客安然无恙。

分析

两个机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团队内部的协调机制。173号的机组成员各持己见、各说各话,无法统一,而萨利机长的团队流程明确、分工清晰,迅速做出决断。事实证明,团队中的“互信互助”和“目标明确”极为关键。

2MECE的迷思

MECE的全称是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是咨询业常见的思维方式,它也许对处理组织分类类目而言有效,但对于组织团队而言,它不是好办法。

但是,传统的军事指挥架构、公司运转架构,包括美联航173号机组这样的架构,却都是MECE式的——领导者自上而下地分配任务,每个人待在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就行,互相之间不需要配合,甚至不需要互相认识。

如此一来,战斗小组不知道情报部门的内部情报,销售部门不了解产品部门的理念设计,整个团队变得七零八落,无法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深井”就此形成。

3海豹突击队:不要英雄,要泳伴

如何打造小团队,突破MECE式的困局?美军海豹突击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

和大众认知里的形象不同,海豹突击队不培养“超级战士”,也不欢迎想做“超级英雄”的士兵。在这里,团队精神更加重要,团队成功高于个人表现。这就是在打造团队的共同目标。

与此同时,海豹突击队规定每个队员都要有自己的亲密伙伴,队员之间要一起生活、一起训练、一起战斗,游泳也要在一起,所以被称作“泳伴”,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团队精神,更是在打造一种互信的氛围。

有了这两方面的帮助,海豹突击队才能拥有卓越的战斗力,他们也成了打造灵活小团队、突破底层深井的典范。

4突破深井:打造灵活大团队

海豹突击队只有一个,它的规模也很小,容易实现对深井的突破。如何把这样的小团队向外扩展,打造由灵活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是更多组织需要解决的课题。

传统的“深井”式组织架构如图所示,小团队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只听从最上面的领导者,层层传递信息和指令。

想要突破深井,就要提升团队的灵活性。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改进式的团队架构:灵活的深井。在这个体系中,下层为团队结构,但是上层仍然保持着指挥控制式结构。

最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高度灵活的团队。在这个体系中,不存在深井,而是由灵活的小团队构建灵活的大团队。组织中的每个人没有必要了解其他的所有人,只要和其他团队中的某个人取得联系即可。

这也是美军在战场中的终极形态,得以借此与恐怖分子抗衡。

三、信息共享

1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突破深井并不容易,除了增强组织架构上的灵活性,还要做好信息共享。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是实现组织整体灵活的必备条件。

案例

2001年9·11事件中,一个名叫米德哈尔的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向了五角大楼,而他在一年前就进入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嫌疑名单。但当联邦调查局对他展开调查时,却遭遇了中央情报局的不配合。

中情局明知米哈德尔与一些恐怖分子有联系,却因为部门间的壁垒没有及时告知联邦调查局,最终酿成恶果。

分析

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意识,美国反恐系统这个整体,出现了大量的“信息空隙”,正是这些空隙让恐怖分子有机可乘。而这样的信息空隙存在于几乎所有的深井式组织中,成为组织架构无效的根源。信息沟通与共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培养共享意识

打破物理阻隔

如同硅谷流行的“开放式办公室”和美国国防部的“五角大楼”,好的共享团队应该尽量打破团队间、个人间的物理阻隔,让团队成员能够更顺畅地互相沟通、达成共享。

打造团队文化

与物理开放相对应的,必须打造沟通与共享的组织文化。信息共享与传统的官僚主义、资历主义格格不入,必须让团队成员放松心态、平等和睦共处,激发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共享并不是要人人都成为“多面手”或是打乱团队分工。在非深井的团队中,人人仍然保有自己的专业性,反而会更容易发挥自己的专长。

3嵌入:联络官计划

在美军的实践中,有一套具体而有效的方法:嵌入计划和联络官计划。

这种操作类似于我们传统中的“借调”模式,即抽调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工作人员到其他部门或地区,以外来者的身份加入团队。这样既可以激发原有团队的活力,也方便不同团队之间的沟通,打破壁垒。

在战场的经验中,一位海豹突击队的军官被借调到大使馆担任联络官。大使馆工作人员对他的态度由不屑到信任,促成了军队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深入理解与协同。

