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楼》中闵雪雅是露娜的妈妈吴允熙杀的。剧中吴允熙是露娜的妈妈,无资格证的不动产咨询顾问。在学生时期,她曾是实力派女高音,但却因声带受到致命损伤而放弃声乐。之后,丈夫在外遇时因为醉酒而从栏杆上摔落而死,金钱也挥霍殆尽。女儿露娜出生后,她一直顽强地生活着,以暴发户为对象,为他们寻求秘密公寓以赚取生活费,之后靠着杀人犯的情报一夜致富。
扩展资料
《顶楼》是韩国SBS电视台于2020年10月27日首播的季播连续剧,分为三季播出,由朱东民导演,金顺玉编剧,柳真、金素妍、李智雅、严基俊等主演。该剧讲述发生在韩国上流社会居住的一栋100层的顶级公寓(名为“赫拉宫殿”)中,富豪家庭为将子女培养成为名流不择手段的故事,同时伴随着复仇、出轨、金钱交易等内容。
运动会于1928年5月17日至8月12日举行。7月28日,第9届奥运会举行了正式的开幕仪式。开始时鸣放了礼炮,同时会场上空有飞机编队飞过。场内修建的高塔上燃烧着熊熊火焰直到大会闭幕。火焰的火种取自奥林匹亚,首次采用聚光镜聚集阳光点燃火炬,然后通过接力传送,途经希腊、南斯拉夫,奥地利,德国4个国家,最后传到主办地。这是奥运会首次举行这种活动。不少史料记载,今日奥林匹克火炬传递是从这届开始的,大概缘由于此。不过,直到1934年国际奥委会才正式决定,从第十一届开始在开幕式上举行这项仪式。因此准确地说,燃烧奥林匹克火焰应是始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
奥运火炬传递起源
奥林匹克火炬接力跑就起源于古雅典时这种百姓祭月活动中的一种宗教仪式。在夏至那一天,到雅典朝圣宙斯的信徒通过赛跑的方式决定点燃祭坛上圣火的人选,胜利者获得授权从大祭司手中接过火炬来点燃祭坛上的圣火。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778年,在第一个被人所知的奥运会上,一个叫卡拉波斯的人曾赢得了这场赛跑,并获此殊荣点燃了圣火。
现代奥林匹克火炬接力是先在希腊奥林匹亚山上的赫拉神庙取得火种并点燃火炬,然后采用接力的形式将火炬从神庙传到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雅典,最后传抵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并在奥运会开幕时将奥运会主会场的火炬点燃。
由于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交替举办,所以奥林匹克圣火每隔两年便会重新点燃一次。在古老的奥林匹亚城举行的传统仪式上,一位女祭司在圣女的协助下,点燃圣火。女祭司借助一个抛物柱面反射镜采集太阳光点燃火炬。当圣火燃起后,女祭司将高高举起火炬,然后庄严地将其置入位于赫拉神庙遗迹之前的粘土坛内。圣火将被传递给第一位火炬传递使者,他所持的火炬是由奥运会主办城市精心设计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独一无二的火炬。
每届奥运会组委会负责设计与众不同的火炬,然后制造火炬传递所需的足够数量的火炬。圣火从一个城市传递到另一个城市,直至到达主办城市的奥林匹克体育场。
奥运圣火首次出现
奥运圣火首次出现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1928年的第9届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当时,东道主除了新建了一个能容4万人的主体育场外,还建造了一座高塔。在奥运会期间,高塔内一直燃烧着熊熊火焰,火种取自奥林匹亚,用聚光镜聚集阳光点燃火炬,然后通过接力传送,途经希腊、南斯拉夫,奥地利,德国4个国家,最后传到东道国主办地。这是奥运会首次举行这种活动。
1934年,国际奥委会正式决定从第十一届奥运会起举行圣火仪式,取火种仪式在奥林匹亚赫拉神殿旁进行,然后以接力形式向奥运会会场传递。柏林奥运会组委会为首次圣火传递设计了一条经过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等七国首都的传递路线,并于8月1日抵达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火炬则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钢材料制成,在手柄部分刻有“Fackelstaffel-LaufOlympia-Berlin 1936(奥林匹亚火炬接力-柏林1936)”字样。字体上方还有奥林匹克五环和德国的鹰徽标志,字体下方绘有本次火炬传递的路线图,在火炬体顶部的平台上则写有感谢火炬手的字样。
从此奥运圣火正式进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乃至奥林匹克精神的一大象征,同时奥运火炬也成为组委会体现举办城市、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的载体。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就由象征着胜利的橄榄枝演化而来,在简洁中体现了希腊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厚感情,并在全世界所有举办过奥运会和即将举办奥运会的城市间传递。
成为北京传递奥运火炬手需要的条件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无疑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但要想成为奥运会火炬手可没那么容易。除了要热爱祖国,热爱奥林匹克运动,实践北京奥运会理念外,还要在本行业、本地区做出突出成绩或者为推动奥林匹克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或者在奥运会历史上取得过优异成绩,才有可能成为火炬手。
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中心日前已将各地的火炬手名额进行了分配,并要求各地在5月底前,将本地区的火炬手选拔方案上报至奥组委。按照北京奥组委的要求,选拔火炬手一共有三种方式:通过组织系统推荐、社会公开报名选拔及组织系统推荐和社会公开报名相结合。
从各地的情况来看,除了北京奥组委分配给各地数量不等的火炬手名额外,护跑手同样需要选拔,按照要求,这些护跑手将在在校的大、中学校学生及青年教师中产生。
按照北京奥组委的分配方案,参加火炬途经地区、城市传递的人员将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本地选拔出的选手(大约占到一半以上);中国奥委会人士(大约为百分之十);北京奥组委的代表和“奥林匹克大家庭”(所有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和个人的统称,包括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及运动员、教练员等)的代表将占到百分一左右;另外就是赞助商的代表,这部分将占到近三分之一。
另外,本次奥运火炬传递的几家赞助商手中也有一部分火炬手的名额,对很多人来说,通过赞助商的选拔也许也是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
本次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的赞助共有三家,分别是可口可乐、三星和联想。可口可乐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们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奥运火炬手,本届火炬手的选拔条件是“身边的模范”,他们要求“火炬手一定是对社会有良好影响,有很杰出的贡献。”只要是以良好风貌影响周围群众的人都可能成为可口可乐选拔出的火炬选手。
联想公司则表示将从今年6月到年底,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寻找最具奥运精神的“探索者”,担任奥运火炬手和火炬形象大使;他们还将在全国各高校选拔护跑手,激励大众不断突破界限,探索超越,实现可能。三星电子向记者透露,他们获得了选拔1500名火炬手的权利,他们的火炬手募集将主要配合市场营销活动展开。
历届奥运会圣火点燃仪式回顾
1964年,在日本东京第18届奥运会上,由一位19岁的青年坂井义则点燃象征和平的“奥林匹克生圣火”。由于他出生在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当天,具有不同的意义。
1968年,第一次由一位20岁的女田径运动员德索特洛点燃墨西哥城第19届奥运会的圣火。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第21届奥运会上,由16岁的女孩亨德森和15岁的男孩普雷方泰恩两名少年共同点燃“奥林匹克圣火”。
