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意思是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重点词语释义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
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
出自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
原文为“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扩展资料:
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好处,符合公序良俗,对人民美好生活有推动作用的就是“精华”文化,反之则是文化中需要摒弃的糟粕。
自炎黄时期开始,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社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说流派在诸侯国大放光彩。后来秦朝统一六国,确定法家为正统学说,开始焚书坑儒。秦始皇的这一举动对其他流派的学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又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文化几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在长达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儒家文化“独领风骚”。
因此,我们今天所讲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糟粕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好、坏部分。像儒家文化中强调孝顺、家和万事兴和家国观念的文化就是精华,因为它对人民的幸福生活起推动作用,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合公序良俗。
举个例子,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家庭”文化的推广就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起积极作用。
至于儒家文化中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强调人的阶级性,这些都是糟粕,是需要摒弃的。在封建王朝时期,为了巩固政权,儒家推出一系列玄学诸如天人感应等。他们大力宣传人的阶级性,宣传君王是真龙天子,君权神授,天生与普通人不同,是代天牧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我们都知道,所谓真龙天子,不过是掌握权力的普通人罢了。还有传统文化中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是谬论。
经过实践证明,男女平等和女子能顶半边天的正确理论早已深入人心,男、女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qǔ qí jīng huá qù qí zāo pò意思是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2、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成语:博采众长
拼音:bó cǎi zhòng cháng
博采:广泛搜集采纳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出处:汉·刘向《说苑·君道》:“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蹲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母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
示例:他对学生、画友,从不以我画线,而是主张~,自立门户★黄胄《怀念望云老师》
近义词:集思广益
反义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出自鲁迅的《拿来主义》。
节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
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
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
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
“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这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更深层的意义且不说,即以日本帝国主义为达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乐土”,说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就可见一斑。
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响。在当时的形势下,鲁迅写了许多杂文,
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包括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和反动当局卖国投降,更在文化战线上积极作战,对许许多多具体事情(具体的人、事、作品、思想及种种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反应。
-拿来主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