4击败“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一个经典的人类行为样本,也造成了实践中的种种困局。利用信息共享和全局思维,可以击败组织内部不同分支、不同成员之间的囚徒困境。

在囚徒困境的假设中,决策各方无法达成最优解的原因是大家各自思考、各自决定,而且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尽量趋利避害。

针对这一原因,利用好组织内部的共享和互信,可以让团队成员都从团队的利益出发,思考如何让团队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一来,大家的目标一致,劲往一处使,自然不会出现囚徒们面临的窘境。

四、赋能

1赋能: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

赋能的含义就是赋予他人能力,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就是相信团队成员,不断锻炼成员能力、完善组织架构,避免深井式的发号施令。

这既是打造新型团队、提升竞争力的选择,也是现实挑战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组织环境、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组织领导的能见度和控制力经受着更大的考验。

以伊拉克战场为例,指挥官经常要在睡梦中被叫醒,做出是否袭击某个目标的决定。睡梦中的指挥官对现场情况知之甚少,却要做出关乎人命的决定,显然太不现实。赋能不可避免。

2赋能=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

如何赋能?简言之,就是要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或者说,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团队中的成员千差万别,往往特色鲜明,每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成员做自己擅长且满意的工作,会事半功倍,带来整个团队效率的提升。

但这种赋能也不是无休止地满足成员的自我诉求,也要在个人与团队之间找到平衡点。“去中心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领导在团队中仍然很重要,但领导的决策与成员的执行需要磨合、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3共享意识是赋能的基础

赋能绝不是简单的“放松控制”。让团队成员放手去干的结果往往是一盘混乱,最后还要领导来收拾残局。

好的赋能模式中,领导和团队成员一样,有着强烈的共享意识。对于信息的共享是赋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团队既有活力又不混乱。

做好信息共享,可以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成为领导者的可能。

在英法之间的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军领袖纳尔逊中弹身亡,但是他的舰队没有慌乱,仍然沉着应对,最终取胜。原因就是纳尔逊做到了真正的赋能。

法国海军中将维尔纳夫评价说:“对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失去纳尔逊这样的高级将领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但在英国的卡迪兹舰队,每名舰长都是纳尔逊。”

4像园丁一样去领导

赋能的奥义并不是“领导无用”,领导的作用仍然很大,难以想象一个没有领导的团队。那么,优秀的领导应该是什么样?

领导者不应该像英雄,而应该像园丁。英雄身先士卒,有着超出常人的决断力,但在现代社会,英雄越来越少,团队越来越重要,一人之力难敌万人合力。

与英雄不同,园丁式的领导者负责缔造组织环境、维系组织氛围,这是现代领导者的两大任务和首要职责。

做一个园丁式的领导,团队中的成员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才能完成领导者设立的团队目标。未来的世界,需要园丁一样的领导者,需要这样的领导者做好赋能。

结 语

反思我们的组织结构,会发现“深井”无处不在。但是打破深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组织架构的变革作为基础,共享文化的建立作为保障,领导者转变思路、团队成员发挥特长,经过这样的系统性改造,才有可能打造出一支超级团队,在世界的不确定之中,所向披靡。

荐 语

作为群居动物,我们很难摆脱他人对我们的影响。

下雨天,从你身边呼啸而过的车可能溅你一身泥点,从你背后走过的路人可能撑着伞捎你一程,好的影响、坏的影响,深刻也好、粗浅也罢,我们总是或多或少地接收到来自他人的能量,区别是,坏的人际关系总是带来满载的负能量,而好的连接则为我们补充力量。

这本书为我们详细梳理了四个层次的人际相处模式,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的情况,让我们一起,跟着它来学习如何寻求受益一生的人际关系。

作 者 简 介

亨利·克劳德(Henry Cloud)

心理学博士,领导力专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作品销售累计超过千万册。其代表作《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为孩子立界线》等长期占据亚马逊榜单前列。克劳德还曾被《成功》杂志提名为个人成长和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25位领导者之一。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他人的力量》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 被忽视的真相:他人的力量

二、 四个层次的人际关系

1 第一层次:孤立状态

2 第二层次:坏的连接关系

3 第三层次:虚假的“良好连接”

4 一、二、三层次的死循环

5 第四层次:真正的连接关系

三、 如何建立第四层次的连接关系?