1984年,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从希腊传递到美国,由约翰逊(罗马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首先点燃悬挂在体育场墙上的五环标志,再由燃烧的五环引燃主会场的圣火。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由两届残疾人奥运会射箭奖牌获得者雷波洛以射箭的方式点燃主会场的圣火。
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由拳王阿里点燃的主会场圣火。拳王阿里(已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颤颤微微地用双手点燃了圣火台下的火种,火种顺着钢丝迅速升到圣火台顶,从而点燃奥运圣火。
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第27届奥运会,土著女选手凯茜弗里曼手擎火炬点燃圣火。
2004年雅典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会帆船金牌得主尼科拉奥斯"卡拉马纳基斯用手中的火炬点燃了纺锤形的主火炬塔,奥运圣火在奥林匹克发源地熊熊燃起。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日程表
时间 事件
2007年4月26日 公布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总体传递计划路线及北京奥运会火炬发布
2007年5月 圣火抵达珠峰测试预演
2008年3月25日 奥林匹亚采集圣火
2008年3月25日-30日 奥运圣火希腊境内传递
2008年3月30日 圣火交接仪式
2008年3月31日 圣火进入中国及火炬接力启动仪式同时开启国际传递
2008年5月 奥运圣火传回中国大陆
2008年5月 圣火抵达珠峰
2008年8月 圣火抵达北京
2008年8月8日 圣火点燃
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线路
火炬传递分境外传递和境内传递两部分,顺序和城市为:
国外传递路线: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圣彼得堡(俄罗斯)-伦敦(英国)-巴黎(法国)-旧金山(美国)-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马斯喀特(阿曼)-伊斯兰堡(巴基斯坦)-孟买(印度)-曼谷(泰国)-吉隆坡(马来西亚)-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堪培拉(澳大利亚)-长野(日本)-首尔(韩国)-平壤(朝鲜)-胡志明市(越南)
国内传递路线:
香港-澳门—海南省(三亚、五指山、万宁、海口)—广东省(广州、深圳、惠州、汕头)—福建省(福州、泉州、厦门、龙岩)—江西省(瑞金、井冈山、南昌)—浙江省(温州、宁波、杭州、绍兴、嘉兴)—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南通、泰州、扬州、南京)—安徽省(合肥、淮南、芜湖、绩溪、黄山)—湖北省(武汉、宜昌、荆州)—湖南省(岳阳、长沙、韶山)—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南宁、百色)—云南省(昆明、丽江、香格里拉)—贵州省(贵阳、凯里、遵义)—重庆市—四川省(广安、绵阳、广汉、乐山、自贡、宜宾、成都)—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拉萨)—青海省(格尔木、青海湖、西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喀什、石河子、昌吉)—甘肃省(敦煌、嘉峪关、酒泉、天水、兰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吴忠、银川)—陕西省(延安、杨凌、咸阳、西安)—山西省(运城、平遥、太原、大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赤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吉林省(松原、长春、吉林、延吉)—辽宁省(沈阳、本溪、辽阳、鞍山、大连)—山东省(烟台、威海、青岛、日照、临沂、曲阜、泰安、济南)—河南省(商丘、开封、郑州、洛阳、安阳)—河北省(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天津市—北京市。
火炬传递的意义
在古希腊神话里,地球上的火源于天神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里**火种,交给人类的。从1936年开始,圣火传递成为每一届奥运会必不可少的仪式。奥运圣火是和平的象征。从2000多年前的古奥林匹克运动会到1896年开始的现代奥运会,和平始终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主旋律,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核。在神殿前取得“天火”,以橄榄枝寄寓和平,当神圣的火炬燃烧在蓝天白云之下,没有任何他物能比奥运圣火更能点燃人 们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也没有任何其他活动比奥运火炬在全球传递和平的意义更彰显。
2008年,奥运会来到北京,奥运圣火也来到中国,火炬传递对于中国来说,有着极其重要、深远的意义。
第一,它在火炬传递所经过的地方,宏扬了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五环这个标志体现着奥林匹克精神。五环标志在全世界的认知度与红十字会标志相当,是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志之一。
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精神,它还象征着世界和平、和谐、合作,象征着友谊和团结,这种精神已超出了体育运动范畴,成为一种普世性的认同。它将以圣火从人们手到手的传递方式,它将在万人空巷的热烈场面中向世人昭示,唤起人们的这种崇高感情。
第二,火炬传递提醒人们明年要在北京召开夏季奥运会了,这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有效的宣传。看到要去北京的火炬,世界各国的人士就会想到中国,一个迅速发展中、一个正在改变在中国的人命运的中国。据一个国际组织的抽样调查,中国的世界正面认同度已达到了世界第五位,远在美国之上。因此,2001年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选择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众望所归。既然是众望所归,我们就要全力以赴把它办得精彩,使大家都满意。
看到这支传向北京的圣火,我国各个省市区的人民莫不欢欣鼓舞,对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充满期望,激发人们为北京奥运会作贡献的积极性。过去,被西方人污蔑为“东亚病夫”;今天,中国人以世界体育强国的身份立于世界之林,这是多么值得海内外的中国人骄傲的事,火炬传递给了人们抒发这种情感的机会。
第三,奥运火炬的传递一定会激发我国人民对体育运动深刻意义的认识,提升国人的体育意识。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统计说,人类的健康和长寿中现代医疗所起的作用只占8%,其他的是多种因素,健身运动占了超过8%的比例。我们讲“以人为本”,核心是健康的生命,没有健康的生命就缺乏全面发展的人。目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下专门讨论了青年人的体育工作,可见我们的党和政府把体育工作放在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来看,因此,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全国的传递就是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全民动员。
火炬传递趣闻
跑完接力火炬归谁?花钱可以买到火炬吗?什么地方有卖?
雅典奥组委保证每位火炬手有一支,但需要自己买单,雅典奥运火炬标价为305欧元。完成接力后,火炬被收回,除非火炬手买下他(她)所持的那支火炬,否则将归雅典奥组委处理。普通大众要想拥有一支雅典奥运火炬,只有两个办法:火炬手转卖给你,或以某种特殊渠道找雅典奥组委购买。
火炬传递途中灭了怎么办?火炬手跑不动或晕倒了怎么办?
出现火炬熄灭的情况,主要是火炬手对火炬本身还不够了解。如果意外熄灭,用火种盒中的火种将火炬重新点燃,火炬接力继续进行。被选拔出来的火炬手要求有一定体力,但传递中确实有人因为兴奋或其他原因摔倒、晕倒。出现这种情况,旁边全程维护的保安马上把火炬手扶起来,帮助他继续完成剩下的路程。
奥运火炬传递可以边跑边打手机吗?
奔跑途中不得打手机、戴耳麦,要穿统一的衣服,不得自设宣传性的图案在身上,道路两旁也要按规定设置,一切都是为避免被商业利用的嫌疑。
韩剧《顶楼》是由严俊基,李智雅,金素妍等演员主演的。《顶楼》讲述的是在江南100层的顶层公寓中成为“女王”,努力实现自己进入上流社会的目标,在她眼里这就是成功的巅峰。该剧还将触及为了保护自己而无奈成为反派的女性。
韩剧经典合集
1234
奥运知识
1.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在何处?
奥林匹亚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位于希腊首都雅典。
2.古代奥运会创始人是谁? 伊菲图斯。
3.《掷铁饼者》是谁雕塑的? 古希腊伟大雕塑家米伦。
4.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是谁? 曾任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的顾拜旦。
5.“奥林匹克之父”是对谁的尊称? 皮埃尔•德•顾拜旦。
6.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是谁? 希腊诗人维凯拉斯。
7.国际奥委会总部设在何处?
设在有世界“花园城市”之称的瑞士洛桑。
8.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什么?
使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提高人类尊严;以友谊、
团结和公平竞赛的精神,促进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和平的世界;使世界运动员在每4年一次的盛大的体育节日—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聚会在一起。
9.奥林匹克宗旨的高度概括是“和平、友谊、进步”。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的口号是“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
10.奥林匹克的格言是谁提出的?
是顾拜旦的一位老朋友亨利•马丁•狄东1895年提出的。
11.奥林匹克日是哪一天? 每年的6月23日。
12.奥林匹克会旗图案是什么?在什么含义?
奥林匹克会旗为白色、无边,中央有5个互相套连的圆环,颜色自左至右依次为蓝、黄、黑、绿、红。5个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平的比赛和友谊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聚。
13.每一届奥运会主办国家。
第一届:1896年在希腊雅典大理石体育场举行。
第二届: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
第三届: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第四届:在英国伦敦白城体育场。
第五届:在瑞典德斯德哥尔摩举行。
第六届:原定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六届奥运会,因世界大战而停办,但按古希腊文化传统奥运会的届数照算。
第七届:奥运会旗第一次升起在奥运会场。
第八届:于1924年5月3日—7月27日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
第九届:1928年5月17日—8月12日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
第十届:开幕式在美国洛杉矶十万人的体育场举行。
第十一届:1936年8月1日—16日在德国柏林举行。
第十二届: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未能举行。
第十三届: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进行,而作罢。
第十四届:于1948年7月29日—8月14日在英国的伦敦举行。
第十五届:1952年7月19日—8月3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办。
第十六届:1956年11月22日—12月8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办。
第十七届:1960年8月25日—9月1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
第十八届:1964年10月10日—24日在日本东京举行。
第十九届:1968年10月12日—27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办。
第二十届:1972年8月26日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慕尼黑办。
第二十一届:1976年7月17日—8月1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举行。
第二十二届:1980年7月19日—8月3日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办。
第二十三届:1984年7月28日—8月12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第二十四届:1988年9月17日—10月2日在韩国汉城举行。
第二十五届:1992年7月25日—8月9日在西班牙地巴塞罗那举行。
第二十六届:1996年7月19日—8月4日在美国的亚特兰大办。
第二十七届:2000年9月15日—10月1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举行。
14.中国奥委会现任主席是谁? 袁伟民。
15.中国采访奥运会的第一个记者是谁?
在1936年的柏林第11届奥运会上的记者冯在真。
16.规模最大的奥运会是哪一届?
1988年在韩国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奥运会。
17.规模最小的奥运会是哪一届?
1904年7月1日到10月29日在美国圣路易城举行的第三届奥运会。
18.亚洲第一个申办奥运会的城市是哪个?
亚洲第一个提出申办夏季奥运会的城市是东京。
19.中国男子第一个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是谁? 许海峰。
中国女子第一个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是谁? 袁华。
20.中国运动员,谁获得的金牌最多?
李宁,他在1980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获得了自由体操、鞍马、吊环3项冠军,得到了3枚金牌。
21、首届禁烟奥运会是哪届? 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
22.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赢得了多少金牌?
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团共赢得16枚金牌。
23.王军霞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夺得哪个项目的金牌?人们称她为什么? 王军霞夺得5000米金牌,人们称她为“东方神鹿”。
24.中国女排队在哪届奥运会上夺得了冠军,实现了几连冠?
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了中国三大球的第一个奥运会金牌,实现了三连冠。
25.第一个获欧文斯奖的中国人是谁? 王军霞。
26.世界乒坛皇后是谁? 邓亚萍。
27.中国第一个田径世界冠军是谁? 黄志红。
28.1932年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是谁? 刘长春。
29.自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委会诞生以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 107个。
30.奥运会是参赛国家和地区从1896年首届奥运会的13个,增加到2000年的几个? 199个。
31.萨马兰奇是国际奥委会第几任主席? 第七任主席。
32.2001年7月13日晚几时几分,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10时10分。
33.北京申奥的口号是什么? 新北京、新奥运。
34.解放后,我国参加了几届奥运会?是哪几届?
参加了六届奥运会,分别是15、23、24、25、26、27届奥运会。
35.浙江运动员占旭刚在27届悉尼奥运会上连破几项世界纪录? 三项。
36.第27届奥运会上的冠军小纪录。
女子体操平衡木冠军(刘璇)女子67公斤级跆拳道冠军(陈中)
女子跳水冠军(伏明霞)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王丽萍)
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王楠)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孔令辉)
羽毛球男子单打冠军(吉新鹏)
37.奥林匹克体育馆地址在哪儿?