1 主动求助

2 暴露需求

3 避开 “百慕大三角”

4 学会选择值得信任的对象

四、 第四层次的关系会带来什么

1 以自律为基础的自由

2 自由、责任和爱

3 这段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在进步

4 促成阶段性成长

5 内化的意义

正 文

一、 被忽视的真相:他人的力量

一次次的科学研究表明:如果拥有强大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人们达成目标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同样的,身患心脏病或中风的老人,加入支持小组后,他们也会过得更好,疾病复发的概率更低。其他研究也已证明获得他人力量支持的人,拥有更强的免疫系统,更少患病,就算患病,恢复起来也更快。

人际关系影响了生活和个人表现,这就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真相:人际关系具有真实的、有形的和可测量的力量。作者将之称为——“他人的力量”。

本书展现了在领导力、个人成长和高效能表现领域的一个重大转折——你的自我表现不仅仅取决于你自己,它要么被周围人强化,要么被他人削弱——你要相信,他们有这种力量。

你不能控制别人,他们无论如何都会影响你的生活,但你可以成为精通择人以及与人相处的专家,让他人的力量为你所用,你或许就能突破现在正经历的或将来会遭遇的那些限制。

神经科学表明,健康、有质量的人际关系会给大脑接入一系列的功能——比如调节自身情绪、解决问题、缓解压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 四个层次的人际关系

实际上,我们一共有且仅有四种人际连接的状态,任何时候你都总是处于这四者其一,或者两者之间的状态。而其中只有一种可以真正帮助你成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脱离其他三种状态,进入唯一能发挥正确作用的那种状态。

1 第一层次:孤立状态

真正的连接意味着对其他人在情感上进行投入,是一种给予和接受同时存在的状态,孤立状态则在给予和接受的两方面存在问题——要么是给予受阻,要么是接受无能。

处在第一层次的人,有时候就好像完全没有意识到其他人存在一样,让人觉得他们没有感情,时间一久,和孤立状态的人交往的人们就会渐渐丧失信心,并且开始退缩。

在团队中也一样,如果团队的领导者处于孤立状态,那么决策的形成往往是在隔离状态下完成的,要么完全由领导者做出决策,要么是由领导者建立或培养的组织孤岛做出决策。这种“封闭系统”的领导模式就像所有的封闭系统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糟。

如何判断自己陷入了第一层次?

人们与第一层次的人相处时往往会觉得很困难、很孤独,而且关系很难维系,问问生活中你身边的人,他们有没有感到被需要、有价值、有人倾听,是否觉得自己成为了你信任的人。如果他们的回答为“是”,那么你就不太可能处在第一层次。

同时,你也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要知道,许多处在第一层次的人,看起来很善于交际,经常帮助他人。但真正的状态藏在你的内心,它源于你自己,你可能为他人付出了,并且有很多人围在你身边,但实际上你没有连接上他们,所以你往往会感觉到没有人以你最需要的方式为你守候。

2 第二层次:坏的连接关系

坏的连接关系是怎么来的?通常是在我们忍受不了孤独的时候,这一切开始了——坏的人际关系总比没有人际关系好。

这种想法会让你去接近某些人,但接触的过程中你总会觉得不舒服或不够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甚至觉得自己有缺陷,好像是你出了什么问题。是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之这些人就是有本事让你感觉不舒服。

过高的期望、完美主义、不合理的要求、爱挑剔、吝惜赞美、羞耻感、内疚感、贬低行为、缄默——这些都是众多方式中的一种,具有这些行为的人容易把其他人引入第二层次的坏连接关系中。

事实上,待在第二层次,是人类的普遍经历,哪怕有些人身为某个圈子里真正的“超级巨星”,也难以摆脱从某个特定的人身上体会到的被否定和失望的感受。

除了让你感觉糟糕之外,第二层次最坏的影响是对你的能力表现产生打击——当迷失在负面的自我评价里时,没有人还能具有很好的能力表现。

处在第二层次的人会通过自我怀疑和自我贬低来毁灭高能力表现,你会变得更在意赢得某人的认可,而不是在意能力表现本身。

如何判断自己陷入了第二层次?