二、 判断题。(以下皆为正确答案)
1、 我国女篮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是在第5届奥运会上获得的亚军;
2、 中国在第16届冬奥会上首次实现了"零"的突破,叶乔波获得了2枚银牌,李琰也获得1枚银牌;
3、 中国奥运史上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是邓亚萍和伏明霞,各获得4枚金牌;
4、 中国乒乓球队囊括了第26届和第27届两届奥运会比赛的冠军;
5、 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国家奥委会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组织的三大支柱;
6、 中国首次进入金牌榜前三名是在2000年的第27届奥运会上;
7、在一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是李宁,第23届奥运会共获三枚;
8、 第一届冬奥会1924年在法国夏蒙尼举行;
9、 第一届夏季伤残人奥运会1960年在罗马举行,至今已举行了十一届;
10、 第一届冬季伤残人奥运会1976年在瑞典举行,至今已举行了八届;
11、 古代奥运会获得奖牌最多的运动员是利奥尼达斯,共获得12次赛跑冠军;
12、 奥运史上第一个马拉松冠军是希腊运动员路易斯,他在1896年获得了这一殊荣;
13、 举办奥运会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举办过7次;
14、 女子马拉松赛全程42195千米。第27届奥运会冠军是日本选手高桥尚子,成绩是2:23’14";
15、 世界最出色的撑杆跳运动员是布勃卡。从1984年起,他连续13次刷新世界纪录。
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
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你”。
>>点击了解更多奥林匹克标志
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圣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
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每个娃娃都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娃娃们带着北京的盛情,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邀请各国人民共聚北京,欢庆2008奥运盛典。
福娃贝贝
点击了解:福娃贝贝--灵感来源
贝贝传递的祝福是繁荣。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 “鱼” 和 “水” 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
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贝贝温柔纯洁,是水上运动的高手,和奥林匹克五环中的蓝环相互辉映。
福娃晶晶
点击了解:福娃晶晶--灵感来源
晶晶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给人们欢乐。作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深得世界人民的喜爱。
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他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晶晶憨厚乐观,充满力量,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黑色的一环。
福娃欢欢
点击了解:福娃欢欢--灵感来源
欢欢是福娃中的大哥哥。他是一个火娃娃,象征奥林匹克圣火。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界,传递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欢欢所到之处,洋溢着北京2008对世界的热情。
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他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项球类运动,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红色的一环。
福娃迎迎
点击了解:福娃迎迎--灵感来源
迎迎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他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迎迎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藏羚羊,是绿色奥运的展现。
迎迎的头部纹饰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他身手敏捷,是田径好手,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的一环。
福娃妮妮
点击了解:福娃妮妮--灵感来源
妮妮来自天空,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其造型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燕”还代表燕京(古代北京的称谓)。妮妮把春天和喜悦带给人们,飞过之处播撒“祝您好运”的美好祝福。
天真无邪、欢快矫捷的妮妮将在体操比赛中闪亮登场,她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绿色的一环最早的运动会就是古希腊的古代奥运会
古代奥运会的产生
奥运会的全称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一词源于希腊的地名“奥林匹亚”。奥林匹亚位于雅典城西南360公里的阿菲斯河山谷,这里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古希腊人在这里建起了许多神殿,因此,古人把这块土地叫做阿尔菲斯神城,也称"圣地"奥林匹亚,依当时的信念,它象征着和平和友谊。
古代希腊和地中
海区域其他国家的人们在祭典和收获季节,常常举行盛大集会,并进行各种游乐和竞技活动,热闹非凡。最初这项活动分散在各地,也不定期,但以奥林匹亚的集会最为盛大。
公元前884年,古希腊爆发战争,各地战火连绵,瘟疫成灾,农业欠收希腊平民非常渴望和平,怀念当年的那种庆典活动。于是,奥林匹亚所在的伊利斯城邦国王联络其他几个城邦的国王,达成了一项定期的奥林匹亚举行运动会的协议,并规定在运动会年实行“神圣休战日”。“神圣休战日”期限是三个月。在这期间,任何人不得动刀兵发动。即使正在交战的双方,也得放下武器,准备去奥林匹亚参加运动会。从此,就产生了全希腊性的赛会到公元前776年,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下获奖者安全名。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第一届古希腊运动会。之后,这种赛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因此比赛地点在奥林匹亚,也称它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古代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49年,古代奥运会被罗马帝国的皇帝废除为止,古代奥运会一共举行了293届。
古代奥运会并不都是欢乐
古代奥运会对普通奥运观众并不意味着欢乐。一个典型的奥运观众,如果是从雅典出发,他必须跋山涉水穿过大半个伯罗奔尼撒半岛,沿着一条崎岖不平的朝圣者古道,头顶地中海夏季的炎炎烈日,步行或借助骡马的脚力,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才能走完雅典到奥林匹亚的300多公里路程。如果来自海外殖民地,走海路则需要更长时间
。
当筋疲力尽的观众终于抵达奥林匹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奥林匹亚基础设施极为简陋,仅有一家稍微像样的旅店,并且只向外交使团和官员开放,级别不够的贵族只能自己搭帐篷解决住宿问题。至于另外8万名普通观众——其中将近一半是兜售饮食、纪念品的小商贩——不得不到宙斯神庙附近的旷野里自便。于是,奥运期间这里变成了一片卫生状况恶劣的露营地。
奥林匹亚的运动场不设观众席,也没有树阴遮蔽,因为宗教原因,奥运会上不允许观众戴帽子,人们只能从早到晚站在尘土飞扬的运动场中间,暴晒于烈日底下。由于夏季河水断流,井水供不应求,观众脱水、中暑的情况时有发生。那时,希腊没有完善的排污系统,干涸的河床成了几万人的临时厕所,垃圾就地堆放,再加上遍地的苍蝇,卫生状况可想而知。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古代奥运会连续举办了一千多年。据说,奥运会的脏乱程度令人闻之色变,以至于有这样一种说法——对于不服管教的奴隶,主人会以威胁的口气对他说:再不听话,就罚你去奥林匹亚看奥运会!
奥运会会歌
现代首届夏季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开幕,开幕典礼中,演奏了一曲庄严的古典弦乐,1958年国际奥委会将它定为奥运会会歌,会歌作曲者为希腊萨马拉斯,作词者为帕拉马斯。
奥运会会旗
1913年,法国顾拜旦建议设国际奥委会会旗,并设计为白底,无边,中央从左至右有蓝,黄,黑,绿,红5个套连圈环,依次代表欧亚非澳美5洲,白底意指所有国家都能在自己旗帜下参赛。1914年7月,奥林匹克大
会首次悬挂奥林匹克旗。1920年,举办第5届夏季奥运会的比利时奥委会赠送国际奥委会一面同样的旗,奥运会期悬挂,后成定制,历届奥运会开幕由上届举办城市转交此旗,由举办城市保存,比赛期间主运动场仅悬挂借用品,1952年,奥斯陆市赠送国际奥委会冬季奥运会旗,交接,保存和使用方法同夏季奥运会。1970年,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评议》第4期上对会旗赋予新含义:它象征5大洲团结,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竞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
奥运圣火
1934年,国际奥委会雅典会议决定恢复古奥运会旧制,奥运会期间主体育场燃烧奥林匹克圣火,圣火火种取自奥林匹克,采用火炬接力方式传到主办国,在此之前1928年的第9届奥运会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
的主体比赛上自始至终有一高塔燃着熊熊的焰火。火种用聚光镜集阳光点燃而成,然后通过接力传送经4个国家至东道国主办地,这是奥运会首次举行这种活动。1936年7月20日,奥林匹亚为第11届夏季奥运会举行点火仪式后每人手持火炬跑1公里的接力,经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8月1日传到柏林,全程3075公里,参加接力的共有3075人,从这届起,国际奥委会正式规定点燃奥林匹克火焰是每届奥运会开幕式不可缺少的仪式此外,燃点圣火是为了纪念一次大战中牺牲的战士,而火炬传送则象征在世界各地传播和平的友谊。
现代奥运会的奠基人——皮埃尔•德•顾拜旦
皮埃尔•德•顾拜旦是现代奥运会的奠基人。他出生于巴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入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后又去英国深造,学教育学。当时英国的户外体育对顾拜旦震动很大,他立志
回去要改变法国对体育的漠不关心,他更向往的是扩大世界的体育交流。1863年,顾拜旦提出举办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但不是照搬,而是把过去只限于希腊人参加的古奥运会扩大到世界范围。尽管顾拜旦的主张遭到一些反对派的杯葛,但在他不懈努力下,1894年6月16日终于有20个国家派代表在法国巴黎大学召开了第一届“重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会议”。6月23日晚,委员会正式宣布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这一天,对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少国家把这一天作为体育节日,中国也于1986年将这天定为奥林匹克日。
现代奥运会的历史
奥运会自公元 776 年于希腊的奥林匹亚举行以来,已经有 1200 年的历史。当时的运动项目有五项全能(包含铁饼、标枪、跳远、赛跑和摔跤)、赛跑、拳击、摔跤、Pankration(拳击和摔跤的混合运动)、四轮马车赛跑和骑马。
奥林匹克的复兴始自 1896 年,当时希腊的雅典举办了第一次现代奥运会,当时有来自 14 个国家的 245 名运动员参加。 此后,参赛运动员、参赛国家和比赛项目与日俱增,在 2000 年澳大利亚的悉尼奥运会上,有来自 199 个国家的 10,000 多名运动员参赛。
冬季体育项目最早在 1908 年添加到奥运会中,当时是花样滑冰运动。冰球项目自 1920 年加入。在 1924 年,冬奥会第一次在法国的查米尼斯单独举行。 自 1994 起,冬奥会定于不和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因此目前奥运会为每两年一届,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交替进行。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标志,如奥林匹克标志、格言、奥运会会旗、会歌、会徽、奖牌、吉祥物等。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理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今天,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不断发展壮大,奥林匹克标志也已经在全世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标志、奥林匹克旗、奥林匹克格言和奥林匹克会歌的产权属于国际奥委会专有。国际奥委会可采取一切适当措施使奥林匹克标志、旗、格言和会歌在各国和国际上获得法律保护。为了加强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和奥林匹克标志的保护,保障和维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人和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先后颁布了《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2001年10月11日北京市政府令第85号发布)和《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2002年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5号发布)。
当今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标志要数奥林匹克五环了,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它已成为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的形象代表,五环“转”到哪里,奥林匹克运动就在哪里生根开花。
说起五环的来历,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第一次举行火炬传递活动,火炬的传递路线自奥林匹亚开始,从希腊北部出境,沿多瑙河穿过奥地利,最后进入德国。为了烘托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卡尔•迪姆及其同事几乎完全按照古奥运会的情景来布置沿途经过的古希腊遗址。火炬到达德尔菲帕那萨斯山的古代运动场时要举行一个特别仪式,这时,迪姆突发奇想,在一个高约3英尺的长方形石头的四面设计并刻上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标志,放在了古运动场的起跑线一端。仪式结束后,火炬继续北上,而这块作为道具的石头却被留在了古运动场。
由于极少有人知道这块刻有五环标志石头(后被称做“迪姆之石”)的真实身份,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它被当做了“有3000年历史的古代奥运会遗迹”。这个以讹传讹的错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德尔菲的希腊官员指出。1972年5月,这个假文物被送到德尔菲的另一个地方——古罗马广场入口处。
事实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标志出自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之手。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应该有自己的标志,这个念头在他的脑海里盘桓已久。1913年,他终于构思设计了五环标志和以白色为底印有五环的奥林匹克旗,打算在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之际推出这个标志。
1914年6月15日~23日,国际奥委会在法国巴黎索邦学院举行代表大会,同时庆祝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在纪念大会上,顾拜旦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设计的五环标志和一面印着五环的旗帜向大家展示,并建议将它们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标志。听了顾拜旦对五环标志的说明后,会议确定将奥林匹克五环和奥林匹克旗作为奥林匹克标志。
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由5个奥林匹克环从左至右套接而成,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蓝、黄、黑、绿、红5种颜色。最初的解释是五种颜色代表各国国旗的颜色,后来又将5个不同颜色的圆环解释为五大洲的象征。
奥运会会旗,3米长,2米宽,以白色为底,象征纯洁。蓝、黄、黑、绿、红五环,环环相扣。1914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大会首次悬挂了奥林匹克旗。1920年,奥林匹克旗第一次飘扬在安特卫普夏季奥运会体育场。这届奥运会后,比利时奥委会赠送了国际奥委会一面同样的旗,在奥运会期间悬挂,后成定制,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由上届举办城市转交此旗,由举办城市保存,比赛期间主运动场仅悬挂代用品。1952年,奥斯陆市赠送国际奥委会冬季奥运会会旗,交接、保存和使用方法与夏季奥运会相同。
1979年6月,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了会旗和五环的含义:根据《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旗帜和5个圆环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
一、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希腊理性
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因为在这个判断中不仅包涵一个抽象的能够作为哲学范畴的概念——“始基”,而且潜涵着一种认识论基础和秩序: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的物体、事物,这些物体和事物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世界,这个整体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它统一的基础是水,水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原因与产生一切事物的本源。“水是万物的始基”是泰勒士千百次观察分析个别的具体事物,并对感觉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这一判断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超越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齐一性。而这也正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哲学的基本特征,正如黑格尔说:“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作无所不包的存在或什么地方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或思想出现时,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93页)可以说“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判断扬起了希腊理性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以后相信理性可以洞见和把握世界的本源就成为古希腊早期哲学的纯朴信念,哲学抛弃了希腊远古关于天地生成的非理性的信仰和梦幻似的传说,沿着追踪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发展。