当你的自信心慢慢萎缩时,你会发现自己正处在第二层次。在第二层次里生活,会让人感觉自己名不副实。

感受一下,你是否过度地浪费时间去担心别人眼中的自己不够好?这种连接状态也会让人产生焦虑、恐惧、内疚、耻辱,以及低人一等或自卑的感受。

与此同时,你也可以同样问问周围人的感受,进入第二层次中,会让其他人觉得你在躲避退让,被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3 第三层次:虚假的“良好连接”

第二层次让你感觉不好,而第三层次的情况刚好相反。

你感觉非常好!有时甚至好得飞起:风流韵事、成瘾习惯、促销的赠品、大量食物……一辆崭新的法拉利,这些都是安慰灵魂的一种尝试。但它们就像镇痛剂,并不能真正地治愈疾病。

而这些“镇痛剂”本身会让你产生依赖和着迷,以至于你常常看不清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危险。

处在第三层次的时候,可能会有人整天恭维你,而将一切负面消息挡在外面,令你离真实的状况越来越远,从而对真正发展自己的能力、获得成长造成阻碍甚至是损害。

如何判断自己陷入了第三层次?

人类想出来的自我治疗方式有上千种,其中很多都是自我欺骗、逃避现实的陷阱,它们最终会导致能力表现下降,沉迷于毒品、游戏、购物不可自拔,将这些事物当作自己的避风港。

它满足这样三个条件:能让你短暂地感受到愉悦、令你沉迷以及不会带来真正的满足与进步。

4  一、二、三层次的死循环

一个普遍现象是很多人会在以上的三个层次里环游:

孤立→无法忍受孤独→随便缔结坏的连接关系来破除孤独→被坏的连接关系折腾得很没劲→试图借虚假的“良好连接”逃避真正的问题→感觉虚假的连接索然无味且心累→又封闭自我回到孤立状态。

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很多人就绕在这样的人际关系现状中,一轮一轮经历着没有出口的死循环。

5 第四层次:真正的连接关系

真正的连接关系是能让你成为完整的自我、成为真正的、真实的你,是能调动你的心灵、思想、灵魂和热情的一种人际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是毫无保留、知根知底、互相理解,并且互相扶持的。任何一方的真实想法、感觉、信念、恐惧和需求都可以安心地分享。

三、 如何建立第四层次的连接关系?

1 主动求助

面对自身的弱点和脆弱性,并且伸手向外界寻求帮助。

2 暴露需求

了解自己的需求,对自己保持诚实,对他人保持真实,敢于暴露自己的需求,才有可能被满足。

3 避开 “百慕大三角”

有这样一个常见现象:A与B产生矛盾,本应与B直接沟通,但却和C说起关于B的事情。

很明显,如果A根本没有和B交流,那么A和B之间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解决。但这只是问题的开始,A引发的问题还不止于此。

这种充满纠葛的间接(又称被动攻击)型沟通缔造的是一种三角关系,它建立了受害者-施害者-拯救者(VPR)三种角色,作者称之为人际关系的“百慕大三角”。

“百慕大三角”的关键问题在于,当A缔结这样的三角关系时,不是冲着解决问题去的,而是拉拢一个C站在自己的一边,不仅造成了B与C之间的分化,也无益于改善A和B之间的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C听到的是A单方面的描述,很容易站在A的立场上抛出赞同A的观点,于是A的想法比以前更加坚定,也没有审视自己内心的动力了。

抱着这样逃避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的话,A与C之间的关系往往也是流于表面的虚假连接,不出多久很可能又会寻找下一个拯救者来听他抱怨自己与C之间的问题。

这种百慕大三角造成的不和睦,绝对是一个团队、公司、家庭、婚姻、友谊或其他任何人际关系系统中最具破坏力的力量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某些情况则不在此列。比如产生问题的双方直接沟通无效,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需要第三方介入的,且彼此的目的是努力寻求治愈或者解决问题,所做的事情也应是具有建设性的。

4 学会选择值得信任的对象

我们应该要清楚一点:不是什么人都会和你缔结第四层次的连接关系的。所以筛选对象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这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难以回答的问题,这里,作者克劳德将它拆解还原成了另一个更便于操作的问题:谁值得你信任?