但是,无论是在泰勒士,还是在泰勒士所属的伊奥尼亚学派诸先哲那里,他们对万物始基的探索却仍然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徘徊,在他们理性的思辨中仍然回荡着感性的余响,黑格尔说:“思辨的水是按照精神方式建立起来的,不是作为感觉的实在性而揭示出来的。于是就发生了水究竟是感觉的普遍性还是概念的普遍性的争执”(《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184页)。这就是说,一方面作为哲学范畴,揭示世界本源性的“始基”——水,应当具有脱离感性的个别事物的普遍性、思辨性,亦即在高度抽象的思维层次上对世界整体的把握,但泰勒士的水“不管怎样仍具有其确定性或形式”,没有完全摆脱感性的个别,“在我们的心目中仍浮现着水的观念”(《同上》第185页)。于是出现了“水是普遍(无形式的)概念和它的存在的矛盾。”(《同上》第184页)这一矛盾一直是困惑希腊早期哲学的主题,其间爱菲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虽然以他“深奥的思辨”发现了支配事物的“逻各斯”这一理性的规律,但他那“火是事物的始基”的本源论哲思仍然拖着一根光明的感性尾巴。
与此相反,在南意大利的毕达哥达拉斯学派,“他们不从感觉对象中引导出始基”,“他们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来引导他们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实在的”(《古希膜罗马哲学》第39页),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基。这样,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腊哲学史上就开创了一种不是从感觉经验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概括,而是从某种抽象的概念下降到感性事物思想道路。毕达哥拉斯学派还研究了关于事物对立面的学说,他们认为对立面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们共有十条,最重要的是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实质上“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又是西方哲学史上“理性”和“非理性”对立最初表述。因为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世界决不是某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混沌,世界是可知的,它有某种固有的“秩序”、“结构”,而这种秩序和结构又服从数学的规律,也就是说“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个本性说都是以数目为范型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7页)数学在古希腊以及近代欧洲都被认为是表现人类理性功能的最典型的科学。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比较深入地研究数学的基础上还广泛地研究了天文学、声学和医学,并力图用这些科学成果来解释世界,因此我们可以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称为古希腊第一个理性主义学派,而“理性”一词在它的原初意义上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主义就是主张用科学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的哲学道路。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壁垒中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主义道路,但理性主义的精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们关于数量的抽象也还没有完全剥离诸如“卵石数”那些可以触摸的感性质。只有发展到爱利亚学派时,希腊理性才找寻到她的“纯粹思维”的圣地,造成了与感性经验的对立,关于这一点列宁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曾经指出:“什么是辨证法?”“‘我们在这里’(在埃利亚学派中)发现了辩证法的开端;同时还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之间的对立。”(《哲学笔记》第276页)
爱利亚学派的祖师巴门德尼把哲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意见的哲学,一类是关于真理的哲学。关于意见的哲学就是在感性事物中去寻找万物本源的认识道路,巴门尼德认为这条道路给人们提供的知识是不确定的、不真实的。所以他劝告人们要离开这条道路:“要使你的思想远离这种研究途径,不要遵循这条习惯的道路,轰鸣的耳朵以及舌头为准绳,而是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古希腊罗马哲学》,第50-51页)而关于真理的哲学就是运用理智思索“存在”的理性哲学,这种哲学给人提供的知识是确定的、真实的,因而是存在的,而“非存在物的存在则不可能”(《同上书》第51页)。爱利亚学派可以说是古希腊早期比较彻底的理性主义学派,它们的重大特征是追求知识的理性确定性,反对感性事物的个别性、不确定性。
但是应当指出,“理性”一词在原子论哲学先驱阿拉克萨戈拉那里是作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使用的。按照阿拉克萨戈拉(种子论)的观点:理性(奴斯Nous,即心灵)是一种更精细的种子,由于它的作用,造成种子的旋涡运动,使一些种子结合,另一些种子分离,最后形成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理性”在阿拉克萨戈拉的哲学中是作为运动原理使用的,而“不是从外面安排世界的精神实体。”(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343页)这种原理被德谟克利继承并改造构建成了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论哲学。在原子论哲学中,“理性”采取了与感性对话的形式,触及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德漠克利特认为昧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只有真理性认识(即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确定了理性在认识论上的地位。
继爱利亚学派之后,以普罗塔哥拉为首的智者哲学又在希腊大地崛起,智者哲学与爱利亚学派的理性主义正相反对,他们把感觉经验的可靠性绝对化,到处散布相对主义的哲学观念。他们打着“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感觉主义旗帜,严重地动摇着各种知识的确定性,认为一切知识都以主观的感觉为转移,正象“风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一样。
与智者哲学相对立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但却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在他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认为“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53页)这就是概念的确定性。
苏格拉底所揭开的哲学篇章,在柏拉图那里得到了纵深发展,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概念论的基地上,构筑了理念的哲学大厦。柏拉图的理念论完成了对智者哲学的批判,重新确立了思想在发挥哲学功能上的权威,正如黑格尔所说:“柏拉图的学说之伟大,就在于认为内容只能为思想所填满,因为思想是有普遍性的,普遍的东西(即共相)只能为思想所产生,或为思想所把握,它只有通过思维的活动才能得到存在。柏拉图把这种有普遍性内容规定为理念。”(《哲学汉讲演录》第二卷,第195页)为了把握理念、结构理念,柏拉图制定了他的“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当然“不是把观念型混乱的那种智者派的辩证法,而是在纯概念中运动的辩证法,是逻辑理念的运动。”(《同上》,第199页)甚至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也是旨在确认思维的内在本性,高扬理性的权威:他认为理性是灵魂中的最高部份,逻辑力量是灵魂的最高属性。人的认识只不过是人的肉体降生尘世后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感性经验虽然能够刺激引起这种回忆,但感性经验又是人的认识的严重障阻,只有清除了感觉的杂念人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柏拉图哲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的本体论而且也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认识论,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真、善、美与理性天然合壁成为光照上千年的西方哲学的理性之源。
但是柏拉图哲学并没有完成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的科学建构,困难在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这种关系始终是困惑柏拉图哲学的难题,尽管柏拉图艰苦求索,但毕竟未能步入真理的堂奥。
亚里多德哲学是古希腊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因为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宏伟的思辩哲学体系,它“思辨地考察一切,把一切转变为思想”。亚里斯多德哲学体系的重大特征是处处关心确定的概念,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于以思辨的把握,把精神和自然的个别方面的本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高度概括成一系列理性原理。亚里斯多德以他开阔的哲学视野注意到宇宙中的全部事物和现象,然后把它焦结在“存在是什么”这个聚光点上,研究“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理性本体。亚里斯多德的本体论哲学牢笼万象,集古希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大成,然而在本质上它却是理性主义的,这正如黑格尔所说:“人们可以说,亚里斯多德是一个完全的经验主义者,并且是一个有思想的经验主义者。”“但是他的经验是全面的,就是说,他没有漏掉任何细节,他不是抓住一个规定,然后又抓住另外一个规定,而把把它们同时把握在一起……经验的东西,在它的综合里面被把握时,就是思辨的概念。”(《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308页)而“亚里斯多德只谈理性而不是理性的一个特殊的性质。”(《同上书》,第301页)可以这样说,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在亚里斯多德的“主动理性”中臻于极至,在此以后古希腊理性就日渐衰颓,虽然其间也有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延续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然而那也只是微淡的落霞了。
二、理性的异变和复归——中世纪的理性神学与启蒙时代的理性
亚里斯多德哲学把希腊理性发展到了顶峰,在他的哲学中人类的理性与世界的本质到达了形而上学划一整合的相通,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理性主义使真、善、美融合为一,理性不仅肩负着解释宇宙的意义,也负载着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意义。虽然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极力用科学来解释世界,但在古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足以解释心灵的构造、不足以解释灵魂(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一句话:型不清理性的真正本质和奥秘所在。随着古代社会的衰落、奴隶制日益腐朽、社会激剧动荡的现实使人们对同一个世界和同一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不同的基本根本相反的看法,许多人对传统哲学发生了怀疑,对理性的作用和功能产生了动摇,于是在古希腊的晚期和罗马时代各种主义哲学、神秘主义哲学应运而生。这些怀疑主义和神秘主义与在罗马帝国晚期崛起的宗教意识合流,造成了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希腊性的异变。宗教哲学家利用和歪曲亚里多斯德哲学论证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人类的理性被上帝褫夺异成了上帝的理性,上帝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和宇宙的本体,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无所执持,不变化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忏悔录》卷1第4节)随着上帝的理性化,“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它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51页)理性神学把哲学变成了它的婢女,哲学成了经院哲学,成了为宗教神学服务的工具。而人,由于被褫夺了理性,成了仅仅拥有感性原欲的动物被放在理性神学的祭坛上煎烤。“purgotorio”(在但丁《神曲》里译作‘净界’)是指人死后的涤罪之所。中世纪时代,所有的人死后都要在这里清洗,然后才能升入天堂。上帝挥着理性鞭子,抽打痛苦呻吟的人。著名学者房龙把中世纪称为“一座包罗万象的精神和智力的监狱”,马克思则称它为“精神动物的王国”。因为理性的异变在一方面使上帝拥有了全部理性,而人只配受非理性——“信仰”所支配。不管怎样荒谬的东西只要是上帝的旨意,人就不得不信仰,“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这是中世纪宗教哲学的格言。虽然在经院哲学内部也有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从某种角度反射出人类理性之光,但作为意识形态的总体,它们仍然皈依宗教神学,是理性神学的分流。
理性的异变造成了理性和信仰的二元分。但这种二元分裂绝不是永恒的命数,因为既然上帝的理性本来就是人的理性的产物,那么上帝的理性在本质上也不会高出人的理性。理性和信仰的分裂在人的思想情感中产生了巨大的痛苦(因为真正信仰,坚定的信念必定立足于科学的理性之上),痛苦的折磨会促使本来具有理性的人深刻思索:世界究竟有没有上帝?上帝的理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否是万能的?既然上帝是至善的,它就不会造出有罪的人类;既然上帝是全能的,它也就会消灭人间的罪恶……一连串的思考和探寻必然会萌动人类理性的复苏,人类的理性决不会无条件向上帝永远臣服,克服理性的异变,重新树立人类理性权威,这里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十四、五世纪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生长和发展起来。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人类理性必然向宗教信仰宣战,人类必然要从上帝那里夺回来属于自己的理性。十六世纪初,德国爆发了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严重的打击和动摇了作为封建势力基础的天主教统治。这次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人类理性对信仰的公开反叛。路德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成德文,并主张教徒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释圣经。这样就使普通人的理性获得了解释圣经的权利、反对盲目的信仰,使理性成为一切宗教论争的最高裁夺者。恩格斯对路德宗教改革的评价很高,称为欧洲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第一次决战。
与路德宗教改革相呼应的是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在自然科学中引起的革命,哥白尼革命的本质仍然是理性对信仰的反击,因为在中世纪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是“亚里斯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这种学说显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支持它的是人们的经验习惯和非理性的信仰,宗教哲学利用它为神学作论证。哥白尼的学说是对神学宇宙观的大胆挑战,是人类理性呼唤科学精神的呐喊。继哥白尼之后,伽利略进一步把观察、实验、假设、归纳、演绎等综合为系统的实验科学方法,为人类理性对信仰的反击构筑了强有力的科学阵地。
如果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揭开了理性向信仰反击的序幕,那么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开始到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则把这幕理性反击信仰的斗争推到了高潮。如果说在人文主义者那里信仰开始败退,但毕竟还有它的阵地(因为许多人文主义者都主张“天启真理”和“理性真理”平分秋色),那么到了十八世纪启蒙学者那里信仰就遭到惨败。以狄德罗为首的一群“战半的无神论”者摧毁了信仰的最后一批阵地,使理性获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胜利进军。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一书中说:“当十八世纪想用一词来表述这种力量的特征时就之为“理性”。“理性”成了十八世纪的汇聚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启蒙哲学》第3-4页)。在这个世纪中,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面前为自己存在辩护或者放弃自己存在的权利,我们把这个时代的理性称为启蒙时代的理性。
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的重大特征首先是把矛头指向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的主义,提倡科学,大胆思索,鼓励人们对宗教经典和神学教条大胆怀疑。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微末斯说,人有“一个充满了智慧、精明、知识和理性的心灵,它足智多谋,单靠自己便创造出了许多不起的东西。”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认为,我们的心灵生来就是为了进行思索,即为了理解事物的。但人类理性在长时期被宗教信仰剥夺了它的合法权利,现在根据启蒙学者的观点,既然理性是人类心灵的自然性质、必然性,因此人性有权恢复这种自然能力。法国人文主义者蒙台涅则以怀疑论为武器,号召人们大胆思索,反对一切教会权威,从宗教神学那里夺回人类的理性。
其次,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者还论证了理性的基础、功能和作用,认为客观世界是理性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信仰的对象,科学是发挥理性作用的工具和方法,科学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和规律的发现会使人们在理性上获得真理,行动上获得自由。因此,启蒙思想家们企图在一切领域贯彻科学精神和方法,锻造人们支配自然的武器。
第三,从道德伦理方面启蒙思想家肯定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反对宗教神学把人当做只有原罪的宗教奴婢,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具有”。因此,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理性在本质上又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在伦理上反对宗教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反对禁欲主义。
但是,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又不可避免打上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局限性,这就是第一,他们把反映自身生活时代理性绝对化,鼓吹一种超时代、超民族、超文化的抽象理性,把在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理性僵化;第二,启蒙思想家宏扬人的理性是为了反对神恩和天启;但为了抗衡宗教的禁欲主义又要伸张人的感性,抬高人的原欲。这样,在理性的感性之间必然造成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孕育着、产生着理性自身的内在分裂。
三、理性的内部分裂——经验理性与天赋理性
与启蒙理性形成的同时,理性在哲学世界观上又萌生和发展着一种内部分裂,这就是经验理性与天赋理性的对立。
经验理性是由经验论哲学揭橥的一种理性思潮,这种理性的生成和发展是与经验论哲学共命运的。而经验哲学又是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一支劲旅,它是西方古典理性又必然在经验的基础上发生。西方古典理性主义从柏拉图、亚里多德到中世纪的神学都着重于人类认识过程中理性成分,因为那时哲学研究的重点构筑本体论的哲学大厦,哲学研究偏重于分析、抽象的逻辑思辨,对人类认识中的经验成分的探索虽然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所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相对地显得薄弱。