是的,信任这一概念,在我们使用他人的力量时,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缔结一段第四层次的人际连接,是建立在彼此高度的互信之上的。

克劳德推荐给我们五个因素,即:理解、意图或动机、能力、性格和“业绩”记录。从这五个方面出发,我们大致就能识别一个人对我们而言的可信任度能有几分。

四、 第四层次的关系会带来什么

第四层次的连接关系与前三层次的关系的区别在于,前三层次的关系总是在消耗我们的能量,而第四层次的关系则为我们补充生活和发展所需的燃料。它能带给我们的这些益处通常都是令我们受益终身的,你也可以借由这些内容来辨别自己是否拥有了第四层次的关系。

1 以自律为基础的自由

按常理来说,我们都知道是我们自己的大脑控制了我们的行为,但同时要明白的是,刺激大脑发出指令的因素却未必出自我们自身,我们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而第四层次的关系则更多带来好的影响给我们,处在这一层次的关系中,对方会成为你前进的燃料和真正的支持者,同时也尊重你的自由。

同时,这样的自由是有基础的,那就是你自己本身做到自律。这里的自律是指你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拥有主人翁意识,在这种意识的驱策下,你会更倾向于做对的事。

这也是第四层次中的人们对你信任的来源,强大的自律能力令他们对你产生信心(起码你知道如果失败,该为此负责的就是你自己),从而他们会推动你获取更多维度上的自由。

2 自由、责任和爱

自由需要责任和爱打底,给予自由的同时,处在第四层次的关系中,则允许我们无顾忌地讨论责任划归的事宜,因为第四层次关系中的人们不仅相互关心、彼此坦诚,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帮助彼此真正地解决问题。

第四层次的人际关系不能拯救我们,它们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表现负责。而第四层次关系中的人们所提供的建设性的反馈,则是帮助我们切实地提升自己表现的重要养分。

克劳德提出这样一个公式:自由=责任=爱。即当你拥有自由的同时,你也必须承担责任,而这都是出于爱——是的,“爱”的行事原则就是对他人有益、对自己有益,而不要以任何方式去伤害任何人。

3 这段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在进步

比起令人低落、堕落的前三种关系,第四层次的关系要求人们做真实的自己,也将自己的问题都暴露无疑,这使得每个人都能获得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有效反馈。

第四层次的关系带来的支持令我们安心,你会想让大脑去思考如何发挥得更好,而不是如何避免被拒绝、避免失败或者避免被指责。

4 促成阶段性成长

处于第四层次关系中,人们也不仅只关心如何帮助对方解决眼前迫切的问题,更是将长远的发展考虑在内。

当看到你一切稳定、安于现状时,第四层次关系中的朋友则会伸手将你推离舒适圈,但尺度很微妙,既让你追求精益求精,又不至于幅度大到令你绝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打破衰退的必然到来,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用发展的眼光去料理自己的行为,就像我们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重温的时间管理矩阵,要求我们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件放在第一位,而不总是被事情赶着跑。

这都是处在第四层次关系中的朋友会关心的事情。他们推动你超越已有的成就或者你自己制定的认为自己可以完成的目标。他们敦促你精益求精,但却不会带来伤害。

5 内化的意义

内化是第四层次的人际关系带给我们的真正的奇迹之一。

第四层次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强大,原因在于它们结束之后余威尚存——我们学过的课程、激励过我们的话语,永远地留在了我们心里。

它们直接嵌入了我们自身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之中,不自觉地被我们使用,这是真正的获得与掌握,将外部的能量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力量,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称为内化。

内化这个行为其实我们并不会特别陌生,从我们出生起每一次的成长就是一次内化的过程。

试想婴儿哭闹的场景,当他们哭闹时,外部的他人力量介入,家长抱起他们,给予一定的抚慰,他们逐渐停止了哭闹,但几个小时后,这种安宁消失,婴儿需要再次被抚慰,这就是这种抚慰并没有得到内化的表现。

一开始,我们需要由守护者提供抚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健康优质的人际关系帮助下,我们从内心培养了能为自己提供舒适和安全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自我安抚。

外部的声音,支持、限制、纠正和鼓励我们去主动掌握人生,这些声音经由内化而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供我们任意驱使,从而收获更良好的表现,成为更好的自己。

结 语

美国1992年大选的时候,

比尔·克林顿跑遍全国只做了倾听这件事情,

他有一句台词:“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

对比非常明显的是,

时任总统的乔治HW布什被选民提问1加仑牛奶多少钱时,他不知道。

尽管他可能和比尔·克林顿一样富于同情心和关爱之情,

但这件小插曲让人们觉得他离民众太远了,

而克林顿则被认为贴近民众,更理解他们,

这种印象至今从未真正褪去。

这正是人与人之间是否建立了良好连接的差别,

毫不起眼的人际关系,往往决定的却是你所在意的大事。

此刻就出发,去寻找属于你的第四层次关系吧,

它终将令你受益一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1093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随机推荐

  • 玫瑰纯露哪个牌子好?在淘宝上买是真货吗?

    听你这么一问,我就不得不推荐一款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的玫瑰纯露品牌——鲜水生花玫瑰精华水!这款纯露不仅口碑极佳,更是经过了多次消费者的验证和评价,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很多人都会担心在淘宝上购买会不会买到假货,确实这个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

    2024-04-15
    44300
  • 妮维雅630和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哪个好

    妮维雅630。1、吸收性。妮维雅630适合任何肤质,且温和不刺激,日夜也都适用,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吸收性不如妮维雅630。2、成分。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美白效果太快太明显说明添加化学成分多,妮维雅630与之相比好些没那么多化学成分。妮维雅面霜

    2024-04-15
    46100
  • 挂耳v脸面膜真的有用吗

    1、坚持用是可以的,不过要配合瘦脸紧致精油一起用,一般都有跟瘦脸膜套盒的。2、很多瘦脸面膜确实以紧致肌肤的作用起到了瘦脸的效果,但是并不能改变脸部本身的骨架,所以,骨架大的MM想变成V型脸,光依赖面膜是不可能的哦~瘦脸面膜是只能祛除脸部赘肉

    2024-04-15
    49000
  • 洗面奶 面膜 爽肤水 精华油 芦荟胶 精华液 面霜 乳液 求早晚使用顺序…

    早晚护肤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日常,而正确的使用顺序可以让你的肌肤更加健康亮丽。以下是洗面奶、面膜、爽肤水、精华油、芦荟胶、精华液、面霜和乳液的正确使用顺序:要用洗面奶彻底清洁皮肤。将适量洗面奶涂在手心,按摩脸部并轻轻揉搓,再用温水冲洗干净。在清

    2024-04-15
    47500
  • 最好用的奶瓶TOP5,您宝宝的奶瓶上榜了吗?

    面对纷繁杂乱的婴幼儿用品市场,宝宝适合用哪种来看看吧!贝亲应该很多宝妈都买过这款吧,在网上还挺火的,瓶身是优质硼硅酸玻璃的,耐高温可高达120℃,遇热不变形,奶嘴接近妈妈的乳头,接近母乳喂养,柔软硅橡胶材质,宝宝放心啃咬,而且瓶口是加宽的,

    2024-04-15
    27100
  • 40岁男士适合妮维雅 哪个系列

    水活畅透保湿系列。妮维雅男士推出的水活畅透保湿系列,蕴含小分子玻尿酸,可密集保湿锁住水分。其中的精华露添加了深海黄金藻成分,能够呵护肌肤、改善肤质,帮助缓解粗糙干纹、水油失衡、暗淡无光等肌肤问题。洁面后使用,能够唤醒肌肤,令肌肤更显年轻光滑

    2024-04-15
    36100
  • 有口碑好的男士抗衰老的护肤品牌吗?求推荐!

    有许多口碑好的男士抗衰老护肤品牌。以下是一些受欢迎的品牌:1 妮维雅男士:妮维雅男士是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旗下的男士护肤品牌,创立于1922年。其产品包括洗面奶、爽肤水等,以温和补水保湿、滋润抗衰老为特点。2 高夫GF:高夫是中国的男士护肤

    2024-04-15
    360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