随着生产力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对理性的来源和基础的研究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开辟了认识研究的新方向。于是随着关于认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和体系,这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主要产生于英国,这不仅因为英国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样地,而且在哲学上它又有唯名论的历史传统。英国经验论在本质上是一种经验理性,这就是说它企图用经验来界定理性的范围,把理性的涵蕴封闭在经验的范围之内,洛克有一句名言:“凡是在理智中的,无一不是经验中”。洛克的这句话是经验主义的旗帜和口号。经验主义理性观在大卫·休谟那里发展到了顶峰。休漠以理性思维的轴心观念——因果观为突破口,否证原因观念源于理性演绎,从而全面地向唯理论发动攻击,证明因果性只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性联想,它的本质是人的心灵对前后相继事物的经验的习知。有的研究者认为经验是根本反对理性的思维的功能的,这并非是经验论的真正本质。事实上,英国经验论者也在大力张扬理性的能力。经验论的创始人培根就认定哲学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的劳作。它研究的是由感觉印象而来的抽象观念。但是培根更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人的理性对感觉经验的整理只是一种人人具有的从感觉经验中的知解能力;甚至休谟也不完全否定理性的作用,只是否府理性的作用于高于感性,他的名言“理性是激情的奴隶”集中涵括了经验主义理性观的要义。
英国经验论从培根、霍布斯经洛克、贝克莱到休谟的历史发展,深入地论证了感觉经验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从一个方面大大拓展了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内涵。但是由于经验论固守经验的壁障,无法解决人类认识的普遍必然性、科学有效性和逻辑确定性的问题,经验理性论又必然是一种片面的理性论。
经验理性论所遗留的理论空间由大陆唯理所填补。大陆唯理理论由笛卡尔揭开序幕,中经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慈等人,形成一种相对完整的系统,也曾经有一种哲学史观点认为大陆唯理论是完全否定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这同样乖离了大陆唯理论的理论实质。事实上,大陆唯理也承认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笛卡尔在论述观念的来源地指出有一种观念来自经验世界,斯宾莎则认为“真观念”必定与外物相符。莱布屁兹走得更远,他指出理性观念只有在感性经验的刺激下才能产生。问题的症结在于唯理论者认为感觉经验所提供的知识是个别的、只具有或然性,感觉经验无法提供普遍必然知识,无法确保知识的逻辑确定性,因此感性知识不能称为科学知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逻辑确定性不能在感性中寻求,只能在理性中寻求,笛卡尔提出“普遍”的原则,发现“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其旨意也无非是说明必须以“理性”作为判断真伪的唯一尺度,只有理性才能提供科学知识的逻辑确定性、普遍必然性、科学有效性。因为理性的功能是发现统一性,只有把人类的所有知识放在理性的尺度上重新校正才能形成真理的体系。
但是理性如何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逻辑确定性呢?唯理论者认为理性这种能力不能来自感觉经验,而只能是一种天赋能力。笛卡尔认为理性的这种天赋能力在观念系统中产生一种“天赋观念”,这是一种最重要的观念。斯宾诺莎则认为理性的天赋能力自然获得与外部对象必然相结合的“真观念”;莱布尼兹则认为“天赋观念”早就潜藏于人的理性之中。所以我们可以把唯理论者所揭橥的与经验理理相对立的“理性”称为天赋理性。
“天赋理性论”着重考察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逻辑成分,从另一个面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特征。但是“天赋理性”论由于轻视感觉经验的作用,无法确保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和拓展知识的新领域,它同样是一种片面的理性观。
无论是经验理性论,还是天赋理性论都同样重视方法论,把它们各自带有片面性。经验理性论着重归纳法,主张认识必须从感性经验上升到普遍原则;而天赋理性论则重视演绎法主张认识必须从普遍原则出发下降到经验世界。
经验理性论和天赋理性论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上,长期争斗角逐,但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片面性,在历史上必然走到绝境。
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点燃仪式始于1920年。当时,为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亡的协约国将士,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第7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第一次点燃了象征光明的火炬。
1928年,国际奥委会作出规定,今后每届奥运会
都要在主会场上点燃火炬。火炬由运动员在希腊的奥林匹
亚点燃,然后以接力跑的形式把火炬传递到奥运会主会场。
同年,在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第一次正式点燃了火炬,但没有采用接力传递的形式。直到1936年柏林第11届奥运会时,才第一次正式采用接力传递火炬的形式。自此,接力传递火炬和点燃圣火,成了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项十分隆重而壮观的仪式。圣火是光荣、勇敢和威力的象征,从奥运会开幕到闭幕,圣火要昼夜不熄、照耀运动场的上空,以祝愿人类的和平和友谊。
传送奥林匹克火炬的接力跑起源于古雅典时百姓祭月
活动中的一种宗教仪式。在夏至那一天,人们要从来雅典
朝圣世神宙斯的信徒中通过赛跑的办法决定点燃祭坛上圣
火的人选。这些年轻体健的信徒首先要跑完200多米,
到达大祭司站的地方。胜利者则获授权从大祭司手中接过
火炬来点燃祭坛上的圣火。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778
年第一个被人所知的奥运会上,一个叫卡拉波斯的人曾赢
得了这场赛跑,并获此殊荣点燃了圣火。
1936年,在德国教授卡尔·迪姆的倡议下,为了
弘扬奥运精神,加强现代奥运会与古雅典奥运会的联系,
在同年的柏林奥运会上正式举行了现代奥林匹克火炬接力
仪式。
现代奥林匹克火炬接力是先在希腊奥林匹亚山上的赫
拉神庙取得火种并点燃火炬,然后采用接力的形式将火炬
从神庙传到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雅典,最后传抵奥
运会的主办城市,并在奥运会开幕时将奥林匹克运动会主
会场的火炬点燃。
传统上,在举办国进行火炬接力时,举火炬者均来自
东道国。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与以往不同,来自
50个国家的200名选手在可口可乐公司的帮助下,与
西班牙人一道参加了巴塞罗那火炬接力,使这项活动真正
具有了世界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递圣火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
第21届奥运会的"圣火"首先是用传统方式在希腊奥林匹亚赫拉神庙的祭坛上,利用聚光镜在阳光下点燃,而后由运动员以接力跑的形式传送到雅典,在雅典用电子和激光技术通过人造卫星将火种传到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第23届奥运会的火种则从雅典空运到美国的纽约市。
近年来,在奥运会主会场点燃火炬的办法也在不断创
新,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火炬点燃仪式采用的是升降
台,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火炬则是采用射箭方式点燃的。
自从现代奥林匹克火炬接力诞生之日起,已有成千上
万来自世界不同地方、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参
加了火炬接力活动。而受火炬传送影响最大的当属沿途所
经过的城市,火炬使这些城市的人们感到更加团结,忘却
一切烦恼和对立,奥林匹克精神因此而发扬光大。人们形
象地称奥林匹克火炬接力是世界和平之路的象征。
自从1936年第一次举行奥运火炬接力跑开始,传
递圣火的火炬总共制造了24种样式,其中13个是为夏
季奥运会设计的,11个是冬奥会设计的。
1936年,卡尔·迪姆教授根据古希腊瓷器上的绘
画设计,由德国人弗里德里希·克虏伯·许特韦克为柏林
奥运会制作了第一把火炬。火炬由镁为主的燃料供燃,重
460克,长27厘米。
1948年伦敦奥运会制作了两个火炬,一个重960克,长47厘米,另一个是专为最后一棒传递者制
作的,重2.15公斤,42厘米长。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火炬长57厘米、重1.08公斤,用合金材料制成,还有一个桦木制成的手柄。
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火炬由意大利考古工作者设
计,重580克,长39.5厘米,由铜铝合金制成,用
天然树脂松香点燃。
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火炬重826克,长64.
8厘米,用不锈钢和铝制成。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再次请1936年第一个火
炬制造者克虏伯主持设计,用不锈钢制成的火炬长75厘
米、重1.35公斤,燃料是液化气,能燃烧20分钟。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火炬长66厘米,重540克,燃料是经特殊处理的橄榄油,能烧10分钟。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火炬由特纳公司的纽哈特
设计,重1.2公斤,长56.5厘米,由铝和铜合金制
成,以丙烷作燃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